CN213137490U - 轮胎模具损伤修补工具 - Google Patents

轮胎模具损伤修补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137490U
CN213137490U CN202021357476.8U CN202021357476U CN213137490U CN 213137490 U CN213137490 U CN 213137490U CN 202021357476 U CN202021357476 U CN 202021357476U CN 213137490 U CN213137490 U CN 2131374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sing
fixedly connected
support column
damage repai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35747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ongcheng Hongsheng Moul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ongcheng Hongsheng Moul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ongcheng Hongsheng Mould Co ltd filed Critical Rongcheng Hongsheng Moul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35747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1374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1374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1374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轮胎模具损伤修补工具,包括底板,所述底板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壳体,所述壳体的内腔设置有支撑柱,所述壳体的内侧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腔的底部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升降板,所述升降板的顶部通过放置槽设置有模具主体,所述支撑柱的外侧设置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轴。本实用新型通过底板、壳体、支撑柱、滑槽、滑块、升降板、模具主体、驱动机构、转盘、卡柱、活动座、顶板和拉杆的设置,达到了便于调节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轮胎模具损伤修补工具不便于调节的问题,可以根据修补实际状况进行升降,可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提高了修补工具的实用性。

Description

轮胎模具损伤修补工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胎模具技术领域,具体为轮胎模具损伤修补工具。
背景技术
模具是轮胎硫化过程中所使用的重要工具,模具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橡胶、配合剂以及硫化过程中所使用的脱模剂的综合沈积污染,反复使用会造成一些花纹污染死区。
轮胎模具长时间使用会有所损伤,损伤处需要对其进行修补,修补时需要使用到修补工具,目前现有的轮胎模具损伤修补工具,不便于调节,无法根据修补实际状况进行升降,无法满足使用者的需求,降低了修补工具的实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轮胎模具损伤修补工具,具备便于调节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轮胎模具损伤修补工具不便于调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轮胎模具损伤修补工具,包括底板,所述底板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壳体,所述壳体的内腔设置有支撑柱,所述壳体的内侧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腔的底部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升降板,所述升降板的顶部通过放置槽设置有模具主体,所述支撑柱的外侧设置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轴,所述驱动轴的表面设置有齿轮,所述齿轮的表面啮合有齿条板,所述齿条板的内侧与支撑柱的外侧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驱动轴的背面贯穿至壳体的背面并固定连接有转盘,所述转盘背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转把,且转把的表面设置有防滑套。
优选的,所述转盘的顶部和底部均通过卡槽设置有卡柱,所述卡柱远离转盘的一侧通过活动轴活动连接有活动座,所述活动座的正面与壳体的背面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驱动轴的正面套接有轴承座一,且轴承座一的正面与壳体内腔正面的外侧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轴的背面设置有轴承座二,且轴承座二的背面与壳体内腔背面的外侧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柱的顶部贯穿至壳体的顶部,所述支撑柱内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顶板底部的两侧均设置有拉杆,所述拉杆的底部通过拉环与升降板顶部的两侧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柱的前侧和后侧均通过安装架活动连接有滑轮,且滑轮的外侧与壳体内腔的前侧和后侧接触。
优选的,所述底板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万向轮,且万向轮的右侧设置有锁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底板、壳体、支撑柱、滑槽、滑块、升降板、模具主体、驱动机构、转盘、卡柱、活动座、顶板和拉杆的设置,达到了便于调节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轮胎模具损伤修补工具不便于调节的问题,可以根据修补实际状况进行升降,可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提高了修补工具的实用性。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滑块和滑槽,使升降板在壳体的两侧滑动的更加顺畅,减少了升降板与壳体之间的摩擦,延长了升降板与壳体的使用寿命,通过设置轴承座一和轴承座二,对驱动轴起到了转动稳定的作用,增加了驱动轴转动时的稳定性,防止驱动轴在工作使用时出现晃动的问题,通过设置万向轮和锁止板,对底板起到了便于移动和锁止的作用,解决了底板不便于移动和锁止固定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壳体和驱动机构结构右侧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壳体和齿条板结构俯视图。
图中:1、底板;2、壳体;3、支撑柱;4、滑槽;5、滑块;6、升降板; 7、模具主体;8、驱动机构;81、驱动轴;82、齿轮;83、齿条板;9、转盘; 10、卡柱;12、顶板;13、拉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3,轮胎模具损伤修补工具,包括底板1,底板1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壳体2,壳体2的内腔设置有支撑柱3,壳体2的内侧开设有滑槽4,滑槽4内腔的底部滑动连接有滑块5,滑块5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升降板 6,升降板6的顶部通过放置槽设置有模具主体7,支撑柱3的外侧设置有驱动机构8,驱动机构8包括驱动轴81,驱动轴81的表面设置有齿轮82,齿轮 82的表面啮合有齿条板83,齿条板83的内侧与支撑柱3的外侧固定连接;
驱动轴81的背面贯穿至壳体2的背面并固定连接有转盘9,转盘9背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转把,且转把的表面设置有防滑套,通过设置滑块5和滑槽4,使升降板6在壳体2的两侧滑动的更加顺畅,减少了升降板6与壳体2 之间的摩擦,延长了升降板6与壳体2的使用寿命;
转盘9的顶部和底部均通过卡槽设置有卡柱10,卡柱10远离转盘9的一侧通过活动轴活动连接有活动座,活动座的正面与壳体2的背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轴承座一和轴承座二,对驱动轴81起到了转动稳定的作用,增加了驱动轴81转动时的稳定性,防止驱动轴81在工作使用时出现晃动的问题;
驱动轴81的正面套接有轴承座一,且轴承座一的正面与壳体2内腔正面的外侧固定连接,驱动轴81的背面设置有轴承座二,且轴承座二的背面与壳体2内腔背面的外侧固定连接,通过设置万向轮和锁止板,对底板1起到了便于移动和锁止的作用,解决了底板1不便于移动和锁止固定的问题;
支撑柱3的顶部贯穿至壳体2的顶部,支撑柱3内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12,顶板12底部的两侧均设置有拉杆13,拉杆13的底部通过拉环与升降板6顶部的两侧固定连接;
支撑柱3的前侧和后侧均通过安装架活动连接有滑轮,且滑轮的外侧与壳体2内腔的前侧和后侧接触;
底板1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万向轮,且万向轮的右侧设置有锁止板,通过底板1、壳体2、支撑柱3、滑槽4、滑块5、升降板6、模具主体7、驱动机构8、转盘9、卡柱10、活动座、顶板12和拉杆13的设置,达到了便于调节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轮胎模具损伤修补工具不便于调节的问题,可以根据修补实际状况进行升降,可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提高了修补工具的实用性。
使用时,使用者将卡柱10移出转盘9的两侧,使用者通过转把和转盘9 带动驱动轴81转动,驱动轴81通过轴承座一和轴承座二带动齿轮82转动,齿轮82与齿条板83啮合带动支撑柱3移动,支撑柱3通过安装架与滑轮的辅助带动顶板12向上移动,顶板12通过拉杆13和拉环带动升降板6向上移动,升降板6通过滑块5和滑槽4的辅助带动模具主体7向上移动,升降完成后,通过卡柱10对转盘9进行固定锁止,使其修补时更加方便。
本申请文件中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而且根据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控制方式是通过控制器来自动控制,控制器的控制电路通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简单编程即可实现,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并且本实用新型主要用来保护机械装置,所以本实用新型不再详细解释控制方式和电路连接,且说明书中提到的外设控制器可为本文提到的电器元件起到控制作用,而且该外设控制器为常规的已知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轮胎模具损伤修补工具,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壳体(2),所述壳体(2)的内腔设置有支撑柱(3),所述壳体(2)的内侧开设有滑槽(4),所述滑槽(4)内腔的底部滑动连接有滑块(5),所述滑块(5)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升降板(6),所述升降板(6)的顶部通过放置槽设置有模具主体(7),所述支撑柱(3)的外侧设置有驱动机构(8),所述驱动机构(8)包括驱动轴(81),所述驱动轴(81)的表面设置有齿轮(82),所述齿轮(82)的表面啮合有齿条板(83),所述齿条板(83)的内侧与支撑柱(3)的外侧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模具损伤修补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81)的背面贯穿至壳体(2)的背面并固定连接有转盘(9),所述转盘(9)背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转把,且转把的表面设置有防滑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模具损伤修补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盘(9)的顶部和底部均通过卡槽设置有卡柱(10),所述卡柱(10)远离转盘(9)的一侧通过活动轴活动连接有活动座,所述活动座的正面与壳体(2)的背面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模具损伤修补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81)的正面套接有轴承座一,且轴承座一的正面与壳体(2)内腔正面的外侧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轴(81)的背面设置有轴承座二,且轴承座二的背面与壳体(2)内腔背面的外侧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模具损伤修补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3)的顶部贯穿至壳体(2)的顶部,所述支撑柱(3)内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12),所述顶板(12)底部的两侧均设置有拉杆(13),所述拉杆(13)的底部通过拉环与升降板(6)顶部的两侧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模具损伤修补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3)的前侧和后侧均通过安装架活动连接有滑轮,且滑轮的外侧与壳体(2)内腔的前侧和后侧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模具损伤修补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万向轮,且万向轮的右侧设置有锁止板。
CN202021357476.8U 2020-07-10 2020-07-10 轮胎模具损伤修补工具 Active CN2131374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57476.8U CN213137490U (zh) 2020-07-10 2020-07-10 轮胎模具损伤修补工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57476.8U CN213137490U (zh) 2020-07-10 2020-07-10 轮胎模具损伤修补工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137490U true CN213137490U (zh) 2021-05-07

Family

ID=757300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357476.8U Active CN213137490U (zh) 2020-07-10 2020-07-10 轮胎模具损伤修补工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1374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55782A (zh) 一种光学镜头加工用抛光装置
CN213137490U (zh) 轮胎模具损伤修补工具
CN210390630U (zh) 一种汽车回收用轮胎拆卸装置
CN212458214U (zh) 基于轮胎模具修复用花纹块所组成的花纹圈间隙测量装置
CN212653034U (zh) 一种便于调整的模具加工用铣床夹具
CN212703700U (zh) 一种便于使用的螺纹钢精轧机
CN216759695U (zh) 一种用于驱动轮的组装治具
CN211853404U (zh) 一种电磁固定架
CN211104077U (zh) 一种用于零件加工的升降式机械臂机构
CN211784256U (zh) 机械密封件模拟真实工况使用测试装置
CN212889381U (zh) 一种玻璃丝印夹具
CN212371657U (zh) 一种机械加工用转盘夹持装置
CN212736701U (zh) 轮胎模具专用刻字装置
CN212636302U (zh) 轮胎模具专用修理台
CN209911383U (zh) 一种便携式自动烟尘测试仪
CN211102777U (zh) 一种模具加工用定位装置
CN212527210U (zh) 轮胎模具腐蚀部位修复装置
CN212857262U (zh) 一种数控弯管机用按键操作台
CN214023388U (zh) 一种模胚加工用旋转台
CN215014638U (zh) 应用于建筑设计的专用绘图辅助工具
CN214392658U (zh) 一种机械切割定位装置
CN214308848U (zh) 一种测试架设计装置
CN219945641U (zh) 一种模具加工用打磨装置
CN213034222U (zh) 一种用于三轮车轮毂生产的打磨装置
CN214350927U (zh) 一种用于加工异形工件的夹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