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108286U - 一种基于ccd检测控制技术的全自动口罩生产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ccd检测控制技术的全自动口罩生产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108286U
CN213108286U CN202021813996.5U CN202021813996U CN213108286U CN 213108286 U CN213108286 U CN 213108286U CN 202021813996 U CN202021813996 U CN 202021813996U CN 213108286 U CN213108286 U CN 2131082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ying belt
clamping
driving
plate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81399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盛潮
李景全
邓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Gaozhen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Gaozhen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Gaozhen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Gaozhen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81399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1082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1082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1082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n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CCD检测控制技术的全自动口罩生产系统,其包括口罩片送料机构、输送机构、夹剪机构、按压机构、热熔机构、夹持机构及检测机构,检测机构设置在输送机构一侧,检测机构包括第三机架,第三机架上设置有检测箱,第三机架于检测箱一侧设置有第三输送带,检测箱内设置有第五输送带,第五输送带一端靠近第三输送带一端设置,第三机架于检测箱外部设置有不合格品推送机构。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输送机构将口罩片送至按压机构下方,配合夹持机构将耳带送至口罩片两端经热熔机构焊接,焊接完成后送至检测机构内进行检测,配合不合格品推送机构将不合格的口罩成品推离,最后将合格的口罩成品送至收料机构内,有效提高了口罩的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CCD检测控制技术的全自动口罩生产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口罩加工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CCD检测控制技术的全自动口罩生产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口罩生产设备还存在部分需要人工干预的情况,这就导致产线生产效率低,质量不稳定,特别是在一些特殊时期,需求量激增的情况下,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生产口罩的基于CCD检测控制技术的全自动口罩生产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CCD检测控制技术的全自动口罩生产系统,其包括口罩片送料机构、输送机构、夹剪机构、按压机构、热熔机构、夹持机构及检测机构,所述口罩片送料机构包括第一机架,所述第一机架上设置有第一输送带,所述输送机构包括第二机架,所述第二机架上设置有第二输送带,所述第二输送带上分布有载具板,所述夹剪机构设置在第二输送带两侧,所述夹剪机构用于夹持耳带并将其进行裁切,所述按压机构设置在第二输送带上方,所述按压机构用于对输送带上的口罩片进行固定,所述热熔机构固定在所述按压机构上,所述第二输送带上方还设置有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用于将耳带夹持放置在口罩片上,所述检测机构设置在输送机构一侧,所述检测机构包括第三机架,所述第三机架上设置有检测箱,所述第三机架于检测箱一侧设置有第三输送带,所述检测箱内设置有第五输送带,所述第五输送带一端靠近第三输送带一端设置,所述第三机架于检测箱外部设置有不合格品推送机构,所述不合格品推送机构一侧设置有收料机构,所述不合格品推送机构设置有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固定在第三机架上,所述第二支架上设置有推送气缸,所述推送气缸设置在第五输送带上方,所述收料机构包括第六输送带,所述第六输送带设置在第五输送带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载具板上开设有容置槽,所述第二机架于第二输送带一侧设置有定位挡板,所述载具板靠近第一输送带一端两侧分别设置有导角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剪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机架上的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上固定设置有第一滑轨,所述第一滑轨上一端设置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一侧设置有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滑块通过滑板与第一夹持气缸连接,所述第一夹持气缸一端设置有第一夹爪;所述第一滑轨上另一端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固定设置有基座,所述基座上设置有基板,所述基板上固定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一侧设置有第一驱动座,所述第一驱动座一侧分别设有第一限位柱,所述第一驱动座一端设置有第二驱动气缸,所述第二驱动气缸一端连接有第一驱动块,所述第一驱动块一侧通过螺栓件连接有内刀片及外刀片,所述第一限位柱分别设置在内刀片及外刀片的上、下两方;所述基板上设置有第二调节槽,所述连接块上设置有第三调节槽,通过外部螺栓将连接块固定在基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按压机构包括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固定在第二机架上,所述第一支架上卡持设置有第一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上端部固定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驱动杆体,所述驱动杆体一端连接有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设置在第一支架上端部,所述第一传动轴下方设置有支撑架;所述驱动杆体包括第一驱动杆、第二驱动座及第二驱动杆,所述第一驱动杆一端固定在第一偏心轮上,所述第一驱动杆另一端固定在第二驱动座上,所述第二驱动杆一端固定在第二驱动座底端部,所述第二驱动杆另一端连接支撑板,所述第二驱动座与支撑板之间设置有第三弹簧件,所述第三弹簧件套设在第二驱动杆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熔机构设置在支撑架上,所述热熔机构包括热熔柱体,所述输送机构于热熔机构下方设置有焊接台,所述热熔柱体匹配焊接台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熔机构还包括风冷吹管,所述输送机构于热熔机构下方设置有焊接台,所述热熔柱体匹配焊接台设置,所述风冷吹管一端匹配设置在热熔柱体底端部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机构包括支板,所述支板固定设置在第一支架上,所述支板上设置有第三驱动机构,所述第三驱动机构一端设置有第三驱动杆,所述第三驱动杆一端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下方设置有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第二直线轴承,所述第二传动轴与第二直线轴承配接;所述第二传动轴下方设置有夹持架,所述夹持架上设置有第四驱动电机,所述夹持架上枢设有转轴,所述第四驱动电机与转轴一端连接,所述转轴另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二夹持气缸,所述第二夹持气缸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二夹爪。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底端部一侧设置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上固定设置分线板,所述分线板设置在夹持机构下方,所述分线板末端设置有分挡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测箱上部设置有CCD检测相机,所述检测箱底部设置有光源板,所述第三机架于检测箱一侧还设置有第四输送带,所述第四输送带设置在第三输送带上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六输送带的上方设置有第七输送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CCD检测控制技术的全自动口罩生产系统通过在输送机构将口罩片送至按压机构下方,配合夹持机构将耳带送至口罩片两端经热熔机构进行焊接,焊接完成后送至检测机构内进行检测,配合不合格品推送机构将不合格的口罩成品推离,最后将合格的口罩成品送至收料机构内完成口罩成品的收集,有效提高了口罩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CCD检测控制技术的全自动口罩生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口罩片送料机构、输送机构及夹剪机构的结构组合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口罩片送料机构、输送机构及夹剪机构另一视角的结构组合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输送机构与夹剪机构的结构组合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CCD检测控制技术的全自动口罩生产系统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载具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CCD检测控制技术的全自动口罩生产系统隐藏口罩片送料机构及检测机构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夹剪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夹剪机构隐藏部分壳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夹剪机构隐藏部分壳体后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自动剪刀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自动剪刀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自动剪刀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按压机构、热熔机构及夹持机构的结构组合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按压机构、热熔机构及夹持机构另一视角的结构组合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按压机构与热熔机构的结构组合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按压机构与热熔机构另一视角的结构组合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夹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检测机构、不合格品推送机构及收料机构的结构组合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检测机构、不合格品推送机构及收料机构另一视角的结构组合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检测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检测机构隐藏检测箱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收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收料机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25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CCD检测控制技术的全自动口罩生产系统包括口罩片送料机构100、输送机构200、夹剪机构300、按压机构 400、热熔机构500、夹持机构600及检测机构700,所述口罩片送料机构100 用于接收口罩片制造机构(图未示)制作而成的口罩片,其中,口罩片制造机构为本领域常见技术构造,在此不必赘述;所述口罩片送料机构100包括第一机架110,所述第一机架110上设置有第一输送带111,所述第一机架110于第一输送带111一端上方设置有进料辊120,所述第一机架110于第一输送带111 另一端上方设置有出料辊130,所述第一输送带111用于带动口罩片进行输送,所述第一机架110上设置有第一驱动装置140,所述第一驱动装置140带动第一驱动带沿水平方向循环运动,进而将口罩片从第一输送带111一端传送到第一输送带111另一端,具体地,口罩片从第一输送带111与进料辊120之间进入到第一输送带111上,再经由第一输送带111与出料辊130之间从第一输送带111 送至输送机构200上。
所述输送机构200与口罩片送料机构100相互垂直设置,所述输送机构200 包括第二机架210,所述第二机架210上设置有第二输送带220,所述第二输送带220为链条构造,所述第二输送带220上沿链条环绕方向分布有载具板230,所述载具板230截面为U型构造,所述载具板230上开设有容置槽231,所述容置槽231左右两端贯通设置,所述第二机架210于第二输送带220一侧设置有定位挡板240,所述定位挡板240与载具板230之间存在一间隙,所述定位挡板240下端部一侧设置有传感器250,方便对进入到第二输送带220上载具板230上的口罩片进行识别,具体地,口罩片经由第一输送带111传送送至出料辊 130处,口罩片脱离出第一输送带111后经由惯性作用掉落至载具板230内,并在定位挡板240的作用下回弹至容置槽231内,此时,处于间隙下方的传感器 250感应到口罩片进入到载具板230内并发送信号给控制系统。
所述容置槽231的宽度匹配口罩片的宽度设置,以避免口罩片进入到载具板230内后左右摇摆影响后续加工工序的操作准确度,所述载具板230靠近第一输送带111一端两侧分别设置有导角部232,具体地,所述导角部232设置在容置槽231一端两内侧部,所述导角部232朝向第一输送带111一侧的间距大于容置槽231的宽度,所述导角部232远离第一输送带111一侧的间距与容置槽231宽度一致,由于导角部232的宽度大于口罩片的宽度,从而使得口罩片很便捷地经由导角部232进入到容置槽231内,避免了口罩片直接进入到容置槽231之前被容置槽231一侧开口顶住回弹造成无法进入到容置槽231的问题,有效保证了口罩能稳稳地进入到容置槽231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送带111靠近第二输送带220设置,所述第一输送带111的高度略高于载具板230的的高度,从而使得从第一输送带 111传送过来的口罩片在惯性作用下能顺利地进入到容置槽231内,从而提高口罩片的输送效率。
所述夹剪机构300设置在第二输送带220两侧,所述夹剪机构300用于夹持耳带并将其进行裁切为预设规格,以保证耳带长度的统一,从而提高口罩成品的良品率。所述夹剪机构300包括固定设置在第二机架210上的定位板301,所述定位板301上固定设置有第一滑轨302,所述第一滑轨302上一端设置有第一滑块303,所述第一滑块303通过滑板304与第一夹持气缸305连接,所述第一夹持气缸305一端设置有第一夹爪306,所述第一夹爪306设置有夹持头307,所述夹持头307的尺寸大于传统夹持头的尺寸,从而提高夹持头307的夹持面积,避免耳带被剪切后余料过长向下耷拉导致无法夹持的情况发生;所述第一滑块303 一侧设置有第一驱动机构308,所述第一驱动机构308用于带动第一滑块303沿第一滑轨302方向来回运动,进而带动第一夹爪306沿第一滑轨302方向来回运动;具体地,所述第一驱动机构308包括第一驱动电机3081及驱动带轮3082,所述滑板304一端与驱动带轮3082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机3081带动驱动带轮3082来回转动,驱动带轮3082带动滑板304来回运动,进而使得第一滑块 303沿第一滑轨302方向来回运动。
所述第一滑轨302上另一端设置有固定板309,所述固定板309上固定设置固定块310,所述固定块310上开设有用以容置耳带的限位槽311,所述限位槽 311正上方设置有第一驱动气缸312,所述第一驱动气缸312固定在固定板309 上,所述第一驱动气缸312一端设置有限位板313,所述限位板313上设置有卡块314,所述卡块314延伸至所述限位槽311内。
所述固定板309上固定设置有基座315,所述基座315上设置有自动剪刀 316,所述自动剪刀316可将位于限位槽311开口处的耳带剪断;具体地,所述基座315上设置有基板317,所述基板317上固定有连接块318,所述连接块318 一侧设置有第一驱动座319,所述第一驱动座319一侧上、下两方分别设有第一限位柱320,所述第一驱动座319一端设置有第二驱动气缸321,所述第二驱动气缸321一端连接有第一驱动块322,所述第一驱动块322一侧通过螺栓件323 连接有内刀片324及外刀片325,所述第一限位柱320分别设置在内刀片324及外刀片325的上、下两方,用于第二驱动气缸321带动内刀片324及外刀片325 向前进时提供抵压作用,从而使得内刀片324的刃口与外刀片325的刃口相互靠近完成对耳带的剪切作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刀片325外侧部设置有第一弹簧件326,所述第一弹簧件326用于使得外刀片325紧紧抵压在内刀片324上,避免了传统的仅仅通过螺栓件323单独紧固的内刀片324及外刀片325贴合太近而影响自动剪刀316 的使用寿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座319上、下两方分别设置有第二限位柱327,所述第二限位柱327分别设置在内刀片324及外刀片325之间,用于第二驱动气缸321带动内刀片324及外刀片325向后退时提供限位作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板317上设置有第一调节槽3171及第二调节槽3172,所述第一调节槽3171沿定位板301延伸方向进行设置,所述第二调节槽3172沿基板317前后方向进行设置,所述连接块318上设置有第三调节槽 3181,通过外部螺栓将连接块318固定在基板317上,从而完成对连接块318 的固定工作;当需要进行调节时,松开外部螺栓,调节连接块318上第三调节槽3181与第一调节槽3171固定位置,从而完成对连接块318沿定位板301延伸方向进行移动的效果,进而调节内刀片324及外刀片325相对于限位槽311 开口处的位置关系,从而对限位槽311内出来的耳带的剪切位置进行调节;当需要进行调节时,松开外部螺栓,调节连接块318上第三调节槽3181与第二调节槽3172固定关系时,从而完成对连接块318沿基板317前后方向进行移动的效果,进而调节内刀片324及外刀片325剪切耳带时的切口位置,从而避免长时间重复在同一刃口处对耳带进行剪切造成对内刀片324或外刀片325的刃口造成损坏的问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板309上还设有一组张紧轮328,起到张紧作用,所述耳带绕设所述张紧轮328上并延伸置于所述限位槽311内。
所述按压机构400设置在第二输送带220上方,所述按压机构400用于对输送带210上的口罩片进行固定,以防止口罩片在加工过程中出现翘起或翻折的现象,以提高生产的连续性;所述按压机构400包括第一支架410,所述第一支架410固定在第二机架210上,所述第一支架410上卡持设置有第一传动轴 411,所述第一传动轴411上端部固定设置有支撑板420,所述支撑板420上设置有驱动杆体430,所述驱动杆体430一端连接有第二驱动机构440,所述第二驱动机构440设置在第一支架410上端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440带动驱动杆体430上下运动,进而使得第一传动轴411上下运动,具体地,所述第一支架 410上设置有第一直线轴承412,所述第一传动轴411与第一直线轴承412配接;所述第一传动轴411下方设置有支撑架450,所述支撑架450上设置有连接杆 460,所述连接杆460下方设置有托板470,所述托板470上设有可相对其上下移动的螺柱480,所述螺柱480底部设置有按压板490,所述螺柱480上还套设有第二弹簧件481,所述第二弹簧件481位于所述按压板490和托板470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机构440包括第二驱动电机441,所述第二驱动电机441设置在第一支架410上端部,所述第二驱动电机441一端设置有第一偏心轮442,所述驱动杆体430固定在第一偏心轮442上,所述第二驱动电机441带动第一偏心轮442转动,进而使得驱动杆体430沿竖直方向来回移动,进而带动第一传动轴411上下移动,第一传动轴411上下移动再带动支撑架450上下移动,最后完成对按压板490的驱动,使得按压板490能将口罩片稳稳固定在载具座上,方便后续的耳带焊接操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杆体430包括第一驱动杆431、第二驱动座 432及第二驱动杆433,所述第一驱动杆431一端固定在第一偏心轮442上,所述第一驱动杆431另一端固定在第二驱动座432上,所述第二驱动杆433一端固定在第二驱动座432底端部,所述第二驱动杆433另一端连接支撑板420,所述第二驱动座432与支撑板420之间设置有第三弹簧件434,所述第三弹簧件 434套设在第二驱动杆433上,所述第三弹簧件434用于减缓冲击力,提高装置使用寿命。
具体地,所述第二驱动座432包括第二滑轨4321及第二驱动块4322,所述第二滑轨4321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二滑轨4321固定在第一支架410上,所述第二驱动块4322一侧设置有第二滑块4323,所述第二滑块4323卡持在第二滑轨4321上,进而使得第二驱动块4322沿第二滑轨4321方向来回滑动;所述第二驱动块4322截面为U型构造,所述第一驱动杆431与第二驱动块4322 连接。
所述热熔机构500固定在所述按压机构400上,具体地,所述热熔机构500 固定设置在支撑架450,所述热熔机构500包括热熔柱体510,所述热熔柱体510 为超声波焊接柱结构,所述热熔柱体510分别匹配设置在按压板490的四个角落处,所述输送机构200于热熔机构500下方设置有焊接台260,所述热熔柱体510匹配焊接台260设置,以方便对焊接台260上口罩片两端的耳带进行焊接操作,实现口罩成品的制作;在第二驱动电机441带动驱动杆体430向下运动时,热熔柱体510也会随着驱动杆体430的向下运动而向下运动,按压板490会压住载具板230上的口罩片中部,热熔柱体510会靠近贴合在焊接台260上方便将耳带焊接在口罩片上,由于第三弹簧件434的缓冲作用,使得热熔柱体510 在靠近焊接台260后不会对焊接台260产生较大的冲击力,有效避免了热熔柱体510及焊接台260的损坏,大大提高了装置的使用寿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熔机构500还包括风冷吹管520,所述风冷吹管 520一端匹配设置在热熔柱体510底端部一侧,所述风冷吹管520最低端所在平面高于热熔柱体510最低端所在平面,从而避免热熔柱体510与焊接台260对接后对风冷吹管520造成的损坏,同时风冷吹管520会对热熔柱体510的焊接处进行冷却处理,尽量降低热熔柱体510焊接处的焊接温度,以保证热熔柱体510的使用寿命;其中,风冷吹管520另一端连接空气压缩机,通过空气压缩机将空气送至风冷吹管520内进而利用空气气流对热熔柱体510进行冷却处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杆460上固定设置有限位块550,所述风冷吹管520固定在限位块550上,以方便风冷吹管520更好地对热熔柱体510进行降温处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冷吹管520的进风口处设置有过滤棉,以过滤水气灰尘等杂质,避免外部杂质通过风冷吹管520进入到焊接工位而影响热熔柱体510对耳带的焊接质量。
所述夹持机构600设置在第二输送带220上方,所述夹持机构600用于将耳带夹持放置在口罩片上,所述夹持机构600包括支板610,所述支板610固定设置在第一支架410上,所述支板610上设置有第三驱动机构620,所述第三驱动机构620一端设置有第三驱动杆621,所述第三驱动杆621一端设置有连接板630,所述连接板630 下方设置有第二传动轴640,所述第一支架410上设置有第二直线轴承411,所述第二传动轴640与第二直线轴承411配接;所述第二传动轴640下方设置有夹持架650,所述夹持架650上设置有第四驱动电机660,所述夹持架650上枢设有转轴670,所述第四驱动电机660与转轴670一端连接,所述转轴670另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二夹持气缸680,所述第二夹持气缸680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二夹爪681,所述第四驱动电机660 带动转轴670进行转动,进而完成对第二夹爪681的翻转操作,从而将经夹剪机构300 夹持的耳带进行夹取,并由外向内转动放置在载具板230的口罩片上,达到无外力情况下自然内折状态,有利于后续的耳带焊接操作工序。
所述第一支架410底端部一侧设置有支撑块691,所述支撑块691上固定设置分线板692,所述分线板692朝输送机构200方向横向延伸,所述分线板692设置在夹持机构600下方,所述分线板692末端设置有分挡板693,所述分挡板693为弧面型构造,所述分挡板693设置在第二夹爪681内侧,具体地,所述分挡板693设置在第二夹爪681与热熔机构500之间,当第二夹爪681夹取耳带由外向内进行转动时,处于分挡板693外侧的耳带被分挡板693挡住,第二夹爪681带动被夹剪机构300剪切的耳带两端转动到分挡板693内侧,此时,位于分挡板693外侧的耳带部分不会与位于分挡板693内侧的耳带部分发生缠绕,从而使得热熔机构500对位于分挡板693内侧的耳带焊接在口罩片上,进而提高耳带与口罩片的焊接质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驱动机构620包括第三驱动电机622,所述第三驱动电机622一端设置有第二偏心轮623,所述第三驱动杆621另一端固定在第二偏心轮623上,所述第三驱动电机622带动第二偏心轮623转动,进而使得第三驱动杆 621沿竖直方向上下来回运动,从而完成对第二夹爪681的高度调节,从而使得第二夹爪681能对经夹剪机构300夹持的耳带进行夹取。
所述检测机构700设置在输送机构200一侧,所述检测机构700包括第三机架710,所述第三机架710上设置有检测箱720,所述检测箱720上部设置有 CCD检测相机721,所述检测箱720底部设置有光源板722,所述第三机架710 于检测箱720一侧设置有第三输送带731及第四输送带732,所述第四输送带 732设置在第三输送带731上方,所述第二输送带220将载具板230输送至检测机构700进料端,载具板230上的口罩成品在第三输送带731及第四输送带732 的夹送下送至检测箱720内;所述检测箱720内还设置有第五输送带723,所述第五输送带723设置在光源板722上方,所述第五输送带723平行设置在检测箱720内两侧,所述第五输送带723一端靠近第三输送带731一端设置,所述第三输送带731将口罩成品输送至第五输送带723上,第五输送带723继续将口罩成品向前输送并经过CCD检测相机721的下方及光源板722的上方,此时,光源板722开启,CCD检测相机721对第五输送带723上的口罩成品进行拍照并将图像信息发送给控制系统进行处理,控制系统内的图像处理软件对口罩成品进行检测,以发现口罩成品上是否存在污渍、鼻梁带是否正常放置、耳带焊接是否正常等产品问题。
所述第三机架710于检测箱720外部设置有不合格品推送机构800,所述不合格品推送机构800一侧设置有收料机构900,所述不合格品推送机构800用于将检测不合格的口罩成品进行收集,避免不合格口罩成品进入到后续的合格品收料机构900内,所述不合格品推送机构800设置有第二支架810,所述第二支架810固定在第三机架710上,所述第二支架810上设置有推送气缸820,所述推送气缸820设置在第五输送带723上方,经检测机构700检测后的口罩成品在第五输送带723的输送下送至不合格品推送机构800下方,当口罩成品检测不合格后,推送气缸820开始工作,将第五输送带723上不合格的口罩成品从第五输送带723上推离,合格的口罩成品继续随着第五输送带723送至收料机构900内。
所述收料机构900包括第六输送带910,所述第六输送带910设置在第五输送带723一端,所述第六输送带910的上方设置有第七输送带920,从第五输送带723上输送的口罩成品输送到第六输送带910上,并配合第七输送带920将口罩成品贴合在第六输送带910上,避免口罩成品随着第六输送带910的移动而脱离出去,最后完成对合格口罩成品的收料操作,有效提高了口罩的生产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CCD检测控制技术的全自动口罩生产系统通过在输送机构将口罩片送至按压机构下方,配合夹持机构将耳带送至口罩片两端经热熔机构进行焊接,焊接完成后送至检测机构700内进行检测,配合不合格品推送机构800将不合格的口罩成品推离,最后将合格的口罩成品送至收料机构900内完成口罩成品的收集,有效提高了口罩的生产效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基于CCD检测控制技术的全自动口罩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口罩片送料机构、输送机构、夹剪机构、按压机构、热熔机构、夹持机构及检测机构,所述口罩片送料机构包括第一机架,所述第一机架上设置有第一输送带,所述输送机构包括第二机架,所述第二机架上设置有第二输送带,所述第二输送带上分布有载具板,所述夹剪机构设置在第二输送带两侧,所述夹剪机构用于夹持耳带并将其进行裁切,所述按压机构设置在第二输送带上方,所述按压机构用于对输送带上的口罩片进行固定,所述热熔机构固定在所述按压机构上,所述第二输送带上方还设置有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用于将耳带夹持放置在口罩片上,所述检测机构设置在输送机构一侧,所述检测机构包括第三机架,所述第三机架上设置有检测箱,所述第三机架于检测箱一侧设置有第三输送带,所述检测箱内设置有第五输送带,所述第五输送带一端靠近第三输送带一端设置,所述第三机架于检测箱外部设置有不合格品推送机构,所述不合格品推送机构一侧设置有收料机构,所述不合格品推送机构设置有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固定在第三机架上,所述第二支架上设置有推送气缸,所述推送气缸设置在第五输送带上方,所述收料机构包括第六输送带,所述第六输送带设置在第五输送带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CCD检测控制技术的全自动口罩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具板上开设有容置槽,所述第二机架于第二输送带一侧设置有定位挡板,所述载具板靠近第一输送带一端两侧分别设置有导角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基于CCD检测控制技术的全自动口罩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剪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机架上的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上固定设置有第一滑轨,所述第一滑轨上一端设置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一侧设置有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滑块通过滑板与第一夹持气缸连接,所述第一夹持气缸一端设置有第一夹爪;所述第一滑轨上另一端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固定设置有基座,所述基座上设置有基板,所述基板上固定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一侧设置有第一驱动座,所述第一驱动座一侧分别设有第一限位柱,所述第一驱动座一端设置有第二驱动气缸,所述第二驱动气缸一端连接有第一驱动块,所述第一驱动块一侧通过螺栓件连接有内刀片及外刀片,所述第一限位柱分别设置在内刀片及外刀片的上、下两方;所述基板上设置有第二调节槽,所述连接块上设置有第三调节槽,通过外部螺栓将连接块固定在基板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基于CCD检测控制技术的全自动口罩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机构包括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固定在第二机架上,所述第一支架上卡持设置有第一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上端部固定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驱动杆体,所述驱动杆体一端连接有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设置在第一支架上端部,所述第一传动轴下方设置有支撑架;所述驱动杆体包括第一驱动杆、第二驱动座及第二驱动杆,所述第一驱动杆一端固定在第一偏心轮上,所述第一驱动杆另一端固定在第二驱动座上,所述第二驱动杆一端固定在第二驱动座底端部,所述第二驱动杆另一端连接支撑板,所述第二驱动座与支撑板之间设置有第三弹簧件,所述第三弹簧件套设在第二驱动杆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CCD检测控制技术的全自动口罩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熔机构设置在支撑架上,所述热熔机构包括热熔柱体,所述输送机构于热熔机构下方设置有焊接台,所述热熔柱体匹配焊接台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CCD检测控制技术的全自动口罩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熔机构还包括风冷吹管,所述输送机构于热熔机构下方设置有焊接台,所述热熔柱体匹配焊接台设置,所述风冷吹管一端匹配设置在热熔柱体底端部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CCD检测控制技术的全自动口罩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机构包括支板,所述支板固定设置在第一支架上,所述支板上设置有第三驱动机构,所述第三驱动机构一端设置有第三驱动杆,所述第三驱动杆一端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下方设置有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第二直线轴承,所述第二传动轴与第二直线轴承配接;所述第二传动轴下方设置有夹持架,所述夹持架上设置有第四驱动电机,所述夹持架上枢设有转轴,所述第四驱动电机与转轴一端连接,所述转轴另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二夹持气缸,所述第二夹持气缸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二夹爪。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基于CCD检测控制技术的全自动口罩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底端部一侧设置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上固定设置分线板,所述分线板设置在夹持机构下方,所述分线板末端设置有分挡板。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基于CCD检测控制技术的全自动口罩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箱上部设置有CCD检测相机,所述检测箱底部设置有光源板,所述第三机架于检测箱一侧还设置有第四输送带,所述第四输送带设置在第三输送带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基于CCD检测控制技术的全自动口罩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输送带的上方设置有第七输送带。
CN202021813996.5U 2020-08-26 2020-08-26 一种基于ccd检测控制技术的全自动口罩生产系统 Active CN2131082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13996.5U CN213108286U (zh) 2020-08-26 2020-08-26 一种基于ccd检测控制技术的全自动口罩生产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13996.5U CN213108286U (zh) 2020-08-26 2020-08-26 一种基于ccd检测控制技术的全自动口罩生产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108286U true CN213108286U (zh) 2021-05-04

Family

ID=756565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13996.5U Active CN213108286U (zh) 2020-08-26 2020-08-26 一种基于ccd检测控制技术的全自动口罩生产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1082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06328A (zh) 锂电池焊接机
CN111438948A (zh) 口罩耳带全自动化焊接装置
CN112454907A (zh) 一种兼容不同规格口罩的耳带焊接机构
CN108655565A (zh) 一种锂电池负极极耳焊接机
CN108481002A (zh) 锂电池极耳检验机
CN108408162B (zh) 一种裁切包装机及其操作方法
CN111449349A (zh) 一种平面口罩机
CN111645920A (zh) 精密高速弹片检测包装机
CN213108286U (zh) 一种基于ccd检测控制技术的全自动口罩生产系统
CN108637502A (zh) 一种锂电池极耳装配机
CN213281674U (zh) 一种口罩耳带夹持装置
CN212606018U (zh) 一种裁切包装机
CN213108263U (zh) 一种基于超声波焊接技术的口罩机耳带焊接装置
CN213320331U (zh) 一种口罩耳带剪切装置
CN213108281U (zh) 一种口罩机耳带焊接冷却装置
CN214386190U (zh) 一种平面口罩全自动生产线
CN212831898U (zh) 人造板封边带进料机构
CN211385865U (zh) 一种全自动检品机
KR20230025088A (ko) 테이프 부착장치
CN215040427U (zh) 口罩焊耳带机
CN217771577U (zh) 一种口罩生产机
CN213320285U (zh) 平面口罩面体制作设备
CN108550895A (zh) 一种锂电池极耳自动装配机
CN219190416U (zh) 利用超声波切割膜电极的生产线
CN108767321A (zh) 锂电池负极极耳自动装配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