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84291U - 储物容器 - Google Patents

储物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084291U
CN213084291U CN202021316823.2U CN202021316823U CN213084291U CN 213084291 U CN213084291 U CN 213084291U CN 202021316823 U CN202021316823 U CN 202021316823U CN 213084291 U CN213084291 U CN 2130842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storage container
box
disc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31682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亢亚茹
郑宇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Jingdong Zhensh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Jingdong Zhensh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Jingdong Zhensh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Jingdong Zhensh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31682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0842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0842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0842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fuse Collection And Transfer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储物容器。所述储物容器包括第一箱体、N个第二箱体和可转换输送结构。所述第一箱体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开口和N个第二开口,每个所述第一开口暴露于所述储物容器的外部。每个所述第二箱体通过一个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箱体连通。所述可转换输送结构位于所述第一箱体内部,包括第一对接子结构、第二对接子结构和输送控制子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对接子结构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开口连通形成第一通道;所述第二对接子结构可转换地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形成第二通道;其中,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相连通;所述输送控制子结构被配置为改变所述第二对接子结构的位置,以切换与所述第二对接子结构形成所述第二通道的所述第二开口。

Description

储物容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仓储物流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储物容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物品种类日益繁多。在生产或生活过程中,常常由于销售运输、收纳整理和回收处理等原因,需要将物品分类放置 (例如,垃圾分类)。目前,通常为各类物品一一设置对应箱体,通过将对应类别的物品投放到相应的箱体来进行物品的分类放置。
在实现本公开构思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现有为各类物品一一设置对应箱体不仅占用较多场地,而且进行物品分类投放时需要先辨别物品类别,再寻找出对应类别箱体,才能将物品放入,过程较为繁琐,辨别物品类别也易出错,降低物品分类效率,用户体验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可转换输送结构的储物容器。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储物容器。所述储物容器包括第一箱体、N个第二箱体和可转换输送结构。所述第一箱体的壁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开口以及N个第二开口,每个所述第一开口暴露于所述储物容器的外部,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每个所述第二箱体通过与之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箱体连通。所述可转换输送结构位于所述第一箱体内部,包括第一对接子结构、第二对接子结构和输送控制子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对接子结构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开口连通形成第一通道;所述第二对接子结构可转换地与N个所述第二开口中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开口连通形成第二通道;其中,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相连通;以及所述输送控制子结构被配置为改变所述第二对接子结构的位置,以切换与所述第二对接子结构形成所述第二通道的所述第二开口。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可转换输送结构包括管道式输送结构。所述管道式输送结构包括所述第一对接子结构、所述第二对接子结构和所述输送控制子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对接子结构包括管道以及所述管道的开口;所述第二对接子结构包括所述管道的出口;以及输送控制子结构将所述管道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箱体的内部,其中所述管道的出口的位置随所述管道的转动而改变。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输送控制子结构包括支撑架、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电机。所述支撑架与所述第一箱体固定连接,与所述管道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管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与电机的输出轴相连;所述电机与所述第一箱体固定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可转换输送结构包括升降式输送结构。所述升降式输送结构包括所述第一对接子结构、所述第二对接子结构和所述输送控制子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对接子结构包括第一平板;所述第二对接子结构包括所述第一平板的边缘;以及所述输送控制子结构包括M个第一伸缩杆,M个所述第一伸缩杆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箱体的内部,并且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平板远离所述第一开口的表面;其中,每个所述第一伸缩杆可沿竖直方向伸缩,其中M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N个所述第二开口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箱体的侧壁。所述可转换输送结构包括滑块式输送结构,所述滑块式输送结构包括所述第一对接子结构、所述第二对接子结构和所述输送控制子结构。所述第一对接子结构,包括圆盘以及圆盘驱动结构,其中,所述圆盘水平设置,且通过所述圆盘驱动结构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箱体内部;所述第二对接子结构包括竖直转轴和第二平板,所述竖直转轴安装在所述第一箱体内部,轴线方向平行于竖直方向;所述第二平板安装在所述竖直转轴上,绕所述竖直转轴转动;其中,所述竖直转轴穿过所述圆盘且与所述圆盘不接触,所述第二平板设置在所述圆盘之上且与所述圆盘不接触;所述输送控制子结构包括N个第二伸缩杆以及第二伸缩杆安装结构,其中,每个所述第二伸缩杆通过所述第二伸缩杆安装结构设置于所述圆盘之上且与所述圆盘不接触,N个所述第二伸缩杆分别与N个所述第二开口一一正对,其中,每个所述第二伸缩杆可朝向与之正对的所述第二开口伸缩。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输送控制子结构还包括N个传感器,每个所述传感器设置于每个所述第二伸缩杆的端部。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第二伸缩杆安装结构包括套设在所述竖直转轴外侧的套筒。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储物容器还包括至少一个摄像头,所述摄像头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中所述第一开口的周边。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储物容器包括垃圾分类箱,N个所述第二箱体包括N个用于放置不同类型的垃圾的垃圾箱。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储物容器还包括屏幕,所述屏幕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的顶部。
上述实施例的储物容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利用多个箱体合一的结构,用户可以直接将物品投入,储物容器根据物品的类别,通过可转换输送结构将物品投入对应类别的箱体,一方面克服了现有技术中使用多个箱体布置导致占用面积较大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用户投放物品过程繁琐的缺陷,从而可以提高物品分类效率。另外,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储物容器,其中设置有屏幕可以展示物品分类知识,帮助用户学习分辨物品类别,令用户体验得到提升。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本公开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A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包括管道式输送结构的储物容器示意图;
图1B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管道式输送结构中的齿轮传动结构图;
图1C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管道式输送结构中的支撑架示意图;
图1D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管道式输送结构中的卡扣示意图;
图2A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包括升降式输送结构的储物容器示意图;
图2B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升降式输送结构的储物容器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3A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包括滑块式输送结构的储物容器示意图;
图3B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滑块式输送结构图;
图3C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滑块式输送结构中第二伸缩杆驱动结构示意图;
图4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包括智能分类装置的储物容器400整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的以下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其它方面、优势和突出特征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变得显而易见。
在本公开中,术语“包括”和“含有”及其派生词意为包括而非限制;术语“或”是包含性的,意为和/或。
在本说明书中,下述用于描述本公开原理的各种实施例只是说明,不应该以任何方式解释为限制发明的范围。参照附图的下述描述用于帮助全面理解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的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下述描述包括多种具体细节来帮助理解,但这些细节应认为仅仅是示例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认识到,在不背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本文中描述的实施例进行多种改变和修改。此外,为了清楚和简洁起见,省略了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此外,贯穿附图,相同参考数字用于相似功能和操作。
在此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所理解的含义,除非另外定义。应注意,这里使用的术语应解释为具有与本说明书的上下文相一致的含义,而不应以理想化或过于刻板的方式来解释。
在使用类似于“A、B和C等中至少一个”这样的表述的情况下,一般来说应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该表述的含义来予以解释 (例如,“具有A、B和C中至少一个的系统”应包括但不限于单独具有A、单独具有B、单独具有C、具有A和B、具有A和C、具有B 和C、和/或具有A、B、C的系统等)。在使用类似于“A、B或C等中至少一个”这样的表述的情况下,一般来说应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该表述的含义来予以解释(例如,“具有A、B或C中至少一个的系统”应包括但不限于单独具有A、单独具有B、单独具有C、具有A和B、具有A和C、具有B和C、和/或具有A、B、C的系统等)。
在本公开的上下文中,当将一个部件称作位于/连接于(在)另一部件“上”时,该部件可以直接位于/连接于(在)该另一部件上,或者它们之间可以存在其他部件。另外,如果在一种朝向中一部件位于另一部件“上”,那么当调转朝向时,该部件可以位于该另一部件“下”。当将一个部件称作位于另两个部件“之间”时,该部件可以直接位于该另两个部件之间,或者该另两个部件之间除了该部件之外,还可以存在其他部件。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物容器。储物容器包括第一箱体、 N个第二箱体和可转换输送结构。第一箱体的壁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开口以及N个第二开口,每个第一开口暴露于储物容器的外部,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每个第二箱体通过与之对应的一个第二开口与第一箱体连通。可转换输送结构位于第一箱体内部,包括第一对接子结构、第二对接子结构和输送控制子结构。其中,第一对接子结构与至少一个第一开口连通形成第一通道;第二对接子结构可转换地与N个第二开口中的其中一个第二开口连通形成第二通道;其中,第二通道与第一通道相连通;以及输送控制子结构被配置为改变第二对接子结构的位置,以切换与第二对接子结构形成第二通道的第二开口。
本公开实施例的储物容器可以用于垃圾分类或者分拣仓库等物体分类场景,例如储物容器应用在垃圾分类场景时,其N个第二箱体可分别代表“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等垃圾类别,利用可转换输送结构将垃圾投放入相应类别第二箱体内;储物容器应用在分拣仓库场景时,可按照货物属性将N个第二箱体分别设置为“食品”、“玩具”和“服饰”等类别,利用可转换输送结构将货物投放入相应类别第二箱体内。以上场景仅为示例,可根据物体分类的实际要求应用本公开实施例的储物容器。
当物体(例如,垃圾)通过第一开口放入第一箱体后,垃圾经过第一通道到达第一对接子结构,然后垃圾继续在储物容器内移动,到达第二对接子结构,接着可以经过第二通道,通过第二开口进入对应的第二箱体。
另外,通过输送控制子结构可以切换与所述第二对接子结构形成所述第二通道的所述第二开口,从而当下一次用户手持其他类别垃圾再次使用本公开实施例的储物容器,则令输送控制子结构改变第二对接子结构的位置,从而第二通道方向改变,即垃圾在到达第二对接子结构后,可通过第二通道到达另一类别的第二箱体内。
现有技术中按照垃圾类别一一设置垃圾箱,多个箱体各自独立放置,用户需要将垃圾放入对应类别的垃圾箱,占用面积大。本公开实施例的储物容器作为多分类垃圾箱使用时,只需要将垃圾投入第一箱体的第一开口,通过输送控制子结构的作用,也可令垃圾进入对应类别的第二箱体。由于第二箱体通过与之对应的一个第二开口与第一箱体连通,因此本公开实施例多箱体合一的结构布置能够节省场地资源。
以下结合图1A~图4的具体实施例,以垃圾分类场景为例,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储物容器进行示例性说明。
图1A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包括管道式输送结构的储物容器示意图。图1B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管道式输送结构中的齿轮传动结构图。图1C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管道式输送结构中的支撑架示意图。图1D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管道式输送结构中的卡扣示意图。
如图1A所示,储物容器100包括管道式输送结构110、第一箱体 120及第二箱体130、140、150和160。第一开口暴露于第一箱体120 的外部。具体地,第一开口位于第一箱体120的上部,可以作为储物容器100的垃圾入口。第一箱体120侧壁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与第二箱体130、140、150和160一一对应。管道式输送结构110设置于第一箱体120内部,第二箱体130、140、150和160围绕第一箱体120周向布置,并分别通过与之对应的第二开口与第一箱体120连通。其中,管道式输送结构110可以包括第一对接子结构、第二对接子结构和输送控制子结构。具体地,第一对接子结构例如可以包括管道开口111以及管道112。第二对接子结构包括管道出口113。输送控制子结构将管道112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箱体的内部,其中管道出口113的位置随管道112的转动而改变。
应知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箱体、第二箱体以及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数量仅为示例,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确定相应结构的数量。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箱体、第二箱体以及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位置仅为示例,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确定相应结构位置。
如图1B~图1D所示,输送控制子结构包括第一齿轮114、第二齿轮115、支撑架116和电机。支撑架外部116A与第一箱体固定连接,支撑架内部116B与管道112可转动地连接,第一齿轮114与管道112 固定连接,第二齿轮115与电机的输出轴相连,电机与第一箱体固定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如图1C所示,支撑架116可为环状支撑架,支撑架外部116A与第一箱体固定连接的方式可为焊接、螺栓连接或者粘接等方式,在此对固定连接的方式不做限制。支撑架内部 116B与管道112可转动地连接方式可以为轴承连接;也可以如图1D所示,通过卡扣117将管道112挂在支撑架116上。具体地,卡扣117 长端部117A与管道开口111外壁固定连接,卡扣117与支撑架116 配合,令卡扣短端部117B卡在支撑架116凹槽内,从而实现管道112 与支撑架116可转动地连接,本公开对于管道112与支撑架116可转动地连接方式不做限制。
以利用卡扣117实现管道112与支撑架116可转动地连接为例,用户将垃圾通过第一开口投入第一箱体120后,垃圾可从管道开口111 进入管道112,接着从管道出口113出来,并通过第二开口进入对应类别的第二箱体。若下一次用户手持不同类别的垃圾,此时需要将垃圾投入其他第二箱体。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电机转动而带动第二齿轮 115同步转动,由于第一齿轮114与第二齿轮115的啮合关系,第一齿轮114带动管道112转动,从而将管道出口113旋转,与另一对应类别的第二开口对准,使得用户投入的垃圾进入对应类别的箱体,以此方式实现垃圾正确分类。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二对接子结构即管道出口113与对应第二开口对准,垃圾沿管道112精确进入到第二箱体。随着管道式输送结构110的旋转,管道出口113切换至对应其他类别第二箱体的第二开口并与之对准,因此用户可以直接将垃圾投入暴露于外部的第一开口,垃圾进入第一箱体后,其投放进对应类别第二箱体的步骤由管道式输送结构110完成,进而简化了垃圾投放流程,并节省了场地资源。
图2A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包括升降式输送结构的储物容器示意图。图2B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升降式输送结构的储物容器工作状态示意图。
如图2A所示,储物容器200包括升降式输送结构210、第一箱体 120及第二箱体130、140、150和160。第一开口设置于第一箱体120 上部,第一箱体120侧壁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与第二箱体130、140、150和160一一对应,升降式输送结构210设置于第一箱体120内部,第二箱体130、140、150和160围绕第一箱体120 周向布置,并分别通过与之对应的第二开口与第一箱体120连通。其中,升降式输送结构210包括第一对接子结构、第二对接子结构和输送控制子结构。其中,第一对接子结构包括第一平板211;第二对接子结构包括第一平板的边缘212;输送控制子结构包括M个第一伸缩杆213,M个第一伸缩杆分别安装在第一箱体的内部,并且分别连接于第一平板211远离第一开口的表面;其中,每个第一伸缩杆可沿竖直方向伸缩,其中M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
应知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箱体、第二箱体以及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数量仅为示例,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确定数量。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箱体、第二箱体以及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位置仅为示例,可根据应用场景确定相应结构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以图2B为例,可转换输送结构为升降式输送结构210时,本公开储物容器的工作流程为:用户将垃圾通过第一开口投入第一箱体120,垃圾将落在第一平板211上,若此垃圾类别与第二箱体130对应,即应将其投入第二箱体130内,然后使第一平板211由水平状态变为倾斜状态,以便垃圾进入第二箱体130。具体来说,若第二平板211高于第二开口下方边缘,可以通过伸缩杆 213A和213B沿竖直方向向上延伸,伸缩杆213C和213D向下缩进,也可以通过令伸缩杆213C和213D向下缩进,伸缩杆213A和213B 保持不动等方式;若第二平板211与第二开口下方边缘高度等同,可以通过令伸缩杆213C和213D保持不动,伸缩杆213A和213B向上延伸等方式,最终可以使倾斜状态下的第一平板的边缘212与第二箱体130对应的第二开口下方边缘对齐,此时由于第一平板211的倾斜,垃圾在重力作用下,经过第二开口进入左侧第二箱体内。
下一次用户手持不同类别的垃圾,若需要将该垃圾投入第二箱体 150,若第二平板211高于第二开口下方边缘,可以通过伸缩杆213A 和213B沿竖直方向向下缩进,伸缩杆213C和213D向上延伸,也可以通过令伸缩杆213A和213B向下缩进,伸缩杆213C和213D保持不动等方式,若第二平板211与第二开口下方边缘高度相同,可以通过令伸缩杆213A和213B保持不动,伸缩杆213C和213D向上延伸等方式,令倾斜状态下的第一平板的边缘212与第二箱体150对应的第二开口下方边缘对齐,垃圾在重力作用下,经过第二开口进入第二箱体150内。当其他类别垃圾进入其他第二箱体时,也可通过伸缩杆 213的不同延伸与缩进的组合将垃圾倾倒进入。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有4 个伸缩杆仅为示例,输送控制子结构包括M个第一伸缩杆,M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在应用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第一伸缩杆的个数。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平板211接收垃圾范围较大,不被垃圾体积限制,根据不同第一伸缩杆213的伸缩行为,当第一平板211 由水平状态变为倾斜状态后,垃圾在重力作用下滑入对应类别的第二箱体,完成垃圾分类。用户通过暴露于第一箱体外部的第一开口,将垃圾投入储物容器,垃圾进入第一箱体后的投放步骤可由升降式输送结构210完成,即根据垃圾类别,第一平板211朝向对应的第二开口倾斜,将垃圾倒入对应第二箱体,进而简化了垃圾投放流程。
图3A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包括滑块式输送结构的储物容器示意图。图3B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滑块式输送结构图。图3C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二伸缩杆驱动结构示意图。
如图3A和图3B所示,储物容器300包括滑块式输送结构310、第一箱体120及第二箱体130、140、150和160。第一开口暴露于第一箱体120上部,第一箱体120侧壁面上设置有N个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与第二箱体130、140、150和160一对应,滑块式输送结构310 设置于第一箱体120内部,第二箱体130、140、150和160围绕第一箱体120周向布置,并分别通过与之对应的第二开口与第一箱体120 连通。
其中,滑块式输送结构包括第一对接子结构、第二对接子结构和输送控制子结构。第一对接子结构包括水平设置的圆盘311以及圆盘驱动结构;圆盘311通过圆盘驱动结构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箱体内部;第二对接子结构包括竖直转轴314和第二平板312。竖直转轴314安装在第一箱体内部,其轴线方向平行于竖直方向。第二平板312安装在竖直转轴314上,绕竖直转轴314转动,其中,竖直转轴穿过圆盘 311且与圆盘不接触,第二平板设置在圆盘311之上且与圆盘不接触。输送控制子结构,包括N个第二伸缩杆315以及第二伸缩杆安装结构,每个第二伸缩杆315通过第二伸缩杆安装结构设置于圆盘311之上且与圆盘不接触,N个第二伸缩杆315分别与N个第二开口一一正对,其中,每个第二伸缩杆可朝向与之正对的第二开口伸缩。
应知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箱体、第二箱体以及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数量仅为示例,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确定相应结构数量。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箱体、第二箱体以及第一开口位置仅为示例,可根据应用场景确定相应结构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圆盘311表面非光滑设置,具有一定摩擦力,并设置有多个凸起。当垃圾落在圆盘311表面上,由于摩擦力的作用垃圾随圆盘311一起转动,若摩擦力作用下,垃圾相对于圆盘311 依然发生相对移动,则可利用多个凸起的阻挡作用使垃圾一起转动。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圆盘311水平设置于第一箱体内,驱动圆盘311旋转的圆盘驱动结构可以为,在圆盘311下方固定连接有从动皮带轮,通过电机带动主动皮带轮利用同步皮带传动令圆盘311旋转,也可利用同步链传动令圆盘311旋转,还可以使用例如图1B中齿轮传动方式驱动圆盘311转动,在工作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圆盘驱动结构,本公开对圆盘驱动结构的实施方式不做限制。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圆盘311上设置有与其同圆心的圆形开口,竖直转轴314安装在第一箱体内部,其轴线方向平行于竖直方向,穿过圆盘311中心,竖直转轴驱动机构可为设在竖直转轴314下方的电机,竖直转轴314与电机输出轴固定连接。电机带动竖直转轴314转动时,第二平板312随着同步转动,由于第二平板312下端与圆盘311 间隙距离大于凸起311A高度,因此第二平板312与圆盘311各自独立运动,互不干扰。如图3A所示,可设置角度坐标,例如令圆盘311 的圆心与第二箱体130的第二开口边缘130A连线处于角度0°的位置,并依次确定其他第二开口边缘与圆心连线所处角度坐标,令第二平板 312转动相应角度,即可使其由一个第二开口边缘边缘到达另一个第二开口边缘,即第二平板312远离且平行于竖直转轴314的一端,与第二开口边缘对齐。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N个第二伸缩杆315设置在圆盘311之上,与N个第二开口一一正对,以便于将垃圾推动进入第二箱体。如图3B 所示,第二平板312下方自竖直转轴开始有一开口,在第二伸缩杆315 处于非工作状态时第二伸缩杆315位于该开口内,且与第二平板312 不接触。以一个第二伸缩杆315为例,非工作状态下,第二伸缩杆315 为非延伸状态,此时外端部与对应第二开口距离最远,第二伸缩杆315 下方与圆盘311表面之间的间隙大于凸起311A高度,上方与第二平板312的开口的边缘具有一定距离,且外端部前方与第二平板312不发生接触。工作状态下,当竖直转轴314带动第二平板312转动时,第二伸缩杆315处于非延伸状态,因此第二平板312可避过第二伸缩杆315,正常旋转。圆盘311在旋转时,两者互不干扰,独立工作。
如图3B所示,输送控制子结构还包括N个传感器313,每个传感器313设置于每个第二伸缩杆315的端部。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当垃圾随着圆盘转动至对应类别第二开口的第二伸缩杆315前面,传感器313感应到前方有物体,等待一定时间后,令正对第二开口的第二伸缩杆315延伸,以此推动垃圾进入对应的第二箱体。本公开对传感器313的类别不做限制,例如可以是电容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或者光电式传感器等。
如图3B所示,第二伸缩杆安装结构包括套设在竖直转轴外侧的套筒316。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套筒316上有多个开口与多个第二伸缩杆 315一一对应,以便于第二伸缩杆315穿过套筒316来回伸缩运动。第二伸缩杆安装结构的其他部分可以设置在套筒316内。具体可以为子母杆的办法实现套接,子杆与母杆通过螺纹连接,电机带动子杆转动,由于螺纹连接的所用,母杆沿子杆方向正对于第二开口来回伸缩。也可如图3C所示,在位于套筒316内部的第二伸缩杆315端部外侧设置啮齿,齿轮317与第二伸缩杆315端部啮合,通过电机带动齿轮317转动,令第二伸缩杆315来回伸缩,本公开对第二伸缩杆315的伸缩方式不做限制。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如图3A所示,当用户将垃圾通过第一开口投入,垃圾落在圆盘311上,若垃圾应投入第二箱体130内,先令第二平板312停在对应第二箱体130第二开口的边缘130A,圆盘311 带动垃圾朝着第二平板312靠近对应第二箱体130第二开口的一侧相向转动,随着圆盘311持续转动,例如转动360度,则垃圾最终会被第二平板312阻挡。此时正对于对应类别第二开口的第二伸缩杆315 端部的传感器313感应到前方有垃圾,等待一定时间后(例如设置为圆盘311转动360度需要的时间)第二伸缩杆315将垃圾推动,经过第二开口进入第二箱体130。若下一次用户持有不同类别的垃圾,则在投入前,竖直转轴带动第二平板312转动至对应类别第二开口边缘,不同类别的垃圾落到圆盘311上,圆盘311带着垃圾转动,最终通过其他第二伸缩杆315将垃圾推入对应类别的第二箱体。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滑块式输送结构包括与多个第二开口正对的多个第二伸缩杆315。在工作过程中,圆盘311、第二平板312和第二伸缩杆315分别发挥传送垃圾、阻挡垃圾和推送垃圾的作用,独自运行,互不干扰,从而能够将垃圾按照类别精确推进对应箱体,简化垃圾投放流程。
图4示意性示出了包括智能分类装置的储物容器400整体结构图。
如图4所示,储物容器可以是垃圾分类箱,N个第二箱体包括N 个用于放置不同类型的垃圾的垃圾箱。
储物容器还包括至少一个摄像头401,摄像头401设置在第一箱体120中第一开口的周边。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例如在第一箱体120中第一开口边缘设置支撑架,摄像头401可放置在支撑架上。在当用户手持垃圾靠近第一开口时,摄像头401对该垃圾进行拍照,并将拍摄图像传入控制器,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对该垃圾进行分类。
如图4所示,储物容器还包括屏幕402,屏幕402设置在第一箱体的顶部。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摄像头401可设置在屏幕402上方。当用户将垃圾投入第一箱体120后,屏幕402将显示该垃圾的类别,例如将纸箱投入,屏幕402上显示出纸箱属于干垃圾,并可以将其他干垃圾类相关知识一并显示。在无用户使用时,屏幕402可处于息屏状态,也可显示其他信息。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储物容器上设置屏幕,令屏幕展示物品分类知识,可以帮助用户学习分辨物品类别,令用户体验得到提升。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当用户将垃圾放入第一箱体120时,摄像头401对垃圾进行拍照,将拍摄图像传入控制器,控制器通过机器学习分类算法识别摄像头拍摄的图像属于哪种垃圾,将结果呈现在屏幕 402上,同时,获取垃圾分类结果后,控制器控制位于第一箱体内的可转换输送结构转动到相应类别的第二开口。
例如,若将可回收垃圾纸箱放入储物容器100,可转换输送结构为管道式输送结构110时,控制器控制齿轮旋转,将管道出口旋转对准代表可回收垃圾箱体的第二开口处,纸箱通过管道进行可回收垃圾箱体内。
或者例如,若将可回收垃圾纸箱放入储物容器200,当可转换输送结构为升降式输送结构时,控制器控制靠近可回收垃圾箱体对应第二开口一侧的第一伸缩杆213往下缩进,另外一侧第一伸缩杆213往上延伸,从而令第一平板211向可回收垃圾箱体倾斜,纸箱落在第一平板211上后滑入可回收垃圾箱体;
再或者,例如,若将可回收垃圾纸箱放入储物容器300,当可转换输送结构为滑块式输送结构时,控制器首先控制竖直转轴带动第二平板312转动至对应可回收垃圾箱体的第二开口边缘,之后纸盒落在圆盘上,圆盘带着纸盒转动,纸盒被第二平板312阻挡,正对可回收垃圾第二开口的第二伸缩杆315感应到前方有垃圾,将纸盒推动进入可回收垃圾箱体。
本公开实施例的储物容器,采取多个箱体合一的结构,减少占用面积,节省场地资源;用户可以直接将物品投入,利用储物容器的智能分类装置自动辨认出物品类别,避免出现物品分类错误。
尽管已经参照本公开的特定示例性实施例示出并描述了本公开,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不背离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的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公开进行形式和细节上的多种改变。因此,本公开的范围不应该限于上述实施例,而是应该不仅由所附权利要求来进行确定,还由所附权利要求的等同物来进行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储物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箱体,所述第一箱体的壁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开口以及N个第二开口;其中,每个所述第一开口暴露于所述储物容器的外部;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
N个第二箱体,其中,每个所述第二箱体通过与之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箱体连通;以及
可转换输送结构,位于所述第一箱体内部,包括:
第一对接子结构,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开口连通形成第一通道;
第二对接子结构,可转换地与N个所述第二开口中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开口连通形成第二通道;其中,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相连通;以及
输送控制子结构,被配置为改变所述第二对接子结构的位置,以切换与所述第二对接子结构形成所述第二通道的所述第二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物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转换输送结构包括管道式输送结构;其中,所述管道式输送结构包括:
所述第一对接子结构,包括管道以及所述管道的开口;
所述第二对接子结构,包括所述管道的出口;以及
所述输送控制子结构,将所述管道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箱体的内部,其中所述管道的出口的位置随所述管道的转动而改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物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控制子结构包括:
支撑架,与所述第一箱体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与所述管道可转动地连接;
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管道固定连接;
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与电机的输出轴相连;以及
所述电机与所述第一箱体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物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转换输送结构包括升降式输送结构;其中,所述升降式输送结构包括:
所述第一对接子结构,包括第一平板;
所述第二对接子结构,包括所述第一平板的边缘;以及
所述输送控制子结构,包括M个第一伸缩杆,M个所述第一伸缩杆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箱体的内部,并且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平板远离所述第一开口的表面;其中,每个所述第一伸缩杆可沿竖直方向伸缩,其中M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物容器,其特征在于,N个所述第二开口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箱体的侧壁,所述可转换输送结构包括滑块式输送结构,其中,所述滑块式输送结构包括:
所述第一对接子结构,包括圆盘以及圆盘驱动结构;其中,所述圆盘水平设置,且通过所述圆盘驱动结构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箱体内部;
所述第二对接子结构,包括:
竖直转轴,安装在所述第一箱体内部,轴线方向平行于竖直方向;
第二平板,安装在所述竖直转轴上,绕所述竖直转轴转动;其中,所述竖直转轴穿过所述圆盘且与所述圆盘不接触,所述第二平板设置在所述圆盘之上且与所述圆盘不接触;
所述输送控制子结构,包括N个第二伸缩杆以及第二伸缩杆安装结构;其中,每个所述第二伸缩杆通过所述第二伸缩杆安装结构设置于所述圆盘之上且与所述圆盘不接触,N个所述第二伸缩杆分别与N个所述第二开口一一正对,其中,每个所述第二伸缩杆可朝向与之正对的所述第二开口伸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物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控制子结构还包括N个传感器,每个所述传感器设置于每个所述第二伸缩杆的端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物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伸缩杆安装结构包括套设在所述竖直转轴外侧的套筒。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物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物容器还包括至少一个摄像头,所述摄像头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中所述第一开口的周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物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物容器还包括屏幕,所述屏幕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的顶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储物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物容器包括垃圾分类箱,N个所述第二箱体包括N个用于放置不同类型的垃圾的垃圾箱。
CN202021316823.2U 2020-07-07 2020-07-07 储物容器 Active CN2130842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16823.2U CN213084291U (zh) 2020-07-07 2020-07-07 储物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16823.2U CN213084291U (zh) 2020-07-07 2020-07-07 储物容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84291U true CN213084291U (zh) 2021-04-30

Family

ID=756237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316823.2U Active CN213084291U (zh) 2020-07-07 2020-07-07 储物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0842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55352B (zh) 自动供料系统
CN107235317B (zh) 货物自动输送流水线
CN104828564B (zh) 堆垛流水线
CN105834114A (zh) 快递件自动分拣装置
CN204588120U (zh) 堆垛流水线
CN110976302B (zh) 分拣装置、分拣回收设备、分拣回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5701482U (zh) 快递件自动分拣装置
CN107510343A (zh) 一种自动存取储物箱
CN213084291U (zh) 储物容器
CN206084307U (zh) 用于组合式酒瓶盖组装机的瓶盖自动上料装置
CN109607186A (zh) 一种工件移栽智能设备及工件移栽方法
CN212797506U (zh) 一种纸杯装箱机
CN111762550A (zh) 餐具自动分类装置
CN210150263U (zh) 工件搬运检测机构
CN110759071A (zh) 一种工服双层自动投入取出装置
CN207158181U (zh) 一种自动送料装置
KR20210066987A (ko) 자동 피킹 시스템
CN215247781U (zh) 开口环形片状零件回转式储料上料装置
CN207061330U (zh) 一种料盘叠装机构
CN215045692U (zh) 生活垃圾智能分类装置
CN107572201A (zh) 一种自动送料装置
CN209467653U (zh) 智能入库设备
CN113751344A (zh) 一种摄像头模组塑胶支架多工位检测设备
CN104890923A (zh) 编带机自动取换料装置
CN113909159A (zh) 一种多目标吸附抓取的垃圾自动分拣系统及分拣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