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74547U - 一种折叠式口罩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折叠式口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074547U
CN213074547U CN202021381570.7U CN202021381570U CN213074547U CN 213074547 U CN213074547 U CN 213074547U CN 202021381570 U CN202021381570 U CN 202021381570U CN 213074547 U CN213074547 U CN 2130745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nose
woven fabrics
woven fabric
gauze mas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38157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尤华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uanzhou Jiabaili Sanitary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uanzhou Jiabaili Sanitary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uanzhou Jiabaili Sanitary Mate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Quanzhou Jiabaili Sanitary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38157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0745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0745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0745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口罩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式口罩,包括口罩本体、鼻梁条,所述口罩本体包括封闭端与开口端,所述口罩本体由两个片体沿封闭端接合形成,所述口罩本体上位于开口端的两个外侧面上分别设置有耳带,两片体于鼻部区域一体成型,两片体于嘴部区域、下巴部区域分别通过热压缝合成型,所述片体由外向内依次设置有外层无纺布、第一熔喷无纺布、中间无纺布、第二熔喷无纺布、内层无纺布,所述中间无纺布上设置有正整数个凸起,相邻两凸起之间的凹陷区域设有一个以上的穿孔,各片体上设有两条于片体上不相交的支撑热压痕。其解决了现有折叠式口罩在鼻梁部位处通过热压形成缝合部位会影响透气性能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折叠式口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口罩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式口罩。
背景技术
目前,中国专利号:CN201420606372.4公开一种折叠式口罩,它包括口罩本体和耳扣,所述口罩本体包括两层丙纶无纺布、一层熔喷无纺布和一层普通无纺布;两层丙纶无纺布分别位于口罩本体的最外层和最内层,所述熔喷无纺布和普通无纺布分别位于两层丙纶无纺布之间,且普通无纺布与内层的丙纶无纺布接触。该折叠式口罩,其过滤效果好,可将0.3微米的微尘粒子的过滤效果达到99%以上,而且可屏蔽液体和细菌、病毒等。其公开了现有折叠式口罩的一般结构。但是现有的折叠式口罩往往都是通过两个单片进行缝合而形成的,其在缝合的一端形成封闭端,而没有缝合的一端形成开口端,这种缝合的方式通常都是利用热压的方式形成,也即是通过破坏材料形成硬质的热压痕,如果能够有效减少这种热压痕则可以增加口罩呼吸的顺畅性能,特别是鼻梁部位的材料,如果其透气性增加,则可以有效减少鼻梁部位的漏气,从而有效提高密封性能,提高佩戴的舒适性。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折叠式口罩,其解决了现有折叠式口罩在鼻梁部位处通过热压形成缝合部位会影响透气性能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折叠式口罩,包括口罩本体、设于口罩本体内的鼻梁条,所述口罩本体包括封闭端与开口端,所述口罩本体由两个片体沿封闭端接合形成,所述口罩本体上位于开口端的两个外侧面上分别设置有耳带,所述封闭端由鼻部区域、嘴部区域、下巴部区域依次连接形成,所述鼻部区域、嘴部区域、下巴部区域分别呈直线状,两片体于鼻部区域一体成型,两片体于嘴部区域、下巴部区域分别通过热压缝合成型,所述片体由外向内依次设置有外层无纺布、第一熔喷无纺布、中间无纺布、第二熔喷无纺布、内层无纺布,所述中间无纺布上由外层无纺布向内层无纺布凸起设置有正整数个凸起,相邻两凸起之间形成凹陷区域,相邻两凸起之间的凹陷区域设有一个以上的穿孔,所述鼻梁条设于外层无纺布与第一熔喷无纺布之间,所述鼻梁条由其中一个片体绕经鼻部区域延伸入另一片体内,各片体上设有两条于片体上不相交的支撑热压痕。
进一步的,所述耳带为一具备弹性的空心管状体。
进一步的,空心管状体为两条丙纶纤维束及一条橡筋编织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凸起与凹陷区域之间的间距小于2mm且大于0.5mm。
进一步的,其中一支撑热压痕由鼻部区域的一侧向开口端的中部延伸,且该支撑热压痕靠近嘴部区域,另一支撑热压痕由嘴部区域的一侧向开口端的中部延伸,且该支撑热压痕靠近下巴部区域。
进一步的,所述口罩本体上于鼻梁条的周侧设有限位热压痕。
进一步的,两耳带远离开口端的一侧相互粘合形成粘合部,所述粘合部的面积小于12平方毫米。
进一步的,两耳带的粘合部位于鼻部区域的外侧。
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两片体于鼻部区域一体成型,可以有效增加透气性能。而且这样在成型时,在鼻部区域进行折叠,可以实现较少材料的切除,从而有利于材料的节省。片体通过外层无纺布、第一熔喷无纺布、中间无纺布、第二熔喷无纺布、内层无纺布的层叠设置,可以有效实现其过滤效果的提高,而中间无纺布的通过凸起与穿孔的设置,可以有效实现该中间无纺布的厚度的增加,也即实现其蓬松效果,从而有效提高柔软性能,有效实现第一熔喷无纺布、第二熔喷无纺布之间的隔离,从而提高过滤效果,穿孔也能够有效实现透气性能的有效提高。而两条不相交的支撑热压痕的设置,可以实现较佳的支撑,在佩戴时形成有效的立体支撑,防止塌陷。
2、耳带为空心管状体,为两条丙纶纤维束及一条橡筋编织形成,这样可以有效实现其弹性性能,而且该空心管状体也可以是其他材料或数量进行编织形成,如仅为丙纶纤维束编织形成等。
3、将凸起与凹陷区域之间的间距设置为1-3mm,这样可以实现第一熔喷无纺布、第二熔喷无纺布之间形成有效的间距,从而使得其过滤效果达到较佳的程度。
4、通过对支撑热压痕的设置,可以实现较好的立体支撑;
5、通过限位热压痕的设置,可以有效防止鼻梁条的窜动;
6、粘合部的设置可以使得口罩在使用之前,两个耳带是相互粘合的,且两耳带的粘合部位于鼻部区域的外侧,这样就可以形成较为平整的状态,易于包装、携带。而需要使用时,只要将粘合部撕裂即可。本粘合部限定为面积小于12平方毫米,就是为了方便撕裂而设置,可以有效实现施用较少的力而解除粘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耳带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沿鼻部区域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片体的层次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考图1、图2、图3、图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式口罩,包括口罩本体1、设于口罩本体1内的鼻梁条2,所述口罩本体1包括封闭端11与开口端12,所述口罩本体1由两个片体1a沿封闭端11接合形成,所述口罩本体上位于开口端11的两个外侧面上分别设置有耳带3,所述耳带3为一具备弹性的空心管状体,空心管状体为两条丙纶纤维束及一条橡筋编织形成,该结构为常规结构,在此不予赘述。
所述封闭端11由鼻部区域111、嘴部区域112、下巴部区域113依次连接形成,所述鼻部区域111、嘴部区域112、下巴部区域113分别呈直线状,两片体1a于鼻部区域111一体成型,两片体1a于嘴部区域112、下巴部区域113分别通过热压缝合成型,两耳带3远离开口端12的一侧相互粘合形成粘合部4,所述粘合部4的面积小于12平方毫米。两耳带3的粘合部4位于鼻部区域111的外侧。
所述片体1a由外向内依次设置有外层无纺布5、第一熔喷无纺布6、中间无纺布7、第二熔喷无纺布8、内层无纺布9,所述中间无纺布7上由外层无纺布5向内层无纺布9凸起设置有正整数个凸起71,相邻两凸起71之间形成凹陷区域72,相邻两凸起71之间的凹陷区域72设有一个以上的穿孔73,穿孔73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所述凸起71与凹陷区域72之间的间距小于2mm且大于0.5mm,其数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所述鼻梁条2设于外层无纺布5与第一熔喷无纺布6之间,所述鼻梁条2由其中一个片体绕经鼻部区域111延伸入另一片体内,各片体1a上设有两条于片体1a上不相交的支撑热压痕13。其中一支撑热压痕由鼻部区域的一侧向开口端的中部延伸,且该支撑热压痕靠近嘴部区域,另一支撑热压痕由嘴部区域的一侧向开口端的中部延伸,且该支撑热压痕靠近下巴部区域。所述口罩本体1上于鼻梁条2的周侧设有限位热压痕14。当两片体沿鼻部区域展开时,位于片体两侧的鼻梁条成直线状。各片体于开口端的边缘部位通过热压的方式形成较为硬质的边缘。
上述口罩的耳带也可以为片状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两片体于鼻部区域一体成型,可以有效增加透气性能。而且这样在成型时,在鼻部区域进行折叠,可以实现较少材料的切除,从而有利于材料的节省。片体通过外层无纺布、第一熔喷无纺布、中间无纺布、第二熔喷无纺布、内层无纺布的层叠设置,可以有效实现其过滤效果的提高,而中间无纺布的通过凸起与穿孔的设置,可以有效实现该中间无纺布的厚度的增加,也即实现其蓬松效果,从而有效提高柔软性能,有效实现第一熔喷无纺布、第二熔喷无纺布之间的隔离,从而提高过滤效果,穿孔也能够有效实现透气性能的有效提高。而两条不相交的支撑热压痕的设置,可以实现较佳的支撑,在佩戴时形成有效的立体支撑,防止塌陷。
2、耳带为空心管状体,为两条丙纶纤维束及一条橡筋编织形成,这样可以有效实现其弹性性能,而且该空心管状体也可以是其他材料或数量进行编织形成,如仅为丙纶纤维束编织形成等。
3、将凸起与凹陷区域之间的间距设置为1-3mm,这样可以实现第一熔喷无纺布、第二熔喷无纺布之间形成有效的间距,从而使得其过滤效果达到较佳的程度。
4、通过对支撑热压痕的设置,可以实现较好的立体支撑;
5、通过限位热压痕的设置,可以有效防止鼻梁条的窜动;
6、粘合部的设置可以使得口罩在使用之前,两个耳带是相互粘合的,且两耳带的粘合部位于鼻部区域的外侧,这样就可以形成较为平整的状态,易于包装、携带。而需要使用时,只要将粘合部撕裂即可。本粘合部限定为面积小于12平方毫米,就是为了方便撕裂而设置,可以有效实现施用较少的力而解除粘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折叠式口罩,包括口罩本体、设于口罩本体内的鼻梁条,所述口罩本体包括封闭端与开口端,所述口罩本体由两个片体沿封闭端接合形成,所述口罩本体上位于开口端的两个外侧面上分别设置有耳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端由鼻部区域、嘴部区域、下巴部区域依次连接形成,所述鼻部区域、嘴部区域、下巴部区域分别呈直线状,两片体于鼻部区域一体成型,两片体于嘴部区域、下巴部区域分别通过热压缝合成型,所述片体由外向内依次设置有外层无纺布、第一熔喷无纺布、中间无纺布、第二熔喷无纺布、内层无纺布,所述中间无纺布上由外层无纺布向内层无纺布凸起设置有正整数个凸起,相邻两凸起之间形成凹陷区域,相邻两凸起之间的凹陷区域设有一个以上的穿孔,所述鼻梁条设于外层无纺布与第一熔喷无纺布之间,所述鼻梁条由其中一个片体绕经鼻部区域延伸入另一片体内,各片体上设有两条于片体上不相交的支撑热压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式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带为一具备弹性的空心管状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折叠式口罩,其特征在于:空心管状体为两条丙纶纤维束及一条橡筋编织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式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与凹陷区域之间的间距小于2mm且大于0.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式口罩,其特征在于:其中一支撑热压痕由鼻部区域的一侧向开口端的中部延伸,且该支撑热压痕靠近嘴部区域,另一支撑热压痕由嘴部区域的一侧向开口端的中部延伸,且该支撑热压痕靠近下巴部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式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口罩本体上于鼻梁条的周侧设有限位热压痕。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式口罩,其特征在于:两耳带远离开口端的一侧相互粘合形成粘合部,所述粘合部的面积小于12平方毫米。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折叠式口罩,其特征在于:两耳带的粘合部位于鼻部区域的外侧。
CN202021381570.7U 2020-07-14 2020-07-14 一种折叠式口罩 Active CN2130745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81570.7U CN213074547U (zh) 2020-07-14 2020-07-14 一种折叠式口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81570.7U CN213074547U (zh) 2020-07-14 2020-07-14 一种折叠式口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74547U true CN213074547U (zh) 2021-04-30

Family

ID=756244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381570.7U Active CN213074547U (zh) 2020-07-14 2020-07-14 一种折叠式口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0745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94182B2 (ja) 立体マスク
JP4130474B2 (ja) 呼吸器保護装置およびその作製方法
RU2266766C2 (ru) Плоскоскладывающиеся индивидуальные защитные дыхательные устройства и способ их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US5701893A (en) Disposable face mask
JP2007021031A5 (zh)
JP4594180B2 (ja) マスク
KR20080005347A (ko) 강성이 부여된 필터 마스크
RU99122025A (ru) Плоско складывающиеся индивидуальные защитные дыхательные устройства и способ их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JP2007021029A5 (zh)
JP2007021029A (ja) マスク
JP2007021025A5 (zh)
JP4717538B2 (ja) マスク
JP2014223227A (ja) プリーツ型衛生マスク
JP5038938B2 (ja) 衛生マスク
JP4594181B2 (ja) マスク
JP2011120761A (ja) 衛生マスク
JP2007021027A5 (zh)
CN213074547U (zh) 一种折叠式口罩
JP3131051U (ja) マスク
JP3125945U (ja) マスク
KR102387116B1 (ko) 와이어리스 보건 의료 마스크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1743242B (zh) 一种强化贴合式口罩
CN212437343U (zh) 一种儿童口罩
JP2007021026A5 (zh)
CN111805928B (zh) 一种强化贴合式口罩的制备工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