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74431U - 雾化器 - Google Patents

雾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074431U
CN213074431U CN202021708707.5U CN202021708707U CN213074431U CN 213074431 U CN213074431 U CN 213074431U CN 202021708707 U CN202021708707 U CN 202021708707U CN 213074431 U CN213074431 U CN 2130744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tomizing core
nebulizer
wall
oil
stock solu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70870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毅
黎荣全
黎进良
邓正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L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AL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AL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AL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70870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0744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0744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0744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雾化器,包括油杯组件、安装到油杯组件的吸嘴组件、底座组件和雾化芯,所述油杯组件包括用于盛装雾化液的油杯以及用于将雾化液引导到所述雾化芯的进油通道,所述雾化芯包括用于气化雾化液的加热件,还包括与所述雾化芯连接的储液件,所述储液件具有储液腔,所述储液腔的开口朝向所述雾化芯用于承接和留存从所述雾化芯处流下来的冷凝液。本实用新型在抽吸后部分气雾形成的冷凝液被储液腔接收和留存,从而不会从雾化器中流出或被抽吸到,使得使用者具有较佳的抽吸体验。

Description

雾化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雾化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雾化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雾化器包括油杯和加热件。油杯用于盛装雾化液,油杯设有导油通道将雾化液引导到加热件,加热件对冷凝液进行加热雾化供用户抽吸。部分气雾会冷凝形成冷凝液,冷凝液可能往下流出或被用户吸到,从而影响了使用者的使用。
因此,亟需一种改进的雾化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防止或避免冷凝液从雾化器流出。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雾化器,包括油杯组件、安装到油杯组件的吸嘴组件、底座组件和雾化芯,所述油杯组件包括用于盛装雾化液的油杯以及用于将雾化液引导到所述雾化芯的进油通道,所述雾化芯包括用于气化雾化液的加热件,还包括与所述雾化芯连接的储液件,所述储液件具有储液腔,所述储液腔的开口朝向所述雾化芯用于承接和留存从所述雾化芯处流下来的冷凝液。
作为一种改进方案,所述储液腔内壁设有凸起的间隔件,所述间隔件用于增加所述储液腔的表面积以提高所述储液腔对冷凝液的留存能力。
作为一种改进方案,所述储液件包括底部以及从底部边缘向上伸出的环壁,所述底部与所述环壁形成所述储液腔。
作为一种改进方案,所述雾化器包括进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穿过所述储液腔的底部且突出于所述储液腔的底部。
作为一种改进方案,所述间隔件为多个,所述多个间隔件围绕所述储液腔底部的中心呈环形排列。
作为一种改进方案,所述储液件为一绝缘件。
作为一种改进方案,所述储液腔的开口端抵接或包围所述加热件的端部。
作为一种改进方案,所述雾化芯还包括环套到所述加热件外周的导油件,所述储液腔的开口端抵顶或包围所述导油件的端部。
作为一种改进方案,所述吸嘴组件包括吸嘴和与吸嘴连通的通气管,所述通气管包括外径增大的雾化芯安装座;所述雾化芯收容在所述雾化芯安装座,所述雾化芯的外壁与所述通气管的内壁接触;所述进油通道包括形成在所述雾化芯安装座的进油口。
作为一种改进方案,所述进油口跨越所述雾化芯安装座的径向外壁和的轴向外壁,使所述雾化芯的径向表面和轴向表面暴露给所述进油通道。
作为一种改进方案,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被夹持在所述雾化芯与所述雾化芯安装座的径向内壁之间,以密封所述雾化芯与所述雾化芯安装座的径向内壁之间的连接。
作为一种改进方案,所述雾化芯为中空的环体;所述密封件包括中空的筒部以及位于筒部一端的密封板;所述筒部伸入所述雾化芯,所述密封板为环状且被夹持在所述雾化芯与所述雾化芯安装座的径向内壁之间。
作为一种改进方案,所述进油口在径向平面的投影为弧形、C形或U形。
作为一种改进方案,所述底座组件包括安装到油杯端部的底座,所述储液件安装到所述底座。
作为一种改进方案,所述底座设置有进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通过所述通气管与所述吸嘴流体连通。
作为一种改进方案,所述底座的中心安装有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中空以形成所述进气通道;所述第一电极穿过所述储液腔的底部且突出于所述储液腔的底部,所述第一电极给所述加热件供电。
作为一种改进方案,所述底座作为第二电极给所述加热件供电;所述底座组件还包括环套在所述第一电极外周的绝缘件,所述绝缘件用于将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底座绝缘。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加热件的下方设置储液件,储液件设有储液腔,在抽吸完成后部分气雾形成的冷凝液被储液腔接收和留存,从而不会从雾化器中流出或被抽吸到,使得使用者具有较佳的抽吸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雾化器部分剖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雾化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雾化器的通气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雾化器的储液件及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雾化器的储液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通气管的一个替换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通气管的另一个替换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雾化器剖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所示雾化器的储液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8所示雾化器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100,包括油杯组件10、安装到油杯组件10顶端的吸嘴组件30、安装到油杯组件10底端的底座组件50以及安装到雾化器100内部的雾化芯70。吸嘴组件30包括吸嘴32和连接到吸嘴32的通气管34,吸嘴32具有吸气口322与通气管34连通。通气管34位于油杯12内,通气管34外壁、油杯12内壁之间的空间在吸嘴组件30与底座组件50之间形成储油腔14,储油腔14用于盛装雾化液。底座组件50包括安装到油杯12底部的底座52、设置于底座52的进气通道56和安装到底座52的储液件58。进气通道56经由通气管34与吸气口322连通。雾化芯70包括加热件72,加热件72为中空的环体,加热件72外壁与通气管34的内壁贴合。油杯组件10设有进油通道16将储油腔14内的雾化液引导到加热件72,雾化液被加热件72雾化后,被用户经由通气管34、吸嘴32抽吸出去。
参考图1和图2,通气管34的下端外径增大,形成雾化芯安装座342。加热件72安装到雾化芯安装座342内,且加热件72的外壁与雾化芯安装座342的内壁贴合。雾化芯安装座342的外壁安装到油杯12的内壁,雾化芯安装座342与油杯12之间通过密封环18实现密封。
参考图2和图3,进油通道16是形成在雾化芯安装座342的顶部的进油口342c。雾化芯安装座342包括径向外壁342a以及从外壁342a沿轴向伸出的轴向外壁342b。进油口342c形成在径向外壁342a与轴向外壁壁342b的连接处,穿过径向外壁342a的一部分以及穿过轴向外壁342b的一部分,将加热件72的一部分径向表面和一部分轴向表面暴露到储油腔14(见图1)。
相对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进油口342c将雾化芯70的加热件72的径向表面和轴向表面同时暴露给进油通道16,能够有效地平衡加热件72两端雾化液的冷凝液分布,保障了供液量,可避免出现烧焦糊味的现象,极大的提高了雾化液的还原度和抽吸的口感,使得使用者具有较佳的抽吸体验。
另外,现有技术中,雾化芯安装座342与油杯12内壁之间的间隙较小,往往会因为两者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而导致雾化液流动缓慢,从而导致雾化液供应不足。本实用新型的进油口342c跨越雾化芯安装座342的径向外壁和轴向外壁,很好地改善了因表面张力的原因导致雾化液流动慢和排气不畅的问题,将雾化芯70的加热件72的径向表面和轴向表面同时暴露给进油通道16,同时有效缩短导液路程,保障了供液量,可避免出现烧焦糊味的现象,很好的改善雾化液的还原度,提升抽吸口感。
优选地,中空环体状的密封件73被夹持在环状加热件72的端面与径向外壁342a之间(参考图1),以加强环状加热件72的端面与雾化芯安装座342径向外壁342a之间的密封性。密封件73为T形,包括中空的筒部以及位于筒部端部的密封板,筒部伸入环状加热件72的中孔以实现定位,密封板为环状用于密封加热件72的端面与径向外壁342a之间的连接。筒部的轴向通孔和密封板的中孔连通,并与加热件72的中孔和通气管34的内部连通。
进油口342c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具体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本实施例中,进油口342c的数量为四个,该四个进油口342c沿着加热件72的周向均匀分布。
底座组件50包括底座52,底座52安装到油杯12的底端,用于安装到电池杆(图中未显示)。优选地,底座52可以螺纹的方式与电池杆连接。可以理解地,底座52与电池杆的连接方式还可以是其他,如插接、卡扣、磁吸等等。
参考图1、图2和图4,雾化器100还包括储液件58,储液件58装设于底座52与加热件72之间,储液件58位于加热件72的下方并抵顶和支撑加热件72。储液件58为杯子状,具有储液腔582用于接收和留存从雾化芯70处流下来的冷凝液。如此,冷凝的冷凝液被储液腔582接收,不会轻易流出,也不容易被用户吸到。优选地,储液腔582的开口包围加热件72的下端。加热件72可以是多孔陶瓷。
参考图4和图5,储液件58包括底部584以及从底部584边缘向上伸出的环壁586,底部584与环壁586形成储液腔582。环壁586的开口端包围加热件72的下端。
环壁586的开口端外壁与雾化芯安装座342的内壁之间形成气密连接,可防止进入到进油口342c的雾化液漏出。气密连接方式例如通过在环壁586的开口端外壁设置密封圈,通过密封圈紧密压接到雾化芯安装座342的内壁,从而实现气密连接。
本实施例中,进气通道56由中空的电极54形成。电极54安装到底座52并穿过储液件58的底部584的中孔588。相应地,储液件58为绝缘件,进一步保障了底座52与电极54之间的绝缘。电极54突出于底部584,储液腔582内的冷凝液不会轻易流到雾化器100外面,并且也不容易被用户吸到。进气通道56通过储液腔582、加热件72的中孔与通气管34连通,因而进气通道56通过通气管34与吸嘴32的吸气口322流体连通,从进气通道56进入的外部空气可经储液腔582进入到加热件72的中孔,再和经加热件72加热雾化后的气雾混合后经密封件的通孔进入到通气管34的内部,再经通气管34进入到吸嘴32的吸气口322,从而最终被使用者抽吸。
优选地,储液件58包括若干凸起的间隔部587,每个间隔部587连接到底部584以及环壁586。间隔部587增加了储液腔582的表面积,增大冷凝液留存量,增强留存能力。
本实施例中,电极54作为第一电极,底座52作为第二电极,与电极54共同给加热件72供电。一环状绝缘件55环套到电极54,保障了底座52与电极54之间的绝缘。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进油口342c为弧形槽,即进油口342c在雾化芯安装座342的径向平面的投影呈弧状,进油口342c在径向外壁342a形成的内壁342d为弧面,在轴向外壁342b形成的内壁342e也是弧面,该种情况下,径向从外到内的方向,进油口342c的开口尺寸逐渐缩小,保障了平滑进入冷凝液。
在一种替换方案中,如图6所示,进油口342c在雾化芯安装座342的径向外壁342a形成的内壁342d为平面,在轴向外壁342b形成的内壁342e也为平面,优选地,内壁342d与内壁342e垂直。该种设置简化了生产工序,提高生产效率。
在另一种替换方案中,如图7所示,进油口342c在雾化芯安装座51的径向平面的投影呈U形。冷凝液可以理解地,进油口342c还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C形。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雾化器剖开后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图1所示实施例的一个主要区别在于,雾化芯70还包括导油件74,导油件74环套到加热件72的外周。进油通道16将雾化液引导到导油件74。
参考图8至图10,本实施例与图1所示实施例的另一个主要区别在于,储液件58的环壁586端部抵接到导油件74。导油件74可以是导油棉。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如对各个实施例中的不同特征进行组合等,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7)

1.一种雾化器,包括油杯组件、安装到油杯组件的吸嘴组件、底座组件和雾化芯,所述油杯组件包括用于盛装雾化液的油杯以及用于将雾化液引导到所述雾化芯的进油通道,所述雾化芯包括用于气化雾化液的加热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雾化芯连接的储液件,所述储液件具有储液腔,所述储液腔的开口朝向所述雾化芯用于承接和留存从所述雾化芯处流下来的冷凝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腔内壁设有凸起的间隔件,所述间隔件用于增加所述储液腔的表面积以提高所述储液腔对冷凝液的留存能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件包括底部以及从底部边缘向上伸出的环壁,所述底部与所述环壁形成所述储液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包括进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穿过所述储液腔的底部且突出于所述储液腔的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件为多个,所述多个间隔件围绕所述储液腔底部的中心呈环形排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件为一绝缘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腔的开口端抵接或包围所述加热件的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芯还包括环套到所述加热件外周的导油件,所述储液腔的开口端抵顶或包围所述导油件的端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嘴组件包括吸嘴和与吸嘴连通的通气管,所述通气管包括外径增大的雾化芯安装座;所述雾化芯收容在所述雾化芯安装座,所述雾化芯的外壁与所述通气管的内壁接触;所述进油通道包括形成在所述雾化芯安装座的进油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口跨越所述雾化芯安装座的径向外壁和的轴向外壁,使所述雾化芯的径向表面和轴向表面暴露给所述进油通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被夹持在所述雾化芯与所述雾化芯安装座的径向内壁之间,以密封所述雾化芯与所述雾化芯安装座的径向内壁之间的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芯为中空的环体;所述密封件包括中空的筒部以及位于筒部一端的密封板;所述筒部伸入所述雾化芯,所述密封板为环状且被夹持在所述雾化芯与所述雾化芯安装座的径向内壁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口在径向平面的投影为弧形、C形或U形。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组件包括安装到油杯端部的底座,所述储液件安装到所述底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设置有进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通过所述通气管与所述吸嘴流体连通。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中心安装有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中空以形成所述进气通道;所述第一电极穿过所述储液腔的底部且突出于所述储液腔的底部,所述第一电极给所述加热件供电。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作为第二电极给所述加热件供电;所述底座组件还包括环套在所述第一电极外周的绝缘件,所述绝缘件用于将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底座绝缘。
CN202021708707.5U 2020-08-14 2020-08-14 雾化器 Active CN2130744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08707.5U CN213074431U (zh) 2020-08-14 2020-08-14 雾化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08707.5U CN213074431U (zh) 2020-08-14 2020-08-14 雾化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74431U true CN213074431U (zh) 2021-04-30

Family

ID=756306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708707.5U Active CN213074431U (zh) 2020-08-14 2020-08-14 雾化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07443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70973A1 (zh) * 2021-10-29 2023-05-04 深圳市卓力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雾化器
WO2024012041A1 (zh) * 2022-07-14 2024-01-18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70973A1 (zh) * 2021-10-29 2023-05-04 深圳市卓力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雾化器
WO2024012041A1 (zh) * 2022-07-14 2024-01-18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074431U (zh) 雾化器
JP6765013B2 (ja) 電子タバコ用アトマイザー
CN213756692U (zh) 雾化器
CN109315840B (zh) 陶瓷发热体及其组成的雾化器
CN211746937U (zh) 雾化器及其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1932555U (zh) 一种嵌入式陶瓷雾化芯
US20210084979A1 (en) Full glass atomizer
EP4042886A1 (en) Ultrasonic atomizer
WO2022088898A1 (zh) 具有一体式雾化组件和储液槽型雾化芯的雾化器
CN212464883U (zh) 雾化器及其气溶胶发生装置
CN112931973A (zh) 雾化芯设有套管的雾化器
CN213549689U (zh) 连体烟
CN108497561B (zh) 多分路气流防渗漏电子烟
CN113208177A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6453355U (zh) 一种雾化器
CN218073481U (zh) 一种雾化组件
CN111567872A (zh) 连体烟
CN212545563U (zh) 雾化芯及雾化器
CN110558615A (zh) 雾化头、雾化组件、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09862321U (zh) 一种新型雾化器
CN210492614U (zh) 一种雾化器密封式顶出打开进油孔结构
CN113995164A (zh) 一种中间进油的雾化芯及其雾化装置
CN213785364U (zh) 一种一次性陶瓷电子烟
CA3104123A1 (en) Atomizer with e-liquid injection
CN112957510A (zh) 液体雾化单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100 workshop B, No.2, Gongye 3rd road, Langxi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uoline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00 the 1st, 2nd, 3rd, 4th and 5th floors of workshop B, No.2, Gongye 3rd road, Langxi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re located in the workshop 4-3 of tongfuyu Industrial Zone, Aiqun Road, Shangwu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which is engaged in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activities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uolineng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