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80427U - 一种三轮摩托车的车厢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三轮摩托车的车厢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980427U
CN212980427U CN202021948893.XU CN202021948893U CN212980427U CN 212980427 U CN212980427 U CN 212980427U CN 202021948893 U CN202021948893 U CN 202021948893U CN 212980427 U CN212980427 U CN 2129804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c
shaped plate
baffle
plate
side baff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94889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彬
侯琳琳
林端
邹志煌
魏书州
李文发
李立新
周志刚
全初艺
陈晓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Jianashi Technology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Jianashi Technology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Jianashi Technology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Jianashi Technology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94889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9804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9804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9804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三轮摩托车的车厢结构,其包括:车厢外框部分,其包括:后挡板、位于所述后挡板左侧的第一侧挡板和第一弧形板、以及位于所述后挡板右侧的第二侧挡板和第二弧形板;所述第一侧挡板、第一弧形板、后挡板、第二弧形板和第二侧挡板依次连接,形成一“冂”字形的外框架。本实用新型的三轮摩托车的车厢结构能够采用第一侧挡板、第一弧形板、后挡板、第二弧形板和第二侧挡板连接成外框架的方式代替现有技术中的一体化成型的方式,避免使用大型模具,降低生产设备和模具的成本,以及降低对材料材质的要求,而且针对相应的挡板或弧形板设置相应的模具对部件进行专门生产,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难度。

Description

一种三轮摩托车的车厢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三轮摩托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三轮摩托车的车厢结构。
背景技术
三轮摩托车是人们常用的一种交通工具,为了能够承载更多的乘客,部分三轮摩托车会在其后面加设一车厢,以达到上述的目的。目前,三轮车的车厢外框架采用一体化成型,导致在制作外框架时需要一个体积比较大的模具,这将增加生产时对生产设备和模具的要求,而且设备成本高,对材料的材质具有一定的要求,不利于生产厂家的生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三轮摩托车的车厢结构,其能够降低生产设备和模具的成本,降低生产难度,降低材料的材质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三轮摩托车的车厢结构,其包括:
车厢外框部分,其包括:后挡板、位于所述后挡板左侧的第一侧挡板和第一弧形板、以及位于所述后挡板右侧的第二侧挡板和第二弧形板;
所述第一侧挡板、第一弧形板、后挡板、第二弧形板和第二侧挡板依次连接,形成一“冂”字形的外框架。
采用上述结构的车厢结构,其采用第一侧挡板、第一弧形板、后挡板、第二弧形板和第二侧挡板连接成外框架的方式代替现有技术中的一体化成型的方式,避免使用大型模具,降低生产设备和模具的成本,以及降低对材料材质的要求,而且针对相应的挡板或弧形板设置相应的模具对部件进行专门生产,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难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挡板靠近所述第一弧形板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侧挡板靠近所述第二弧形板的一端均设有折弯部;
所述第一弧形板靠近所述第一侧挡板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弧形板靠近所述第二侧挡板的一端设有侧挡板连接部;
当所述第一侧挡板与所述第一弧形板连接时,所述第一弧形板的侧挡板连接部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侧挡板的折弯部的外表面接触;
当所述第二侧挡板与所述第二弧形板连接时,所述第二弧形板的侧挡板连接部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侧挡板的折弯部的外表面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折弯部的外表面为第一表面;
所述第一、第二侧挡板的外表面为第二表面;
所述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的高度差距离与所述侧挡板连接部的厚度相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后挡板的左、右两端均设有折弯部;
所述第一弧形板靠近所述后挡板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弧形板靠近所述后挡板的一端设有后挡板连接部;
当所述后挡板与所述第一弧形板连接时,所述第一弧形板的后挡板连接部的内表面与所述后挡板的折弯部的外表面接触;
当所述后挡板与所述第二弧形板连接时,所述第二弧形板的后挡板连接部的内表面与所述后挡板的折弯部的外表面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折弯部的外表面为第一表面;
所述后挡板的外表面为第二表面;
所述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的高度差距离与所述后挡板连接部的厚度相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后挡板中间位置具有一中轴线;
所述第一侧挡板、第一弧形板与所述第二侧挡板、第二弧形板沿该中轴线对称分布设置。
进一步地,该车厢外框部分还包括有连接横板,所述连接横板的左端与所述第一侧挡板连接,所述连接横板的右端与所述第二侧挡板连接,所述连接横板的后端与所述后挡板连接;
所述连接横板还具有第一弧形端和第二弧形端,所述第一弧形端与所述第一弧形板连接、所述第二弧形端与所述第二弧形板连接。
进一步地,该车厢外框部分还包括有定型连接件,其包括有连接横段和与所述连接横段左、右两端连接的弧形段;
所述连接横段与所述后挡板的内表面连接,所述弧形段与所述第一、第二弧形板的内表面连接。
进一步地,该车厢外框部分还包括有连接条,其位于所述外框架的上端,且与所述第一侧挡板、第一弧形板、后挡板、第二弧形板和第二侧挡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后挡板的外表面上还设有一加强槽。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三轮摩托车的车厢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三轮摩托车的车厢结构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三轮摩托车的车厢结构的定型连接件与外框架连接时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三轮摩托车的车厢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三轮摩托车的车厢结构的外框架未安装时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三轮摩托车的车厢结构的外框架未安装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外框架 110后挡板 111第一侧挡板
112第一弧形板 113第二侧挡板
114第二弧形板 115折弯部
116侧挡板连接部 117后挡板连接部
118焊接区域 119加强槽
200连接横板 210第一弧形端 220第二弧形端
300定型连接件 310连接横段 320弧形段
400连接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三轮摩托车的车厢结构,其包括:
车厢外框部分,其包括:后挡板110、位于所述后挡板左侧的第一侧挡板111和第一弧形板112、以及位于所述后挡板右侧的第二侧挡板113和第二弧形板114;
所述第一侧挡板111、第一弧形板112、后挡板110、第二弧形板114和第二侧挡板113依次连接,形成一“冂”字形的外框架100。
采用上述结构的车厢结构,其采用第一侧挡板、第一弧形板、后挡板、第二弧形板和第二侧挡板连接成外框架的方式代替现有技术中的一体化成型的方式,避免使用大型模具,降低生产设备和模具的成本,以及降低对材料材质的要求,而且针对相应的挡板或弧形板设置相应的模具对部件进行专门生产,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难度。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车厢结构具有弧形部分,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方式,所述第一侧挡板、第一弧形板、后挡板、第二弧形板和第二侧挡板可以分别采用相应的模具进行制作,能够简化模具,降低生产设备和模具的成本,降低对生产设备和模具的需求。除此之外,现有技术中采用一体化成型的方式,其冲压形状大,对材料的延伸要求高,本实用新型通过分片式连接的方式,能够减少冲压形状,降低其对材料的材质要求。而且,当其中一块零部件出现问题时,还能通过更换零部件的方式解决问题,而非对整块外框架进行报废处理。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挡板111靠近所述第一弧形板112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侧挡板113靠近所述第二弧形板114的一端均设有折弯部115;
所述第一弧形板112靠近所述第一侧挡板111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弧形板114靠近所述第二侧挡板113的一端设有侧挡板连接部116;
当所述第一侧挡板与所述第一弧形板连接时,所述第一弧形板的侧挡板连接部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侧挡板的折弯部的外表面接触;
当所述第二侧挡板与所述第二弧形板连接时,所述第二弧形板的侧挡板连接部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侧挡板的折弯部的外表面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弧形板的侧挡板连接部与所述第一侧挡板的折弯部的连接处、以及所述第二弧形板的侧挡板连接部与所述第二侧挡板的折弯部的连接处均设有焊接区域118。
具体地,通过上述方式,所述第一、第二侧挡板的折弯部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第二弧形板的侧挡板连接部的内表面接触,使得第一、第二侧挡板与第一、第二弧形板之间形成一个焊接区域,工人通过在焊接区域上进行焊接操作,即可将第一侧挡板与第一弧形板、第二侧挡板与第二弧形板进行连接固定。而且,所述折弯部与侧挡板连接部配合使用,可以在焊接时借助折弯部对侧挡板连接部进行支撑定位,方便焊接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折弯部的外表面为第一表面;
所述第一、第二侧挡板的外表面为第二表面;
所述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的高度差距离与所述侧挡板连接部的厚度相匹配。通过上述方式,能够避免第一侧挡板与第一弧形板、以及第二侧挡板与第二弧形板在连接时的高度差问题,使得第一侧挡板与第一弧形板、以及第二侧挡板与第二弧形板之间平滑过渡。
进一步地,所述后挡板110的左、右两端均设有折弯部115;
所述第一弧形板112靠近所述后挡板110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弧形板114靠近所述后挡板110的一端设有后挡板连接部117;
当所述后挡板110与所述第一弧形板112连接时,所述第一弧形板112的后挡板连接部117的内表面与所述后挡板110的折弯部115的外表面接触;
当所述后挡板110与所述第二弧形板114连接时,所述第二弧形板114的后挡板连接部117的内表面与所述后挡板110的折弯部115的外表面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后挡板的折弯部与所述第一、第二弧形板的后挡板连接部的连接处均设有焊接区域118。
具体地,通过上述方式,所述后挡板的折弯部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第二弧形板的后挡板连接部的内表面接触,使得后挡板与第一、第二弧形板之间形成一个焊接区域,工人通过在焊接区域上进行焊接操作,即可将后挡板与第一弧形板、第二弧形板进行连接固定。而且,所述折弯部与后挡板连接部配合使用,可以在焊接时借助折弯部对后挡板连接部进行支撑定位,方便焊接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折弯部的外表面为第一表面;
所述后挡板的外表面为第二表面;
所述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的高度差距离与所述后挡板连接部的厚度相匹配。通过上述方式,能够避免后挡板与第一弧形板、第二弧形板在连接时的高度差问题,使得后挡板与第一弧形板、第二弧形板之间平滑过渡。
进一步地,所述后挡板中间位置具有一中轴线;
所述第一侧挡板、第一弧形板与所述第二侧挡板、第二弧形板为沿该中轴线对称分布设置。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外框架呈“冂”字形,即所述第一侧挡板、第一弧形板与所述第二侧挡板、第二弧形板沿后挡板的中轴线呈对称关系。使得第一侧挡板和第二侧挡板为具有相似结构的零部件,而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为具有相同结构的零部件,为此,在实际生产中,所述第一侧挡板和第二侧挡板可以使用同一个模具进行成型,再根据其实际的情况对其进行折弯处理形成折弯部,所述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可以共用同一个模具进行制作。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方式,实际上只需要制作三个模具即可满足需求,能够减少开模的数量,从而降低模具的成本。
进一步地,该车厢外框部分还包括有连接横板200,所述连接横板的左端与所述第一侧挡板连接,所述连接横板的右端与所述第二侧挡板连接,所述连接横板的后端与所述后挡板连接;
所述连接横板200还具有第一弧形端210和第二弧形端220,所述第一弧形端与所述第一弧形板连接、所述第二弧形端与所述第二弧形板连接。通过设置所述连接横板,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对外框架进行加固支撑,与此同时,所述连接横板还与所述后挡板、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连接,能够对外框架进行定型,防止其变形。
进一步地,该车厢外框部分还包括有定型连接件300,其包括有连接横段310和与所述连接横段310左、右两端连接的弧形段320;
所述连接横段与所述后挡板的内表面连接,所述弧形段与所述第一、第二弧形板的内表面连接。所述定型连接件位于外框架的下端,能够在下方对外框架进行定型,防止其变形。
进一步地,该车厢外框部分还包括有连接条400,其位于所述外框架的上端,且与所述第一侧挡板、第一弧形板、后挡板、第二弧形板和第二侧挡板连接。所述连接条位于外框架的上端,能够在上方对外框架进行定型,防止其变形。
进一步地,所述后挡板的外表面上还设有一加强槽119,通过设置所述加强槽,能给个有效降低所述后挡板的振动。
优选地,所述加强槽119向内凹陷3mm。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竖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为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内容的限制。
如果本文中使用了“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的话,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第一”、“第二”的使用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如没有另外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果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改动或变形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形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形。

Claims (10)

1.一种三轮摩托车的车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厢外框部分,其包括:后挡板、位于所述后挡板左侧的第一侧挡板和第一弧形板、以及位于所述后挡板右侧的第二侧挡板和第二弧形板;
所述第一侧挡板、第一弧形板、后挡板、第二弧形板和第二侧挡板依次连接,形成一“冂”字形的外框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摩托车的车厢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挡板靠近所述第一弧形板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侧挡板靠近所述第二弧形板的一端均设有折弯部;
所述第一弧形板靠近所述第一侧挡板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弧形板靠近所述第二侧挡板的一端设有侧挡板连接部;
当所述第一侧挡板与所述第一弧形板连接时,所述第一弧形板的侧挡板连接部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侧挡板的折弯部的外表面接触;
当所述第二侧挡板与所述第二弧形板连接时,所述第二弧形板的侧挡板连接部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侧挡板的折弯部的外表面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轮摩托车的车厢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弯部的外表面为第一表面;
所述第一、第二侧挡板的外表面为第二表面;
所述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的高度差距离与所述侧挡板连接部的厚度相匹配。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三轮摩托车的车厢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挡板的左、右两端均设有折弯部;
所述第一弧形板靠近所述后挡板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弧形板靠近所述后挡板的一端设有后挡板连接部;
当所述后挡板与所述第一弧形板连接时,所述第一弧形板的后挡板连接部的内表面与所述后挡板的折弯部的外表面接触;
当所述后挡板与所述第二弧形板连接时,所述第二弧形板的后挡板连接部的内表面与所述后挡板的折弯部的外表面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三轮摩托车的车厢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弯部的外表面为第一表面;
所述后挡板的外表面为第二表面;
所述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的高度差距离与所述后挡板连接部的厚度相匹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摩托车的车厢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挡板中间位置具有一中轴线;
所述第一侧挡板、第一弧形板与所述第二侧挡板、第二弧形板沿该中轴线对称分布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摩托车的车厢结构,其特征在于:
该车厢外框部分还包括有连接横板,所述连接横板的左端与所述第一侧挡板连接,所述连接横板的右端与所述第二侧挡板连接,所述连接横板的后端与所述后挡板连接;
所述连接横板还具有第一弧形端和第二弧形端,所述第一弧形端与所述第一弧形板连接、所述第二弧形端与所述第二弧形板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摩托车的车厢结构,其特征在于:
该车厢外框部分还包括有定型连接件,其包括有连接横段和与所述连接横段左、右两端连接的弧形段;
所述连接横段与所述后挡板的内表面连接,所述弧形段与所述第一、第二弧形板的内表面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摩托车的车厢结构,其特征在于:
该车厢外框部分还包括有连接条,其位于所述外框架的上端,且与所述第一侧挡板、第一弧形板、后挡板、第二弧形板和第二侧挡板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摩托车的车厢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挡板的外表面上还设有一加强槽。
CN202021948893.XU 2020-09-08 2020-09-08 一种三轮摩托车的车厢结构 Active CN2129804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48893.XU CN212980427U (zh) 2020-09-08 2020-09-08 一种三轮摩托车的车厢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48893.XU CN212980427U (zh) 2020-09-08 2020-09-08 一种三轮摩托车的车厢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980427U true CN212980427U (zh) 2021-04-16

Family

ID=754164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948893.XU Active CN212980427U (zh) 2020-09-08 2020-09-08 一种三轮摩托车的车厢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9804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980427U (zh) 一种三轮摩托车的车厢结构
CN111361640A (zh) 一种微卡下部车身横梁结构及其加工工艺
WO2017069015A1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11422155A (zh) 一种前围下横梁结构及电动汽车
CN103192887A (zh) 分体式后地板备胎箱结构
CN215622287U (zh) 仪表板横梁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2195641U (zh) 变速器横梁支座和车架总成
CN112061241B (zh) 车身前部结构
CN210760270U (zh) 汽车仪表板总成与车身前围钣金的连接装配结构及汽车
CN219707120U (zh) 一种顶盖前横梁总成加强结构及车辆
CN216331611U (zh) 汽车座椅前端加强结构
CN214823627U (zh) 一种后裙内板总成
CN216033572U (zh) 控制臂安装架及后副车架组成
CN217672828U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6994541U (zh) 车辆前围横梁、车身及车辆
CN213892667U (zh) 前风窗下横梁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21163000U (zh) 副车架结构及车辆
CN211196356U (zh) 一种副车架及车辆
CN110015343A (zh) 一种汽车后副车架
CN210653370U (zh) 汽车后地板及汽车
CN218367367U (zh) 快换支架及电动汽车快换总成
CN217835342U (zh) 悬置安装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7048816U (zh) 车身后部接头及汽车
CN216002142U (zh) 一种后背门内板总成
CN216002105U (zh) 一种后减震器安装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