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53707U - 一种高楼逃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楼逃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953707U
CN212953707U CN202021955366.1U CN202021955366U CN212953707U CN 212953707 U CN212953707 U CN 212953707U CN 202021955366 U CN202021955366 U CN 202021955366U CN 212953707 U CN212953707 U CN 2129537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scape
piston rod
base
compartment
damping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95536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光辉
董亮
张伟
陈丽君
夏伟
周浩文
付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19th Metallurgic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19th Metallurgic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19th Metallurgical Corp filed Critical China 19th Metallurgical Corp
Priority to CN20202195536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9537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9537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9537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楼逃生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高楼逃生装置,包括升降机构、与升降机构连接的逃生舱、位于逃生舱下方的缓冲机构;所述缓冲机构包括底座、安装在底座上的缓冲装置;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与逃生舱连接且安装在平台上的升降驱动机构、竖直安装在底座上且沿竖向与逃生舱侧面连接的滑轨,所述逃生舱与滑轨沿竖向可相对移动。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的进行缓冲减速,降低逃生时出现安全隐患的概率。

Description

一种高楼逃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逃生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楼逃生装置。
背景技术
高楼建筑楼道狭窄、楼层高,发生火灾不容易逃生,救援困难,而且常因人员拥挤阻塞通道,造成互相践踏的悲剧,高楼逃生装置这种自救逃生装置是被困者迅速脱险的最佳选择,因此高楼逃生装置被广泛应用。
现有技术中,逃生装置固定在屋外,人们不易对其收纳,不能及时进行保护、清洁和整理,另一方面在重力作用下装置下落至地面时速度较快,可能会对装置结构本身造成磕碰损伤,同时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楼逃生装置,能够有效的进行缓冲减速,降低逃生时出现安全隐患的概率。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高楼逃生装置,包括升降机构、与升降机构连接的逃生舱、位于逃生舱下方的缓冲机构;所述缓冲机构包括底座、安装在底座上的缓冲装置;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与逃生舱连接且安装在平台上的升降驱动机构、竖直安装在底座上且沿竖向与逃生舱侧面连接的滑轨,所述逃生舱与滑轨可相对移动。
在使用时,控制升降驱动机构,通过升降驱动机构将使得逃生舱滑轨的长方向移动,进而到达平台的下方,从而满足逃生人员的使用需要;当逃生舱内装载逃生人员后,控制逃生舱向靠近底座的一侧移动,为了避免逃生舱与底座的直接接触,从而对装置和逃生舱内人员造成安装隐患,在底座上安装在缓冲机构将对下落的逃生舱进行缓冲减速,消耗逃生舱在向下运动时的作用力,进而有效的保证逃生舱内人员安全和延长本装置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冲装置包括安装在底座上的阻尼盒、安装在阻尼盒内且沿滑轨长方向设置的活塞杆、两端分别与阻尼盒、活塞杆分别连接的减压弹簧;所述活塞杆沿滑轨长方向的长度小于阻尼盒沿滑轨长方向的长度;所述减压弹簧处于初始状态时,活塞杆穿过阻尼盒的顶部。通过安装在阻尼盒内的减压弹簧;有效的降低逃生舱下落的作用力从而减缓下落时的速度。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活塞杆包括杆体以及安装在杆体靠近底座一侧的连接板;当所述减压弹簧的一端与阻尼盒的顶部连接,其另一端与连接板连接时,所述缓冲装置还包括一端安装在连接板远离活塞杆一侧的芯轴、以及套装在芯轴外侧且与连接板连接的限位弹簧;其中所述限位弹簧沿滑轨轴线方向的长度大于芯轴的长度。限位弹簧将进一步抵消逃生将下降时所产生的作用力,从而减缓逃生舱下落的速度。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减压弹簧与阻尼盒之间还设置有蓄压海绵层。蓄压海绵层与减压弹簧相互配合,减小逃生舱下落时的作用力,实现逃生舱减速。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安装在平台上的转向座、设置在转向座上且与逃生舱连接的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包括与逃生舱远离底座一侧连接的链条、与链条远离逃生舱一端连接且与转向座滑动配合的把手。通过升降机构有效的实现控制逃生舱的上升或下降。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向座包括安装平台上的两块立板、安装两块立板之间且与把手滚动配合的转轴、安装在两块立板之间且与把手远离链条一端卡合连接的卡杆以及安装在两块立板底部的定位块;所述定位块上设置有供链条远离逃生舱一端穿过的导向孔;所述转轴位于链条与卡杆之间。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逃生舱的外侧设置有滑轮组,所述滑轨上设置有与滑轮组配合使用且滚动配合的滑槽。滑槽有效的实现对于逃生舱进行导向。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冲装置位于滑轨靠近底座的一侧且与滑轨连接;所述减压弹簧处于初始状态时,活塞杆穿过阻尼盒的顶部并伸入滑槽内。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滑轨为两组且位于逃生舱的两侧,所述滑轮组的数量、缓冲装置的数量与滑轨的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设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逃生舱包括若干块侧板、用于安装侧板的底板,若干块侧板与底板围合形成一个腔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升降机构与缓冲装置的相互配合,有效的降低了逃生舱在下降过程中的下降速度,通过下降速度的降低,有效的避免了装置与底座的硬接触,从而造成本实用新型装置的损坏;通过下降速度的降低有效的避免了由于下降速度过快对于逃生人员的安全造成隐患。
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的满足高楼建筑逃生的需要,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升降机构、逃生舱、底座、缓冲装置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升降机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缓冲机构、底座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其中:1、平台;2、滑轨;3、逃生舱;4、固定环;5、螺栓;6、紧固螺栓;7、链条;8、定位块;9、转向座;10、转轴;11、把手;12、卡杆;13、滑轮;14、底座;15、阻尼盒;16、限位弹簧;17、活塞杆;18、减压弹簧;19、蓄压海绵层;20、受力块;21、滑槽;22、芯轴;23、连接板;24、立板。
具体实施方式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请参阅图1-图4;
一种高楼逃生装置,用于高楼建筑逃生,包括安装在平台1上的升降机构、与升降机构连接的逃生舱3、位于逃生舱3下方的缓冲机构;所述缓冲机构包括底座14、安装在底座14上的缓冲装置;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与逃生舱3连接且安装在平台1上的升降驱动机构、竖直安装在底座14上且沿竖向与逃生舱3侧面连接的滑轨2,所述逃生舱3与滑轨2沿竖向可相对移动。
逃生舱3与滑轨2沿竖向可相对移动,可以为滚动配合或滑动配合。
当为滑动配合时,在逃生舱3上设置有滑块,滑轨2上设置有与滑轨2配合使用且滑动配合的滑道。
请参阅图1,将升降驱动机构安装在平台1上,并与逃生舱3连接,控制逃生舱3沿竖向进行升降,从而满足人员逃生的需求;在使用时,控制升降驱动机构,通过升降驱动机构将使得逃生舱3沿滑轨2的长方向移动,进而到达平台1的下方,从而满足逃生人员的使用需要;当逃生舱3内装载逃生人员后,控制逃生舱3向靠近底座14的一侧移动,为了避免逃生舱3与底座14的直接接触,从而对装置和逃生舱3内人员造成安装隐患,在底座14上安装在缓冲机构将对下落的逃生舱3进行缓冲减速,消耗逃生舱3在向下运动时的作用力,进而有效的保证逃生舱3内人员安全和延长本装置的使用寿命。滑轨2与逃生舱3滑动配合或滚动配合,限制逃生舱3在使用过程中的晃动,使得升降更加稳定、可靠。
缓冲装置主要用于减缓逃生舱3下降时的下降速度,避免由于逃生舱3的下降速度过快直接与底座14硬接触,造成装置的损坏同时由于速度过程造成对逃生舱3内人员的安全造成隐患。缓冲装置可以为安装在底座14的弹性组件,通过弹性组件的弹性恢复力来减缓逃生舱3的下降速度;也可为气囊等结构,逃生舱3向下作用于气囊上,来降低逃生舱3与底座14的直接作用力,避免底座14的逃生舱3的硬接触以及避免由于直接接触造成逃生舱3内人员安全受影响。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4,所述缓冲装置包括安装在底座14上的阻尼盒15、安装在阻尼盒15内且沿滑轨2长方向设置的活塞杆17、两端分别与阻尼盒15、活塞杆17分别连接的减压弹簧18;所述活塞杆17沿滑轨2长方向的长度小于阻尼盒15沿滑轨2长方向的长度,这样使得在活塞杆17减压弹簧18的带动下在阻尼盒15内能够上下移动;所述减压弹簧18处于初始状态时,活塞杆17穿过阻尼盒15的顶部。
通过安装在阻尼盒15内的减压弹簧18与活塞杆17的相互配合;有效的降低逃生舱3下落的作用力从而减缓逃生舱3下落时的速度。
优选的,请参阅图4,在活塞杆17靠近逃生舱3的一侧安装有受力块20,使用时,活塞杆17通过受力块20与逃生舱3接触;避免长时间使用,由于没有受力块20,将对活塞杆17的端部造成损坏,降低其使用寿命;受力块20在长时间使用后进行更换即可。
优选的,受力块20的底面尺寸大于设置在阻尼盒15顶部供活塞杆17的通孔的尺寸,这样使得受力块20不会进入到阻尼盒15内。
优选的,在阻尼盒15的底部还安装缓冲垫块(图中未示出),对活塞杆17向阻尼盒15的作用力进行缓冲。
在逃生舱3下降与受力块20接触时,逃生舱3将向下的作用力传递给受力块20,受力块20将带动活塞杆17向下运动;当减压弹簧18一端与阻尼盒15的顶部连接,另外一端与活塞杆17连接时,活塞杆17向下运动使得减压弹簧18受力将拉伸,减压弹簧18受力拉伸后将在弹性力的作用下向其初始状态恢复,进而将抵消逃生舱3的部分向下的作用力,从而减缓逃生舱3下降的速度。
当减压弹簧18一端与阻尼盒15的底部连接,另外一端与活塞杆17连接时,在活塞杆17向下运动时,减压弹簧18受力将压缩,减压弹簧18受力压缩后将在弹性力的作用下向其初始状态恢复,进而将抵消逃生舱3的部分向下的作用力,从而减缓逃生舱3下降的速度。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由于逃生舱3中装载的人员较多,通过减压弹簧18进行减速后,其下降的速度还是较快,为了进一步降低下降速度;请参阅图4,所述活塞杆包括杆体以及安装在杆体靠近底座14一侧的连接板23;当所述减压弹簧28的一端与阻尼盒15的顶部连接,其另一端与连接板23连接时,所述缓冲装置还包括一端安装在连接板23远离活塞杆17一侧的芯轴22、以及套装在芯轴22外侧且与连接板23连接的限位弹簧16;其中所述限位弹簧16沿滑轨2轴线方向的长度大于芯轴22的长度,请参阅图4,芯轴沿滑轨2轴线的长度为a,限位弹簧16沿滑轨轴线方向的长度为b,即a<b,这样设置使得限位弹簧16在受力压缩时,芯轴22也将随着活塞杆17向下移动而移动,不会出现由于芯轴22的长度大于或等于限位弹簧16的长度而无法实现限位弹簧16压缩的情况出现,进而无法实现再次减速。此时,减压弹簧18套装在杆体的外侧,且一端与阻尼盒15的顶部连接,另一端与连接板连接。
优选的,连接板23的尺寸大于阻尼盒15顶部供活塞杆17穿过的通孔的尺寸,限制活塞杆17在使用过程中全部伸入到滑槽21内;连接板23的尺寸小于阻尼盒15横截面的尺寸,连接板23可在阻尼盒15内沿竖向移动,
当减压弹簧18一端与阻尼盒15的顶部连接,另外一端与活塞杆17连接时,在活塞杆17与底座14之间设置一个限位弹簧16,一是能够在活塞杆17下降时,限位弹簧16压缩变形,限位弹簧16受压的情况下将向初始状态恢复,从而向活塞杆17提供一个向上的作用力,向上的作用力将抵消部分活塞杆17向下的作用力从而实现逃生舱3向下作用力的部分抵消,有效的减缓逃生舱3下降的速度;同时,由于限位弹簧16沿滑轨2轴线方向的长度大于芯轴22的长度,限位弹簧16还能够有效的避免活塞杆17靠近底座14的一端在下降时与底座14硬接触,降低活塞杆17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限位弹簧16远离连接板23一端可以与阻尼盒15的底部连接,也可以不连接。在活塞杆17处于自由状态且伸出阻尼盒时,限位弹簧16为初始状态。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减压弹簧18与阻尼盒15之间还设置有蓄压海绵层19。
蓄压海绵层19与减压弹簧18相互配合,减小逃生舱3下落时的作用力,实现逃生舱3减速。
升降机构的作用主要是实现逃生舱3的上升或下降,可采用气缸、油缸等方式实现驱动逃生舱3的上升或下降、也可采用驱动电机带动逃生舱3的上升或下降。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安装在平台1上的转向座9、设置在转向座9上且与逃生舱3连接的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包括与逃生舱3远离底座14一侧连接的链条7、与链条7远离逃生舱3一端连接且与转向座9滑动配合的把手11。通过升降机构有效的实现控制逃生舱3的上升或下降。
使用时,通过拉动把手11,在转向座9的作用下,链条7将从原来的竖直方向随着把手11的拉动为水平方向,从而实现了链条7的转向,把手11拉动链条7将带动逃生舱3向远离底座14的一侧运动,从而逃生舱3的上升,当到达指定位置后,停止把手11的拉动,逃生人员进入逃生舱3进行逃生。
请参阅图2,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对于在把拉动链条7的时候,链条7能够有效的实现转向;所述转向座9包括安装平台1上的两块立板24、安装两块立板24之间且与把手11滚动配合的转轴10、安装在两块立板24之间且与把手11远离链条7一端卡合连接的卡杆12以及安装在两块立板24底部的定位块8;所述定位块8上设置有供链条7远离逃生舱3一端穿过的导向孔;所述转轴10位于链条7与卡杆12之间。
优选的,请参阅图2,链条7靠近逃生舱3的一端设置有紧固螺栓6,在逃生舱3的上设置有螺纹孔,两者相互配合实现连接。
请参阅图2,两块立板24平行设置;转轴10设置在两块立板24之间,并与两块立板24转动连接,把手11在初始状态下,将与转轴10的外侧面接触,且把手11位于转轴10的上方;使用时,操作人员将把手11从卡杆12上取下,将把手11沿远离链条7的一侧拉动,由于链条7的一端与把手11连接,将带动链条7远离逃生舱3的一端跟着把手11向远离转向座9的一侧移动,进而实现逃生舱3向远离底座14的一侧移动。定位块8有效的限制链条7在竖向上的位置,避免其在逃生舱3的作用下晃动过大而影响使用。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当为滚动配合时,所述逃生舱3的外侧设置有滑轮组,所述滑轨2上设置有与滑轮组配合使用且滚动配合的滑槽21。滑槽21有效的实现对于逃生舱3进行导向。
通过滑轮组与滑槽21的滚动配合,使得逃生舱3沿滑槽21上升或下降,有效的对逃生舱3进行导向,避免逃生舱3在使用过程中晃动。
请参阅图1、图4,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冲装置位于滑轨2靠近底座14的一侧且与滑轨2连接;所述减压弹簧18处于初始状态时,活塞杆17穿过阻尼盒15的顶部并伸入滑槽21内。
使用时,滑轮组沿滑轨2向下运动,直至与活塞杆17上的受力块20接触;在接触后,逃生舱3通过滑轮组将作用力传递给受力块20,受力块20在逃生舱3作用力的作用下将带动活塞杆17向下运动,由于减压弹簧18一端与阻尼盒15连接,另外一端与活塞杆17连接,在活塞杆17向下运动时,减压弹簧18受力将拉伸,减压弹簧18受力拉伸后将在弹性力的作用下向其初始状态恢复,进而将抵消逃生舱3的部分向下的作用力,从而减缓逃生舱3下降的速度。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为了保证在下降过程中,逃生舱3下降的稳定性,所述滑轨2为两组且位于逃生舱3的两侧,所述滑轮组的数量、缓冲装置的数量与滑轨2的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设置。
每组滑轮组中至少包括一个滑轮13,优选的,请参阅图2,每组滑轮组包括两个滑轮13,两个滑轮13间隔设置,且与滑轨2中的滑槽21相互配合。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2,所述逃生舱3包括若干块侧板、用于安装侧板的底板,若干块侧板与底板围合形成一个腔室。
优选的,请参阅图2,逃生舱3还包括用于将若干块侧板固定的固定环4、以及将固定环4与侧板连接的螺栓5;侧板安装在固定环4内,并安装在底板上,通过固定环4实现侧板之间的连接从而形成一个用于装载人员的腔室。采用固定环4与螺栓5实现连接,从而使得在不使用时,可进行拆装,使得收纳更加简单。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高楼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升降机构、与升降机构连接的逃生舱(3)、位于逃生舱(3)下方的缓冲机构;所述缓冲机构包括底座(14)、安装在底座(14)上的缓冲装置;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与逃生舱(3)连接的升降驱动机构、竖直安装在底座(14)上且沿竖向与逃生舱(3)侧面连接的滑轨(2),所述逃生舱(3)与滑轨(2)沿竖向可相对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楼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装置包括安装在底座(14)上的阻尼盒(15)、安装在阻尼盒(15)内且沿滑轨(2)长方向设置的活塞杆(17)、套装在活塞杆(17)外侧且两端分别与阻尼盒(15)、活塞杆(17)连接的减压弹簧(18);所述活塞杆(17)沿滑轨(2)长方向的长度小于阻尼盒(15)沿滑轨(2)长方向的长度;所述减压弹簧(18)处于初始状态时,活塞杆(17)穿过阻尼盒(15)的顶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楼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17)包括杆体以及安装在杆体靠近底座(14)一侧的连接板(23);当所述减压弹簧(18)的一端与阻尼盒(15)的顶部连接,其另一端与连接板(23)连接时,所述缓冲装置还包括一端安装在连接板(23)远离活塞杆(17)一侧的芯轴(22)、以及套装在芯轴(22)外侧且与连接板(23)连接的限位弹簧(16);其中所述限位弹簧(16)沿滑轨(2)轴线方向的长度大于芯轴(22)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楼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压弹簧(18)与阻尼盒(15)之间还设置有蓄压海绵层(1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楼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安装在平台(1)上的转向座(9)、设置在转向座(9)上且与逃生舱(3)连接的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包括与逃生舱(3)远离底座(14)一侧连接的链条(7)、与链条(7)远离逃生舱(3)一端连接且与转向座(9)滑动连接的把手(1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高楼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座(9)包括两块立板(24)、安装在两块立板(24)之间且与把手(11)滚动配合的转轴(10)、安装在两块立板(24)之间且与把手(11)远离链条(7)一端卡合连接的卡杆(12)以及安装在两块立板(24)底部的定位块(8);所述定位块(8)上设置有供链条(7)远离逃生舱(3)一端穿过的导向孔;所述转轴(10)位于链条(7)与卡杆(12)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楼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逃生舱(3)的外侧设置有滑轮组,所述滑轨(2)上设置有与滑轮组配合使用且滚动配合的滑槽(2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高楼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装置位于滑轨(2)靠近底座(14)的一侧且与滑轨(2)连接;所述减压弹簧(18)处于初始状态时,活塞杆(17)穿过阻尼盒(15)的顶部并伸入滑槽(21)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高楼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2)为两组且位于逃生舱(3)的两侧,所述滑轮组的数量、缓冲装置的数量与滑轨(2)的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高楼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逃生舱(3)包括若干块侧板、用于安装侧板的底板,若干块侧板与底板围合形成一个腔室。
CN202021955366.1U 2020-09-09 2020-09-09 一种高楼逃生装置 Active CN2129537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55366.1U CN212953707U (zh) 2020-09-09 2020-09-09 一种高楼逃生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55366.1U CN212953707U (zh) 2020-09-09 2020-09-09 一种高楼逃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953707U true CN212953707U (zh) 2021-04-13

Family

ID=753657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955366.1U Active CN212953707U (zh) 2020-09-09 2020-09-09 一种高楼逃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95370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30835A (zh) * 2021-08-27 2021-12-03 江苏中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带有紧急逃生装置的高层绿色建筑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30835A (zh) * 2021-08-27 2021-12-03 江苏中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带有紧急逃生装置的高层绿色建筑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10472B (zh) 一种用于智慧楼宇的建筑电梯防坠落减震装置
CN102887409B (zh) 一种垂直升降电梯防坠落保护装置
CN111547597A (zh) 一种电梯坠落缓冲保护装置
CN110171761B (zh) 一种具有防冲顶功能的升降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212953707U (zh) 一种高楼逃生装置
CN112811278B (zh) 一种楼宇智能化工程用电梯失速自动锁死结构的使用方法
CN109179146A (zh) 电梯轿厢缓冲装置
CN101549818A (zh) 电梯制动装置
EP3337746B1 (en) Elevator buffer system
US20170349407A1 (en) Elevator system, with two emergency safety brake devices and a shock-proof system
CN212475685U (zh) 一种电梯
CA2836031C (en) An elevator system, with two emergency safety brake devices
CN105073617B (zh) 超程制动装置上的一体化抓卡装置
CN109264533B (zh) 一种用于高楼的防坠落垂直电梯
CN215047817U (zh) 一种具有缓冲功能的电梯轿厢
CN113911886B (zh) 高层建筑消防和救援机械平台
CN213245213U (zh) 一种建筑施工用电梯的安全防护装置
CN109292588B (zh) 一种安全性高的垂直电梯
CN115676679A (zh) 一种建筑施工用安全减速装置
CN209721294U (zh) 一种缓冲防坠罐笼
CN110436303B (zh) 一种高适应性电梯限速涨紧装置
CN110054067B (zh) 电梯层门装置及电梯
CN113003356A (zh) 一种建筑施工用具有防坠结构的施工物料提升装置
CN208561353U (zh) 电梯用缓冲装置
CN211812894U (zh) 一种电梯用安全防冲撞缓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