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25637U - 一种市政道路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市政道路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925637U
CN212925637U CN202021210884.0U CN202021210884U CN212925637U CN 212925637 U CN212925637 U CN 212925637U CN 202021210884 U CN202021210884 U CN 202021210884U CN 212925637 U CN212925637 U CN 2129256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drainage tank
length direction
drainage
l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21088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友青
黄晓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Wenhong Constru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Wenhong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Wenhong Constru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Wenhong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21088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9256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9256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9256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08Rainwater harvesting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工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包括机动车道,机动车道长度方向的两侧设置有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置有第一隔离带,机动车道包括上行车道和下行车道,上行车道和下行车道之间设置有第二隔离带,非机动车道包括自行车道和人行道,自行车道位于靠近机动车道的一侧,自行车道和人行道之间设置有第三隔离带,隔离带下方均设置有集水通道,隔离带长度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顶部开口的排水槽,排水槽位于道路上端面,排水槽的开口设置有用于盖合开口的过滤盖板,排水槽和集水通道之间通过排水通道连通设置。本实用新型具有提高市政道路的快速排水性能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市政道路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工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市政道路结构。
背景技术
市政道路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具有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是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之一,市政道路的排水问题更是市政工程中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
参考公告号为CN208219339U的实用新型专利,该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市政道路排水结构,包括两侧道路和中间绿化带,所述中间绿化带比两侧道路路面低5~10cm,绿化带上方设有雨水口,所述雨水口下方设有深水井,所述雨水口比绿化带高出3~5cm,所述道路上方设有路缘石,路缘石与道路之间形成雨水的流入孔,方便雨水流入绿化带中,所述深水井侧面设有溢水管,用来连接城市排水管,所述深水井井底设有打孔渗透管。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申请人认为存在以下缺陷:在下暴雨时,为了快速排水会打开深水井的井盖,非常不便,还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提高市政道路的快速排水性能,本申请提供一种市政道路结构。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市政道路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包括机动车道,所述机动车道长度方向的两侧设置有非机动车道,所述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置有第一隔离带,所述机动车道包括上行车道和下行车道,所述上行车道和下行车道之间设置有第二隔离带,所述非机动车道包括自行车道和人行道,所述自行车道位于靠近机动车道的一侧,所述自行车道和人行道之间设置有第三隔离带,所述第一隔离带、第二隔离带和第三隔离带下方均设置有集水通道,所述隔离带长度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顶部开口的排水槽,所述排水槽位于道路上端面,所述排水槽的开口设置有用于盖合开口的过滤盖板,所述过滤盖板上设置有若干排水口,所述排水槽和集水通道之间设置有排水通道,所述排水槽和集水通道之间通过排水通道连通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暴雨天,雨水通过所有隔离带两侧的排水槽流入集水通道内进行收集,过滤盖板对雨水起到过滤的作用,减少落叶等介质随雨水进入排水槽内,同时,无需掀起过滤盖板即可实现对雨水的快速收集,有效提高了道路的快速排水性能,有效避免了道路积水;第一隔离带能够防止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占错车道造成交通混乱和交通事故,第二隔离带能够防止机动车违规占有对向车道,一定程度上减少交通混乱现象的产生,第三隔离带能够防止自行车道行驶到人行道上冲撞行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集水通道和排水槽均设置有若干个,每个所述集水通道长度方向的两侧各自对应一个排水槽,若干所述集水通道沿道路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所述集水通道之间通过水管连通设置,所述集水通道和市政管道连通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干集水通道沿道路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避免了隔离带下方均挖空设置,起到增强道路刚性的作用,相邻两个集水通道之间通过水管连通设置,避免了局部集水通道所受的雨水压力偏大的情况出现,可以平衡各个集水通道之间的雨水压力,有效缓解暴雨季节对市政管道的压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若干所述第三隔离带沿道路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自行车道或人行道的行人交通工具的更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集水通道上侧的侧壁倾斜设置,所述集水通道上侧的侧壁从靠近排水槽的一侧向集水通道中部的方向倾斜设置,所述集水通道的开口的横截面小于所有隔离带的横截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强隔离带所在位置的刚性,减少隔离带塌陷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沿所述排水槽的开口的内轮廓设置有用于支撑过滤盖板的凸缘。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凸缘起到支撑过滤盖板的作用,增强过滤盖板的耐压性能,同时,掀起过滤盖板即可对排水槽内积淤的泥沙等介质进行清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水通道和排水槽的连通处位于排水槽下侧,所述排水通道和集水通道的连通处位于集水通道的上侧,所述排水通道从排水槽向排水通道的方向向下倾斜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水通道倾斜的设置便于排水槽内的雨水快速引流到集水通道内,有效提高市政道路的快速排水性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水槽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有清扫装置,所述排水槽长度方向的另一端设置有集尘腔,所述集尘腔和集水通道连通设置,所述集尘腔的上端面低于排水槽底壁或和排水槽底壁齐平,所述清扫装置包括滑动块、用于刷扫排水槽底壁的刷毛以及用于驱动滑动块沿排水槽长度方向往复滑动的伺服电机,所述刷毛设置于滑动块靠近排水槽底壁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通常裹挟有泥沙等介质,久而久之,排水槽底部会积淤有泥沙等介质,影响道路的快速排水性能,集尘腔和集水通道连通设置便于集尘腔积蓄的雨水流入到集水通道内,选择排水槽内的雨水已排放到集水通道内的时机,开启伺服电机,伺服电机驱动滑动块沿排水槽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滑动块带动刷毛沿排水槽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从而达到清扫排水槽底壁的效果,将泥沙等介质清扫到集尘腔内即可进行集中处理,提高道路的快速排水性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水槽长度方向的一个侧壁固定连接有滑动杆,所述排水槽长度方向的另一个侧壁转动连接有往复丝杠,所述滑动块的一端和滑动杆滑动配合,所述滑动块的另一端和往复丝杠匹配,所述排水槽长度方向远离集尘腔的一端设置有用于放置伺服电机的独立槽,所述往复丝杠靠近独立槽的一端贯穿排水槽并延伸到独立槽内,所述往复丝杠延伸到独立槽的一端开设有用于和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安装的键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清扫排水槽内的积淤的泥沙等介质时,将伺服电机放入独立槽内,并将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安装于往复丝杠延伸到独立槽内的一端,开启伺服电机,伺服电机驱动往复丝杠转动,往复丝杠带动滑动块沿排水槽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从而达到清扫排水槽底壁的效果,将泥沙等介质清扫到集尘桶内即可进行集中处理,滑动杆的设置起到避免往复丝杠转动过程带动滑动块发生转动的效果,从而保证滑动块和刷毛沿排水槽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清扫装置还包括集尘桶,所述集尘腔用于容纳集尘桶,放置于集尘腔内的集尘桶的上端面低于排水槽底壁或和排水槽底壁齐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打开过滤盖板,集尘桶可以放置在集尘腔内用于收集排水槽上积淤的泥沙等介质,也可以在需要清扫排水槽时,再将集尘桶放置于集尘腔内,便于刷毛将排水槽底壁积淤的泥沙刷扫进入集尘桶内以取出集中清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所有隔离带上种植有绿植,市政管道位于集水通道的上侧,所有所述隔离带内设置有若干用于浇灌绿植的雨水利用装置,若干所述雨水利用装置沿隔离带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雨水利用装置包括供水管、水泵、喷水管以及喷水头,所述供水管和集水通道连通设置,所述水泵的进水端和供水管连通设置,所述水泵的出水端和喷水管连通设置,所述喷水管贯穿隔离带表面并向上延伸,所述喷水头设置于喷水管远离水泵的一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离带上的绿植需要灌溉,雨水利用装置的设置直接利用集水通道内积蓄的雨水进行灌溉,避免了需要另外的市政供水来满足灌溉需求,实现了雨水的重复利用,最大程度减少新水用量,缓解水资源的紧张状况。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喷水管有若干根,所述水泵的出水端设置有多通管,所述水泵的出水端通过多通管分别和若干根喷水管连通设置,若干所述喷水管沿隔离带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干喷水管通道多通管和水泵的出水端连通设置,从而增加了隔离带上绿植的灌溉面积,减少了水泵的使用量,有效减少本申请的成本。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设置于第一隔离带、第二隔离带和第三隔离带下的集水通道和排水槽,充分提高了道路的雨水排水性能,有效避免了道路积水,同时有效维护了交通秩序;
2、通过设置清扫装置,能够有效去除排水槽内长期积淤的泥沙等介质,提高道路快速排水性能,改善了道路积水问题;
3、通过设置雨水利用装置,避免了需要另外的市政供水来满足灌溉需求,实现了雨水的重复利用,最大程度减少新水用量,缓解水资源的紧张状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清扫装置、隔离带和雨水利用装置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机动车道;11、上行车道;12、下行车道;13、第一隔离带;14、隔离石;15、第二隔离带;2、非机动车道;21、自行车道;22、人行道;23、第三隔离带;3、集水通道;4、排水槽;41、过滤盖板;42、排水口;5、排水通道;51、水管;6、清扫装置;61、滑动块;62、刷毛;63、滑动杆;64、往复丝杠;65、键槽;66、独立槽;67、集尘桶;68、集尘腔;8、雨水利用装置;81、供水管;82、喷水管;83、水泵;84、喷水头;85、容纳槽;86、三通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参照图1,市政道路结构包括设置在中间的机动车道1,机动车道1长度方向的两侧设置有非机动车道2。
继续参照图1,机动车道1和非机动车道2之间设置有第一隔离带13,第一隔离带13能够防止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占错车道造成交通混乱和交通事故。第一隔离带13两侧设置隔离石14,加强第一隔离带13的牢固性。第一隔离带13上种植有绿植。机动车道1包括上行车道11和下行车道12,上行车道11和下行车道12之间设置有第二隔离带15。第二隔离带15能够防止机动车违规占有对向车道,一定程度上减少交通混乱现象的产生。第二隔离带15和第一隔离带13的结构一致。非机动车道2包括自行车道21和人行道22,自行车道21位于靠近机动车道1的一侧。自行车道21和人行道22之间设置有若干第三隔离带23,防止自行车道21行驶到人行道22上冲撞行人。若干第三隔离带23沿道路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便于自行车道21或人行道22上的行人交通工具的更换。第三隔离带23和第一隔离带13的结构一致。
继续参照图1,第一隔离带13、第二隔离带15和第三隔离带23下方均设置有若干集水通道3,第一、第二、第三隔离带(13,15,23)长度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若干顶部开口的排水槽4。在本实施例中,每个集水通道3长度方向的两侧各自对应一个排水槽4。排水槽4和对应的集水通道3之间设置有排水通道5,排水槽4和对应的集水通道3之间通过排水通道5连通设置。
参照图1和图2,若干集水通道3沿道路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同一隔离带内的相邻两个集水通道3之间通过水管51连通设置。靠近市政管道(图中未示出)的集水通道3和市政管道连通设置,市政管道位于集水通道3的上侧。集水通道3上侧的侧壁倾斜设置,集水通道3上侧的侧壁从靠近排水槽4的一侧向集水通道3中部的方向倾斜设置,使得集水通道3的开口的横截面小于所有隔离带的横截面,以增强集水通道3支撑隔离带的刚性。
参照图1和图3,若干排水槽4位于道路上端面,若干排水槽4沿道路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排水槽4的开口设置有用于盖合开口的过滤盖板41,沿排水槽4的开口的内轮廓设置有用于支撑过滤盖板41的凸缘(图中未示出)。过滤盖板41上设置有若干排水口42。优选地,排水口42呈圆形,相比呈矩形的排水口42,呈圆形的排水口42能够减少隔离带上的绿植落叶落进排水槽4内。
参照图3,排水通道5和排水槽4的连通处位于排水槽4的下侧,排水通道5和集水通道3的连通处位于集水通道3的上侧。排水通道5从排水槽4向排水通道5的方向向下倾斜设置,便于排水槽4内的雨水快速引流到集水通道3内。排水通道5和排水槽4的连通出设置有过滤板(图中未示出),以对从排水槽4流入集水通道3内的雨水作进一步过滤。
参照图3和图4,排水槽4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有清扫装置6,排水槽4长度方向的另一端设置有集尘腔68。清扫装置6包括集尘桶67、滑动块61、用于刷扫排水槽4底壁的刷毛62以及用于驱动滑动块61沿排水槽4长度方向往复滑动的伺服电机(图中未示出),刷毛62设置于滑动块61靠近排水槽4底壁一侧。
继续参照图3和图4,排水槽4长度方向的一个侧壁固定连接有滑动杆63,滑动杆63的长度方向沿排水槽4的长度方向设置,排水槽4长度方向的另一个侧壁转动连接有往复丝杠64,往复丝杠64的长度方向沿排水槽4的长度方向设置。滑动块61的一端和滑动杆63滑动配合,滑动块61的另一端和往复丝杠64匹配。集尘腔68用于容纳集尘桶67,放置于集尘腔68内的集尘桶67的上端面低于排水槽4底壁或和排水槽4底壁齐平,便于刷毛62将排水槽4底壁积淤的泥沙刷扫进入集尘桶67内。在本实施例中,放置于集尘腔68内的集尘桶67的上端面低于排水槽4底壁。集尘腔68和集水通道3连通设置,便于集尘腔68积蓄的雨水流入到集水通道3内。
参照图3和图5,排水槽4长度方向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放置伺服电机的独立槽66,独立槽66和排水槽4互相独立设置。往复丝杠64靠近独立槽66的一端贯穿排水槽4并延伸到独立槽66内,往复丝杠64延伸到独立槽66的一端开设有用于和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安装的键槽65。独立槽66对应的过滤盖板41部分无需开设排水口42。当需要清扫排水槽4内的积淤的泥沙等介质时,将伺服电机放入独立槽66内,并将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安装于往复丝杠64延伸到独立槽66内的一端,开启伺服电机,伺服电机驱动往复丝杠64转动,往复丝杠64带动滑动块61沿排水槽4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从而达到清扫排水槽4底壁的效果,将泥沙等介质清扫到集尘桶67内即可进行集中处理。
参照图2和图3,第一、第二、第三隔离带(13,15,23)内均设置有若干雨水利用装置8,若干雨水利用装置8沿隔离带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雨水利用装置8包括供水管81、水泵83、喷水管82以及用于灌溉绿植的喷水头84。集水通道3的一侧开设有用于安装水泵83的第一容纳槽85,第一容纳槽85和集水通道3相互独立设置。供水管81和集水通道3连通设置,水泵83的进水端和供水管81连通设置,水泵83的出水端和喷水管82连通设置。喷水管82至少有一根,在本实施例中,喷水管82有两根,以减少水泵83的使用量。水泵83的出水端设置有三通管86,水泵83的出水端通过三通管86分别和两根喷水管82连通设置。喷水管82贯穿隔离带表面并向上延伸,若干喷水管82沿隔离带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喷水头84设置于喷水管82远离水泵83的一端。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市政道路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在暴雨天,雨水通过隔离带两侧的排水槽4流入集水通道3内进行收集,收集的雨水过多时可以通过市政管道进行排放,集水通道3积蓄的雨水通过雨水利用装置8灌溉隔离带上的绿植,对雨水进行循环利用。雨水通常裹挟有泥沙等介质,久而久之,排水槽4底部会积淤有泥沙等介质,选择排水槽4内的雨水已排放到集水通道3内的时机,打开过滤盖板41,将集尘桶67内积蓄的雨水用于浇灌绿植,或者另外备一个集尘桶67放置于容纳槽85内,开启伺服电机,伺服电机驱动往复丝杠64转动,往复丝杠64带动滑动块61沿排水槽4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刷毛62将积淤的泥沙等介质刷扫进入集尘桶67进行收集清理即可。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动车道(1),所述机动车道(1)长度方向的两侧设置有非机动车道(2),所述机动车道(1)和非机动车道(2)之间设置有第一隔离带(13),所述机动车道(1)包括上行车道(11)和下行车道(12),所述上行车道(11)和下行车道(12)之间设置有第二隔离带(15),所述非机动车道(2)包括自行车道(21)和人行道(22),所述自行车道(21)位于靠近机动车道(1)的一侧,所述自行车道(21)和人行道(22)之间设置有第三隔离带(23),所述第一隔离带(13)、第二隔离带(15)和第三隔离带(23)下方均设置有集水通道(3),所述隔离带长度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顶部开口的排水槽(4),所述排水槽(4)位于道路上端面,所述排水槽(4)的开口设置有用于盖合开口的过滤盖板(41),所述过滤盖板(41)上设置有若干排水口(42),所述排水槽(4)和集水通道(3)之间设置有排水通道(5),所述排水槽(4)和集水通道(3)之间通过排水通道(5)连通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通道(3)和排水槽(4)均设置有若干个,每个所述集水通道(3)长度方向的两侧各自对应一个排水槽(4),若干所述集水通道(3)沿道路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所述集水通道(3)之间通过水管(51)连通设置,所述集水通道(3)和市政管道连通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第三隔离带(23)沿道路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通道(3)上侧的侧壁倾斜设置,所述集水通道(3)上侧的侧壁从靠近排水槽(4)的一侧向集水通道(3)中部的方向倾斜设置,所述集水通道(3)的开口的横截面小于所有隔离带的横截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通道(5)和排水槽(4)的连通处位于排水槽(4)下侧,所述排水通道(5)和集水通道(3)的连通处位于集水通道(3)的上侧,所述排水通道(5)从排水槽(4)向排水通道(5)的方向向下倾斜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槽(4)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有清扫装置(6),所述排水槽(4)长度方向的另一端设置有集尘腔(68),所述集尘腔(68)和集水通道(3)连通设置,所述集尘腔(68)的上端面低于排水槽(4)底壁或和排水槽(4)底壁齐平,所述清扫装置(6)包括滑动块(61)、用于刷扫排水槽(4)底壁的刷毛(62)以及用于驱动滑动块(61)沿排水槽(4)长度方向往复滑动的伺服电机,所述刷毛(62)设置于滑动块(61)靠近排水槽(4)底壁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槽(4)长度方向的一个侧壁固定连接有滑动杆(63),所述排水槽(4)长度方向的另一个侧壁转动连接有往复丝杠(64),所述滑动块(61)的一端和滑动杆(63)滑动配合,所述滑动块(61)的另一端和往复丝杠(64)匹配,所述排水槽(4)长度方向远离集尘腔(68)的一端设置有用于放置伺服电机的独立槽(66),所述往复丝杠(64)靠近独立槽(66)的一端贯穿排水槽(4)并延伸到独立槽(66)内,所述往复丝杠(64)延伸到独立槽(66)的一端开设有用于和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安装的键槽(65)。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扫装置(6)还包括集尘桶(67),所述集尘腔(68)用于容纳集尘桶(67),放置于集尘腔(68)内的集尘桶(67)的上端面低于排水槽(4)底壁或和排水槽(4)底壁齐平。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所有隔离带上种植有绿植,市政管道位于集水通道(3)的上侧,所有所述隔离带内设置有若干用于浇灌绿植的雨水利用装置(8),若干所述雨水利用装置(8)沿隔离带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雨水利用装置(8)包括供水管(81)、水泵(83)、喷水管(82)以及喷水头(84),所述供水管(81)和集水通道(3)连通设置,所述水泵(83)的进水端和供水管(81)连通设置,所述水泵(83)的出水端和喷水管(82)连通设置,所述喷水管(82)贯穿隔离带表面并向上延伸,所述喷水头(84)设置于喷水管(82)远离水泵(83)的一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水管(82)有若干根,所述水泵(83)的出水端设置有多通管,所述水泵(83)的出水端通过多通管分别和若干根喷水管(82)连通设置,若干所述喷水管(82)沿隔离带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CN202021210884.0U 2020-06-24 2020-06-24 一种市政道路结构 Active CN2129256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10884.0U CN212925637U (zh) 2020-06-24 2020-06-24 一种市政道路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10884.0U CN212925637U (zh) 2020-06-24 2020-06-24 一种市政道路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925637U true CN212925637U (zh) 2021-04-09

Family

ID=753277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210884.0U Active CN212925637U (zh) 2020-06-24 2020-06-24 一种市政道路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9256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195067U (zh) 一种建筑物屋顶雨水收集以及利用系统
CN209585257U (zh) 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回收系统
CN210712422U (zh) 一种海绵城市生态景观道路
CN210529412U (zh) 一种超大广场海绵城市一体化雨水回收利用系统
CN212956842U (zh) 高速公路隔离带的排水系统
CN212925637U (zh) 一种市政道路结构
CN109479676A (zh) 一种利用雨水循环系统用于屋顶花园浇灌用的方法
CN207794243U (zh) 一种海绵城市中下沉式绿地反渗层自动冲洗装置
CN207933838U (zh) 一种透水型地面雨水收集装置
CN216474495U (zh) 一种桥梁雨水收集灌溉装置
CN215482073U (zh) 具有雨水收集功能的道路
CN215630504U (zh) 一种防堵塞园林排水渠
CN215454437U (zh) 一种市政园林绿化带高效蓄水系统
CN207934163U (zh) 一种厂房防堵排水沟
CN216129916U (zh) 一种透水性园林路面
CN219772585U (zh) 一种市政道路雨水回收利用系统
CN214459282U (zh) 一种稳固型市政道路透水铺装结构
CN204570908U (zh) 新型侧立式雨篦
CN211772554U (zh) 一种市政道路下凹绿化带收水净水装置
CN209384049U (zh) 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结构
CN211973736U (zh) 市政道路雨水回收系统
CN220503593U (zh) 一种排水沥青高速路的紧急停车道路面结构
CN219825502U (zh) 一种园林景观给排水结构
CN220035572U (zh)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收集净化利用系统
CN219638066U (zh) 一种线性雨排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