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15691U - 一种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和应用其的废气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和应用其的废气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915691U
CN212915691U CN202021263528.5U CN202021263528U CN212915691U CN 212915691 U CN212915691 U CN 212915691U CN 202021263528 U CN202021263528 U CN 202021263528U CN 212915691 U CN212915691 U CN 2129156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ctivated carbon
channel
exhaust
pa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26352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鞠庆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yu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hihara Environment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hihara Environment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hihara Environment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26352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9156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9156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9156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olid-Sorbent Or Filter-Aiding Composi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保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和应用其的废气处理系统。该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包括密封壳体,密封壳体上形成有第一进气口和第一排气口,密封壳体内形成有连通第一进气口和第一排气口的至少一个气流通道,气流通道内用于填充吸附饱和的活性炭。其中,第一进气口用于输入热空气,第一排气口用于与负压环境相连通,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设置成:能够使热空气在负压环境下与活性炭接触,以去除活性炭内吸附的废气,并通过第一排气口排出。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使得活性炭能够循环利用,从而降低活性炭的采购和使用成本,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和应用其的废气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和应用其的废气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污水厂在处理污水时常产生臭气,而随着国家对污水处理厂臭气处理要求的越来越高、越来越严格,很多业主和设计院不得不选择物理吸附工艺作为臭气处理工艺的深度处理措施或者是性能保障措施。在众多的物理吸附工艺中,活性炭吸附以其广谱性和较高的吸附能力,得到使用者的青睐。
而对于用作气体吸附的活性炭,在没有进行一般废弃物鉴定之前,按照现行的环保政策,必须作为危废品进行处理。在很多具有高浓度废气处理(比如燃烧)条件的工业企业,已经开始尝试活性炭吸附装置的在线再生。但是对于工程量大,工业配套不够完全的污水厂来说,很难提供相应的配套条件。因此,就目前的设计来说,污水处理厂用做臭气吸附的活性炭装置,绝大部分考虑的都是活性炭吸附饱和之后即更换新炭,吸附饱和之后的活性炭外运处置。实际上,如果具备活性炭再生条件,这部分活性炭还是可以进行多次使用的。使用一次即外运处置不但增加了企业的运行费用(采购新炭和危废处理费),实际上也增加了相应的社会成本(新炭生产、运输、危废处理),另外,还存在运输过程中的再次污染的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全部或部分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以使得活性炭能够循环利用,从而降低了活性炭的采购和使用成本,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
该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包括密封壳体,密封壳体上形成有第一进气口和第一排气口,密封壳体内形成有连通第一进气口和第一排气口的至少一个气流通道,气流通道内用于填充吸附饱和的活性炭。其中,第一进气口用于输入热空气,第一排气口用于与负压环境相连通,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设置成:能够使热空气在负压环境下与活性炭接触,以去除活性炭内吸附的废气,并通过第一排气口排出。
进一步地,气流通道包括与第一进气口相连通的进气通道和与第一排气口相连通的排气通道,以及连通进气通道和排气通道的填充通道,填充通道用于填充活性炭。其中,至少进气通道与填充通道成夹角设置,以使热空气在进气通道内的流动路线与在填充通道内的流动路线成夹角。
进一步地,填充通道垂直连接于进气通道和排气通道,以使热空气在填充通道内的流动路线与在进气通道和排气通道内的流动路线垂直。
进一步地,气流通道包括第一子气流通道和/或第二子气流通道,第一子气流通道包括一个进气通道、与进气通道连通且并列设置的多个填充通道以及分别与各填充通道连通的多个排气通道,第二子气流通道包括多个进气通道、分别与各进气通道连通的多个填充通道以及同时连通各填充通道的一个排气通道。
进一步地,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气流通道内用于监控的气流通道内的温度的第一测温部件,第一测温部件用于与外部的监控系统电连接。
进一步地,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密封壳体的外表面的保温层。
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使得活性炭能够再次恢复吸附作用,重新获得吸附作用的活性炭能够再被利用,从而最终实现活性炭的再生。这样能够直接降低活性炭的采购成本,进而降低企业的生产和运行成本。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废气处理系统。该废气处理系统包括:换热器装置,换热器装置内形成有换热空间和废气通道,换热器装置上形成有与换热空间连通的用于输入和排出常温空气的第二进气口和第二排气口;与废气通道的入口相连通的燃烧装置,燃烧装置上形成有用于输入可燃烧废气的第三进气口;与废气通道的出口相连通的尾气处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上形成有用于可燃烧废气排出的第三排气口;以及上述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的第一进气口与第二排气口相连通,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的第一排气口与第三进气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废气处理系统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各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设置成能够同时使用或各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设置成能够交替使用。
进一步地,废气处理系统还包括设置在用于连通第一进气口与第二排气口的管道上的第二测温部件,第二测温部件用于监控的管道内的温度。
进一步地,第一排气口和/或第二进气口和/或第三进气口处设置有风量调节装置。
进一步地,第二进气口和/或第三进气口处设置有空气过滤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废气处理系统能够在处理废气的过程中,实现活性炭的再生和废气的燃烧处理,从而能够有效地节约能源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地保证活性炭的再生效果,进而可有效地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资源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废气处理系统的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废气处理系统的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100的结构。如图1所示,该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100包括密封壳体1,密封壳体1上形成有第一进气口11和第一排气口12,密封壳体1内形成有连通第一进气口11和第一排气口12的至少一个气流通道13,气流通道13内用于填充吸附饱和的活性炭2(如图1中的剖面线所示)。其中,第一进气口11用于输入热空气a,第一排气口12用于与负压环境相连通,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100设置成:能够使热空气a在负压环境下与活性炭2接触,以去除活性炭2内吸附的废气,并通过第一排气口12排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100在使用时,首先将吸附饱和的活性炭2填充在密封壳体1的气流通道13内,其中,该气流通道13可以为实体通道结构,也可为形成在密封壳体1内的虚拟通道结构。该气流通道13实质上是让热空气a形成一定的流动路线(如图1所示的箭头方向)。将填充好活性炭2的密封壳体1的第一排气口12连通于负压环境,即可以将第一排气口12与抽气风机相连通。热空气a通过第一进气口11输入至密封壳体1的气流通道13内,以使得热空气a在负压的作用下与气流通道13内的活性炭相接触。
通过上述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100,一方面,能够通过热空气a升高活性炭的温度,从而破坏吸附饱和的活性炭的内部平衡关系,以使得吸附于活性炭内的废气能够在空气流动的过程中与活性炭脱离;另一方面,热空气a还能够使活性炭内吸附的废气进行分解或氧化,以改变废气的属性,从而能够同样到达与活性炭脱离的目的。通过热空气a将去除的废气带出活性炭的本体,使得活性炭能够再次恢复吸附作用,重新获得吸附作用的活性炭能够再被利用,从而最终实现活性炭的再生。这样能够直接降低活性炭的采购成本,进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而带出的废气能够与热空气a一同通过第一排气口13排出至外部的废气收集装置进行处理,以满足环保的要求。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100还能够适用于任何能够输入热空气和接入抽气风机的场合,从而还使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100构造成为可移动使用的装置,并不需要在固定场合使用,从而提高了其使用的便利性。
优选的,如图1所示,气流通道13可包括与第一进气口11相连通的进气通道131和与第一排气口12相连通的排气通道132,以及连通进气通道131和排气通道132的填充通道133,填充通道133用于填充活性炭2。其中,至少进气通道131与填充通道133成夹角设置,以使热空气a在进气通道131内的流动路线与在填充通道133内的流动路线成夹角。优选地,进气通道131和排气通道132均与填充通道133成夹角设置,以使热空气a在填充通道133内的流动路线与在进气通道131和排气通道132内的流动路线均成夹角。热空气通过该设置,可使得热空气a以一定的角度进入填充通道133内,从而使得热空气a能够更大范围的与填充通道133内的活性炭2进行接触,以提高与活性炭2的接触面积,进而能够有效地促进活性炭2的再生率。
优选的,如图1所示,填充通道133垂直连接于进气通道131和排气通道132,以使热空气a在填充通道133内的流动路线与在进气通道131和排气通道132内的流动路线垂直。通过该设置,热空气a经进气通道131、填充通道133以及排气通道132的流动路线构造为两个直角,使得热空气a首先沿着活性炭2的填充方向(即如图1所示的活性炭2的长度方向)流动。这样,热空气a能够最大范围的与活性炭2进行接触,而后热空气a改变流动方向与活性炭2进行接触后,能够最大程度的作用于活性炭2,以脱离其内的废气,从而使得活性炭2的再生效率最高。
优选的,如图1所示,密封壳体1可构造为矩形壳体,第一进气口11和第一排气口12可形成在矩形壳体的相对两侧。
优选的,如图1所示,气流通道13可包括第一子气流通道和/或第二子气流通道,第一子气流通道可包括一个进气通道131、与进气通道131连通且并列设置的多个填充通道133以及分别与各填充通道133连通的多个排气通道132,第二子气流通道可包括多个进气通道131、分别与各进气通道131连通的多个填充通道133以及同时连通各填充通道133的一个排气通道132。通过该设置,可使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100的结构布置更为灵活,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100内部利用率。
在图1所示的优选的实施例中,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100还可包括设置在气流通道13内用于监控的气流通道13内的温度的第一测温部件3,第一测温部件3用于与外部的监控系统电连接,以实时监控气流通道13内的温度,以使得气流通道13内的热空气a的温度能够到达最佳的使得活性炭再生的效果。结合下文可知,当其内的温度达不到要求时,可通过调节进风量提高热空气a的气体量,以提高进入气流通道13内的热空气a的整体温度。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100还可包括设置在密封壳体1的外表面的保温层,以对密封壳体1内的热空气进行有效地保温,从而能够更为有效地促进活性炭的再生反应。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废气处理系统200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如图2所示,该废气处理系统200包括:换热器装置4,换热器装置4内形成有换热空间41和废气通道42,换热器装置4上形成有与换热空间41连通的用于输入和排出常温空气b的第二进气口43和第二排气口44;与废气通道42的入口421相连通的燃烧装置5,燃烧装置5上形成有用于输入可燃烧废气c的第三进气口51;与废气通道42的出口422相连通的尾气处理装置6,尾气处理装置6上形成有用于可燃烧废气c排出的第三排气口61;以及上述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100,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100的第一进气口11与第二排气口44相连通,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100的第一排气口12与第三进气口51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废气处理系统200在使用时可包括燃烧系统201和活性炭再生系统202。其中,燃烧系统201由燃烧装置5、换热器装置4的废气通道42以及尾气处理装置6组成。燃烧系统201在使用时,废气或臭气与常温空气b同时输入至燃烧装置5内,通过使用燃料将废气与空气的混合的可燃烧废气c进行燃烧,并通过废气通道42最终由尾气处理装置6进行收集和排放。活性炭再生系统202由换热器装置4的换热空间41和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100组成。活性炭再生系统202在使用时,常温空气b经第二进气口43进入至换热器装置4的换热空间41内与废气通道42内的气体进行热交换,并由第二排气口44排出至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100内,以向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100内提供热空气a。结合上文的描述可知,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100能够在热空气a的作用下将其内的活性炭实现再生。经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100的混合气体在负压的作用下通过第三进气口51再次进入到燃烧系统201内进行燃烧,从而实现活性炭再生循环和废气的燃烧处理。
通过上述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废气处理系统200能够在处理废气的过程中,实现活性炭的再生和废气的燃烧处理,从而能够有效地节约能源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地保证活性炭的再生效果,进而可有效地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资源的利用率。
优选的,燃烧系统201内的燃料可为汽油、柴油、煤油等。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废气处理系统200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废气处理系统200可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100,各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100可设置成能够同时使用或各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100可设置成能够交替使用。通过该设置,可充分利用废气处理系统200的资源,当并列设置的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100中有部分损坏而无法使用时,还可通过其他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100进行活性炭的再生。或通过多个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100同时处理活性炭,从而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活性炭的再生效率。
优选的,如图2和图3所示,废气处理系统200还可包括设置在用于连通第一进气口11与第二排气口44的管道上的第二测温部件7,第二测温部件7用于监控的管道内的温度。通过该设置,能够有效地监控管道内热交换后热空气a的温度,以保证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100内的活性炭的再生处理能够有效地实施。优选地,管道内热交换后的热空气a的温度范围可控制在90℃至110℃。经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100后的混合气体的温度范围可在60℃至80℃。
优选的,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排气口12和/或第二进气口43和/或第三进气口51处可设置有风量调节装置8。其中,风量调节装置8可为流量控制阀门。通过该设置,可有效地控制各个位置的空气的流量。例如,当换热空间41内的空气量较小而导致的进入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100内的热空气a的较少时,则可将第二进气口43处的风量调节装置8进行调节,也达到合适的热空气a的气体量。再例如,可通过调节第一排气口12和第三进气口51处的风量调节装置8,以保证进入燃烧装置5的混合气体的量,这样,可通过调节第一排气口12处的风量调节装置8保证更多的热量进入燃烧装置5内,从而还能够有效地较少燃料的使用量。
优选的,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进气口43和/或第三进气口51处可设置有空气过滤装置9,以避免常温空气中的杂质对燃烧装置5内混合气体的燃烧和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100内活性炭的再生处理的影响。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废气处理系统200还可包括设置在用于连通第一进气口11与第二排气口44的管道的外表面上的加热装置(图中未示出),以在需要时,能够直接调节连通第一进气口11与第二排气口44的管道内的热空气a的温度,以保证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100内的活性炭的再生处理的顺利实施。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密封壳体,所述密封壳体上形成有第一进气口和第一排气口,所述密封壳体内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一排气口的至少一个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内用于填充吸附饱和的活性炭,其中,所述第一进气口用于输入热空气,所述第一排气口用于与负压环境相连通,所述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设置成:能够使热空气在负压环境下与所述活性炭接触,以去除所述活性炭内吸附的废气,并通过所述第一排气口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通道包括与所述第一进气口相连通的进气通道和与所述第一排气口相连通的排气通道,以及连通所述进气通道和所述排气通道的填充通道,所述填充通道用于填充活性炭,其中,至少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填充通道成夹角设置,以使热空气在所述进气通道内的流动路线与在所述填充通道内的流动路线成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通道垂直连接于所述进气通道和所述排气通道,以使热空气在所述填充通道内的流动路线与在所述进气通道和所述排气通道内的流动路线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通道包括第一子气流通道和/或第二子气流通道,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包括一个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进气通道连通且并列设置的多个所述填充通道以及分别与各所述填充通道连通的多个所述排气通道,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包括多个所述进气通道、分别与各所述进气通道连通的多个所述填充通道以及同时连通各所述填充通道的一个所述排气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气流通道内用于监控的所述气流通道内的温度的第一测温部件,所述第一测温部件用于与外部的监控系统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密封壳体的外表面的保温层。
7.一种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器装置,所述换热器装置内形成有换热空间和废气通道,所述换热器装置上形成有与所述换热空间连通的用于输入和排出常温空气的第二进气口和第二排气口;
与所述废气通道的入口相连通的燃烧装置,所述燃烧装置上形成有用于输入可燃烧废气的第三进气口;
与所述废气通道的出口相连通的尾气处理装置,所述尾气处理装置上形成有用于可燃烧废气排出的第三排气口;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所述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的所述第一进气口与所述第二排气口相连通,所述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的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第三进气口相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气处理系统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所述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各所述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设置成能够同时使用或各所述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设置成能够交替使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气处理系统还包括设置在用于连通所述第一进气口与所述第二排气口的管道上的第二测温部件,所述第二测温部件用于监控的所述管道内的温度。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气口和/或所述第二进气口和/或所述第三进气口处设置有风量调节装置,和/或所述第二进气口和/或所述第三进气口处设置有空气过滤装置。
CN202021263528.5U 2020-07-01 2020-07-01 一种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和应用其的废气处理系统 Active CN2129156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63528.5U CN212915691U (zh) 2020-07-01 2020-07-01 一种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和应用其的废气处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63528.5U CN212915691U (zh) 2020-07-01 2020-07-01 一种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和应用其的废气处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915691U true CN212915691U (zh) 2021-04-09

Family

ID=753274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263528.5U Active CN212915691U (zh) 2020-07-01 2020-07-01 一种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和应用其的废气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91569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59477A (zh) * 2022-08-26 2022-11-01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活性炭连续吸附再生装置及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59477A (zh) * 2022-08-26 2022-11-01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活性炭连续吸附再生装置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824192U (zh) 一种VOCs废气高效吸附脱附催化燃烧处理系统
CN205361063U (zh) 一种低温scr反应器并联脱硝系统
CN106178825A (zh) 一种有机废气吸附催化一体装置
CN105536428A (zh) 一种有机废气净化系统及净化方法
CN212915691U (zh) 一种移动式活性炭再生装置和应用其的废气处理系统
CN209512539U (zh) 一种熔炼炉的余热回收装置
CN207708812U (zh) 一种焦炉烟气脱硝、脱硫一体化处理装置
CN210718577U (zh) 一种烘干生产线及废气处理热回收系统
CN205948596U (zh) 一种包装印刷工业vocs废气处理装置
CN210186757U (zh) 一种吸附脱附装置
CN211328798U (zh) 一种活动式催化燃烧活性炭再生装置
CN205638623U (zh) 一种汽车尾气催化、消音、余热回收一体化装置
CN217662415U (zh) 一种活性炭吸附浓缩催化燃烧系统
CN208959584U (zh) 吸附催化一体化处理装置
CN217662414U (zh) 一种新型活性炭吸附浓缩催化燃烧系统
CN108837608A (zh) 一种工业废气处理装置
CN202125953U (zh) 直燃式废气净化装置
CN201363177Y (zh) 一种车辆废气净化装置
CN205627520U (zh) 全自动脱吸附有机废气净化系统
CN212974632U (zh) 一种有机废气净化用节能型处理装置
CN212594841U (zh) 一种涂装废气处理设备
CN210332171U (zh) 有机废气吸脱附催化燃烧系统
CN209378716U (zh) 一种有机废气的处理设备
CN107965375A (zh) 一种汽车尾气的循环利用处理装置
CN207667411U (zh) 一种等离子复合钠光废气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00120 1st floor, No.8 Lane 676, Wuxing Road,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Xiyu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hanghai) Co.,Ltd.

Address before: 200120 1st floor, No.8 Lane 676, Wuxing Road,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NISHIHARA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SHANGHAI)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01204 first floor, No. 30, Lane 676, Wuxing Road,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Xiyu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hanghai) Co.,Ltd.

Address before: 200120 1st floor, No.8 Lane 676, Wuxing Road,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Xiyu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hanghai)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