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899015U - 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 - Google Patents

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899015U
CN212899015U CN202021405029.5U CN202021405029U CN212899015U CN 212899015 U CN212899015 U CN 212899015U CN 202021405029 U CN202021405029 U CN 202021405029U CN 212899015 U CN212899015 U CN 2128990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let
air
inlet hole
wind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40502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Band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Band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Band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Band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40502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8990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8990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8990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包括蜗壳、叶轮、第一挡风机构和第二挡风机构,蜗壳上设有出风口、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出风口设置在蜗壳的周向侧壁上,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分别设置在蜗壳的相对设置的两个轴向侧壁上,叶轮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蜗壳内,第一挡风机构对应第一进风口设置且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一进风口,第二挡风机构对应第二进风口设置且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二进风口。具体地,风机内具有两条风路,从而避免了因风路增加而导致风机数量增加的问题,减小了体积,降低了成本,另外,通过挡风机构的控制对两条风路的切换,从而实现了风路的快速切换。

Description

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送风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离心式风机,通常包括叶轮和蜗壳,叶轮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蜗壳内,在蜗壳上设置有一个进风口和一个出风口,进风方向沿叶轮轴向,出风方向沿叶轮径向,叶轮转动时,气流从进风口进入,再从出风口流出,形成一个固定风路。
在某些应用领域中,气流并不是总沿一个风路流动(以防尘面罩为例,气流的风路会随人呼吸而发生变化,即在人吸气时,气流是从面罩外经过滤棉过滤流入面罩中并送入人的口鼻,在人呼气时,气流是从的口鼻流入面罩,最终通过呼气阀流到面罩外),为了满足气流的流动需求,需要在每一个风路内设置一个离心式风机,并且通过对各离心式风机的启停控制来实现风路的通断。
但是,利用多个离心式风机控制多个风路,体积大、成本高、无法实现风路的快速切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至少解决如何避免多个离心式风机控制多个风路,体积大、成本高、无法实现风路的快速切换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所述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包括:
蜗壳,所述蜗壳上设有出风口、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蜗壳的周向侧壁上,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分别设置在所述蜗壳的相对设置的两个轴向侧壁上;
叶轮,所述叶轮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蜗壳内;
第一挡风机构,所述第一挡风机构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且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进风口;
第二挡风机构,所述第二挡风机构对应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且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进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叶轮设置在蜗壳的内部且能够相对蜗壳转动,蜗壳的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分别开设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第一挡风机构与第一进风口配合且用于控制第一进风口的打开或关闭,第二挡风机构与第二进风口配合且用于控制第二进风口的打开或关闭,出风口设置在蜗壳的轴上侧壁上,其中,第一进风口、蜗壳内部和出风口构成风机的第一风路,第二进风口、蜗壳内部和出风口构成风机的第二风路,当需要使用第一风路时,第一挡风机构被打开,第二挡风机构被关闭,空气经第一进风口→蜗壳内部→出风口的路径流动,当需要使用第二风路时,第二挡风机构被打开,第一挡风机构被关闭,空气经第二进风口→蜗壳内部→出风口的路径流动。上述风机内具有两条风路,从而避免了因风路增加而导致风机数量增加的问题,减小了体积,降低了成本,另外,通过挡风机构的控制对两条风路的切换,从而实现了风路的快速切换。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还包括外壳,所述蜗壳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外壳上设有:
第一进风孔,所述第一进风孔能够与所述第一进风口对应设置,所述第一挡风机构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一进风孔与外界连通或断开;
第二进风孔,所述第二进风孔能够与所述第二进风口对应设置,所述第二挡风机构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二进风孔与外界连通或断开;
多个出风孔,各所述出风孔沿所述蜗壳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蜗壳相对所述外壳转动,以使所述出风口能够经任一所述出风孔与外界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风机构包括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设于所述第一进风孔且与所述第一进风孔相适配,所述第一挡板能够相对所述第一进风孔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进风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风机构包括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挡板传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挡风机构包括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设于所述第二进风孔且与所述第二进风孔相适配,所述第二挡板能够相对所述第二进风孔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进风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挡风机构包括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二挡板传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风机构为所述蜗壳的朝向所述第一进风孔的第一外表面,所述蜗壳相对所述外壳转动且所述第一进风口相对所述第一进风孔错开时,所述第一外表面封闭所述第一进风孔,所述蜗壳相对所述外壳转动且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进风口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进风孔对应设置时,所述第一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一进风孔与外界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各所述第一进风口沿所述蜗壳的周向间隔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挡风机构为所述蜗壳的朝向所述第二进风孔的第二外表面,所述蜗壳相对所述外壳转动且所述第二进风口相对所述第二进风孔错开时,所述第二外表面封闭所述第二进风孔,所述蜗壳相对所述外壳转动且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进风口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进风孔对应设置时,所述第二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二进风孔与外界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各所述第二进风口沿所述蜗壳的周向间隔设置。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的剖视图(第一挡风机构和第二挡风机构未示出);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处于第一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5为图3所示的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处于第二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6为图3所示的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处于第三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7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所示的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的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的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1所示的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所示的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5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处于第三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所示的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5所示的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所示的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0为风机
10为叶轮;
20为蜗壳;
21为出风口,22为第一进风口,23为第一外表面;24为第二进风口,25 为第二外表面;
30为外壳;
31为出风孔,32为第一进风孔,33为第二进风孔;
40为第一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如图1至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出了一种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100,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100包括蜗壳20、叶轮10、第一挡风机构和第二挡风机构,蜗壳上设有出风口21、第一进风口22和第二进风口24,出风口21设置在蜗壳20的周向侧壁上,第一进风口22和第二进风口24分别设置在蜗壳20的相对设置的两个轴向侧壁上,叶轮10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蜗壳20内,第一挡风机构对应第一进风口22设置且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一进风口22,第二挡风机构对应第二进风口24设置且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二进风口24。
具体地,叶轮10设置在蜗壳20的内部且能够相对蜗壳20转动,蜗壳20 的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分别开设有第一进风口22和第二进风口24,第一挡风机构与第一进风口22配合且用于控制第一进风口22的打开或关闭,第二挡风机构与第二进风口24配合且用于控制第二进风口24的打开或关闭,出风口21 设置在蜗壳20的周向侧壁上,其中,第一进风口22、蜗壳20内部和出风口21 构成风机100的第一风路,第二进风口24、蜗壳20内部和出风口21构成风机 100的第二风路,当需要使用第一风路时,第一挡风机构被打开,第二挡风机构被关闭,空气经第一进风口22→蜗壳20内部→出风口21的路径流动,当需要使用第二风路时,第二挡风机构被打开,第一挡风机构被关闭,空气经第二进风口24→蜗壳20内部→出风口21的路径流动。上述风机100内具有两条风路,从而避免了因风路增加而导致风机100数量增加的问题,减小了体积,降低了成本,另外,通过挡风机构的控制对两条风路的切换,从而实现了风路的快速切换。
需要理解的是,叶轮10为轴向进风,径向外侧出风的结构,叶轮10的轴线分别朝向蜗壳20的两个端部,第一进风口22和第二进风口24分别开设在蜗壳20的两个端部,出风口21位于蜗壳20的周向侧壁上且与叶轮10的径向外侧对应设置,当第一进风口22或第二进风口24打开后,叶轮10旋转能够实现空气经第一进风口22或第二进风口24进入到蜗壳20内,再经出风口21流出。
需要指出的是,风机100还包括第一电机,第一电机设置在蜗壳20的内部且与叶轮10传动连接,第一电机转动来驱动叶轮10转动,从而实现送风操作,第一电机的结构小巧便于安装布置,同时,第一电机的驱动稳定高效,能够有效保证叶轮10稳定高效的运行,另外,将第一电机设置在蜗壳20内,进入蜗壳20内的空气能够对电机进行散热,从而保证了第一电机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理解的是,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100还包括外壳30,蜗壳20 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外壳30内,外壳30上设有第一进风孔32、第二进风孔 33和多个出风孔31,第一进风孔32与第一进风口22对应设置,第一挡风机构用于控制第一进风口22通过第一进风孔32与外界连通或断开,第二进风孔33 与第二进风口24对应设置,第二挡风机构用于控制第二进风口24通过第二进风孔33与外界连通或断开,各出风孔31沿蜗壳20的周向间隔设置,蜗壳20 相对外壳30转动,以使出风口24能够经任一出风孔31与外界连通。具体地,蜗壳20设置在外壳30的内部,第一进风孔32与第一进风口22位于同侧,第一挡风机构控制第一进风口22通过第一进风孔32与外界连通或断开,第二进风孔33与第二进风口24位于同侧,第二挡风机构控制第二进风口24通过第二进风孔33与外界连通或断开,各出风孔31沿外壳30的周向间隔设置,蜗壳 20相对外壳30转动,蜗壳20的出风口21能够与任意一个出风孔31对应设置。第一挡风机构或第二挡风机构的连通或断开,实现了进风方向的切换,蜗壳20相对外壳30的转动,以使出风口21与不同的出风孔31对应设置,从而实现了出风方向的切换,通过设置上述外壳30,进一步提高了风机100的风路数量,从而提高了风机100的应用范围。
需要指出的是,风机100还包括第二电机,第二电机设置在外壳30的外部,第二电机的转轴穿过外壳30且与蜗壳20连接,通过第二电机的转动来驱动蜗壳20相对外壳30的转动,进而实现蜗壳20的出风口21与外壳30不同的出风孔31对应设置。另外,第二电机为步进电机,步进电机的控制精确,能够准确控制蜗壳20的转动角度,从而保证了出风口21与出风孔31的准确对应,进而保证了出风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第一挡风机构包括第一挡板40,第一挡板40设于第一进风孔32且与第一进风孔32相适配,第一挡板40能够相对第一进风孔32转动,以打开或关闭第一进风孔32。具体地,第一进风孔32为第一圆孔,第一挡板40为与第一圆孔形状及尺寸相适配的第一圆板,当无需将第一进风口22通过第一进风孔32与外界连通时,第一挡板40将第一进风孔32 遮挡,使得第一进风孔32被封闭,当需要将第一进风口22通过第一进风孔32 与外界连通时,第一挡板40相对第一进风孔32转动,使得第一挡板40对第一进风孔32的至少部分不形成遮挡,以实现第一进风孔32的开启。第一挡板40 设置在第一进风孔32内,并且对第一进风口22的连通或断开的控制效果好,并且结构简单,有效降低了风机100的制造成本。
需要指出的是,在第一挡板40的外边缘设置有第一密封件,当第一挡板 40相对第一进风孔32关闭时,第一密封件夹设在第一挡板40和第一进风孔32 之间,进一步提高了第一进风孔32关闭后的密封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挡风机构包括第一驱动件(未示出),第一驱动件与第一挡板40传动连接。具体地,第一驱动件与第一挡板40传动连接,通过控制第一驱动件来实现对第一挡板40的控制,从而实现了第一进风孔32与第一进风口 22的快速通断,以实现风机100的风路的快速切换。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挡风机构还包括第一转轴,第一转轴与第一挡板40固接且经过第一挡板40的中心,第一转轴的两端分别以可转动的方式与第一进风孔32的内壁配合,第一驱动件与第一转轴传动连接,第一驱动件通过驱动第一转轴来实现对第一挡板40的控制,并且通过控制第一挡板40相对第一进风孔 32的转动角度来控制经由第一进风孔32进入到蜗壳20内的进风量。
另外,第一驱动件为步进电机或伺服电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驱动件为步进电机,步进电机的控制精确,能够准确控制第一挡板40的转动角度,从而实现对经由第一进风孔32进入到蜗壳20内的进风量的精确控制。
进一步地,第二挡风机构包括第二挡板(未示出),第二挡板设于第二进风孔33且与第二进风孔33相适配,第二挡板能够相对第二进风孔33转动,以打开或关闭第二进风孔33。具体地,第二进风孔33为第二圆孔,第二挡板为与第二圆孔形状及尺寸相适配的第二圆板,当无需将第二进风口24通过第二进风孔33与外界连通时,第二挡板将第二进风孔33遮挡,使得第二进风孔33被封闭,当需要将第二进风口24通过第二进风孔33与外界连通时,第二挡板相对第二进风孔33转动,使得第二挡板对第二进风孔33的至少部分不形成遮挡,以实现第二进风孔33的开启。第二挡板设置在第二进风孔33内,并且对第二进风口24的连通或断开的控制效果好,并且结构简单,有效降低了风机100的制造成本。
需要指出的是,在第二挡板的外边缘设置有第二密封件,当第二挡板相对第二进风孔33关闭时,第二密封件夹设在第二挡板和第二进风孔33之间,进一步提高了第二进风孔33关闭后的密封效果。
进一步地,第二挡风机构包括第二驱动件(未示出),第二驱动件与第二挡板传动连接。具体地,第二驱动件与第二挡板传动连接,通过控制第二驱动件来实现对第二挡板的控制,从而实现了第二进风孔33与第二进风口24的快速通断,以实现风机100的风路的快速切换。
需要指出的是,第二挡风机构还包括第二转轴,第二转轴与第二挡板固接且经过第二挡板的中心,第二转轴的两端分别以可转动的方式与第二进风孔33 的内壁配合,第二驱动件与第二转轴传动连接,第二驱动件通过驱动第二转轴来实现对第二挡板的控制,并且通过控制第二挡板相对第二进风孔33的转动角度来控制经由第二进风孔33进入到蜗壳20内的进风量。
另外,第二驱动件为步进电机或伺服电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驱动件为步进电机,步进电机的控制精确,能够准确控制第二挡板(未示出)的转动角度,从而实现对经由第二进风孔33进入到蜗壳20内的进风量的精确控制。
如图3至6所示,外壳30的出风孔31的数量为三个,三个出风孔31沿蜗壳20的周向等间隔设置,即相邻的两个出风孔31之间的夹角为120°,第一驱动件驱动第一挡板40实现对第一进风口22通过第一进风孔32与外界的连通或断开进行控制,第二驱动件驱动第二挡板实现对第二进风口24通过第二进风孔33与外界的连通或断开进行控制,通过蜗壳20转动,能够使得出风口21与三个出风孔31中的任意一个对应(其它不与出风口21对应的出风孔31被蜗壳 20的周向侧壁遮挡封闭)。通过控制第一进风孔32和第二进风孔33的通断,以及控制出风口21与不同的出风孔31对应设置,从而实现了风机100多个风路的切换,进一步提高了风机100控制风路的数量,简化了结构,缩小了体积,能够实现风路的快速切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7、图8、图11、图12、图15和图16所示,第一挡风机构为蜗壳20的朝向第一进风孔32的第一外表面23,蜗壳20相对外壳30转动且第一进风口22相对第一进风孔32错开时,第一外表面23封闭第一进风孔32,蜗壳20相对外壳30转动且至少部分第一进风口22与至少部分第一进风孔32对应设置时,第一进风口22通过第一进风孔32与外界连通。具体地,第一进风口22开设在第一外表面23上,当蜗壳20相对外壳30转动且第一进风孔32与第一进风口22处于完全错开的状态时,第一外表面23将第一进风孔32封闭,此时第一进风口22通过第一进风孔32与外界处于断开状态,当蜗壳20相对外壳30转动且第一进风孔32与第一进风口22处于部分错开的状态时,第一进风口22通过第一进风孔32与外界处于连通状态,此时,空气能够经由第一进风孔32和第一进风口22进入到蜗壳20内。蜗壳20相对外壳 30的转动既实现了出风口21位置的切换,同时也实现了对第一进风口22通过第一进风孔32与外界是否连通的控制,从而实现了风路的快速切换。
需要理解的是,当第一进风孔32与第一进风口22部分重合时,第一进风孔32处于部分开启状态,当第一进风孔32与第一进风口22完全对应时,第一进风孔32处于完全开启状态。通过控制第一进风孔32相对第一进风口22错开的位置,从而实现对空气经由第一进风孔32的进入量的控制。
进一步地,第一进风口22的数量为多个,各第一进风口22沿蜗壳20的周向间隔设置。具体地,多个第一进风口22沿蜗壳20的周向间隔设置,当蜗壳 20相对外壳30转动时,蜗壳20的出风口21在多个出风孔31之间切换,当出风口21对应所需的出风孔31时,外壳30的第一进风孔32与其中的一个第一进风口22对应设置,从而保证了出风口21位置切换时,第一进风口22通过第一进风孔32与外界的有效连通,进而保证了风路的通畅。
进一步地,第二挡风机构为蜗壳20的朝向第二进风孔33的第二外表面25,蜗壳20相对外壳30转动且第二进风口24相对第二进风孔33错开时,第二外表面25封闭第二进风孔33,蜗壳20相对外壳30转动且至少部分第二进风口 24与至少部分第二进风孔33对应设置时,第二进风口24通过第二进风孔33 与外界连通。具体地,第二进风口24开设在第二外表面25上,当蜗壳20相对外壳30转动且第二进风孔33与第二进风口24处于完全错开的状态时,第二外表面25将第二进风孔33封闭,此时第二进风口24通过第二进风孔33与外界处于断开状态,当蜗壳20相对外壳30转动且第二进风孔33与第二进风口24 处于部分错开的状态时,第二进风口24通过第二进风孔33与外界处于连通状态,此时,空气能够经由第二进风孔33和第二进风口24进入到蜗壳20内。蜗壳20相对外壳30的转动既实现了出风口21位置的切换,同时也实现了对第二进风口24通过第二进风孔33与外界是否连通的控制,从而实现了风路的快速切换。
需要理解的是,当第二进风孔33与第二进风口24部分重合时,第二进风孔33处于部分开启状态,当第二进风孔33与第二进风口24完全对应时,第二进风孔33处于完全开启状态。通过控制第二进风孔33相对第二进风口24错开的位置,从而实现对空气经由第二进风孔33的进入量的控制。
另外,第一进风口22与第二进风口24在蜗壳20的周向呈错开设置,当第一进风口22通过第一进风孔32与外界连通时,第二进风口24通过第二进风孔 33与外界断开,反之,当第二进风口24通过第二进风孔33与外界连通时,第一进风口22通过第一进风孔32与外界断开,通过转动蜗壳20实现了风机100 进风方向的切换,进一步实现了风机100的风路的快速切换。
进一步地,第二进风口24的数量为多个,各第二进风口24沿蜗壳20的周向间隔设置。具体地,多个第二进风口24沿蜗壳20的周向间隔设置,当蜗壳 20相对外壳30转动时,蜗壳20的出风口21在多个出风孔31之间切换,当出风口21对应所需的出风孔31时,外壳30的第二进风孔33与其中的一个第二进风口24对应设置,从而保证了出风口21位置切换时,第二进风口24通过第二进风孔33与外界的有效连通,进而保证了风路的通畅。
需要指出的是,当第一进风口22和第二进风口24的数量均为多个时,各进风口和各第二进风口24沿蜗壳20的周向呈错开设置,即当任一第一进风口22通过第一进风孔32与外界连通时,各第二进风口24均通过第二进风孔33 与外界断开,反之,当任一第二进风口24通过第二进风孔33与外界连通时,各第一进风口22均通过第一进风孔32与外界断开,通过转动蜗壳20实现了风机100进风方向的切换,进一步实现了风机100的风路的快速切换。
如图7至18所示,外壳30的出风孔31的数量为三个,三个出风孔31沿蜗壳20的周向等间隔设置,即相邻的两个出风孔31之间的夹角为120°,第一进风孔32与第二进风孔33对应设置,第一进风口22的数量为一个,第二进风口24的数量为两个,一个第一进风口22和两个第二进风口24沿蜗壳20的周向错开设置,并且相邻两个第二进风口24之间的夹角为120°,第一进风口 22投影在第二外表面25上的投影与任一第二进风口24之间的夹角为120°,第一进风口22与第一进风孔32对应时,出风口21与第一个出风孔31对应设置,第一个第二进风口24与第二进风孔33对应时,出风口21与第二个出风孔 31对应设置,第二个第二进风口24与第二进风孔33对应时,出风口21与第三个出风孔31对应设置。通过蜗壳20转动,能够使得出风口21与三个出风孔 31中的任意一个对应(其它不与出风口21对应的出风孔31被蜗壳20的周向侧壁遮挡封闭),第一进风口22通过第一进风孔32与外界连通或者任一第二进风口24通过第二进风孔33与外界连通,从而实现了风机100多个风路的切换,进一步提高了风机100控制风路的数量,简化了结构,缩小了体积,能够实现风路的快速切换。
另外,上述风机的其它的各部分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包括:
蜗壳,所述蜗壳上设有出风口、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蜗壳的周向侧壁上,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分别设置在所述蜗壳的相对设置的两个轴向侧壁上;
叶轮,所述叶轮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蜗壳内;
第一挡风机构,所述第一挡风机构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且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进风口;
第二挡风机构,所述第二挡风机构对应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且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进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还包括外壳,所述蜗壳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外壳上设有:
第一进风孔,所述第一进风孔能够与所述第一进风口对应设置,所述第一挡风机构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一进风孔与外界连通或断开;
第二进风孔,所述第二进风孔能够与所述第二进风口对应设置,所述第二挡风机构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二进风孔与外界连通或断开;
多个出风孔,各所述出风孔沿所述蜗壳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蜗壳相对所述外壳转动,以使所述出风口能够经任一所述出风孔与外界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风机构包括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设于所述第一进风孔且与所述第一进风孔相适配,所述第一挡板能够相对所述第一进风孔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进风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风机构包括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挡板传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风机构包括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设于所述第二进风孔且与所述第二进风孔相适配,所述第二挡板能够相对所述第二进风孔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进风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风机构包括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二挡板传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风机构为所述蜗壳的朝向所述第一进风孔的第一外表面,所述蜗壳相对所述外壳转动且所述第一进风口相对所述第一进风孔错开时,所述第一外表面封闭所述第一进风孔,所述蜗壳相对所述外壳转动且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进风口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进风孔对应设置时,所述第一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一进风孔与外界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各所述第一进风口沿所述蜗壳的周向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风机构为所述蜗壳的朝向所述第二进风孔的第二外表面,所述蜗壳相对所述外壳转动且所述第二进风口相对所述第二进风孔错开时,所述第二外表面封闭所述第二进风孔,所述蜗壳相对所述外壳转动且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进风口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进风孔对应设置时,所述第二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二进风孔与外界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各所述第二进风口沿所述蜗壳的周向间隔设置。
CN202021405029.5U 2020-07-16 2020-07-16 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 Active CN2128990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05029.5U CN212899015U (zh) 2020-07-16 2020-07-16 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05029.5U CN212899015U (zh) 2020-07-16 2020-07-16 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899015U true CN212899015U (zh) 2021-04-06

Family

ID=752882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405029.5U Active CN212899015U (zh) 2020-07-16 2020-07-16 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89901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48981A (zh) * 2020-07-16 2020-09-11 北京盘道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
CN113983550A (zh) * 2021-09-30 2022-01-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内机的新风装置、空调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48981A (zh) * 2020-07-16 2020-09-11 北京盘道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
CN113983550A (zh) * 2021-09-30 2022-01-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内机的新风装置、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48981A (zh) 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
CN212899015U (zh) 具有多风路切换功能的风机
JP5551264B2 (ja) 浴室用暖房換気扇
CN109996999B (zh) 风向可调的空气净化器
CN111735109A (zh) 新风模块、空调器及新风模块的控制方法
WO2022242114A1 (zh) 进风结构、新风装置及空调
CN113357811B (zh) 进风结构、新风装置及空调
CN210861614U (zh) 导风圈、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7154515U (zh) 一种风道切换装置和新风系统
US11499568B2 (en) Centrifugal fan and centrifugal blower
JP3371861B2 (ja) 遠心送風機及び該遠心送風機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JP2006177289A (ja) ブロワユニット
JP2001295788A (ja) ファンモータ一体型送風機
KR102158506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CN111076401A (zh) 导风机构及空调器
KR20210020545A (ko) 공기 정화형 복합 선풍기
CN217763660U (zh) 风管机
CN211400252U (zh) 导风机构及空调器
CN221003170U (zh) 组合风扇和空调室内机
CN221005237U (zh) 用于空调室内机的密封装置和空调室内机
CN220250254U (zh) 一种风阀组件以及空气调节设备
CN215983036U (zh) 面板开合装置及排风扇
CN218787596U (zh) 一种新风机
CN215597692U (zh) 用于水净化模块的风道切换装置、水净化模块和空调器
CN221005256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