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896105U - 集雪斗及装设有该集雪斗的扫雪机 - Google Patents

集雪斗及装设有该集雪斗的扫雪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896105U
CN212896105U CN202020962950.3U CN202020962950U CN212896105U CN 212896105 U CN212896105 U CN 212896105U CN 202020962950 U CN202020962950 U CN 202020962950U CN 212896105 U CN212896105 U CN 2128961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now
side wall
straight section
section
reinforcing ri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96295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新有
吴传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Lera New Energy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Lera New Energy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Lera New Energy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Lera New Energy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96295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8961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8961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8961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集雪斗及装设有该集雪斗的扫雪机,其集雪斗包括:壳体、第一加强筋及第二加强筋;壳体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及曲面底壁,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相平行连接于曲面底壁的两端,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及曲面底壁相围设形成有集雪腔;第一加强筋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侧壁的边缘及曲面底壁的边缘,第二加强筋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侧壁的边缘及曲面底壁的边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在壳体的第一侧壁与曲面底壁相接的边缘位置处固定设置第一加强筋,以及在第二侧壁与曲面底壁相接的边缘位置处固定设置第二加强筋,以基于第一加强筋及第二加强筋的共同作用来防止集雪斗变形,可有效提高其结构强度。

Description

集雪斗及装设有该集雪斗的扫雪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扫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集雪斗及装设有该集雪斗的扫雪机。
背景技术
扫雪机前段配置有集雪斗,集雪斗内设置搅笼。清除积雪时,通过搅笼的转动,积雪被收集至集雪斗中,积雪再由集雪斗输送至扬雪口,最后由扬雪口抛出,从而实现清楚积雪的目的。但是,现有集雪斗的两侧壁位置处偏薄,在收集积雪的过程中容易变形,甚至损坏;若是通过加厚两侧壁的方式提高其结构强度,则不可避免会增加其生产成本。因此,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于:如何在不增加壁厚的前提下,提高集雪斗的结构强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集雪斗,该集雪斗的结构简单,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不易变形,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集雪斗,包括:壳体、第一加强筋及第二加强筋;所述壳体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及曲面底壁,所述第一侧壁及所述第二侧壁相平行连接于所述曲面底壁的两端,且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及所述曲面底壁相围设形成一侧开口的集雪腔;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的边缘及所述曲面底壁的边缘,所述第二加强筋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侧壁的边缘及所述曲面底壁的边缘。
优选地,所述第一侧壁及所述第二侧壁的边缘厚度范围均为:1.0mm~1.8mm。
优选地,所述第一侧壁及所述第二侧壁的边缘厚度均为1.5mm。
优选地,所述第一侧壁面向所述第二侧壁的侧面边缘形成有第一直面段及第一弧面段,所述第一直面段与所述第一弧面段相衔接,且所述第一弧面段与所述曲面底壁的第二直面段相衔接;及,
所述第二侧壁面向所述第一侧壁的侧面边缘形成有第三直面段及第二弧面段,所述第三直面段与所述第二弧面段相衔接,且所述第二弧面段与所述第二直面段相衔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筋形成有第四直面段、第三弧面段及第五直面段,所述第四直面段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直面段并与所述第三弧面段相衔接,所述第三弧面段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弧面段并与所述第五直面段相衔接,所述第五直面段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直面段;及,
所述第二加强筋形成有第六直面段、第四弧面段及第七直面段,所述第六直面段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直面段并与所述第四弧面段相衔接,所述第四弧面段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弧面段并与所述第七直面段相衔接,所述第七直面段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直面段并与所述第五直面段相间隔。
优选地,所述第四直面段的长边长度大于所述第一直面段长边长度的一半,所述第六直面段的长边长度大于所述第三直面段长边长度的一半。
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筋及所述第二加强筋的厚度均不低于2.5mm。
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筋及所述第二加强筋的厚度均为3.0mm。
优选地,所述曲面底壁开设有出雪口,所述出雪口与所述集雪腔相连通。
一种装设有上述任一项所述集雪斗的扫雪机。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提供的一种集雪斗及装设有该集雪斗的扫雪机,是通过在壳体的第一侧壁与曲面底壁相接的边缘位置处固定设置第一加强筋,以及在第二侧壁与曲面底壁相接的边缘位置处固定设置第二加强筋,从而基于第一加强筋及第二加强筋的共同作用来防止集雪斗变形,无需增加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的厚度即可有效提高其结构强度,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一种集雪斗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集雪斗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壳体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壳体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第一加强筋的示意图。
图6为图2所示第二加强筋的示意图。
100、集雪斗;10、壳体;11、第一侧壁;111、第一直面段;112、第一弧面段;12、第二侧壁;121、第三直面段;122、第二弧面段;13、曲面底壁;131、第二直面段;132、出雪口;14、集雪腔;20、第一加强筋;21、第四直面段;22、第三弧面段;23、第五直面段;30、第二加强筋;31、第六直面段;32、第四弧面段;33、第七直面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描述仅是示意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各个不同实施例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组合,以构成未在以下描述中示出的其他实施例。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新型的集雪斗100,该集雪斗100的结构简单,结构强度大,不易变形,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该集雪斗100包括:壳体10、第一加强筋20及第二加强筋30,该壳体10一体成型并形成有一侧开口的集雪腔14,用于收集积雪;第一加强筋20及第二加强筋30相平行固定装设在壳体10上并均位于集雪腔14内。
该壳体10包括: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及曲面底壁13,第一侧壁11及第二侧壁12相平行设置在曲面底壁13的两端,即:如图1所示,第一侧壁11及第二侧壁12沿横向设置在曲面底壁13的两端,第一侧壁11与第二侧壁12之间相互平行;集雪腔14是由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及曲面底壁13三者相互围设而成。另外,第一加强筋20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侧壁11的边缘位置及曲面底壁13的边缘位置处;第二加强筋30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二侧壁12的边缘位置处及曲面底壁13的边缘位置处。另外,在第一侧壁11及第二侧壁12上均朝向外侧形成有翻边(图未标),以基于该翻边增加集雪斗100的整体强度。
可以理解的,当第一侧壁11及第二侧壁12的边缘位置与路面积雪相接触时,第一加强筋20及第二加强筋30能够对第一侧壁11及第二侧壁12形成支撑作用力,以防止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受压变形,有效提高了其结构强度。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第一侧壁11及第二侧壁12的边缘厚度范围处于1.0mm~1.8mm之间。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第一侧壁11及第二侧壁12的边缘厚度均为1.5mm。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6,第一侧壁11面向第二侧壁12的侧边边缘位置处形成有第一直面段111及第一弧面段112,第一直面段111与第一弧面段112相衔接,第一弧面段112与曲面底壁13的第二直面段131相衔接;第二侧壁12面向第一侧壁11的侧面边缘位置处形成有第三直面段121及第二弧面段122,第三直面段121与第二弧面段122相衔接,并且第二弧面段122与第二直面段131相衔接。
另外,第一加强筋20的形状与第一侧壁11边缘的形状相适配,以使其能够充分与第一侧壁11的边缘相接触。具体的,该第一加强筋20形成有第四直面段21、第三弧面段22及第五直面段23,第四直面段21固定连接在第一直面段111上并与第一直面段111相紧贴,第四直面段21与第三弧面段22之间相衔接;第三弧面段22固定连接在第一弧面段112上并与第一弧面段112相紧贴,第三弧面段22远离第四直面段21的一端与第五直面段23相衔接;第五直面段23固定连接在第二直面段131的上,第二直面段131与第五直面段23相紧贴。
另外,第二加强筋30的形状与第二侧壁12边缘的形状相适配,以使其能够充分与第二侧壁12的边缘相接触。具体的,该第二加强筋30形成有第六直面段31、第四弧面段32及第七直面段33,第六直面段31固定连接在第三直面段121上并与第三直面段121相紧贴,第六直面段31与第四弧面段32相衔接;第四弧面段32固定连接在第二弧面段122上并与第四弧面段32相紧贴,第四弧面段32远离第六直面段31的一端与第七直面段33相衔接;第七直面段33固定连接在第二直面段131上并与第二直面段131相紧贴,第七直面段33与第五直面段23之间相互间隔。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集雪斗100的整体结构强度,本实施例中的第四直面段21的长边长度大于第一直面段111长边长度的一半,第六直面段31的长边长度大于第三直面段121长边长度的一半。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为了能够令第一加强筋20及第二加强筋30起到增加结构强度的效果,其第一加强筋20及第二加强筋30的厚度均不低于2.5mm。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当第一侧壁11及第二侧壁12的厚度均为1.5mm时,其第一加强筋20及第二加强筋30的厚度均为3.0mm。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将收集的积雪扬出,在该曲面底壁13上开设有出雪口132,该出雪口132与集雪腔14相连通。
基于上述各个实施例所提供的集雪斗100,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装设有该集雪斗100的扫雪机,该扫雪机能够有效清除路面集雪,无需因结构变形而更换集雪斗100,可有效降低用户的经济成本,具有较好的应用性。
上述各实施例中所提供的装设有集雪斗100的扫雪机的工作过程,可描述为:
当扫雪机进行清除路面积雪时,集雪斗100的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及曲面底壁13的边缘均与积雪相接触;在集雪斗100移动的过程中,积雪被收集至集雪腔14内,并进一步的通过出雪口132扬出。可以理解的,在集雪斗100收集积雪的过程中,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及曲面底壁13均受到来自积雪的挤压作用,而第一加强筋20及第二加强筋30能够对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及曲面底壁13形成支撑,从而防止其出现变形。
上述实施例中所提供的一种集雪斗100及装设有该集雪斗100的扫雪机,是通过在壳体10的第一侧壁11与曲面底壁13相接的边缘位置处固定设置第一加强筋20,以及在第二侧壁12与曲面底壁13相接的边缘位置处固定设置第二加强筋30,从而基于第一加强筋20及第二加强筋30的共同作用来防止集雪斗100出现变形,无需增加第一侧壁11及第二侧壁12的厚度即可有效提高其结构强度,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集雪斗,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第一加强筋(20)及第二加强筋(30);所述壳体(10)包括: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及曲面底壁(13),所述第一侧壁(11)及所述第二侧壁(12)相平行连接于所述曲面底壁(13)的两端,且所述第一侧壁(11)、所述第二侧壁(12)及所述曲面底壁(13)相围设形成一侧开口的集雪腔(14);所述第一加强筋(2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11)的边缘及所述曲面底壁(13)的边缘,所述第二加强筋(3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侧壁(12)的边缘及所述曲面底壁(13)的边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雪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11)及所述第二侧壁(12)的边缘厚度范围均为:1.0mm~1.8mm。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雪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11)及所述第二侧壁(12)的边缘厚度均为1.5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雪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11)面向所述第二侧壁(12)的侧面边缘形成有第一直面段(111)及第一弧面段(112),所述第一直面段(111)与所述第一弧面段(112)相衔接,且所述第一弧面段(112)与所述曲面底壁(13)的第二直面段(131)相衔接;及,
所述第二侧壁(12)面向所述第一侧壁(11)的侧面边缘形成有第三直面段(121)及第二弧面段(122),所述第三直面段(121)与所述第二弧面段(122)相衔接,且所述第二弧面段(122)与所述第二直面段(131)相衔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雪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20)形成有第四直面段(21)、第三弧面段(22)及第五直面段(23),所述第四直面段(21)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直面段(111)并与所述第三弧面段(22) 相衔接,所述第三弧面段(22)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弧面段(112)并与所述第五直面段(23)相衔接,所述第五直面段(23)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直面段(131);及,
所述第二加强筋(30)形成有第六直面段(31)、第四弧面段(32)及第七直面段(33),所述第六直面段(31)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直面段(121)并与所述第四弧面段(32)相衔接,所述第四弧面段(32)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弧面段(122)并与所述第七直面段(33)相衔接,所述第七直面段(33)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直面段(131)并与所述第五直面段(23)相间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雪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直面段(21)的长边长度大于所述第一直面段(111)长边长度的一半,所述第六直面段(31)的长边长度大于所述第三直面段(121)长边长度的一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雪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20)及所述第二加强筋(30)的厚度均不低于2.5mm。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集雪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20)及所述第二加强筋(30)的厚度均为3.0mm。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雪斗,其特征在于,所述曲面底壁(13)开设有出雪口(132),所述出雪口(132)与所述集雪腔(14)相连通。
10.一种扫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扫雪机装设有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集雪斗。
CN202020962950.3U 2020-05-29 2020-05-29 集雪斗及装设有该集雪斗的扫雪机 Active CN2128961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62950.3U CN212896105U (zh) 2020-05-29 2020-05-29 集雪斗及装设有该集雪斗的扫雪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62950.3U CN212896105U (zh) 2020-05-29 2020-05-29 集雪斗及装设有该集雪斗的扫雪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896105U true CN212896105U (zh) 2021-04-06

Family

ID=752666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962950.3U Active CN212896105U (zh) 2020-05-29 2020-05-29 集雪斗及装设有该集雪斗的扫雪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8961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896105U (zh) 集雪斗及装设有该集雪斗的扫雪机
CN104791870A (zh) 一种高效静音的油烟机
CN204520524U (zh) 吸尘器用吸嘴及吸尘器
CN218606099U (zh) 一种榨汁机
CN218044987U (zh) 清洗装置及幕墙清洗机器人
CN209529032U (zh) 一种吸尘器吸头
CN216307903U (zh) 一种油烟机用废油收集装置
CN214120169U (zh) 油杯、集油组件及油烟机
CN211256838U (zh) 一种除雪机的抛雪筒安装结构
CN210697514U (zh) 清洁元件和清洁机器人
CN113384203A (zh) 一种清洁机的抽吸口结构及其清洁机
CN214460056U (zh) 一种扫雪机的集雪外壳组件结构
CN211961917U (zh) 一种表面清洁器的刮头
CN211723008U (zh) 一种扫地机器人
CN217844030U (zh) 导风板及吸油烟机
CN216521896U (zh) 一种用于集成灶的油杯
CN213212352U (zh) 一种增强谐振腔之间耦合量的结构
CN215871308U (zh) 一种光伏面板清灰器
CN201958789U (zh) 具有擦地功能的吸尘器风动地刷
CN212816130U (zh) 一种清扫组件及具有其的扫地机
CN210249714U (zh) 一种智能扫地机的越障滚刷结构
CN215929846U (zh) 壁挂式空调及其底座
CN220024908U (zh) 清洁设备的地刷组件、清洁设备
CN216256931U (zh) 一种清洁机的抽吸口结构及其清洁机
CN215502669U (zh) 一种创意沥水干爽香皂、肥皂置物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315000 No. 255, Kesheng Road, Wangchun Industrial Park, Haishu District, Ningbo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LERA NEW ENERGY POWER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5503 No.398 Longtan Road, Fenghua District, Ningbo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LERA NEW ENERGY POWER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