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890748U - 平衡车 - Google Patents

平衡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890748U
CN212890748U CN202021804877.3U CN202021804877U CN212890748U CN 212890748 U CN212890748 U CN 212890748U CN 202021804877 U CN202021804877 U CN 202021804877U CN 212890748 U CN212890748 U CN 2128907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e
balance car
base
supporting part
switch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80487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臧传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Aerl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Aerl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Aerl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Aerl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80487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8907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8907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8907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平衡车。平衡车包括:车体;与车体固定连接的操控杆;坐垫;以及连接组件,包括转轴、与操控杆固定连接的基座以及与坐垫固定连接的支撑部,支撑部与基座通过转轴可转动连接,支撑部相对于操控杆具有打开状态和折叠状态,并且支撑部能够通过相对于基座转动在打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切换。上述的平衡车,支撑部相对于操控杆处于打开状态时,则坐垫相对于操控杆处于打开状态,用户可以稳定地坐在坐垫上行驶。通过将支撑部绕转轴相对于基座转动使得支撑部切换至折叠状态,从而坐垫切换至折叠状态,方便平衡车收纳和运输。

Description

平衡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平衡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平衡车。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发展,能源日益短缺,汽车排放污染以及城市拥堵等诸多社会问题日益呈现。电动平衡车作为新一代的代步工具,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电动平衡侧基于“动态稳定”的原理,利用车体内部的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判断车身所处的姿势状态,通过精密且高速的中央微处理器计算适当的指令,驱动电机进行姿态调整,保持系统的平衡。
由于平衡车的特殊驾驶方式,使用异于其他交通工具的体感驾驶模式,现有的平衡车基本都是站立驾驶,而长时间的站立驾驶会使得驾驶人手脚酸软乏力,影响其正常驾驶平衡车,而部分平衡车增设了坐垫结构,能够解决以上问题,却使得平衡车结构复杂,不仅占据了驾驶人的操作空间,影响驾驶操作,而且导致平衡车尺寸过大,收纳运输极为不方便,目前的平衡车很难同时解决此矛盾。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平衡车的坐垫占据收纳和运输不方便的问题,提供一种方便收纳和运输的平衡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平衡车,包括:
车体;
与所述车体固定连接的操控杆;
坐垫;以及
连接组件,包括转轴、与所述操控杆固定连接的基座以及与所述坐垫固定连接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基座通过所述转轴可转动连接,所述支撑部相对于所述操控杆具有打开状态和折叠状态;所述支撑部能够通过所述转轴相对于所述基座转动,以致所述支撑部在所述打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切换。
上述的平衡车,支撑部相对于操控杆处于打开状态时,则坐垫相对于操控杆处于打开状态,用户可以稳定地坐在坐垫上行驶。通过将支撑部绕转轴相对于基座转动使得支撑部切换至折叠状态,从而坐垫切换至折叠状态,方便平衡车收纳和运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平衡车还包括与所述基座连接的限位件,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支撑部具有与所述限位件配合的配合结构;所述支撑部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限位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并与所述配合结构相配合,以致阻止所述支撑部沿第一方向转动,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支撑部从打开状态向折叠状态切换时的转动方向;所述限位件在所述第二位置时与所述配合结构分离。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基座上设有调节孔,所述限位件与所述调节孔相配合并能够沿所述调节孔的长度方向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配合结构包括所述支撑部上开设的凹槽,所述限位件在所述第一位置时与所述凹槽相配合,以致所述凹槽阻止所述限位部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平衡车还包括弹簧,一端与所述限位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基座连接,所述弹簧的恢复力用以使所述限位件从所述第二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一位置,克服所述弹簧的恢复力能够使所述限位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二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平衡车还包括把手,与所述基座可转动连接,所述把手上设有导向孔;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导向孔相配合;所述把手相对于所述基座转动时,所述导向孔引导所述限位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操控杆包括:内杆、套设于所述内杆的外杆以及锁紧结构,所述锁紧结构具有将所述内杆与所述外杆锁紧的锁紧状态和释放所述内杆与所述外杆的释放状态,所述锁紧结构在所述释放状态时,所述内杆与所述外杆可沿轴向做相对运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锁紧结构包括与所述外杆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件和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可转动连接的第二连接件,通过转动所述第二连接件能够使所述锁紧结构在所述锁紧状态和所述释放状态之间切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件具有卡接部,所述外杆上设有开口,所述内杆的表面设有与所述开口对应的卡槽;在所述锁紧结构处于锁紧状态时,所述卡接部穿过所述开口并与所述卡槽的内壁抵接;在所述锁紧结构处于锁紧状态时,所述卡接部脱离所述卡槽。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坐垫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数量为多个且间隔排列,所述坐垫可选择地与不同的所述安装孔配合。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平衡车的坐垫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连接组件的结构分解图;
图4为图1中坐垫、连接组件及操控杆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内杆、外杆及锁紧结构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内杆与外杆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7为图5中的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5中的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中的坐垫与支撑部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平衡车10。平衡车10包括:连接组件100、操控杆200、坐垫300及车体400。
操控杆200与车体400固定连接,用于操控车体400运行。
再参考图2,连接组件100包括基座110、支撑部120及转轴130。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基座110包括顶壁111、分别与顶壁111的两端一体成型的两个第一侧壁112。顶壁111和两个第一侧壁112围成安装槽。支撑部120包括底壁121、分别与底壁121的两端一体成型的两个第二侧壁122。底壁121和两个第二侧壁122围成凹槽。支撑部120插入到顶壁111和两个第一侧壁112围成的安装槽内。
支撑部120与坐垫400固定连接,用于支撑坐垫400。基座110与操控杆200固定连接,以致将连接组件100与操控杆200连接。支撑部120与基座110通过转轴130可转动连接,从而坐垫400与操控杆200可相对转动。
支撑部120相对于操控杆200具有打开状态和折叠状态,并且支撑部120能够通过相对于基座110转动在打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切换。
请参考图1,支撑部120相对于操控杆200处于打开状态时,则坐垫300相对于操控杆200处于打开状态,此时,支撑部120与操控杆200的夹角大约为直角。
支撑部120通过转轴130相对于基座110转动,从而可以改变支撑部120与操控杆200的夹角,以致支撑部120转换至折叠状态。支撑部120从打开状态向折叠状态切换的过程中,支撑部120与操控杆200形成的锐角逐渐减小,直至支撑部120切换至折叠状态,则坐垫300相对于操控杆200处于折叠状态,此时,支撑部120与操控杆200大致相互平行。
上述的平衡车10,支撑部120相对于操控杆200处于打开状态时,则坐垫300相对于操控杆200处于打开状态,用户可以稳定地坐在坐垫300上行驶。通过将支撑部120绕转轴130相对于基座110转动使得支撑部120切换至折叠状态,从而坐垫300切换至折叠状态,方便平衡车10收纳和运输。
请参考图2,平衡车10还包括限位件140。限位件140与基座110连接。限位件140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基座110的第一侧壁112上设有调节孔101。调节孔101为条形孔。限位件140与调节孔101相配合并能够沿调节孔101的长度方向调节位置,以致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支撑部120具有与限位件140配合的配合结构。
具体地,如图3所示,配合结构为支撑部120上开设的凹槽102。请结合图2,支撑部120处于打开状态时,限位件140在第一位置。此时,限位件140与凹槽102相配合,从而限位件140可以挡住凹槽102的底壁,以致阻止支撑部120沿第一方向转动,进而使得支撑部120可以保持在打开状态。其中,第一方向为支撑部120切换至折叠状态时的转动方向(在图2中为支撑部120远离基座110的一端朝下转动时的转动方向)。
进一步地,由于限位件140与凹槽102相配合,从而凹槽102可以限定限位件140的位置,防止限位件140移动至第二位置,使得支撑部120可以保持在打开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凹槽102的侧壁阻挡限位件140沿调节孔101的长度方向运动,从而阻挡限位件140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
限位件140在第二位置时与配合结构分离,以致支撑部120能够切换至折叠状态。
具体地,可以通过使凹槽102释放限位件140,并将限位件140可以通过沿调节孔101移动至第二位置(沿图2中限位件140的位置向左移动)。此时,限位件140脱离凹槽102,从而限位部130不会阻挡凹槽102的底壁,则支撑部120可以沿第一方向转动,以致从打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支撑部120处于打开状态时能够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以致凹槽102能够释放限位件140。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调节孔101为条形孔,其长度方向沿直线延伸,从而,限位件140在第一位置时,凹槽102的侧壁可以阻止限位件140沿调节孔101的长度方向移动至第二位置。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调节孔101的长度方向还可以沿弧形延伸。
支撑部120从打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的过程具体为:通过将支撑部120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在图2中为支撑部120远离基座110的一端朝上转动时的转动方向)一定角度,则凹槽102的开口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直至凹槽102的开口转动至朝向调节孔101的长度方向,从而可以沿调节孔101的长度方向将限位件140从凹槽102的开口移出,直至将限位件140移动至第二位置。由于限位件140移动至第二位置,此时,凹槽102释放限位件140。由于限位件140移动至第二位置,不会阻挡支撑部120的转动,此时,再将支撑部120沿第一方向转动,从而支撑部120可以从打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
支撑部120从折叠状态切换至打开状态的过程具体为:将支撑部120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直至凹槽102的开口朝向限位件140,此时,可以将限位件140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则限位件140进入凹槽102的开口。再将支撑部120沿第一方向转动一定角度,使得限位件140与凹槽102完成配合,从而支撑部120切换至打开状态。
请参考图3,在一实施例中,折叠结构100还包括弹簧150。弹簧150一端与限位件140连接,另一端与基座110连接。弹簧150的恢复力用以使限位件140从第二位置切换至第一位置,克服弹簧150的恢复力能够使限位件140从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
具体地,请参考图3,在本实施例中,基座110的一端具有弹簧安装孔103。基座110还包括与顶壁111一体成型的翻边114,翻边114与顶壁111形成夹角,弹簧安装孔103设于翻边114上。弹簧150的一端的勾环151通过弹簧安装孔103勾住基座110。弹簧150的另一端的勾环152勾住限位件140。
在支撑部120从折叠状态向打开状态切换时,支撑部120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转动,直至凹槽102的开口朝向限位件140时,弹簧150的恢复力可以使限位件140自动进入凹槽102的开口,从而方便支撑部120从折叠状态向打开状态切换时的操作。
将限位件140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切换时,可以通过移动限位件140以克服弹簧150的恢复力。
请参考图3,在一实施例中,支撑部120靠近弹簧150的一端设有避让缺口104,支撑部120从打开状态向折叠状态切换的过程中,避让缺口104用于避让弹簧150。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避让缺口104设于支撑部120的底壁121上。支撑部120从打开状态向折叠状态切换的过程中,支撑部120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则在图2中支撑部120靠近弹簧150的一端向上转动。由于支撑部120靠近弹簧150的一端设有避让缺口104,从而可以避让弹簧150,防止支撑部120靠近弹簧150的一端顶住弹簧150。
在一实施例中,支撑部120处于折叠状态时,弹簧150的恢复力使限位件140与支撑部120抵接。
具体地,支撑部120处于折叠状态时,限位件140处于第二位置。由于弹簧150的恢复力使得限位件140具有朝第一位置运动的趋势,从而使得限位件140与支撑部120抵接。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部120处于折叠状态时,底壁121和两个第二侧壁122围成的凹槽背向限位件140,则限位件140与支撑部120的底壁121的外表面抵接。
由于限位件140与支撑部120抵接,进而限位件140可以阻碍或阻止支撑部120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使得支撑部120可以稳定的处于折叠状态。
请参考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折叠结构100还包括把手160。把手160与基座110可转动连接。把手160上设有导向孔105,限位件140与导向孔105相配合,把手160相对于基座110转动时,导向孔105引导限位件14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向孔105为条形孔。在本实施例中,把手160通过转轴130与基座110可转动连接。通过把手160相对于基座110转动,则导向孔105的侧壁带动限位件140运动,从而引导限位件14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方便操作限位件140的运动。
进一步地,将限位件140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切换时,通过把手160操作限位件140,方便施力,以便克服弹簧150的恢复力。
请参考图3,在一实施例中,基座110上设有第一装配孔106。支撑部120上设有第二装配孔107。折叠结构100还包括装配件170。支撑部120在打开状态时,可以通过装配件170分别与第一装配孔106和第二装配孔107相配合,以致基座110和支撑部120固定连接,从而可以进一步使得支撑部120稳定地处于打开状态。
具体地,装配件170可以是螺柱。可以通过螺母与螺柱配合,以实现装配件170与第一装配孔106和第二装配孔107的配合。
请参考图4,在一实施例中,连接组件100还包括夹持件180和基板115。基板115与基座110的一端固定连接,基板115与夹持件180固定连接并围成固定孔(未示出),固定孔与操控杆200配合,以致基板115与操控杆200固定连接。
具体地,请参考图2和图3,基板115与基座110可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基板115与夹持件180可通过螺母和螺柱固定连接。夹持件180与基板115围成的固定孔与操控杆200过盈配合,从而使得基板115与操控杆200固定连接,进而使得基座110与操控杆200固定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操控杆200的长度可调,从而方便不同身高的用户使用平衡车10。
请参考图1,在一实施例中,操控杆200包括:内杆210、外杆220以及锁紧结构230。外杆220套设于内杆210。锁紧结构230具有锁紧状态和释放状态。
锁紧结构230在释放状态时,内杆210与外杆220可沿轴向做相对运动,从而可以调节操控杆200的整体长度。待操控杆200的整体长度调节到位时,将锁紧结构230切换至锁紧状态,从而可以将内杆210与外杆220锁紧,使得操控杆200的长度保持固定。
请参考图5结合图6至图8,在一实施例中,锁紧结构230包括与外杆220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件231和与第一连接件231可转动连接的第二连接件232,通过转动第二连接件232能够使锁紧结构230在锁紧状态和释放状态之间切换。
具体地,第一连接件231可以套设于外杆220并与外杆220过盈配合。第二连接件232与第一连接件231可以通过连接轴(未示出)可转动连接。
请参考图8,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232具有卡接部2321。请参考图6,外杆220上设有开口201,内杆210的表面设有与开口201对应的卡槽202。卡接部2321穿过开口201。在锁紧结构230处于锁紧状态时,卡接部2321与卡槽202的内壁抵接。在锁紧结构230处于释放状态时,卡接部2321脱离卡槽202。
通过相对于第一连接件231旋转第二连接件232,可以使得卡接部2321具有不同的旋转角度。在锁紧结构230处于锁紧状态时,通过相对于第一连接件231旋转第二连接件232,可以使卡接部2321脱离卡槽202,从而锁紧结构230切换至释放状态。在锁紧结构230处于释放状态时,通过相对于第一连接件231旋转第二连接件232,可以使卡接部2321与卡槽202的内壁抵接,从而锁紧结构230切换至锁紧状态。
请参考图9,在一实施例中,支撑部120上设有用于安装坐垫300的安装孔108。安装孔108的数量为多个且间隔排列,坐垫300可选择与不同的安装孔108配合。
具体地,平衡车10还包括底座500。坐垫300可通过粘接等方式与底座500固定连接。底座500上具有安装片510。安装片510上设有安装孔(未示出)。可通过螺柱520分别与安装孔108和安装片510上的安装孔配合,从而将底座500与支撑部120固定连接,进而将坐垫300与支撑部120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中,安装孔108的数量为六个。安装片510上的安装孔可选择与任意的安装孔108对齐并通过螺柱520固定连接。由于安装孔108的数量为多个且间隔排列,安装片510上的安装孔可选择与不同的安装孔108配合,从而可以调节坐垫300的位置,以便坐垫300可以调节到适合用户使用的位置。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平衡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体;
与所述车体固定连接的操控杆;
坐垫;以及
连接组件,包括转轴、与所述操控杆固定连接的基座以及与所述坐垫固定连接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基座通过所述转轴可转动连接,所述支撑部相对于所述操控杆具有打开状态和折叠状态;所述支撑部能够通过所述转轴相对于所述基座转动,以致所述支撑部在所述打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基座连接的限位件,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支撑部具有与所述限位件配合的配合结构;所述支撑部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限位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并与所述配合结构相配合,以致阻止所述支撑部沿第一方向转动,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支撑部从打开状态向折叠状态切换时的转动方向;所述限位件在所述第二位置时与所述配合结构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上设有调节孔,所述限位件与所述调节孔相配合并能够沿所述调节孔的长度方向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结构包括所述支撑部上开设的凹槽,所述限位件在所述第一位置时与所述凹槽相配合,以致所述凹槽阻止所述限位部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簧,一端与所述限位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基座连接,所述弹簧的恢复力用以使所述限位件从所述第二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一位置,克服所述弹簧的恢复力能够使所述限位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二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把手,与所述基座可转动连接,所述把手上设有导向孔;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导向孔相配合;所述把手相对于所述基座转动时,所述导向孔引导所述限位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操控杆包括:内杆、套设于所述内杆的外杆以及锁紧结构,所述锁紧结构具有将所述内杆与所述外杆锁紧的锁紧状态和释放所述内杆与所述外杆的释放状态,所述锁紧结构在所述释放状态时,所述内杆与所述外杆可沿轴向做相对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结构包括与所述外杆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件和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可转动连接的第二连接件,通过转动所述第二连接件能够使所述锁紧结构在所述锁紧状态和所述释放状态之间切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具有卡接部,所述外杆上设有开口,所述内杆的表面设有与所述开口对应的卡槽;在所述锁紧结构处于锁紧状态时,所述卡接部穿过所述开口并与所述卡槽的内壁抵接;在所述锁紧结构处于锁紧状态时,所述卡接部脱离所述卡槽。
10.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坐垫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数量为多个且间隔排列,所述坐垫可选择地与不同的所述安装孔配合。
CN202021804877.3U 2020-08-25 2020-08-25 平衡车 Active CN2128907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04877.3U CN212890748U (zh) 2020-08-25 2020-08-25 平衡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04877.3U CN212890748U (zh) 2020-08-25 2020-08-25 平衡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890748U true CN212890748U (zh) 2021-04-06

Family

ID=752505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04877.3U Active CN212890748U (zh) 2020-08-25 2020-08-25 平衡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8907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074010A (en) Headrest apparatus for vehicle seat
US8864236B2 (en) Headrest and vehicle seat provided with the same
US7384102B2 (en) Armrest device
EP2565075A2 (en) Cup holder tray for an arm rest of a vehicle back seat
JP2001246976A (ja) 乗物用テーブル
JP3665173B2 (ja) 容器保持装置
CN212890748U (zh) 平衡车
JP3737691B2 (ja) 小物収納装置
CN213109641U (zh) 折叠结构
JP3742834B2 (ja) 操作レバー
US20080083857A1 (en) Cup holder
EP4371815A1 (en) Child safety seat
JP2002337595A (ja) カップホルダー装置
JP5073320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JP6950974B2 (ja) チャイルドシート及びチャイルドシート用の固定ユニット
JP6107723B2 (ja) 乗物用シートのテーブル
CN212890747U (zh) 平衡车
JP4241966B2 (ja) テーブル
CN217706117U (zh) 代步车及其折叠装置
CN213030512U (zh) 锅盖及锅具
CN218022015U (zh) 代步车及其折叠组件
JP2001030814A (ja) 折り畳みリアシート
CN216887070U (zh) 折叠锁组件和代步车
CN217259721U (zh) 一种可水平翻转的汽车扶手
JPS6118707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