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890747U - 平衡车 - Google Patents

平衡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890747U
CN212890747U CN202021800717.1U CN202021800717U CN212890747U CN 212890747 U CN212890747 U CN 212890747U CN 202021800717 U CN202021800717 U CN 202021800717U CN 212890747 U CN212890747 U CN 2128907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ver
balance car
control rod
rod
extending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80071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臧传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Aerl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Aerl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Aerl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Aerl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80071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8907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8907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8907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平衡车。平衡车包括:车体、第一操控杆、第一连接组件以及第二操控杆。用于安装坐垫的第一操控杆的一端与车体连接,从而可以坐在坐垫上驾驶平衡车。用户可以通过站立姿势操控用于安装扶手的第二操控杆,以致带动第一操控杆驾驶平衡车。由于第二操控杆的延伸方向倾斜于第一操控杆的延伸方向,从而方便直接在站立姿势与坐着驾驶的姿势之间切换。由于第一操控杆和第二操控杆通过第一连接组件可拆卸式固定连接,从而也可以在坐着驾驶平衡车时将第二操控杆拆卸掉,进而给驾驶人员提供了多种驾驶选择。

Description

平衡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平衡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平衡车。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发展,能源日益短缺,汽车排放污染以及城市拥堵等诸多社会问题日益呈现。电动平衡车作为新一代的代步工具,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电动平衡侧基于“动态稳定”的原理,利用车体内部的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判断车身所处的姿势状态,通过精密且高速的中央微处理器计算适当的指令,驱动电机进行姿态调整,保持系统的平衡。
由于平衡车的特殊驾驶方式,使用异于其他交通工具的体感驾驶模式,现有的平衡车基本都是站立驾驶,随着科技的发展,平衡车则逐渐增设了坐垫结构以达到坐姿驾驶。但是由于个人习惯,有的人喜欢站立驾驶,而有的人更偏向于坐姿驾驶。传统的平衡车不方便切换站立或坐姿状态。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平衡车不方便切换站立或坐姿状态的问题,提供一种方便切换站立或坐姿状态的平衡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平衡车,包括:
车体;
第一操控杆,一端与所述车体连接;
第一连接组件,与所述第一操控杆可拆卸式固定连接;以及
第二操控杆,用于操控所述第一操控杆,所述第二操控杆与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可拆卸式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操控杆的延伸方向倾斜于所述第一操控杆的延伸方向,其中,所述第一操控杆或所述第二操控杆为用于安装所述平衡车的坐垫的坐垫支撑杆。
上述的平衡车,用于安装坐垫的第一操控杆的一端与车体连接,从而可以坐在坐垫上驾驶平衡车。用户可以通过站立姿势操控用于安装扶手的第二操控杆,以致带动第一操控杆驾驶平衡车。由于第二操控杆的延伸方向倾斜于第一操控杆的延伸方向,从而方便直接在站立姿势与坐着驾驶的姿势之间切换。由于第一操控杆和第二操控杆通过第一连接组件可拆卸式固定连接,从而也可以在坐着驾驶平衡车时将第二操控杆拆卸掉,进而给驾驶人员提供了多种驾驶选择。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一操控杆可拆卸式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部与所述第二操控杆可拆卸式固定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操控杆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二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操控杆的延伸方向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一操控杆通过螺纹连接件固定连接;和/或,所述第二部与所述第二操控杆通过螺纹连接件固定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一体成型。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所述第一半壳和所述第二半壳相对而形成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以致所述第一部具有第一孔,所述第二部具有第二孔,所述第一孔套设于所述第一操控杆并与所述第一操控杆适配,所述第二孔套设于所述第二操控杆并与所述第二操控杆适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平衡车还包括第二连接组件,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
第一连接杆,与所述坐垫支撑杆远离所述车体的一端固定连接;
安装部,与所述第一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安装部具有安装通道;以及
第二连接杆,穿过所述安装通道,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自所述安装通道的两端伸出并分别与所述平衡车的坐垫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坐垫的底部具有安装柱,所述安装柱的外壁设有绕所述安装柱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凹槽,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插入所述坐垫的内部,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环形凹槽内并沿所述环形凹槽的延伸方向缠绕所述环形凹槽的底壁。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操控杆包括内杆、套设于所述内杆的外杆,所述外杆与所述内杆固定连接,且所述外杆与所述内杆可沿轴向调节相对位置;和/或,
所述第二操控杆包括内杆、套设于所述内杆的外杆,所述外杆与所述内杆固定连接,且所述外杆与所述内杆可沿轴向调节相对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平衡车还包括支撑件,一端与所述车体连接,所述支撑件的另一端用于当车体倾斜时支撑至地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为弹性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包括支撑部和相对的两个支撑杆,两个所述支撑杆的一端分别与所述车体连接,两个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支撑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支撑杆的延伸方向形成钝角,所述支撑部用于当车体倾斜时支撑至地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操控杆包括本体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操控杆的延伸方向相同,均倾斜于所述本体的延伸方向;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操控杆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可拆卸式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为锁紧结构,所述连接部套设于所述第二操控杆或所述第二操控杆套设于所述连接部,所述锁紧结构具有将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所述第二操控杆锁紧的锁紧状态和释放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所述第二操控杆的释放状态,所述锁紧结构在所述释放状态时,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所述第二操控杆可沿轴向做相对运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锁紧结构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操控杆或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可转动连接,通过转动所述第二连接件能够使所述锁紧结构在所述锁紧状态和所述释放状态之间切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件具有卡接部;
所述连接部套设于所述第二操控杆,所述连接部上设有开口,所述第二操控杆的表面设有与所述开口对应的卡槽;或,所述第二操控杆套设于所述连接部,所述第二操控杆上设有开口,所述连接部的表面设有与所述开口对应的卡槽;
在所述锁紧结构处于锁紧状态时,所述卡接部穿过所述开口并与所述卡槽的内壁抵接;在所述锁紧结构处于锁紧状态时,所述卡接部脱离所述卡槽。
附图说明
图1为第一实施例的平衡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第一连接组件、第一操控杆以及第二操控杆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为图2的结构分解图;
图4为图2中的第一连接组件的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坐垫及第二连接组件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第一连接杆及安装部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7为图1中的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的第二操控杆和连接部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10为图8中的锁紧结构的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8中的锁紧结构的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第二实施例的平衡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平衡车100。平衡车100包括车体110、第一操控杆120、第二操控杆130、第一连接组件140以及坐垫150。
第一操控杆120的一端与车体110连接,从而通过摆动第一操控杆120可以操控车体110运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操控杆120为坐垫支撑杆。第一操控杆120的另一端用于安装坐垫150,从而平衡车用户可以坐在坐垫150上摆动第一操控杆120。
由于第一连接组件140分别与第一操控杆120和第二操控杆130可拆卸式固定连接,从而可以单独加工第一操控杆120和第二操控杆130,最后通过第一连接组件140装配第一操控杆120和第二操控杆130,方便加工和装配第一操控杆120和第二操控杆130。
第二操控杆130用于操控第一操控杆120。第二操控杆130的延伸方向倾斜于第一操控杆120的延伸方向。
具体地,第二操控杆130远离第一操控杆120的一端用于安装扶手133,从而平衡车用户可以站立在车体110上通过操作扶手133摆动第二操控杆130,以致带动第一操控杆120摆动,进而便于操控车体110运行。
第一操控杆120与车体110前进方向上的前端连接,第一操控杆120安装坐垫150的一端朝车体110前进方向上的后端倾斜,第二操控杆130安装扶手133的一端朝车体110的前进方向倾斜,从而方便用户直接在坐着驾驶的姿势与站立驾驶的姿势之间切换。
平衡车用户也可以在坐着操控平衡车100时用手操控第二操控杆130来带动第一操控杆120摆动,方便坐着驾驶。
由于第一操控杆120和第二操控杆130通过第一连接组件140可拆卸式固定连接,因此,也可以将第二操控杆130拆卸掉,仅通过坐着操控第一操控杆120来驾驶平衡车。
上述的平衡车100,用于安装坐垫150的第一操控杆120的一端与车体110连接,从而可以坐在坐垫150上驾驶平衡车100。用户可以通过站立姿势操控用于安装扶手133的第二操控杆130,以致带动第一操控杆120驾驶平衡车100。由于第二操控杆130的延伸方向倾斜于第一操控杆120的延伸方向,从而方便直接在站立姿势与坐着驾驶的姿势之间切换。由于第一操控杆120和第二操控杆130通过第一连接组件140可拆卸式固定连接,从而也可以在坐着驾驶平衡车100时将第二操控杆130拆卸掉,进而给驾驶人员提供了多种驾驶选择。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操控杆120可以为用于安装扶手133的操控杆。第二操控杆130为坐垫支撑杆,第二操控杆130远离第一操控杆120的一端用于安装坐垫150。
在一实施例中,坐垫150上设有透气孔(未示出),可以增加坐垫150的散热性能,使用感舒适。
请参考图2结合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组件140包括第一部141和第二部142。第二部142与第一部141固定连接,第一部14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操控杆120的延伸方向相同并与第一操控杆120可拆卸式固定连接,第二部142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操控杆130的延伸方向相同并与第二操控杆130可拆卸式固定连接,从而便于第一操控杆120与第二操控杆130连接可靠。
具体地,由于第二操控杆130的延伸方向倾斜于第一操控杆120的延伸方向,从而第二部142的延伸方向倾斜于与第一部141的延伸方向,第二部142与第一部141形成形状大致为“y”型的连接件。通过该将“y”型的连接件连接第一操控杆120和第二操控杆130,当第一部141与第一操控杆120配合时,则第二部142自动与第二操控杆130配合到位,便于装配。
可通过螺纹连接件143将第一部141与第一操控杆120可拆卸连接,通过螺纹连接件143将第二部142与第二操控杆130可拆卸连接。螺纹连接件143可以是螺杆和螺母。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部141和第二部142一体成型,从而第一部141和第二部142连接可靠,便于加工和装配。
请参考图2至图4,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组件140包括第一半壳140a和第二半壳140b。第一半壳140a和第二半壳140b相对而形成第一部141和第二部142,以致第一部141具有第一孔101,第二部142具有第二孔102。第一孔101套设于第一操控杆120并与第一操控杆120适配,第二孔102套设于第二操控杆130并与第二操控杆130适配。
具体地,由于第一半壳140a和第二半壳140b相对,从而第一半壳140a和第二半壳140b分别从第一操控杆120的不同侧与第一操控杆120固定连接,并分别从第二操控杆130的不同侧与第二操控杆130固定连接,进而方便第一半壳140a和和第二半壳140b与第一操控杆120和第二操控杆130连接,有利于第一操控杆120与第二操控杆130连接可靠且方便装配。
由于第一半壳140a和第二半壳140b相对,从而第一部141形成第一孔101,第二部142形成第二孔102。第一孔101套设于第一操控杆120并与第一操控杆120适配,第二孔102套设于第二操控杆130并与第二操控杆130适配,从而第一操控杆120与第一孔101的内壁接触面积大,第二操控杆130与第二孔102的内壁接触面积大,有利于第一操控杆120与第二操控杆130连接可靠。
请参考图5,在一实施例中,平衡车100还包括第二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杆161、安装部162以及第二连接杆163。
第一连接杆161的一端与坐垫支撑杆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操控杆120为坐垫支撑杆。第一连接杆161与第一操控杆120远离车体110的一端可通过螺纹连接件固定连接。
具体地,第一连接杆161包括用于与坐垫支撑杆连接的连接部分和用于安装坐垫150的安装部分,安装部分与连接部分形成夹角,以便坐垫150能够水平安装。
请参考图6,安装部162与第一连接杆161固定连接。安装部162具有安装通道103。
具体地,安装部162与第一连接杆161的安装部分可通过螺纹连接件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163穿过安装通道103,第二连接杆163的两端分别自安装通道103的两端伸出并分别与坐垫150连接,从而可以将坐垫150安装在第一连接杆161的安装部分,进而将坐垫150安装在坐垫支撑杆上。
请参考图5,在一实施例中,坐垫150的底部具有安装柱151,安装柱151的外壁设有绕安装柱151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凹槽104。第二连接杆163的一端插入坐垫150的内部,从而与坐垫150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163的另一端位于环形凹槽104内并沿环形凹槽104的延伸方向缠绕环形凹槽104的底壁,从而勾住安装柱151,与坐垫150固定连接。
请参考图1,在一实施例中,平衡车100还包括支撑件170。支撑件170一端与车体110连接,支撑件170的另一端用于当车体110倾斜时支撑至地面,从而不必手扶即可方便的停靠平衡车100。
在一实施例中,支撑件170为弹性件,可以起到缓冲作用,降低用力过度导致的支撑件170折断损坏,并降低平衡车100直接翻滚倒地的风险。
请参考图7,在一实施例中,支撑件170包括相对的两个支撑杆171和支撑部172。
两个支撑杆171的一端分别与车体110连接。两个支撑杆171之间形成开口,方便支撑杆171安装到车体110上。
两个支撑杆171的另一端分别与支撑部172固定连接。优选地,两个支撑杆171的另一端分别与支撑部172一体成型。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部172形成大致为U型的结构。支撑部172用于当车体110倾斜时支撑至地面,从而支撑部172可以增大支撑杆171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使得平衡车100停靠稳定。
支撑部172的延伸方向与支撑杆171的延伸方向形成钝角,从而当平衡车100倾斜时,支撑杆171倾斜,则支撑部172可以平稳地支撑至地面。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操控杆130或第一操控杆120的长度可调,从而方便用户在不同的高度处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操控杆130的长度可调。具体地,请参考图1,第二操控杆130包括内杆131、套设于内杆131的外杆132以及连接内杆131与外杆132的锁紧结构135。外杆132与内杆131通过该锁紧结构135固定连接,且外杆132与内杆131可沿轴向调节相对位置。
需要调节第二操控杆130的长度时,可将锁紧结构135拆卸,使得外杆132与内杆131松开,以将外杆132与内杆131可沿轴向调节相对位置。待第二操控杆130的整体长度调节到位时,再将外杆132与内杆131通过锁紧结构135固定连接。
由于第二操控杆130的长度可调,从而方便用户在坐着和站着驾驶平衡车100时,分别在不同的高度处操作第二操控杆130。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操控杆120也可以具有内杆、套设于内杆的外杆以及连接内杆与外杆的连接结构。外杆与内杆通过该连接结构固定连接,且外杆与内杆可沿轴向调节相对位置,从而方便调节坐垫150的高度。
请参考图8,本申请第二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平衡车200。平衡车200与平衡车100的基本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下面重点介绍平衡车200与平衡车100的不同之处。
第一操控杆220包括本体221和连接部222。连接部222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操控杆230的延伸方向相同,均倾斜于本体221的延伸方向。连接部222与第二操控杆230通过第一连接组件240可拆卸式连接。
具体地,连接部222与本体221可以一体成型,方便加工且连接可靠。
连接部222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操控杆230的延伸方向相同,从而方便连接部222与第二操控杆230装配,进而方便第二操控杆230倾斜于本体221安装。
在一实施例中,连接部222套设于第二操控杆230。第一连接组件240为锁紧结构。锁紧结构具有将第二操控杆230与连接部222锁紧的锁紧状态和释放第二操控杆230与连接部222的释放状态。锁紧结构在释放状态时,第二操控杆230与连接部222可沿轴向做相对运动。
具体地,锁紧结构在释放状态时,第二操控杆230与连接部222可沿轴向做相对运动,从而可以调节第二操控杆230的安装高度。待第二操控杆230的安装高度调节到位时,将锁紧结构切换至锁紧状态,从而可以将第二操控杆230与连接部222锁紧,使得第二操控杆230的安装高度保持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锁紧结构包括与连接部222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件241和与第一连接件241可转动连接的第二连接件242,通过转动第二连接件242能够使锁紧结构在锁紧状态和释放状态之间切换。
具体地,第一连接件241可以套设于连接部222并与连接部222过盈配合。第二连接件242与第一连接件241可以通过连接轴(未示出)可转动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242具有卡接部2421,连接部222上设有开口222a,第二操控杆230的表面设有与开口222a对应的卡槽230a;在锁紧结构处于锁紧状态时,卡接部2421穿过开口222a并与卡槽230a的内壁抵接;在锁紧结构处于锁紧状态时,卡接部2421脱离卡槽230a。
通过相对于第一连接件241旋转第二连接件242,可以使得卡接部2421具有不同的旋转角度。在锁紧结构处于锁紧状态时,通过相对于第一连接件241旋转第二连接件242,可以使卡接部2421脱离卡槽230a,从而锁紧结构切换至释放状态。在锁紧结构处于释放状态时,通过相对于第一连接件241旋转第二连接件242,可以使卡接部2421与卡槽230a的内壁抵接,从而锁紧结构切换至锁紧状态。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二操控杆230套设于连接部222,使第一连接件241与第二操控杆230固定连接,在第二操控杆230上开设开口222a,在连接部222的表面开设与开口222a对应的卡槽230a,则同样可以通过锁紧结构将第二操控杆230与连接部222锁紧或释放。
可以理解,第一连接杆161与第一操控杆120也可以通过上述锁紧结构连接。第一实施例中的锁紧结构135的结构可以与本实施例中的锁紧结构相同,即第二操控杆130的内杆131与外杆132也可以通过本实施例中的锁紧结构连接。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平衡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体;
第一操控杆,一端与所述车体连接;
第一连接组件,与所述第一操控杆可拆卸式固定连接;以及
第二操控杆,用于操控所述第一操控杆,所述第二操控杆与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可拆卸式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操控杆的延伸方向倾斜于所述第一操控杆的延伸方向,其中,所述第一操控杆或所述第二操控杆为用于安装所述平衡车的坐垫的坐垫支撑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一操控杆可拆卸式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部与所述第二操控杆可拆卸式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操控杆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二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操控杆的延伸方向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所述第一半壳和所述第二半壳相对而形成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以致所述第一部具有第一孔,所述第二部具有第二孔,所述第一孔套设于所述第一操控杆并与所述第一操控杆适配,所述第二孔套设于所述第二操控杆并与所述第二操控杆适配。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连接组件,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
第一连接杆,与所述坐垫支撑杆远离所述车体的一端固定连接;
安装部,与所述第一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安装部具有安装通道;以及
第二连接杆,穿过所述安装通道,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自所述安装通道的两端伸出并分别与所述平衡车的坐垫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的底部具有安装柱,所述安装柱的外壁设有绕所述安装柱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凹槽,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插入所述坐垫的内部,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环形凹槽内并沿所述环形凹槽的延伸方向缠绕所述环形凹槽的底壁。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件,一端与所述车体连接,所述支撑件的另一端用于当车体倾斜时支撑至地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支撑部和相对的两个支撑杆,两个所述支撑杆的一端分别与所述车体连接,两个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支撑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支撑杆的延伸方向形成钝角,所述支撑部用于当车体倾斜时支撑至地面。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操控杆包括本体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操控杆的延伸方向相同,均倾斜于所述本体的延伸方向;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操控杆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可拆卸式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为锁紧结构,所述连接部套设于所述第二操控杆或所述第二操控杆套设于所述连接部,所述锁紧结构具有将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操控杆锁紧的锁紧状态和释放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操控杆的释放状态,所述锁紧结构在所述释放状态时,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操控杆可沿轴向做相对运动。
CN202021800717.1U 2020-08-25 2020-08-25 平衡车 Active CN2128907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00717.1U CN212890747U (zh) 2020-08-25 2020-08-25 平衡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00717.1U CN212890747U (zh) 2020-08-25 2020-08-25 平衡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890747U true CN212890747U (zh) 2021-04-06

Family

ID=752510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00717.1U Active CN212890747U (zh) 2020-08-25 2020-08-25 平衡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8907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065827B2 (ja) カート
US20210009227A1 (en) Scooter assemblies
US20150353158A1 (en) Self-balancing vehicle frame
JP4287261B2 (ja) 動力送風機
US7401675B2 (en) Detachable vehicle body that is assembled and disassembled easily and rapidly
US11981380B2 (en) Kart
US20110067943A1 (en) Inverted pendulum type vehicle
US20190256164A1 (en) Self-balancing scooter
JP2003246290A (ja) 伸縮式自転車
US20190359246A1 (en) Miniature Vehicle with Foot Steering Arrangement
CN212890747U (zh) 平衡车
JP2009142407A (ja) 車輪付きスタンド用牽引装置
JP3821265B2 (ja) 電動車両
EP4299045A2 (en) Walker
JP4225067B2 (ja) 小型電動車両の荷掛け装置
CN210822589U (zh) 电动车车架及电动车
CN213420295U (zh) 一种空调制冷管用管卡
JP2020074998A (ja) 電動チェア
CN212890748U (zh) 平衡车
EP2055622A2 (en) Adjustable footrest assembly for motor vehicles
CN213109641U (zh) 折叠结构
CN111547174A (zh) 观光卡丁车
CN106080880B (zh) 一种平衡车
CN214189927U (zh) 滑板车
CN220262960U (zh) 一种折叠电动拖车的可收折座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