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874330U - 具有辅助触点的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具有辅助触点的接触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874330U
CN212874330U CN202022330885.5U CN202022330885U CN212874330U CN 212874330 U CN212874330 U CN 212874330U CN 202022330885 U CN202022330885 U CN 202022330885U CN 212874330 U CN212874330 U CN 2128743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movable
mounting groove
mounting
limi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33088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建坤
黄建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Benyi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Benyi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Benyi Electr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Benyi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33088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8743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8743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8743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riving Mechanisms And Operating Circuits Of Arc-Extinguishing High-Tensi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辅助触点的接触器,涉及接触器技术领域;其包括壳体、动触点、静触点、辅助触点、安装架、静簧片和动簧片和推杆;动触点和安装架位于壳体内,静触点和附图触点插设在壳体上;安装架的顶壁设有凹陷的安装区;静簧片和动簧片位于安装区内,静簧片与动簧片分别连接两个辅助触点;推杆插设在安装架上,动触点向静触点移动过程中带动推杆动作,以使得动触点与静触点接通时,动簧片与静簧片接通。本实用新型通过动触点的动作来使得动簧片和静簧片接通,能够实现辅助触点和主触点的同步接通,降低结构故障率;通过在安装架上设计凹陷的安装区来安装动簧片和静簧片,所需的安装空间占用也远小于现有的辅助触点安装结构。

Description

具有辅助触点的接触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接触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辅助触点的接触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高压直流接触器主要是应用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光伏发电、储能系统等领域,因高压直流接触器的主触点需要切换高电压、大电流负载,所以高压直流接触器通常设计有两个静触点和桥式动触点,通过磁路部分通电产生电磁场来使传动机构带动桥式动触点向静触点运动完成接通和分断。因主回路的动、静触点接通和分断存在高电压与大电流因素,不利于监测主回路触点出现的粘连失效情况,当产品出现粘连失效后对使用终端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为了对主回路触点出现的粘连失效情况进行检测,现有的直流接触器设计有辅助触点结构,一般的,是在产品密封体中设计微动开关,在传动机构的结构中设计推杆,利用传动机构带动微动开关接通或断开来监测主触点的粘连情况。但此种结构的微动开关存在较高的故障率并且在运动时容易出现主触点与辅助触点接通不同步问题,同时该种微动开关需要产品内部具有较大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辅助触点的接触器,以解决现有的辅助触点结构故障率高,主触点与辅助触点接通不同步且占用安装空间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辅助触点的接触器,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具有辅助触点的接触器,包括壳体、动触点和静触点;所述动触点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静触点插设在所述壳体上;还包括:插设在所述壳体上的两个辅助触点;位于所述壳体内的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包括顶壁和连接于所述顶壁两侧的侧壁,所述安装架的顶壁设有凹陷的安装区;位于所述安装区内的静簧片和动簧片,所述静簧片与其中一个所述辅助触点相连接,所述动簧片与另一个所述辅助触点相连接;插设在所述安装架的顶壁上的推杆,所述动触点向所述静触点移动过程中可带动所述推杆动作,以使得所述推杆带动所述动簧片向所述静簧片移动,所述动触点与所述静触点接通时,所述动簧片与所述静簧片接通。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架的顶壁设有依次连接的第一安装槽、容置槽和第二安装槽,所述容置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安装槽的深度和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深度;所述静簧片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另一部分位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动簧片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另一部分设有向所述容置槽内弯折的弯折部,所述动触点和所述静触点断开时,所述弯折部位于所述静触点下方,所述动触点和所述静触点接通时,所述弯折部在所述推杆的带动下与所述静簧片接通。
进一步的,沿靠近所述容置槽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安装槽内依次设有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一定位结构,所述静簧片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相配合,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一定位结构相连接;和/或,沿靠近所述容置槽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安装槽内依次设有第二限位结构和第二定位结构,所述静簧片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二限位部和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相配合,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结构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槽两侧壁上的限位凸块,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槽底壁上的连接凸起;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与两个所述限位凸块相配合的限位端,所述第一定位部包括与所述连接凸起相适配的连接孔。
进一步的,所述容置槽设有限位孔;所述推杆上端与所述限位孔限位配合,并用于带动所述弯折部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架的侧壁设有加强肋。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和所述静簧片之间设有压盖,所述压盖安装在安装架上,并盖设在所述静簧片上。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架的顶壁设有两连接槽,所述压盖的两个侧壁与所述连接槽相连接,所述压盖的顶壁压合在所述静簧片上;且当所述安装架的顶壁设有依次连接的第一安装槽、容置槽和第二安装槽时,两个所述连接槽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所述容置槽和所述第二安装槽的相对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压盖的顶壁设有用于压紧所述静簧片的压紧块;当所述第一安装槽内设有第一限位结构,且所述第二安装槽设有第二限位结构时,所述压盖的顶壁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相配合的第三限位部和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相配合的第四限位部。
进一步的,所述动触点上表面设有顶板,所述动触点向所述静触点移动过程中,所述顶板带动所述推杆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辅助触点的接触器,通过动触点的动作来使得动簧片和静簧片接通,并且能够实现辅助触点和主触点的同步接通,结构简单且不会出现故障;另外,通过在安装架上设计凹陷的安装区来安装动簧片和静簧片,所需的安装空间占用也远小于现有的辅助触点安装结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有辅助触点的接触器的俯视图;
图2为图1的A-A剖面图;
图3为图1的B-B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有辅助触点的静触点和辅助触点在壳体上的安装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有辅助触点的安装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有辅助触点的静簧片和动簧片在安装架上的安装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有辅助触点的静簧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有辅助触点的动簧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有辅助触点的压盖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有辅助触点的压盖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有辅助触点的静簧片的另一种固定方式示意图。
图标:
1-壳体;
2-动触点;21-顶板;
3-静触点;
4-辅助触点;
5-安装架;51-第一安装槽;511-第一限位结构;512-第一定位结构;52-容置槽;521-限位孔;53-第二安装槽;531-第二限位结构;532-第二定位结构;54-加强肋;
6-静簧片;61-第一限位部;62-第一定位部;
7-动簧片;71-弯折部;72-第二限位部;73-第二定位部;74-连接凸台;
8-推杆;
9-压盖;91-压紧块;92-第三限位部;93-第四限位部;
10-抱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对主回路触点出现的粘连失效情况进行监测,直流接触器通过设计辅助触点结构来监测主触点的失效情况,辅助触点的接通是通过推杆开闭微动开关实现两个辅助触点的接通或断开,此种方式存在微动开关故障率高,主触点与辅助触点接通不同步且占用安装空间的问题,因此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具有辅助触点的接触器,通过对接通辅助触点的具体结构形式进行改进,来解决上述问题。
具体的,结合附图1、2和3所示,本实施例的具有辅助触点4的接触器包括壳体1、动触点2、静触点3、辅助触点4、安装架5、静簧片6和动簧片7和推杆8;其中,本实施例的壳体1可以由陶瓷制成,具有良好的绝缘性,壳体1形成了一个下端开口的绝缘腔体。本实施例的动触点2位于壳体1内,两个静触点3和两个辅助触点4插设在壳体1上,而且两个辅助触点4位于两个静触点3之间。
结合附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壳体1的顶部设有与静触点3和辅助触点4钎焊的凸台,其中凸台上进行锰钼合金金属化涂覆,方便与主回路静触点3、辅助触点4静触点3进行钎焊。
结合附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安装架5包括顶壁和连接于顶壁两侧的侧壁,安装架5的顶壁设有凹陷的安装区;本实施例的静簧片6和动簧片7均位于安装区内,静簧片6与其中一个辅助触点4相连接,动簧片7与另一个辅助触点4相连接;本实施例的推杆8插设在安装架5的顶壁上,并且位于动簧片7和静簧片6的下方,并且可以在外力作用下在安装架5上升降,本实施例的推杆8的位置和长度被构造为:当动触点2向静触点3移动过程中能够带动推杆8向上移动,以使得推杆8带动本实施例的动簧片7向静簧片6移动,动触点2与静触点3接通时,动簧片7与静簧片6接通。
具体的,是本实施例的动触点2上表面设有由绝缘材质制成的顶板21,该顶板21为动触点2组件上的用于安装固定动触点2的U型支架的顶板21,动触点2向静触点3移动过程中,由于顶板21的高度大于动触点2的高度,因此能够在动触点2未与静触点3接触时便于推杆8相抵,然后带动推杆8移动,通过推杆8带动本实施例的动簧片7的一端上升,使得动簧片7与静簧片6接通,而由于推杆8带动动簧片7上升的距离较小,因此本实施例的推杆8底部的高度可以大于等于静触点3底部的高度。
上述结构通过动触点2的动作来使得动簧片7和静簧片6接通,能够实现辅助触点4和主触点的同步接通,而且不采用微动开关等结构,直接通过两个簧片实现两个辅助触点4的接通或断开,结构简单且不会出现故障;另外,通过在安装架5上设计凹陷的安装区来安装动簧片7和静簧片6,所需的安装空间占用也远小于现有的辅助触点4安装结构。
结合附图5和6所示,为了对动簧片7和静簧片6实现更好的安装固定,并且进一步减小安装空间,本实施例的安装架5的顶壁设有依次连接的第一安装槽51、容置槽52和第二安装槽53,其中,本实施例的容置槽52的深度大于第一安装槽51的深度和第二安装槽53的深度;静簧片6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安装槽51内,另一部分位于容置槽52内;动簧片7一部分位于第二安装槽53内,另一部分设有向容置槽52内弯折的弯折部71,动触点2和静触点3断开时,弯折部71位于静触点3下方,动触点2和静触点3接通时,弯折部71在推杆8的带动下与静簧片6接通。
本实施例的弯折部71的截面形状类似于Z字形,通过将弯折部71置于容置槽52内,并且该弯折部71位于静簧片6的下方,无需将动簧片7整体置于静簧片6的下方,进而能够减小一定的安装空间,并且动簧片7与辅助触点4的连接处和静簧片6与辅助触点4的连接处能够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无需对两个辅助触点4的位置进行设计调整。
进一步的,在沿靠近容置槽52的方向上,本实施例的第一安装槽51内依次设有第一限位结构511和第一定位结构512,相应的,结合附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静簧片6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一限位部61和第一定位部62,第一限位部61与第一限位结构511相配合,第一定位部62与第一定位结构512相连接;同理,在沿靠近容置槽52的方向上,第二安装槽53内依次设有第二限位结构531和第二定位结构532,相应的,结合附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静簧片6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二限位部72和第二定位部73,第二限位部72与第二限位结构531相配合,第二定位部73与第二定位结构532相连接。
其中,本实施例的第一限位结构511包括设置在第一安装槽51两侧壁上的限位凸块,第一定位结构512包括设置在第一安装槽51底壁上的连接凸起;第一限位部61包括与两个限位凸块相配合的限位端,第一定位部62包括与连接凸起相适配的连接孔;本实施例的第二限位结构531与第一限位结构511相同或相似,本实施例的第二限位部72与第一限位部61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本实施例的第二定位结构532与第一定位结构512相同或相似,本实施例的第二定位部73与第一定位部62结构相同或相似。
当然,本实施例的静簧片6的固定形式不限于上述结构,还可以是如图11中所示,通过抱箍10等结构将其安装在安装架5上。另外,为了便于动簧片7和静簧片6的连接,本实施例在上述弯折部71朝向静簧片6的表面上设有一个连接凸台74。
另外,为了安装推杆8,本实施例的容置槽52设有限位孔521;推杆8上端的径向尺寸大于其余部位的径向尺寸,推杆8的上端位于限位孔521上方,并且与限位孔521限位配合,推杆8的上端用于带动弯折部71移动,推杆8的上端可以与弯折部71相连接,连接方式可以是抵接或者其他连接方式。
另外,为了提高安装架5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的安装架5的侧壁设有多个加强肋54,多个加强肋54沿着安装架5侧壁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布设,使得安装架5能够对壳体1等结构进行良好的支撑固定。
另外,为了防止动簧片7与静簧片6连接的过程中,静簧片6产生不必要的位移,结合附图9和10所示,本实施例在壳体1和静簧片6之间设有压盖9,压盖9包括顶壁和连接于顶壁两侧的侧壁,本实施例的压盖9安装在安装架5上,并且盖设在静簧片6上,对静簧片6起到限位固定作用,提高了静簧片6和动簧片7的接通稳定性。
为了安装本实施例的压盖9,本实施例的安装架5的顶壁设有两连接槽,压盖9的两个侧壁与连接槽相连接,压盖9的顶壁压合在静簧片6上;且当安装架5的顶壁设有上述第一安装槽51、容置槽52和第二安装槽53时,本实施例的两个连接槽分别位于第一安装槽51、容置槽52和第二安装槽53的相对两侧,通过安装架5这一个结构来实现动静簧片6以及压盖9的安装,提高了结构的紧凑性。
优选的,为了更好的固定静簧片6,本实施例的压盖9的顶壁设有用于压紧静簧片6的压紧块91;并且为了提高压盖9的安装稳定性,当第一安装槽51内设有第一限位结构511,且第二安装槽设有第二限位结构531时,本实施例的压盖9的顶壁设有与第一限位结构511相配合的第三限位部92和与第二限位结构531相配合的第四限位部93,其中,本实施例的第三限位部92和第四限位部93均为凸块结构。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具有辅助触点的接触器,包括壳体、动触点和静触点;所述动触点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静触点插设在所述壳体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插设在所述壳体上的两个辅助触点;
位于所述壳体内的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包括顶壁和连接于所述顶壁两侧的侧壁,所述安装架的顶壁设有凹陷的安装区;
位于所述安装区内的静簧片和动簧片,所述静簧片与其中一个所述辅助触点相连接,所述动簧片与另一个所述辅助触点相连接;
插设在所述安装架的顶壁上的推杆,所述动触点向所述静触点移动过程中可带动所述推杆动作,以使得所述推杆带动所述动簧片向所述静簧片移动,所述动触点与所述静触点接通时,所述动簧片与所述静簧片接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辅助触点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区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安装槽、容置槽和第二安装槽,所述容置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安装槽的深度和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深度;
所述静簧片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另一部分位于所述容置槽内;
所述动簧片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另一部分设有向所述容置槽内弯折的弯折部,所述动触点和所述静触点断开时,所述弯折部位于所述静触点下方,所述动触点和所述静触点接通时,所述弯折部在所述推杆的带动下与所述静簧片接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辅助触点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沿靠近所述容置槽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安装槽内依次设有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一定位结构,所述静簧片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相配合,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一定位结构相连接;
和/或,沿靠近所述容置槽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安装槽内依次设有第二限位结构和第二定位结构,所述静簧片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二限位部和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相配合,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结构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辅助触点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槽两侧壁上的限位凸块,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槽底壁上的连接凸起;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与两个所述限位凸块相配合的限位端,所述第一定位部包括与所述连接凸起相适配的连接孔。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辅助触点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设有限位孔;所述推杆上端与所述限位孔限位配合,并用于带动所述弯折部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辅助触点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的侧壁设有加强肋。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具有辅助触点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和所述静簧片之间设有压盖,所述压盖安装在安装架上,并盖设在所述静簧片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辅助触点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的顶壁设有两连接槽,所述压盖的两个侧壁与所述连接槽相连接,所述压盖的顶壁压合在所述静簧片上;
且当所述安装架的顶壁设有依次连接的第一安装槽、容置槽和第二安装槽时,两个所述连接槽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所述容置槽和所述第二安装槽的相对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辅助触点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盖的顶壁设有用于压紧所述静簧片的压紧块;
当所述第一安装槽内设有第一限位结构,且所述第二安装槽设有第二限位结构时,所述压盖的顶壁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相配合的第三限位部和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相配合的第四限位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具有辅助触点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点上表面设有顶板,所述动触点向所述静触点移动过程中,所述顶板带动所述推杆移动。
CN202022330885.5U 2020-10-19 2020-10-19 具有辅助触点的接触器 Active CN2128743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330885.5U CN212874330U (zh) 2020-10-19 2020-10-19 具有辅助触点的接触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330885.5U CN212874330U (zh) 2020-10-19 2020-10-19 具有辅助触点的接触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874330U true CN212874330U (zh) 2021-04-02

Family

ID=752011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330885.5U Active CN212874330U (zh) 2020-10-19 2020-10-19 具有辅助触点的接触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87433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42056A (zh) * 2022-11-17 2023-01-24 东莞市中汇瑞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辅助触点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42056A (zh) * 2022-11-17 2023-01-24 东莞市中汇瑞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辅助触点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610601B1 (ko) 고용량 릴레이의 단락 방지 구조
EP3742460A1 (en) High-voltage dc relay
CN212874330U (zh) 具有辅助触点的接触器
CN210142625U (zh) 高容量继电器的抗短路结构
EP2765587A1 (en)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CN212874357U (zh) 接触器用传动机构和直流接触器
KR20030047801A (ko) 열 프로텍터
CN100435252C (zh) 具有用于灭弧的装置的电开关装置
CN209993627U (zh) 二次电池顶盖
CN220233648U (zh) 电连接结构及继电器插座
US12002641B2 (en) High-voltage DC relay having a movable piece
CN216562895U (zh) 一种隔离开关辅助装置
CN220963150U (zh) 一种电源控制磁保持继电器
CN220106373U (zh) 一种转换型直流接触器
CN219476562U (zh) 一种隔离开关熔断器组
CN112750666B (zh) 一种框架断路器
CN214477153U (zh) 一种三相隔离开关装置
CN216218038U (zh) 一种电压采样结构及插入式断路器
CN220290647U (zh) 一种用于电器元件中的多元触头
CN217822595U (zh) 一种汽车用直流继电器
CN220381985U (zh) 一种载流性能好的触桥组件、隔离开关、供电系统
CN220020905U (zh) 一种改良双电源开关结构
CN219696320U (zh) 一种隔离开关
CN220107314U (zh) 配电箱填充白板及配电箱
CN213906096U (zh) 一种新型充气柜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25000 Wenzhou Bridge Industrial Park, Beibeixiang Town, Yueqing City, Wen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Benyi New Ener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25600 Wenzhou Bridge Industrial Park, North Bai Xiang Town, Yueqing City, Wenzhou, Zhejiang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BENYI ELECTRICAL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