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870632U - 干燥系统 - Google Patents

干燥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870632U
CN212870632U CN202021868294.7U CN202021868294U CN212870632U CN 212870632 U CN212870632 U CN 212870632U CN 202021868294 U CN202021868294 U CN 202021868294U CN 212870632 U CN212870632 U CN 2128706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medium
heat exchange
inlet
outlet
exchange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86829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建云
向晓刚
张守恒
肖文辉
王晓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nhua Hexia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anhua Ecological Board Integrated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anhua Ecological Board Integrated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Wanhua Ecological Board Integrated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86829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8706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8706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8706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10Greenhouse gas [GHG] capture, material saving, heat recovery or other energy efficient measures, e.g. motor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e.g. for rolling metal or metal working

Landscapes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干燥系统,包括:干燥装置;旋风分离器,包括筒体和设置在筒体顶部的管体,管体与筒体的内部连通,筒体具有分离器进口,分离器进口与干燥装置连通,筒体的底部具有第一分离器出口,管体外露于筒体的部分具有第二分离器出口;余热回收系统,包括第一换热结构,第一换热结构覆盖在筒体的筒壁和/或管体的管壁上,第一换热结构具有冷却介质进口和冷却介质出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实现余热的有效回收利用,布置更加方便,无需额外设置外部换热装置,使整体结构更加简单。

Description

干燥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造板制造过程中所用干燥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干燥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人造板制造行业中,人造板(例如刨花板、纤维板等)通常需要在干燥设备中进行干燥,干燥后产生的烟气的温度较高(大约120℃)。上述烟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和少量的细灰,经湿静电除尘后排入大气,余热无法被有效地回收。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干燥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干燥系统,包括:干燥装置;旋风分离器,包括筒体和设置在筒体顶部的管体,管体与筒体的内部连通,筒体具有分离器进口,分离器进口与干燥装置连通,筒体的底部具有第一分离器出口,管体外露于筒体的部分具有第二分离器出口;余热回收系统,包括第一换热结构,第一换热结构覆盖在筒体的筒壁和/或管体的管壁上,第一换热结构具有冷却介质进口和冷却介质出口。
进一步地,管体的底端插入至筒体内,第一换热结构覆盖在筒体的筒壁和管体位于筒体内的部分的管壁上。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结构覆盖在筒体的筒壁的外侧和管体位于筒体内的部分的管壁的外侧上。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结构包括第一冷却流道和第二冷却流道,第一冷却流道盘绕在筒体的筒壁上,和/或,第二冷却流道盘绕在管体的管壁上。
进一步地,冷却介质进口包括第一冷却介质进口和第二冷却介质进口,第一冷却介质进口位于第一换热结构覆盖筒体的部分上,第二冷却介质进口位于第一换热结构覆盖管体的部分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冷却介质分配结构,具有冷却介质分配腔和与冷却介质分配腔连通的冷却介质总进口、第一冷却介质分配口以及第二冷却介质分配口,第一冷却介质进口与第一冷却介质分配口连通,第二冷却介质进口与第二冷却介质分配口连通。
进一步地,第一冷却介质进口为多个,多个第一冷却介质进口沿筒体的中心线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冷却介质出口包括第一冷却介质出口和第二冷却介质出口,第一冷却介质出口位于第一换热结构覆盖筒体的部分上,第二冷却介质出口位于第一换热结构覆盖管体的部分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冷却介质收集结构,具有冷却介质收集腔和与冷却介质收集腔连通的冷却介质总出口、第一冷却介质收集口以及第二冷却介质收集口,第一冷却介质出口与第一冷却介质收集口连通,第二冷却介质出口与第二冷却介质收集口连通。
进一步地,第一冷却介质出口为多个,多个第一冷却介质出口沿筒体的中心线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余热回收系统还包括第二换热结构和介质输送动力装置,冷却介质进口和冷却介质出口分别与第二换热结构连通以使第一换热结构和第二换热结构形成回路,介质输送动力装置连接在回路中。
进一步地,余热回收系统还包括风机,风机设置在第二换热结构处。
进一步地,冷却介质为水,余热回收系统还包括储水箱,储水箱与回路中位于第一换热结构下游的位置可选择性地连通或断开。
进一步地,还包括:冷却介质分配结构,具有冷却介质分配腔和与冷却介质分配腔连通的冷却介质总进口,冷却介质总进口与第二换热结构连通;和/或,冷却介质收集结构,具有冷却介质收集腔和与冷却介质收集腔连通的冷却介质总出口,冷却介质总出口与第二换热结构连通。
进一步地,旋风分离器为多个,余热回收系统包括多个第一换热结构,多个第一换热结构与多个旋风分离器一一对应。
进一步地,还包括:进料分配结构,具有进料分配腔以及与进料分配腔连通的进料总进口和多个进料分配口,进料总进口与干燥装置连通,多个进料分配口分别与多个旋风分离器的分离器进口连通。
进一步地,还包括:尾气收集结构,具有尾气收集腔以及与尾气收集腔连通的尾气总出口和多个尾气收集口,多个尾气收集口分别与多个旋风分离器的第二分离器出口连通。
进一步地,还包括:出料输送装置,设置在多个旋风分离器的第一分离器出口的下方。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物料经过干燥装置干燥后,物料伴随着产生的烟气(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和少量的细灰)由分离器进口进入至旋风分离器的筒体内进行分离。分离后的物料由第一分离器出口排出,分离后的烟气由第二分离器出口排出。由于余热回收系统的第一换热结构覆盖在筒体的筒壁和/或管体的管壁上。冷却介质由第一换热结构的冷却介质进口流入到第一换热结构内,该冷却介质主要吸收烟气在筒体的筒壁和/或管体的管壁处所产生的热能,吸收热能后的冷却介质由冷却介质出口流出,流出后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再利用,从而实现余热的有效回收利用。此外,第一换热结构直接设置于旋风分离器上,在旋风分离器的内部进行余热的转换,布置更加方便,无需额外设置外部换热装置,使整体结构更加简单。
附图说明
通过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将显而易见,并可帮助对本实用新型有全面的理解。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干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2是图1的干燥系统的旋风分离器、第一换热结构、冷却介质分配结构以及冷却介质收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并不一定按比例来绘制,而是仅以不影响读者理解的示意性方式示出。
附图标记说明:
10、旋风分离器;11、筒体;12、管体;13、分离器进口;14、第一分离器出口;15、第二分离器出口;16、第一阀门;
20、第一换热结构;21、冷却介质进口;211、第一冷却介质进口;212、第二冷却介质进口;22、冷却介质出口;221、第一冷却介质出口;222、第二冷却介质出口;23、第一冷却流道;24、第二冷却流道;
30、冷却介质分配结构;31、冷却介质总进口;32、第一冷却介质分配口;33、第二冷却介质分配口;
40、冷却介质收集结构;41、冷却介质总出口;42、第一冷却介质收集口;43、第二冷却介质收集口;
50、第二换热结构;60、介质输送动力装置;70、风机;80、储水箱;
90、进料分配结构;91、进料总进口;92、进料分配口;
100、尾气收集结构;101、尾气总出口;102、尾气收集口;
200、出料输送装置;300、引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若全文中涉及“第一”、“第二”等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描述仅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先后次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应该理解为“第一”、“第二”等描述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若全文中出现“和/或”,其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此外,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上方”、“下方”、“顶部”、“底部”等,仅用来描述如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为也包含除了图中所示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干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需要注意的是,图1中各个箭头表示的为干燥系统中物料(例如人造板纤维)、烟气、冷却介质等的流向。此外,本实施例的干燥装置和尾气处理系统均为现有结构,图1中并未示出干燥装置和尾气处理系统。
图2是图1的干燥系统的旋风分离器、第一换热结构、冷却介质分配结构以及冷却介质收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主要示出了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和物料、烟气、冷却介质等的流向。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干燥系统包括干燥装置、旋风分离器10、引风机300以及余热回收系统。
其中,干燥装置主要用于对物料(例如人造板纤维)进行干燥。旋风分离器10包括筒体11和设置在筒体11顶部的管体12。管体12与筒体11的内部连通。筒体11具有分离器进口13,分离器进口13与干燥装置连通。管体12的底端插入至筒体11内。筒体11的底部具有第一分离器出口14。第一分离器出口14处设置有第一阀门16。管体12外露于筒体11的部分具有第二分离器出口15。引风机300与第二分离器出口15连通。
物料经过干燥装置干燥后,物料伴随着产生的烟气(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和少量的细灰)由分离器进口13进入至旋风分离器10的筒体11内。在引风机300的作用下,烟气沿筒体11内壁高速旋转产生蜗流,大部分较大的物料在蜗流的作用下沉降至筒体11的底部,烟气向上被引风机300抽出,从而实现物料与烟气的分离。分离后的物料在打开第一阀门16后由第一分离器出口14排出,分离后的烟气由第二分离器出口15排出。
余热回收系统包括第一换热结构20。第一换热结构20覆盖在筒体11的筒壁和管体12位于筒体11内的部分的管壁上。第一换热结构20具有冷却介质进口21和冷却介质出口22。冷却介质由冷却介质进口21流入到第一换热结构20内,该冷却介质主要吸收烟气在筒体11的筒壁和管体12的管壁处所产生的热能,吸收热能后的冷却介质由冷却介质出口22流出,流出后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再利用,从而实现余热的有效回收利用。
此外,第一换热结构20直接设置于旋风分离器10上,在旋风分离器10的内部进行余热的转换,布置更加方便,无需额外设置外部换热装置,使整体结构更加简单。优选地,将第一换热结构20覆盖在筒体11的筒壁和管体12位于筒体11内的部分的管壁上。由于烟气在管体12插入至筒体11内的部分上同样会产生热能,在该位置与筒体11的筒壁同时覆盖有第一换热结构20,可以进一步增强吸收热能的效果,从而提高余热回收率。
需要说明的是,旋风分离器10内部的温度需要控制在烟气中的水蒸气不能形成水凝,不然会影响物料和烟气的分离效果。
此外,第一换热结构20的设置位置不限于此,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换热结构也可以至少部分覆盖在管体的其他部位,例如设置在管体外露于筒体的部分上,此时该部分第一换热结构则是针对已经分离后的烟气进行热能的吸收。第一换热结构也可以单独覆盖在筒体的筒壁上,或者,单独覆盖在管体位于筒体内的部分的管壁上。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干燥系统中,第一换热结构20覆盖在筒体11的筒壁的外侧和管体12位于筒体11内的部分的管壁的外侧上,这样可以在保证换热效果的同时更加便于装配。当然,第一换热结构20的设置位置不限于此,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换热结构也可以设置在筒体的筒壁的内侧或管体的管壁的内侧。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干燥系统中,第一换热结构20包括第一冷却流道23和第二冷却流道24。第一冷却流道23盘绕在筒体11的筒壁上。第二冷却流道24盘绕在管体12的管壁上。上述第一冷却流道23和第二冷却流道24均采用盘绕的方式进行设置,从而能够最大程度地增加换热面积,提高吸收热能的效果。其中,冷却流道“盘绕”可以为一条冷却流道呈螺旋状盘绕,也可以为多条冷却流道中的每条在一个平面内均单独围绕一圈。在本实施例中,筒体11的筒壁外侧覆盖有一冷却层结构(也可看作该冷却层结构形成筒体11的侧壁),该冷却层结构内部形成上述第一冷却流道23。管体12的管壁上设置有冷却盘管,该冷却盘管的管内空间形成第二冷却流道24。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换热结构20的具体结构不限于此,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换热结构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换热结构,其冷却流道可以以其他方式进行布置,例如以蛇形方式布置在筒体的筒壁或管体的管壁上。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干燥系统中,冷却介质进口21包括第一冷却介质进口211和第二冷却介质进口212。第一冷却介质进口211与第一冷却流道23连通,第二冷却介质进口212与第二冷却流道24连通。冷却介质由第一冷却介质进口211和第二冷却介质进口212分别流入第一冷却流道23和第二冷却流道24,这样能够保证第一冷却流道23和第二冷却流道24中的冷却介质均为未吸收过热能的冷却介质,从而分别提高在筒体11的筒壁处和在管体12的管壁处的吸收热能效果,进而提高整体余热回收效果。
当然,冷却介质进口21的设置方式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冷却流道和第二冷却流道也可以共用一个冷却介质进口,也就是第一冷却流道和第二冷却流道串联,这样也可以使第一换热结构正常工作。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如果第一换热结构为其他结构,只要保证第一冷却介质进口位于第一换热结构覆盖筒体的部分上、第二冷却介质进口位于第一换热结构覆盖管体的部分上也可实现上述目的。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干燥系统中,干燥系统还包括冷却介质分配结构30。冷却介质分配结构30具有冷却介质分配腔和与冷却介质分配腔连通的冷却介质总进口31、第一冷却介质分配口32以及第二冷却介质分配口33。第一冷却介质进口211与第一冷却介质分配口32连通。第二冷却介质进口212与第二冷却介质分配口33连通。冷却介质可以先由冷却介质总进口31流入至冷却介质分配腔内,再经由第一冷却介质分配口32、第一冷却介质进口211和第二冷却介质分配口33、第二冷却介质进口212分别流入第一冷却流道23和第二冷却流道24。冷却介质在上述冷却介质分配腔内能够更加均匀地分配至第一冷却流道23和第二冷却流道24中。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冷却介质进口211为多个,多个第一冷却介质进口211沿筒体11的中心线方向间隔设置。由于筒体11沿其中心线的方向的尺寸较大,设置多个第一冷却介质进口211与第一冷却流道23连通,这样可以通过多个第一冷却介质进口211分别向第一冷却流道23内添加冷却介质,配合冷却介质分配结构30以使冷却介质由多个第一冷却介质进口211均匀进入,从而提高第一冷却流道23吸收热能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冷却介质分配结构,通过管路将第一冷却介质进口和第二冷却介质进口与用于添加冷却介质的总进口连通。此外,第一冷却介质进口也可以设置一个,通过一个第一冷却介质进口对整个第一冷却流道进行冷却介质的添加。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干燥系统中,冷却介质出口22包括第一冷却介质出口221和第二冷却介质出口222。第一冷却介质出口221与第一冷却流道23连通,第二冷却介质出口222与第二冷却流道24连通。冷却介质由第一冷却介质出口221和第二冷却介质出口222分别流出,流出的冷却介质互不影响。由于上述的第一冷却介质进口211和第二冷却介质进口212也是单独分开设置,这样可将第一冷却流道23和第二冷却流道24看作是并联,第一冷却流道23和第二冷却流道24通过不相关的两路冷却介质进行换热,能够分别提高在筒体11的筒壁处和在管体12的管壁处的吸收热能效果,进而提高整体余热回收效果。
当然,冷却介质出口22的设置方式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冷却流道和第二冷却流道也可以共用一个冷却介质出口,也就是第一冷却流道和第二冷却流道串联,这样也可以使第一换热结构正常工作。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如果第一换热结构为其他结构,只要保证第一冷却介质出口位于第一换热结构覆盖筒体的部分上、第二冷却介质出口位于第一换热结构覆盖管体的部分上也可实现上述目的。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干燥系统中,干燥系统还包括冷却介质收集结构40。冷却介质收集结构40具有冷却介质收集腔和与冷却介质收集腔连通的冷却介质总出口41、第一冷却介质收集口42以及第二冷却介质收集口43。第一冷却介质出口221与第一冷却介质收集口42连通。第二冷却介质出口222与第二冷却介质收集口43连通。吸收热能后的冷却介质分别通过第一冷却介质出口221、第一冷却介质收集口42和第二冷却介质出口222、第二冷却介质收集口43流出第一冷却流道23和第二冷却流道24,并流入至冷却介质收集腔内。上述冷却介质收集腔对冷却介质进行收集缓冲,最终从冷却介质总出口41流出。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冷却介质出口221为多个,多个第一冷却介质出口221沿筒体11的中心线方向间隔设置。由于筒体11沿其中心线的方向的尺寸较大,设置多个第一冷却介质出口221与第一冷却流道23连通,这样可以使第一冷却流道23内的冷却介质通过多个第一冷却介质出口221分别流出,效率更高。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冷却介质收集结构,通过管路将第一冷却介质出口和第二冷却介质出口与用于流出冷却介质的总出口连通。此外,第一冷却介质出口也可以设置一个,通过一个第一冷却介质出口对整个第一冷却流道进行冷却介质的流出。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干燥系统中,余热回收系统还包括第二换热结构50和介质输送动力装置60。冷却介质总进口31与第二换热结构50的出口连通,从而使冷却介质进口21与第二换热结构50连通。冷却介质总出口41与第二换热结构50的进口连通,从而使冷却介质出口22与第二换热结构50连通。上述结构使第一换热结构20和第二换热结构50形成回路。介质输送动力装置60为动力泵,该动力泵连接在上述回路中,为冷却介质提供动力。上述第二换热结构50能够对已吸收热能的冷却介质进行再次换热,一方面使冷却介质降温,便于再次流向第一换热结构20,另一方面将热能回收,便于后续再利用。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余热回收系统还包括风机70,风机70设置在第二换热结构50处。第二换热结构50中的冷却介质的热能经风机70送至需要热量的位置,例如热能中心的一、二次进风口,也可作为铺装机加热的热源或冬天车间办公室的取暖等。
此外,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冷却介质为水,余热回收系统还包括储水箱80。储水箱80与回路中位于第一换热结构20下游的位置可选择性地连通或断开。具体地,储水箱80与回路中位于第一换热结构20下游的位置通过管路连通,该管路上设置第二阀门。冷却介质吸收热能后变为热水,当需要向储水箱80中引入热水时,打开第二阀门,回路中的热水流入储水箱80。储水箱80中的热水可以用作生活用水等用途。
需要说明的是,余热回收的具体方式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冷却介质为水,可以直接将与冷却介质总出口连接的管路通向需要热水的场景;或者,在第二换热结构处再设置另一换热结构(如换热管),将热能交换至另一需要进行换热或需要利用热量的场景。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干燥系统中,旋风分离器10为多个,余热回收系统包括多个第一换热结构20,多个第一换热结构20与多个旋风分离器10一一对应。多个旋风分离器10的设置使对物料和烟气的分离效率更高。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干燥系统还包括进料分配结构90。进料分配结构90具有进料分配腔以及与进料分配腔连通的进料总进口91和多个进料分配口92。进料总进口91与干燥装置连通。多个进料分配口92分别与多个旋风分离器10的分离器进口13连通。经干燥后的物料和烟气的混合物先由进料总进口91进入进料分配腔内,再经由进料分配口92、分离器进口13进入旋风分离器10。物料和烟气的混合物在上述进料分配腔内能够更加均匀地分配至各个旋风分离器10中。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干燥系统还包括尾气收集结构100和尾气处理系统。尾气收集结构100具有尾气收集腔以及与尾气收集腔连通的尾气总出口101和多个尾气收集口102。尾气总出口101与尾气处理系统连通。多个尾气收集口102分别与多个旋风分离器10的第二分离器出口15连通。各个旋风分离器10中分离后的烟气分别通过各自对应的第二分离器出口15、尾气收集口102进入到尾气收集腔内。上述尾气收集腔对分离后的烟气进行收集缓冲,最终从尾气总出口101排放至尾气处理系统中进行后续处理。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从尾气总出口排放出的烟气如果符合排放标准的话,也可以直接排放至大气。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干燥系统中,干燥系统还包括出料输送装置200。出料输送装置200设置在多个旋风分离器10的第一分离器出口14的下方。当分离后的物料由第一分离器出口14排出后,通过出料输送装置200将这些物料输送至料仓。在本实施例中,出料输送装置200为刮板输送机。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出料输送装置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输送装置。
下面具体说明干燥系统的工作过程:
物料经过干燥装置干燥后,物料伴随着产生的烟气(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和少量的细灰)先经进料总进口91进入进料分配结构90的进料分配腔,再经进料分配口92、分离器进口13进入各个旋风分离器10的筒体11内。在引风机300的作用下,烟气沿筒体11内壁高速旋转产生蜗流,大部分较大的物料在蜗流的作用下沉降至筒体11的底部,第一阀门16打开后经由第一分离器出口14排出至出料输送装置200,并由出料输送装置200输送至料仓。
而烟气经管体12、第二分离器出口15、尾气收集口102进入尾气收集结构100的尾气收集腔,再经尾气总出口101排出至尾气处理系统中进行后续处理。
冷却介质先由冷却介质总进口31流入至冷却介质分配结构30的冷却介质分配腔内,再经第一冷却介质分配口32、第一冷却介质进口211和第二冷却介质分配口33、第二冷却介质进口212分别流入第一冷却流道23和第二冷却流道24。第一冷却流道23和第二冷却流道24中的冷却介质吸收烟气在筒体11的筒壁和管体12的管壁处所产生的热能。吸收热能后的冷却介质经第一冷却介质出口221、第一冷却介质收集口42和第二冷却介质出口222、第二冷却介质收集口43流出至冷却介质收集结构40的冷却介质收集腔内,再经冷却介质总出口41流出至介质输送动力装置60、第二换热结构50。第二换热结构50中的冷却介质的热能经风机70送至需要热量的位置,例如热能中心的一、二次进风口,也可作为铺装机加热的热源或冬天车间办公室的取暖等。当需要向储水箱80中引入热水时,打开第二阀门,回路中的热水流入储水箱80。储水箱80中的热水可以用作生活用水等用途。
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得到新的实施例。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8)

1.一种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干燥装置;
旋风分离器(10),包括筒体(11)和设置在所述筒体(11)顶部的管体(12),所述管体(12)与所述筒体(11)的内部连通,所述筒体(11)具有分离器进口(13),所述分离器进口(13)与所述干燥装置连通,所述筒体(11)的底部具有第一分离器出口(14),所述管体(12)外露于所述筒体(11)的部分具有第二分离器出口(15);
余热回收系统,包括第一换热结构(20),所述第一换热结构(20)覆盖在所述筒体(11)的筒壁和/或所述管体(12)的管壁上,所述第一换热结构(20)具有冷却介质进口(21)和冷却介质出口(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体(12)的底端插入至所述筒体(11)内,所述第一换热结构(20)覆盖在所述筒体(11)的筒壁和所述管体(12)位于所述筒体(11)内的部分的管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结构(20)覆盖在所述筒体(11)的筒壁的外侧和所述管体(12)位于所述筒体(11)内的部分的管壁的外侧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结构(20)包括第一冷却流道(23)和第二冷却流道(24),所述第一冷却流道(23)盘绕在所述筒体(11)的筒壁上,和/或,所述第二冷却流道(24)盘绕在所述管体(12)的管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介质进口(21)包括第一冷却介质进口(211)和第二冷却介质进口(212),所述第一冷却介质进口(211)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结构(20)覆盖所述筒体(11)的部分上,所述第二冷却介质进口(212)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结构(20)覆盖所述管体(12)的部分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冷却介质分配结构(30),具有冷却介质分配腔和与所述冷却介质分配腔连通的冷却介质总进口(31)、第一冷却介质分配口(32)以及第二冷却介质分配口(33),所述第一冷却介质进口(211)与所述第一冷却介质分配口(32)连通,所述第二冷却介质进口(212)与所述第二冷却介质分配口(33)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冷却介质进口(211)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冷却介质进口(211)沿所述筒体(11)的中心线方向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介质出口(22)包括第一冷却介质出口(221)和第二冷却介质出口(222),所述第一冷却介质出口(221)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结构(20)覆盖所述筒体(11)的部分上,所述第二冷却介质出口(222)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结构(20)覆盖所述管体(12)的部分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冷却介质收集结构(40),具有冷却介质收集腔和与所述冷却介质收集腔连通的冷却介质总出口(41)、第一冷却介质收集口(42)以及第二冷却介质收集口(43),所述第一冷却介质出口(221)与所述第一冷却介质收集口(42)连通,所述第二冷却介质出口(222)与所述第二冷却介质收集口(43)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冷却介质出口(221)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冷却介质出口(221)沿所述筒体(11)的中心线方向间隔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余热回收系统还包括第二换热结构(50)和介质输送动力装置(60),所述冷却介质进口(21)和所述冷却介质出口(22)分别与所述第二换热结构(50)连通以使所述第一换热结构(20)和所述第二换热结构(50)形成回路,所述介质输送动力装置(60)连接在所述回路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余热回收系统还包括风机(70),所述风机(70)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结构(50)处。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介质为水,所述余热回收系统还包括储水箱(80),所述储水箱(80)与所述回路中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结构(20)下游的位置可选择性地连通或断开。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冷却介质分配结构(30),具有冷却介质分配腔和与所述冷却介质分配腔连通的冷却介质总进口(31),所述冷却介质总进口(31)与所述第二换热结构(50)连通;和/或,
冷却介质收集结构(40),具有冷却介质收集腔和与所述冷却介质收集腔连通的冷却介质总出口(41),所述冷却介质总出口(41)与所述第二换热结构(50)连通。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风分离器(10)为多个,所述余热回收系统包括多个所述第一换热结构(20),多个所述第一换热结构(20)与多个所述旋风分离器(10)一一对应。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进料分配结构(90),具有进料分配腔以及与所述进料分配腔连通的进料总进口(91)和多个进料分配口(92),所述进料总进口(91)与所述干燥装置连通,多个所述进料分配口(92)分别与多个所述旋风分离器(10)的所述分离器进口(13)连通。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尾气收集结构(100),具有尾气收集腔以及与所述尾气收集腔连通的尾气总出口(101)和多个尾气收集口(102),多个所述尾气收集口(102)分别与多个所述旋风分离器(10)的所述第二分离器出口(15)连通。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出料输送装置(200),设置在多个所述旋风分离器(10)的所述第一分离器出口(14)的下方。
CN202021868294.7U 2020-08-31 2020-08-31 干燥系统 Active CN2128706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68294.7U CN212870632U (zh) 2020-08-31 2020-08-31 干燥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68294.7U CN212870632U (zh) 2020-08-31 2020-08-31 干燥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870632U true CN212870632U (zh) 2021-04-02

Family

ID=75193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68294.7U Active CN212870632U (zh) 2020-08-31 2020-08-31 干燥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87063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95038A (zh) * 2021-06-07 2021-08-24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引射双锥低耗旋流污水热回收防阻装置
CN115342601A (zh) * 2022-08-16 2022-11-15 广西祥盛家居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Osb刨花板干燥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95038A (zh) * 2021-06-07 2021-08-24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引射双锥低耗旋流污水热回收防阻装置
CN115342601A (zh) * 2022-08-16 2022-11-15 广西祥盛家居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Osb刨花板干燥方法
CN115342601B (zh) * 2022-08-16 2024-01-23 广西祥盛家居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Osb刨花板干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870632U (zh) 干燥系统
CN103575077B (zh) 一种多层带式干燥系统
CN203561164U (zh) 一种多层带式干燥系统
CN104859292A (zh) 一种凹印机烘干系统
CN102603937A (zh) 氯化聚乙烯专用闪蒸干燥加内加热流化床干燥系统及工艺
CN106352689A (zh) 一种热风干燥设备
CN205536934U (zh) 余热回收烘箱
CN103575082B (zh) 一种发酵饲料干燥系统
CN111336802A (zh) 纳米碳酸钙专用网带干燥装置及其干燥方法
CN203586725U (zh) 一种发酵饲料烘干装置
CN202204245U (zh) 一种节能型气流输送干燥系统
CN100494846C (zh) 气流干燥节能装置
CN205995246U (zh) 一种烘干废气回收利用的设备
CN201122041Y (zh) 具有热交换器的干燥机
CN201093857Y (zh) 气流干燥节能装置
CN212158034U (zh) 一种纳米碳酸钙专用网带干燥装置
CN210242524U (zh) 一种循环利用废热的热交换设备
CN211814106U (zh) 带式污泥干化腔
CN202166290U (zh) 一种气流式植物干燥机
CN202719902U (zh) 一种改进的用于气流干燥设备的热交换器
CN101169307A (zh) 一种热管余热回收型干燥机
CN218529806U (zh) 一种便于热量回收的喷雾干燥机
CN212270337U (zh) 一种涤纶短纤生产用冷却装置
CN219474150U (zh) 一种丸粒转筒式预干燥机
CN212645252U (zh) 基于换热系统的网带烘干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464000 South of Weibei 1st Road and east of Jingbei 8th Road, Home Town, Yangshan New District, Xinyang City, Hen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Wanhua Hexiang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464000 yuanzhai village, East Office of industrial city, Xinyang City, Hen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Wanhua ecological board integrated equipment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