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99820U - 水解酸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水解酸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99820U
CN212799820U CN202021010173.9U CN202021010173U CN212799820U CN 212799820 U CN212799820 U CN 212799820U CN 202021010173 U CN202021010173 U CN 202021010173U CN 212799820 U CN212799820 U CN 2127998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ydrolysis
tank
cylinder
inner cylinder
hydrolysis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01017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金河
吴振华
张轶凡
刘宝玉
程岩
刘范嘉
刘晓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CAR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CAR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CAR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CAR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01017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998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998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998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ixers Of The Rotary Stirring Typ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解酸化装置,涉及排污处理技术领域。该水解酸化装置包括水解池、提升器、内筒和外筒;内筒和外筒均安装于水解池内,并均与水解池连通,内筒位于外筒的筒腔内;内筒的侧壁顶部设置有过流孔,过流孔用于连通内筒的筒腔和外筒的筒腔,内筒的侧壁底部连接有进液管;提升器用于提升内筒内的物料。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解酸化装置缓解了现有技术中水解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水解酸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污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解酸化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力度的逐步加强,排放水质指标将日趋严格,尤其是工业废水含量较高的污水厂和工业区综合污水厂,故而在污水排放时必须对污水进行处理。水解酸化工艺就是污水处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水解酸化工艺主要是利用甲烷菌与水解产酸菌生长速度的不同,人为地在反应器中造成水流动的淘洗作用,使得甲烷菌难以繁殖,将厌氧处理控制在水解酸化阶段,将厌氧水接处理作用各种生化处理的预处理,进而提高污水生化性能,降低后续生物处理的负荷。然而传统的水解池在进行水解过程中,由于配水均匀性较低,容易出现死角,进而严重影响水解效率。
鉴于此,迫切需要一种水解酸化装置,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解酸化装置,以缓解现有技术中水解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水解酸化装置,包括水解池、提升器、内筒和外筒;
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均安装于所述水解池内,并均与所述水解池连通,所述内筒位于所述外筒的筒腔内;所述内筒的侧壁顶部设置有过流孔,所述过流孔用于连通所述内筒的筒腔和所述外筒的筒腔,所述内筒的侧壁底部连接有进液管;所述提升器用于提升所述内筒内的物料。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水解池的底部呈碗状结构设置。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水解酸化装置还包括排泥管,所述排泥管连接于所述水解池的底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水解酸化装置还包括出液管,所述出液管连接于所述水解池的上端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水解酸化装置还包括出液堰,所述出液堰连接于所述水解池的上端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出液管的高度低于所述出液堰的高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提升器包括电机、搅拌轴和搅拌叶片;
所述搅拌轴位于所述内筒内,所述搅拌叶片固设于所述搅拌轴,所述电机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搅拌轴传动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水解池的顶部设置有池顶支架,所述内筒、所述外筒以及所述提升器均安装于所述池顶支架。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进液管穿过所述池顶支架伸入所述外筒内,并沿所述外筒的长度方向延伸至所述内筒的底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水解酸化装置还包括支座,所述支座安装于所述水解池,用于支撑所述水解池。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水解酸化装置,包括水解池、提升器、内筒和外筒,内筒和外筒均安装在水解池内,且内筒位于外筒的筒腔内。内筒的顶部设置有过流孔,过流孔用于连通内筒的筒腔和外筒的筒腔,且在内筒的底部连接有进液管。在实际使用时,处理污水从进液管进入,与水解池内的污泥接触,同时提升器产生提升动力促使处理污水与污泥向上移动,进而使得处理污水和污泥能够通过内筒上的过流孔流向外筒,在外筒导流作用下沿筒壁向下移动,并与水解池的池底产生撞击,在撞击产生的相互作用下,在水解池内产生向上的运动趋势,而后在重力的作用下液体中的污泥逐渐沉淀。也就是说,该水解酸化装置一方面通过提升器使得由进液管进入的处理污水与水解池内的污泥在搅拌提升的过程中充分接触,另一方面通过内筒、外筒、提升器以及水解池的配合改变液体和污泥的流向,增加处理污水与污泥的接触时间,进而使得处理污水与污泥充分接触,提高了水解酸化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解酸化装置的示意图。
图标:10-水解池;11-池顶支架;20-提升器;21-电机;22-搅拌轴;23-搅拌叶片;30-内筒;40-外筒;50-进液管;60-排泥管;71-出液管;72-出液堰;80-支座;81-支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水解酸化装置包括水解池10、提升器20、内筒30和外筒40;内筒30和外筒40均安装于水解池10内,并均与水解池10连通,内筒30位于外筒40的筒腔内;内筒30的侧壁顶部设置有过流孔,过流孔用于连通内筒30的筒腔和外筒40的筒腔,内筒30的侧壁底部连接有进液管50;提升器20用于提升内筒30内的物料。
具体的,内筒30的底部和外筒40的底部均与水解池10连通,污泥沉淀在水解池10的池底。内筒30的侧壁底部连接有进液管50,以便于处理污水从进液管50进入,与水解池10的池底处的污泥接触。
如图1中箭头所指为处理污水和污泥的流动方向。在实际使用时,处理污水从进液管50进入,与水解池10内的污泥接触,同时提升器20启动产生提升动力,促使处理污水与污泥向上移动,在提升器20的搅拌提升作用下,沉淀的污泥逐渐的散开以便于与处理污水充分接触。在提升器20的作用下,提升的处理污水和污泥通过内筒30的侧壁顶部的过流孔,经过流孔流向外筒40的筒腔,并在外筒40导流作用下沿筒壁向下移动,并与水解池10的池底产生撞击,再次促使沉淀至池底的污泥散开,与处理污水充分接触。同时撞击时处理污水和污泥分别于池底产生相互作用,促使污泥和处理污水在水解池10内产生向上的运动趋势。此时,由于污泥和污水存在重力差,污水向上流动,污泥则相反,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沉淀,进而进行泥水混合液澄清沉淀。
也就是说,一方面该水解酸化装置通过提升器20产生的搅拌提升动力,促使有进液管50进入的处理污水与水解池10内的污泥能够充分接触,以提高水解酸化效率;另一方面,该水解酸化装置通过内筒30、外筒40、提升器20以及水解池10的互相配合改变处理污水与污泥的流向,增加处理污水与污泥的接触时间,以便于处理污水与污泥能够混合均匀,进一步提高水解酸化效率。
其中,过流孔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过流孔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过流孔沿内筒30的周向间隔布置。其中,多个过流孔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其只要能够确保有提升器20提升的处理污水和污泥从过流孔流至外筒40的筒腔即可。
请继续参考图1,优选的,水解池10的底部呈碗状结构设置。
具体的,碗状结构包括中部的水平底和环绕水平底的周向设置的倾斜壁,水解池10内的污泥会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沉淀至水平底,碗状结构的倾斜壁更便于外筒40外侧的污泥沉淀至水平底。内筒30的筒口和外筒40的筒口朝向水平底,以便于能够与水平底的污泥充分接触。
其中,碗状结构的回转中心线与内筒30的轴线重合,外筒40的轴线与内筒30的轴线重合。
其中,水解池10可以呈圆筒状结构设置,则碗状结构沿水平方向的横截面为圆形。此时,水解池10以及碗状结构的表面均光滑设置,降低污泥死角的发生。或者,水解池10呈长方体结构,则碗状结构沿水平方向横截面为四边形。此时,水解池10以及碗状结构的内壁均具有棱角。无论采用哪一种设置方式,其只要能够提高水解酸化效率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并不仅限于上述水解池10的底部呈碗状结构这一种设置方式,也可以是水解池10的池底呈V字形设置。当水解池10的池底呈v字形设置时,V字形的其中一条边水平设置,作为水平底,V字形的另一条边相对水平底倾斜设置,作为倾斜壁。此时,内筒30的轴线与V字形的回转中心线不同,其只要能够确保内筒30的筒口对应水平底即可。
请继续参考图1,优选的,水解酸化装置还包括排泥管60,排泥管60连接于水解池10的底部。
具体的,排泥管60的一端与水解池10的池底连通,另一端连接有污泥收纳池。在本实施例中,水解池10的污泥在环状的倾斜壁的作用下能够汇集至水平底,进而堆积在水平底处。水平底的中部设置有排泥孔,排泥管60通过排泥孔与水平底固接,进而便于堆积至水平底的污泥经排泥管60排出中收纳池内。
请继续参考图1,优选的,水解酸化装置还包括出液管71,出液管71连接于水解池10的上端部。具体的,出液管71安装在水解池10的上端部,以便于水解酸化后的上清液能够从出液管71排出,并流向下一个处理单元。处理污水和污泥在水解池10内混合均匀,进行水解酸化反应,污泥在反应后形成增殖的水解酸化泥,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沉淀至池底,并通过排泥管60从水解池10内排出。而经过水解酸化作用后的上清液由出液管71排出,并进入下一个处理工序,对水解酸化后的液体进行再次处理。
请继续参考图1,优选的,水解酸化装置还包括出液堰72,出液堰72连接于水解池10的上端部。具体的,出液堰72设置在出液管71的相对侧,出液管71的作用在于将水解池10内的水解酸化后的液体排出并输送至下一个处理单元。出液堰72的作用在于对水解酸化后的上清液进行收集。
请继续参考图1,优选的,出液管71的高度低于出液堰72的高度。这样的设置确保出液堰72收集的液体能够在较低处进行汇集,进而使得出液管71内始终进行排水,以满足进液管50的进液需求,确保水解池10内的污泥能够与更多的处理污水进行水解酸化反应,提高水解酸化效率。
请继续参考图1,优选的,提升器20包括电机21、搅拌轴22和搅拌叶片23;搅拌轴22位于内筒30内,搅拌叶片23固设于搅拌轴22,电机21的动力输出端与搅拌轴22传动连接。
具体的,搅拌轴22伸入内筒30的筒腔内,搅拌叶片23固设在搅拌轴22上,且搅拌叶片23设置在搅拌轴22朝向水解池10的池底的一端。电机21的电机轴通过减速器与搅拌轴22远离水解池10的一端传动连接,驱动搅拌轴22绕搅拌轴22自身的轴线转动,搅拌叶片23随搅拌轴22同步转动。当搅拌叶片23转动时能够在内筒30内形成向上的涡流,进而推动进入内筒30的处理污水与水解池10的污泥向上运动,以从翻越内筒30的过流孔流至外筒40内。
其中,搅拌叶片23设置有多组,多组搅拌叶片23沿搅拌轴22的轴线方向间隔布置,且其中最高处的一组搅拌叶片23位于搅拌轴22的中部。也就是说搅拌叶片23主要集中在水解池10的中部及水解池10的底部,这样的设置使得水解池10底部污泥与处理污水充分混合,同时确保在搅拌叶片23的搅拌提升作用下,混合液体沿内筒30向上流动,而底部泥水混合液继续补给,增加水解池10底部混合接触效果,且向上水流不会产生水面涡流,以免混入氧气影响厌氧水解效果。
其中,一组搅拌叶片23包括多个叶片,且多个叶片绕搅拌轴22的周向间隔布置。而且,多个叶片可以绕搅拌轴22的周向呈螺旋形布置。其中,搅拌叶片23的数量越多,搅拌提升效果越明显,处理污水与污泥混合越均匀。但是搅拌叶片23的数量也不宜太多,否则会在水解池10内形成巨大涡流,影响水解池10内的厌氧环境。但是无论如何设置,其只要能够对内筒30内的处理污水和污泥产生向上的提升作用即可。
请继续参考图1,优选的,水解池10的顶部设置有池顶支架11,内筒30、外筒40以及提升器20均安装于池顶支架11。
具体的,池顶支架11具有良好的支撑性,即内筒30的顶部和外筒40的顶部均固接于池顶支架11,进而实现内筒30和外筒40相对水解池10的安装。同时,在池顶支架11上位于内筒30的中部设置有安装口,用于安装提升机。电机21固设在池顶支架11上,搅拌轴22穿过池顶支架11伸入至内筒30的筒腔内,以便于在内筒30内进行搅拌提升,以使的进入内筒30的处理污水带着污泥从水解池10的底部向上移动。
其中,水解池10的高度和水解池10的直径的比值可以是1.5,不仅确保处理污水与污泥具有足够的反应时间,而且保证泥水能够充分的沉淀澄清,确保沉淀的污泥具有足够的浓度,提升出水效果。当然,水解池10的高度和水解池10的直径的比值也可以是其他数值,例如1.3,其只要能够确保泥水能够充分的沉淀澄清即可。
请继续参考图1,优选的,进液管50穿过池顶支架11伸入外筒40内,并沿外筒40的长度方向延伸至内筒30的底部。具体的,进液管50倾斜穿过池顶支架11,而后沿内筒30的长度方向向下延伸,并在延伸末端折弯,以沿内筒30的径向延伸,进而与内筒30的侧壁底部固接,以便于处理污水从进液管50经内筒30的底部进入内筒30的筒腔内。
请继续参考图1,优选的,水解酸化装置还包括支座80,支座80安装于水解池10,用于支撑水解池10。在本实施例中,支座80包括三个支腿81,三个支腿81沿水解池10的周向间隔均布,用于支撑水解池10。其中,三个支腿81的连线形成三角形,进而提高支座80的支撑稳定性。
需要补充的是,不仅限于支腿81的数量为三个,也可以是支腿81的数量为四个,或者支腿81的数量为五个,其只要能够实现对水解池10的支撑即可。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水解酸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解池(10)、提升器(20)、内筒(30)和外筒(40);
所述内筒(30)和所述外筒(40)均安装于所述水解池(10)内,并均与所述水解池(10)连通,所述内筒(30)位于所述外筒(40)的筒腔内;所述内筒(30)的侧壁顶部设置有过流孔,所述过流孔用于连通所述内筒(30)的筒腔和所述外筒(40)的筒腔,所述内筒(30)的侧壁底部连接有进液管(50);所述提升器(20)用于提升所述内筒(30)内的物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解酸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解池(10)的底部呈碗状结构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解酸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解酸化装置还包括排泥管(60),所述排泥管(60)连接于所述水解池(10)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解酸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解酸化装置还包括出液管(71),所述出液管(71)连接于所述水解池(10)的上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解酸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解酸化装置还包括出液堰(72),所述出液堰(72)连接于所述水解池(10)的上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解酸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管(71)的高度低于所述出液堰(72)的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解酸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器(20)包括电机(21)、搅拌轴(22)和搅拌叶片(23);
所述搅拌轴(22)位于所述内筒(30)内,所述搅拌叶片(23)固设于所述搅拌轴(22),所述电机(21)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搅拌轴(22)传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解酸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解池(10)的顶部设置有池顶支架(11),所述内筒(30)、所述外筒(40)以及所述提升器(20)均安装于所述池顶支架(1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水解酸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50)穿过所述池顶支架(11)伸入所述外筒(40)内,并沿所述外筒(40)的长度方向延伸至所述内筒(30)的底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水解酸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解酸化装置还包括支座(80),所述支座(80)安装于所述水解池(10),用于支撑所述水解池(10)。
CN202021010173.9U 2020-06-04 2020-06-04 水解酸化装置 Active CN2127998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10173.9U CN212799820U (zh) 2020-06-04 2020-06-04 水解酸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10173.9U CN212799820U (zh) 2020-06-04 2020-06-04 水解酸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99820U true CN212799820U (zh) 2021-03-26

Family

ID=750944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010173.9U Active CN212799820U (zh) 2020-06-04 2020-06-04 水解酸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9982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26655A (zh) * 2021-07-02 2021-10-22 河北科技大学 一种有机质废弃物微氧水解酸化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26655A (zh) * 2021-07-02 2021-10-22 河北科技大学 一种有机质废弃物微氧水解酸化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0964376Y (zh) 一种污泥厌氧反应装置
CN212799820U (zh) 水解酸化装置
KR101012273B1 (ko) 고효율의 선회와류식 표면포기장치를 이용한 하폐수의 처리 방법 및 그 장치
CN101530681A (zh) 海水澄清池扰流构造及其澄清池
CN201592999U (zh) 一种微电解废水处理设备
CN201406349Y (zh) 轮涌式水体增氧净化机
CN210340465U (zh) 一种新型的sbr反应池
CN1015167B (zh) 低能耗的深井曝气废水处理装置
CN213295093U (zh) 污水高效净化生化池
CN209853826U (zh) 射流厌氧反应器
CN113786650A (zh) 一种低能耗曝气高效反应澄清池
CN209797614U (zh) 一种污水处理反应器
CN208532370U (zh) 一种mbbr污水处理装置
CN203355389U (zh) 潜流式澄清池
CN201370981Y (zh) 具有扰流构造的海水澄清池
CN219792647U (zh) 一种污水处理用沉淀池
CN219507798U (zh) 一种高效污泥浓缩池
CN218435269U (zh) 高效节能的小区一体化污水处理曝气设备
CN218321101U (zh) 一种污水处理用物化污泥浓缩池
CN217202147U (zh) 一种污水处理用气浮机
CN220449896U (zh) 一种集成型高密沉淀池
CN220149422U (zh) 一种食品调味包生产废水处理系统
CN215102256U (zh) 一种抗有机负荷的膜生物反应器
CN220745664U (zh) 一种污泥浓缩装置
CN218491576U (zh) 一种农副产品废水好氧厌氧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