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96782U - 交通工具座椅 - Google Patents
交通工具座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796782U CN212796782U CN202021116380.2U CN202021116380U CN212796782U CN 212796782 U CN212796782 U CN 212796782U CN 202021116380 U CN202021116380 U CN 202021116380U CN 212796782 U CN212796782 U CN 21279678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at
- support plate
- covering
- buckle
-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60R22/26—Anchoring devices secured to the sea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60N2/688—Particular seat belt attachment and guid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8—Seat coverings
- B60N2/5816—Seat coverings attachments thereof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60R2022/1806—Anchoring devices for buck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60R22/26—Anchoring devices secured to the seat
- B60R2022/266—Rear seats, e.g. bench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工具座椅。交通工具座椅包括:座椅衬垫;插入孔,所述插入孔穿过座椅衬垫;覆盖部,所述覆盖部覆盖插入孔的内壁;保持板,所述保持板保持覆盖部的远端;用于座椅安全带的带扣;以及支撑板。在该交通工具座椅中,带扣包括带扣主体、联接部和附接构件。支撑板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移位,保持板包括插入窗口部,并且支撑板包括通过部,在支撑板与插入窗口部重叠的状态下,通过部允许联接部穿过该通过部但不允许带扣主体穿过该通过部。
Description
对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2019年6月1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9-113871号,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交通工具座椅,该交通工具座椅包括用于布置在座椅衬垫的插入孔中的座椅安全带的带扣、覆盖插入孔的内壁的覆盖部以及在座椅衬垫的背侧上保持覆盖部的远端的保持板。
背景技术
在这种类型的交通工具座椅中,设置了用于座椅安全带的带扣,并且带扣的主体部分被布置在弹性地支撑乘员的座椅衬垫的插入孔(通孔)中。插入孔的内壁被覆盖部覆盖,并且覆盖部的端部由布置在座椅衬垫的背侧上的板形的保持板保持。例如,在JP-U-06-59173中公开的带有座椅安全带的座椅中,对应于本实用新型的插入孔的通孔被设置在座垫的衬垫构件中,并且带扣被布置在通孔中。带扣包括基本立方形的带扣主体和被联接到带扣主体的下侧的带形座椅安全带。通孔的内壁被对应于本实用新型的覆盖部的装饰盖的远端覆盖,并且装饰盖的远端由布置在座椅衬垫的背侧上的锁定板保持。锁定板是对应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持板的平板构件,并且设置有允许座椅安全带穿过但不允许带扣主体穿过的狭缝。因此,通过将锁定板布置成与通孔重叠并且同时将锁定板布置在座椅衬垫的背侧上,可以防止带扣主体从通孔脱离。
顺便提及,各种附接构件可以被附接到上述带扣,并且这种附接构件的实例包括紧固构件(诸如托架和螺栓构件)以及电气部件(诸如线缆)。当布置带扣时,考虑到附接构件等的布置位置,带扣主体和附接构件被从就坐侧或背侧插入到插入孔中,并在必要时被从插入孔取出。然而,在JP-U-06-59173的技术中,从防止带扣主体脱离的观点,锁定板(保持板)的狭缝变窄。因此,在JP-U-06-59173的技术中,带扣主体和附接构件不能穿过狭缝,例如,由于到插入孔中的插入工作或拉出工作等要求的时间,存在不能确保在布置带扣时的作业性的可能性。已经鉴于上述情况作出了本实用新型,并且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目的是,以良好的性能将带扣主体支撑在插入孔中,同时使得能够相对于插入孔平稳地插入和拉出带扣。
作为解决以上问题的手段,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一种交通工具座椅包括:座椅衬垫,所述座椅衬垫能够弹性地支撑乘员;插入孔,所述插入孔在厚度方向上穿过座椅衬垫;平面的覆盖部,所述平面的覆盖部覆盖插入孔的内壁;保持板,所述保持板在座椅衬垫的背侧保持覆盖部的远端;以及带扣,所述带扣用于座椅安全带。然后,带扣包括:带扣主体,所述带扣主体要被布置在插入孔中;联接部,所述联接部与带扣主体一体地形成并且具有小于带扣主体的外部尺寸的外部尺寸;以及附接构件,所述附接构件被设置在带扣主体或联接部上。在这种类型的构造中,期望以良好的性能将带扣主体支撑在插入孔中,同时使得带扣相对于插入孔的平滑插入和拉出。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交通工具座椅包括与保持板分离的支撑板,并且该支撑板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移位,其中,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支撑板在座椅衬垫的背表面侧上与保持板重叠,并且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支撑板不与保持板重叠。保持板包括插入窗口部,插入窗口部在与插入孔重叠的状态下允许带扣插入,并且支撑板包括通过部,所述通过部在与插入窗口部重叠的状态下允许联接部通过但不允许带扣主体通过。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支撑板设定在第一状态下,在联接部被通过比较小的通过部插入时,带扣主体能够受到支撑以便不从插入孔脱离。当支撑板处于第二状态下时,带扣(例如,带扣主体或附接构件)能够通过保持板的相对大的插入窗口部被插入到插入孔中或者被从插入孔拉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带扣主体包括作为附接构件的绳形线缆,并且线缆能够通过插入窗口部和通过部而被布设到座椅衬垫的背侧。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作为带扣主体的附接构件的线缆能够通过插入窗口部和通过部而被布设到座椅衬垫的背侧,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确保在布置带扣时的作业性。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的交通工具座椅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或第二方面的交通工具座椅,并且还包括座椅套,所述座椅套覆盖座椅衬垫的外表面,其中,覆盖部与覆盖座椅衬垫的就坐表面的座椅套部分成为一体,并且支撑板被附接到布置在座椅衬垫的背表面侧上的座椅套部分。在本实用新型中,能够通过使用座椅套将覆盖部和支撑板布置在适当的位置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的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支撑板被附接到座椅套的边缘端部。在本实用新型中,座椅套的边缘端部能够通过支撑板被稳定地布置在座椅衬垫的背侧上,这有助于改进座椅套的可加工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到第四方面中的任一个方面的第五方面的交通工具座椅,还包括接合结构,所述接合结构用于将处于第一状态下的支撑板与保持板接合,其中,接合结构由凸部和孔部形成,其中,所述凸部被设置在保持板和支撑板中的一个上,并且所述孔部被设置在与保持板和支撑板中的一个相对的另一个上,并且凸部被插入并接合在所述孔部。根据本实用新型,支撑板能够通过接合结构与保持板稳定地重叠,这有助于确保带扣主体的支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的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面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保持板和支撑板中的一个是树脂模制品,所述树脂模制品一体地设置有凸部。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使凸部与对应的板成为一体,能够减少交通工具座椅的零件数,这改进了在布置每一个板时的作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到第六方面中的任一个方面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面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处于第一状态下的支撑板被插入并介于座椅衬垫和保持板之间。在本实用新型中,处于第一状态下的支撑板在被夹在座椅衬垫和保持板之间的状态下被稳定地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面的本实用新型的第八方面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通过部是被设置在支撑板中的凹口形凹槽部,并且在支撑板在该支撑板的插入方向上的边缘端部侧处包括开口部,并且开口部的开口尺寸朝向支撑板的边缘端部逐渐增大。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增加开口部侧上的通过部的开口尺寸,能够顺利地执行支撑板的插入工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或第八方面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九方面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覆盖部包括第一覆盖片和第二覆盖片,所述第一覆盖片和所述第二覆盖片被布置成在与支撑板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彼此面对。然后,第一覆盖片和第二覆盖片在除了覆盖对应的内壁的部分之外还将额外长度部分设置成允许支撑板的插入的状态下被保持板保持。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提供由于额外长度部分而带有松弛的特定覆盖片,能够更平稳地执行支撑板的插入工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到第九方面中的任一个方面的本实用新型的第十方面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覆盖部包括第三覆盖片和第四覆盖片,该第三覆盖片和第四覆盖片被布置成在支撑板的插入方向上彼此面对。然后,第三覆盖片和第四覆盖片在除了覆盖对应的内壁的部分之外还设置了对应于支撑板的厚度尺寸的额外长度部分的状态下由保持板保持。在本实用新型中,在考虑到支撑板的介入而具有预定的额外长度部分的状态下,特定覆盖片被保持板保持。因此,即使当支撑板与保持板重叠时,由于支撑板的厚度,也能够尽可能地避免插入孔中的带扣主体朝向就坐侧过度突出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有利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能够以良好的性能支撑插入孔中的带扣主体,同时使得带扣能够相对于插入孔平稳地插入和拉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能够更可靠地确保在布置带扣时的作业性。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通过使用座椅套,能够更可靠地实现覆盖部的附接特性和在布置带扣时的作业性。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能够进一步确保座椅套的可加工性,同时能够进一步确保在布置带扣时的作业性。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能够更可靠地支撑插入孔中的带扣主体。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面,能够通过相对简单的构造更可靠地支撑插入孔中的带扣主体。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面,能够进一步可靠地支撑插入孔中的带扣主体。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八方面,在确保支撑板的平滑插入的同时,能够可靠地支撑插入孔中的带扣主体。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九方面,在确保支撑板更平滑地插入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可靠地支撑插入孔中的带扣主体。根据第十方面,能够以良好的外观支撑插入孔中的带扣主体。
附图说明
图1是交通工具座椅的透视图。
图2是座垫的一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保持板的顶视图。
图4是支撑板的顶视图。
图5是支撑板的截面视图。
图6是覆盖部和保持板的透视图。
图7是布置保持板的状态下的座垫的截面视图。
图8是布置保持板的状态下的座垫的纵向截面视图。
图9是当置入支撑板时的座垫的透视图。
图10是示出保持板、支撑板和带扣之间的位置关系的顶视图。
图11是布置支撑板的状态下的座垫的截面视图。
图12是布置支撑板的状态下的座垫的纵向截面视图。
图13是座垫的截面视图,示出了附接构件的布置。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图1到图13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附图中,为了方便起见,适当地示出了指示交通工具座椅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的箭头。在图3到图6中,参考每个板被布置在交通工具座椅上的状态适当地示出指示每个板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的箭头。在图8和图12中,为方便起见,用双点链线示出带扣,并且在图10和图13中,为方便起见仅示出一个带扣。
在图1中所示的交通工具座椅2是布置在交通工具内部中的内部构件,并且包括座垫4、多个座椅靠背6、多个头靠8和多个座椅安全带9(在图1中,为方便起见,每个座椅靠背由共同的附图标记6表示,并且每个头靠由共同的附图标记8表示)。在直立状态下,每个座椅靠背6的下部均被可倾斜地连接到座垫4的后部(稍后详细描述),并且头靠8被布置在每个座椅靠背6的上部处。每个座椅安全带9均是带形构件,其能够约束坐在座垫4上的乘员,并且舌片9a(该舌片9a能够被锁定到座垫4侧)被分别附接到座垫4的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中部(为了方便起见,共同的附图标记9被附于每个座椅安全带,并且仅仅其一部分在图1中示出)。
[座垫]
图1中所示的座垫4具有在作为座椅宽度方向的左右方向上伸长的矩形形状,并且被分成在右侧上的右侧座椅部4A、在中央处的中央座椅部4B和在左侧上的左侧座椅部4C。座垫4包括作为基本构造的座椅框架4F、座椅衬垫4P和座椅套4S,并且一对左右插入孔11、12(下面将详细描述)被设置在其中央后部中。如稍后将描述地,每个插入孔11(12)设置有覆盖部21(22)、保持板30和支撑板40。
图1中所示的插入孔11、12每一个均设置有用于座椅安全带的多个带扣10(10X)。每个带扣10(10X)均由多个构件10a到10e形成,这将在后面参考图1和图2进行描述(为方便起见,在图1中,小带扣用特定的附图标记10X表示,并且相同尺寸的其它带扣用共同的附图标记10a表示)。在本实施例中,考虑稍后将描述的附接构件(10c到10e)的布置位置,相应的带扣10(10X)被插入对应的插入孔11、12中或从该对应的插入孔11、12拉出。在这种类型的构造中,必须在确保在布置每个带扣10(10X)时的作业性的同时小心使得在布置之后每个带扣的主体部分(带扣主体10a)不从每个插入孔11、12脱离。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使得能够通过稍后描述的构造(诸如支撑板40)相对于插入孔11、12每一个平滑地插入和拉出带扣10(10X)时,插入孔11、12每一个中的带扣主体10a被以良好的性能支撑。在下文中,将详细描述构造。
[带扣]
除了外部尺寸不同之外,图1中所示的每个带扣10(10X)均具有基本相同的基本构造。因此,以下将作为实例描述一个带扣10的细节,该带扣10被布置在稍后将描述的左插入孔11中。图2中所示的带扣10包括带扣主体10a、联接部10b和多个附接构件(托架10c和紧固件10d、线缆10e)。带扣主体10a是能够锁定舌片的立方形构件,并且具有能够在竖直放置状态下布置在左插入孔11的左侧上的外部尺寸。联接部10b是被连接到带扣主体10a的下表面并与其成为一体的平带构件,并且是用于将带扣主体10a联接到交通工具内部中的适当位置的构件。联接部10b由具有适当的柔性的材料(诸如布或皮革)形成,并且具有能够在稍后描述的布置构造状态下从左插入孔11到达交通工具地板表面的长度尺寸。联接部10b的外部尺寸小于带扣主体10a的下表面的外部尺寸,并且联接部10b的外部尺寸由前后宽度尺寸和左右厚度尺寸限定。
[附接构件]
多个附接构件或单个附接构件能够被适当地附接到图2中所示的带扣主体10a和联接部10b。例如,在本实施例中,板形托架10c(该板形托架10c能够被紧固到交通工具地板表面侧)作为附接构件被附接到联接部10b的下侧上的远端,并且螺栓形紧固件10d插入通过托架10c。作为附接构件的线缆10e被连接到带扣主体10a的下表面。线缆10e是具有预定长度的绳形电气构件,并且夹子100e插入到线缆10e的在纵向方向上的中部中。线缆10e在如将稍后描述的座椅衬垫4P的背侧上布设,并在线缆10e的前端处的连接部101e处被电连接到电源或其它线缆(未示出)。
[座椅框架和座椅套]
通过将座椅衬垫4P布置在座椅框架4F(未示出)上并用座椅套4S覆盖座椅衬垫4P的外表面来形成图1和图2中所示的座垫4。座椅框架4F是在顶视图中具有基本矩形形状的框架本体,并且由具有优异的刚性的金属或硬质树脂形成。座椅套4S是构成片材的设计表面的表面构件,并且由天然纤维或合成纤维制成的布(织物、针织物、无纺织物)或皮革(天然皮革、合成皮革)形成。座椅套4S覆盖从将在后面描述的座椅衬垫4P的就坐表面到后表面的部分。稍后将描述的覆盖部21、22每一个均与就坐侧上的座椅套4S成为一体。参考图8,座椅套4S的后部的下部被布置在稍后将描述的座椅衬垫4P的背侧上,并且稍后将描述的支撑板40能够被附接到背侧。
[座椅衬垫]
参考图1和图2,座椅衬垫4P是在顶视图中具有基本矩形形状的构件,能够弹性地支撑乘员而没有座椅的外部形状,并且由诸如聚氨酯泡沫的泡沫树脂形成(密度:10kg/m3到60kg/m3)。座椅衬垫4P在顶视图中被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并且形成右侧座椅部4A、中央座椅部4B和左侧座椅部4C的外形。在座椅衬垫4P中,左插入孔11被设置在对应于中央座椅部4B的后部的左侧的位置处,并且右插入孔12被设置在对应于中央座椅部4B的后部的右侧的位置处。
[插入孔]
图1中所示的左插入孔11和右插入孔12是在厚度方向上穿过座椅衬垫4P的通孔,并且除了左右尺寸之外,具有基本相同的基本构造。例如,当作为实例详细描述图2中所示的左插入孔11时,左插入孔11是具有相对大的尺寸的基本长方体通孔,并且被形成为在顶视图中在左右方向上长的矩形形状。左插入孔11的开口尺寸使得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并排布置具有基本相同的尺寸的两个带扣主体10a。左插入孔11的深度(上下)尺寸由在就坐侧上的上开口OP1和与就坐侧相反的背侧上的下开口OP2之间的距离限定,并被设定为使得带扣主体10a不突出。如图7和图8中所示,在左插入孔11的内部,右侧上的右内壁11a和左侧上的左内壁11b被布置成彼此面对,并且在前侧上的前内壁11c和后内壁11d彼此面对。在顶视图中,图1中所示的右插入孔12被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相对短的矩形形状,并且带扣主体10a和比带扣主体10a小的另一个带扣10X的带扣主体(未示出)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并排布置。
[覆盖部]
参考图1和图2,左插入孔11的内壁11a到11d被第一覆盖部21覆盖,并且右插入孔12的内壁(未示出)被第二覆盖部22覆盖。这里,由于第一覆盖部21和第二覆盖部22具有基本相同的基本构造,因此将作为实例详细描述第一覆盖部21。图2和图6中所示第一覆盖部21是遵循左插入孔11的内部形状的基本方管形表面构件,并且如稍后将描述地,包括右侧覆盖片21a、左侧覆盖片21b、前侧覆盖片21c和后侧覆盖片21d。尽管第一覆盖部21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制,但是考虑到座椅的外观,期望使用与座椅套4S相同的材料。图2中所示的第二覆盖部22同样是覆盖右插入孔12的内壁的基本方管形表面构件。第二覆盖部22也包括另一个右侧覆盖片22a、另一个左侧覆盖片22b、另一个前侧覆盖片22c和另一个后侧覆盖片22d。
[第一覆盖片和第二覆盖片]
在本实施例中,图2和图6中所示的右侧覆盖片21a和左侧覆盖片21b对应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覆盖片和第二覆盖片,并且被布置成在与稍后将描述的支撑板40的插入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上彼此面对。即,右侧覆盖片21a是覆盖左插入孔11的右内壁11a的部分,并且左侧覆盖片21b是覆盖左插入孔11的左内壁11b的部分。右侧覆盖片21a和左侧覆盖片21b每一个均被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带形,具有能够被拉出到座椅衬垫4P的背侧的长度尺寸,并且进一步具有覆盖对应的内壁的部分和适当的额外长度部分EL1。作为左侧和右侧覆盖片21a、21b中的每一个覆盖片的在就坐侧上的端部的上端部与覆盖座椅衬垫4P的就坐表面的座椅套4S部分地成为一体。作为覆盖片21a、21b每一个的背侧的端部的下端部E没有被附接到座椅套4S并且处于自由状态下。
[第三覆盖片和第四覆盖片]
在本实施例中,图2和图6中所示的前侧覆盖片21c和后侧覆盖片21d对应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和第四覆盖片,并且被布置成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面对,该前后方向是稍后将描述的支撑板40的插入方向。即,前侧覆盖片21c是覆盖左插入孔11的前内壁11c的部分,并且后侧覆盖片21d是覆盖左插入孔11的后内壁11d的部分。右侧覆盖片21a和左侧覆盖片21b每一个均被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带形,并且具有能够被拉出到座椅衬垫4P的背侧的长度尺寸,但是它们每一个均比左侧和右侧覆盖片21a、21b中的每一个短(稍后将描述前侧覆盖片21c和后侧覆盖片21d的额外长度部分)。前侧和后侧覆盖片21c、21d的上端部与覆盖就坐表面的座椅套4S部分地成为一体,并且覆盖片21c、21d每一个的下端部E没有被附接到座椅套4S并且处于自由状态下。
[保持板]
图1中所示的保持板30是将对应的覆盖部21、22的端部保持在背侧上的构件,并且具有基本相同的基本构造(在图1中,为了方便起见,相同的附图标记30被附于每个固定板)。例如,当作为实例详细地描述图2和图3中所示的左插入孔11侧上的保持板30时,保持板30包括将在后面描述的插入窗口部32和接合结构50的一部分。保持板30被形成为在顶视图中具有基本矩形形状的平板形,并且向后延伸的保持侧臂部31被一体地设置在该保持板30的右后边缘侧上。保持板30的外部尺寸大于左插入孔11的下开口OP2的外部尺寸。因此,在布置在稍后将描述的座椅衬垫4P上时,图3中所示的保持板30的周缘(右周缘30a、左周缘30b、前周缘30c和后周缘30d)被布置成如图7和图8中所示的被钩挂到下开口OP2的周缘。以三角形切出的多个凹口N被设置在保持板30的相应的周缘30a到30d上的适当位置处,并且图2中所示的第一覆盖部21的背侧上的端部(E)能够以每个凹口N作为标记被定位并附接。保持板30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该材料具有适当的刚性即可,并且保持板能够通常由金属、树脂(包括弹性体)等形成,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由固体树脂形成。本实施例的保持板30的外表面侧被平面覆盖构件30S覆盖。作为这种类型的覆盖构件30S,能够使用在座椅套中例示的材料。
[插入窗口部]
图2和图3中所示的插入窗口部32是在厚度方向上穿过保持板30的孔,并且在布置到稍后将描述的座椅衬垫4P时,能够与左插入孔11的下侧重叠并且被布置在该左插入孔11的下侧上。插入窗口部32具有带扣主体10a、联接部10b和附接构件10c到10e能够通过其插入的开口尺寸,并且基本在保持板30的中央处形成。例如,本实施例的插入窗口部32被形成为遵循左插入孔11的下开口OP2的基本矩形形状,并且具有与下开口OP2的基本相同或稍稍更小的开口尺寸。保持板30的相应的周缘30a到30d被围绕插入窗口部32布置。
[支撑板]
图1中所示的每个支撑板40均是用于在插入孔11、12的每一个中支撑带扣主体10a的构件,并且具有基本相同的基本构造(在图1中,为方便起见,共同的附图标记40被附于每个支撑板)。例如,当作为实例详细地描述图2和图4中所示的左插入孔11侧上的支撑板40时,支撑板40与保持板30分离,并且包括将在后面描述的通过部42和接合结构50的一部分。支撑板40被形成为在顶视图中具有基本矩形形状的平板状,并且向后延伸的支撑侧臂部41被一体地设置在该支撑板40的右后边缘侧上。支撑板40的外部尺寸大于左插入孔11的下开口OP2的外部尺寸,并且具有与本实施例中的保持板30的基本相同的外部形状。支撑板40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该材料具有适当的刚性即可,并且支撑板通常由金属、树脂(包括弹性体)等形成,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由固体树脂形成。此外,图5中所示的支撑板40的厚度尺寸T1没有特别限制,只要支撑板40具有适当的刚性即可,但是通常被设定为具有与支撑板基本相同的厚度。
参考图4和图5,支撑板40的后缘部分40d能够被附接到布置在座椅衬垫4P的背侧上的座椅套4S的部分,并且在本实施例中被缝制并附接到座椅套4S的后侧上的下缘部分4SE。在支撑板40的后缘部分40d中,形成了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凹槽形的薄部43,并且在该薄部43中,支撑板40的厚度尺寸相对小。因此,当用针脚ST缝制支撑板40和座椅套4S的下边缘端部4SE时,针脚ST能够沿薄部43平滑地形成,这有助于改进在缝合过程中的作业性。参考图8和图12,支撑板40可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移位,其中,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支撑板40在座椅衬垫4P的后表面侧上与保持板30重叠,并且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支撑板40不与保持板30重叠。图8中所示的处于第二状态下的支撑板40能够与座椅套4S的下边缘端部4SE一起被布置在左插入孔11和保持板30的后侧上。此外,图12中所示的处于第一状态下的支撑板40如稍后描述地被插入并介于座椅衬垫4P和保持板30之间。
[通过部]
图2和图4中所示的通过部42是在厚度方向上贯穿支撑板40的凹口形的凹槽部,并且在稍后将描述的第一状态下被布置成与保持板30的插入窗口部32重叠。通过部42基本上在图4中所示的支撑板40的中央处从后部朝前线性地形成,并且包括朝向支撑板40的前缘端40a侧打开的开口部420。形成通过部42的内缘的右缘端421和左缘端422在在左右方向上在彼此之间带有适当间隔的状态下从支撑板40的后部基本线性地延伸,但是在逐渐地从彼此移开的方向上在开口部420中倾斜。因此,开口部420以朝前发散的形状展开,并且在支撑板40的前缘40a处具有最大的开口尺寸。参考图2和图10,通过部42的开口尺寸被设定为允许联接部10b(和线缆10e)通过但是在与插入窗口部32重叠的状态下不允许带扣主体10a通过的尺寸。即,参考图4和图10,通过部42的缘端421、422每一个的左右分离尺寸L1均被设定为比在排除开口部420的部分中的带扣主体10a的下表面的外部尺寸小。通过部42的缘端421和422每一个的左右分离尺寸L1和前后尺寸L2均被设定为比在排除开口部420的部分中的联接部10b和线缆10e的外部尺寸大。
[接合结构]
然后,处于第一状态下的支撑板40经由图3和图4中所示的接合结构50与保持板30接合。接合结构50由设置在图4中的支撑板40上的凸部51和设置在图3中的保持板30中的孔部52形成。即,参考图3,保持板30的保持侧臂部31设置有在厚度方向上贯穿保持板30的孔部52。参考图4和图5,支撑板40的支撑侧臂部41设置有从该支撑侧臂部41的下表面突出的凸部51。凸部51具有基本柱形形状,并且从该凸部51的外表面突出的保持件51a能够相对于凸部51径向向内弯曲和变形。支撑板40是通过使凸部51成为一体而形成的树脂模制品,并且能够将支撑板40和凸部51作为一个构件来对待。
[覆盖部的相对于保持板的保持端部]
由于图2中所示的第一覆盖部21和第二覆盖部22的保持方法基本相同,因此下面将作为实例描述第一覆盖部21的保持方法。图6中所示的第一覆盖部21的端部(E)被缝制并通过覆盖构件30S由保持板30保持。此时,参考图6和图8,前侧覆盖片21c的端部(E)侧被施加到由覆盖构件30S覆盖的保持板30的前周缘30c的上侧,并且它们用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缝线SEW1缝制。类似地,后侧覆盖片21d的端部(E)侧被施加到保持板30的后周缘30d的上侧,并且它们用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第二缝线SEW2缝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缝线SEW1、SEW2每一条的长度尺寸被设定为允许稍后将描述的支撑板的插入的尺寸。
在本实施例中,参考图8,当保持板30被布置在座椅衬垫4P的背侧上时,能够由前侧覆盖片21c和后侧覆盖片21d的上下长度尺寸来限定保持板30的高度位置。例如,随着覆盖片21c、21d变得更长,保持板30的高度位置向下移动并且被布置在从座椅衬垫4P的后表面分离的位置处。相反,随着覆盖片21c、21d变得更短,保持板30的高度位置向上移动并且被布置成靠近座椅衬垫4P的后表面。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当保持板30被施加到座椅衬垫4P的后表面的状态为基准高度位置H0时,保持板30被调节以便以支撑板的厚度尺寸被布置在基准高度位置H0的下方(关于支撑板的厚度参考图5)。即,在设置了对应于支撑板的厚度尺寸的额外长度部分EL2的状态下,除了覆盖对应的内壁的部分之外,前侧覆盖片21c和后侧覆盖片21d还在长度尺寸上被缝制并保持在保持板30上。基准高度位置H0是被设定为使得当带扣主体10a被布置在保持板30上时带扣主体10a不相对于左插入孔11向就坐侧过度突出的保持板的高度位置。
参考图6和图7,右侧覆盖片21a的端部(E)侧被施加到保持板30的右周缘30a的上表面,并且用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第三缝线SEW3缝制。类似地,左侧覆盖片21b的端部(E)侧被施加到保持板30的左周缘30b的上表面,并且用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第四缝线SEW4缝制。在本实施例中,右侧覆盖片21a和左侧覆盖片21b的上下长度被调节,以便允许将在后面描述的支撑板40的插入。即,比其它覆盖片21c、21d更大的额外长度部分EL1被设置在右侧覆盖片21a和左侧覆盖片21b上,以便被缝制并保持在保持板30上。然后,如图11中所示,当支撑板40被插入时,右侧覆盖片21a和左侧覆盖片21b的额外长度部分EL1在朝向左插入孔11的内侧弯曲的同时被插入支撑板40的通过部42中。
[覆盖部的相对于插入孔的覆盖工作]
参考图1,第一覆盖部21被布置在左插入孔11中,并且第二覆盖部22被布置在右插入孔12中。这里,由于第一覆盖部21和第二覆盖部22的布置方法基本相同,因此将作为实例描述第一覆盖部21的布置方法。在第一覆盖部21中,覆盖片21a到21d的上端缘与座椅套4S成为一体,以形成图2中所示的座椅套4S的一部分。保持板30被缝制并附接到第一覆盖部21的端部(E)侧。因此,当座椅衬垫4P的就坐表面被座椅套4S覆盖时,第一覆盖部21被与保持板30一起推入左插入孔11中。如图7中所示,左插入孔11的右内壁11a由右侧覆盖片21a覆盖,并且左插入孔11的左内壁11b由左侧覆盖片21b覆盖。类似地,如图8中所示,左插入孔11的前内壁11c由前侧覆盖片21c覆盖,并且左插入孔11的后内壁11d由后覆盖片21d覆盖。
参考图7和图8,保持板30穿过左插入孔11被从座椅衬垫4P的就坐表面拉出到座椅衬垫4P的背侧,并且被布置在座椅衬垫4P的背侧上,并且保持板30的周缘30a到30d被布置成与左插入孔11的周缘重叠。这样,内壁11a到11d分别被覆盖片21a到21d覆盖,并且覆盖片21a到21d的下端部E能够分别地由保持板30保持在座椅衬垫4P的背侧上。在该状态下的保持板30中,插入窗口部32被布置在与左插入孔11重叠的状态下。另外,图7中所示的右侧覆盖片21a和左侧覆盖片21b被布置在额外长度部分EL1(松弛)被设置在其中的状态下,并且能够由这些额外长度部分EL1插入稍后将描述的支撑板40。此外,保持板30的高度位置由图8中所示的前侧覆盖片21c和后侧覆盖片21d的额外长度部分EL2限定,并且保持板相对于座椅衬垫4P的后表面以支撑板40的厚度位于基准高度H0的下方。在图1和图2中所示第二覆盖部22中,右插入孔12的每个内壁被其它覆盖片22a到22d中的每一个覆盖片覆盖。第二覆盖部22的端部同样也被另一个保持板30保持在座椅衬垫4P的背侧上。
[带扣的相对于插入孔的布置工作]
接着,参考图7和图8,将使用布置在左插入孔11中的一个带扣10作为实例来描述带扣的布置工作。在带扣10的布置工作中,考虑到作业性,带扣10被从就坐侧(在每个图中的上侧)插入或从左插入孔11的背侧(在每个图中的下侧)插入。例如,参考图2和图9,带扣10包括托架10c、紧固件10d和线缆10e作为其附接构件。考虑到附接构件10c到10e被布置或布设在座椅衬垫4P的背侧上,期望如图7中所示,带扣主体10a被从座椅衬垫4P的背侧插入左插入孔11中。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3所示,设置在联接部10b的远端处的托架10c经由紧固件10d被紧固到交通工具地板表面FS,并且带扣主体10a如图7中所示被从座椅衬垫4P的背侧插入左插入孔11中。利用这种类型的构造,必须考虑使得带扣主体10a能够被平滑地插入左插入孔11中,并且之后在布置工作之后不从左插入孔11脱离。
因此,如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的交通工具座椅2包括与保持板30分离的支撑板40。支撑板40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移位,其中,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支撑板40在座椅衬垫4P的后表面侧上与保持板30重叠,并且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支撑板40不与保持板30重叠。保持板30包括插入窗口部32,所述插入窗口部32在与左插入孔11重叠的状态下允许带扣10通过,并且支撑板40包括通过部42,该通过部42允许联接部10b和线缆10e通过,但是在与插入窗口部32重叠的状态下不允许带扣主体10a通过。即,在本实施例中,当支撑件板40处于第二状态下时,如图7中所示,保持板30的相对大的插入窗口部32被布置在座椅衬垫4P的背侧上,以便与左插入孔11的下开口OP2重叠。因此,在紧固工作之后,带扣主体10a能够通过插入窗口部32被插入左插入孔11中,这有助于确保在布置带扣10时的作业性。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2中所示,通过将支撑板40设定在第一状态下,能够将带扣主体10a支撑为不从左插入孔11脱离。因此,下面将具体描述支撑板40的状态移位和带扣主体10a的支撑模式。
[支撑板的状态移位]
这里,图8中所示的第二状态下的支撑板40被附接到座椅套4S的下边缘端部4SE,并被布置在左插入孔11的后部中(在图8中,由于空间限制,支撑板40在后下侧上示出)。在左插入孔11中,在带扣主体10a被布置在其中时,联接部10b和线缆10e通过保持板30的插入窗口部32向下延伸。在这种状态下,如图9和图10中所示,处于第二状态下的支撑板40被从后方插入座椅衬垫4P的后表面和保持板30之间,并且线缆10e和联接部10b被从前后方向插入通过部42中。此时,通过增加开口部420侧上的通过部42的开口尺寸,线缆10e和联接部10b能够被从开口部420平滑地插入通过部42中。
参考图7和图11,位于座椅衬垫4P的下方的保持板30用适当的额外长度部分EL1保持右侧覆盖片21a和左侧覆盖片21b。因此,在插入工作期间,在插入右侧覆盖片21a和左侧覆盖片21b的额外长度部分EL1的同时,支撑板40被插入,以便被夹在通过部42中。作为结果,右侧覆盖片21a和左侧覆盖片21b的额外长度部分EL1向左插入孔11的内侧弯曲,穿过通过部42,并且然后向外弯曲。通过继续插入工作,支撑板40的上侧被该两个覆盖片21a、21b的额外长度部分EL1以良好的外观覆盖,并且额外长度部分EL1被拉向通过部42侧,使得几乎不存在任何松弛。因此,在右侧覆盖片21a和左侧覆盖片21b被覆盖的状态下,从对应的内壁11a、11b到支撑板40的部分在几乎无任何松弛并且带有良好的可加工性的情况下被良好地覆盖。
[处于第二状态下的支撑板的位置]
参考图12,通过将支撑板40充分地插入座椅衬垫4P和保持板30之间,支撑板40处于与保持板30重叠的第二状态下。支撑板40是否被充分地插入能够基于支撑板是否与保持板30重叠而没有错位来确定。由于处于第二状态下的支撑板40被夹在并保持在座椅衬垫4P和保持板30之间,因此支撑板在上下方向上定位。接着,两个板30、40经由接合结构50彼此接合以在前后方向上定位支撑板40。即,参考处于第一状态下的支撑板40,从向后突出的支撑侧臂部41向下突出的凸部51被推入保持板30的保持侧臂部31的孔部52中,并且通过孔部52插入以与该孔部52周边接合,并且进一步被保持件51a保持。当凸部51和孔部52以此方式在上下方向上彼此接合时,支撑板40在前后方向上定位,并且与保持板30的错位不太可能发生。此时,由于凸部51与支撑板40成为一体,所以它不必被分开地制备并与凸部51接合,并且能够简化到孔部52的锁定工作。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与座椅套4S的下边缘端部4SE一起地向前移动支撑板40,能够将适当的张力施加到座椅套4S的下边缘端部4SE。通过将支撑板40定位在第二状态下,能够以良好的可加工性和适当的张力将座椅套4S的下端缘部分4SE稳定地布置在座椅衬垫4P的背侧上。
[带扣的布置状态]
参考图11和图12,在第一状态下,联接部10b和线缆10e插入通过支撑板40的通过部42,但是,带扣主体10a的通过不被允许。当支撑板40被充分地插入时,通过部42的开口部420被布置在左插入部11的前侧上。因此,带扣主体10a能够由支撑板40支撑,并且能够尽可能地防止带扣主体10a从左插入孔11脱离。此外,由于线缆10e通过插入窗口部32和通过部42而被布置在座椅衬垫4P的背侧上(在线缆能够布设的状态下),所以如图13中所示,线缆能够在座椅衬垫4P的背侧上在适当的位置处布设。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在带扣10能够通过保持板30插入左插入孔11中时,左插入孔11中的带扣主体10a能够由支撑板40以良好的性能支撑。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中所示,支撑板40处于与保持板30的上侧重叠以支撑带扣主体10a的状态下。在这种类型的构造中,假设由于在支撑板40和保持板30之间的重叠,带扣主体10a被升高到底部并且从左插入孔11过度地向就坐侧突出。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保持板30的高度位置由前侧覆盖片21c和后侧覆盖片21d限定,并且预定的额外长度部分EL2被设置在覆盖片21c、21d这两者上。即,前侧覆盖片21c和后侧覆盖片21d在其上下长度尺寸设置有对应于支撑板40的厚度长度尺寸的额外长度部分EL2的状态下由保持板30保持。因此,通过将支撑板40布置在保持板30的上侧上,支撑板40被布置成填充前侧覆盖片21c和后侧覆盖片21d的额外长度部分EL2。这样,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支撑板40被布置在与保持板30的基准高度位置H0基本一致的位置处,因此,能够尽可能避免左插入孔11中的带扣主体10a过度地朝向就坐侧突出的情况。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支撑板40设定在第一状态下,在联接部10b被插入相对小的通过部42中的同时,带扣主体10a能够被支撑为不从插入孔11、12脱离。当支撑板40处于第二状态下时,带扣10(10a到10e)能够通过保持板30的相对大的插入窗口部32相对于插入孔11、12被插入或拉出。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在使得带扣10能够相对于插入孔11、12平滑地插入和拉出时,每个插入孔11、12中的带扣主体10a能够被以良好的性能支撑。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作为带扣主体10a的附接构件的线缆10e能够通过插入窗口部32和通过部42而在座椅衬垫4P的背侧上布设,因此能够更可靠地确保在布置带扣10时的作业性。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用座椅套4S,能够将覆盖部21、22和支撑板40布置在适当的位置中。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能够经由支撑板40将座椅套4S的边缘端部(4SE)稳定地布置在座椅衬垫4P的背侧上,这有助于提高座椅套4S的可加工性。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40能够通过接合结构50与保持板30稳定地重叠,这有助于确保带扣主体10a的支撑。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凸部51与对应的板(40)成为一体,能够减少交通工具座椅2的构件数,并且提高在布置每个板时的作业性。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处于第一状态下的支撑板40被稳定地布置在支撑板被夹在座椅衬垫4P和保持板30之间的状态下。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增加开口部420侧上的通过部42的开口尺寸,能够顺利地进行支撑板40的插入工作。在本实施例中,因为由于额外长度部分EL1而将松弛性赋予特定的覆盖片(21a、21b),所以能够更加平滑地进行支撑板40的插入工作。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介入支撑板40,特定的覆盖片(21c、21d)在设置了预定的额外长度部分EL2的状态下由保持板30保持。因此,即使当支撑板40与保持板30重叠的状态下,由于支撑板40的厚度,也能够尽可能地避免每个插入孔11或12中的带扣主体10a朝向就坐侧过度突出的情况。
本实施例的交通工具座椅2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可以采用各种其它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尽管已经例示了带扣10等的构造(形状、尺寸、布置数目、布置方法、构造构件等),但是这并非旨在限制带扣的构造。例如,带扣主体能够具有各种形状和尺寸,只要带扣主体能够被布置在插入孔中,并且能够通过被竖直地放置或水平地铺设而将多个或单个带扣主体布置在插入孔中即可。除了带形构件之外,联接部可以由板形或杆形构件形成。附接构件的类型能够根据带扣的构造来选择,并且能够设想各种附接构件,诸如电气构件(诸如线缆和配线)以及用于紧固和焊接到车身的构件。带扣能够被从就坐侧或背侧插入插入孔中。例如,带扣能够被从就坐侧插入插入孔中,并且仅仅附接构件能够被从插入孔的背侧拉出。
在本实施例中,例示了保持板30和支撑板40的构造,但是每个板的构造不限于此。例如,支撑板和保持板在平面视图(顶视图)中可以具有相同的形状,并且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状。除了处于第一状态下的支撑板与保持板的上侧重叠的情况以外,支撑板能够与保持板的下侧重叠。支撑板能够被附接到座椅套的适当位置。例如,用于附接支撑板的蒙皮件能够被附接到座椅套的背侧。支撑板可以经由用于附接的蒙皮件被附接到座椅衬垫、座椅框架或保持板,或者可以单独使用。支撑板和蒙皮件能够通过诸如缝制等的方法被固定地附接到座椅套等,并且能够经由钩环紧固件等被可拆卸地附接到座椅套等。
插入窗口部和通过部的开口尺寸能够根据带扣的构造适当地设定。例如,当线缆未被连接到带扣主体时,能够将通过部设定为仅允许联接部被通过其插入的开口尺寸。通过部的开口部的开口尺寸不必增加。接合结构可以具有能够接合保持板和支撑板的各种构造。例如,接合结构可以由设置在保持板上的凸部和设置在支撑板中的孔部形成。此外,作为接合结构,采用了螺栓形或夹子形接合工具、设置在两个板中的孔部、用于将两个板夹在中间的夹子形构件以及用于附着(可拆卸地附接)两个板的结构。另外,该两个板能够经由轨道形接合结构以可滑动方式彼此接合。
在本实施例中,例示了覆盖部21、22的构造,但并不意图限制覆盖部的构造。例如,能够根据座椅套或插入孔的构造适当地改变覆盖部的构造。另外,覆盖部能够由座椅套自身形成,并且覆盖片的数目还能够根据座椅套等的构造适当地改变。当覆盖部和座椅套分开地形成时,覆盖部的上端能够通过诸如缝制或粘合的方法被附接到座椅衬垫的就坐表面。每个覆盖片的额外长度能够根据支撑板的插入方向设定。例如,当从左右方向插入支撑板时,前侧覆盖片和后侧覆盖片具有相对大的额外长度部分,并且用作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覆盖片和第二覆盖片。右侧覆盖片和左侧覆盖片具有相对小的额外长度部分,并且用作本实用新型的第三覆盖片和第四覆盖片。另外,只要能够将支撑板插入每一个覆盖片中,则覆盖片就能够设置有相同长度的额外长度部分,并且只要覆盖片适当地伸缩,则就不能够设置额外长度部分。
此外,尽管在本实施例中例示了交通工具座椅2的构造,但是能够适当地改变交通工具座椅的构造,并且本实用新型的构造能够被应用于用于多个人或单人的交通工具座椅。能够根据座椅构造适当地改变座椅安全带、带扣和插入孔的构造,并且能够根据需要适当地改变座椅垫和座椅套的构造。本实施例的构造能够应用于车辆、飞机、火车、轮船等的所有的交通工具座椅。
Claims (11)
1.一种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
座椅衬垫,所述座椅衬垫能够弹性地支撑乘员;
插入孔,所述插入孔在所述座椅衬垫的厚度方向上穿过所述座椅衬垫;
覆盖部,所述覆盖部是平面的,并且覆盖所述插入孔的内壁;
保持板,所述保持板在所述座椅衬垫的背侧处保持所述覆盖部的远端;
用于座椅安全带的带扣;以及
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保持板分开,
其中,所述带扣包括:
带扣主体,所述带扣主体要被布置在所述插入孔中;
联接部,所述联接部与所述带扣主体成为一体,并且所述联接部具有小于所述带扣主体的外部尺寸的外部尺寸;以及
附接构件,所述附接构件被设置在所述带扣主体或所述联接部上,
所述支撑板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移位,其中,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支撑板在所述座椅衬垫的背侧处与所述保持板重叠,并且,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支撑板不与所述保持板重叠,
所述保持板包括插入窗口部,所述插入窗口部在所述保持板与所述插入孔重叠的状态下允许所述带扣插入,并且
所述支撑板包括通过部,所述通过部在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插入窗口部重叠的状态下允许所述联接部穿过所述通过部但不允许所述带扣主体穿过所述通过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接构件包括绳形线缆,并且
所述线缆能够在所述座椅衬垫的背侧处通过所述插入窗口部和所述通过部布设。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座椅套,所述座椅套覆盖所述座椅衬垫的外表面,
其中,所述覆盖部与覆盖所述座椅衬垫的就坐表面的所述座椅套的第一部分成为一体,并且
所述支撑板被附接到布置在所述座椅衬垫的背表面侧上的所述座椅套的第二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被附接到所述座椅套的边缘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合结构,所述接合结构使处于所述第一状态下的所述支撑板与所述保持板接合,
其中,所述接合结构由凸部和孔部形成,其中,所述凸部被设置在所述保持板和所述支撑板中的一个上,并且所述孔部被设置在所述保持板和所述支撑板中的另一个上,并且所述凸部被插入并接合在所述孔部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板和所述支撑板中的一个是树脂模制品,所述树脂模制品一体地设置有所述凸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
处于所述第一状态下的所述支撑板被插入并介于所述座椅衬垫和所述保持板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过部是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中的凹口形凹槽部,并且在所述支撑板的在所述支撑板的插入方向上的边缘端部侧处包括开口部,并且所述开口部的开口尺寸朝向所述支撑板的边缘端部逐渐增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覆盖部包括第一覆盖片和第二覆盖片,所述第一覆盖片和所述第二覆盖片被布置成在与所述支撑板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彼此面对,
所述第一覆盖片和所述第二覆盖片在除了覆盖对应的内壁的部分之外还将额外长度部分设置成允许所述支撑板的插入的状态下由所述保持板保持。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覆盖部包括第三覆盖片和第四覆盖片,所述第三覆盖片和所述第四覆盖片被布置成在所述支撑板的插入方向上彼此面对,
所述第三覆盖片和所述第四覆盖片在除了覆盖对应的内壁的部分之外还设置了对应于所述支撑板的厚度尺寸的额外长度部分的状态下由所述保持板保持。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覆盖部包括:
第一覆盖片和第二覆盖片,所述第一覆盖片和所述第二覆盖片被布置成在与所述支撑板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彼此面对;以及
第三覆盖片和第四覆盖片,所述第三覆盖片和所述第四覆盖片被布置成在所述支撑板的插入方向上彼此面对,并且
在所述插入孔的上端和所述保持板之间的范围中,所述第一覆盖片和所述第二覆盖片的长度比所述第三覆盖片和所述第四覆盖片的长度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13871A JP7180550B2 (ja) | 2019-06-19 | 2019-06-19 | 乗物用シート |
JP2019-113871 | 2019-06-19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796782U true CN212796782U (zh) | 2021-03-26 |
Family
ID=739946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116380.2U Active CN212796782U (zh) | 2019-06-19 | 2020-06-16 | 交通工具座椅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148566B2 (zh) |
JP (1) | JP7180550B2 (zh) |
CN (1) | CN212796782U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277916B2 (ja) * | 2019-07-30 | 2023-05-19 | デルタ工業株式会社 | シート |
US11639151B2 (en) * | 2020-04-17 | 2023-05-02 |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 Seat belt positioning mechanism |
JP7221266B2 (ja) * | 2020-12-15 | 2023-02-1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
US20220379785A1 (en) * | 2021-05-28 | 2022-12-01 | Lear Corporation | Trim support member |
CN118201805A (zh) * | 2021-11-09 | 2024-06-14 | 康贝株式会社 | 儿童座椅 |
CN116509154A (zh) * | 2022-01-22 | 2023-08-01 | 高安市宝成家具有限公司 | 一种软包家具、座椅内部结构可视化窗口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105257U (ja) * | 1983-12-24 | 1985-07-18 | アラコ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トにおけるシ−トベルト収納装置 |
JPH0580925U (ja) * | 1992-04-07 | 1993-11-02 |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 シートベルトのバックル格納構造 |
JPH0659173A (ja) | 1992-08-05 | 1994-03-04 | Nikon Corp | ビデオカメラ用レンズの取付装置 |
JPH0659173U (ja) * | 1993-01-29 | 1994-08-16 | 池田物産株式会社 | シートベルト付シート |
JPH10129412A (ja) * | 1996-10-31 | 1998-05-19 | Tachi S Co Ltd | 車両用シートのシートベルト取付構造 |
EP2479072A1 (en) | 2006-08-28 | 2012-07-25 | Indiana Mills & Manufacturing, Inc. | Configurable restraint system |
JP2010064639A (ja) * | 2008-09-11 | 2010-03-25 | Tachi S Co Ltd | シートベルトのバックル収納構造 |
US9045105B2 (en) * | 2011-11-18 | 2015-06-02 | BuckleRight, LLC | Seatbelt buckle position holders |
EP2949505B1 (en) * | 2014-05-27 | 2019-07-10 | Volvo Car Corporation | Buckle arrangement |
JP6812228B2 (ja) * | 2016-12-14 | 2021-01-13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及び乗物用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
CN110481486B (zh) * | 2018-05-15 | 2022-10-14 | 李尔公司 | 用于座椅安全带锁扣孔的装饰覆盖物 |
-
2019
- 2019-06-19 JP JP2019113871A patent/JP7180550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6-15 US US16/901,491 patent/US11148566B2/en active Active
- 2020-06-16 CN CN202021116380.2U patent/CN212796782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148566B2 (en) | 2021-10-19 |
JP2021000844A (ja) | 2021-01-07 |
JP7180550B2 (ja) | 2022-11-30 |
US20200398718A1 (en) | 2020-12-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796782U (zh) | 交通工具座椅 | |
CA2749402C (en) | Anti-rotation arrow retainer and clip | |
US8814268B2 (en) | Vehicle seat and clip | |
US8974004B2 (en) | Vehicle seat | |
CN109927597B (zh) | 座椅靠背板、装饰罩以及交通工具用座椅 | |
US8979197B2 (en) | Child seat having an anchoring harness | |
US20170066356A1 (en) | Vehicle seat | |
US9937871B2 (en) | Vehicle seat | |
CN111469730B (zh) | 用于模块化车辆座椅等的车辆座椅衬垫托架组件 | |
JP5169535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の表皮材末端の掛け止め構造 | |
CN114103755B (zh)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
JP6642276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US20170368976A1 (en) | Vehicle interior structure | |
JP7176431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2020001559A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7512681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2018144771A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6946232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7537825B2 (ja) | 自動車用補助シート | |
JP7311753B2 (ja)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CN212022420U (zh)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
JP7196782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4984515B2 (ja) | 乗員拘束装置 | |
JP2023088248A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2023077888A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