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52094U - 直线电机 - Google Patents

直线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52094U
CN212752094U CN202021885638.5U CN202021885638U CN212752094U CN 212752094 U CN212752094 U CN 212752094U CN 202021885638 U CN202021885638 U CN 202021885638U CN 212752094 U CN212752094 U CN 2127520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ing
armature
linear motor
wire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88563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史卫领
郭顺
王洪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uisheng Technology Nan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uisheng Technology Nan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uisheng Technology Nan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Ruisheng Technology Nanj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88563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52094U/zh
Priority to PCT/CN2020/120490 priority patent/WO2022047884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520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5209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6/00Machines with more than one rotor or sta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41/00Propulsion systems in which a rigid body is moved along a path due to dynamo-electr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a magnetic field travelling along the path
    • H02K41/02Linear motors; Sectional mo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41/00Propulsion systems in which a rigid body is moved along a path due to dynamo-electr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a magnetic field travelling along the path
    • H02K41/02Linear motors; Sectional motors
    • H02K41/035DC motors; Unipolar motor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直线电机,包括第一座、第二座、第一磁机构、第二磁机构及相对所述第二座固定的电刷组件,第一磁机构和第二磁机构中的其中一方为固定于所述第一座的初级组件,另一方为固定于所述第二座的次级组件,初级组件包括M个沿滑动方向设置的电枢绕组,电枢绕组包括N层沿第一方向堆叠设置的绕线线圈,绕线线圈包括绕线本体、由绕线本体围成的通孔、自绕线本体延伸的进线端及与进线端间隔设置的出线端,M*N个绕线线圈的进线端沿滑动间隔设置,M*N个绕线线圈的出线端沿滑动方向间隔设置;电刷组件包括沿滑动方向间隔设置的进线臂和出线臂,进线臂和出线臂可同时分别与一个电枢绕组的N个进线端和N个出线端电性连接。

Description

直线电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驱动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线电机。
【背景技术】
电机是传动系统的主要部件,合理的选择电机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提高效率。在直线应用场合,传统的旋转电机都需要一定的机械传动部件将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这样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系统体积庞大,重量增加,噪声高,维护成本增加。因此,采用直线电机代替旋转电机这一技术手段,可以克服旋转电机在此应用场合中的上述缺点,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
相关技术的直线电机包括初级组件和次级组件。所述初级组件由三相绕组组成。三相绕组通入交流电流而产生行波磁场,从而产生推力。相关技术的直线电机的三相绕组结构相对复杂,成本较高。
因此,必须提供一种新的直线电机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线电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初级组件多采用三相绕组导致结构复杂、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直线电机,包括:
第一座和第二座,所述第二座与所述第一座连接且与所述第一座可沿滑动方向相对运动;
第一磁机构和两个第二磁机构,两个所述第二磁机构沿垂直于所述滑动方向的第一方向分别设于所述第一磁机构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磁机构和所述第二磁机构中的其中一方为用于产生电枢磁场并固定于所述第一座的初级组件,另一方为用于产生稳定磁场并固定于所述第二座的次级组件,所述稳定磁场与所述电枢磁场相互作用以使所述初级组件和所述次级组件沿所述滑动方向相对运动;所述初级组件包括M个沿所述滑动方向设置的电枢绕组,所述电枢绕组包括N层沿所述第一方向堆叠设置的绕线线圈,所述绕线线圈包括绕线本体、由所述绕线本体围成的通孔、自所述绕线本体延伸的进线端及与所述进线端间隔设置的出线端,M*N个所述绕线线圈的所述进线端沿所述滑动间隔设置,M*N个所述绕线线圈的所述出线端沿所述滑动方向间隔设置,其中,N和M均不小于2;
电刷组件,相对所述第二座固定,其包括沿所述滑动方向间隔设置的进线臂和出线臂,所述进线臂和所述出线臂可同时分别与一个所述电枢绕组的N个所述进线端和N个所述出线端电性连接。
优选地,在M*N个所述绕线线圈中,所述进线端和所述出线端沿所述滑动方向的投影重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座具有沿所述滑动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在同一所述电枢绕组中,第n-1层所述绕线线圈的所述绕线本体与第n层所述绕线线圈的所述绕线本体沿所述滑动方向交错布置,且第n层所述绕线线圈的所述绕线本体比第n-1层所述绕线线圈的所述绕线本体更靠近所述第一端;在相邻两所述电枢绕组中,一所述电枢绕组中的第n-1层所述绕线线圈的所述绕线本体与另一所述电枢绕组中的第n层所述绕线线圈的所述绕线本体沿所述滑动方向交错布置;其中,n不小于2且不大于N。
优选地,所述绕线本体包括间隔设置的一对横向部以及连接所述横向部的两端且间隔设置的一对纵向部;
在同一所述电枢绕组中,第n-1层所述绕线本体的所述纵向部沿所述第一方向与第n层所述绕线本体的所述纵向部部分重叠;
在相邻两所述电枢绕组中,一所述电枢绕组中的第n层所述绕线本体的所述纵向部沿所述第一方向与另一所述电枢绕组中的第n-1层所述绕线本体的所述纵向部部分重叠。
优选地,任意两所述绕线线圈中,一所述绕线线圈的所述横向部与另一所述绕线线圈的所述横向部共面。
优选地,所述初级组件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座的电枢铁芯,所述电枢绕组固定于所述电枢铁芯朝向所述次级组件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初级组件还包括多个沿所述滑动方向间隔设置的导电块,所述导电块与所述进线端和所述出线端中的至少其中一方电导通,其中,所述进线臂通过N个所述导电块可同时与一个所述电枢绕组的所述进线端电性连接;所述出线臂通过N个所述导电块可同时与一个所述电枢绕组的所述出线端电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初级组件还包括设于相邻两个所述导电块之间的绝缘件。
优选地,所述初级组件还包括连接件,所述导电块和所述绝缘件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
优选地,所述电刷组件还包括连接所述进线臂和所述出线臂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相对所述第二座固定。
优选地,所述次级组件包括相对所述第二座固定的励磁绕组。
优选地,所述次级组件包括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座的励磁铁芯,所述励磁绕组固定于所述励磁铁芯朝向所述初级组件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励磁铁芯朝向所述初级组件的一侧形成有多个励磁齿部,所述励磁绕组绕设于所述励磁齿部上。
优选地,所述次级组件包括相对所述第二座固定的磁钢。
优选地,所述次级组件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座的磁轭,所述磁钢固设于所述磁轭朝向所述初级组件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座与所述第二座通过导轨组件滑动连接。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线电机包括第一磁机构和两个第二磁机构,且所述第一磁机构和所述第二磁机构中的其中一方为用于产生电枢磁场的初级组件,另一方为用于产生稳定磁场的次级组件,由于两个所述第二磁机构分别设于所述第一磁机构的相对两侧,可以降低所述第一磁机构受到的法向吸力(即第一方向的吸力);初级组件采用直流电流驱动,且不再使用多相绕组结构,结构简单,控制简单,控制成本低;由于电刷组件可同时与一个所述电枢绕组的N个所述进线端和N个所述出线端电性连接,实现初级组件通入直流电时,所述初级组件产生的电枢磁场与所述次级组件产生的所述稳定磁场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初级组件和次级组件间的相对滑动,而且,同一时刻只有少部分电枢绕组通电,极大的减小了电机铜耗,提升了电机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实施例的直线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直线电机的爆炸图;
图3是图2中所示的直线电机中次级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所示的直线电机中初级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所示的初级组件中电枢绕组与电枢铁芯的局部立体组装示意图;
图6是绕线线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2所示的直线电机中电刷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2所示的直线电机中电刷组件与电枢绕组某一时刻电性连接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直线电机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直线电机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直线电机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第一实施例:
如图1至8所示,本实用新型示例的直线电机100包括第一座、第二座、第一磁机构、两个第二磁机构、连接所述第一座和所述第二座以使得所述第二座和所述第一座可沿滑动方向X相对运动的导轨组件50以及相对所述第二座固定的两个电刷组件70,两个所述第二磁机构沿垂直于所述滑动方向X的第一方向Z分别设于所述第一磁机构的相对两侧。
其中,所述第一座为固定设置的基座10,所述第二座为可沿所述滑动方向X运动的滑座20;所述第一磁机构为用于产生稳定磁场并与所述滑座20(即第二座)固定的次级组件30,所述第二磁机构为用于产生电枢磁场并与所述基座10(即第一座)固定的初级组件40(也就是说,所述初级组件40设有两个),所述稳定磁场与所述电枢磁场相互作用以使所述初级组件40和所述次级组件30沿所述滑动方向X相对运动,从而推动所述滑座20以及固定于所述滑座20(即第二座)的所述电刷组件70沿所述滑动方向X运动。
其中,所述滑动方向X为所述直线电机的长方向,所述第一方向Z为所述直线电机的高度方向。
所述基座10(即第一座)具有沿所述滑动方向X间隔设置的第一端10A和第二端10B。
如图2所示,所述基座10包括自所述第一端10A向所述第二端10B延伸的第一板体11、自所述第一板体11两侧弯折延伸的两个支撑板12、设于所述支撑板12远离所述第一板体11一端上的第一安装部14及自一所述支撑板12向另一所述支撑板12沿延伸形成并与所述第一板体11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第二板体15。
其中,两个所述初级组件40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板体11和所述第二板体15。
所述滑座20包括第三板体21、设于所述第三板体21两端的第二安装部22及自所述第三板体21向所述第一板体11方向延伸形成并与所述第二板体15间隔设置的第四板体23。其中,所述次级组件30固定于所述第四板体23。
所述导轨组件50包括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部14和所述第二安装部22上的第一导轨51和第二导轨52,所述第一导轨51和所述第二导轨52可滑动地连接,组装时,所述滑座20盖设于所述基座10上,并且通过所述第一导轨51和所述第二导轨52可滑动地连接在一起。所述滑座20与所述基座10共同围成收容空间13。所述初级组件30、所述次级组件40、所述电刷组件70均收容于该收容空间13内。
所述次级组件30包括固设于所述滑座20的所述第四板体23的励磁铁芯31以及励磁绕组32,所述励磁铁芯31朝向所述初级组件40的一侧形成有多个励磁齿部311,所述励磁绕组32绕设于所述励磁齿部311上。其中,所述励磁铁芯31和所述励磁绕组32一起用于产生所述稳定磁场。具体地,所述励磁绕组32通直流电产生磁场,所述励磁铁芯31因被所述励磁绕组32的磁场磁化而产生磁场。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在所述励磁铁芯31朝向所述初级组件40一侧形成励磁齿部,即所述励磁绕组直接固设于所述励磁铁芯31朝向所述初级组件40一侧;所述次级组件30也可以设置成仅包括励磁绕组32,所述励磁绕组32直接固设于所述滑座20的所述第四板体23上。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次级组件30设有两个,且两个所述次级组件30背靠背设置,即两个所述次级组件3的所述励磁绕组32分别正对所述初级组件40。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次级组件30也可以仅设置一个。
所述初级组件40包括固设于所述基座10上的电枢铁芯41、M个沿所述滑动方向X设置并固设于所述电枢铁芯41朝向所述次级组件30一侧的电枢绕组42、分别与M个所述电枢绕组42电性连接的多个导电块43、设于相邻两个所述导电块43之间的绝缘件45及连接所述导电块43和所述绝缘件45的连接件47。所述电枢绕组42通入电流时产生所述电枢磁场,所述电枢磁场与所述次级组件30产生的所述稳定磁场相互作用,以实现所述初级组件40和所述次级组件30沿所述滑动方向发生相对运动。
其中,M不小于2;所述连接件47由绝缘材料制成并沿所述滑动方向X延伸;多个导电块43沿所述滑动方向X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绝缘件45沿所述滑动方向X间隔设置。
所述电枢铁芯41大致呈板体状,其包括面向所述次级组件30的安装面411,所述滑动方向X平行于所述励磁铁芯41的所述安装面411。
所述电枢绕组42包括N层沿所述第一方向Z堆叠设置的绕线线圈48。
所述绕线线圈48包括绕线本体481、由所述绕线本体481围成的通孔482、自所述绕线本体481延伸的进线端483和与所述进线端483间隔设置的出线端484,且M*N个所述绕线线圈48的所述进线端483沿所述滑动X间隔设置,M*N个所述绕线线圈48的所述出线端484沿所述滑动方向X间隔设置,且所述导电块43与所述进线端483和所述出线端484中的至少其中一方电导通。每层所述绕线线圈48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在同一所述电枢绕组42中,第n-1层所述绕线线圈48的所述绕线本体481与第n层所述绕线线圈48的所述绕线本体481沿所述滑动方向X交错布置,且第n层所述绕线线圈48的所述绕线本体481比第n-1层所述绕线线圈48的所述绕线本体481更靠近所述第一端10A。
在相邻两所述电枢绕组42中,一所述电枢绕组42中的第n层所述绕线线圈48的所述绕线本体481与另一所述电枢绕组42中的第n-1层所述绕线线圈48的所述绕线本体沿所述滑动方向交错布置。
其中,N不小于2,n不小于2且不大于N。
如图4所示,所述电枢绕组42包括四层所述绕线线圈48,即N等于4。四层所述绕线线圈48,四层所述绕线线圈48分别为第一层所述绕线线圈48A、第二层所述绕线线圈48B、第三层所述绕线线圈48C及第四层所述绕线线圈48D。
所述初级组件40的所述绕线线圈48的设置方式如下:
1、在同一所述电枢绕组42中
第一层所述绕线线圈48A的所述绕线本体481与第二层所述绕线线圈48B的所述绕线本体481沿所述滑动方向X交错布置,且第二层所述绕线线圈48B的所述绕线本体481比第一层所述绕线线圈48A的所述绕线本体481更靠近所述第一端10A。
第二层所述绕线线圈48B的所述绕线本体481与第三层所述绕线线圈48C的所述绕线本体481沿所述滑动方向X交错布置,且第三层所述绕线线圈48C的所述绕线本体481比第二层所述绕线线圈48B的所述绕线本体481更靠近所述第一端10A。
第三层所述绕线线圈48C的所述绕线本体481与第四层所述绕线线圈48D的所述绕线本体481沿所述滑动方向X交错布置,且第四层所述绕线线圈48D的所述绕线本体481比第三层所述绕线线圈48C的所述绕线本体481更靠近所述第一端10A。
2、在相邻两所述电枢绕组42中(为了便于说明,特定义相邻两所述电枢绕组42分别为第一所述电枢绕组42A和第二所述电枢绕组42B,且第一所述电枢绕组42A比第二所述电枢绕组42B更靠近所述第一端10A)
第一所述电枢绕组42A中的第二层所述绕线线圈48B的所述绕线本体481与第二所述电枢绕组42B中的第一层所述绕线线圈48A的所述绕线本体沿所述滑动方向X交错布置。
第一所述电枢绕组42A中的第三层所述绕线线圈48C的所述绕线本体481与第二所述电枢绕组42B中的第二层所述绕线线圈48B的所述绕线本体沿所述滑动方向X交错布置。
第一所述电枢绕组42A中的第四层所述绕线线圈48D的所述绕线本体481与第二所述电枢绕组42B中的第三层所述绕线线圈48C的所述绕线本体沿所述滑动方向X交错布置。
所述绕线本体481包括一对间隔设置的横向部4811和自所述横向部4811的两端弯折延伸的一对间隔设置的纵向部4813。
在同一所述电枢绕组42中,第n-1层所述绕线本体481的所述纵向部4813沿所述第一方向Z与第n层所述绕线本体481的所述纵向部4813部分重叠;
在相邻两所述电枢绕组42中,一所述电枢绕组42中的第n层所述绕线本体481的所述纵向部4813沿所述第一方向Z与另一所述电枢绕组42中的第n-1层所述绕线本体481的所述纵向部4813部分重叠。
任意两所述绕线线圈48中,一所述绕线线圈48的所述横向部4811与另一所述绕线线圈48的所述横向部4811共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横向部4811固定于所述励磁铁芯41的所述安装面411上。
在本实施例中,在M*N个所述绕线线圈48中,所述进线端483和所述出线端484沿所述滑动方向X的投影重合。
所述电刷组件70可同时与一个所述电枢绕组42的N个所述进线端483和N个所述出线端484电性连接,以使得所述初级组件40通过所述电刷组件7通入直流电时产生所述电枢磁场,所述电枢磁场与所述次级组件30产生的所述稳定磁场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初级组件40和所述次级组件30之间的相对运动。
所述电刷组件70包括相对所述滑座20固定的固定件71以及分别与所述固定件71连接的进线臂72和出线臂73。
如图7所示,所述进线臂72和所述出线臂73大致呈长条状,其沿所述滑动方向X间隔设置;所述固定件71通过固定块80固定在所述次级组件30的所述所述励磁铁芯31上,以使得所述固定件71、所述进线臂72及所述出线臂73相对所述滑座20固定,从而使得所述电刷组件70可随着所述滑座20和所述次级组件30一起滑动,并电性导通所述初级组件40与所述次级组件30相对的的N个所述绕线线圈481,而未与所述电刷组件70的所述进线臂72和所述出线臂73导通的(M-1)*N个所述绕线线圈481则未接入所述电源,也就是说,只有与所述次级组件30相对的所述绕线线圈481才通电,极大的减小了电机铜耗,提升了上述直线电机100效率。
例如,在所述电刷组件70滑动至特定位置时,所述进线臂72通过与N个所述导电块43接触以实现同时与一个所述电枢绕组42的所述进线端483电导通,所述出线臂72通过与N个所述导电块43接触以实现与一个所述电枢绕组42的所述出线端484电导通,从而向所述电枢绕组42提供电流。
可以理解是,多个所述导电块43朝向所述电刷组件70的表面应当位于同一平面上以保证所述电刷组件70在随所述滑座20运动过程中与对应位置的所述导电块43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块43的数量为(M+1)*N个,其中,靠近所述第一端10A的N个所述导电块43和靠近所述第二端10B的N个所述导电块43之间的(M+1)*N-2个所述导电块43中的任意一个所述导电块43均所述进线端483和所述出线端484电导通。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导电块、绝缘件及连接件。所述电刷组件直接与所述N层电枢绕组42电性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电枢铁芯,而所述电枢绕组42直接固定于所述基座1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直线电机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基座10和所述滑座20相对位移的检测组件90。
所述检测组件90包括栅尺92和栅尺读头91,所述栅尺92固定于所述基座10,所述栅尺读头91固定于所述滑座20,所述栅尺读头91的感应端朝向所述栅尺92。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栅尺92也可以所述滑座20,相应地,所述栅尺读头91固定于所述基座10;所述检测组件90也可以为固设于所述滑座20的位移传感器。
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9,本实施例提供的直线电机200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直线电机100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点仅在于:
所述次级组件30包括固设于所述滑座20的所述第四板体23的磁轭31以及固设于所述磁轭31朝向所述初级组件40的一侧上的磁钢32,其中,所述磁钢32和所述磁轭31一起用于产生所述稳定磁场。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磁轭,或者,采用电磁体代替磁钢。
第三实施例:
请参阅图10,本实施例提供的直线电机300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直线电机100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点仅在于:
所述第一座为可沿所述滑动方向X运动的滑座20,所述第二座为固定设置的基座10;所述第一磁机构为用于产生稳定磁场并与所述滑座20(即第一座)固定的初级组件40,所述第二磁机构为用于产生电枢磁场并与所述基座10(即第二座)固定的次级组件30(也就是说,所述次级组件30设有两个)。
如图10所示,所述初级组件40设有两个,且两个初级组件40背靠背设置,即两个所述初级组件40的所述电枢绕组42分别正对所述次级组件30;两个所述电刷组件的所述固定件71分别固定于所述基座10的所述第一板体11和所述第二板体15上。
第四实施例:
请参阅图11,本实施例提供的直线电机400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直线电机300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点仅在于:
所述次级组件30包括固设于所述基座10的所述第一板体11或所述第二板体15的磁轭31以及固设于所述磁轭31朝向所述初级组件40的一侧上的磁钢32,其中,所述磁钢32和所述磁轭31一起用于产生所述稳定磁场。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磁轭,或者,采用电磁体代替磁钢。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线电机包括第一磁机构和两个第二磁机构,且所述第一磁机构和所述第二磁机构中的其中一方为用于产生电枢磁场的初级组件,另一方为用于产生稳定磁场的次级组件,由于两个所述第二磁机构分别设于所述第一磁机构的相对两侧,可以降低所述第一磁机构受到的法向吸力(即第一方向的吸力);初级组件采用直流电流驱动,且不再使用多相绕组结构,结构简单,控制简单,控制成本低;由于电刷组件可同时与一个所述电枢绕组的N个所述进线端和N个所述出线端电性连接,实现初级组件通入直流电时,所述初级组件产生的电枢磁场与所述次级组件产生的所述稳定磁场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初级组件和次级组件间的相对滑动,而且,同一时刻只有少部分电枢绕组通电,极大的减小了电机铜耗,提升了电机效率。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6)

1.一种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电机包括:
第一座和第二座,所述第二座与所述第一座连接且与所述第一座可沿滑动方向相对运动;
第一磁机构和两个第二磁机构,两个所述第二磁机构沿垂直于所述滑动方向的第一方向分别设于所述第一磁机构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磁机构和所述第二磁机构中的其中一方为用于产生电枢磁场并固定于所述第一座的初级组件,另一方为用于产生稳定磁场并固定于所述第二座的次级组件,所述稳定磁场与所述电枢磁场相互作用以使所述初级组件和所述次级组件沿所述滑动方向相对运动;所述初级组件包括M个沿所述滑动方向设置的电枢绕组,所述电枢绕组包括N层沿所述第一方向堆叠设置的绕线线圈,所述绕线线圈包括绕线本体、由所述绕线本体围成的通孔、自所述绕线本体延伸的进线端及与所述进线端间隔设置的出线端,M*N个所述绕线线圈的所述进线端沿所述滑动间隔设置,M*N个所述绕线线圈的所述出线端沿所述滑动方向间隔设置,其中,N和M均不小于2;
电刷组件,相对所述第二座固定,其包括沿所述滑动方向间隔设置的进线臂和出线臂,所述进线臂和所述出线臂可同时分别与一个所述电枢绕组的N个所述进线端和N个所述出线端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在M*N个所述绕线线圈中,所述进线端和所述出线端沿所述滑动方向的投影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座具有沿所述滑动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在同一所述电枢绕组中,第n-1层所述绕线线圈的所述绕线本体与第n层所述绕线线圈的所述绕线本体沿所述滑动方向交错布置,且第n层所述绕线线圈的所述绕线本体比第n-1层所述绕线线圈的所述绕线本体更靠近所述第一端;在相邻两所述电枢绕组中,一所述电枢绕组中的第n-1层所述绕线线圈的所述绕线本体与另一所述电枢绕组中的第n层所述绕线线圈的所述绕线本体沿所述滑动方向交错布置;其中,n不小于2且不大于N。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本体包括间隔设置的一对横向部以及连接所述横向部的两端且间隔设置的一对纵向部;
在同一所述电枢绕组中,第n-1层所述绕线本体的所述纵向部沿所述第一方向与第n层所述绕线本体的所述纵向部部分重叠;
在相邻两所述电枢绕组中,一所述电枢绕组中的第n层所述绕线本体的所述纵向部沿所述第一方向与另一所述电枢绕组中的第n-1层所述绕线本体的所述纵向部部分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任意两所述绕线线圈中,一所述绕线线圈的所述横向部与另一所述绕线线圈的所述横向部共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级组件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座的电枢铁芯,所述电枢绕组固定于所述电枢铁芯朝向所述次级组件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级组件还包括多个沿所述滑动方向间隔设置的导电块,所述导电块与所述进线端和所述出线端中的至少其中一方电导通,其中,所述进线臂通过N个所述导电块可同时与一个所述电枢绕组的所述进线端电性连接;所述出线臂通过N个所述导电块可同时与一个所述电枢绕组的所述出线端电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级组件还包括设于相邻两个所述导电块之间的绝缘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级组件还包括连接件,所述导电块和所述绝缘件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刷组件还包括连接所述进线臂和所述出线臂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相对所述第二座固定。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次级组件包括相对所述第二座固定的励磁绕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次级组件包括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座的励磁铁芯,所述励磁绕组固定于所述励磁铁芯朝向所述初级组件的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励磁铁芯朝向所述初级组件的一侧形成有多个励磁齿部,所述励磁绕组绕设于所述励磁齿部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次级组件包括相对所述第二座固定的磁钢。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次级组件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座的磁轭,所述磁钢固设于所述磁轭朝向所述初级组件的一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座与所述第二座通过导轨组件滑动连接。
CN202021885638.5U 2020-09-01 2020-09-01 直线电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7520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85638.5U CN212752094U (zh) 2020-09-01 2020-09-01 直线电机
PCT/CN2020/120490 WO2022047884A1 (zh) 2020-09-01 2020-10-12 直线电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85638.5U CN212752094U (zh) 2020-09-01 2020-09-01 直线电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52094U true CN212752094U (zh) 2021-03-19

Family

ID=749923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85638.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752094U (zh) 2020-09-01 2020-09-01 直线电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52094U (zh)
WO (1) WO202204788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53556A (zh) * 2003-12-19 2004-12-08 清华大学 用作机床进给系统的平板式永磁直线同步电机
US7582991B2 (en) * 2006-03-06 2009-09-01 Sanyo Denki Co., Ltd. Linear motor
CN101924409B (zh) * 2009-06-16 2012-06-27 直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单元线圈、线圈组合件及无铁心式线性马达
CN104702012B (zh) * 2013-12-10 2017-05-31 上海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 线圈结构及直线电机
CN109217518B (zh) * 2017-07-06 2021-07-27 上海合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线性马达及其定子
CN108418388B (zh) * 2018-03-21 2020-02-11 哈尔滨工业大学 合成绕组无铁心直线永磁同步电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47884A1 (zh) 2022-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198787B2 (ja) スロット無しのリニアモータ及びその設計方法
US20150048693A1 (en) Stator device for a linear motor, and linear transport system
JPH11299216A (ja) スロット無しのリニアモ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9921600A (zh) 直线电机
CN212752094U (zh) 直线电机
CN212785131U (zh) 直线电机
CN213094050U (zh) 直线电机
CN213125814U (zh) 直线电机
CN214544066U (zh) 线性电机
CN213661412U (zh) 直线电机
JPH07322595A (ja) リニア直流モ−タ
CN213959938U (zh) 直线电机
CN213661411U (zh) 直线电机
US4247793A (en) Electric motor
US5317220A (en) Linear DC motor
JP3086895B2 (ja) リニアモータ
JPWO2017017746A1 (ja) モータ
CN213461500U (zh) 直线电机
JP2657191B2 (ja) リニア直流モータ
JP2906821B2 (ja) リニアモータ
CN114844317B (zh) 线圈组件、工字型动子座以及直线电机
JP2000278929A (ja) リニアモータ
JP3245952B2 (ja) リニアモータ
JP2745935B2 (ja) リニアモータ
JP3086831B2 (ja) リニアモ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319

Termination date: 2021090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