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85131U - 直线电机 - Google Patents

直线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85131U
CN212785131U CN202021882799.9U CN202021882799U CN212785131U CN 212785131 U CN212785131 U CN 212785131U CN 202021882799 U CN202021882799 U CN 202021882799U CN 212785131 U CN212785131 U CN 2127851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inear motor
coil
winding coil
wi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88279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史卫领
郭顺
王洪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AC Technologies Holdings Nanjing Co Ltd
Ruisheng Technology Nan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uisheng Technology Nan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uisheng Technology Nan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Ruisheng Technology Nanj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88279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85131U/zh
Priority to PCT/CN2020/120491 priority patent/WO2022047885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851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851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3/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current collectors with motors or generators, e.g. brush mounting plates or connections to windings; Disposition of current collectors in motors or generators; 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mmut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41/00Propulsion systems in which a rigid body is moved along a path due to dynamo-electr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a magnetic field travelling along the path
    • H02K41/02Linear motors; Sectional mo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41/00Propulsion systems in which a rigid body is moved along a path due to dynamo-electr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a magnetic field travelling along the path
    • H02K41/02Linear motors; Sectional motors
    • H02K41/035DC motors; Unipolar mo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Linear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直线电机包括基座、滑座、初级组件和次级组件。初级组件包括N层电枢线圈,每层电枢线圈包括M个沿滑动方向设置的绕线线圈,N大于等于2,M大于等于2;绕线线圈包括绕线本体、自绕线本体延伸的进线端和出线端;第N层第M个绕线线圈的进线端比第N‑1层第M个绕线线圈的进线端更靠近第一端部;第N层电枢线圈比第N‑1层电枢线圈更靠近初级组件;电刷组件包括进线臂和出线臂,电刷组件的进线臂同时与至少两层电枢线圈的进线端电性连接,电刷组件的出线臂同时与至少两层电枢线圈的出线臂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直线电机的初级组件采用直流电流驱动,结构简单,控制简单,控制成本低。

Description

直线电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驱动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线电机。
【背景技术】
电机是传动系统的主要部件,合理的选择电机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提高效率。在直线应用场合,传统的旋转电机都需要一定的机械传动部件将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这样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系统体积庞大,重量增加,噪声高,维护成本增加。因此,采用直线电机代替旋转电机这一技术手段,可以克服旋转电机在此应用场合中的上述缺点,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
相关技术的直线电机包括初级组件和次级组件。所述初级组件由三相绕组组成。三相绕组通入交流电流而产生行波磁场,从而产生推力。相关技术的直线电机的三相绕组结构相对复杂,成本较高。
因此,必须提供一种新的直线电机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线电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初级组件多采用三相绕组导致结构复杂、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直线电机包括基座;滑座,其与所述基座连接且相对所述基座沿滑动方向运动;次级组件,用于产生稳定磁场;初级组件沿垂直于滑动方向的第一方向与所述次级组件相对间隔设置,其包括N层电枢线圈,每层电枢线圈包括M个沿滑动方向设置的绕线线圈,N大于或等于2,M大于或等于2;每一绕线线圈包括绕线本体、由绕线本体围成的通孔、自所述绕线本体延伸的进线端和自所述绕线本体延伸并与所述进线端间隔设置的出线端,每一绕线线圈的所述进线端沿所述滑动方向间隔设置,每一绕线线圈的所述出线端沿所述滑动方向间隔设置;电刷组件包括沿滑动方向间隔设置的进线臂和出线臂,所述电刷组件的进线臂同时与所述至少两层电枢线圈的进线端电性连接,所述电刷组件的出线臂同时与所述至少两层电枢线圈的所述出线臂电性连接,用以使所述次级组件产生电枢磁场,所述稳定磁场与所述电枢磁场相互作用以推动所述滑座和所述基座相对滑动;所述初级组件固定于所述基座和滑座中的其中一个,所述次级组件和电刷组件固定于基座和滑座中的另一个。
优选地,所述基座包括第一端部和与第一端部间隔设置的第二端部,第N层第M个绕线线圈的进线端比第N-1层第M个绕线线圈的进线端更加靠近所述基座的第一端部;第N层电枢线圈比第N-1层电枢线圈更靠近所述初级组件。
优选地,所述第N-1层绕线线圈的所述绕线本体与第N层绕线线圈的所述绕线本体沿所述滑动方向交错布置,且沿垂直于所述滑动方向的第一方向堆叠设置。
优选地,任一层所述绕线线圈的所述进线端和所述出线端沿所述滑动方向的投影重合。
优选地,所述第N层绕线线圈包括一对间隔设置的第N层横向部和连接所述第N层横向部的两端的一对间隔设置的第N层纵向部,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N层纵向部至少部分叠设在所述第N-1层纵向部上。
优选地,所述第N层横向部与所述第N-1层横向部共面。
优选地,所述初级组件还包括电枢铁芯,所述N层电枢线圈固定于所述电枢铁芯。
优选地,所述初级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电枢线圈的所述进线端和所述出线端电导通的多个导电块,所述多个导电块沿所述滑动方向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初级组件还包括多个绝缘件,所述每个绝缘件连接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导电块之间。
优选地,所述初级组件还包括连接所述多个导电块和所述多个绝缘件的连接件。
优选地,所述电刷组件还包括分别连接所述进线臂和所述出线臂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固定于所述基座和滑座中的其中一个。
优选地,所述次级组件还包括励磁铁芯,所述励磁铁芯包括固定于所述基座和滑座中的其中一个的第一基板,所述至少一励磁绕组固定于所述第一基板。
优选地,所述励磁铁芯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至少一第一齿部,所述励磁绕组套设于所述第一齿部。
优选地,所述直线电机还包括导轨组件,所述导轨组件滑动地连接所述基座与所述滑座。
优选地,所述直线电机的所述绕线线圈和电刷组件满足如下关系式:f>a=e>c>b,其中,a为第2层第1个绕线线圈的节距,b为第2层第1个绕线线圈进线端和第1层第1个绕线线圈进线端的间隔,c为电刷组件的进线臂和出线臂的长度,e为电刷组件的进线臂和出线臂的间距,f为第2层第1个绕线线圈进线端和第2层第2个绕线线圈进线端的总长。
优选地,所述直线电机的所述绕线线圈和电刷组件满足如下关系式:a=e>c>f>b,其中,a为第2层第1个绕线线圈的节距,b为第2层第1个绕线线圈进线端和第1层第1个绕线线圈进线端的间隔,c为电刷组件的进线臂和出线臂的长度,e为电刷组件的进线臂和出线臂的间距,f为第2层第1个绕线线圈进线端和第2层第2个绕线线圈进线端的总长。
优选地,所述直线电机的所述绕线线圈和电刷组件满足如下关系式:e>c>f>a>b,其中,a为第2层第1个绕线线圈的节距,b为第2层第1个绕线线圈进线端和第1层第1个绕线线圈进线端的间隔,c为电刷组件的进线臂和出线臂的长度,e为电刷组件的进线臂和出线臂的间距,f为第2层第1个绕线线圈进线端和第2层第2个绕线线圈进线端的总长。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线电机的初级组件采用直流电流驱动,且不再使用多相绕组结构,结构简单,控制简单,控制成本低;由于电刷组件同时与所述至少两层电枢线圈的进线端和出线端电性连接,实现初级组件通入直流电时,所述初级组件产生的电枢磁场与所述次级组件产生的所述稳定磁场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初级组件和次级组件间的相对滑动。而且,同一时刻只有少部分电枢线圈通电,极大的减小了电机铜耗,提升了电机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实施例的直线电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直线电机的爆炸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直线电机的初级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直线电机去掉导轨组件和滑座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图4中C部分的放大图;
图7是图1中所示的直线电机的电刷组件与电枢线圈某一时刻电性连接的示意图;
图8是图1中所示的直线电机的电刷组件与所述电枢线圈第二时刻电性连接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直线电机的次级组件、初级组件以及电刷组件的立体组装示意图;
图10示出了4层电枢线圈与电枢铁芯的局部立体组装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次级组件的爆炸图;
图12是图11中所示的直线电机的电刷组件与电枢线圈某一时刻电性连接的示意图;
图13是图11中所示的直线电机的电刷组件与电枢线圈第二时刻电性连接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第一实施例:
如图1至8所示,本实用新型示例的直线电机100包括基座10、滑座20、使所述基座10相对于所述滑座20沿滑动方向X运动的导轨组件50、固定于所述滑座20上的次级组件30、固定于所述基座10上的初级组件40、固定于所述滑座20并可滑动地向所述初级组件40提供电流的电刷组件70以及用于检测所述基座10和所述滑座20相对位移的检测组件90。次级组件30通入直流电后产生稳定磁场,所述初级组件40通入直流电后产生电枢磁场,所述稳定磁场和所述电枢磁场相互作用产生推力从而推动所述滑座20和所述基座10沿所述滑动方向X相对滑动。
所述检测组件90包括栅尺91和栅尺读头92,所述栅尺91固定于所述基座10,所述栅尺读头92固定于所述滑座20,所述栅尺读头92的感应端朝向所述栅尺91。其中,所述电刷组件70与所述次级组件30相邻设置,并在滑动时电性导通所述初级组件40。在其他实施例中,栅尺91和栅尺读头92的位置也可以呈相反设置。
具体地,所述基座10大致呈U形状,其包括第一端部15、与所述第一端部15间隔设置的第二端部16、自所述第一端部15向所述第二端部16延伸的第一板体11、自所述第一板体11两侧弯折延伸的支撑板12以及设于所述支撑板12远离所述第一板体11一端上的第一安装部14。
所述滑座20大致呈板体状,其包括第二板体21和设于所述第二板体21两侧的第二安装部22。
所述导轨组件50包括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部14和所述第二安装部22上的第一导轨51和第二导轨52,所述第一导轨51和所述第二导轨52可滑动地连接,组装时,所述滑座20盖设于所述基座10上,并且通过所述第一导轨51和所述第二导轨52可滑动地连接在一起。所述滑座20与所述基座10共同围成收容空间13。所述初级组件30、所述次级组件40、所述电刷组件70以及所述检测组件90均收容于该收容空间13内。
次级组件30包括贴设于滑座20的第二板体21的磁轭31以及贴设于磁轭31朝向初级组件40一侧的磁钢32。磁钢32为永磁体。在本实施例中,磁钢32和磁轭31一起用于产生稳定磁场。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磁轭,或者采用电磁体代替磁钢。
所述初级组件40沿垂直于所述滑动方向X的第一方向Z与所述次级组件30间隔设置。所述初级组件40包括电枢铁芯41、设于所述电枢铁芯41上的N层电枢线圈42、分别与多个所述N层电枢线圈42电性连接的多个导电块43、连接相邻两个所述导电块43之间的绝缘件45和连接所述导电块43和所述绝缘件45的连接件47。所述N大于或等于2。所述连接件47由绝缘材料制成。多个导电块43沿所述滑动方向X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绝缘件45沿所述滑动方向X间隔设置。所述连接件47沿所述滑动方向X延伸。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导电块、绝缘件、和连接件。电刷组件直接与所述N层电枢线圈电性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电枢铁芯。
所述电枢铁芯41大致呈板体状,其包括面向次级组件30的安装面411。每层电枢线圈42包括M个沿所述滑动方向X设置的绕线线圈48。每层绕线线圈48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每一所述绕线线圈48包括绕线本体481、由所述绕线本体481围成的通孔482、自所述绕线本体481延伸的进线端483和与所述进线端483间隔设置的出线端484。每一所述绕线线圈48的所述进线端483沿所述滑动方向X间隔设置,每一所述绕线线圈48的所述出线端484沿所述滑动X间隔设置。任一层所述绕线线圈48的所述进线端483和所述出线端484沿所述滑动方向X的投影重合。第N层的第M个绕线线圈的进线端比第N-1层的第M个绕线线圈的进线端更加靠近所述基座10的所述第一端部15;第N层第M个绕线线圈的进线端比第N-1层第M个绕线线圈的出线端更加靠近所述基座10的第一端部15,第N层电枢线圈比第N-1层电枢线圈更加靠近所述初级组件30。M大于等于2。
本实施方式中N等于2,所述电枢线圈42包括位于第一层的M个第一层绕线线圈148和与所述第一层绕线线圈148沿所述滑动方向X交错布置的位于第二层的M个第二层绕线线圈248。沿所述第一方向Z,所述第二层绕线线圈248比所述第一层绕线线圈148更加靠近所述次级组件30。
所述绕线本体481包括位于第一层的M个第一层绕线本体1481和位于第二层的M个第二层绕线本体2481。所述通孔482包括位于第一层的M个第一层通孔1482和位于第二层的M个第二层通孔2482。所述出线端484包括位于第一层的M个第一层出线端1484和位于第二层的M个第二层出线端2484。所述进线端483包括位于第一层的M个第一层进线端1483和位于第二层的M个第二层进线端2483。
每一所述第一层绕线本体1481包括一对间隔设置的第一层横向部1481a和自所述第一层横向部1481a的两端弯折延伸的一对间隔设置的第一层纵向部1481b。每一所述第二层绕线本体2481包括一对间隔设置的第二层横向部2481a和一对间隔设置的并分别与所述第二层横向部2481a相连的第二层纵向部2481b。沿所述第一方向Z,所述第二层纵向部2481b至少部分叠设在所述第一层纵向部1481b上。沿所述第一方向X,第一层第M个绕线线圈的第一层绕线本体与第二层的第M个绕线线圈的第二层绕线本体的投影不重叠。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层的第M个绕线线圈的所述第一层绕线本体1481部分位于第二层第M个绕线线圈的所述第二层通孔内2482。具体地,所述第一层横向部1481a包括靠近所述基座10的所述第一端部15的第一层左横向部14813和远离所述基座10的所述第一端部15的第一层右横向部14814,所述第一层左横向部14813位于第二层的第M个绕线线圈的所述第二层通孔2482内,所述第一层右横向部14814与第二层的第M个绕线线圈的所述第二层横向部2481a更加远离所述基座10的所述第一端部15。
第一层M个绕线线圈的所述第一层横向部1481a共面,第二层M个绕线线圈的所述第二层横向部2481a共面。优选地,第一层M个绕线线圈的所述第一层横向部1481a和第二层M个绕线线圈的所述第二层横向部2481a共面。所述励磁铁芯41的所述安装面411与所述滑动方向X平行,每一绕线线圈的所述第一层横向部1481a和所述第二层横向部2481a均固定于所述励磁铁芯41的所述安装面411上。
电刷组件70同时与至少两层绕线线圈的所述进线端483和所述出线端484电性连接,实现所述次级组件30通入直流电时,所述初级组件40产生的所述电枢磁场与所述次级组件30产生的所述稳定磁场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初级组件40和所述次级组件30间的相对滑动。沿所述滑动方向X,定义第N层第M-1个绕线线圈的节距为a,第N层第M-1个绕线线圈进线端和第N-1层第M-1个绕线线圈进线端的间隔为b,电刷组件的进线臂和出线臂的长度为c,电刷组件的进线臂和出线臂的间距为e,第N层第M-1个绕线线圈进线端和第N层第M个绕线线圈进线端的总长为f。为实现电刷组件70同时与至少两层绕线线圈的所述进线端483和所述出线端484电性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绕线线圈和电刷组件的配置关系。本实用新型的直线电机100的绕线线圈和电刷组件满足如下关系式:f>a=e>c>b。其中,a为第2层第1个绕线线圈的节距,b为第2层第1个绕线线圈进线端和第1层第1个绕线线圈进线端的间隔,c为电刷组件的进线臂和出线臂的长度,e为电刷组件的进线臂和出线臂的间距,f为第2层第1个绕线线圈进线端和第2层第2个绕线线圈进线端的总长。在其他可选择的实施方式中,为实现电刷组件同时与至少两层绕线线圈的所述进线端和所述出线端电性连接,直线电机的绕线线圈和电刷组件满足如下关系式:a=e>c>f>b。其中,a为第2层第1个绕线线圈的节距,b为第2层第1个绕线线圈进线端和第1层第1个绕线线圈进线端的间隔,c为电刷组件的进线臂和出线臂的长度,e为电刷组件的进线臂和出线臂的间距,f为第2层第1个绕线线圈进线端和第2层第2个绕线线圈进线端的总长。在另外可选择的实施方式中,为实现电刷组件同时与至少两层绕线线圈的所述进线端和所述出线端电性连接,直线电机的绕线线圈和电刷组件满足如下关系式:e>c>f>a>b。其中,a为第2层第1个绕线线圈的节距,b为第2层第1个绕线线圈进线端和第1层第1个绕线线圈进线端的间隔,c为电刷组件的进线臂和出线臂的长度,e为电刷组件的进线臂和出线臂的间距,f为第2层第1个绕线线圈进线端和第2层第2个绕线线圈进线端的总长。
电刷组件70包括与所述滑座20固定连接的固定件71以及分别与所述固定件71连接的进线臂72和出线臂73。所述进线臂72和所述出线臂73大致呈长条状,其沿所述滑动方向X间隔设置。在滑动时,所述进线臂72与自所述绕线本体481延伸的所述进线端483接触并电性导通,所述出线臂72与自所述绕线本体481延伸的出线端484接触并电性导通,从而向所述电枢线圈42提供电流。
工作时,先将所述次级组件30的所述励磁绕组32接入直流电源使其产生稳定磁场,然后将所述电刷组件70的所述进线臂72和所述出线臂73分别接入直流电源的正负极,所述电刷组件70的所述进线臂72同时与第N层第M个绕线线圈的所述进线端和第N-1层第M个绕线线圈的进线端电性连接,所述电刷组件70的所述出线臂73同时与第N层第M个绕线线圈的出线端和第N-1层第M个绕线线圈的出线端电性连接,从而向电枢线圈输入直流电,并使其产生电枢磁场,最后,在所述稳定磁场和所述电枢磁场的驱动下,所述滑座20相对所述基座10通过所述第一导轨51和所述第二导轨52的相对滑动进行直线运动。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电刷组件70的所述进线臂72和所述出线臂73随着所述滑座20和所述次级组件30一起滑动,并电性导通与所述次级组件30相对的初级组件40的所述电枢线圈42,而未与所述电刷组件70的所述进线臂72和所述出线臂73接触的所述电枢线圈42则未接入所述电源,也就是说只有与所述次级组件30相对的所述电枢线圈42才通电,极大的减小了电机铜耗,提升了上述直线电机100效率。
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9至图11,本实施例提供的直线电机200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直线电机100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本实施方式中N等于4,次级组件30’的结构不同。
次级组件30’包括励磁铁芯31’和套设于所述励磁铁芯31’上的励磁绕组32’。所述励磁铁芯31’包括大致呈板体状的第一基板311’、自所述第一基板311’的两端弯折延伸而成的第一挡板312’、设于两个所述第一挡板312’之间的多个沿所述滑动方向X间隔设置的第一齿部313’。所述第一基板311’远离所述第一齿部313’的一侧与所述滑座20’的第二板体21’连接。所述励磁绕组32’包括励磁绕组本体321’和由励磁绕组本体321’围成的安装孔322’,所述励磁绕组32’通过所述安装孔322’套设于所述第一齿部313’,或通过所述励磁绕组本体321’直接缠绕于所述第一齿部313’。其中,所述第一齿部313’和所述励磁绕组32’的设置数量相同。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励磁铁芯,或者励磁铁芯不设置齿部。
直线电机200包括4层电枢线圈42’和同时与所述4层电枢线圈42’电性连接的电刷组件70’。每层电枢线圈242’包括M个沿滑动方向X’设置的绕线线圈48’。所述绕线线圈48’包括进线端483’和与所述进线端483’间隔设置的出线端484’。所述电枢线圈42’包括位于第一层的M个第一层绕线线圈148’、与所述第一层绕线线圈148’沿所述滑动方向X’交错布置的位于第二层的M个第二层绕线线圈248’,与所述第二层绕线线圈248’沿所述滑动方向X’交错布置的位于第三层的M个第三层绕线线圈348’、与所述第三层绕线线圈348’沿所述滑动方向X’交错布置的位于第四层的M个第四层绕线线圈448’。沿与所述滑动方向X’垂直的第一方向Z’,所述第一层绕线线圈148’、第二层绕线线圈248’、第三层绕线线圈348’和第四层绕线线圈448’部分重叠。请参阅图12和图13,所述电刷组件70’同时与四层绕线线圈48’的所述进线端483’和所述出线端484’电性连接。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线电机的初级组件采用直流电流驱动,且不再使用多相绕组结构,结构简单,控制简单,控制成本低;由于电刷组件同时与所述至少两层电枢线圈的进线端和出线端电性连接,实现初级组件通入直流电时,所述初级组件产生的电枢磁场与所述次级组件产生的所述稳定磁场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初级组件和次级组件间的相对滑动。而且,同一时刻只有少部分电枢线圈通电,极大的减小了直线电机铜耗,提升了电机效率。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7)

1.一种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电机包括
基座;
滑座,其与所述基座连接且相对所述基座沿滑动方向运动;
次级组件,用于产生稳定磁场;
初级组件沿垂直于滑动方向的第一方向与所述次级组件相对间隔设置,其包括N层电枢线圈,每层电枢线圈包括M个沿滑动方向设置的绕线线圈,N大于或等于2,M大于或等于2;每一绕线线圈包括绕线本体、由绕线本体围成的通孔、自所述绕线本体延伸的进线端和自所述绕线本体延伸并与所述进线端间隔设置的出线端,每一绕线线圈的所述进线端沿所述滑动方向间隔设置,每一绕线线圈的所述出线端沿所述滑动方向间隔设置;
电刷组件包括沿滑动方向间隔设置的进线臂和出线臂,所述电刷组件的进线臂同时与所述至少两层电枢线圈的进线端电性连接,所述电刷组件的出线臂同时与所述至少两层电枢线圈的所述出线臂电性连接,用以使所述次级组件产生电枢磁场,所述稳定磁场与所述电枢磁场相互作用以推动所述滑座和所述基座相对滑动;
所述初级组件固定于所述基座和滑座中的其中一个,所述次级组件和电刷组件固定于基座和滑座中的另一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包括第一端部和与第一端部间隔设置的第二端部,第N层第M个绕线线圈的进线端比第N-1层第M个绕线线圈的进线端更加靠近所述基座的第一端部;第N层电枢线圈比第N-1层电枢线圈更靠近所述初级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N-1层绕线线圈的所述绕线本体与第N层绕线线圈的所述绕线本体沿所述滑动方向交错布置,且沿垂直于所述滑动方向的第一方向堆叠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任一层所述绕线线圈的所述进线端和所述出线端沿所述滑动方向的投影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N层绕线线圈包括一对间隔设置的第N层横向部和连接所述第N层横向部的两端的一对间隔设置的第N层纵向部,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N层纵向部至少部分叠设在所述第N-1层纵向部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N层横向部与所述第N-1层横向部共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级组件还包括电枢铁芯,所述N层电枢线圈固定于所述电枢铁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级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电枢线圈的所述进线端和所述出线端电导通的多个导电块,所述多个导电块沿所述滑动方向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级组件还包括多个绝缘件,所述每个绝缘件连接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导电块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级组件还包括连接所述多个导电块和所述多个绝缘件的连接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刷组件还包括分别连接所述进线臂和所述出线臂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固定于所述基座和滑座中的其中一个。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次级组件还包括励磁铁芯,所述励磁铁芯包括固定于所述基座和滑座中的其中一个的第一基板,所述至少一励磁绕组固定于所述第一基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励磁铁芯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至少一第一齿部,所述励磁绕组套设于所述第一齿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电机还包括导轨组件,所述导轨组件滑动地连接所述基座与所述滑座。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电机的所述绕线线圈和电刷组件满足如下关系式:f>a=e>c>b,其中,a为第2层第1个绕线线圈的节距,b为第2层第1个绕线线圈进线端和第1层第1个绕线线圈进线端的间隔,c为电刷组件的进线臂和出线臂的长度,e为电刷组件的进线臂和出线臂的间距,f为第2层第1个绕线线圈进线端和第2层第2个绕线线圈进线端的总长。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电机的所述绕线线圈和电刷组件满足如下关系式:a=e>c>f>b,其中,a为第2层第1个绕线线圈的节距,b为第2层第1个绕线线圈进线端和第1层第1个绕线线圈进线端的间隔,c为电刷组件的进线臂和出线臂的长度,e为电刷组件的进线臂和出线臂的间距,f为第2层第1个绕线线圈进线端和第2层第2个绕线线圈进线端的总长。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电机的所述绕线线圈和电刷组件满足如下关系式:e>c>f>a>b,其中,a为第2层第1个绕线线圈的节距,b为第2层第1个绕线线圈进线端和第1层第1个绕线线圈进线端的间隔,c为电刷组件的进线臂和出线臂的长度,e为电刷组件的进线臂和出线臂的间距,f为第2层第1个绕线线圈进线端和第2层第2个绕线线圈进线端的总长。
CN202021882799.9U 2020-09-01 2020-09-01 直线电机 Active CN2127851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82799.9U CN212785131U (zh) 2020-09-01 2020-09-01 直线电机
PCT/CN2020/120491 WO2022047885A1 (zh) 2020-09-01 2020-10-12 直线电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82799.9U CN212785131U (zh) 2020-09-01 2020-09-01 直线电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85131U true CN212785131U (zh) 2021-03-23

Family

ID=750576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82799.9U Active CN212785131U (zh) 2020-09-01 2020-09-01 直线电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85131U (zh)
WO (1) WO202204788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47891A1 (zh) * 2020-09-01 2022-03-10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直线电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829243B1 (zh) * 1969-11-19 1973-09-08
US4733143A (en) * 1982-06-01 1988-03-22 Anorad Corporation Linear motor
CN2252447Y (zh) * 1995-12-15 1997-04-16 朱德明 多次级电刷式直线直流电动机
US9148047B2 (en) * 2012-11-30 2015-09-29 Chieftek Precision Co., Ltd. Coil assembly having separation plates for iron less linear motor
JP6579729B2 (ja) * 2013-06-27 2019-09-25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コイル及び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47891A1 (zh) * 2020-09-01 2022-03-10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直线电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47885A1 (zh) 2022-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198787B2 (ja) スロット無しのリニアモータ及びその設計方法
JPH11299216A (ja) スロット無しのリニアモ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0557925C (zh) 线性马达以及抵消吸引力型线性马达
US20120319520A1 (en) Dc motor
JP2018166353A (ja) 電動モータ
CN212785131U (zh) 直线电机
CN100413188C (zh) 直线电动机的电枢和直线电动机
JP2012175852A (ja) リニアモータ
US3967561A (en) Linear-induction motor especially for high-speed suspension vehicles
CN212752094U (zh) 直线电机
CN213094050U (zh) 直线电机
CN213125814U (zh) 直线电机
US5317220A (en) Linear DC motor
CN213661412U (zh) 直线电机
US4247793A (en) Electric motor
CN213959938U (zh) 直线电机
JP3824060B2 (ja) リニアモータ
JP3856196B2 (ja) リニアモータの電機子コイル接続装置
CN213661411U (zh) 直线电机
CN218958768U (zh) 一种直线电动机
JP2000278929A (ja) リニアモータ
JP3127259B2 (ja) リニアモータおよびこれを利用した装置
CN219145113U (zh) 用于电梯电机的定子组件、定子和电梯电机
CN114567106B (zh) 一种六极二支路六出线双层叠绕组端部接线结构
JP3086895B2 (ja) リニアモ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