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47461U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47461U
CN212747461U CN202020899708.6U CN202020899708U CN212747461U CN 212747461 U CN212747461 U CN 212747461U CN 202020899708 U CN202020899708 U CN 202020899708U CN 212747461 U CN212747461 U CN 2127474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heat
heat exchange
microchannel
fi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89970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成恩
陈枫
杜顺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89970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474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474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474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及空调器,换热器包括至少一个换热单元,换热单元包括:微通道芯体和散热翅片,微通道芯体具有多个可供换热介质流动的介质通道,散热翅片设在微通道芯体的厚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微通道芯体与散热翅片一体成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通过将换热器的换热单元包括散热翅片与微通道芯体,并且微通道芯体与散热翅片一体成型,使得散热翅片与微通道芯体实现零接触热阻,从而可以提高散热翅片与微通道芯体的换热效率和换热效果,进而使得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较高且换热效果较好,有利于提高整机的制热效率和/或制冷效率。在换热器用于整机时,换热器可以不带风机,实现无风或零风,极大的提高了舒适性。

Description

换热器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换热器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量产的翅片管换热器,翅片管换热器的管和翅片通过胀管结合在一起,管和翅片之间的接触热阻较大,翅片与管的换热效率较低,导致整个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低、换热效果差,不利于整机的制热效率和/或制冷效率的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的散热翅片与微通道芯体实现零接触热阻,可以提高散热翅片与微通道芯体的换热效率和换热效果,进而使得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较高且换热效果较好,有利于提高整机的制热效率和/或制冷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换热器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换热器,包括至少一个换热单元,所述换热单元包括:微通道芯体,所述微通道芯体具有多个可供换热介质流动的介质通道;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设在所述微通道芯体的厚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所述微通道芯体与所述散热翅片一体成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通过将换热器设置为包括至少一个换热单元,换热单元包括散热翅片与微通道芯体,并且微通道芯体与散热翅片一体成型,使得散热翅片与微通道芯体实现零接触热阻,从而可以提高散热翅片与微通道芯体的换热效率和换热效果,进而使得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较高且换热效果较好,有利于提高整机的制热效率和/或制冷效率。在换热器用于整机时,换热器可以不带风机,实现无风或零风,极大的提高了舒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单元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单元并排设置,相邻所述换热单元之间焊接连接或通过导热胶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位于所述微通道芯体的厚度方向上同一侧的多个所述散热翅片并排且间隔排布,所述散热翅片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介质通道的延伸方向平行或呈夹角设置,所述夹角的取值范围为75°-10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由所述散热翅片的邻近所述微通道芯体的一端至所述散热翅片的远离所述微通道芯体的另一端的方向上,所述散热翅片呈直线或曲线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散热翅片的高度范围为8mm-15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散热翅片的厚度范围为0.1mm-0.2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散热翅片上设有辐射吸收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辐射吸收层为黑色石墨烯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微通道芯体呈平板状,所述微通道芯体内限定出多个沿第一方向并排且间隔设置的所述介质通道,所述换热器包括两个集流管,两个所述集流管设在所述微通道芯体的沿第二方向的相对两侧,每个所述介质通道的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敞开且与所述集流管连通,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微通道芯体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且垂直于所述微通道芯体的厚度方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每个所述集流管上形成有第一安装口,所述第一安装口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微通道芯体的沿第二方向的相对两端分别容纳配合在两个所述集流管的所述第一安装口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分流隔孔片,所述分流隔孔片设在所述集流管内以将所述集流管的内腔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进行分隔,所述分流隔孔片上形成有夹设口,所述微通道芯体的沿第二方向的相对两端夹设在所述夹设口内。
进一步地,所述集流管上与所述分流隔孔片对应位置形成有第二安装口,所述第二安装口沿所述集流管的周向延伸,所述分流隔孔片的边缘部分容纳配合于所述第二安装口且与所述集流管相连。
可选地,所述分流隔孔片上形成有定位凸耳,所述定位凸耳与所述第二安装口的周向方向上的侧壁抵接且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换热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上述的换热器,换热效率较高且换热效果较好,有利于提高整机的制热效率和/或制冷效率;换热器可以不带风机,实现无风或零风,极大的提高了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换热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换热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换热单元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的集流管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的集流管的另一个角度示意图;
图7是图6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8是图6中的分流隔孔片的示意图一,其中分流隔孔片上形成有连通孔;
图9是图6中的分流隔孔片的示意图二;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换热器测试的温升试验数据曲线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换热器测试的温降试验数据曲线图。
附图标记:
换热器100;
换热单元1;微通道芯体11;介质通道111;散热翅片12;
集流管2;第一安装口21;第二安装口22;输入管23;输出管24;
分流隔孔片3;夹设口31;定位凸耳32;连通孔3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100。
参照图1、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换热器100,包括至少一个换热单元1,换热单元1包括:微通道芯体11和散热翅片12。
微通道芯体11具有多个可供换热介质流动的介质通道111,换热介质可以同时在多个介质通道111内流动。微通道芯体11不易泄露换热介质,充注量少,可靠性更有保障。散热翅片12设在微通道芯体11的厚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微通道芯体11与散热翅片12一体成型。在换热介质流经换热器100的过程中,换热介质与微通道芯体11换热,微通道芯体11通过散热翅片12与外部空气换热,从而可以实现调节周围的环境温度。
由于微通道芯体11具有多个可供换热介质流动的介质通道111,换热介质可以同时在多个介质通道111内流动,使得换热更加均匀,换热效率更高;散热翅片12设在微通道芯体11的厚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微通道芯体11与散热翅片12一体成型,使得散热翅片12与微通道芯体11实现零接触热阻的高效换热方式。
在换热器100工作时,换热介质在微通道芯体11内流动,换热介质与微通道芯体11换热,微通道芯体11通过散热翅片12与外部空气换热,由于微通道芯体11与散热翅片12实现零接触热阻的高效换热方式,可以使得微通道芯体11与散热翅片12实现充分换热且换热效率较高。散热翅片12与外部空气换热,两侧的散热翅片12可以通过辐射传热和自然对流,将热量或者冷量传递给周围的空气,从而可以实现调节周围的环境温度。进而使得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较高且换热效果较好,有利于提高整机的制热效率和/ 或制冷效率。
另外,根据辐射换热经典公式,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
Q=εAσ(T4 A-T4 B)
以上公式中的参数的具体含义如下:
Q—换热量;
A—换热面积;
T—物体的绝对温度(K),A和B两物体的绝对温度;
σ—斯忒藩-玻耳兹曼常数,σ=5.67×10-8W/(m2·K4);
ε—表面辐射系数,其值在0和1之间,由物体表面性质决定,若为绝对黑体,则ε=1。
影响表面辐射系数ε的因素有物质种类、表面温度和表面粗糙状态。不同物质的辐射系数不同,同一金属材料,表面粗糙或受氧化作用的辐射系数是高度表面磨光的数倍。
具体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100,公式中的换热量Q为换热器100的辐射传热的换热量;A为换热单元1的空气侧的换热面积;T表示换热器100和换热器100周围环境的绝对温度,当换热器100作为蒸发器时,TA为换热器100周围环境的温度且TB为换热器100的温度,当换热器100作为冷凝器时,TB为换热器100周围环境的温度且TA为换热器100的温度;影响表面辐射系数ε的因素包括换热器100表面的物质种类、表面温度、表面粗糙状态等。
由上述公式可知,换热器100的换热面积A越大,换热器100与周围环境的辐射换热量 Q越大。本申请的换热器100的换热面积较大,因此换热器100与周围环境的辐射换热量较大,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越高。
还可以通过提高表面辐射系数ε的值,以增大换热器100与周围环境的辐射换热量Q。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翅片12上设有辐射吸收层。由于散热翅片12上喷涂辐射吸收层,可以提高表面辐射系数ε的值,增加换热器100表面的辐射及吸收效率,从而可以有效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当换热器100作为蒸发器使用时,换热器100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热量,辐射吸收层强化了吸收效率;当换热器100作为冷凝器使用时,换热器100向周围环境中辐射热量,辐射吸收层强化了辐射效率。
可选地,辐射吸收层可以为黑色石墨烯层。黑色石墨烯层为黑色且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能,可以极大的提高换热器100的表面辐射系数,从而强化换热效率,使换热效率更高、换热效果更好。
由于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高且换热效果好,换热器100用于整机时,可以不带风机,实现无风或零风,极大的提高了舒适性。
当然,在换热器100用于整机时,为了进一步地增强换热器100与周围空气的对流,也可以使得换热器100带风机,通过风机驱动气流快速流动,以与换热器100快速换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100,通过将换热器100设置为包括至少一个换热单元1,换热单元1包括散热翅片12与微通道芯体11,并且微通道芯体11与散热翅片 12一体成型,使得散热翅片12与微通道芯体11实现零接触热阻,从而可以提高散热翅片12与微通道芯体11的换热效率和换热效果,进而使得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较高且换热效果较好,有利于提高整机的制热效率和/或制冷效率。在换热器100用于整机时,换热器100可以不带风机,实现无风或零风,极大的提高了舒适性。
参照图1、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换热单元1为多个,多个换热单元 1并排设置,相邻换热单元1之间通过导热胶连接。由于换热单元1有多个且并排设置,可以根据不同的换热量设置换热单元1的数量,使得换热面积更大,换热效率更高。相邻的换热单元1之间通过导热胶连接,由此,可以方便地将多个换热单元1连接固定形成一个整体,该连接固定方式简单且可靠,并且多个换热单元1之间可以通过导热胶实现快速导热,进一步地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参照图1-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位于微通道芯体11的厚度方向上同一侧的多个散热翅片12并排且间隔排布,使得换热器100换热面积更大,换热更加均匀,换热效率更高。在将换热器100用于整机时,换热器100的放置方向可以以散热翅片12的延伸方向作为参考,可以使得散热翅片12的延伸方向沿上下方向,由此在换热器100作为蒸发器使用时,换热器100上产生的冷凝水可以在散热翅片12的导流作用下向下流动,有利于冷凝水的排出,使得冷凝水的排出顺畅。散热翅片12的延伸方向与介质通道111的延伸方向平行或呈夹角设置,夹角的取值范围为75°-105°。如图 1-图3所示,在散热翅片12的延伸方向与介质通道111的延伸方向平行时,换热器100 的形状设置更为灵活多变,使得换热器100可以适用不同的整机结构,例如此时换热器 100可以为平板形,也可以弯折以形成不同形状,例如可以弯折形成L型、U型等。如图1所示,在散热翅片12的延伸方向与介质通道111的延伸方向呈夹角设置,且夹角的取值范围为75°-105°时,例如散热翅片12的延伸方向与介质通道111的延伸方向呈80°夹角设置,由此可以使得散热翅片12的延伸方向与形成介质通道111的微通道芯体11的延伸方向呈较大角度设置,可以使得换热器100的整体结构强度更为稳定、均匀、可靠。
参照图1-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由散热翅片12的邻近微通道芯体11的一端至散热翅片12的远离微通道芯体11的另一端的方向上,散热翅片12呈直线或曲线延伸。例如,散热翅片12可以呈直线延伸形成平面翅片,也可以呈曲线延伸形成弧面翅片或波纹翅片,由此形成不同大小的换热面积,以便于用户根据不同的换热量进行选择。并且,在散热翅片12高度相同的情况下,散热翅片12呈曲线延伸的换热面积大于呈直线延伸的换热面积,具体地,波纹翅片的换热面积大于弧面翅片的换热面积大于平面翅片的换热面积。
参照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散热翅片12的高度h范围为8mm-15mm。散热翅片12的高度过低,在同样微通道芯体11大小的情况下,会减小换热单元1整体的换热面积,影响换热效率;散热翅片12的高度过高,则会导致换热单元1整体强度降低,影响散热的稳定性。由此,通过将散热翅片12的高度h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在换热器100的具有较大的换热面积的同时,使得换热器100的体积也相对较小,减少占用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散热翅片12的厚度d范围为0.1mm-0.2mm。散热翅片12的厚度过小对换热单元1的成型工艺要求较高,难度系数较大,并且散热翅片12 的结构强度不足;而散热翅片12的厚度过大,在同样大小的微通道芯体11的情况下,则会减小换热单元1整体的换热面积,不利于换热。由此,通过将翅片12的厚度d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在尽可能地增大换热单元1的换热面积的同时,使得换热单元1的加工成型难度也较低,同时保证散热翅片12的结构强度,使得散热翅片12的不易折断。
参照图1、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微通道芯体11呈平板状,微通道芯体11内限定出多个沿第一方向并排且间隔设置的介质通道111,换热器100包括两个集流管2,两个集流管2设在微通道芯体11的沿第二方向的相对两侧,第一方向垂直于微通道芯体11的厚度方向,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且垂直于微通道芯体11的厚度方向。集流管2上还设有输入管23和输出管24,输入管23和输出管24可以设在其中一个集流管2上且输入管23和输出管24均与该集流管2连通;或者,输入管23设在其中一个集流管2上且与该集流管2连通,输出管24设在另一个集流管2上且与该集流管2连通。换热介质在微通道芯体11的多个沿第一方向并排且间隔设置的介质通道111内流动换热,每个介质通道111的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敞开且与集流管2连通,换热介质例如冷媒从输入管23流入集流管2内,再流入微通道芯体11的多个介质通道111内,最后汇合至集流管2内,并通过输出管24流出该换热器100。
参照图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每个集流管2上形成有第一安装口21,第一安装口21沿集流管2的长度方向延伸,微通道芯体11的沿第二方向的相对两端分别容纳配合在两个集流管2的第一安装口21内,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其中,第一安装口21的长度L与换热单元1的个数n、单个微通道芯体11的宽度D 的关系满足:L=n*D。
参照图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换热器100还包括分流隔孔片3,分流隔孔片3设在集流管2内以将集流管2的内腔沿集流管2的长度方向进行分隔,分流隔孔片3上形成有夹设口31,微通道芯体11的沿第二方向的相对两端夹设在夹设口31 内。由于集流管2内设有分流隔孔片3,可以将集流管2的内腔沿集流管2的长度方向进行分隔,且分流隔孔片3可以实现对换热介质更细致的分流,由此提高换热器100整体换热的均匀性。
其中,分流隔孔片3上形成有上述夹设口31时,夹设口31宽度与微通道芯体11 的厚度可以大致一致,微通道芯体11的沿第二方向的相对两端夹设在夹设口31内,微通道芯体11的两端部与夹设口31的内壁保持紧密接触。
参照图7,进一步地,集流管2上与分流隔孔片3对应位置形成有第二安装口22,方便分流隔孔片3的安装,第二安装口22沿集流管2的周向延伸,分流隔孔片3的边缘部分容纳配合于第二安装口22且与集流管2相连,分流隔孔片3可以通过第二安装口22安装至集流管2内,使得分流隔孔片3的安装方便,例如分流隔孔片3的边缘部分与第二安装口22的内壁焊接连接,以将分流隔孔片3固定在集流管2上。
参照图8、图9,可选地,分流隔孔片3上形成有定位凸耳32,定位凸耳32与第二安装口22的周向方向上的侧壁抵接且相连,例如定位凸耳32与第二安装口22的周向方向上的侧壁焊接连接,便于分流隔孔片3安装定位,进而使得分流隔孔片3与集流管 2连接的更加紧固。
其中,参照图8、图9,分流隔孔片3分为带孔和不带孔两种,不带孔分流隔孔片3 将集流管2的内腔完全隔开成不同部分(参照图9);带孔分流隔孔片3将集流管2的内腔完全隔开成可以连通的不同部分(参照图8),例如分流隔孔片3的中部形成有连通孔33,连通孔33可以连通集流管2的内腔被分流隔孔片3分隔的不同部分。
另外,参照图1、图2、图5、图6,集流管2上设有输入管23和输出管24,设有输入管23的集流管2内的分流隔孔片3个数为N2,设有输入管23的集流管2内的分流隔孔片3 个数为N1,N1、N2根据所需换热器100的面积和换热介质流量计算确定,每个集流管2的分流隔孔片3数量不少于2个,一般情况N1>N2。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换热器100。
可选地,空调器可以为分体壁挂式空调器,也可以为分体落地式空调器,或者也可以为移动式空调器。该换热器100可以作为空调器的与室内空气换热的部件,在空调器制冷时,换热器100作为蒸发器使用;在空调器制热时,换热器100作为冷凝器使用。
在空调器为分体壁挂式空调器或分体落地式空调器时,换热器100可以作为空调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由于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高且换热效果好,换热器100用于整机时,可以不带风机,实现无风或零风,极大的提高了舒适性,并且可以减少空调室内机的零部件数量,从而可以减小空调室内机的体积,减少空调室内机的占用空间。
在空调器为移动式空调器时,该换热器100可以作为空调器的与室内空气换热的部件,由于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高且换热效果好,换热器100用于整机时,可以不带风机,实现无风或零风,极大的提高了舒适性,并且可以减少空调器的零部件数量,从而可以减小空调器的体积,减少空调器的占用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上述的换热器100,换热效率较高且换热效果较好,有利于提高整机的制热效率和/或制冷效率;换热器100可以不带风机,实现无风或零风,极大的提高了舒适性。
下面参照图1-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100。
参照图1-图3,换热器100包括四个换热单元1,相邻换热单元1之间通过导热胶连接,每个换热单元1包括:微通道芯体11和散热翅片12。微通道芯体11具有多个可供换热介质流动的介质通道111,换热介质可以同时在多个介质通道111内流动。散热翅片12设在微通道芯体11的厚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两侧翅片对称等距设置,微通道芯体11与散热翅片12一体成型。
位于微通道芯体11的厚度方向上同一侧的多个散热翅片12并排且间隔排布,散热翅片12的延伸方向与介质通道111的延伸方向呈100°夹角设置。在由散热翅片12的邻近微通道芯体11的一端至散热翅片12的远离微通道芯体11的另一端的方向上,散热翅片12呈曲线延伸。
参照图4,散热翅片12的高度h为9mm,散热翅片12的厚度d为0.15mm。其中一侧散热翅片12上喷涂了辐射吸收层,辐射吸收层为黑色石墨烯层。
参照图1、图2、图5,换热器100还包括两个集流管2,两个集流管2设在微通道芯体11的沿第二方向的相对两侧,其中一个集流管2上设有输入管23和输出管24。微通道芯体11呈平板状,微通道芯体11内限定出多个沿第一方向并排且间隔设置的介质通道111,每个介质通道111的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敞开且与集流管2连通,第一方向垂直于微通道芯体11的厚度方向,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且垂直于微通道芯体11 的厚度方向。每个集流管2上形成有第一安装口21,第一安装口21沿集流管2的长度方向延伸,微通道芯体11的沿第二方向的相对两端分别容纳配合在两个集流管2的第一安装口21内,微通道芯体11插入集流管2的配合深度控制在3mm-5mm,第一安装口 21的长度L满足:L=4D,其中D为单个微通道芯体11的宽度。
参照图6、图7、图8、图9,换热器100还包括分流隔孔片3,分流隔孔片3设在集流管2内以将集流管2的内腔沿集流管2的长度方向进行分隔,分流隔孔片3可以根据微通道芯体11内的介质通道111数量进行分隔,通过计算对比介质通道111数量的流路差异,实现更细致的分流。分流隔孔片3分为带孔和不带孔两种。
参照图7、图8、图9,集流管2上与分流隔孔片3对应位置形成有第二安装口22,第二安装口22沿集流管2的周向延伸,分流隔孔片3的边缘部分容纳配合于第二安装口22且与集流管2相连。分流隔孔片3上形成有定位凸耳32,定位凸耳32与第二安装口22的周向方向上的侧壁抵接且相连,定位凸耳32与集流管2上的第二安装口的侧壁 22通过焊接连接。
在该换热器100用于整机时,换热器100不带风机,实现无风或零风,并且换热器100使用时保持散热翅片12的延伸方向沿上下方向。
对该实施例中的换热器100在下述表1的条件下进行了测试试验,在测试时换热器100 是挂设在墙壁上,因此以墙壁的温度以及室内空气温度作为换热器100的周围环境的温度。
表1:温升温降试验测试条件
温降 室内36℃/60% 室外43℃/60% 墙壁34℃
温升 室内0℃/100% 室外-5℃/60% 墙壁4℃
温降:换热器100作为蒸发器使用,试验初始,室内温度为36℃、室内湿度为60%、墙壁温度为34℃,室外温度为43℃、室外湿度为60%。
温升:换热器100作为冷凝器使用,试验初始,室内温度为0℃、室内湿度为100%、墙壁温度为4℃,室外温度为-5℃、室外湿度为60%。
下述表2和表3为温升试验测试数据及温降试验测试数据。
表2:温升试验测试数据
时间/min 初始 20 40 60 80 100
气温 5 8.78 10.46 11.38 11.52 11.67
墙平温 4.97 6.28 6.94 7.46 7.51 7.63
表3:温降试验测试数据
时间/min 0 20 40 60 80 100
气温 36.12 31.45 30.39 29.76 29.23 29.21
墙温 33.97 33.43 33.11 33.16 33.19 32.76
参照表2并结合图10,换热器100作为冷凝器使用,换热器100开始工作,此时换热器100表面的温度较高,通过热辐射及对流的方式与周围环境换热,从而升高了室内的温度,使得室内空气及换热器100对应的墙壁温度均升高。在该试验中,每隔20min记录一次室内空气温度以及墙壁温度,从试验数据和曲线可以看出,在最初的40min内,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100使室内的温度达到了较为明显的升高,而在随后的时间里,室内温度变化的幅度变小并逐渐趋于平稳。
参照表3并结合图11,换热器100作为蒸发器使用,换热器100开始工作,此时换热器100表面的温度较低,通过热辐射及对流的方式与周围环境换热,从而降低了室内的温度,使得室内空气及换热器100对应的墙壁温度均降低。在该试验中,每隔20min记录一次室内空气温度以及墙壁温度,从试验数据和曲线可以看出,在最初的20min内,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100使室内的温度达到了较为明显的降低,而在随后的时间里,室内温度变化的幅度变小并逐渐趋于平稳。
由此表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100可以实现较快速的升温或降温并维持该温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厚度”、“水平”、“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4)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换热单元,所述换热单元包括:
微通道芯体,所述微通道芯体具有多个可供换热介质流动的介质通道;
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设在所述微通道芯体的厚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所述微通道芯体与所述散热翅片一体成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元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单元并排设置,相邻所述换热单元之间焊接连接或通过导热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微通道芯体的厚度方向上同一侧的多个所述散热翅片并排且间隔排布,所述散热翅片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介质通道的延伸方向平行或呈夹角设置,所述夹角的取值范围为75°-10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由所述散热翅片的邻近所述微通道芯体的一端至所述散热翅片的远离所述微通道芯体的另一端的方向上,所述散热翅片呈直线或曲线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翅片的高度范围为8mm-15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翅片的厚度范围为0.1mm-0.2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翅片上设有辐射吸收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吸收层为黑色石墨烯层。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芯体呈平板状,所述微通道芯体内限定出多个沿第一方向并排且间隔设置的所述介质通道,所述换热器包括两个集流管,两个所述集流管设在所述微通道芯体的沿第二方向的相对两侧,每个所述介质通道的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敞开且与所述集流管连通,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微通道芯体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且垂直于所述微通道芯体的厚度方向。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集流管上形成有第一安装口,所述第一安装口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微通道芯体的沿第二方向的相对两端分别容纳配合在两个所述集流管的所述第一安装口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分流隔孔片,所述分流隔孔片设在所述集流管内以将所述集流管的内腔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进行分隔,所述分流隔孔片上形成有夹设口,所述微通道芯体的沿第二方向的相对两端夹设在所述夹设口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上与所述分流隔孔片对应位置形成有第二安装口,所述第二安装口沿所述集流管的周向延伸,所述分流隔孔片的边缘部分容纳配合于所述第二安装口且与所述集流管相连。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隔孔片上形成有定位凸耳,所述定位凸耳与所述第二安装口的周向方向上的侧壁抵接且相连。
14.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CN202020899708.6U 2020-05-25 2020-05-25 换热器及空调器 Active CN2127474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99708.6U CN212747461U (zh) 2020-05-25 2020-05-25 换热器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99708.6U CN212747461U (zh) 2020-05-25 2020-05-25 换热器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47461U true CN212747461U (zh) 2021-03-19

Family

ID=750054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899708.6U Active CN212747461U (zh) 2020-05-25 2020-05-25 换热器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474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68083B2 (en) Refrigeration system and heat exchanger thereof
JP2004286246A (ja) ヒ−トポンプ用パラレルフロ−熱交換器
CN107044745B (zh) 一种微通道冷凝器
CN212747461U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12205788U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10165622U (zh) 换热器及空调设备
WO2022262562A1 (zh) 换热器
CN111595192A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11895840A (zh) 微通道扁管及微通道换热器
JP3805628B2 (ja) 熱交換器
CN210688818U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3955453U (zh) 一种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2146466A (zh) 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07095097U (zh) 一种盘卷式微通道换热器
CN111486739A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10094901B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
CN112066598A (zh) 换热器及空调设备
CN205843142U (zh) 一种汽车空调用冷凝器
CN219063600U (zh) 空调内机及空调设备
CN206131793U (zh) 高效微通道换热器
CN218915529U (zh) 散热结构和家用电器
CN218884137U (zh) 一种新型的换热器
CN218328639U (zh) 一种应用于空调系统的微通道热管
CN218672402U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WO2021077895A1 (zh) 扁管、微通道换热器以及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