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15529U - 散热结构和家用电器 - Google Patents

散热结构和家用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15529U
CN218915529U CN202222414937.6U CN202222414937U CN218915529U CN 218915529 U CN218915529 U CN 218915529U CN 202222414937 U CN202222414937 U CN 202222414937U CN 218915529 U CN218915529 U CN 2189155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heat
area
exchange area
refriger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1493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文佳佳
王一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Hual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41493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155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155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155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散热结构和家用电器,散热结构包括壳体、换热器和风机,壳体形成有安装腔、以及与安装腔连通的散热口,换热器包括至少一换热单元,换热单元位于风机的出风端,通过将换热单元设置为具有换热效率不同的多个换热区,多个换热区包括第一换热区和第二换热区,第一换热区的换热效率大于第二换热区的换热效率,将第一换热区靠近散热口设置,使换热效率大的区域对应风速大的区域设置,风速较小的区域与第二换热区对应设置,使得换热器不同区域的换热效率与风速能够匹配,换热器发挥更大的换热效益,以解决现有的压缩机仓内冷凝器的换热效率与散热风机的风速不匹配问题。

Description

散热结构和家用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散热结构和家用电器。
背景技术
微通道冷凝器放置于家用电器压缩机仓使用时,压缩机仓一般采用前开窗方式,风机朝向冷凝器吹风散热时,在压缩机仓内形成的风量作用在冷凝器表面是不均匀的,冷凝器不同的区域所对应的风速有所不同。而传统微通道产品,包括平行流和蛇形管等,其主体部分均是由翅片和扁管组成,现有的翅片和扁管在对应不同的区域内的换热能力与风速没有完全匹配,使得冷凝器效率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散热结构和家用电器,旨在解决现有的压缩机仓内冷凝器的换热效率与散热风机的风速不匹配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散热结构,其中所述散热结构包括:
壳体,形成有安装腔、以及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散热口;
风机;
换热器,设于所述安装腔,包括至少一换热单元,所述换热单元位于所述风机的出风端;以及,
其中,所述换热单元包括第一换热区和第二换热区,所述第一换热区的换热效率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的换热效率,所述第一换热区靠近所述散热口设置。
可选地,所述散热口位于所述壳体处在横向上的一端;
所述风机的轴线沿着纵向设置,所述风机与所述换热器在纵向上间隔布设。
可选地,所述换热单元包括冷媒管、以及设于所述冷媒管外侧的翅片;
所述冷媒管的冷媒入口靠近所述散热口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换热区对应的换热器的翅片的密度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对应的换热器的翅片的密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换热区对应的换热器的翅片的导热系数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对应的换热器的翅片的导热系数。
可选地,所述冷媒管包括在横向上间隔排布的多个直管段,所述第一换热区对应的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直管段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二换热区对应的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直管段之间的间距。
可选地,所述冷媒管包括在横向上间隔排布的多个直管段,所述第一换热区对应的所述直管段的导热系数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对应的所述直管段的导热系数。
可选地,所述换热器包括微通道冷凝器,所述冷媒管包括扁管;
所述扁管包括在横向上间隔排布的多个直管段,所述第一换热区对应的所述直管段的微通道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对应的所述直管段的微通道的内径。
可选地,所述多个换热区还包括第三换热区,所述第一换热区对应在冷媒流路上靠近所述冷媒管的冷媒入口区域设置,所述第二换热区对应在冷媒流路上靠近所述冷媒管的冷媒出口区域设置,所述第三换热区对应在冷媒流路上中部的区域设置;
所述第一换热区的换热效率高于所述第三换热区,所述第三换热区的换热效率高于所述第二换热区的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家用电器,所述家用电器包括散热结构,所述散热结构包括:
壳体,形成有安装腔、以及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散热口;
风机;
换热器,设于所述安装腔,包括至少一换热单元,所述换热单元位于所述风机的出风端;以及,
其中,所述换热单元包括第一换热区和第二换热区,所述第一换热区的换热效率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的换热效率,所述第一换热区靠近所述散热口设置。
可选地,所述家用电器包括冰箱。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风机的出风口朝向换热单元,在壳体上开设有散热口,流动的空气在壳体内形成风速不均匀的区域,对应在所述换热单元的中部,且靠近所述散热口的一侧的风速大,通过将换热单元设置为具有换热效率不同的多个换热区,所述多个换热区包括第一换热区和第二换热区,所述第一换热区的换热效率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的换热效率,将所述第一换热区靠近所述散热口设置,使换热效率大的区域对应风速大的区域设置,风速较小的区域与所述第二换热区对应设置,使得换热器不同区域的换热效率与风速能够匹配,换热器发挥更大的换热效益,以解决现有的压缩机仓内冷凝器的换热效率与散热风机的风速不匹配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散热结构内的数字模拟风速分布图;
图3为图1中的换热单元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换热单元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3841405850000031
Figure BDA000384140585000004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微通道冷凝器放置于家用电器压缩机仓使用时,压缩机仓一般采用前开窗方式,风机朝向冷凝器吹风散热时,在压缩机仓内形成的风量作用在冷凝器表面是不均匀的,冷凝器不同的区域所对应的风速有所不同。而传统微通道产品,包括平行流和蛇形管等,其主体部分均是由换热器的翅片和扁管组成,现有的换热器的翅片和扁管在对应不同的区域内的换热能力与风速没有完全匹配,使得冷凝器效率不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结构100,图1、图3和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结构100的具体实施例。
请参阅图1,所述散热结构100包括壳体1、换热器2和风机3,壳体1形成有安装腔a、以及与所述安装腔a连通的散热口b,换热器2包括至少一换热单元21,换热单元21位于所述风机3的出风端;其中,所述换热单元21包括第一换热区21a和第二换热区21b,所述第一换热区21a的换热效率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21b的换热效率,所述第一换热区21a靠近所述散热口b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风机3的出风口朝向换热单元21,在壳体1上开设有散热口b,流动的空气在壳体1内形成风速不均匀的区域,对应在所述换热单元21的中部,且靠近所述散热口b的一侧的风速大(请参阅图2中的数字模拟风速分布图),通过将换热单元21设置为具有换热效率不同的多个换热区,所述多个换热区包括第一换热区21a和第二换热区21b,所述第一换热区21a的换热效率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21b的换热效率,将所述第一换热区21a靠近所述散热口b设置,使换热效率大的区域对应风速大的区域设置,风速较小的区域与所述第二换热区21b对应设置,使得换热器2不同区域的换热效率与风速能够匹配,换热器2发挥更大的换热效益,以解决现有的压缩机仓内冷凝器的换热效率与散热风机3的风速不匹配问题。
具体地,理论上,所述散热口b无论设置在哪一侧,在所述壳体1内都会形成风速不均匀的风,都会在靠近所述散热口的一侧形成风速大的区域,考虑到所述散热结构实际的运用场景,比如运用在冰箱或是空调上时,一般散热口会朝向家用电器的背面设置,而风机则设置在旁侧,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口b位于所述壳体1处在横向上的一端,所述风机3的轴线沿着纵向设置,所述风机3与所述换热器2在纵向上间隔布设。如此设置符合实际的使用场景。
进一步地,因换热器2的换热原理是通过冷媒流经换热器2的冷媒管211时,与外部的空气发生热交换,使得从冷媒管211的冷媒入口211a流入的高温冷媒介质向外界散热,高温冷媒介质相变为液态冷媒,从冷媒管211的冷媒出口211b流出,对于换热器2来说,靠近冷媒入口211a的温度较高,所需的换热效能更高,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单元21包括冷媒管211、以及设于所述冷媒管211外侧的翅片212,所述冷媒管211的冷媒入口211a靠近所述散热口b设置。如此设置,一方面因所述冷媒入口211a靠近所述散热口b,与外部空气的流通更好,换热效率可以更高,另一方面,在靠近所述散热口b的区域风速较大,将所述冷媒入口211a靠近所述散热口b,也使得靠近所述冷媒入口211a处的冷媒的换热效能更高。
具体地,请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区21a对应的换热器的翅片212的密度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21b对应的换热器的翅片212的密度。因所述换热器的翅片212的主要作用是将所述冷媒管211的热量通过换热器的翅片212较大的散热面进行散热,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换热器的翅片212的数量越多,对应区域内的冷媒管211内的冷媒介质的散热越好,因此,将所述第一换热区21a对应的换热器的翅片212的密度设置得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21b对应的换热器的翅片212的密度,可以实现所述第一换热区21a的换热效率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21b的换热效率。
具体地,实现所述第一换热区21a的换热效率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21b的换热效率的措施不仅限于对于所述换热器的翅片212的数量,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区21a对应的换热器的翅片212的导热系数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21b对应的换热器的翅片212的导热系数。如此仅通过改变安装所述换热器的翅片212的材料,就能实现换热效率的改变,使得制备所述换热器2的工艺工序更为简单。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达到最佳的换热效果,可将所述第一换热区21a对应的换热器的翅片212的密度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21b对应的换热器的翅片212的密度,并且所述第一换热区21a对应的换热器的翅片212的导热系数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21b对应的换热器的翅片212的导热系数。
具体地,实现所述第一换热区21a的换热效率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21b的换热效率的措施不仅限于对于所述换热器的翅片212的数量和材料的改变,还可以对于所述冷媒管211本身进行改进,请参阅图4,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冷媒管211包括在横向上间隔排布的多个直管段2111,所述第一换热区21a对应的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直管段2111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二换热区21b对应的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直管段2111之间的间距。如此设置,所述第一换热区21a对应的所述直管段2111的密度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21b的密度,也同样能够实现提升所述第一换热区21a的换热效率。
在另一实施例中,特别是针对平行流的换热器2,所述冷媒管211包括在横向上间隔排布的多个直管段2111,所述第一换热区21a对应的所述直管段2111的导热系数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21b对应的所述直管段2111的导热系数。同样,如此在制备过程中,与集流管焊接之前,仅通过改变对应的所述直管段2111的材料,就能实现换热效率的改变,使得制备所述换热器2的工艺工序更为简单。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达到最佳的换热效果,所述第一换热区21a对应的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直管段2111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二换热区21b对应的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直管段2111之间的间距,并且所述第一换热区21a对应的所述直管段2111的导热系数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21b对应的所述直管段2111的导热系数。
具体地,在又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2包括微通道冷凝器,所述冷媒管211包括扁管,所述扁管包括在横向上间隔排布的多个直管段2111,所述第一换热区21a对应的所述直管段2111的微通道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21b对应的所述直管段2111的微通道的内径。微通道的内径越大,冷媒流量越大,其散热量越大,换热效率越高。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多个换热区还包括第三换热区21c,所述第一换热区21a对应在冷媒流路上靠近所述冷媒管211的冷媒入口211a区域设置,所述第二换热区21b对应在冷媒流路上靠近所述冷媒管211的冷媒出口211b区域设置,所述第三换热区21c对应在冷媒流路上中部的区域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冷媒介质在流动过程中由气态逐步相变为气态和液态混合的两相状态,最后变为液态,因此,在换热器2的工作过程中,在所述第一换热区21a对应气态制冷剂所在区域,所述第三换热区21c对应两相制冷剂所在区域,所述第二换热区21b对应液态制冷剂所在区域,所述第一换热区21a和第三换热区21c的换热需求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21b。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区21a的换热效率设置为高于所述第三换热区21c,所述第三换热区21c的换热效率设置为高于所述第二换热区21b的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家用电器,所述家用电器可以是冰箱、空调或是新风设备等,在本方案中不做限定,所述家用电器包括上述的散热结构100,因所述家用电器包括所述散热结构100,该散热结构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家用电器的散热结构1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形成有安装腔、以及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散热口;
风机;以及,
换热器,设于所述安装腔,包括至少一换热单元,所述换热单元位于所述风机的出风端;
其中,所述换热单元包括第一换热区和第二换热区,所述第一换热区的换热效率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的换热效率,所述第一换热区靠近所述散热口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口位于所述壳体处在横向上的一端;
所述风机的轴线沿着纵向设置,所述风机与所述换热器在纵向上间隔布设。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元包括冷媒管、以及设于所述冷媒管外侧的翅片;
所述冷媒管的冷媒入口靠近所述散热口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区对应的换热器的翅片分布的密度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对应的换热器分布的翅片的密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区对应的换热器的翅片的导热系数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对应的换热器的翅片的导热系数。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管包括在横向上间隔排布的多个直管段,所述第一换热区对应的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直管段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二换热区对应的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直管段之间的间距。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管包括在横向上间隔排布的多个直管段,所述第一换热区对应的所述直管段的导热系数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对应的所述直管段的导热系数。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微通道冷凝器,所述冷媒管包括扁管;
所述扁管包括在横向上间隔排布的多个直管段,所述第一换热区对应的所述直管段的微通道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对应的所述直管段的微通道的内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元还包括第三换热区,所述第一换热区对应在冷媒流路上靠近所述冷媒管的冷媒入口区域设置,所述第二换热区对应在冷媒流路上靠近所述冷媒管的冷媒出口区域设置,所述第三换热区对应在冷媒流路上中部的区域设置;
所述第一换热区的换热效率高于所述第三换热区,所述第三换热区的换热效率高于所述第二换热区的换热效率。
10.一种家用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散热结构。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家用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家用电器包括冰箱。
CN202222414937.6U 2022-09-09 2022-09-09 散热结构和家用电器 Active CN2189155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14937.6U CN218915529U (zh) 2022-09-09 2022-09-09 散热结构和家用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14937.6U CN218915529U (zh) 2022-09-09 2022-09-09 散热结构和家用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15529U true CN218915529U (zh) 2023-04-25

Family

ID=860147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14937.6U Active CN218915529U (zh) 2022-09-09 2022-09-09 散热结构和家用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155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06663B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系统
CN101713617A (zh) 换热器的扁管构造及其换热器
CN109974138A (zh) 一种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109974135A (zh) 一种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1695162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8915529U (zh) 散热结构和家用电器
CN207662252U (zh) 翅片结构及包括其的换热器
CN207688466U (zh) 一种换热器和空调系统
CN212205788U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13546405U (zh) 一种口琴管及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10861817U (zh) 蒸发器流路结构以及蒸发器、空调器
CN210320331U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17082989U (zh) 新型冷媒换热器
CN218583829U (zh) 换热器及空调制冷系统
CN213955453U (zh) 一种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2132700U (zh) 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15345578U (zh) 散热器
CN209744773U (zh) 用于空调器的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12747461U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18634655U (zh) 散热器及变频空调系统
CN210399183U (zh) 立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18603827U (zh) 一种二相流热交换器及其换热芯体
CN214501479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2132702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9063600U (zh) 空调内机及空调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