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27558U - 一种线路板的压紧固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线路板的压紧固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27558U
CN212727558U CN202020961906.0U CN202020961906U CN212727558U CN 212727558 U CN212727558 U CN 212727558U CN 202020961906 U CN202020961906 U CN 202020961906U CN 212727558 U CN212727558 U CN 2127275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oard
fixed column
base
columns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96190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温文浩
王双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096190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275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275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2755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nting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路板生产辅助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线路板的压紧固定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外表面顶端的两侧均开设有通槽,两个所述通槽外表面顶端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若干卡柱,两个所述通槽的内部均设置有两个固定柱,四个所述固定柱外表面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防护垫。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在底座顶面的两侧设置固定柱,同时在固定柱外表面设置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其中在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之间设置有卡位块,能够达到稳定固定柱位置的目的,并且实现使用固定柱固定线路板的目的,其中固定柱位置可以进行移动,达到了可以适用与不同宽度线路板的目的,从而解决了线路板位置容易发生移动,使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线路板的压紧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路板生产辅助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线路板的压紧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线路板又称为电路板,电路板可称为印刷线路板或印刷电路板,电路板是以聚酰亚胺或聚酯薄膜为基材制成的一种具有高度可靠性,具有配线密度高、重量轻、厚度薄、弯折性好的特点,将柔性线路板与硬性线路板,经过压合等工序,并按相关工艺要求组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特性的线路板。
现有线路板在加工的过程中通常为人工采用专用工具进行人工压紧固定,人工对线路板进行压紧后,在进行相应的工作,方便操作人员进行焊接、贴膜或者打孔等工作,不过这种操作方式,在实际使用时,还具有以下缺点:
线路板的位置易发生移动,造成焊接、贴膜或打孔等操作的效率低,甚至造成线路板发生损坏,增大了线路板的损坏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线路板的压紧固定装置,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线路板的压紧固定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外表面顶端的两侧均开设有通槽,两个所述通槽外表面顶端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若干卡柱,两个所述通槽的内部均设置有两个固定柱,四个所述固定柱外表面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防护垫,四个所述固定柱外表面的底部均设置有第一弹簧,四个所述固定柱外表面的顶端均设置有第二弹簧,四个所述固定柱外表面的中部均设置有卡位块,四个所述卡位块外表面顶端的中部均开设有通孔,四个所述卡位块的外表面底端的两侧均开设有卡孔,所述底座内部的顶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防护垫,所述底座外表面底端的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防滑地脚。
可选的,两个所述通槽的宽度均略大于的固定柱的直径,两个所述通槽的长度大于底座的宽度。
可选的,若干所述卡柱均匀分布在底座的顶面,若干所述卡柱的直径均与卡孔的内径相等。
可选的,四个所述固定柱均分别贯穿通槽,四个所述固定柱外表面的底部与底座内部的侧壁完全不接触。
可选的,所述第一弹簧的内径与固定柱的直径相等,所述第一弹簧外表面的两侧分别与底座内部的顶壁以及固定柱外表面的底部完全相接触。
可选的,所述第二弹簧的内径大于固定柱的直径,所述第二弹簧外表面的两侧分别与固定柱外表面的顶部以及卡位块外表面的顶部完全相接触。
可选的,所述通孔的直径与固定柱的直径相等,所述通孔完全贯穿卡位块,所述卡位块的高度小于固定柱长度的一半。
可选的,两个所述卡孔之间的距离与两列卡柱之间的距离相等,两个所述卡孔的深度大于卡柱的高度,所述卡位块的直径小于两个相邻卡柱之间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该线路板的压紧固定装置,通过在底座顶面的两侧设置固定柱,同时在固定柱外表面设置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其中在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之间设置有卡位块,能够达到稳定固定柱位置的目的,并且实现使用固定柱固定线路板的目的,其中固定柱位置可以进行移动,达到了可以适用与不同宽度线路板的目的,从而解决了线路板位置容易发生移动,使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2、该线路板的压紧固定装置,通过在底座底面的四角处固定连接防滑地脚,能够达到稳定底座位置的目的,同时在固定柱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防护垫,在底座的顶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防护垫,其中第一防护垫和第二防护垫的存在,能够起到保护线路板的目的,防止线路板与底座和固定柱发生碰撞,以降低线路板损坏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卡位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防滑地脚,3-第二防护垫,4-第二弹簧,5-固定柱,6-卡位块,7-第一弹簧,8-第一防护垫,9-卡柱,10-通槽,11-卡孔,12-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线路板的压紧固定装置,它包括底座1,底座1外表面顶端的两侧均开设有通槽10,两个通槽10外表面顶端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若干卡柱9,两个通槽10的内部均设置有两个固定柱5,四个固定柱5外表面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防护垫8,四个固定柱5外表面的底部均设置有第一弹簧7,四个固定柱5外表面的顶端均设置有第二弹簧4,四个固定柱5外表面的中部均设置有卡位块6,四个卡位块6外表面顶端的中部均开设有通孔12,四个卡位块6的外表面底端的两侧均开设有卡孔11,底座1内部的顶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防护垫3,底座1外表面底端的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防滑地脚2。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
两个通槽10的宽度均略大于的固定柱5的直径,两个通槽10的长度大于底座1的宽度,以保证固定柱5能够在通槽10的内部自由移动,以便于操作人员使用固定柱5,同时长度较为合适通槽10,可以达到固定柱5具有足够的移动范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
若干卡柱9均匀分布在底座1的顶面,若干卡柱9的直径均与卡孔11的内径相等,均匀分布的若干卡柱9,一方面能够达到固定卡位块6位置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使固定柱5具有多个移动位置,进而达到了可以适用与不同宽度线路板的目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
四个固定柱5均分别贯穿通槽10,四个固定柱5外表面的底部与底座1内部的侧壁完全不接触,外表面和内壁完全不接触固定柱5和底座1,以达到不会影响固定柱5的目的,其中将第一防护垫8安装之后,保证第一防护垫8不会与底座1的内壁相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
第一弹簧7的内径与固定柱5的直径相等,第一弹簧7外表面的两侧分别与底座1内部的顶壁以及固定柱5外表面的底部完全相接触,其中第一弹簧7的存在可以实现固定柱5紧固线路板的目的,其中第一弹簧7的直径大于通槽10的宽度,以保证第一弹7的存在不会与通槽10产生干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
第二弹簧4的内径大于固定柱5的直径,第二弹簧4外表面的两侧分别与固定柱5外表面的顶部以及卡位块6外表面的顶部完全相接触,第二弹簧4的存在能够达到固定卡位块6的目的,进而能够达到稳固固定柱5位置的目的,以防止固定柱5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倾斜的情况,其中第一弹簧7和第二弹簧4的弹力不能很大,以达到便于使用者使用的目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
通孔12的直径与固定柱5的直径相等,通孔12完全贯穿卡位块6,卡位块6的高度小于固定柱5长度的一半,在使用时,将固定柱5贯穿卡位块6,同时高度较小的卡位块6,能够达到在固定柱5上具有足够的移动的距离,以便于操作人员将固定柱5抬起,进而移动位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
两个卡孔11之间的距离与两列卡柱9之间的距离相等,两个卡孔11的深度大于卡柱9的高度,卡位块6的直径小于两个相邻卡柱9之间的距离,通过卡孔11和卡柱9达到配合卡接,进而能够达到固定卡位块6的目的,同时直径合适的卡位块6,能够保证可以放置在若干卡柱9之间,使整个装置结构简单,符合机械设计的原理。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使用者使用时,通过在底座1顶面的两侧设置固定柱5,同时在固定柱5外表面设置第一弹簧7和第二弹簧4,其中在第一弹簧7和第二弹簧4之间设置有卡位块6,能够达到稳定固定柱5位置的目的,并且实现使用固定柱5固定线路板的目的,其中固定柱5位置可以进行移动,达到了可以适用与不同宽度线路板的目的,从而解决了线路板位置容易发生移动,使工作效率低的问题,通过在底座1底面的四角处固定连接防滑地脚2,能够达到稳定底座1位置的目的,同时在固定柱5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防护垫8,在底座1的顶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防护垫3,其中第一防护垫8和第二防护垫3的存在,能够起到保护线路板的目的,防止线路板与底座1和固定柱5发生碰撞,以降低线路板损坏率。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8)

1.一种线路板的压紧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外表面顶端的两侧均开设有通槽(10),两个所述通槽(10)外表面顶端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若干卡柱(9),两个所述通槽(10)的内部均设置有两个固定柱(5),四个所述固定柱(5)外表面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防护垫(8),四个所述固定柱(5)外表面的底部均设置有第一弹簧(7),四个所述固定柱(5)外表面的顶端均设置有第二弹簧(4),四个所述固定柱(5)外表面的中部均设置有卡位块(6),四个所述卡位块(6)外表面顶端的中部均开设有通孔(12),四个所述卡位块(6)的外表面底端的两侧均开设有卡孔(11),所述底座(1)内部的顶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防护垫(3),所述底座(1)外表面底端的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防滑地脚(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线路板的压紧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通槽(10)的宽度均略大于的固定柱(5)的直径,两个所述通槽(10)的长度大于底座(1)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线路板的压紧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卡柱(9)均匀分布在底座(1)的顶面,若干所述卡柱(9)的直径均与卡孔(11)的内径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线路板的压紧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四个所述固定柱(5)均分别贯穿通槽(10),四个所述固定柱(5)外表面的底部与底座(1)内部的侧壁完全不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线路板的压紧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簧(7)的内径与固定柱(5)的直径相等,所述第一弹簧(7)外表面的两侧分别与底座(1)内部的顶壁以及固定柱(5)外表面的底部完全相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线路板的压紧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簧(4)的内径大于固定柱(5)的直径,所述第二弹簧(4)外表面的两侧分别与固定柱(5)外表面的顶部以及卡位块(6)外表面的顶部完全相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线路板的压紧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12)的直径与固定柱(5)的直径相等,所述通孔(12)完全贯穿卡位块(6),所述卡位块(6)的高度小于固定柱(5)长度的一半。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线路板的压紧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卡孔(11)之间的距离与两列卡柱(9)之间的距离相等,两个所述卡孔(11)的深度大于卡柱(9)的高度,所述卡位块(6)的直径小于两个相邻卡柱(9)之间的距离。
CN202020961906.0U 2020-05-29 2020-05-29 一种线路板的压紧固定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7275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61906.0U CN212727558U (zh) 2020-05-29 2020-05-29 一种线路板的压紧固定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61906.0U CN212727558U (zh) 2020-05-29 2020-05-29 一种线路板的压紧固定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27558U true CN212727558U (zh) 2021-03-16

Family

ID=749483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961906.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727558U (zh) 2020-05-29 2020-05-29 一种线路板的压紧固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275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816427A (en) Process for connecting lead frame to semiconductor device
US4641176A (en) Semiconductor package with contact springs
CN103400819B (zh) 一种引线框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其的封装结构
JP2976717B2 (ja) 積層セラミック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
US4766478A (en) Lead frame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process of connecting same
CN212727558U (zh) 一种线路板的压紧固定装置
CN203151864U (zh) 印制电路板
CN214675936U (zh) 一种定位准确的硬质电路板压合装置
US7310458B2 (en) Stacked module systems and methods
CN209545994U (zh) 一种hdi pcb叠层结构
CN215529632U (zh) 一种线路板的压紧固定装置
CN214429795U (zh) 多层电路板压合装置
CN211640200U (zh) 一种便于对线路板钻孔的垫板
CN216780407U (zh) 一种刚挠结合板的内层钻孔装置
CN215034320U (zh) 一种pcb电路板焊接夹具
US20050056921A1 (en) Stacked module systems and methods
CN110137118B (zh) 一种引线框架防护载具装置
CN212646895U (zh) 一种芯片测试机的翻转限位设备
CN205049718U (zh) 用于led产品测试上的防粘连装置
CN216707749U (zh) 一种钻靶机接料装置
CN218473535U (zh) 一种多层线路板压合用固定治具
CN216732062U (zh) 一种hdi高密度积层线路板加工设备
CN207441667U (zh) 一种封装焊线加热组合单元
CN221259822U (zh) 一种波纹板的定位装置及检测装置
CN211589841U (zh) 一种pcb板夹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