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68969U - 一种吊装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吊装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68969U
CN212668969U CN202021030237.1U CN202021030237U CN212668969U CN 212668969 U CN212668969 U CN 212668969U CN 202021030237 U CN202021030237 U CN 202021030237U CN 212668969 U CN212668969 U CN 2126689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rod
hole
sleeve
rod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03023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本金
任万鹏
贾旭斌
陈超
秦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anxi Road & Bridg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anxi Road & Bridg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anxi Road & Bridg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anxi Road & Bridg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03023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689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689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689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oad-Engaging Elements For C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吊装装置,属于运输装置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工程中施工小构件搬运、就位不便的问题。吊装装置包括:主杆,主杆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吊装结构,吊装结构与主杆的第一端连接,用于吊装物体;第一支撑杆,第一支撑杆设置在主杆中段,顶端与主杆的周壁固定连接,底端与第一套管的周壁固定连接;第一套管的中轴线垂直于主杆;车轴,第一套管套设在车轴上;车轮,车轮至少为两个,车轮分为两组,两组车轮的安装孔分别套设于车轴两端。本实用新型用于吊装物体。

Description

一种吊装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输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吊装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基础建设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如高速公路、房屋等的建设。在各种建设工程中,需不断地搬运材料、物资、施工小构件等。
目前工程中的搬运,尤其是施工小构件的搬运,通常为人工纯体力搬运、就位,搬运非常不方便,对于重量大于25kg的施工小构件,人力搬运费时间费体力,劳动强度大,导致施工效率低,还有可能造成人员伤害或者施工小构件的损毁,致使成本提高,而且对于需要举高就位的情况,人力就位困难非常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吊装装置,能够解决现有工程中施工小构件搬运、就位不便的问题。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吊装装置,包括:主杆,所述主杆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吊装结构,所述吊装结构与所述主杆的第一端连接,用于吊装物体;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设置在所述主杆中段,顶端与主杆的周壁固定连接,底端与第一套管的周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套管的中轴线垂直于所述主杆;车轴,所述第一套管套设在所述车轴上;车轮,所述车轮至少为两个,所述车轮分为两组,两组所述车轮的安装孔分别套设于所述车轴两端。
可选的,所述吊装结构包括:固定单元和夹持单元;所述固定单元安装于所述主杆的第一端,用于固定所述夹持单元;所述夹持单元用于夹持物体,上端被所述固定单元固定。
可选的,所述夹持单元包括第一夹持子单元和第二夹持子单元,所述第一夹持子单元上端设置有垂直于表面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夹持子单元上端设置有垂直于表面的第二通孔,所述主杆的第一端设置有垂直于轴线方向的第三通孔;所述固定单元包括第一固定件和第一锁紧件,所述第一固定件前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第三通孔、第二通孔后,所述第一锁紧件安装于第一固定件的前端。
可选的,所述第一夹持子单元和第二夹持子单元形状相同,都分为:第一部位、第二部位、第三部位,以及第四部位;所述第一通孔或第二通孔设置于所述第一部位;所述第二部位的表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部位的表面所在平面呈120°夹角;所述第三部位的表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部位的表面所在平面呈120°夹角;所述第四部位的表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三部位的表面所在平面呈90°夹角。
可选的,所述第一部位、所述第二部位、所述第三部位构成“人”字形状。
可选的, 所述固定单元包括吊环和链条,所述吊环安装于所述主杆的第一端,所述链条的第一端穿过所述吊环后,中部悬挂于所述吊环;所述夹持单元包括:卡钳、第二固定件,以及第二锁紧件;所述卡钳包括第一卡钳单元和第二卡钳单元;所述第一卡钳单元与第二卡钳单元形状相同,都分为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侧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段侧面所在平面呈90°;所述第一卡钳单元第一段的上端设置有贯穿表面的第四通孔,所述第二卡钳单元第一段的上端设置有贯穿表面的第五通孔;所述链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通孔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五通孔连接;所述第一卡钳单元和所述第二卡钳单元的第一段的相同位置处,分别对应设置有贯穿表面的第一调节孔;所述第二固定件前端穿过所述第一调节孔后,所述第二锁紧件安装于所述第二固定件前端。
可选的,所述第一卡钳单元和所述第二卡钳单元的第一段相同位置处,还分别对应设置有贯穿表面的第二调节孔、第三调节孔、第四调节孔、第五调节孔;所述第一调节孔、所述第二调节孔、所述第三调节孔、所述第四调节孔、所述第五调节孔依次等距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卡钳单元和所述第二卡钳单元的第二段的端面均固定安装有端板,所述端板表面设置有橡胶块。
可选的,所述吊装装置还包括: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第四支撑杆、第五支撑杆、第二套管,以及第三套管;所述第二支撑杆与所述第三支撑杆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两侧;所述第二支撑杆和所述第三支撑杆的顶端分别与所述主杆的周壁固定连接,底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周壁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杆和所述第五支撑杆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两侧;所述第四支撑杆的顶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周壁固定连接,底端与所述第二套管的周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支撑杆的顶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周壁固定连接,底端与所述第三套管的周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套管与所述第三套管的中轴线平行于所述车轴;所述车轴依次穿过所述第二套管、第一套管、第三套管后,两组所述车轮的安装孔再分别套设于所述车轴两端。
可选的,所述吊装装置还包括扶手,所述扶手与所述主杆的第二端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吊装装置,通过设置主杆,主杆的第一端连接吊装结构,第一支撑杆顶端与主杆的周壁固定连接,底端与车轴连接,车轴两端安装有车轮。相较于现有技术,工程中施工小构件通常为人工纯体力搬运、就位,故搬运、就位非常不方便,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装置,主杆的第一端连接吊装装置,当吊装装置夹持住施工小构件后,操作主杆的第二端,由于第一支撑杆顶端与主杆的周壁固定连接,底端与车轴连接,车轴两端安装有车轮,当推/拉主杆第二端时,车轮的转动带动整个装置的前进/后退,从而可以便捷地搬运施工小构件,操作简单方便,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施工效率,而且压/抬主杆的第二端,也可使吊装装置离地面的距离升高/降低,进而使施工小构件离地面的距离升高/降低,从而容易实现举高就位安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吊装装置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图1中吊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一夹持子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吊装装置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创造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创造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吊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一种吊装装置,包括:主杆1,主杆1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吊装结构,吊装结构与主杆1的第一端连接,用于吊装物体;第一支撑杆2,第一支撑杆2设置在主杆1中段,顶端与主杆1的周壁固定连接,底端与第一套管3的周壁固定连接;第一套管3的中轴线垂直于主杆1;车轴4,第一套管3套设在车轴4上;车轮5,车轮5至少为两个,车轮5分为两组,两组车轮5的安装孔分别套设于车轴4两端。
其中,主杆1、第一支撑杆2的形状可以为圆柱状、棱柱状,可以采用中空的柱体,也可以采用实心的柱体,选材可以为钢管、圆钢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优选的,主杆1和第一支撑杆2选择钢管,因为钢管材料易得,成本较低,可使整个装置制作成本降低,具体的,主杆1、第一支撑杆2选择直径为50mm,壁厚为3.5mm的圆钢管,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实际应用中,主杆1长度为600cm,第一支撑杆2长度为90cm,离主杆1第一端端面250cm处,第一支撑杆2顶端与主杆1的周壁焊接,且第一支撑杆2垂直于主杆1。第一套管3一般为钢套管,其直径大于车轴4直径2mm~3mm,第一套管3套设在车轴4上,第一支撑杆2的底端与第一套管3周壁焊接。一般车轮5为两个,常采用26型架子车车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吊装装置,通过设置主杆,主杆的第一端连接吊装结构,第一支撑杆顶端与主杆的周壁固定连接,底端与车轴连接,车轴两端安装有车轮。相较于现有技术,工程中施工小构件通常为人工纯体力搬运、就位,故搬运、就位非常不方便,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装置,主杆的第一端连接吊装装置,当吊装装置夹持住施工小构件后,操作主杆的第二端,由于第一支撑杆顶端与主杆的周壁固定连接,底端与车轴连接,车轴两端安装有车轮,当推/拉主杆第二端时,车轮的转动带动整个装置的前进/后退,从而可以便捷地搬运施工小构件,操作简单方便,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施工效率,而且压/抬主杆的第二端,也可使吊装装置离地面的距离升高/降低,进而使施工小构件离地面的距离升高/降低,从而容易实现举高就位安装。
在实际应用中,吊装结构包括:固定单元和夹持单元;固定单元安装于主杆1的第一端,用于固定夹持单元;夹持单元用于夹持物体,上端被固定单元固定。固定单元和夹持单元有很多实现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示例的,如图3、图4所示,夹持单元包括第一夹持子单元和第二夹持子单元,第一夹持子单元上端设置有垂直于表面的第一通孔19,第二夹持子单元上端设置有垂直于表面的第二通孔,主杆1的第一端设置有垂直于轴线方向的第三通孔;固定单元包括第一固定件13和第一锁紧件14,第一固定件13前端依次穿过第一通孔19、第三通孔、第二通孔后,第一锁紧件14安装于第一固定件13的前端。
其中,固定单元有很多实现方式,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定,示例的,固定单元包括第一固定件13和第一锁紧件14,当第一固定件13为销轴时,第一锁紧件14为开口销;当第一固定件13为螺丝杆时,第一紧锁件为螺母。其中,销轴采用圆钢制作而成。
实际应用中,离主杆1第一端端面5cm处,沿主杆1轴线方向上打第三通孔,第三通孔直径为28mm。
第一夹持子单元和第二夹持子单元形状相同,都分为:第一部位15、第二部位16、第三部位17,以及第四部位18;第一通孔19或第二通孔设置于第一部位15;第二部位16的表面所在平面与第一部位15的表面所在平面呈120°夹角;第三部位17的表面所在平面与第二部位16的表面所在平面呈120°夹角;第四部位18的表面所在平面与第三部位17的表面所在平面呈90°夹角。
如图4所示,第一部位15、第二部位16、第三部位17构成“人”字形状。
实际制作中,夹持单元可以采用两张10mm厚的钢板加工而成,制作的“人”字形高度65cm,宽度4cm,第一通孔19和第二通孔的直径为28mm,通孔圆周离左右边沿的距离均为3cm。制作时,剪裁好形状的钢板,从上端向下10cm处向外弯折30°,形成第一部位15,再向下35cm处向内弯折30°,形成第二部位16,底端向上5cm向内弯折90°,形成第四部位18,剩余长度为第三部位17,制作出夹持单元。
使用时,将本装置的吊装装置置于施工小构件24上方,将第四部位18,即卡口卡住施工小构件24两侧对应部位,下压主杆1第二端,施工小构件24离开地面,推/拉主杆1第二端,本装置前进/后退,可使施工小构件24运送到预定位置,压/抬主杆1第二端,使施工小构件24落于安装位置后,松开卡口,卸下施工小构件24,进行安装施工。
示例的,如图5所示,固定单元包括吊环20和链条21,吊环20安装于主杆1的第一端,链条21的第一端穿过吊环20后,中部悬挂于吊环20;夹持单元包括:卡钳22、第二固定件,以及第二锁紧件;卡钳22包括第一卡钳单元和第二卡钳单元;第一卡钳单元与第二卡钳单元形状相同,都分为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侧面所在平面与第二段侧面所在平面呈90°;第一卡钳单元第一段的上端设置有贯穿表面的第四通孔,第二卡钳单元第一段的上端设置有贯穿表面的第五通孔;链条21的第一端与第四通孔连接,第二端与第五通孔连接;第一卡钳单元和第二卡钳单元的第一段的相同位置处,分别对应设置有贯穿表面的第一调节孔;第二固定件前端穿过第一调节孔后,第二锁紧件安装于第二固定件前端。
其中,吊环20由圆钢制作而成,链条21为铁链,规格为8mm。第一卡钳单元和第二卡钳单元分别由10mm钢板加工而成,整体高度80cm,宽度6cm,第四通孔、第五通孔为直径25mm的圆孔,通孔设于距上端4cm处。
在实际应用中,链条21的两端可分别与第四通孔、第五通孔直接连接,也可以间接连接,当间接连接时,固定单元还包括第一”U”型环23和第二”U”型环;第一”U”型环23的第一端穿过第一卡钳单元上的第四通孔后,悬挂于第一”U”型环23底端;第一”U”型环23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与链条21的第一端连接;第二”U”型环的第一端穿过第二卡钳单元上的第五通孔后,悬挂于第二”U”型环底端;第二”U”型环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与链条21的第二端连接,”U”型环的设置使卡钳22的钳口大小的调节更方便。
第二固定件和第二锁紧件有很多实现方式,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定,示例的,当第二固定件为销轴时,第二锁紧件为开口销;当第二固定件为螺丝杆时,第二紧锁件为螺母。
可选的,第一卡钳单元和第二卡钳单元的第一段相同位置处,还分别对应设置有贯穿表面的第二调节孔、第三调节孔、第四调节孔、第五调节孔;第一调节孔、第二调节孔、第三调节孔、第四调节孔、第五调节孔依次等距设置。第一调节孔、第二调节孔、第三调节孔、第四调节孔、第五调节孔一般设置为直径25mm的圆孔,位于最上面的调节孔距离卡钳22顶端的距离为50cm,等距设置的距离为5cm。多个调节孔的设置,可以更方便的调节第一卡钳单元和第二卡钳单元前端之间的间距,即钳口大小,从而可以适应夹持不同尺寸的施工小构件24。
实际中,第一卡钳单元和第二卡钳单元的第二段的端面均固定安装有端板,端板表面设置有橡胶块。端板一般为钢板,厚度为10mm,大小为10cm*10cm。橡胶块与端板的尺寸一致,厚度为5mm,一面粘连在端板上,远离端板的一面为摩擦面,能够防滑。
使用时,将本装置的吊装装置的卡钳22置于施工小构件24上方,将施工小构件24放置于卡钳钳口,即相对的两个橡胶块之间,调节钳口大小,用钳口卡住施工小构件24两侧的重心,下压主杆1第二端,施工小构件24离开地面,推/拉主杆1第二端,本装置前进/后退,使施工小构件24运送到预定位置,压/抬主杆1第二端,使施工小构件24落于安装位置后,松开钳口,卸下施工小构件24,进行安装施工。
优选的,吊装装置还包括:第二支撑杆6、第三支撑杆7、第四支撑杆8、第五支撑杆9、第二套管10,以及第三套管11;所述第二支撑杆6与所述第三支撑杆7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杆2的两侧;所述第二支撑杆6和所述第三支撑杆7的顶端分别与所述主杆1的周壁固定连接,底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杆2的周壁固定连接;第四支撑杆8和第五支撑杆9设置在第一支撑杆2的两侧;第四支撑杆8的顶端与第一支撑杆2的周壁固定连接,底端与第二套管10的周壁固定连接;第五支撑杆9的顶端与第一支撑杆2的周壁固定连接,底端与第三套管11的周壁固定连接;第二套管10与第三套管11的中轴线平行于车轴4;车轴4依次穿过第二套管10、第一套管3、第三套管11后,两组车轮5的安装孔再分别套设于车轴4两端。
其中,第二支撑杆6、第三支撑杆7、第四支撑杆8、第五支撑杆9的形状可以为圆柱状、棱柱状,可以采用中空的柱体,也可以采用实心的柱体,选材可以为钢管、圆钢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优选的,第二支撑杆6、第三支撑杆7、第四支撑杆8、第五支撑杆9选择钢管,因为钢管材料易得,成本较低,可使整个装置制作成本降低。
具体的,第二支撑杆6、第三支撑杆7、第四支撑杆8、第五支撑杆9选择直径为50mm,壁厚为3.5mm的圆钢管。第二支撑杆6和第三支撑杆7长度均为219cm,在第一支撑杆2与主杆1焊接点的两侧,分别距离200cm处,第二支撑杆6和第三支撑杆7的顶端分别与主杆1的周壁焊接,第二支撑杆6第三支撑杆7底端分别与第一支撑杆2底端的周壁焊接。
第二套管10和第三套管11一般为刚套管,其直径大于车轴4直径2mm~3mm,第二套管10和第三套管11套设在车轴4上。第三支撑杆7和第四支撑杆8长度为50cm,安装在第一支撑杆2的两侧,其底端与第二套管10和第三套管11焊接,顶端在与第一支撑杆2形成30°夹角处进行焊接。
在实际应用中,吊装装置还包括扶手12,扶手12与主杆1的第二端固定连接。扶手12的设置,可以方便主杆1第二端进行各种操作,以使设备的使用更便捷。扶手12可选择直径为50mm,壁厚为3.5mm的圆钢管来制作,扶手12可以为一根钢管制作而成,长度为60cm,横向或者纵向垂直焊接在主杆1第二端的端面,也可以为两根钢管,焊接成“⊥”形状,其中,“⊥”形状的竖杆和横杆长度均为40cm,“⊥”形状的上端焊接在主杆1第二端的端面。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杆,所述主杆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吊装结构,所述吊装结构与所述主杆的第一端连接,用于吊装物体;
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设置在所述主杆中段,顶端与主杆的周壁固定连接,底端与第一套管的周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套管的中轴线垂直于所述主杆;
车轴,所述第一套管套设在所述车轴上;
车轮,所述车轮至少为两个,所述车轮分为两组,两组所述车轮的安装孔分别套设于所述车轴两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装结构包括:
固定单元和夹持单元;
所述固定单元安装于所述主杆的第一端,用于固定所述夹持单元;
所述夹持单元用于夹持物体,上端被所述固定单元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持单元包括第一夹持子单元和第二夹持子单元,所述第一夹持子单元上端设置有垂直于表面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夹持子单元上端设置有垂直于表面的第二通孔,所述主杆的第一端设置有垂直于轴线方向的第三通孔;
所述固定单元包括第一固定件和第一锁紧件,所述第一固定件前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第三通孔、第二通孔后,所述第一锁紧件安装于第一固定件的前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子单元和第二夹持子单元形状相同,都分为:第一部位、第二部位、第三部位,以及第四部位;
所述第一通孔或第二通孔设置于所述第一部位;所述第二部位的表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部位的表面所在平面呈120°夹角;所述第三部位的表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部位的表面所在平面呈120°夹角;所述第四部位的表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三部位的表面所在平面呈90°夹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位、所述第二部位、所述第三部位构成“人”字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单元包括吊环和链条,所述吊环安装于所述主杆的第一端,所述链条的第一端穿过所述吊环后,中部悬挂于所述吊环;
所述夹持单元包括:卡钳、第二固定件,以及第二锁紧件;所述卡钳包括第一卡钳单元和第二卡钳单元;所述第一卡钳单元与第二卡钳单元形状相同,都分为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侧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段侧面所在平面呈90°;所述第一卡钳单元第一段的上端设置有贯穿表面的第四通孔,所述第二卡钳单元第一段的上端设置有贯穿表面的第五通孔;所述链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通孔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五通孔连接;所述第一卡钳单元和所述第二卡钳单元的第一段的相同位置处,分别对应设置有贯穿表面的第一调节孔;所述第二固定件前端穿过所述第一调节孔后,所述第二锁紧件安装于所述第二固定件前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钳单元和所述第二卡钳单元的第一段相同位置处,还分别对应设置有贯穿表面的第二调节孔、第三调节孔、第四调节孔、第五调节孔;
所述第一调节孔、所述第二调节孔、所述第三调节孔、所述第四调节孔、所述第五调节孔依次等距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钳单元和所述第二卡钳单元的第二段的端面均固定安装有端板,所述端板表面设置有橡胶块。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装装置还包括:
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第四支撑杆、第五支撑杆、第二套管,以及第三套管;
所述第二支撑杆与所述第三支撑杆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两侧;所述第二支撑杆和所述第三支撑杆的顶端分别与所述主杆的周壁固定连接,底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周壁固定连接;
所述第四支撑杆和所述第五支撑杆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两侧;所述第四支撑杆的顶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周壁固定连接,底端与所述第二套管的周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支撑杆的顶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周壁固定连接,底端与所述第三套管的周壁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套管与所述第三套管的中轴线平行于所述车轴;所述车轴依次穿过所述第二套管、第一套管、第三套管后,两组所述车轮的安装孔再分别套设于所述车轴两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装装置还包括扶手,所述扶手与所述主杆的第二端固定连接。
CN202021030237.1U 2020-06-08 2020-06-08 一种吊装装置 Active CN2126689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30237.1U CN212668969U (zh) 2020-06-08 2020-06-08 一种吊装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30237.1U CN212668969U (zh) 2020-06-08 2020-06-08 一种吊装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68969U true CN212668969U (zh) 2021-03-09

Family

ID=748220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030237.1U Active CN212668969U (zh) 2020-06-08 2020-06-08 一种吊装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689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668969U (zh) 一种吊装装置
CN110253195B (zh) 一种高精度管道对接装置
CN209834667U (zh) 一种建筑施工用管材放置架
CN205916901U (zh) 一种工字钢夹具
CN214770109U (zh) 长距离大孔径管道对口调整滚轴装置
CN212048561U (zh) 一种建筑工程用管道件整理架
CN210659234U (zh) 一种可调式独立支撑装置
CN216835041U (zh) 一种玻璃钢夹砂管生产用牵引装置
JP6998791B2 (ja) 重量物固定治具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重量物固定方法
CN203235869U (zh) 一种用于盘条钢筋调直的支架
CN215752453U (zh) 一种大块板材的单人运输装置
CN218208170U (zh) 一种简易扶泵管工具
CN217535396U (zh) 一种移动式可调节高度的简易吊装工具
JP6400557B2 (ja) 管持上げ装置及び管持上げ・持下げ方法
CN214879602U (zh) 一种复杂地形起重的三脚架装置
CN211341727U (zh) 建筑工程模板支撑可调节立柱
CN212450393U (zh) 可拆分式潜水泵吊装设备
CN213505758U (zh) 一种铝合金模板提升工具
CN219562916U (zh) 一种钢化炉石棉辊拆卸工装
CN211998491U (zh) 一种栅格支撑件的吊装装置
CN217948798U (zh) 一种可移动调整的钢绞线穿束架体
CN220485056U (zh) 一种钢筋混凝土管道吊装装置
CN210313122U (zh) 提升工具
CN215284817U (zh) 便携式路缘石搬运装置
CN217301877U (zh) 冻土基坑管道施工用固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