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57821U - 加湿装置以及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加湿装置以及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57821U
CN212657821U CN202021451051.3U CN202021451051U CN212657821U CN 212657821 U CN212657821 U CN 212657821U CN 202021451051 U CN202021451051 U CN 202021451051U CN 212657821 U CN212657821 U CN 2126578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air
heating
humidifying device
cold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45105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勇华
李德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45105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578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578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578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4Free-cooling system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加湿装置,加湿装置包括:外壳;凝水组件,凝水组件设置于安装空间内且包括:半导体件、冷端和热端;接水盘,接水盘设置于安装空间内且至少设置于冷端的下方,以接冷端的凝结水;加热件,加热件设置于接水盘处;风道组件,风道组件设置于安装空间内且具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风道组件的第二进风口设置于接水盘的上方且罩设在加热件上,以将带有蒸汽的风从第二出风口送出。由此,通过加热件加热凝水组件凝结出来的水,加热件将水加热汽化后经风道组件进入室内,使室内空气湿润,不仅可以实现自动控湿功能,无须人为干涉,而且可以降低加湿装置的维护成本。

Description

加湿装置以及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加湿装置以及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虽然空调以其可以使室内冬暖夏凉的优势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是由于空调工作时导致的室内湿度较低,室内空气较干燥的问题依然被人们诟病,空调加湿装置以其可以在不影响空调工作的前提下,进一步地加湿室内空气的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关技术中,空调的加湿装置采用转轮加湿装置,该加湿装置通过在转轮内部填充沸石分子筛材料,用以将外部空气的水分吸附到吸附体上,然后再通过加热方式把带有水分的空气输入室内孔,从而达到加湿室内的目的,该转轮加湿装置不仅无法自动控制室内湿度,需要人为进行干涉调节,而且结构较为复杂,生产成本较高,另外,由于沸石分子筛材料属于损耗品,不仅需要经常进行更换填充,而且沸石分子筛材料设置在室外侧,不便于维修更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加湿装置,该加湿装置不仅可以实现自动控湿,而且维护成本较低。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空调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加湿装置,外壳,所述外壳形成有第一进风口且内部限定出安装空间;凝水组件,所述凝水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内且包括:半导体件、冷端和热端,所述半导体件的电偶两端分别设置有所述冷端和所述热端;接水盘,所述接水盘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内且至少设置于所述冷端的下方,以接所述冷端的凝结水;加热件,所述加热件设置于所述接水盘处且与所述凝水组件间隔开;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内且具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风道组件的第二进风口设置于所述接水盘的上方且罩设在所述加热件上,以将带有蒸汽的风从所述第二出风口送出。
由此,首先通过凝水组件将室外空气中的水凝结到接水盘中,再通过加热件将接水盘中的水加热汽化,汽化后的水通过风道组件进入室内,从而可以提高室内的空气湿度,如此不仅可以实现自动控湿,无需人为干涉,而且可以降低加湿装置的维护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冷端构造为板状结构且整体竖直设置于所述接水盘的正上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外壳还形成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凝水组件的上方,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外壳的相对侧且分别与所述冷端和所述热端相对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接水盘包括:底板、侧边框和隔板,所述侧边框围绕在所述底板的边缘处且向上延伸,所述隔板隔离在所述侧边框之间,以在所述接水盘内隔成接水空间和加热空间,所述隔板上形成连接所述接水空间和所述加热空间的通水孔,所述冷端设置于所述接水空间的上方,所述加热件设置于所述加热空间内,所述第二进风口罩设在所述加热空间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接水盘设置有水位开关,所述水位开关与所述凝水组件电连接,以在所述水位开关检测到所述接水盘内的水位达到预定高度时向所述凝水组件发出开启或关闭指令。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风道组件包括:风道和风机,所述风道具有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风机位于所述接水盘外且包括:电机和风扇,所述电机与所述风扇动力传动,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风道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凝水组件还包括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设置于所述热端背离所述冷端的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凝水组件整体位于所述接水盘的正上方,所述散热器朝向所述热端的一侧表面积大于所述热端朝向所述散热器的一侧表面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加热件为加热丝,所述加热丝为多个且串联或并联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包括:室内机;室外机;上述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设置于所述室外机且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室内机通过管路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空调系统;
10-加湿装置;11-外壳;12-第一进风口;13-第一出风口;
20-凝水组件;21-半导体件;22-冷端;23-热端;24-散热器;
30-接水盘;31-底板;32-侧边框;33-隔板;34-通水孔;
40-加热件;
50-风道组件;51-第二进风口;52-第二出风口;53-风机;54-风道;
60-室内机;70-室外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10。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10可以包括:外壳11、凝水组件20、接水盘30、加热件40和风道组件50,外壳11的内部限定出相对密闭的安装空间,凝水组件20、接水盘30、加热件40以及风道组件50均安装设置在外壳11内部的安装空间中,外壳11由相对坚硬的材料制成,可以保护凝水组件20、接水盘30、加热件40以及风道组件50免受外力的冲击导致损坏,此外,密闭的安装空间可以防止外界异物进入安装空间中并且损坏安装空间中的零部件,可以提高加湿装置10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外壳11上设计有第一进风口12,外壳11在第一进风口12处设置有多个格栅,设置有多个格栅的第一进风口12进风方向为从斜下方进风,如此设置,不仅可以一定程度上地防止外界异物进入外壳11内部的安装空间中,而且多个格栅对第一进风口12的进风气流具有导向作用,可以增加第一进风口12进风气流单位时间内的流量与速度,可以提高加湿装置10的性能,可以优化加湿装置10的工艺结构。
结合图1和图2所示,凝水组件20可以主要包括:半导体件21、冷端22和热端23,半导体件21的电偶两端分别设置有冷端22和热端23。具体地,半导体件21中存在由两种不同的半导体材料制成的电偶,当该电偶的两端通电时,该电偶两端便会出现热量转移,即热量将会从一端转移到另一端,从而在电偶两端产生温差,进而可以使电偶的一端为冷端22,另一端为热端23,位于冷端22周围的含有水分的空气在冷端22表面受冷液化形成小水珠,然后小水珠可以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动,如此设置,可以利用半导体件21自身的特性来进行凝水,不仅可以降低能耗,而且不会产生噪音,凝水可靠性较高。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接水盘30至少安装设置于冷端22的下方,以接住并且容纳冷端22的凝结水。具体地,冷端22可以将从第一进风口12进入的气流中的水分凝结在冷端22的外表面上,然后小水珠凝结成大水珠后由于重力作用从冷端22的外表面上滴落到接水盘30中,如此设置,可以使冷端22的凝结水直接进入接水盘30,无需经过其他通道的导入,如此设置,不仅可以防止水在进入接水盘30的过程中被消耗,而且可以加快接水盘30接水以及存储水的速度,可以优化工艺结构。
结合图1和图2所示,加热件40设置于接水盘30处,并且加热件40与凝水组件20间隔开,加热件40可以将接水盘30中的水加热使其汽化成水蒸气,用以提升室内的空气湿度,并且加热件40与凝水组件20间隔开可以防止加热器加热时的温度过高,损坏凝水组件20,也可以防止水蒸气直接上升到凝水组件20周围,干涉凝水组件20的工作。
结合图1和图2所示,风道组件50上设置有第二进风口51和第二出风口52,其中,风道组件50的第二进风口51设置于接水盘30的上方,由于加热件40可以将接水盘30中的水蒸发汽化,蒸发汽化后的水蒸气可以与加热件40上方空气混合,可以使加热件40上方空气的湿度得到提高,所以将第二进风口51罩设在加热件40上,用以将带有蒸汽的空气从第二出风口52送出,如此设置,可以降低水蒸气的损耗,可以优化工艺结构,可以提高加湿装置10的工作效率。
由此,该加湿装置10通过凝水组件20将室外空气中的水凝结到接水盘30中,再通过加热件40将接水盘30中的水加热汽化,汽化后的水通过风道组件50进入室内,从而可以提高室内的空气湿度,如此不仅可以实现自动控湿,无需人为干涉,而且可以降低加湿装置10的维护成本。
结合图1所示,具体地,冷端22的构造呈板状结构,并且板状的冷端22表面平滑,冷端22整体竖直地设置于接水盘30的正上方,如此,冷端22外表面上产生的水珠可以更加容易地由于重力的作用而流进接水盘30中,防止水珠在冷端22表面聚集并且无法落下,影响加湿装置10的工作效率,可以提高加湿装置10的结构可靠性。
结合图1和图2所示,外壳11还形成有第一出风口13,而且位于凝水组件20的上方。第一进风口12设置于外壳11的相对侧,并且第一进风口12分别与冷端22和热端23相对应,第一出风口13处设置有多个格栅,多个格栅不仅可以减少进入外壳11内部安装空间的异物,而且可以对出风的气流具有导向作用,可以提高出风的效率,凝水组件20中产生的气流将通过第一出风口13直接进入空气中,如此设置,可以保证凝水组件20冷循环正常运行,可以提升凝水组件20的工作可靠性。另外,通过合理设置第一进风口12和第一出风口13,可以使得空气流经冷端22的表面,可以有利于空气中的水分在冷端22处遇冷凝结在冷端22的表面,以及可以使得空气流经热端23的表面,可以加快热端23处的散热,可以保证凝水组件20的工作可靠性。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接水盘30包括:底板31、侧边框32和隔板33,侧边框32围绕在底板31的边缘处且向上延伸,底板31可以与侧边框32配合限定出接水空间,可以使接水盘30尽可能的接住更多的水,避免水从接水盘30中溢出,从而可以提高接水盘30结构的可靠性与容错率,进一步地,隔板33隔离在侧边框32之间,用以在接水盘30内隔成接水空间和加热空间,隔板33上形成连接接水空间和加热空间的通水孔34,通水孔34相对于底板31具有一定的高度,如此,当接水空间中的水流的水位高于通水孔34的高度时,接水空间中高出通水孔34高度的水流将进入加热空间中,冷端22设置于接水空间的上方,冷端22中的流出的水将先直接进入接水空间,在接水空间中水流的水位高于通水孔34的高度时,接水空间中高出通水孔34高度的水流将进入加热空间中,如此,可以使加湿装置10在每次加湿完成后,都不会将接水盘30中的水用光,使接水盘30中总是有保存一部分水,可以使下次加湿装置10开始工作后,减少接水空间中水流的水位高过通水孔34的高度所需要的时间,可以提高加湿装置10的效率,可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加热件40设置于加热空间内,加热空间的面积小于接水空间的面积,如此,可以减少单位时间内加热件40加热水的面积,从而可以减少加热件40使水蒸发所需的时间,进而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加湿装置10的加湿效率,第二进风口51罩设在加热空间处,在加热件40将水加热,汽化蒸发成气体后,第二进风口51可以直接将汽化的水蒸气吸走通往室内,从而达到提高室内空气湿度的目的,如此,将第二进风口51直接罩设在加热空间的上方,可以使加热空间相对密闭,可以防止水蒸气与外界空气混合并且通过气流自由流动将水蒸气带走,从而造成水蒸气的浪费,进而可以提升加湿装置10的加湿效率,可以优化工艺结构。
进一步地,接水盘30中设置有水位开关(图中未标出),水位开关与凝水组件20电连接,在水位开关检测到接水盘30内的水位达到预定高度时,水位开关可以向凝水组件20发出开启或关闭指令。例如,水位开关可以在水位上升到预定高度时,此时接水盘30内的水满足用水量,水位开关可以发出关闭指令,控制凝水组件20关闭。又如,水位开关可以在水位下降到预定高度时,此时接水盘30内的水不能够满足用水量,水位开关可以发出开启指令,控制凝水组件20开启,产生凝结水,直至满足用水量。如此设置,可以实现加湿装置10的自动控湿,无需人为干涉调节,可以优化工艺结构,可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其中,水位开关可以安装设置在接水盘30的侧边框32上但不限于此。
结合图1和图2所示,风道组件50可以主要包括:风道54和风机53,风道54具有第二进风口51和第二出风口52,风机53位于接水盘30外,并且风机53包括:电机和风扇,电机与风扇动力传动,风扇设置于风道54内,风扇可以加快加热空间中的水蒸气的流速,使水蒸气更快的从第二进风口51流到第二出风口52,从而更快地进而室内空间中,如此设置,可以降低水蒸气在流入室内的过程中的损耗,可以提高加湿装置10的加湿效率。
结合图1所示,凝水组件20还可以主要包括:散热器24,散热器24安装设置在热端23背离冷端22的一侧,散热器24可以给经过热端23后的高温气流降温,从而可以保证凝水组件20的正常工作,需要说明的是,当半导体件21电偶两端的温差稳定时,半导体件21可以形成稳定的冷端22与热端23,半导体件21可以正常工作,否则热量的转移便会继续,直到半导体件21电偶两端的温差稳定为止,也就是说,半导体件21电偶一端温度发生变化时,另一端的温度也要发生相应变化来使电偶两端的温差稳定,所以当散热器24降低了热端23的温度时,冷端22的温度也需要相应的降低,从而使冷端22与热端23两端的温差稳定,如此,可以通过散热器24主动给热端23散热来使冷端22获得更低的温度,可以使凝水组件20适用于不同的环境温度下,可以增加凝水组件20的适用性,可以优化工艺结构。
结合图1和图2所示,凝水组件20整体位于接水盘30的正上方,如此可以使加湿装置10的结构更加紧凑,体积更加小,可以使加湿装置10适用于更多的安装环境中,可以增加的加湿装置10的适用性。
进一步地,结合图1和图2所示,散热器24朝向热端23的一侧表面积大于热端23朝向散热器24的一侧表面积,如此可以增加散热器24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以提升散热器24的散热效果,散热器24的一部分被分隔成多个竖直的长条状,多个竖直的长条状结构可以在不影响散热器24以及加湿装置10结构稳定的前提下的长度尽可能的长,如此可以在不改变散热器24原有尺寸的情况下,进一步地增加散热器24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以提升散热器24的散热效果,可以保证散热器24结构的可靠性。
结合图1和图2所示,加热件40为加热丝,加热丝为多个且串联或并联连接,如此设置,不仅可以提高加热件40的加热效率,使加热空间中的水更快的被蒸发成水蒸气,从而可以提高加湿装置10的加湿效率,另外,将多个加热丝串联或并联连接可以方便加热丝的安装与拆卸,可以优化加湿装置10的结构设计。
结合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00可以主要包括:室内机60、室外机70和上述实施例的加湿装置10,加湿装置10设置于室外机70且第二出风口52与室内机60通过管路相连通,室内机60与室外机70可以进行配合完成空调系统100的制冷或制热功能,使室内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加湿装置10可以在不影响空调系统100制冷或制热的前提下,提高室内的湿度,具体地,可以将加湿装置10设置于室外机70上,例如,加湿装置10设置在室外机70的顶部,并且加湿装置10的第二出风口52可以再通过管路与室内机60相连接,从而使室内机60向室内吹出的冷风或热风具有一定的湿度,进而实现提高室内湿度的目的。管路可以先向室外机70内弯折,然后再与室外机70的其他管路一起向室内机60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形成有第一进风口且内部限定出安装空间;
凝水组件,所述凝水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内且包括:半导体件、冷端和热端,所述半导体件的电偶两端分别设置有所述冷端和所述热端;
接水盘,所述接水盘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内且至少设置于所述冷端的下方,以接所述冷端的凝结水;
加热件,所述加热件设置于所述接水盘处且与所述凝水组件间隔开;
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内且具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风道组件的第二进风口设置于所述接水盘的上方且罩设在所述加热件上,以将带有蒸汽的风从所述第二出风口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端构造为板状结构且整体竖直设置于所述接水盘的正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还形成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凝水组件的上方,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外壳的相对侧且分别与所述冷端和所述热端相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盘包括:底板、侧边框和隔板,所述侧边框围绕在所述底板的边缘处且向上延伸,所述隔板隔离在所述侧边框之间,以在所述接水盘内隔成接水空间和加热空间,所述隔板上形成连接所述接水空间和所述加热空间的通水孔,所述冷端设置于所述接水空间的上方,所述加热件设置于所述加热空间内,所述第二进风口罩设在所述加热空间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盘设置有水位开关,所述水位开关与所述凝水组件电连接,以在所述水位开关检测到所述接水盘内的水位达到预定高度时向所述凝水组件发出开启或关闭指令。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组件包括:风道和风机,所述风道具有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风机位于所述接水盘外且包括:电机和风扇,所述电机与所述风扇动力传动,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风道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凝水组件还包括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设置于所述热端背离所述冷端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凝水组件整体位于所述接水盘的正上方,所述散热器朝向所述热端的一侧表面积大于所述热端朝向所述散热器的一侧表面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件为加热丝,所述加热丝为多个且串联或并联连接。
10.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室外机;
室内机;
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设置于所述室外机且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室内机通过管路相连通。
CN202021451051.3U 2020-07-21 2020-07-21 加湿装置以及空调系统 Active CN2126578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51051.3U CN212657821U (zh) 2020-07-21 2020-07-21 加湿装置以及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51051.3U CN212657821U (zh) 2020-07-21 2020-07-21 加湿装置以及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57821U true CN212657821U (zh) 2021-03-05

Family

ID=747692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451051.3U Active CN212657821U (zh) 2020-07-21 2020-07-21 加湿装置以及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5782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50484A (zh) * 2021-09-30 2021-11-16 李凤刚 一种车载空调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50484A (zh) * 2021-09-30 2021-11-16 李凤刚 一种车载空调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76892B (zh) 一种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CN110748964A (zh) 空调器系统、空调及空调的控制方法
CN212657821U (zh) 加湿装置以及空调系统
CN111397010A (zh) 半导体制冷除湿装置
CN110748963A (zh) 空调器系统、空调及空调的控制方法
CN115585506A (zh) 空调器
CN212657793U (zh) 加湿装置以及空调系统
CN107062446B (zh) 风道结构、除湿机和除湿方法
CN212644762U (zh) 加湿装置以及空调系统
CN210430596U (zh) 一种能够维持低压电气设备恒湿恒温的维护装置
CN219868254U (zh) 一种多功能半导体制冷装置
CN212657820U (zh) 加湿装置以及空调系统
CN213300260U (zh) 加湿装置以及空调系统
CN212869980U (zh) 加湿装置以及空调系统
CN213300259U (zh) 加湿装置以及空调系统
CN211146701U (zh) 空调器系统、空调
CN114857681A (zh) 用于除湿的装置
CN210602023U (zh) 一种除湿机
CN211146700U (zh) 空调器系统、空调
CN208300192U (zh) 风道除湿机
CN107238190A (zh) 一种空调
CN206208061U (zh) 翅片式换热器及热泵系统
CN206207708U (zh) 管式换热器及热泵系统
CN206207799U (zh) 板式换热器及热泵系统
CN215062477U (zh) 加湿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