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53787U - 一种高效率的双色注塑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效率的双色注塑模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653787U CN212653787U CN202020887638.2U CN202020887638U CN212653787U CN 212653787 U CN212653787 U CN 212653787U CN 202020887638 U CN202020887638 U CN 202020887638U CN 212653787 U CN212653787 U CN 21265378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ing rod
- module
- rod
- mold
- groo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效率的双色注塑模具,属于注塑模具的技术领域,其包括前模和后模,所述后模包括抵接模块、连接模块、支撑模块、过渡模块、油缸和底座,抵接模块、连接模块、支撑模块、过渡模块、油缸和底座向着远离前模的方向依次设置;后模外表面倾斜设置有调节杆,调节杆的底端与油缸铰接相连,调节杆的顶部与连接模块铰接相连,后模对应调节杆的位置处向内凹陷形成限位槽,本实用新型具有提高前模和后模分离和闭合效率的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效率的双色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双色注塑模具是指将两种不同颜色、不同种类的塑料,多为一种软塑料和一种硬塑料搭配,通过双色注塑机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注塑,从而将两种塑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件完整产品,双色注塑模具就是用于上述注塑过程的必需设备。
现有的可参考公告号为CN107283765A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注塑模具,包括前模和后模,所述前模与后模之间设有产品型腔,前模内安装有弹顶机构,弹顶机构包括弹顶柱,弹顶柱的端面与前模共同构成产品型腔位于前模侧的腔壁,弹顶柱远离产品型腔的端部固定有弹顶座,弹顶座上固定有与后模形成靠破面的复位针,弹顶座远离产品型腔的一侧与前模之间安装有弹性件,弹性件的伸缩方向与后模的运动方向一致。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注塑产品易粘前模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注塑模具有效的解决了产品粘前模的不良,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该注塑模具在使用过程中,前模与后模的分离和闭合依靠油缸进行驱动,油缸的活塞杆移动的距离即为前模与后模之间分开或闭合的间隔,导致前模与后模分离过闭合速度较缓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率的双色注塑模具,其具有提高前模和后模分离和闭合效率的效果。
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高效率的双色注塑模具,包括前模和后模,所述后模包括抵接模块、连接模块、支撑模块、过渡模块、油缸和底座,抵接模块、连接模块、支撑模块、过渡模块、油缸和底座向着远离前模的方向依次设置;后模外表面倾斜设置有调节杆,调节杆的底端与油缸铰接相连,调节杆的顶部与连接模块铰接相连,后模对应调节杆的位置处向内凹陷形成限位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前模和后模打开时,启动后模上的油缸,油缸通过调节杆带动后模向着远离前模的方向运动,调节杆的两端分别与油缸、连接模块相连接,增强后模在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当需要对前模和后模进行合模时,油缸推动调节杆进而带动后模与前模抵接,调节杆加速油缸对连接模块的推动速度,加快了后模与前模的合模过程,达到了提高前模和后模分离和闭合的速度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调节杆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第一连杆的底部与油缸铰接相连,第一连杆的顶部插设于第二连杆底端的内部并与第二连杆铰接;第二连杆的顶端插设于第三连杆底端的内部并与第三连杆铰接,第三连杆的顶端与连接模块转动相连。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杆包括铰接相连的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第一连杆的底端与油缸连接,第三连杆的顶端与连接模块连接,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相互配合对前模和后模以及后模自身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调节,明显提高前模、后模分离和闭合的速度,加快生产速率。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连杆上开设有导向槽,导向槽置于过渡模块位置处设置,且过渡模块对应导向槽的位置处固接有导向辊,导向辊穿过导向槽设置并与导向槽滑移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油缸操作调节杆带动后模进行移动,过渡模块上的导向辊与第一连杆上的导向槽形成卡接,导向辊对导向槽起到导向的作用,进而调节第一连杆配合第二连杆将第三连杆顶起,实现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的配合作用,进一步增强调节杆的使用效果,提高前模、后模分离和闭合的速度,大大加快生产速率。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导向辊的中间位置处向内凹陷形成卡槽,导向槽对应卡槽位置处一体固接有凸台,凸台插设于卡槽中并与卡槽形成卡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辊配合导向槽使用时,导向辊上的卡槽与导向槽内部的凸台形成卡接,导向辊在导向槽中沿着凸台进行滑动,防止导向辊在移动过程中出现错位或卡壳,提高导向槽配合导向辊使用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调节杆的使用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抵接位置处设置有辅助杆,辅助杆穿过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设置,且辅助杆置于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的铰接轴靠近第一连杆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辅助杆进一步加强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的连接,提高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且辅助杆与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的铰接轴呈直线设置,辅助杆对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起到限位的作用,防止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发生转动的情况,进一步提高第一连杆配合第二连杆对第三连杆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连接杆的使用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限位槽由底部向顶部呈逐渐扩大状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杆置于限位槽内并在限位槽中进行转动,限位槽的内壁对调节杆具有良好的限位作用,防止调节杆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错位的情况,提高调节杆的使用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在后模上设置调节杆,调节杆加快了后模与前模的合模过程,达到了提高前模和后模分离和闭合的速度的效果;
2.通过在第一连杆上开设导向槽、过渡模块上固接导向辊,导向辊对导向槽起到导向的作用,增强调节杆的使用效果;
3.通过在后模对应调节杆的位置处开设限位槽,限位槽内壁对调节杆具有良好的限位作用,防止调节杆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错位的情况,提高调节杆的使用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旨在突出行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3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旨在突出换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换芯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中,1、前模;11、让位槽;2、后模;21、抵接模块;22、连接模块;23、支撑模块;24、过渡模块;241、导向辊;242、卡槽;25、油缸;26、底座;3、调节杆;31、第一连杆;311、导向槽;312、凸台;32、第二连杆;321、辅助杆;33、第三连杆;4、限位槽;5、换芯装置;51、芯槽;511、滑槽;512、基座;513、滑杆;52、滑板;521、滑轨;53、驱动油缸;54、连接件;541、连接座;542、连接块;6、导向杆;7、定位板;8、行位机构;81、第一行位组件;811、第一限位杆;82、第二行位组件;821、锁紧块;8211、行位槽;822、弹性件;8221、弹簧;8222、弹块;823、第二限位杆;9、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高效率的双色注塑模具,包括前模1和后模2,前后1和后模2之间设置有调节杆3,调节杆3加快了后模2与前模1的合模过程,达到了提高前模1和后模2分离和闭合的速度的效果。
结合图3和图4,行位机构8分设于双色注塑模具的相对的两侧,行位机构8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行位组件81和第二行位组件82,见图5,第一行位组件81、第二行位组件82均包括锁紧块821和弹性件822,第一行位组件81还设置有第一限位杆811,第二行位组件82设置有第二限位杆823;锁紧块821滑移设置于后模2上且锁紧块821的中间位置处开设有行位槽8211,弹性件822插设于行位槽8211内壁相对的两侧并与锁紧块821滑移连接;第一限位杆811插入行位槽8211内的部分为板状设置,且第一限位杆811的两侧与弹性件822远离锁紧块821的一端抵接;第二限位杆823插入行位槽8211内部分的截面呈倒T型设置,第二限位杆823与弹性件822的下表面形成卡接。
结合图4和图5,使用该行位机构8时,第一行位组件81的第一限位杆811、第二行位组件82的第二限位杆823插设于锁紧块821的行位槽8211中,第一限位杆811、第二限位杆823对锁紧块821起到限位和固定的效果,当第一限位杆811、第二限位杆823插设于行位槽8211内部的过程中,第一限位杆811、第二限位杆823压缩行位槽8211两侧的弹性件822,弹性件822向锁紧块821内部滑动,使得第一限位杆811、第二限位杆823进入行位槽8211内部并对锁紧块821形成固定,然后弹性件822从锁紧块821内部滑出对第一限位杆811、第二限位杆823形成固定,且第二限位杆823的截面呈倒T型设计,第二限位杆823的两侧与弹性件822的下表面形成卡接,加强前模1和后模2之间的连接,达到提高前模1、后模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的效果,提高工件的加工质量。
参照图5,弹性件822包括弹簧8221(图中未给出)和弹块8222,弹簧8221插设于锁紧块821内部且弹簧8221的一端与锁紧块821固定相连,弹簧8221的另一端与弹块8222固接,弹块8222插设于锁紧块821靠近行位槽8211的一侧并与锁紧块821滑移连接,使用该弹性件822时,弹性件822的弹块8222受到压力,弹块8222底部的弹簧8221发生形变,弹块8222压缩弹簧8221并向锁紧块821内部滑动,使得第一限位杆811、第二限位杆823穿过弹性件822达到行位槽8211内部;当第一限位杆811、第二限位杆823与行位槽8211的内壁抵接时,弹块8222上的压力消失,弹簧8221的回复力推动弹块8222向外滑动,弹块8222对第一限位杆811、第二限位杆823形成卡接,加强第一限位杆811、第二限位杆823的使用稳定性,增强弹性件822的使用效果;第二限位杆823的下表面为曲面状设置,当第二限位杆823对弹块8222进行挤压时,曲面状设置的第二限位杆823减小第二限位杆823与弹块8222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第二限位杆823与弹块8222之间的摩擦,方便第二限位杆823穿过弹块8222达到行位槽8211底部,提高第二限位杆823与锁紧块821配合时的便利性,使用更加高效;弹块8222的上表面为曲面状设置,进一步减小第二限位杆823与弹块8222接触时的阻力,方便第二限位杆823插设于行位槽8211内部,增强第二行位组件82的使用效果;弹块8222与第二限位杆823抵接的一侧呈与第二限位杆823相适配的斜面状设置,当第二限位杆823插设于行位槽8211内部以后,弹块8222下表面与第二限位杆823抵接,增大弹块8222与第二限位杆823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弹块8222对第二限位杆823的固定效果。
回看图4,前模1正对锁紧块821的位置处固接有卡板9,卡板9的内壁为斜面设置,锁紧块821正对卡板9的一侧与卡板9内壁抵接设置,卡板9与锁紧块821抵接并对锁紧块821起到固定的效果,卡板9配合第一限位杆811、第二限位杆823对前模1和后模2进行固定,进一步加强前模1和后模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提高工件的生产质量和效率。
结合图1和图2,后模2包括抵接模块21、连接模块22、支撑模块23、过渡模块24、油缸25和底座26,抵接模块21、连接模块22、支撑模块23、过渡模块24、油缸25和底座26向着远离前模1的方向依次设置;后模2外表面倾斜设置有调节杆3,调节杆3的底端与油缸25铰接相连,调节杆3的顶部与连接模块22铰接相连,当需要将前模1和后模2打开时,启动后模2上的油缸25,油缸25通过调节杆3带动后模2向着远离前模1的方向运动,调节杆3的两端分别与油缸25、连接模块22相连接,增强后模2在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当需要对前模1和后模2进行合模时,油缸25推动调节杆3进而带动后模2与前模1抵接,调节杆3加速油缸25对连接模块22的推动速度,加快了后模2与前模1的合模过程,提高了前模1和后模2分离和闭合的速度;后模2对应调节杆3的位置处向内凹陷形成限位槽4,限位槽4由底部向顶部呈逐渐扩大状设置,调节杆3置于限位槽4内并在限位槽4中进行转动,限位槽4的内壁对调节杆3具有良好的限位作用,防止调节杆3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错位的情况,提高调节杆3的使用稳定性。
结合图1和图2,调节杆3包括第一连杆31、第二连杆32和第三连杆33,第一连杆31的底部与油缸25铰接相连,第一连杆31的顶部插设于第二连杆32底端的内部并与第二连杆32铰接;第二连杆32的顶端插设于第三连杆33底端的内部并与第三连杆33铰接,第三连杆33的顶端与连接模块22转动相连,第一连杆31、第二连杆32和第三连杆33相互配合对前模1和后模2以及后模2自身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调节,明显提高前模1、后模2分离和闭合的速度,加快生产速率;第一连杆31与第二连杆32抵接位置处设置有辅助杆321,辅助杆321穿过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设置,且辅助杆321置于第一连杆31、第二连杆32的铰接轴靠近第一连杆31的一侧,辅助杆321进一步加强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之间的连接,提高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且辅助杆321与第一连杆31、第二连杆32的铰接轴呈直线设置,辅助杆321对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起到限位的作用,防止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之间发生转动的情况,提高第一连杆31配合第二连杆32对第三连杆33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连接杆的使用效果。
参照图2,第一连杆31上开设有导向槽311,导向槽311置于过渡模块24位置处设置,且过渡模块24对应导向槽311的位置处固接有导向辊241,导向辊241穿过导向槽311设置并与导向槽311滑移连接,油缸25操作调节杆3带动后模2进行移动,过渡模块24上的导向辊241与第一连杆31上的导向槽311形成卡接,导向辊241对导向槽311起到导向的作用,进而调节第一连杆31配合第二连杆32将第三连杆33顶起,实现第一连杆31、第二连杆32和第三连杆33的配合作用,进一步增强调节杆3的使用效果,提高前模1、后模2分离和闭合的速度,大大加快生产速率;导向辊241的中间位置处向内凹陷形成卡槽242,导向槽311对应卡槽242位置处一体固接有凸台312,凸台312插设于卡槽242中并与卡槽242形成卡接,导向辊241配合导向槽311使用时,导向辊241上的卡槽242与导向槽311内部的凸台312形成卡接,导向辊241在导向槽311中沿着凸台312进行滑动,防止导向辊241在移动过程中出现错位或卡壳,提高导向槽311配合导向辊241使用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调节杆3的使用效果。
结合图6和图7,支撑模块23中间位置处设置有换芯装置5,换芯装置5包括芯槽51、滑板52、驱动油缸53和连接件54,驱动油缸53两端螺纹连接有用于提高驱动油缸53使用稳定性的定位板7(图中未给出),滑板52分设于驱动油缸53的两侧并与后模2固定相连,芯槽51置于滑板52背离驱动油缸53的一侧并与滑板52贴合设置;芯槽51靠近滑板52的一侧竖直开设有滑槽511,滑板52靠近芯槽51的一侧开设有滑轨521,滑板52上的滑轨521呈M型设置,芯槽51内部设置有基座512,基座512靠近滑槽511的一端固接有滑杆513,滑杆513穿过滑槽511并插设于滑轨521内设置;连接件54将芯槽51、驱动油缸53连接设置,使用时,将模仁安装在芯槽51底部的基座512上,驱动油缸53推动连接件54,连接件54带动芯槽51进行移动,芯槽51内的滑杆513插设于滑板52的滑轨521中,滑板52的滑轨521对滑杆513起到导向和限位的作用,使得芯槽51在移动的过程中,滑杆513带动基座512上的模仁按照既定的轨道进行移动,使得基座512上的模仁做远离或靠近前模1的间歇性运动,实现自动换芯过程,提高换芯过程中的稳定性和便利性,提高生产效率;前模1正对芯槽51的位置处开设有供置于基座512上的模仁进行移动的让位槽11,当驱动油缸53带动芯槽51进行移动时,让位槽11为芯槽51内的模仁提供移动空间,无需打开前模1与后模2的情况下即可实现换芯操作,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工件质量。
参照图7,连接件54包括连接座541和连接块542,连接座541的两端分别与驱动油缸53两侧的芯槽51固定相连,连接块542置于连接座541的中间位置处,驱动油缸53的活塞杆插设于连接块542内部并与连接块542固定相连,使用驱动油缸53推动连接件54时,可满足驱动油缸53两侧芯槽51内部的模仁进行换芯操作,提高了生产效率,使用更加高效、便利;连接座541正对滑板52的位置处设置有导向杆6,导向杆6的一端与滑板52固定相连,导向杆6的另一端穿过连接座541并与连接座541滑移连接,导向杆6一方面加强了连接件54与滑板52之间的连接,增强了连接件54带动芯槽51移动时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导向杆6对连接件54起到导向的作用,增强连接件54带动芯槽51在换芯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使用该双色注塑模具生产工件时,首先向抵接的前模1和后模2中注塑硬塑料,然后将抵接模板与连接模板拉开一定距离,使得前模1行位打开,后模2镶件脱离后模2仁,接着油缸25推动过渡模块24,过渡模块24上的导向辊241推动调节杆3打开,调节杆3操作前模1和后模2分离;然后操作驱动油缸53,驱动油缸53推动连接件54带动芯槽51进行换芯操作,便于向已经注塑硬塑料的半成品工件上注塑软塑料,该过程中机械手可同步将已经注塑完的成品件取出;最后推动油缸25合模,进行循环作业。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高效率的双色注塑模具,包括前模(1)和后模(2),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模(2)包括抵接模块(21)、连接模块(22)、支撑模块(23)、过渡模块(24)、油缸(25)和底座(26),抵接模块(21)、连接模块(22)、支撑模块(23)、过渡模块(24)、油缸(25)和底座(26)向着远离前模(1)的方向依次设置;后模(2)外表面倾斜设置有调节杆(3),调节杆(3)的底端与油缸(25)铰接相连,调节杆(3)的顶部与连接模块(22)铰接相连,后模(2)对应调节杆(3)的位置处向内凹陷形成限位槽(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率的双色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杆(3)包括第一连杆(31)、第二连杆(32)和第三连杆(33),第一连杆(31)的底部与油缸(25)铰接相连,第一连杆(31)的顶部插设于第二连杆(32)底端的内部并与第二连杆(32)铰接;第二连杆(32)的顶端插设于第三连杆(33)底端的内部并与第三连杆(33)铰接,第三连杆(33)的顶端与连接模块(22)转动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效率的双色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31)上开设有导向槽(311),导向槽(311)置于过渡模块(24)位置处设置,且过渡模块(24)对应导向槽(311)的位置处固接有导向辊(241),导向辊(241)穿过导向槽(311)设置并与导向槽(311)滑移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效率的双色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辊(241)的中间位置处向内凹陷形成卡槽(242),导向槽(311)对应卡槽(242)位置处一体固接有凸台(312),凸台(312)插设于卡槽(242)中并与卡槽(242)形成卡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效率的双色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31)与第二连杆(32)抵接位置处设置有辅助杆(321),辅助杆(321)穿过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设置,且辅助杆(321)置于第一连杆(31)、第二连杆(32)的铰接轴靠近第一连杆(31)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率的双色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4)由底部向顶部呈逐渐扩大状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887638.2U CN212653787U (zh) | 2020-05-25 | 2020-05-25 | 一种高效率的双色注塑模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887638.2U CN212653787U (zh) | 2020-05-25 | 2020-05-25 | 一种高效率的双色注塑模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653787U true CN212653787U (zh) | 2021-03-05 |
Family
ID=747480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887638.2U Active CN212653787U (zh) | 2020-05-25 | 2020-05-25 | 一种高效率的双色注塑模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653787U (zh) |
-
2020
- 2020-05-25 CN CN202020887638.2U patent/CN21265378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848104A (zh) | 汽车仪表板装饰条双色注塑模具 | |
CN113134944A (zh) | 一种按钮注塑模具 | |
CN111452291B (zh) | 一种双色注塑模具 | |
CN212653786U (zh) | 一种双色注塑模具的行位机构 | |
CN212653787U (zh) | 一种高效率的双色注塑模具 | |
CN107379441B (zh) | 开模方向与顶出方向成角度的模具 | |
CN217862611U (zh) | 一种异形壳体成型模具 | |
CN212653785U (zh) | 一种带有自动换芯结构的双色注塑模具 | |
CN214820453U (zh) | 一种按钮注塑模具 | |
CN215151379U (zh) | 一种三板式滑轨注塑模具 | |
CN215550602U (zh) | 一种模具成型塑料壳体内侧boss柱的结构 | |
CN212372486U (zh) | 一种插头快速成型模具 | |
CN115556310A (zh) | 一种无顶杆多腔弯头成型模具及其操作方法 | |
CN211031091U (zh) | 一种可自动脱模汽车凹类零件的注塑模具 | |
CN210047016U (zh) | 一种注塑模具三级行位出模结构 | |
CN113211731A (zh) | 一种双杆斜顶抽芯机构 | |
CN207889052U (zh) | 一种直顶模具 | |
CN218171144U (zh) | 一种具有可控开合行位的双色模具 | |
CN221161383U (zh) | 一种二次顶出结构及注塑模具 | |
CN211941928U (zh) | 一种具有倒勾结构塑件的注塑模具 | |
CN212684603U (zh) | 一种注塑模具的侧抽芯机构 | |
CN221365615U (zh) | 一种汽车前杠下护板多段顶出注塑模具 | |
CN221136754U (zh) | 一种便于扣位大而内部空间小的工件脱模的注塑模具 | |
CN215151513U (zh) | 注塑模具的斜顶顶出机构 | |
CN221417278U (zh) | 一种前杠注塑模具勾拉式脱模联动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