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23980U - 一种振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振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23980U
CN212623980U CN202021937454.9U CN202021937454U CN212623980U CN 212623980 U CN212623980 U CN 212623980U CN 202021937454 U CN202021937454 U CN 202021937454U CN 212623980 U CN212623980 U CN 2126239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brator
fixedly connected
axial direction
vibration
bend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93745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韬
王庆依
辛国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ING TONE INNOVATION
Original Assignee
KING TONE INNOVATIO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ING TONE INNOVATION filed Critical KING TONE INNOVATION
Priority to CN20202193745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239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239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239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振动装置,所述振动装置包括:沿第一轴向和/或第二轴向振动的振动组件,沿第三轴向振动的第一振子,用于容纳所述第一振动组件以及所述第一振子的第一壳体。所述第一轴向、第二轴向以及第三轴向两两相互垂直。通过将第一振子和振动组件以特定的相对位置封装在第一壳体中,使振动装置可以同时在两个方向或者三个方向振动,能够提高振动装置的震感。

Description

一种振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振动装置。
背景技术
振动装置广泛应用在手机、平板电脑以及游戏机等电子设备中,以为用户提供触觉反馈。然而,现有的振动装置振动方向单一且震感弱,导致用户体验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振动装置,具有多维度振动的功能,以提升用户对振感的体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振动装置包括:
振动组件,沿第一轴向和/或第二轴向振动;
第一振子,沿第三轴向振动;
第一壳体,具有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用于容纳所述第一振动组件以及所述第一振子;
其中,所述第一轴向、第二轴向以及第三轴向两两相互垂直。
优选地,所述振动组件沿所述第一轴向和所述第二轴向振动;所述振动组件包括:
第二振子,沿所述第一轴向振动;
第三振子,沿所述第二轴向振动;
第二壳体,具有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用于容纳所述第二振子以及所述第三振子;
其中,所述第二振子和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振子位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底面与所述第三振子之间;所述第二壳体的底面平行于第二轴向。
优选地,所述振动组件还包括:
第一支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振子和所述第三振子之间,以沿第一轴向弹性变形的方式与所述第二振子直接或间接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架环绕所述第三振子,所述第一支架包括:
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振子直接或者间接固定连接;
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一部分的角度为钝角;
第二斜面,与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二端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一部分的角度为钝角。
优选地,所述第二壳体包括从第二壳体底面向内部凸起的第一固定部;
所述振动组件还包括:
第一连接板,第一连接板的第一面的两端与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二振子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壳体包括从第二壳体底面向内部凸起的第一固定部;
所述振动组件还包括:
第一弯板和第二弯板;
所述第一弯板,所述第二振子以及第二弯板以依次叠置的方式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弯板和所述第二弯板分别向所述第二振子的两侧凸起;第一弯板和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弯板的弯折部与所述第一部分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壳体包括从第二壳体底面向内部凸起的第一固定部;
所述振动组件还包括:
第一弯板和第二弯板;
所述第一弯板,所述第二振子以及第二弯板以依次叠置的方式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弯板和所述第二弯板分别向所述第二振子的两侧凸起;第一弯板和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弯板与所述第三振子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振动组件沿所述第一轴向或所述第二轴向振动;所述振动组件包括:第二振子,沿所述第一轴向;或者第三振子,所述第二轴向振动;所述第二振子和第三振子为压电片、悬臂梁压电振子或者线性振子。
优选地,所述第一振子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底面与所述振动组件的侧面之间;
所述振动装置还包括:
第二支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振子和所述振动组件之间,以沿第三轴向弹性变形的方式与所述第一振子直接或间接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架环绕所述振动组件的侧面,所述第二支架包括:
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振子直接或者间接固定连接;
第三斜面,与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角度为钝角;
第四斜面,与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端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角度为钝角。
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包括从第一壳体底面向内部凸起的第二固定部;
所述振动装置还包括:
第二连接板,平行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底面设置,且所述第二连接板的第一面的两端与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一振子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壳体包括从第二壳体底面向内部凸起的第二固定部;
所述振动装置还包括:
第三弯板和第四弯板;
所述第三弯板,所述第一振子以及第四弯板以依次叠置的方式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弯板和所述第四弯板分别向所述第一振子的两侧凸起;第三弯板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弯板与所述第二部分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壳体包括从第二壳体底面向内部凸起的第二固定部;
所述振动装置还包括:
第三弯板和第四弯板;
所述第三弯板,所述第一振子以及第四弯板以依次叠置的方式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弯板和所述第四弯板分别向所述第一振子的两侧凸起;第三弯板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弯板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振子为压电片或者悬臂梁压电振子;所述第一振子为压电片或者悬臂梁压电振子,所述第三振子为线性振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振动装置,通过将第一振子和振动组件以特定的相对位置封装在第一壳体中,使振动装置可以同时在两个方向或者三个方向振动,能够提高振动装置的震感。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振动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振动装置的第一实现方式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振动装置的第二实现方式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振动装置的第二实现方式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实现方式的振动组件、第二支架、第一振子和第二连接板;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振动装置的第三实现方式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振动装置的第三实现方式的截面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振动装置的第三实现方式的第三弯板、第一振子以及第四弯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振动装置的第四实现方式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振动装置的第四实现方式的截面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振动装置的第五实现方式的截面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振动装置的第五实现方式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振动装置的第六实现方式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振动装置的第六实现方式的截面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振动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实现方式的振动组件的爆炸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实现方式的振动装置的爆炸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实现方式的振动组件的爆炸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第三实现方式的振动组件的爆炸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第四实现方式的振动组件的爆炸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第五实现方式的振动组件的爆炸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第六实现方式的振动组件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说明:
x第一轴向;y第二轴向;z第三轴向;10第一壳体;11第一上壳;12第一下壳;121第二固定部;20振动组件;21第二壳体;211第二上壳;212第二下壳;2121第一固定部;22第三振子;23第一支架;231第一部分;232第一斜面;233第二斜面;24第一连接板;25第二振子;26第一弯板;27第二弯板;30第一振子;40第二连接板;50第二支架;51第二部分;52第三斜面;53第四斜面;60第三弯板;70第四弯板;81连接块;82弯张片;83压电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实用新型。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和电路并没有详细叙述。
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在说明书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当一元件或层被提及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上”、“被接合到”、“被连接到”或“被联接到”另一元件或层时,其可直接在另一元件或层上、被直接接合、连接或联接到另一元件或层,或者可存在中间元件或层。相比之下,当一元件被提及为“直接”在另一元件或层“上”、“直接被接合到”、“直接被连接到”或“直接被联接到”另一元件或层时,可不存在中间元件或层。用于描述元件之间关系的其它词语应该以相似方式被解释。如在此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关联的所列项目中的任一或全部组合。
为易于说明,诸如“内”、“外”、“之下”、“下方”、“下部”、“上方”、“上部”等等的空间相关术语在此被用于描述图中例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另一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将理解的是,空间相关术语可意欲包含设备在使用或操作中的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不同的方位。例如,如果图中的设备被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特征“下方”或“之下”的元件于是将被定位为在该其它元件或特征“上方”。因而,示例术语“下方”能包含上方和下方的方位二者。设备可以以其它方式被定向,并且在此使用的空间相关描述词应该被相应地解释。
为了解决振动装置振动方式单一且震感弱的缺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震动装置,可以在二轴或者三轴方向振动,能够提高震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振动装置可以用于不同的电子设备中,具体可以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以及游戏机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振动装置包括振动组件20,第一振子30,第一壳体10。振动组件20沿第一轴向x和/或第二轴向y振动。第一振子30沿第三轴向z振动。第一壳体10具有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用于容纳所述第一振动组件20以及所述第一振子30。其中,所述第一轴向x、第二轴向y以及第三轴向z两两相互垂直。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二轴振动装置,可以沿两个轴向振动。其中,振动组件20沿第二轴向y振动。第一振子30沿第三轴向z振动。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振动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振动装置的第一实现方式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振动装置包括振动组件20、第一振子30、第一壳体10和第二连接板40。
振动组件20包括第二壳体21和在第二壳体21内部的第二振子或者第三振子,第三振子沿第二轴向y振动。第二振子沿第一轴向x振动。具体地,第二振子和第三振子可以分别是线性振子,压电片或者悬臂梁压电振子。在本实施例中,振动组件包括第三振子,第三振子为沿第二轴向y振动的线性振子。
第一振子30沿第三轴向z振动,第一振子30可以是压电片或者悬臂梁压电振子。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振子30为压电片。压电片位于第一壳体10和振动组件20之间,且压电片平行于第一壳体10的底面设置。压电片采用压电材料制成的片状结构。由于逆压电效应,压电片会根据电信号的大小频率发生形变,进而发生振动。压电片的第一面和所述振动组件20的第二壳体21固定连接。压电片具有重量轻和体积小的优点,可以减小振动装置的体积。
逆压电效应是指对晶体施加交变电场引起晶体机械变形的现象。压电片主要由压电陶瓷、压电聚合物或者复合压电等材料制成。在本实施例中,压电片采用压电陶瓷制成,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响应速度快等优点。
所述第一壳体10包括第一上壳11第一下壳12。所述第一上壳11和第一下壳12之间固定连接。具体可以是通过粘接或者卡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的第一上壳11尺寸小于第一下壳12的尺寸,所述第一上壳11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下壳12中。第一上壳11沿第二轴向y的尺寸略大于振动组件20沿第二轴向y的尺寸。在第一下壳12的底部包括从第一下壳12底面向内部凸起的两个第二固定部121。所述两个第一固定部2121分别靠近底面的两端。
所述振动装置还包括第二连接板40。第二连接板40的第一面的两端与所述第二固定部12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40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一振子30的第二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振子30的第二面和第一面相对。所述第二连接板40可以是弹性好的片状。第二连接板40的材料可以是弹簧钢,厚度可以是0.1-1mm。第二连接板40通过与第二固定部121固定连接,使第二连接板40的中部悬空设置,在振子振动时具有弹力,能够随振子一同振动,能够提高振动的强度。同时,由于压电陶瓷制成的压电片较脆,第二连接板可以保护压电片。
同时,所述第二固定部121的上表面到第一上壳11上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基本等于或者略大于振动组件20和第一振子30以及第二连接板40沿第三轴向z的尺寸。以尽量减小振动装置的尺寸。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板40,第一振子30和振动组件20采用由下到上依次叠置的方式固定于第一壳体10中的第二固定部121上。其中,振动组件20沿第二轴向y振动,第一振子30沿垂直于第二轴向y的第三轴向z振动,振动组件20和第一振子30封装在第一壳体10中,可以使形成的振动装置同时沿第二轴向y和第三轴向z振动。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振动装置的第二实现方式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第二实现方式与第一实现方式的区别在于在第一振子30和振动组件20之间设置第二支架50。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振动装置的第二实现方式的剖面示意图。如图3和图4所示,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振子30和所述振动组件20之间,以沿第三轴向z弹性变形的方式与所述第一振子30直接或间接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支架50包括第二部分51和从第二部分51两端向斜上方延伸的第三斜面52和第四斜面53。
第二部分51与所述第一振子30固定连接。具体来说,第二部分51沿第二轴向y的尺寸小于振动组件20,第二部分51沿第一轴向x的尺寸基本等于振动组件20沿第一轴向x的尺寸。第二部分51的底部和第一振子30的第一面固定连接。具体可以采用粘接或者卡接的方式固定连接。第二部分51设置在第一振子30的第一面的中间部位,第二部分51和第一面的中线重合。
第三斜面52与所述第二部分51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二部分51之间的角度为钝角。第四斜面53与所述第二部分51的第二端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二部分51之间的角度为钝角。第三斜面52与第二部分51之间的角度为120°-170°。
第三斜面52和第四斜面53对称设置在第二部分51的两侧,第三斜面52和第四斜面53分别和振动组件20的第一侧面相对的两个边接触。第三斜面52和第四斜面53的端部之间的距离略大于振动组件20沿第二轴向y的尺寸。第二部分51、第三斜面52和第四斜面53设置在振动组件20的第一侧面和第一振子30之间。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支架50环绕所述振动组件20的侧面。具体地,第二支架50位于第二侧面外侧的部分与第二侧面平行,第二支架50位于第三侧面外侧的部分与第三侧面平行,第二支架50位于第四侧面外侧的部分与第四侧面平行。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对设置,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相对设置。
第二支架50可以采用宽度与振动组件20沿第三轴向z的尺寸相近的钢板折弯而成。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环绕振动组件20侧面的第二支架50,在第一振子30和振动组件20之间设置第三斜面和第四斜面,第二支架50的底部和第一振子30固定连接,在第一振子30振动时,使第二支架50的第三斜面52和第四斜面53发生弹性形变,进而使第二支架50形成为恢复初始状态的弹力,在第一振子30和振动组件20之间设置第三斜面和第四斜面,第三斜面52和第四斜面53随第一振子30沿第三轴向z的振动而振动,且第三斜面52和第四斜面53使得的振动幅度更大。第二支架50环绕振动组件20设置可以避免振动组件20在第二轴向y的方向移动范围过大,导致振动组件20相对于第三斜面52和第四斜面53偏斜,影响振动效果。而且第二支架50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使振动组件20不会撞击第一壳体10的内壁,避免振动强度过大,导致振动装置损坏。也就是说由于第三斜面52和第四斜面53具有一定的角度,且与压电片接触面积小,能起到类似于弹簧的作用,能增加系统的加速度及位移。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实现方式的振动组件20、第二支架50、第一振子30和第二连接板40。如图5所示,在另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支架50可以仅包括第二部分、第三斜面和第四斜面。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振动装置的第三实现方式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振动装置的第三实现方式的截面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振动装置的第三实现方式的第三弯板60、第一振子30以及第四弯板70的截面示意图。如图6-图8所示,第三实现方式与第一实现方式的区别在于在不包括第二连接板40,且在第一振子30两侧设置第三弯板60和第四弯板70。
所述第三弯板60所述第一振子30以及第四弯板70以依次叠置的方式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弯板60和所述第四弯板70分别向所述第一振子30的两侧凸起。第三弯板60和所述第二固定部121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弯板70与所述振动组件20固定连接。
第三弯板60和第四弯板70对称设置在第一振子30的第二面和第一面上。具体地,第三弯板60可以包括位于中间的凸起部分,和位于凸起部分的两端的两个平面。第三弯板60为类似弯弓状的结构。两个平面的上表面与第一振子30的第一面固定连接。两个平面的下表面与第二固定部121固定连接。第四弯板70的凸起部分的上表面和振动组件20固定连接。第四弯板70的两个平面的下表面和第一振子30的第二面固定连接。
利用压电片的逆压电效应当电压片接入电信号后,通过压电片的伸缩运动带动压电片做上下振动。具体来说,第三弯板60和第四弯板70产生凹凸形变,具体的,当压电片沿第二轴向y收缩时,第三弯板60和第四弯板70生外凸形变;当压电片伸张时,第三弯板60和第四弯板70产生内凹形变。当第三弯板60和第四弯板70产生外凸、内凹的形变后,推动振子20沿第三轴向z上下振动。压电片依次带动第四弯板70和振动组件20沿第三轴向z振动。由于第四弯板70两端的平面与第一振子30固定连接,而凸起部分不与第一振子30接触,能够提高振幅。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振动装置的第四实现方式的示意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振动装置的第四实现方式的截面示意图。如图9所示,第四实现方式与第三实现方式的区别在于在第四弯板70和振动组件20之间设置第二支架50。
本实现方式的第二支架50可以参考第二实现方式中的第二支架50。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架50的第二部分的底面和第四弯板70的凸起部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同时采用第二实现方式中的第二支架50和第三实现方式中的第三弯板60和第四弯板70的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振动装置的加速度和振幅,从而能够提升振动装置的性能。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振动装置的第五实现方式的截面示意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振动装置的第五实现方式的示意图。如图11和12所示,第五实现方式与第一实现方式的区别在于将第一实现方式中的压电片替换为悬臂梁振子。
在本实现方式中,悬臂梁振子包括悬臂梁和压电元件。所述悬臂梁包括弯张片82和设置在所述弯张片82的两端的至少两个连接块81,所述两个连接块81相对设置,所述悬臂梁形成容纳空间,所述压电元件83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压电元件8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块连接。压电元件83接收电信号后发生伸缩,使连接块81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从而使与连接块81连接的弯张片82发生弯曲或伸张,进而使悬臂梁振子发生振动。
悬臂梁振子能起到调节系统顺性的作用,进而调整谐振频率。
应理解,悬臂梁振子还可以具有多种形状结构,如梯形或者三角形等。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振动装置的第六实现方式的示意图。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振动装置的第六实现方式的截面示意图。如图13和图14所示,第六实现方式与第五实现方式的区别在于在悬臂梁振子和振动组件20之间增设第二支架50。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振子30和振动组件20以特定的相对位置封装在第一壳体10中,使振动装置可以同时在两个方向振动,能够提高振动装置的震感。
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提供一种三轴振动装置,可以沿三个轴向振动。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域在于第二实施例的振动组件20同时沿第一轴向x和第二轴向y振动。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振动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1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实现方式的振动组件20的爆炸图。图1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实现方式的振动装置的爆炸图。如图15-图17所示,本实现方式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实现方式的区别在于所述振动组件20沿所述第一轴向x和所述第二轴向y振动。如图16所示,振动组件20的底面与第一壳体10的底面垂直。使第一振子30分别垂直于第一轴向x和第二轴向y,使振动装置沿三个轴向振动。
本实现方式中,所述振动组件20包括:第二振子25、第三振子22、第二壳体21、第一支架23和第一连接板24。
第二振子25沿所述第一轴向x振动。第二振子25为为压电片。
第三振子22沿所述第二轴向y振动。第三振子22为线性振子。
第二壳体21具有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用于容纳所述第二振子25以及所述第三振子22。第二壳体21包括第二上壳211和第二下壳212。第二上壳211和第二下壳212固定连接。具体可以是粘接或者卡接等等。
其中,所述第二振子25和所述第二壳体2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振子25位于所述第二壳体21的底面与所述第三振子22之间。所述第二壳体21的底面平行于第二轴向y。
所述第二壳体21包括从第二壳体21底面向内部凸起的第一固定部2121。
第一连接板24的第一面的两端与所述第一固定部212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24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二振子25固定连接。
第一支架23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振子25和所述第三振子22之间,以沿第三轴向z弹性变形的方式与所述第二振子25直接或间接固定连接。
第一支架23包括第一部分231、第一斜面232和第二斜面233。所述第一支架23环绕所述第三振子22,所述第一支架23与第三振子22,所述第一支架23与第一连接板24的位置关系可以参考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实现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实现方式的振动组件20的爆炸图。如图18所示,本实施例的振动组件20与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实现方式的区别在于不包括第一支架23。
图19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第三实现方式的振动组件20的爆炸图。如图19所示,本实现方式的振动组件20与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实现方式的振动组件20区别在于所述振动组件20还包括第一弯板26和第二弯板27。
所述第一弯板26,所述第二振子25以及第二弯板27以依次叠置的方式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弯板26和所述第二弯板27分别向所述第二振子25的两侧凸起;第一弯板26和所述第一固定部212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弯板27的弯折部与所述第一部分231固定连接。
图20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第四实现方式的振动组件20的爆炸图。如图20所示,本实现方式的振动组件20与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实现方式的振动组件20区别在于所述第二振子25为悬臂梁振子。
图21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第五实现方式的振动组件20的爆炸图。如图21所示,本实现方式的振动组件20与第二实施例的第四实现方式的振动组件20区别在于不包括第一支架23。
图2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第六实现方式的振动组件20的爆炸图。如图22所示,本实现方式的振动组件20与第二实施例的第三实现方式(参考图19)的振动组件20区别在于不包括第一支架23。
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将振动组件20设置为可以沿第一轴向x和第二轴向y两个方向振动。具体可以将第一实施例的各实现方式中的振动组件20替换为第二实施例中任意一个实现方式所述的振动组件20。其中,图1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实现方式的振动组件20替换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第二实现方式的振动组件20的爆炸图。应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根据设计需要选择不同的组合方式。在此不一一列举。
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振子和振动组件以特定的相对位置封装在第一壳体中,使振动装置可以同时在三个方向振动,能够提高振动频率和震感。提升用户体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振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装置包括:
振动组件(20),沿第一轴向(x)和/或第二轴向(y)振动;
第一振子(30),沿第三轴向(z)振动;以及
第一壳体(10),具有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用于容纳所述振动组件(20)以及所述第一振子(30);
其中,所述第一轴向(x)、第二轴向(y)以及第三轴向(z)两两相互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组件(20)沿所述第一轴向(x)和所述第二轴向(y)振动;所述振动组件(20)包括:
第二振子(25),沿所述第一轴向(x)振动;
第三振子(22),沿所述第二轴向(y)振动;以及
第二壳体(21),具有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用于容纳所述第二振子(25)以及所述第三振子(22);
其中,所述第二振子(25)和所述第二壳体(21)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振子(25)位于所述第二壳体(21)的底面与所述第三振子(22)之间;所述第二壳体(21)的底面平行于第二轴向(y)。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组件(20)还包括:
第一支架(23),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振子(25)和所述第三振子(22)之间,以沿第一轴向(x)弹性变形的方式与所述第二振子(25)直接或间接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振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23)环绕所述第三振子(22),所述第一支架(23)包括:
第一部分(231),与所述第二振子(25)直接或者间接固定连接;
第一斜面(232),与所述第一部分(231)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一部分(231)的角度为钝角;
第二斜面(233),与所述第一部分(231)的第二端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一部分(231)的角度为钝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振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21)包括从第二壳体(21)底面向内部凸起的第一固定部(2121);
所述振动组件(20)还包括:
第一连接板(24),第一连接板(24)的第一面的两端与所述第一固定部(212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24)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二振子(25)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振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21)包括从第二壳体(21)底面向内部凸起的第一固定部(2121);
所述振动组件(20)还包括:
第一弯板(26)和第二弯板(27);
所述第一弯板(26),所述第二振子(25)以及第二弯板(27)以依次叠置的方式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弯板(26)和所述第二弯板(27)分别向所述第二振子(25)的两侧凸起;第一弯板(26)和所述第一固定部(212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弯板(27)的弯折部与所述第一部分(231)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21)包括从第二壳体(21)底面向内部凸起的第一固定部(2121);
所述振动组件(20)还包括:
第一弯板(26)和第二弯板(27);
所述第一弯板(26),所述第二振子(25)以及第二弯板(27)以依次叠置的方式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弯板(26)和所述第二弯板(27)分别向所述第二振子(25)的两侧凸起;第一弯板(26)和所述第一固定部(212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弯板(27)与所述第三振子(22)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组件(20)沿所述第一轴向(x)或所述第二轴向(y)振动;所述振动组件(20)包括:
第二振子(25),沿所述第一轴向(x);或者
第三振子(22),沿所述第二轴向(y)振动;
所述第二振子和第三振子为压电片、悬臂梁压电振子或者线性振子。
9.根据权利要求2-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振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振子(30)位于所述第一壳体(10)的底面与所述振动组件(20)的侧面之间;
所述振动装置还包括:
第二支架(50),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振子(30)和所述振动组件(20)之间,以沿第三轴向(z)弹性变形的方式与所述第一振子(30)直接或间接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振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50)环绕所述振动组件(20)的侧面,所述第二支架(50)包括:
第二部分(51),与所述第一振子(30)直接或者间接固定连接;
第三斜面(52),与所述第二部分(51)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二部分(51)之间的角度为钝角;
第四斜面(53),与所述第二部分(51)的第二端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二部分(51)之间的角度为钝角。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振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0)包括从第一壳体(10)底面向内部凸起的第二固定部(121);
所述振动装置还包括:
第二连接板(40),平行于所述第一壳体(10)的底面设置,且所述第二连接板(40)的第一面的两端与所述第二固定部(12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40)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一振子(30)固定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振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0)包括从第一壳体(10)底面向内部凸起的第二固定部(121);
所述振动装置还包括:
第三弯板(60)和第四弯板(70);
所述第三弯板(60),所述第一振子(30)以及第四弯板(70)以依次叠置的方式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弯板(60)和所述第四弯板(70)分别向所述第一振子(30)的两侧凸起;第三弯板(60)和所述第二固定部(121)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弯板(70)与所述第二部分(51)固定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2-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振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21)包括从第二壳体(21)底面向内部凸起的第二固定部(121);
所述振动装置还包括:
第三弯板(60)和第四弯板(70);
所述第三弯板(60),所述第一振子(30)以及第四弯板(70)以依次叠置的方式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弯板(60)和所述第四弯板(70)分别向所述第一振子(30)的两侧凸起;第三弯板(60)和所述第二固定部(121)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弯板(70)与所述第二壳体(21)固定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振子(25)为压电片或者悬臂梁压电振子;所述第一振子(30)为压电片或者悬臂梁压电振子,所述第三振子(22)为线性振子。
CN202021937454.9U 2020-09-07 2020-09-07 一种振动装置 Active CN2126239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37454.9U CN212623980U (zh) 2020-09-07 2020-09-07 一种振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37454.9U CN212623980U (zh) 2020-09-07 2020-09-07 一种振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23980U true CN212623980U (zh) 2021-02-26

Family

ID=747051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937454.9U Active CN212623980U (zh) 2020-09-07 2020-09-07 一种振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239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39044B1 (ko) 음향을 발생시키는 장치
US9225265B2 (en) Vibration generation device
US6198206B1 (en) Inertial/audio unit and construction
CN103856100B (zh) 用于产生振动的装置
JP5409925B2 (ja) 圧電振動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携帯端末
JP6711349B2 (ja) 力覚提示装置
US9431926B2 (en) Vibration generat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WO2012053202A1 (ja) タッチパネル装置
JP2015217387A (ja) 振動発生装置
TWI629114B (zh) 聲響產生裝置及電子設備
CN113556006B (zh) 振动马达
CN112068702A (zh) 一种振动装置
US20150214466A1 (en) Vibration generating apparatus for portable terminal
CN212623980U (zh) 一种振动装置
WO2012144571A1 (ja) 圧電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圧電アクチュエータを搭載した電子機器
CN104467528B (zh) 振动器
CN103872240A (zh) 压电致动器以及包括该压电致动器的用于产生振动的装置
KR20180017542A (ko) 피에조 액추에이터
JP6020465B2 (ja) 発振装置
KR101633363B1 (ko) 피에조 액추에이터
KR20150014608A (ko) 피에조 액추에이터
KR20160082497A (ko) 피에조 액추에이터
KR20170057977A (ko) 피에조 액추에이터
KR20160137878A (ko) 피에조 액추에이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