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18367U - 节能型双转轮高浓度冷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节能型双转轮高浓度冷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18367U
CN212618367U CN202021940548.1U CN202021940548U CN212618367U CN 212618367 U CN212618367 U CN 212618367U CN 202021940548 U CN202021940548 U CN 202021940548U CN 212618367 U CN212618367 U CN 2126183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line
cold
rotating wheel
gas
adsorp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94054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石治
林国源
扶亚民
陈宗贤
刘邦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Huama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ergy Saving Equipment Co ltd
Desiccant Technolog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uama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ergy Saving Equipment Co ltd
Desiccant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uama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ergy Saving Equipment Co ltd, Desiccant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uama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ergy Saving Equipment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183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183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节能型双转轮高浓度冷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用于有机废气处理系统,设有一直燃式焚烧炉,一第一热交换器、一第二热交换器、一第三热交换器、第四热交换器、一第一冷侧输送管路、一第四冷侧输送管路、一第一吸附转轮、一第二吸附转轮及一烟囱,在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与第一冷侧输送管路之间、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与第四冷侧输送管路之间、第一冷侧输送管路与第四冷侧输送管路之间或在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上增设一冷侧比例风门,当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变高时,通过冷侧比例风门来调控风量大小,具有调节热回收量或浓度的功能,使有机废气在处理时,能防止直燃式焚烧炉不会因炉温太高而发生过热的现象,甚至导致停机。

Description

节能型双转轮高浓度冷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节能型双转轮高浓度冷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当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浓度变高时,具有调节热回收量或浓度的功能,使有机废气在处理时,能防止直燃式焚烧炉(TO)不会因炉温太高而发生过热的现象,甚至导致停机的情况发生,而适用于半导体产业、光电产业或化学相关产业的有机废气处理系统或类似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在半导体产业或光电产业的制造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具有挥发性有机气体(VOC),因此,在各厂区都会安装处理挥发性有机气体(VOC)的处理设备,以避免挥发性有机气体(VOC)直接排入空气中而造成空气污染。
但是近年来,不管是中央政府或是各地方政府都对空气污染非常重视,也因此在烟囱的排放标准上制定了有关大气品质标准,同时将依国际管制趋势发展,逐期检讨。
因此,本发明人鉴于上述问题,希望提出一种具有提升有机废气处理效率的节能型双转轮高浓度冷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令使用者可轻易操作组装,为提供使用者便利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型双转轮高浓度冷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主要用于有机废气处理系统,且设有一直燃式焚烧炉(TO),一第一热交换器、一第二热交换器、一第三热交换器、第四热交换器、一第一冷侧输送管路、一第四冷侧输送管路、一第一吸附转轮、一第二吸附转轮及一烟囱,并通过在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与该第一冷侧输送管路之间、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与该第四冷侧输送管路之间、该第一冷侧输送管路与该第四冷侧输送管路之间或是在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上增设一冷侧比例风门,由此,当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浓度变高时,能通过该冷侧比例风门来调控风量的大小,以具有调节热回收量或浓度的功能,使有机废气在处理时,能防止直燃式焚烧炉(TO)不会因炉温太高而发生过温的现象,甚至导致停机的情况发生,进而增加整体的实用性。
可选地,一直燃式焚烧炉,该直燃式焚烧炉设有一炉头及一炉膛,该炉头与该炉膛相通,该直燃式焚烧炉设有入口及出口,该入口设于该炉头处,该出口设于该炉膛处;一第一热交换器,该第一热交换器设于该直燃式焚烧炉的炉膛内,该第一热交换器设有第一冷侧管路及第一热侧管路;一第二热交换器,该第二热交换器设于该直燃式焚烧炉的炉膛内,该第二热交换器设有第二冷侧管路及第二热侧管路;一第三热交换器,该第三热交换器设于该直燃式焚烧炉的炉膛内,该第三热交换器设有第三冷侧管路及第三热侧管路;一第四热交换器,该第四热交换器设于该直燃式焚烧炉的炉膛内,该第四热交换器设有第四冷侧管路及第四热侧管路。
可选地,一第一冷侧输送管路,该第一冷侧输送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一冷侧管路的另一端连接,该第一冷侧输送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四冷侧管路的一端连接;一第四冷侧输送管路,该第四冷侧输送管路的一端与该第四冷侧管路的另一端连接,该第四冷侧输送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直燃式焚烧炉的入口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型双转轮高浓度冷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通过在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与该第一冷侧输送管路之间、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与该第四冷侧输送管路之间或是该第一冷侧输送管路与该第四冷侧输送管路之间所增设的冷侧比例风门,以当该第一冷侧输送管路内或是该第四冷侧输送管路内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浓度变高时,能通过该冷侧比例风门来将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内的部分脱附浓缩气体输送到该第一冷侧输送管路内或是该第四冷侧输送管路内,使该第一冷侧输送管路内的脱附浓缩气体或是该第四冷侧输送管路内的脱附浓缩气体能与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内的部分脱附浓缩气体再一次的混合,使温度较低的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内的部分脱附浓缩气体能让温度较高的该第一冷侧输送管路内的脱附浓缩气体或是该第四冷侧输送管路内的脱附浓缩气体进行降温,由此,以具有调节热回收量或浓度的功能,使有机废气在处理时,能防止直燃式焚烧炉(TO)不会因炉温太高而发生过热的现象,甚至导致停机的情形发生,进而增加整体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型双转轮高浓度冷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通过在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上增设一冷侧比例风门,而该冷侧比例风门的另一端供外气进入,其中该外气可为新鲜空气或是其他气体,以当由该第一吸附转轮的脱附区所产生的脱附浓缩气体在进入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后,且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内的温度变得较高或是浓度变得较高时,可通过该冷侧比例风门的另一端所输入外气来进行调节,使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内的脱附浓缩气体能达到降温的效果或是浓度降低的效果,进而增加整体的操作性。
可选地,一第一吸附转轮,该第一吸附转轮设有吸附区、冷却区及脱附区,该第一吸附转轮连接有一废气进气管路、一第一净气排放管路、一第一冷却气进气管路、一第一冷却气输送管路、一第一热气输送管路及一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该废气进气管路的一端连接至该第一吸附转轮的吸附区的一侧,该第一净气排放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一吸附转轮的吸附区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一冷却气进气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一吸附转轮的冷却区的一侧连接,该第一冷却气输送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一吸附转轮的冷却区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一冷却气输送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三热交换器的第三冷侧管路的一端连接,该第一热气输送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一吸附转轮的脱附区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一热气输送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三热交换器的第三冷侧管路的另一端连接,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一吸附转轮的脱附区的一侧连接,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一冷侧管路的一端连接。
可选地,一第二吸附转轮,该第二吸附转轮设有吸附区、冷却区及脱附区,该第二吸附转轮连接有一第二净气排放管路、一第二冷却气进气管路、一第二冷却气输送管路、一第二热气输送管路及一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该第一净气排放管路的一端连接至该第二吸附转轮的吸附区的一侧,该第二净气排放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二吸附转轮的吸附区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二冷却气进气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二吸附转轮的冷却区的一侧连接,该第二冷却气输送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二吸附转轮的冷却区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二冷却气输送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二冷侧管路的一端连接,该第二热气输送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二吸附转轮的脱附区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二热气输送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二冷侧管路的另一端连接,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二吸附转轮的脱附区的一侧连接。
可选地,一烟囱,该第二净气排放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烟囱连接。该直燃式焚烧炉的出口连接至该烟囱;该第一冷却气进气管路为供新鲜空气或是外气来进入;该第二冷却气进气管路为供新鲜空气或是外气来进入
可选地,该废气进气管路还设有一废气连通管路,该废气连通管路与该第一冷却气进气管路连接,该废气连通管路还设有一废气连通控制阀门,以控制该废气连通管路的风量;该第一净气排放管路还设有一第一净气连通管路,该第一净气连通管路与该第二冷却气进气管路连接,该第一净气连通管路还设有一第一净气连通控制阀门,以控制该第一净气连通管路的风量。
可选地,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还设有一风机;该第二净气排放管路还设有一风机;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还设有一风机。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的另一端与该废气进气管路相连接;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一冷却气进气管路相连接。
为了能够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特点和技术内容,请参考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所附图示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例具有冷侧比例风门的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具有冷侧比例风门的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例具有冷侧比例风门的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种实施例具有冷侧比例风门的系统架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直燃式焚烧炉(TO) 101、炉头
102、炉膛 11、入口
12、出口 20、第一热交换器
21、第一冷侧管路 22、第一热侧管路
23、第一冷侧输送管路 30、第二热交换器
31、第二冷侧管路 32、第二热侧管路
40、第三热交换器 41、第三冷侧管路
42、第三热侧管路 50、第四热交换器
51、第四冷侧管路 52、第四热侧管路
53、第四冷侧输送管路 60、第一吸附转轮
601、吸附区 602、冷却区
603、脱附区 61、废气进气管路
611、废气连通管路 6111、废气连通控制阀门
62、第一净气排放管路 621、第一净气连通管路
6211、第一净气连通控制阀门 63、第一冷却气进气管路
64、第一冷却气输送管路 65、第一热气输送管路
66、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 661、风机
70、第二吸附转轮 701、吸附区
702、冷却区 703、脱附区
71、第二净气排放管路 711、风机
72、第二冷却气进气管路 73、第二冷却气输送管路
74、第二热气输送管路 75、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
751、风机 80、烟囱
901、冷侧比例风门 902、冷侧比例风门
903、冷侧比例风门 904、冷侧比例风门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意图。而本实用新型的节能型双转轮高浓度冷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的最佳实施方式运用于半导体产业、光电产业或化学相关产业的挥发有机废气处理系统或类似设备,主要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浓度变高时,能具有调节热回收量或浓度的功能,使有机废气在处理时,能防止直燃式焚烧炉(TO)不会因炉温太高而发生过热的现象,甚至导致停机的情形发生。
而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架构的节能型双转轮高浓度冷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主要包括有一直燃式焚烧炉(TO)10、一第一热交换器20、一第二热交换器30、一第三热交换器40、一第四热交换器50、一第一冷侧输送管路23、一第四冷侧输送管路53、一第一吸附转轮60、一第二吸附转轮70及一烟囱80的组合设计(如图1至图4所示),其中该第一热交换器20设有第一冷侧管路21及第一热侧管路22,该第二热交换器30设有第二冷侧管路31及第二热侧管路32,该第三热交换器40设有第三冷侧管路41及第三热侧管路42,该第四热交换器50设有第四冷侧管路51及第四热侧管路52。另该直燃式焚烧炉(TO)10设有一炉头101及一炉膛102,该炉头101与该炉膛102相通,且该第一热交换器20、第二热交换器30、第三热交换器40及第四热交换器50分别设于该直燃式焚烧炉(TO)10的炉膛102内,而该直燃式焚烧炉(TO)10设有入口11及出口12(如图1至图4所示),且该入口11设于该炉头101处,并该入口11与该第四热交换器50的第四冷侧管路51的另一端连接,再者,该出口12则设于该炉膛102处,而该出口12连接至该烟囱80,由此,使该有机废气能由该入口11来进入该炉头101内进行燃烧,再让经过燃烧后的气体能穿过该炉膛102并由该出口12来排出至烟囱80处进行排放,以具有节省能源的功能。
而上述的直燃式焚烧炉(TO)10的炉头101能将经过焚烧的高温气体先输送到该第四热交换器50的第四热侧管路52的一侧以进行热交换,且由该第四热交换器50的第四热侧管路52的另一侧来将经过焚烧的高温气体再输送到该第三热交换器40的第三热侧管路42的一侧以进行热交换,再由该第三热交换器40的第三热侧管路42的另一侧来将经过焚烧的高温气体再输送到该第二热交换器30的第二热侧管路32的一侧以进行热交换,的后再由该第二热交换器30的第二热侧管路32的另一侧来将经过焚烧的高温气体再输送到该第一热交换器20的第一热侧管路22的一侧以进行热交换,最后由该第一热交换器20的第一热侧管路22的另一侧来输送到该炉膛102的出口12(如图1至图4所示),再由该炉膛102的出口12来输送到烟囱80,以通过该烟囱80来进行排放。
另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吸附转轮60设有吸附区601、冷却区602及脱附区603,该第一吸附转轮60连接有一废气进气管路61、一第一净气排放管路62、一第一冷却气进气管路63、一第一冷却气输送管路64、一第一热气输送管路65及一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66,(如图1至图4所示)而该第二吸附转轮70设有吸附区701、冷却区702及脱附区703,该第二吸附转轮70连接有一第二净气排放管路71、一第二冷却气进气管路72、一第二冷却气输送管路73、一第二热气输送管路74及一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75。其中该第一吸附转轮60与该第二吸附转轮70分别为沸石浓缩转轮或是其他材质的浓缩转轮。
其中该废气进气管路61的一端连接至该第一吸附转轮60的吸附区601的一侧,使该废气进气管路61能将有机废气输送到该第一吸附转轮60的吸附区601的一侧,而该第一净气排放管路62的一端与该第一吸附转轮60的吸附区601的另一侧连接,且该第一净气排放管路62的一端连接至该第二吸附转轮70的吸附区701的一侧,以让该有机废气能经该第一吸附转轮60的吸附区601进行吸附有机物后再由该第一净气排放管路62来输送到该第二吸附转轮70的吸附区701内(如图1至图4所示)。另该第二吸附转轮70的吸附区701的另一侧连接该设第二净气排放管路71,以通过该第二净气排放管路71的另一端来与该烟囱80连接,且该第二净气排放管路71设有一风机711(如图3及图4所示),使能通过该风机711来将该第二净气排管路71内的经过吸附后的气体推拉到该烟囱80内来进行排放。
另该第一吸附转轮60的冷却区602的一侧连接该第一冷却气进气管路63,以供气体进入该第一吸附转轮60的冷却区602来进行冷却使用(如图1至图4所示),而该第一吸附转轮60的冷却区602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一冷却气输送管路64的一端,该第一冷却气输送管路64的另一端则与该第三热交换器40的第三冷侧管路41的一端连接,以将进入该第一吸附转轮60的冷却区602后的气体输送到该第三热交换器40内进行热交换(如图1至图4所示),再者,该第一热气输送管路65的一端与该第一吸附转轮60的脱附区603的另一侧连接,且该第一热气输送管路65的另一端与该第三热交换器40的第三冷侧管路41的另一端连接,以能将通过该第三热交换器40进行热交换的高温热气通过该第一热气输送管路65来输送到该第一吸附转轮60的脱附区603来进行脱附使用。
而上述该第一吸附转轮60的冷却区602设有两种实施方式,其中第一种实施方式为该第一吸附转轮60的冷却区602的一侧所连接的第一冷却气进气管路63是供新鲜空气或外气进入(如图1所示),通过该新鲜空气或外气来提供该第一吸附转轮60的冷却区602降温用。另第二种实施方式该废气进气管路61设有一废气连通管路611,而该废气连通管路611的另一端与该第一冷却气进气管路63连接(如图3所示),以能通过该废气连通管路611来将该废气进气管路61内的废气输送到该第一吸附转轮60的冷却区602以进行降温使用,另该废气连通管路611设有一废气连通控制阀门6111,以控制该废气连通管路611的风量。
另该第二吸附转轮70的冷却区702的一侧连接该第二冷却气进气管路72,以供气体进入该第二吸附转轮70的冷却区702来进行冷却使用(如图1至图4所示),而该第二吸附转轮70的冷却区702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二冷却气输送管路73的一端,该第二冷却气输送管路73的另一端则与该第二热交换器30的第二冷侧管路31的一端连接,以将进入该第二吸附转轮70的冷却区702后的气体输送到该第二热交换器30内进行热交换(如图1至图4所示),再者,该第二热气输送管路74的一端与该第二吸附转轮70的脱附区703的另一侧连接,且该第二热气输送管路74的另一端与该第二热交换器30的第二冷侧管路31的另一端连接,以能将通过该第二热交换器30进行热交换的高温热气通过该第二热气输送管路74来输送到该第二吸附转轮70的脱附区703来进行脱附使用。
而上述该第二吸附转轮70的冷却区702设有两种实施方式,其中第一种实施方式为该第二吸附转轮70的冷却区702的一侧所连接的第二冷却气进气管路72是供新鲜空气或外气进入(如图1所示),通过该新鲜空气或外气来提供该第二吸附转轮70的冷却区702降温用。另第二种实施方式该第一净气排放管路62设有一第一净气连通管路621,而该第一净气连通管路621的另一端与该第二冷却气进气管路72连接(如图3及图4所示),以能通过该第一净气连通管路621来将该第一净气排放管路62内的气体输送到该第二吸附转轮70的冷却区702以进行降温使用,另该第一净气连通管路621设有一第一净气连通控制阀门6211,以控制该第一净气连通管路621的风量。
另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66的一端与该第一吸附转轮60的脱附区603的一侧连接,而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66的另一端与该第一热交换器20的第一冷侧管路21的一端连接,其中该第一热交换器20的第一冷侧管路21的另一端与该第一冷侧输送管路23的一端连接,而该第一冷侧输送管路23的另一端则与该第四热交换器50的第四冷侧管路51的一端连接(如图1至图4所示)。再者,该第四热交换器50的第四冷侧管路51的另一端与该第四冷侧输送管路53的一端连接,而该第四冷侧输送管路53的另一端则与该直燃式焚烧炉(TO)10的入口11连接,以能将经过高温所脱附下来的脱附浓缩气体能通过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66来输送到该第一热交换器20的第一冷侧管路21的一端内,且由该第一热交换器20的第一冷侧管路21的另一端来输送到该第一冷侧输送管路23的一端内,并由该第一冷侧输送管路23的另一端来输送到该第四热交换器50的第四冷侧管路51的一端内,再由该第四热交换器50的第四冷侧管路51的另一端来输送到该第四冷侧输送管路53的一端内,最后由该第四冷侧输送管路53的另一端来输送到该直燃式焚烧炉(TO)10的入口11内(如图1至图4所示),使能让该直燃式焚烧炉(TO)10的炉头101来进行高温裂解,以能减少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另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66设有一风机661,以能将脱附浓缩气体来推拉进入该第一热交换器20的第一冷侧管路21的一端内。
另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75的一端与该第二吸附转轮70的脱附区703的一侧连接,其中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75的另一端有两种实施方式,而第一种实施方式是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75的另一端与该废气进气管路61相连接(如图1及图3所示),使该浓缩气体能再通过该废气进气管路61来进入该第一吸附转轮60的吸附区601内,以进行再次吸附。另第二种实施方式是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75的另一端与该第一冷却气进气管路63相连接(如图2及图4所示),使该浓缩气体能再通过该第一冷却气进气管路63来进入该第一吸附转轮60的冷却区602内,以供进行冷却使用。再者,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75设有一风机751(如图3及图4所示),以能将脱附浓缩气体来推拉进入该废气进气管路61或该第一冷却气进气管路63内。使通过第二吸附转轮70的脱附区703所产生的脱附气体能进入该第一吸附转轮60的吸附区601或是该第一吸附转轮60的冷却区602来进行循环利用,以使有机废气的处理效率能提升。
再者,本实用新型的节能型双转轮高浓度冷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主要是有四种的实施例,而该四种的实施例中的直燃式焚烧炉(TO)10、第一热交换器20、第二热交换器30、第三热交换器40、第四热交换器50、第一冷侧输送管路23、第四冷侧输送管路53、第一吸附转轮60、第二吸附转轮70及烟囱80是采相同的设计,因此,上述的直燃式焚烧炉(TO)10、第一热交换器20、第二热交换器30、第三热交换器40、第四热交换器50、第一冷侧输送管路23、第四冷侧输送管路53、第一吸附转轮60、第二吸附转轮70及烟囱80内容不在重复,请参考上述的说明内容。
其中第一种实施例(如图1所示)的差异为在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66与该第一冷侧输送管路23的间增设一冷侧比例风门901,而该冷侧比例风门901的一端与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66路连接,且该冷侧比例风门901的另一端与该第一冷侧输送管路23连接,以通过该冷侧比例风门901来调控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66与该第一冷侧输送管路23的风量,因此,当该第一冷侧输送管路23内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浓度变高时,能通过该冷侧比例风门901来将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66内的部分脱附浓缩气体输送到该第一冷侧输送管路23内,使该第一冷侧输送管路23内的脱附浓缩气体能与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66内的部分脱附浓缩气体再一次的混合,使温度较低的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66内的部分脱附浓缩气体能让温度较高的该第一冷侧输送管路23内的脱附浓缩气体进行降温,由此,当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浓度变高时,能通过该冷侧比例风门901来调控风量的大小,以具有调节热回收量或浓度的功能,使有机废气在处理时,能防止直燃式焚烧炉(TO)不会因炉温太高而发生过温的现象,甚至导致停机的情形发生。
第二种实施例(如图2所示)的差异为在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66与该第四冷侧输送管路53之间增设一冷侧比例风门902,而该冷侧比例风门902的一端与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66连接,且该冷侧比例风门902的另一端与该第四冷侧输送管路53连接,以通过该冷侧比例风门902来调控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66与该第四冷侧输送管路53的风量,因此,当该第四冷侧输送管路53内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浓度变高时,能通过该冷侧比例风门902来将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66内的部分脱附浓缩气体输送到该第四冷侧输送管路53内,使该第四冷侧输送管路53内的脱附浓缩气体能与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66内的部分脱附浓缩气体再一次的混合,使温度较低的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66内的部分脱附浓缩气体能让温度较高的该第四冷侧输送管路53内的脱附浓缩气体进行降温,由此,当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浓度变高时,能通过该冷侧比例风门902来调控风量的大小,以具有调节热回收量或浓度的功能,使有机废气在处理时,能防止直燃式焚烧炉(TO)不会因炉温太高而发生过温的现象,甚至导致停机的情况发生。
第三种实施例(如图3所示)的差异为在该第一冷侧输送管路23与该第四冷侧输送管路53之间增设一冷侧比例风门903,而该冷侧比例风门903的一端与该第一冷侧输送管路23路连接,且该冷侧比例风门903的另一端与该第四冷侧输送管路53连接,以通过该冷侧比例风门903来调控该第一冷侧输送管路23与该第四冷侧输送管路53的风量,因此,当该第四冷侧输送管路53内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浓度变高时,能通过该冷侧比例风门903来将该第一冷侧输送管路903内的部分脱附浓缩气体输送该第四冷侧输送管路53内,使该第一冷侧输送管路23内的脱附浓缩气体能与该第四冷侧输送管路53内的脱附浓缩气体再一次的混合,使温度较低的该第一冷侧输送管路23内的脱附浓缩气体能让温度较高的该第四冷侧输送管路53内的脱附浓缩气体进行降温,由此,当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浓度变高时,能通过该冷侧比例风门903来调控风量的大小,以具有调节热回收量或浓度的功能,使有机废气在处理时,能防止直燃式焚烧炉(TO)不会因炉温太高而发生过温的现象,甚至导致停机的情况发生。
另,第四种实施例(如图4所示)的差异是于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66上增设一冷侧比例风门904,而该冷侧比例风门904的另一端供外气进入,其中该外气可为新鲜空气或是其他气体,以通过该冷侧比例风门904来调控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66的风量。因此,当由该第一吸附转轮60的脱附区603所产生的脱附浓缩气体在进入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66后,且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66内的温度变得较高或是浓度变得较高时,可通过该冷侧比例风门904的另一端所输入外气来进行调节,使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66内的脱附浓缩气体能达到降温的效果或是浓度降低的效果。
上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所以,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节能型双转轮高浓度冷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直燃式焚烧炉,该直燃式焚烧炉设有一炉头及一炉膛,该炉头与该炉膛相通,该直燃式焚烧炉设有入口及出口,该入口设于该炉头处,该出口设于该炉膛处;
一第一热交换器,该第一热交换器设于该直燃式焚烧炉的炉膛内,该第一热交换器设有第一冷侧管路及第一热侧管路;
一第二热交换器,该第二热交换器设于该直燃式焚烧炉的炉膛内,该第二热交换器设有第二冷侧管路及第二热侧管路;
一第三热交换器,该第三热交换器设于该直燃式焚烧炉的炉膛内,该第三热交换器设有第三冷侧管路及第三热侧管路;
一第四热交换器,该第四热交换器设于该直燃式焚烧炉的炉膛内,该第四热交换器设有第四冷侧管路及第四热侧管路;
一第一冷侧输送管路,该第一冷侧输送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一冷侧管路的另一端连接,该第一冷侧输送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四冷侧管路的一端连接;
一第四冷侧输送管路,该第四冷侧输送管路的一端与该第四冷侧管路的另一端连接,该第四冷侧输送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直燃式焚烧炉的入口连接;
一第一吸附转轮,该第一吸附转轮设有吸附区、冷却区及脱附区,该第一吸附转轮连接有一废气进气管路、一第一净气排放管路、一第一冷却气进气管路、一第一冷却气输送管路、一第一热气输送管路及一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该废气进气管路的一端连接至该第一吸附转轮的吸附区的一侧,该第一净气排放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一吸附转轮的吸附区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一冷却气进气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一吸附转轮的冷却区的一侧连接,该第一冷却气输送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一吸附转轮的冷却区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一冷却气输送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三热交换器的第三冷侧管路的一端连接,该第一热气输送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一吸附转轮的脱附区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一热气输送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三热交换器的第三冷侧管路的另一端连接,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一吸附转轮的脱附区的一侧连接,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一冷侧管路的一端连接;
一第二吸附转轮,该第二吸附转轮设有吸附区、冷却区及脱附区,该第二吸附转轮连接有一第二净气排放管路、一第二冷却气进气管路、一第二冷却气输送管路、一第二热气输送管路及一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该第一净气排放管路的一端连接至该第二吸附转轮的吸附区的一侧,该第二净气排放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二吸附转轮的吸附区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二冷却气进气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二吸附转轮的冷却区的一侧连接,该第二冷却气输送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二吸附转轮的冷却区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二冷却气输送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二冷侧管路的一端连接,该第二热气输送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二吸附转轮的脱附区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二热气输送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二冷侧管路的另一端连接,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二吸附转轮的脱附区的一侧连接;
一烟囱,该第二净气排放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烟囱连接;以及
一冷侧比例风门,该冷侧比例风门的一端与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连接,该冷侧比例风门的另一端与该第一冷侧输送管路连接。
2.一种节能型双转轮高浓度冷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直燃式焚烧炉,该直燃式焚烧炉设有一炉头及一炉膛,该炉头与该炉膛相通,该直燃式焚烧炉设有入口及出口,该入口设于该炉头处,该出口设于该炉膛处;
一第一热交换器,该第一热交换器设于该直燃式焚烧炉的炉膛内,该第一热交换器设有第一冷侧管路及第一热侧管路;
一第二热交换器,该第二热交换器设于该直燃式焚烧炉的炉膛内,该第二热交换器设有第二冷侧管路及第二热侧管路;
一第三热交换器,该第三热交换器设于该直燃式焚烧炉的炉膛内,该第三热交换器设有第三冷侧管路及第三热侧管路;
一第四热交换器,该第四热交换器设于该直燃式焚烧炉的炉膛内,该第四热交换器设有第四冷侧管路及第四热侧管路;
一第一冷侧输送管路,该第一冷侧输送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一冷侧管路的另一端连接,该第一冷侧输送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四冷侧管路的一端连接;
一第四冷侧输送管路,该第四冷侧输送管路的一端与该第四冷侧管路的另一端连接,该第四冷侧输送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直燃式焚烧炉的入口连接;
一第一吸附转轮,该第一吸附转轮设有吸附区、冷却区及脱附区,该第一吸附转轮连接有一废气进气管路、一第一净气排放管路、一第一冷却气进气管路、一第一冷却气输送管路、一第一热气输送管路及一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该废气进气管路的一端连接至该第一吸附转轮的吸附区的一侧,该第一净气排放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一吸附转轮的吸附区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一冷却气进气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一吸附转轮的冷却区的一侧连接,该第一冷却气输送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一吸附转轮的冷却区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一冷却气输送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三热交换器的第三冷侧管路的一端连接,该第一热气输送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一吸附转轮的脱附区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一热气输送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三热交换器的第三冷侧管路的另一端连接,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一吸附转轮的脱附区的一侧连接,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一冷侧管路的一端连接;
一第二吸附转轮,该第二吸附转轮设有吸附区、冷却区及脱附区,该第二吸附转轮连接有一第二净气排放管路、一第二冷却气进气管路、一第二冷却气输送管路、一第二热气输送管路及一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该第一净气排放管路的一端连接至该第二吸附转轮的吸附区的一侧,该第二净气排放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二吸附转轮的吸附区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二冷却气进气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二吸附转轮的冷却区的一侧连接,该第二冷却气输送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二吸附转轮的冷却区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二冷却气输送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二冷侧管路的一端连接,该第二热气输送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二吸附转轮的脱附区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二热气输送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二冷侧管路的另一端连接,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二吸附转轮的脱附区的一侧连接;
一烟囱,该第二净气排放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烟囱连接;以及
一冷侧比例风门,该冷侧比例风门的一端与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连接,该冷侧比例风门的另一端与该第四冷侧输送管路连接。
3.一种节能型双转轮高浓度冷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直燃式焚烧炉,该直燃式焚烧炉设有一炉头及一炉膛,该炉头与该炉膛相通,该直燃式焚烧炉设有入口及出口,该入口设于该炉头处,该出口设于该炉膛处;
一第一热交换器,该第一热交换器设于该直燃式焚烧炉的炉膛内,该第一热交换器设有第一冷侧管路及第一热侧管路;
一第二热交换器,该第二热交换器设于该直燃式焚烧炉的炉膛内,该第二热交换器设有第二冷侧管路及第二热侧管路;
一第三热交换器,该第三热交换器设于该直燃式焚烧炉的炉膛内,该第三热交换器设有第三冷侧管路及第三热侧管路;
一第四热交换器,该第四热交换器设于该直燃式焚烧炉的炉膛内,该第四热交换器设有第四冷侧管路及第四热侧管路;
一第一冷侧输送管路,该第一冷侧输送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一冷侧管路的另一端连接,该第一冷侧输送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四冷侧管路的一端连接;
一第四冷侧输送管路,该第四冷侧输送管路的一端与该第四冷侧管路的另一端连接,该第四冷侧输送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直燃式焚烧炉的入口连接;
一第一吸附转轮,该第一吸附转轮设有吸附区、冷却区及脱附区,该第一吸附转轮连接有一废气进气管路、一第一净气排放管路、一第一冷却气进气管路、一第一冷却气输送管路、一第一热气输送管路及一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该废气进气管路的一端连接至该第一吸附转轮的吸附区的一侧,该第一净气排放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一吸附转轮的吸附区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一冷却气进气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一吸附转轮的冷却区的一侧连接,该第一冷却气输送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一吸附转轮的冷却区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一冷却气输送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三热交换器的第三冷侧管路的一端连接,该第一热气输送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一吸附转轮的脱附区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一热气输送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三热交换器的第三冷侧管路的另一端连接,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一吸附转轮的脱附区的一侧连接,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一冷侧管路的一端连接;
一第二吸附转轮,该第二吸附转轮设有吸附区、冷却区及脱附区,该第二吸附转轮连接有一第二净气排放管路、一第二冷却气进气管路、一第二冷却气输送管路、一第二热气输送管路及一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该第一净气排放管路的一端连接至该第二吸附转轮的吸附区的一侧,该第二净气排放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二吸附转轮的吸附区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二冷却气进气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二吸附转轮的冷却区的一侧连接,该第二冷却气输送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二吸附转轮的冷却区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二冷却气输送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二冷侧管路的一端连接,该第二热气输送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二吸附转轮的脱附区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二热气输送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二冷侧管路的另一端连接,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二吸附转轮的脱附区的一侧连接;
一烟囱,该第二净气排放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烟囱连接;以及
一冷侧比例风门,该冷侧比例风门的一端与该第四冷侧输送管路连接,该冷侧比例风门的另一端与该第一冷侧输送管路连接。
4.一种节能型双转轮高浓度冷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直燃式焚烧炉,该直燃式焚烧炉设有一炉头及一炉膛,该炉头与该炉膛相通,该直燃式焚烧炉设有入口及出口,该入口设于该炉头处,该出口设于该炉膛处;
一第一热交换器,该第一热交换器设于该直燃式焚烧炉的炉膛内,该第一热交换器设有第一冷侧管路及第一热侧管路;
一第二热交换器,该第二热交换器设于该直燃式焚烧炉的炉膛内,该第二热交换器设有第二冷侧管路及第二热侧管路;
一第三热交换器,该第三热交换器设于该直燃式焚烧炉的炉膛内,该第三热交换器设有第三冷侧管路及第三热侧管路;
一第四热交换器,该第四热交换器设于该直燃式焚烧炉的炉膛内,该第四热交换器设有第四冷侧管路及第四热侧管路;
一第一冷侧输送管路,该第一冷侧输送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一冷侧管路的另一端连接,该第一冷侧输送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四冷侧管路的一端连接;
一第四冷侧输送管路,该第四冷侧输送管路的一端与该第四冷侧管路的另一端连接,该第四冷侧输送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直燃式焚烧炉的入口连接;
一第一吸附转轮,该第一吸附转轮设有吸附区、冷却区及脱附区,该第一吸附转轮连接有一废气进气管路、一第一净气排放管路、一第一冷却气进气管路、一第一冷却气输送管路、一第一热气输送管路及一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该废气进气管路的一端连接至该第一吸附转轮的吸附区的一侧,该第一净气排放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一吸附转轮的吸附区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一冷却气进气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一吸附转轮的冷却区的一侧连接,该第一冷却气输送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一吸附转轮的冷却区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一冷却气输送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三热交换器的第三冷侧管路的一端连接,该第一热气输送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一吸附转轮的脱附区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一热气输送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三热交换器的第三冷侧管路的另一端连接,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一吸附转轮的脱附区的一侧连接,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一冷侧管路的一端连接;
一第二吸附转轮,该第二吸附转轮设有吸附区、冷却区及脱附区,该第二吸附转轮连接有一第二净气排放管路、一第二冷却气进气管路、一第二冷却气输送管路、一第二热气输送管路及一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该第一净气排放管路的一端连接至该第二吸附转轮的吸附区的一侧,该第二净气排放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二吸附转轮的吸附区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二冷却气进气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二吸附转轮的冷却区的一侧连接,该第二冷却气输送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二吸附转轮的冷却区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二冷却气输送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二冷侧管路的一端连接,该第二热气输送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二吸附转轮的脱附区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二热气输送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二冷侧管路的另一端连接,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二吸附转轮的脱附区的一侧连接;
一烟囱,该第二净气排放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烟囱连接;以及
一冷侧比例风门,该冷侧比例风门的一端与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连接,该冷侧比例风门的另一端供外气进入。
5.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节能型双转轮高浓度冷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直燃式焚烧炉的出口连接至该烟囱。
6.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节能型双转轮高浓度冷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冷却气进气管路为供新鲜空气或是外气来进入。
7.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节能型双转轮高浓度冷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冷却气进气管路为供新鲜空气或是外气来进入。
8.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节能型双转轮高浓度冷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废气进气管路还设有一废气连通管路,该废气连通管路与该第一冷却气进气管路连接,该废气连通管路还设有一废气连通控制阀门,以控制该废气连通管路的风量。
9.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节能型双转轮高浓度冷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净气排放管路还设有一第一净气连通管路,该第一净气连通管路与该第二冷却气进气管路连接,该第一净气连通管路还设有一第一净气连通控制阀门,以控制该第一净气连通管路的风量。
10.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节能型双转轮高浓度冷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还设有一风机。
11.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节能型双转轮高浓度冷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还设有一风机。
12.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节能型双转轮高浓度冷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净气排放管路还设有一风机。
13.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节能型双转轮高浓度冷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的另一端与该废气进气管路相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节能型双转轮高浓度冷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一冷却气进气管路相连接。
CN202021940548.1U 2020-07-22 2020-09-08 节能型双转轮高浓度冷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 Active CN21261836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9362U TWM604867U (zh) 2020-07-22 2020-07-22 節能型雙轉輪高濃度冷側旁通過溫控制系統
TW109209362 2020-07-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18367U true CN212618367U (zh) 2021-02-26

Family

ID=746702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940548.1U Active CN212618367U (zh) 2020-07-22 2020-09-08 节能型双转轮高浓度冷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18367U (zh)
TW (1) TWM604867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23017B (zh) * 2020-07-22 2023-11-21 華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節能型雙轉輪高濃度冷側旁通過溫控制系統及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04867U (zh) 2020-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481331U (zh) 节能型双转轮冷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
TWM576495U (zh) High efficiency volatile organic waste gas treatment improvement system
CN212657734U (zh) 具双转轮的挥发性有机废气处理改良系统
CN212618367U (zh) 节能型双转轮高浓度冷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
CN214345424U (zh) 节能型双转轮高浓度热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
US12031718B2 (en) System and method to prevent the oxidizer overheating using cold side bypass for a VOCs treatment system with series rotor
CN214275760U (zh) 节能型双转轮热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
CN214147937U (zh) 节能型单转轮高浓度热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
CN113970109A (zh) 节能型双转轮高浓度冷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及其方法
CN214261284U (zh) 节能型单转轮热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
CN215892387U (zh) 具热媒油的转轮系统
CN214552358U (zh) 双转轮高浓度有机废气处理系统
CN215336385U (zh) 转轮系统
CN114377516A (zh) 节能型单转轮热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及其方法
CN214370247U (zh) 节能型单转轮高浓度冷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
CN212481332U (zh) 节能型单转轮冷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
CN214552355U (zh) 节能型双转轮高浓度热旁通过温控制系统
CN214513652U (zh) 节能型单转轮高浓度热旁通过温控制系统
CN215085993U (zh) 双转轮高效率有机废气处理系统
CN213019680U (zh) 具有双转轮的挥发性有机废气处理系统
CN114383145A (zh) 节能型单转轮高浓度热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及其方法
CN114377515A (zh) 节能型双转轮高浓度热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及其方法
CN114060829A (zh) 节能型单转轮冷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及其方法
TWI738444B (zh) 節能型單轉輪高濃度冷側旁通過溫控制系統及其方法
CN210584335U (zh) 高效率挥发有机废气处理系统的转轮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