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71242U - 一种新能源汽车隔热阻燃电池盒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能源汽车隔热阻燃电池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71242U
CN212571242U CN202020995182.1U CN202020995182U CN212571242U CN 212571242 U CN212571242 U CN 212571242U CN 202020995182 U CN202020995182 U CN 202020995182U CN 212571242 U CN212571242 U CN 2125712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x body
retardant
fixed
sides
slee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99518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英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Mingxiang Auto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Mingxiang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Mingxiang Auto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Mingxiang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99518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5712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712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712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隔热阻燃电池盒,包括上盒体、下盒体、套管和压板,所述下盒体的上端面开口处固定有连接环,所述套管插接在连接环的外侧,所述套管的两端均固定有限位块,且限位块贴合连接环的外壁,所述套管的内端滑动安装有内杆,且内杆的外端固定在压板的内侧,所述上盒体的下端面开口处两侧均固定有插接块,且插接块插接在连接环上,所述上盒体和下盒体的开口处外侧均固定于边环,所述边环的四边中间处均开设有螺孔,所述上盒体和下盒体的内部均固定有阻燃套,所述压板位于连接环的内侧,所述连接环的上端面两侧均开设有插槽。本实用新型具备防护性强,提高使用寿命和散热性强,有效阻燃,避免安全事故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新能源汽车隔热阻燃电池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盒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能源汽车隔热阻燃电池盒。
背景技术
目前,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有: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氢发动机汽车以及燃气汽车和醇醚汽车等;其中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的内部都安装有大功率的蓄电池组,蓄电池组主要用于汽车的主动力或辅助动力的来源。
新能源汽车蓄电池在运输过程中,易产生晃动,若不对蓄电池进行保护,极易损坏蓄电池,电池模组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尤为重要,可是大部分设计都没有对电池进行减震防护,造成了汽车在颠簸行驶的过程中容易对电池模组造成损坏,为此设计新能源汽车充电蓄电池安放盒。
现有的蓄电池盒无法对内部蓄电池进行晃动防护,长期使用易造成内部蓄电池损坏,影响其使用寿命;且现有的蓄电池盒体散热效果差,当大功率长时间运行易造成内部蓄电池燃烧,带来安全隐患,使用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隔热阻燃电池盒,具备防护性强,提高使用寿命和散热性强,有效阻燃,避免安全事故的优点,解决现有设备防护性差和散热阻燃性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汽车隔热阻燃电池盒,包括上盒体、下盒体、套管和压板,所述下盒体的上端面开口处固定有连接环,所述套管插接在连接环的外侧,所述套管的两端均固定有限位块,且限位块贴合连接环的外壁,所述套管的内端滑动安装有内杆,且内杆的外端固定在压板的内侧,所述上盒体的下端面开口处两侧均固定有插接块,且插接块插接在连接环上,所述上盒体和下盒体的开口处外侧均固定于边环,所述边环的四边中间处均开设有螺孔,所述上盒体和下盒体的内部均固定有阻燃套。
优选的,所述压板位于连接环的内侧,所述连接环的上端面两侧均开设有插槽,且插接块插接在插槽内。
优选的,所述套管共设有四个,且四个套管均分在连接环的两侧,所述套管内部底端设有弹簧,且弹簧的上端连接内杆的内端。
优选的,所述插接块和插槽的两端均开设有凹槽,且套管卡接在凹槽内,所述连接环背离插槽的两侧中间处均开设有散热孔。
优选的,所述阻燃套为玻璃纤维材质,且阻燃套与上盒体和下盒体的大小相适配,所述上盒体和下盒体的大小相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阻燃套和压板,安装时,工作人员将蓄电池放入下盒体内,将四个套管分别卡接在连接环的对应凹槽内,通过限位块实现套管的限位固定,挤压内端的压板,使内杆向套管内位移,内杆挤压套管内部弹簧使其压缩,将两侧压板分别贴合蓄电池的两侧,此时弹簧回弹使压板夹持蓄电池,将上盒体下端面开口处两侧的插接块对应插接在连接环上开设的插槽内,此时插接块上的凹槽与套管对应,将螺栓穿过螺孔使上盒体和下盒体的边环连接固定,通过盒体内部的玻璃纤维的阻燃套进行阻燃,通过连接环两侧开设有的散热孔进行气体流动,可实现有效降温,本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可有效的实现蓄电池的防护,提高使用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下盒体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3中B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盒体;2、阻燃套;3、下盒体;4、边环;5、内杆;6、套管;7、连接环;8、限位块;9、压板;10、插接块;11、螺孔;12、散热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新能源汽车隔热阻燃电池盒,包括上盒体1、下盒体3、套管6和压板9,下盒体3的上端面开口处固定有连接环7,套管6插接在连接环7的外侧,套管6的两端均固定有限位块8,且限位块8贴合连接环7的外壁,套管6的内端滑动安装有内杆5,且内杆5的外端固定在压板9的内侧,压板9位于连接环7的内侧,连接环7的上端面两侧均开设有插槽,且插接块10插接在插槽内,套管6共设有四个,且四个套管6均分在连接环7的两侧,套管6内部底端设有弹簧,且弹簧的上端连接内杆5的内端。
上盒体1的下端面开口处两侧均固定有插接块10,且插接块10插接在连接环7上,上盒体1和下盒体3的开口处外侧均固定于边环4,边环4的四边中间处均开设有螺孔11,插接块10和插槽的两端均开设有凹槽,且套管6卡接在凹槽内,连接环7背离插槽的两侧中间处均开设有散热孔12。
上盒体1和下盒体3的内部均固定有阻燃套2,阻燃套2为玻璃纤维材质,且阻燃套2与上盒体1和下盒体3的大小相适配,上盒体1和下盒体3的大小相同,安装时,工作人员将蓄电池放入下盒体3内,将四个套管6分别卡接在连接环7的对应凹槽内,通过限位块8实现套管6的限位固定,挤压内端的压板9,使内杆5向套管6内位移,内杆5挤压套管6内部弹簧使其压缩,将两侧压板9分别贴合蓄电池的两侧,此时弹簧回弹使压板9夹持蓄电池,将上盒体1下端面开口处两侧的插接块10对应插接在连接环7上开设的插槽内,此时插接块10上的凹槽与套管6对应,将螺栓穿过螺孔11使上盒体1和下盒体3的边环4连接固定,通过盒体内部的玻璃纤维的阻燃套2进行阻燃,通过连接环7两侧开设有的散热孔12进行气体流动,可实现有效降温,本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可有效的实现蓄电池的防护,提高使用安全性。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工作中,安装时,工作人员将蓄电池放入下盒体3内,将四个套管6分别卡接在连接环7的对应凹槽内,通过限位块8实现套管6的限位固定,挤压内端的压板9,使内杆5向套管6内位移,内杆5挤压套管6内部弹簧使其压缩,将两侧压板9分别贴合蓄电池的两侧,此时弹簧回弹使压板9夹持蓄电池,将上盒体1下端面开口处两侧的插接块10对应插接在连接环7上开设的插槽内,此时插接块10上的凹槽与套管6对应,将螺栓穿过螺孔11使上盒体1和下盒体3的边环4连接固定,通过盒体内部的玻璃纤维的阻燃套2进行阻燃,通过连接环7两侧开设有的散热孔12进行气体流动。以上即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Claims (5)

1.一种新能源汽车隔热阻燃电池盒,包括上盒体(1)、下盒体(3)、套管(6)和压板(9),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盒体(3)的上端面开口处固定有连接环(7),所述套管(6)插接在连接环(7)的外侧,所述套管(6)的两端均固定有限位块(8),且限位块(8)贴合连接环(7)的外壁,所述套管(6)的内端滑动安装有内杆(5),且内杆(5)的外端固定在压板(9)的内侧,所述上盒体(1)的下端面开口处两侧均固定有插接块(10),且插接块(10)插接在连接环(7)上,所述上盒体(1)和下盒体(3)的开口处外侧均固定于边环(4),所述边环(4)的四边中间处均开设有螺孔(11),所述上盒体(1)和下盒体(3)的内部均固定有阻燃套(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隔热阻燃电池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板(9)位于连接环(7)的内侧,所述连接环(7)的上端面两侧均开设有插槽,且插接块(10)插接在插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隔热阻燃电池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6)共设有四个,且四个套管(6)均分在连接环(7)的两侧,所述套管(6)内部底端设有弹簧,且弹簧的上端连接内杆(5)的内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隔热阻燃电池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块(10)和插槽的两端均开设有凹槽,且套管(6)卡接在凹槽内,所述连接环(7)背离插槽的两侧中间处均开设有散热孔(1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隔热阻燃电池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阻燃套(2)为玻璃纤维材质,且阻燃套(2)与上盒体(1)和下盒体(3)的大小相适配,所述上盒体(1)和下盒体(3)的大小相同。
CN202020995182.1U 2020-06-03 2020-06-03 一种新能源汽车隔热阻燃电池盒 Active CN2125712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95182.1U CN212571242U (zh) 2020-06-03 2020-06-03 一种新能源汽车隔热阻燃电池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95182.1U CN212571242U (zh) 2020-06-03 2020-06-03 一种新能源汽车隔热阻燃电池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71242U true CN212571242U (zh) 2021-02-19

Family

ID=746378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995182.1U Active CN212571242U (zh) 2020-06-03 2020-06-03 一种新能源汽车隔热阻燃电池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7124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55651B2 (en) Power battery pack and electric vehicle
WO2012102496A2 (ko) 조립 생산성이 향상된 냉각부재와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모듈
CN110048049B (zh) 一种动力电动池组及其生产加工工艺
CN212571242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隔热阻燃电池盒
CN209804779U (zh) 一种新能源动力安全电池
CN213278244U (zh) 一种多功能电池换电箱
CN212257499U (zh) 可进行电芯替换的动力电池包与便携式换电电动车
CN213959037U (zh) 一种便于更换的电池包
CN213636108U (zh) 一种热管散热式电动汽车电池组结构
CN219393608U (zh) 一种带有防震机构的汽车电池
CN217522124U (zh) 一种轻质阻燃型新能源电池电芯阻隔垫
CN113304421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处理系统
CN219371178U (zh) 多层高适用性的锂电池
CN220821793U (zh) 一种锂离子电容电池外壳
CN213636165U (zh) 一种新能源电池托架
CN217603711U (zh) 一种托架结构及车辆油泵支架总成
CN215266506U (zh) 一种储能电池箱
CN214043843U (zh) 一种具有防摔功能的锂电池结构
CN211907556U (zh) 新能源汽车电池箱
CN220492035U (zh) 一种便携式电池箱
CN113904051B (zh) 便携式换电电动车电池包固定结构
CN219040604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保护装置
CN217214971U (zh) 一种耐高温效果好的低速车电池
CN213242619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铝壳
CN218731243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锂电池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