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53281U - 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 - Google Patents
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553281U CN212553281U CN202021709387.5U CN202021709387U CN212553281U CN 212553281 U CN212553281 U CN 212553281U CN 202021709387 U CN202021709387 U CN 202021709387U CN 212553281 U CN212553281 U CN 21255328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racket
- polishing
- pipe
- production line
- driving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rinding Of Cylindrical And Plane Surfa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涉及金属管道处理技术领域。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包括:管料传输设备和端抛光机;管料传输设备包括并排设置的上料架、翻管机构、下料架,上料架用于存放管料并将管料输送至翻管机构,翻管机构用于将管料送入抛光工位以及将抛光结束的管料翻送至下料架;端抛光机包括托架、内抛光机构和外抛光机构,托架用于托持管料使管料处于抛光工位,并驱动管料滚动;其中,托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托架和第二托架,翻管机构位于第一托架和第二托架之间,并与第一托架和第二托架沿同一方向排布,上料架和下料架分别位于托架的两侧。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解决了人工抛光过滤套导致的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金属管道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
背景技术
防砂筛管是建立油气井所必要的装置,防砂筛管的设置能够有效的防止砂、土等杂物进入油管中,保证油气开采的正常进行。
在防砂筛管中起主要过滤功能的部件为过滤套,过滤套是金属网板弯折后通过焊接的方式形成的套体。将过滤套与防砂筛管的其他部分组装连接之前,需要对过滤套的两端一定长度范围内进行内外壁的抛光打磨工作,以去除焊接过程中的焊渣飞溅附着物。
然而,当前的过滤套两端内外壁的抛光打磨工作是由人工手动实施,即工人手持直柄砂轮机沿内壁外壁的端部焊道进行打磨抛光,此过程工人的劳动强度大,抛光质量不均匀,需反复几遍,费时费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使其能够解决当前人工抛光过滤套导致的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供一种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包括:
管料传输设备,所述管料传输设备包括并排设置的上料架、翻管机构、下料架,所述上料架用于存放管料并将管料输送至翻管机构,所述翻管机构用于将所述管料送入抛光工位以及将抛光结束的所述管料翻送至所述下料架;
端抛光机,所述端抛光机包括托架、内抛光机构和外抛光机构,所述托架用于托持所述管料使所述管料处于抛光工位,并驱动所述管料滚动,所述内抛光机构用于对所述管料两端的内壁抛光,所述外抛光机构用于对所述管料两端的外壁抛光;
其中,所述托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托架和第二托架,所述翻管机构位于所述第一托架和第二托架之间,并与所述第一托架和所述第二托架沿同一方向排布,所述上料架和所述下料架分别位于所述托架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可选地,前述的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其中所述翻管机构包括第一支架、第一驱动装置、第一连板和第二连板;
所述第一连板的第一端端部设置有第一勾部,所述第二连板的第一端端部设置有第二勾部,所述第一支架顶部间隔的设置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板靠近第一端端部的位置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铰接,所述第二连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铰接,所述第一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上,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端伸向所述第一支架的顶部,并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中间的位置,所述第一连板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二连板的第一端同时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端铰接;
其中,所述第一支架的高度低于所述托架的高度,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端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运动过程中,能够将位于所述托架上的所述管料顶起,并且第二勾部能够将所述管料翻送至下料架,同时使上料架上的所述管料落入所述第一勾部中,在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端从所述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运动过程中,将所述管料落入所述托架。
可选地,前述的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其中所述第一连板的第二端设置有长条形孔,所述第二连板的第一端设置有长条形孔,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端通过穿设转轴同时与所述第一连板的长条形孔以及所述第二连板的长条形孔滑动铰接。
可选地,前述的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其中所述翻管机构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至少两个所述翻管机构间隔的设置在所述第一托架和所述第二托架之间。
可选地,前述的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其中所述上料架的顶部形成有第一支撑面,所述第一支撑面的第一侧与所述翻管机构相接,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水平面具有预设的夹角,使所述第一支撑面上的所述管料具有向所述翻管机滚动的趋势;
所述下料架的顶部形成有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二支撑面的第一侧与所述翻管机构相接,所述第二支撑面与水平面具有预设的夹角,使落入所述第二支撑面上的所述管料具有向远离所述翻管机方向滚动的趋势。
可选地,前述的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其中所述预设的夹角的角度等于1-3度。
可选地,前述的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面的第一侧边沿设置有第一挡持部,所述第二支撑面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的边沿设置有第二挡持部。
可选地,前述的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其中所述第一连板的所述第一勾部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投影,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第一侧向相背的第二侧延伸预设距离。
可选地,前述的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其中所述第一托架包括第二支架、两个托辊以及第二驱动装置,两个所述托辊并排的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的顶部,用于支撑所述管料,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架上并与两个所述托辊连接,用于驱动两个所述托辊同时转动并带动所述管料滚动;
其中,所述第二托架与所述第一托架结构相同,所述第二托架的两个托辊与所述第一托架的两个托辊形成支撑所述管料的抛光工位。
可选地,前述的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其中所述托辊包括辊轴和辊轮,所述辊轴通过轴承支架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架的顶部,所述辊轴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连接,所述辊轴的第二端设置所述辊轮。
可选地,前述的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其中所述辊轮包括轮体和挡圈,所述挡圈设置在所述轮体一端,所述轮体的另一端与所述辊轴连接,所述轮体的侧表面用于支撑所述管料,所述挡圈用于挡在所述管料的端部对所述管料限位。
可选地,前述的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其中所述端抛光机还包括两个第三支架,每个所述第三支架上分别设置一个所述内抛光机构和一个所述外抛光机构;
其中,所述第三支架具有位于所述托辊上方的悬臂,所述外抛光机构设置在所述悬臂上并位于所述托辊上方,所述外抛光机构能够在竖直方向往复靠近或远离所述托辊,所述内抛光机构位于所述托辊的一端与所述托辊平行,所述内抛光机构高度高于所述托辊并位于两个所述托辊之间的位置,能够沿所述第一托架至所述第二托架所在第一方向往复运动,用于伸入或伸出位于所述托辊上的所述管料的端部,并对所述管料端部的内壁抛光。
可选地,前述的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其中所述外抛光机包括第三驱动装置和第一砂轮机,所述第三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悬臂上,且所述第三驱动装置的驱动端竖直向下设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驱动端与所述第一砂轮机连接;
所述内抛光机构包括第一滑轨、第四驱动装置以及第二砂轮机,所述第一滑轨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架上,所述第四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架上,所述第二砂轮机与所述第一滑轨滑动连接,所述第四驱动装置的驱动端与所述第二砂轮机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二砂轮机沿所述第一滑轨往复运动。
可选地,前述的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其中两个所述第三支架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支架连接;
或,两个所述第三支架与两个所述第二支架均固定在同一底座上。
可选地,前述的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其中所述端抛光机还包括第二滑轨,所述第一托架和同侧的所述第三支架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滑轨的一端,所述第二托架和同侧的所述第三支架滑动的连接在所述第二滑轨的另一端。
可选地,前述的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其还包括: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管料传输设备和所述端抛光机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翻管机构的翻料动作、控制所述托架驱动所述管料滚动以及控制所述内抛光机构和所述外抛光机构对所述管料抛光。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其设置的端抛光机的托架能够形成抛光工位,将管料支撑并带动管料滚动,同时具有内抛光机构和外抛光机构,这样在托架的带动下能够对管料端部的内外壁同时进行抛光工作;此外,端抛光机配设有管料传输设备,能够实现管料于端抛光机的抛光工位的自动上料和自动下料。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能够实现自动化的对管料尤其是过滤套的端部内外壁抛光,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升生产效率。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文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易于理解。在附图中,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了本申请的若干实施方式,相同或对应的标号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分,其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一种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未展示上、下料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一种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的管料传输设备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所述管料传输设备第一驱动装置运动至第二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的所述管料传输设备的翻管机构第一驱动装置运动至第二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的所述管料传输设备第一驱动装置运动至第一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的所述管料传输设备的翻管机构第一驱动装置运动至第一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意性地示出了一种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的端抛光机结构示意图;
图8示意性地示出了一种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的另一种端抛光机结构示意图;
图9示意性地示出了一种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的端抛光机的辊轮结构示意图。
图1-图9中各标号为:
100-管料传输设备、200-端抛光机、10-上料架、20-翻管机构、30-下料架、1-第一支架、11-底座、12-支杆、13-顶板、131-镂空区域、2-第一驱动装置、3-第一连板、31-第一勾部、4-第二连板、41-第二勾部、5-第一连接部、6-第二连接部、101-第一支撑面、102-第一挡持部、301-第二支撑面、302-第二挡持部、7-托架、71-第一托架、711-第二支架、712-托辊、7121-辊轴、7122-辊轮、7123-轴承支架、7124-轮体、7125-挡圈、713-第二驱动装置、72-第二托架、8-内抛光机构、81-第一滑轨、82-第四驱动装置、83-第二砂轮机、9-外抛光机构、91-第三驱动装置、92-第一砂轮机、14-管料、15-第三支架、151-悬臂、16-第二滑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如图1-图3、图5、图7、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其包括:管料14传输设备100和端抛光机200;所述管料14传输设备100包括并排设置的上料架10、翻管机构20、下料架30,所述上料架10用于存放管料14并将管料14输送至翻管机构20,所述翻管机构20用于将所述管料14送入抛光工位以及将抛光结束的所述管料14翻送至所述下料架30;所述端抛光机200包括托架7、内抛光机构8和外抛光机构9,所述托架7用于托持所述管料14使所述管料14处于抛光工位,并驱动所述管料14滚动,所述内抛光机构8用于对所述管料14两端的内壁抛光,所述外抛光机构9用于对所述管料14两端的外壁抛光;其中,所述托架7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托架71和第二托架72,所述翻管机构20位于所述第一托架71和第二托架72之间,并与所述第一托架71和所述第二托架72沿同一方向排布,所述上料架10和所述下料架30分别位于所述托架7的两侧。
具体地,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不仅适用于对过滤套的两端内外壁抛光,而是适合用于所有管料14的端部的内外壁的抛光,所以下述的实施例中均以管料14一词作为待抛光的零件进行描述。
其中,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端抛光机200是用于对管料14的端部进行抛光的,所以托架7的第一托架71和第二托架72需要结构相同,且需要为便于托持管料14的形式,例如第一托架71和第二托架72均可以形成V字形或圆弧形的托持部,或者可以是通过两个辊轴7121并排设置形成托持部,并且二者一起形成支撑管料14的抛光工位,但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托架71和第二托架72托持管料14时优选的保持管料14处于水平状态。另外,为了使管料14能够自动的被抛光,需要托架7能够驱动管料14滚动,且需要为原位置的滚动,可以通过托持管料14的辊轴7121的转动带动管料14滚动,也可以单独设置驱动转轮,使驱动转轮与管料14接触,并通过驱动转轮的转动驱动管料14转动,进而配合内抛光机构8和外抛光机构9实现自动化的抛光。
内抛光机构8需要对管料14端部的内壁进行抛光,可以将内抛光机构8需要设置在托架7的两端,并使内抛光机构8的工作部能够伸入托架7上的管料14端部进行内部抛光,例如内抛光机构8可以是驱动装置带着抛光砂轮,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使抛光砂轮进入或者移出管料14的端部,进而在托架7驱动管料14滚动下配合的完成管料14端部内壁抛光工作。
外抛光机构9需要对管料14端部的外壁进行抛光,可以将外抛光机构9设置在第一托架71和第二托架72的上方,例如也可以是通过驱动装置带着抛光砂轮,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在竖直方向移动抛光砂轮,并使抛光砂轮与管料14端部的外壁接触,进而在托架7驱动管料14滚动下配合的完成管料14端部外壁抛光工作。
管料14传输设备100的上料架10、翻管机构20以及下料架30需要并排设置,即能够保证管料14能够从上料架10滚落至翻管机构20,由翻管机构20翻料至端抛光机200的托架7上,使管料14位于抛光工位,再由翻管机构20将抛光后的管料14翻料至下料架30上,实现自动的上料和下料工作。此外,翻管机构20需要位于端抛光机200的第一托架71和第二托架72支架,并与第一托架71和第二托架72以直线方式排列,上料架10和下料架30位于该直线排列的端抛光机200的两侧,即上料架10、翻管机构20以及下料架30并排排列的直线,与端抛光机200的第一托架71、第二托架72的排列的直线垂直交叉,并使翻管机构20位于第一托架71和第二托架72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的使用方式为:
将待抛光的管料14并排的摆放至上料架10,上料架10将管料14输送至翻管机构20,翻管机构20将管料14翻料至端抛光机200的第一托架71和第二托架72形成的抛光工位上,托架7驱动管料14原位滚动,端抛光机200的内抛光机构8和外抛光机构9同时对管料14的两端进行内壁和外壁抛光,抛光完成后,翻管机构20将位于托架7的抛光工位的管料14翻料至下料架30,同时从上料架10上将管料14翻料至抛光工位,继而往复重复上述工作,实现自动化的对管料14的端部内外壁抛光工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其设置的端抛光机200的托架7能够形成抛光工位,将管料14支撑并带动管料14滚动,同时具有内抛光机构8和外抛光机构9,这样在托架7的带动下能够对管料14端部的内外壁同时进行抛光工作;此外,端抛光机200配设有管料14传输设备100,能够实现管料14于端抛光机200的抛光工位的自动上料和自动下料。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能够实现自动化的对管料14尤其是过滤套的端部内外壁抛光,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升生产效率。
如图2-图6所示,在具体实施中,其中所述翻管机构20包括第一支架1、第一驱动装置2、第一连板3和第二连板4;所述第一连板3的第一端端部设置有第一勾部31,所述第二连板4的第一端端部设置有第二勾部41,所述第一支架1顶部间隔的设置有第一连接部5和第二连接部6,所述第一连板3靠近第一端端部的位置与所述第一连接部5铰接,所述第二连板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6铰接,所述第一驱动装置2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1上,所述第一驱动装置2的驱动端伸向所述第一支架1的顶部,并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5和所述第二连接部6中间的位置,所述第一连板3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二连板4的第一端同时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2的驱动端铰接;其中,所述第一支架1的高度低于所述托架7的高度,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2的驱动端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运动过程中,能够将位于所述托架7上的所述管料14顶起,并且第二勾部41能够将所述管料14翻送至下料架30,同时使上料架10上的所述管料14落入所述第一勾部31中,在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端从所述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运动过程中,将所述管料14落入所述托架7。
具体地,第一支架1是用于安装第一驱动装置2、第一连板3以及第二连板4的结构,其可以是框架式的结构,也可以是座体形式的结构。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支架1的高度需要根据端托架7的抛光工位的高度来进行设置,需要较抛光工位的高度低一些,以保证第一连板3和第二连板4在第一驱动装置2的驱动端处于第一位置时,即第一驱动装置2的驱动端处于较低位置时,第一连板3和第二连板4二者处于位于抛光工位的管料14的下方,避免对需要抛光的管料14的转动造成干涉,且还需要保证第一连板3和第二连板4在第一驱动装置2的驱动端运动到第二位置的过程中,即驱动端运动至较高的位置的过程中能够顶起管料14并通过第二连板4的第二勾部41将管料14翻落,且此时上料架10的管料14落入第一连板3的第一勾部31中,并在驱动端再次由较高的第二位置向较低的第一位置运动过程中,通过第一勾部31将管料14翻送至托架7的抛光工位。其中,第一支架1优选采用具有一定强度的金属材料制造,例如使用钢材制造。
第一连板3和第二连板4的结构、尺寸可以是完全相同的,材质也可以是完全相同的,且由于需要翻动的管料14通常较重,所以第一连板3和第二连板4也需要采用具有一定强度的金属材料制造,例如使用钢材制造。第一连板3的第一端与第一支架1铰接的部位需要避开第一勾部31,即第一连板3与第一支架1的第一连接部5铰接的位置距离第一连板3第一端一定距离,第二连板4的第一端与第一支架1铰接的部位可以是第一端,使第二勾部41处于第一驱动装置2的驱动端的上方,以保证第一连板3和第二连板4随着第一驱动装置2的驱动端转动时,第一勾部31和第二勾部41均能够在对应的位置勾住管料14,实现上述的返料动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驱动装置2,其是能够实现驱动端往复伸缩的装置,例如可以使用电缸、液压缸、气缸或者驱动电机均可,可以根据管料14抛光现场的实际工况而定。
如图2-图6所示,在具体实施中,其中所述第一支架1包括底座11、设置在所述底座11一周的多个支杆12、设置在所述支杆12顶部的顶板13,所述顶板13中部具有镂空区域131,所述第一驱动装置2设置在所述底座11中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2的驱动端能够从所述镂空区域131伸出;所述第一连接部5和所述第二连接部6设置在所述顶板13上,并相对的设置在所述镂空区域131的两侧。
具体地,第一支架1的底座11可以是板体结构,优选的可以是矩形的板体结构,同样顶板13的外形也可以是与底座11相适配的矩形结构,底座11上可以设置多个螺栓孔,用于固定连接支杆12以及第一驱动装置2,或者也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将支杆12和第一驱动装置2与底座11连接,其中当底座11和顶板13均为矩形结构时,支杆12优选的连接在底座11和顶板13的相对的四角处。顶板13中部的镂空区域131可以是圆形的镂空也可以是矩形的镂空,只要保证第一驱动装置2的驱动端能够顺利的通过,以及驱动端带着第一连板3的第二端以及第二连板4的第一端能够顺利的通过即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5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支撑板,所述第一连板3夹在两个支撑板之间并通过穿设转轴与所述支撑板铰接;所述第二连接部6的结构与所述第一连接部5的结构相同。
具体地,第一连接部5和第二连接部6的结构可以是相同的,由于二者分别与第一连板3和第二连板4铰接,所以二者的结构均可以参考当前的与板体铰接的结构,例如通过一个或两个杆体结构、板体结构穿设转轴与第一连板3和第二连板4铰接,优选的第一连接部5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支撑板,并通过穿设转轴与第一连板3铰接,第二连接部6与第一连接部5结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3-图6所示,在具体实施中,其中所述第一勾部31为所述第一连接板的第一端竖直向上的一侧形成的弯弧或弯钩;所述第二勾部41为所述第二连接板的第一端竖直向上的一侧形成的弯弧或弯钩。
具体地,弯弧以及弯钩的结构尺寸均需要根据被勾动的管料14直径进行设计。
如图3-图6所示,在具体实施中,其中所述第一连板3的第二端设置有长条形孔,所述第二连板4的第一端设置有长条形孔,所述第一驱动装置2的驱动端通过穿设转轴同时与所述第一连板3的长条形孔以及所述第二连板4的长条形孔滑动铰接。
具体地,在第一连板3的第二端以及在第二连板4的第一端设置长条形孔,并通过长条形孔与第一驱动装置2的驱动端滑动铰接,这样在第一驱动装置2驱动第一连板3和第二连板4相对的转动时,驱动端与第一连板3和第二连板4连接的转轴能够在长条形孔中滑动,保证第一连板3和第二连板4能够正常的相对转动避免与二者发生运动干涉。
进一步的,还可以将第一驱动装置2与第一支架1的底座11之间进行转动连接,转动的方向与第一连板3和第二连板4的转动方向相同,这样第一驱动装置2的转动可以有效的抵消在驱动第一连板3和第二连板4时,作用在第一驱动装置2驱动端的径向作用力,以对第一驱动装置2进行保护。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具体实施中,其中所述翻管机构2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至少两个所述翻管机构20间隔的设置在所述第一托架71和所述第二托架72之间,至少两个所述翻管机构20的第一驱动装置2位于同一直线,至少两个所述翻管机构20的第一连板3相互平行。
具体地,由于翻管机构20需要翻动的管料14通常具有一定的长度,且具有一定的重量,使用一个翻管机构20时需要翻管结构对准管料14的长度的中心位置,否则容易出现倾覆的滑落的情况,所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翻管机构20设置为至少两个,优选的为两个,当翻管机构20的数量为两个时,二者的间距可以根据管料14的长度而定,以及上料架10的宽度和下料架30的宽度均需要与管料14的长度而定。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保证至少两个翻管机构20能够协同的工作,即一起将管料14翻落,需要至少两个翻管机构20的第一驱动装置2位于同一直线上,且至少两个翻管机构20的第一连板3相互平行,第二连板4也相互平行。
如图2、图3和图5所示,在具体实施中,其中所述上料架10的顶部形成有第一支撑面101,所述第一支撑面101的第一侧与所述翻管机构20相接,所述第一支撑面101与水平面具有预设的夹角,使所述第一支撑面101上的所述管料14具有向所述翻管机滚动的趋势;所述下料架30的顶部形成有第二支撑面301,所述第二支撑面301的第一侧与所述翻管机构20相接,所述第二支撑面301与水平面具有预设的夹角,使落入所述第二支撑面301上的所述管料14具有向远离所述翻管机方向滚动的趋势。
具体地,上述的第一支撑面101的预设的夹角以及第二支撑面301的预设的夹角均可以为1-3度,优选为1度。其中,第一支撑面101可以是由钢板形成的一个板面,也可以是由多个间隔的横梁形成的能够支撑管料14的支撑面,第二支撑面301的结构与第一支撑面101的结构相同。
如图3和图5所示,在具体实施中,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面101的第一侧的边沿设置有第一挡持部102,所述第二支撑面301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的边沿设置有第二挡持部302。
具体地,第一挡持部102和第二挡持部302均可以是一个挡块或挡板,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挡持部102需要避免与第一连板3的第一勾部31干涉,保证第一勾部31能够将位于第一支撑面101的管料14翻落入第一连板3。
在具体实施中,其中所述第一连板3的所述第一勾部31于所述第一支撑面101的投影,从所述第一支撑面101的第一侧向相背的第二侧延伸预设距离。
具体地,因上料架10的第一支撑面101设置有预设的夹角的倾斜度,所以管料14能够滚动到第一支撑面101的第一侧的位置,并且所有管料14均有向第一侧滚动的趋势,这样当第一勾部31在第一驱动装置2的驱动下,由较高的第二位置转动到较低的第一位置时,位于第一支撑面101第一侧的管料14需要能够落入第一勾部31中,以便第一勾部31在第一驱动装置2的驱动下从较低的第一位置运动到较高的第二位置时,能够使第一勾部31中的管料14翻落入第一连板3继而滚落入抛光工位上。所以第一勾部31需要伸入第一支撑面101一定距离,即第一勾部31于第一支撑面101的投影,需要从第一支撑面101的第一侧向相背的第二侧延伸预设距离,该预设距离需要大于等于待抛光的管料14直径的一半。
如图1和图7所示,在具体实施中,其中端抛光机200的所述第一托架71包括第二支架711、两个托辊712以及第二驱动装置713,两个所述托辊712并排的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711的顶部,用于支撑所述管料14,所述第二驱动装置713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架711上并与两个所述托辊712连接,用于驱动两个所述托辊712同时转动并带动所述管料14滚动;其中,所述第二托架72与所述第一托架71结构相同,所述第二托架72的两个托辊712与所述第一托架71的两个托辊712形成支撑所述管料14的抛光工位。
具体地,上述的间隔设置两个结构相同的第一托架71作为托架7的形式是一种优选的方案,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限于使用两个第一托架71的形式,即托架7可以由结构相同的多个第一托架71间隔的形成,只要保证能够稳定的托持管料14即可。由于第一托架71和第二托架72的结构相同,下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第一托架71的结构进行描述。第二支架711的结构可以是块状的支撑结构也可以是框架式的支撑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第二支架711顶部并排设置的托辊712的直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两个并排的托辊712在二者之间形成凹陷的容置空间,能够用于托持管料14,将第二托架72与第一托架71按照相同的摆设方式间隔的设置,即四个托辊712是相互平行的,且位于第一托架71和第二托架72上的相对的两个托辊712中心线是共线的,这样第一托架71上的两个托辊712之间形成的凹陷的容置空间,与第二托架72上的两个托辊712形成的凹陷的容置空间便可以一起形成支撑管料14的抛光工位,管料14可以水平的支撑在该抛光工位上。其中,第一托架71和第二托架72的距离可以与管料14的长度适配,使管料14的放置在第一托架71和第二托架72上的时候,管料14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托架71的两个托辊712上以及第二托架72的两个托辊712上,即位于抛光工位上。
进一步的,位于第二支架711上的第二驱动装置713,同时驱动两个托辊712转动,则两个托辊712可以驱动管料14发生原地滚动。第一驱动装置2可以是驱动电机,第一驱动装置2可以同时连接两个皮带分别与连个托辊712连接,进而同时驱动两个托辊712同向、同速转动,具体的皮带连接方式为技术人员所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赘述。
如图1和图7所示,在具体实施中,所述托辊712包括辊轴7121和辊轮7122,所述辊轴7121通过轴承支架7123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架711的顶部,所述辊轴712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713连接,所述辊轴7121的第二端设置所述辊轮7122。
具体地,每个托辊712可以同时与间隔的设置在第二支架711顶部的两个轴承支架7123转动连接,进而保证托辊712能够平稳的位于一个平面上转动。其中,辊轴7121可以依次穿设在两个轴承支架7123中,并与两个轴承支架7123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所述辊轮7122包括轮体7124和挡圈7125,所述挡圈7125设置在所述轮体7124一端,所述轮体7124的另一端与所述辊轴7121连接,所述轮体7124的侧表面用于支撑所述管料14,所述挡圈7125用于挡在所述管料14的端部对所述管料14限位。
具体地,第一托架71上的辊轮7122的挡圈7125与第二托架72上的辊轮7122的挡圈7125分别位于托架7的两端,即挡圈7125位于第一托架71上的辊轮7122和第二托架72上的辊轮7122一起形成的抛光工位的两端,以便管料14放置在抛光工位中,挡圈7125能够对管料14的两端进行限位。
如图1和图7所示,在具体实施中,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端抛光机200,还包括:
第三支架15,所述第三支架15上设置有所述内抛光机构8和所述外抛光机构9,所述第三支架15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711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三支架15具有位于所述托辊712上方的悬臂151,所述外抛光机构9设置在所述悬臂151上并位于所述托辊712上方,所述外抛光机构9能够在竖直方向往复靠近或远离所述托辊712,所述内抛光机构8位于所述托辊712的一端与所述托辊712平行,所述内抛光机构8高度高于所述托辊712并位于两个所述托辊712之间的位置,能够沿所述第一托架71至所述第二托架72所在的第一方向往复运动,用于伸入或伸出位于所述托辊712上的所述管料14的端部,并对所述管料14端部的内壁抛光。
具体地,第三支架15为可以是与第二支架711连接,也可以不与第二支架711连接,但与第二支架711共设置在同一底座11上,需要注意的是,第三支架15需要设置在第二支架711的一侧,以使设置在第三支架15上的内抛光机构8和外抛光机构9能够与第二支架711上的托辊712相对应,进而能够与托辊712上的管料14的端部相对,并对管料14的端部内外壁抛光。
进一步地,第三支架15的悬臂151与第三支架15可以是一体的结构,例如第三支架15为倒置的L形支架。外抛光机构9可以包括第三驱动装置91和第一砂轮机92,所述第三驱动装置91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所述悬臂151上,且所述第三驱动装置91的驱动端竖直向下设置,第三驱动装置91可以是气缸、液压缸或者电缸,所述第三驱动装置91的驱动端与所述第一砂轮机92连接。这样第三驱动装置91就可以驱动第一砂轮机92沿竖直方向往复运动,即第一砂轮机92可以靠近或者远离托辊712,进而第一砂轮机92可以对位于托辊712上的管料14端部的外壁抛光。
同时,内抛光机构8包括第一滑轨81、第四驱动装置82以及第二砂轮机83,所述第一滑轨81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架15上,所述第四驱动装置82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架15上,所述第二砂轮机83与所述第一滑轨81滑动连接,所述第四驱动装置82的驱动端与所述第二砂轮机83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二砂轮机83沿所述第一滑轨81往复运动。第四驱动装置82可以与第三驱动装置91相同,可以是气缸、液压缸或者电缸,第四驱动装置82能够驱动第二砂轮机83沿管料14的长度方向运动,使第二砂轮机83伸入管料14的端部并对管料14的端部内壁抛光。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滑轨81在第三支架15上的高度需要保证第二砂轮机83能够在运动之后伸入管料14的端部。
如图1和图7所示,在具体实施中,上述的第三支架15的数量为两个,分别对应的设置在所述第一托架71一侧和所述第二托架72一侧,这样每个第三支架15上均设置上述的内抛光机构8和外抛光机构9,此时可以实现对管料14两端的内壁同时抛光,提高生产效率。
如图8所示,进一步地,由于需要端部抛光的管料14的长度是不同的,所以为了适应多种不同长度的管料14抛光工作,可以将两个所述第三支架15分别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二支架711上,然后增设第二滑轨16,该第二滑轨16可以设置在地面或者支撑平台上,然后将位于一侧的所述第二支架711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滑轨16的一端,位于另一侧的所述第二支架711滑动的连接在所述第二滑轨16的另一端。这样就可以根据管料14的长度,通过在第二滑轨16上滑动另一侧的第二支架711调整两个第二支架711之间的距离,即调整第一托架71和第二托架72之间的距离。
在具体实施中,当第二支架711与第二滑轨16滑动连接后,需要设置能够将第二支架711固定在第二滑轨16的某一位置的定位部(图中未示出),该定位部可以是顶压螺栓,例如在第二支架711上设置螺栓孔,通过旋拧顶压螺栓与滑轨顶持实现该第二支架711的定位,或者定位部可以是夹子,具体结构可以参考压力机上固定模具的夹子。
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可以增设吸尘罩,将吸尘罩设置在托架7的两端,将管料14的端部罩住,进而将内抛光机构8和外抛光机构9抛光时产生的灰尘和飞屑吸走,保护环境。
在具体实施中,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还包括:
控制器(图中未示出),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管料14传输设备100和所述端抛光机200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翻管机构20的翻料动作、控制所述托架7驱动所述管料14滚动以及控制所述内抛光机构8和所述外抛光机构9对所述管料14抛光。
具体地,控制器可以是计算机、微型控制芯片等具有运算和处理功能的装置,用于实现上述操作的控制方法为技术人员所掌握,可以通过简单的编程获得控制程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装置中的相关特征可以相互参考。另外,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分各实施例,而并不代表各实施例的优劣。
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6)
1.一种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管料传输设备,所述管料传输设备包括并排设置的上料架、翻管机构、下料架,所述上料架用于存放管料并将管料输送至翻管机构,所述翻管机构用于将所述管料送入抛光工位以及将抛光结束的所述管料翻送至所述下料架;
端抛光机,所述端抛光机包括托架、内抛光机构和外抛光机构,所述托架用于托持所述管料使所述管料处于抛光工位,并驱动所述管料滚动,所述内抛光机构用于对所述管料两端的内壁抛光,所述外抛光机构用于对所述管料两端的外壁抛光;
其中,所述托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托架和第二托架,所述翻管机构位于所述第一托架和第二托架之间,并与所述第一托架和所述第二托架沿同一方向排布,所述上料架和所述下料架分别位于所述托架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翻管机构包括第一支架、第一驱动装置、第一连板和第二连板;
所述第一连板的第一端端部设置有第一勾部,所述第二连板的第一端端部设置有第二勾部,所述第一支架顶部间隔的设置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板靠近第一端端部的位置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铰接,所述第二连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铰接,所述第一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上,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端伸向所述第一支架的顶部,并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中间的位置,所述第一连板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二连板的第一端同时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端铰接;
其中,所述第一支架的高度低于所述托架的高度,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端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运动过程中,能够将位于所述托架上的所述管料顶起,并且第二勾部能够将所述管料翻送至下料架,同时使上料架上的所述管料落入所述第一勾部中,在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端从所述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运动过程中,将所述管料落入所述托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板的第二端设置有长条形孔,所述第二连板的第一端设置有长条形孔,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端通过穿设转轴同时与所述第一连板的长条形孔以及所述第二连板的长条形孔滑动铰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翻管机构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至少两个所述翻管机构间隔的设置在所述第一托架和所述第二托架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料架的顶部形成有第一支撑面,所述第一支撑面的第一侧与所述翻管机构相接,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水平面具有预设的夹角,使所述第一支撑面上的所述管料具有向所述翻管机滚动的趋势;
所述下料架的顶部形成有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二支撑面的第一侧与所述翻管机构相接,所述第二支撑面与水平面具有预设的夹角,使落入所述第二支撑面上的所述管料具有向远离所述翻管机方向滚动的趋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设的夹角的角度等于1-3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面的第一侧边沿设置有第一挡持部,所述第二支撑面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的边沿设置有第二挡持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板的所述第一勾部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投影,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第一侧向相背的第二侧延伸预设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托架包括第二支架、两个托辊以及第二驱动装置,两个所述托辊并排的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的顶部,用于支撑所述管料,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架上并与两个所述托辊连接,用于驱动两个所述托辊同时转动并带动所述管料滚动;
其中,所述第二托架与所述第一托架结构相同,所述第二托架的两个托辊与所述第一托架的两个托辊形成支撑所述管料的抛光工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辊包括辊轴和辊轮,所述辊轴通过轴承支架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架的顶部,所述辊轴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连接,所述辊轴的第二端设置所述辊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辊轮包括轮体和挡圈,所述挡圈设置在所述轮体一端,所述轮体的另一端与所述辊轴连接,所述轮体的侧表面用于支撑所述管料,所述挡圈用于挡在所述管料的端部对所述管料限位。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抛光机还包括两个第三支架,每个所述第三支架上分别设置一个所述内抛光机构和一个所述外抛光机构;
其中,所述第三支架具有位于所述托辊上方的悬臂,所述外抛光机构设置在所述悬臂上并位于所述托辊上方,所述外抛光机构能够在竖直方向往复靠近或远离所述托辊,所述内抛光机构位于所述托辊的一端与所述托辊平行,所述内抛光机构高度高于所述托辊并位于两个所述托辊之间的位置,能够沿所述第一托架至所述第二托架所在第一方向往复运动,用于伸入或伸出位于所述托辊上的所述管料的端部,并对所述管料端部的内壁抛光。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抛光机包括第三驱动装置和第一砂轮机,所述第三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悬臂上,且所述第三驱动装置的驱动端竖直向下设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驱动端与所述第一砂轮机连接;
所述内抛光机构包括第一滑轨、第四驱动装置以及第二砂轮机,所述第一滑轨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架上,所述第四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架上,所述第二砂轮机与所述第一滑轨滑动连接,所述第四驱动装置的驱动端与所述第二砂轮机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二砂轮机沿所述第一滑轨往复运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第三支架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支架连接;
或,两个所述第三支架与两个所述第二支架均固定在同一底座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2-14中任一所述的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抛光机还包括第二滑轨,所述第一托架和同侧的所述第三支架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滑轨的一端,所述第二托架和同侧的所述第三支架滑动的连接在所述第二滑轨的另一端。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管料传输设备和所述端抛光机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翻管机构的翻料动作、控制所述托架驱动所述管料滚动以及控制所述内抛光机构和所述外抛光机构对所述管料抛光。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709387.5U CN212553281U (zh) | 2020-08-17 | 2020-08-17 | 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709387.5U CN212553281U (zh) | 2020-08-17 | 2020-08-17 | 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553281U true CN212553281U (zh) | 2021-02-19 |
Family
ID=746269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709387.5U Active CN212553281U (zh) | 2020-08-17 | 2020-08-17 | 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55328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823125A (zh) * | 2020-08-17 | 2020-10-27 | 安东石油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 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 |
-
2020
- 2020-08-17 CN CN202021709387.5U patent/CN21255328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823125A (zh) * | 2020-08-17 | 2020-10-27 | 安东石油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 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127734B (zh) | 悬挂轨道式多臂铸造机器人 | |
CN212553281U (zh) | 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 | |
CN208217625U (zh) | 一种防腐管加工输送装置 | |
CN111823125A (zh) | 过滤套内外抛光生产线 | |
CN105035651A (zh) | 新型活动式上料输送装置 | |
KR101859459B1 (ko) | 호이스트 차체 이송용 행거장치 | |
CN117430003B (zh) | 一种大型环锻件热加工吊装装置 | |
CN212762864U (zh) | 翻管机构及管料传输设备 | |
GB2108530A (en) | Anode bar cleaning apparatus | |
CN212735364U (zh) | 端抛光机 | |
CN106457511A (zh) | 研磨台更换装置、研磨台更换方法、及半导体元件制造装置的构成零件更换装置 | |
CN100560289C (zh) | 轮胎表面研磨装置 | |
CN117340051A (zh) | 钢管凹陷矫正系统 | |
CN218663655U (zh) | 一种过滤器自动上料装置 | |
CN106564308A (zh) | 油墨自动打码设备及其加工工艺 | |
CN210456225U (zh) | 一种车件输送装置 | |
CN213595199U (zh) | 一种可调节的荧光渗透检测线移动架 | |
CN114939575A (zh) | 一种用于火车车轮的激光清洗装置 | |
CN210281785U (zh) | 一种砂带更换机构 | |
CN111941274A (zh) | 翻管机构及管料传输设备 | |
JP2791981B2 (ja) | コイル転回装置 | |
CN107458444A (zh) | 一种通讯基站固定支架的风冷转运装置 | |
CN208895825U (zh) | 一种密封垫片自动抛光机 | |
CN214166469U (zh) | 一种模板翻转机 | |
CN216066570U (zh) | 一种管道移动用支撑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106 Address after: 102200 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of Changping District Bai Fu Road 10 Beikong building room 707A Patentee after: BEIJING HINEN-HITECH PETROLEUM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02 No.8, pingcui West Road,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ANTON OILFIELD SERVICES (GROUP) 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