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19957U - 一种交错式插秧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交错式插秧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19957U
CN212519957U CN202020555565.7U CN202020555565U CN212519957U CN 212519957 U CN212519957 U CN 212519957U CN 202020555565 U CN202020555565 U CN 202020555565U CN 212519957 U CN212519957 U CN 2125199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edling
staggered
rice
assembly
driving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55556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世润
李国梁
刘兆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fang Jiuruitian Agricultural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fang Jiuruitian Agricultur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fang Jiuruitian Agricultura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fang Jiuruitian Agricultur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55556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5199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199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199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交错式插秧机,包括机架,机架上滑动设置有一倾斜布设的秧苗载置台,秧苗载置台上设置有多组秧苗放置腔组,秧苗载置台上位于秧苗放置腔内分别设置有用于输送秧苗的秧苗输送装置,机架的下方依次间隔设置有多个交错插秧装置,本实用新型能够使栽插出的秧苗前后两排交错分布,增大了秧苗间的距离,更加有力于秧苗的通风和采光,进而利于秧苗的成长,提高产量,并且整体结构简单,能够通过简单可靠的结构,实现了送秧输送带的交错转动,并且有效地减少了人工要求,实现自动高速插秧,此外,该插秧机在行驶过程中也不需要停下来补充秧苗,使得插秧更加高效快捷,进而能够大大提高农民经济收益。

Description

一种交错式插秧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秧机,具体的说,涉及一种能够交错插秧的交错式插秧机,属于插秧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插秧机等农作机器的广泛应用,极大地解放了农民的劳动力。进一步地说,插秧是种植水稻非常重要的一环,水稻先被集中地育苗于一块水田,当成长为一定大小的秧苗时被一块块地移植至大片的农田。作为种植水稻的重要一环,插秧的过程非常辛苦且疲劳,农民仅能随身携带少量的至少一个秧块并需要不断地弯腰将所述样块中的所述秧一株株地插至农田,保证每株秧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得所述水稻能够有足够的成长空间。这也就意味着大片农田需要农民不断地往返获取秧苗以持续地插秧,使得插秧的劳作力非常大,也意味着养殖水稻异常艰辛。插秧机能够解放农民的双手并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可快速地完成插秧,为机械化养殖水稻迈出一大步。
现有的所述插秧机来说,所述插秧机的后端被设置一插秧装置,使得插秧机在行进的过程中可快速地插秧且所述秧不会受到行车过程造成的损伤。现有的插秧机的插秧工作均是在秧苗载置台上抽取秧苗,将其保持、输送到田地表面,将秧苗插到田地中,这样插出的两列秧苗,间距相等,前后两排平行,然而这样插出的秧苗之间的距离近,不利于秧苗的通风和采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传统的送秧装置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组装简单,性能可靠的交错式插秧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交错式插秧机,包括机架,机架上滑动设置有一倾斜布设的秧苗载置台,秧苗载置台上设置有多组秧苗放置腔组,秧苗载置台上位于秧苗放置腔内分别设置有用于输送秧苗的秧苗输送装置,机架的下方依次间隔设置有多个交错插秧装置。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
进一步优化:所述交错插秧装置分别与每组秧苗放置腔组相对设置,且交错插秧装置分别用于抽取秧苗载置台秧苗放置腔组内的秧苗。
进一步优化:秧苗输送装置包括设置在秧苗载置台上的主体框架,主体框架的中部间隔设置有至少一个隔板,主体框架上靠近上下两端的位置处分别转动设置有上驱动轴和下驱动轴,隔板的两侧位于上驱动轴和下驱动轴之间分别独立设置有送秧组件,主体框架的后方设置有用于驱动送秧组件呈周期性交错转动的驱动组件。
进一步优化:送秧组件包括套接在上驱动轴上且位于隔板两侧的上驱动辊和上传动辊,下驱动轴上位于隔板两侧分别套接有与上驱动辊和上传动辊呈相对布设的下传动辊和下驱动辊。
进一步优化:上驱动辊与下传动辊之间设置有送秧输送带,上传动辊与下驱动辊之间设置有送秧输送带,送秧输送带的上端面分别贯穿秧苗载置台的下底面,送秧输送带与秧苗载置台的秧苗放置腔内的秧苗接触。
进一步优化:上驱动辊与上驱动轴之间为固定连接,上传动辊与上驱动轴之间为转动连接,下传动辊与下驱动轴之间为转动连接,下驱动辊与下驱动轴之间为固定连接。
进一步优化:上驱动轴上设置有用于拨动上驱动轴转动一定角度的上棘轮组件,下驱动轴上设置有用于拨动下驱动轴转动一定角度的下棘轮组件。
进一步优化:驱动组件包括设置在主体框架后方的拨叉驱动轴,所述拨叉驱动轴上固定设置有用于分别拨动上棘轮组件和下棘轮组件转动的上棘轮拨叉和下棘轮拨叉。
进一步优化:交错插秧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机架上且位于秧苗载置台下方的一传递动力的传动箱,传动箱的前端设置有水平设置的动力输出传动轴,动力输出传动轴的两端分别对称有左回转箱组件和右回转箱组件,左回转箱组件和右回转箱组件呈90°交错设置。
进一步优化:左回转箱组件上安装有两组左插秧组件,两组左插秧组件分别设置在左回转箱组件的两端;右回转箱组件上安装有两组右插秧组件,两组右插秧组件分别设置在右回转箱组件的两端。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构思巧妙、结构合理,能够使栽插出的秧苗前后两排交错分布,增大了秧苗间的距离,更加有力于秧苗的通风和采光,进而利于秧苗的成长,提高产量,并且整体结构简单,能够通过简单可靠的结构,实现了送秧输送带的交错转动,并且有效地减少了人工要求,实现自动高速插秧,此外,该插秧机在行驶过程中也不需要停下来补充秧苗,使得插秧更加高效快捷,进而能够大大提高农民经济收益。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总体结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送秧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送秧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驱动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下驱动辊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交错插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传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左、右插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插秧后的秧苗排布图。
图中:1-上驱动轴;2-驱动辊;21-上传动辊;22-凹槽;3-下驱动轴;4-传动辊;41-下驱动辊;5-送秧输送带;6-上棘轮组件;61-拨块;62-转动块;63-支撑轴;64-拉簧;7-下棘轮组件;8-拨叉驱动轴;9-上棘轮拨叉;91-拨叉圆弧面;10-下棘轮拨叉;11-主体框架;12-隔板;13-秧苗载置台;14-传动箱;15-动力输出传动轴;151-轴杆部;152-连接部;153-左键槽部;154-右键槽部;16-左回转箱组件;17-右回转箱组件;18-左插秧组件;19-右插秧组件;191-秧苗分离爪;192-秧苗推送块;20-机架;30-丝杠;40-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一种交错式插秧机,包括机架20,所述机架20上滑动设置有一倾斜布设的秧苗载置台13,所述秧苗载置台13上设置有多组秧苗放置腔,所述秧苗载置台13上位于秧苗放置腔内分别设置有用于输送秧苗的秧苗输送装置,所述机架20的下方依次间隔设置有多个交错插秧装置。
所述每组秧苗放置腔组为秧苗载置台13上的两相邻秧苗放置腔,所述交错插秧装置分别与每组秧苗放置腔组相对设置,且交错插秧装置分别用于抽取秧苗载置台13秧苗放置腔组内的秧苗。
如图1-7所示,所述秧苗输送装置包括设置在秧苗载置台13上的主体框架11,所述主体框架11的中部间隔设置有至少一个隔板12,所述主体框架11上靠近上下两端的位置处分别转动设置有上驱动轴1和下驱动轴3,所述隔板12的两侧位于上驱动轴1和下驱动轴3之间分别独立设置有送秧组件,所述主体框架11的后方设置有用于驱动送秧组件呈周期性交错转动的驱动组件。
所述送秧组件包括套接在上驱动轴1上且位于隔板12两侧的上驱动辊2和上传动辊21。
所述下驱动轴3上位于隔板12两侧分别套接有与上驱动辊2和上传动辊21呈相对布设的下传动辊4和下驱动辊41。
所述上驱动辊2与下传动辊4之间设置有送秧输送带5,所述上传动辊21与下驱动辊41之间设置有送秧输送带5。
所述送秧输送带5的上端面分别贯穿秧苗载置台13的下底面,所述送秧输送带5与秧苗载置台13的秧苗放置腔内的秧苗接触。
这样设计,可使上驱动辊2、下传动辊4和与其连接的送秧输送带5组成一送秧组件,使上传动辊21与下驱动辊41和与其连接的送秧输送带5组成另一送秧组件,进而可使隔板12的两侧分别依次独立设置有送秧组件。
所述上驱动辊2与上驱动轴1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上传动辊21与上驱动轴1之间为转动连接。
所述下传动辊4与下驱动轴3之间为转动连接,所述下驱动辊41与下驱动轴1之间为固定连接。
这样设计,当驱动组件驱动上驱动轴1转动时可带动上驱动辊2转动,此时下传动辊4与下驱动轴3之间为转动连接,进而通过下传动辊4的支撑和转动,可使上驱动辊2驱动上驱动辊2与下传动辊4之间的送秧输送带5移动实现送秧。
并且上驱动轴1转动时,其上传动辊21与上驱动轴1为转动连接,进而上驱动轴1转动不带动上传动辊21转动,进而上传动辊21与下驱动辊41之间的送秧输送带5不动作。
当驱动组件下驱动轴3转动时可带动下驱动辊41转动,此时上传动辊21与上驱动轴1之间为转动连接,进而通过上传动辊21的支撑和转动,可使下驱动辊41驱动下驱动辊41与上传动辊21之间的送秧输送带5移动实现送秧。
并且下驱动轴3转动时,其下传动辊4与下驱动轴3为转动连接,进而下驱动轴3转动不带动下传动辊4转动,进而上驱动辊2与下传动辊4之间的送秧输送带5不动作。
由此可见:当驱动组件呈周期性间歇驱动上驱动轴1和下驱动轴3时,可实现隔板12两侧的秧组件能够呈周期性交错转动用于送秧。
所述上驱动轴1上设置有上棘轮组件6,上棘轮组件6可拨动上驱动轴1转动一定角度。
所述下驱动轴3上设置有下棘轮组件7,下棘轮组件7可拨动下驱动轴3转动一定角度。
所述棘轮组件拨动轴转动一定角度,是本领域的公知常识,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即可实现。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在主体框架11后方的拨叉驱动轴8,所述拨叉驱动轴8上固定设置有用于分别拨动上棘轮组件6和下棘轮组件7转动的上棘轮拨叉9和下棘轮拨叉10。
所述上棘轮拨叉9和下棘轮拨叉10在拨叉驱动轴8上呈一定角度交错设置,上棘轮拨叉9和下棘轮拨叉10的数量均为2个。
所述上棘轮拨叉9可以拨动上棘轮组件6,下棘轮拨叉10可以拨动下棘轮组件7。
所述上棘轮拨叉9和下棘轮拨叉10上分别设置有拨叉圆弧面91,拨叉圆弧面91用于保证上棘轮拨叉9和下棘轮拨叉10拨动上棘轮组件6和下棘轮组件7时不受到冲击。
所述上棘轮组件6和下棘轮组件7上分别设置有用于方便上棘轮拨叉9和下棘轮拨叉10拨动上棘轮组件6和下棘轮组件7转动的连接机构。
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上棘轮组件6和下棘轮组件7上转动块62,所述转动块62的一侧设置有拨块61,所述转动块62与拨块61之间通过连接轴固定连接,所述拨块61的上端通过支撑轴63与主体框架11转动连接。
所述拨块61的下端向下设置,且该端可以与上棘轮拨叉9或下棘轮拨叉10接触。
所述拨叉驱动轴8驱动上棘轮拨叉9和下棘轮拨叉10转动,当上棘轮拨叉9转动靠近上棘轮组件6的连接机构时,上棘轮拨叉9可顶动该连接机构的拨块61,此时拨块61受上棘轮拨叉9的顶动沿支撑轴63向上转动,拨块61向上转动可顶动转动块62向下转动,转动块62向下转动可带动上棘轮组件6转动一定角度,进而实现驱动上驱动轴1转动一定角度。
当下棘轮拨叉10转动靠近下棘轮组件7的连接机构时,下棘轮拨叉10可顶动该连接机构的拨块61,此时拨块61受上棘轮拨叉9的顶动沿支撑轴63向上转动,拨块61向上转动可顶动转动块62向下转动,转动块62向下转动可带动下棘轮拨叉10动一定角度,进而实现驱动下驱动轴3转动一定角度。
所述转动块62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使转动块62复位的拉簧64,所述拉簧64的两端分别与转动块62和主体框架11连接。
如图6所示,所述上驱动辊2、上传动辊21、下驱动辊41和下传动辊4的外圆面上均设置有与轴线平行的凹槽22。
所述凹槽21可以增大送秧组件上驱动辊2、送秧组件上传动辊21、送秧组件下驱动辊41和送秧组件下传动辊4与送秧输送带5之间的摩擦力,从而避免辊子与送秧输送带5之间出现相对滑动。
如图1-2所示,所述主体框架11的后方设置有用于驱动主体框架11整体来回移动的移动驱动组件,所述移动驱动组件包括设置在主体框架11后方且沿主体框架11的长度方向布设的丝杠30,所述丝杠30上螺纹连接有螺母40,所述螺母40通过支撑架与主体框架11固定连接。
所述丝杠30由正反转驱动组件驱动转动,所述正反转驱动组件可驱动丝杠30进行正反转。
所述正反转驱动组件为现有技术,可以为正反转电机,可以为动力换向箱,并且驱动丝杠30进行正反转为本领域的公知常识,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即可实现。
所述丝杠30正转时,可带动螺母向左移动,螺母向左移动进而可带动主体框架整体向左移动,主体框架11整体向左移动可带动秧苗载置台13整体沿机架20向左移动。
所述丝杠30反转时,可带动螺母向右移动,螺母向右移动进而可带动主体框架11整体向右移动,主体框架11整体向右移动可带动秧苗载置台13整体沿机架20向右移动。
这样设计,该送秧装置的整体工作为:主体框架11带动送秧组件向左移动,驱动组件旋转,如图3所示,左端上棘轮拨叉9拨动上棘轮组件6,上驱动辊2带动左端的送秧输送带5转动一定距离;拨叉组件继续旋转一定角度,左端下棘轮拨叉10拨动下棘轮组件7,下驱动辊41带动右端的送秧输送带5转动一定距离。
主体框架11带动送秧组件向右移动,拨叉组件旋转,右端上棘轮拨叉9拨动上棘轮组件6,上驱动辊2带动左端的送秧输送带5转动一定距离;拨叉组件继续旋转一定角度,右端下棘轮拨叉10拨动下棘轮组件7,下驱动辊41带动右端的送秧输送带5转动一定距离。
如图1-2和图8-10所示,所述交错插秧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机架20上且位于秧苗载置台13下方的一传递动力的传动箱14,传动箱14的前端设置有水平设置的动力输出传动轴15,所述动力输出传动轴15的两端分别对称有左回转箱组件16和右回转箱组件17,所述左回转箱组件16和右回转箱组件17呈90°交错设置。
所述左回转箱组件16上安装有两组左插秧组件18,两组左插秧组件18分别设置在左回转箱组件16的两端。
所述右回转箱组件17上安装有两组右插秧组件19,两组右插秧组件19分别设置在右回转箱组件17的两端。
所述左回转箱组件16和右回转箱组件17分别为现有技术。
并且左回转箱组件16内设置有分别驱动上述两组左插秧组件18摆动的驱动组件。
所述左插秧组件18分别与左回转箱组件16内的驱动组件的动力输出端固定连接。
并且其右回转箱组件17内设置有分别驱动上述两组左插秧组件18摆动的驱动组件。
所述右插秧组件19分别与右回转箱组件17内的驱动组件的动力输出端固定连接。
进而传动箱14工作时,可驱动动力输出传动轴15转动,进而带动左回转箱组件16和右插秧组件19整体回转,进而带动左插秧组件18和右插秧组件19进行转动。
并且左回转箱组件16和右插秧组件19呈90°交错设置,进而左回转箱组件16和右插秧组件19可带动左插秧组件18和右插秧组件19分别依次呈间歇性接触接触地面,进而可使栽插出的秧苗前后两排呈交错分布。
如图9所示,所述动力输出传动轴15包括其与传动箱14传动连接的轴杆部151,在轴杆部151的两端分别一体设置有连接部152。
所述轴杆部151靠近左回转箱组件16的连接部152上设置有与左回转箱组件16连接并固定左回转箱组件16角度的左键槽部153。
所述轴杆部151靠近右回转箱组件17的连接部152上设置有与右回转箱组件17连接并固定右回转箱组件17角度的右键槽部154。
所述左键槽部153与右键槽部154呈90°交错设置。
如图10所示,左插秧组件18和右插秧组件19的前端各设置有秧苗分离爪191,秧苗分离爪191前端成叉状,用以分离抓取秧苗。
左插秧组件18和右插秧组件19的前端还设置有秧苗推送块192,秧苗推送块192用以把秧苗分离爪191中抓取的秧苗,从秧苗分离爪191中推出。
所述秧苗推送块192由驱动组件驱动移动,所述该驱动组件为现有技术,与市面上常见的插秧组件上的推送块的驱动组件相同。
所述传动箱1的动力输出端与插秧机上的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
如图1-11所示,在使用时,丝杠30呈周期性进行正反转用于驱动主体框架11带动秧苗载置台13沿机架20的上方进行左右移动,此时秧苗载置台13进行左右移动时带动秧苗载置台13上的秧苗进行作用移动。
然后传动箱1工作,传动箱14工作通过传动箱1中的传动机构把动力传递到动力输出传动轴15上,动力输出传动轴15带动左回转箱组件16和右回转箱组件17交替往复转动,从而使左插秧组件16和右插秧组件17分别依次交替抓取秧苗载置台13上的秧苗,并栽插到田地中,由于左回转箱组件2和右回转箱组件3呈90°交错设置,所以能够使栽插出的秧苗前后两排交错分布,如图11所示,增大了秧苗间的距离,更加有利于秧苗的通风和采光。
秧苗载置台13受丝杠30的驱动进行移动,可使秧苗载置台13上排列布设的秧苗依次被交错插秧装置抓取并移栽至田地内。
当秧苗载置台13上最下侧的秧苗依次被抽取移栽完成后,此时拨叉驱动轴8转动驱动上棘轮拨叉9和下棘轮拨叉10分别交错波动上棘轮组件6和下棘轮组件7,进而使送秧输送带5分别呈交错移动一定距离用于输送秧苗。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与精神的情况下,对实施方式所进行的改变、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交错式插秧机,包括机架(20),其特征在于:机架(20)上滑动设置有一倾斜布设的秧苗载置台(13),秧苗载置台(13)上设置有多组秧苗放置腔组,秧苗载置台(13)上位于秧苗放置腔内分别设置有用于输送秧苗的秧苗输送装置,机架(20)的下方依次间隔设置有多个交错插秧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交错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交错插秧装置分别与每组秧苗放置腔组相对设置,且交错插秧装置分别用于抽取秧苗载置台(13)秧苗放置腔组内的秧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交错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秧苗输送装置包括设置在秧苗载置台(13)上的主体框架(11),主体框架(11)的中部间隔设置有至少一个隔板(12),主体框架(11)上靠近上下两端的位置处分别转动设置有上驱动轴(1)和下驱动轴(3),隔板(12)的两侧位于上驱动轴(1)和下驱动轴(3)之间分别独立设置有送秧组件,主体框架(11)的后方设置有用于驱动送秧组件呈周期性交错转动的驱动组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交错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送秧组件包括套接在上驱动轴(1)上且位于隔板(12)两侧的上驱动辊(2)和上传动辊(21),下驱动轴(3)上位于隔板(12)两侧分别套接有与上驱动辊(2)和上传动辊(21)呈相对布设的下传动辊(4)和下驱动辊(4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交错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上驱动辊(2)与下传动辊(4)之间设置有送秧输送带(5),上传动辊(21)与下驱动辊(41)之间设置有送秧输送带(5),送秧输送带(5)的上端面分别贯穿秧苗载置台(13)的下底面,送秧输送带(5)与秧苗载置台(13)的秧苗放置腔内的秧苗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交错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上驱动辊(2)与上驱动轴(1)之间为固定连接,上传动辊(21)与上驱动轴(1)之间为转动连接,下传动辊(4)与下驱动轴(3)之间为转动连接,下驱动辊(41)与下驱动轴(3)之间为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交错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上驱动轴(1)上设置有用于拨动上驱动轴(1)转动一定角度的上棘轮组件(6),下驱动轴上设置有用于拨动下驱动轴(3)转动一定角度的下棘轮组件(7)。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交错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驱动组件包括设置在主体框架(11)后方的拨叉驱动轴(8),所述拨叉驱动轴(8)上固定设置有用于分别拨动上棘轮组件(6)和下棘轮组件(7)转动的上棘轮拨叉(9)和下棘轮拨叉(1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交错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交错插秧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机架(20)上且位于秧苗载置台(13)下方的一传递动力的传动箱(14),传动箱(14)的前端设置有水平设置的动力输出传动轴(15),动力输出传动轴(15)的两端分别对称有左回转箱组件(16)和右回转箱组件(17),左回转箱组件(16)和右回转箱组件(17)呈90°交错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交错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左回转箱组件(16)上安装有两组左插秧组件(18),两组左插秧组件(18)分别设置在左回转箱组件(16)的两端;右回转箱组件(17)上安装有两组右插秧组件(19),两组右插秧组件(19)分别设置在右回转箱组件(17)的两端。
CN202020555565.7U 2020-04-15 2020-04-15 一种交错式插秧机 Active CN2125199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55565.7U CN212519957U (zh) 2020-04-15 2020-04-15 一种交错式插秧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55565.7U CN212519957U (zh) 2020-04-15 2020-04-15 一种交错式插秧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19957U true CN212519957U (zh) 2021-02-12

Family

ID=74524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555565.7U Active CN212519957U (zh) 2020-04-15 2020-04-15 一种交错式插秧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199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48661B (zh) 一种自走式多行大蒜联合收获机
CN107172900B (zh) 一种全自动草皮收割机
CN203896716U (zh) 一种苗盘横置式全自动移栽机的送苗机构
CN109644593B (zh) 蔬菜移栽起垄一体机
CN109197060A (zh) 具有低损伤仿形快速取苗装置的穴盘苗全自动移栽机及方法
CN204616430U (zh) 切段式甘蔗收获机的物料输送装置
CN103999616A (zh) 苗盘横置式全自动移栽机的送苗机构
CN209882516U (zh) 一种三七精密播种装置
CN101317512B (zh) 插秧机
WO2016192655A1 (zh) 一种二维宽窄间隔插秧机
CN212519957U (zh) 一种交错式插秧机
CN109197063B (zh) 钵苗自动移栽机
CN214507939U (zh) 一种双芽段蔗种连续供种装置
CN202190533U (zh) 塑料盘育秧埯苗全自动插秧机
CN214177969U (zh) 一种油菜制种用播种装置
CN203219707U (zh) 全自动大蒜播种机
CN112772073A (zh) 一种双芽段蔗种连续供种装置
CN208387288U (zh) 带齿式马铃薯残膜回收装置
CN112978332B (zh) 一种扦插柳枝自动喂入装置及其喂入方法
CN111771432B (zh) 一种柔性捡拾切割分离机构
CN113170639B (zh) 一种自动钵苗移栽机
CN205755324U (zh) 输送带式马铃薯残膜回收装置
CN109819699B (zh) 旋齿式农田废膜捡拾机
CN209882538U (zh) 一种芦蒿扦插机械投苗装置
CN109997467B (zh) 预切种式播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