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11427U - 空调器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11427U
CN212511427U CN202021030260.0U CN202021030260U CN212511427U CN 212511427 U CN212511427 U CN 212511427U CN 202021030260 U CN202021030260 U CN 202021030260U CN 212511427 U CN212511427 U CN 2125114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eflector
air
output shaft
differential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03026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睿智
李启文
邹先许
朱建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03026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5114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114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114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机壳,机壳设置有送风口;第一导风板,第一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送风口;第二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送风口且与第一导风板间隔设置;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包括:驱动件和差速器,差速器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驱动件与输入端传动,输入端与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传动且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选择性地差速运动,第一输出轴与第一导风板相连接,第二输出轴与第二导风板相连接,以在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中的一个转动至预设位置,允许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中的另一个继续转动至预设位置。该空调器室内机通过设置差速器,可以使得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可以先后达到闭合状态。

Description

空调器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目前的使用双导风板的空调,驱动机构多为在导风板同侧设置一个驱动电机,驱动电机通过四连杆机构驱动两个导风板同时转动。在装配时需要两个导风板,按照同一个角度装入驱动轴与驱动机构连接。导风板一般为塑料件,塑料件有脱模角度及装配间隙,存在一个导风板已经转到预设位置,四连杆机构就无法继续运动,使得另一个导风板不能转到预设位置,如此,无法使得两个导风板同时处于闭合状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室内机,该空调器室内机的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可以先后达到闭合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室内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设置有送风口;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送风口;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送风口且与所述第一导风板间隔设置;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件和差速器,所述差速器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所述驱动件与所述输入端传动,所述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输出轴和所述第二输出轴传动且所述第一输出轴和所述第二输出轴选择性地差速运动,所述第一输出轴与所述第一导风板相连接,所述第二输出轴与所述第二导风板相连接,以在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中的一个转动至预设位置时,允许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中的另一个继续转动至预设位置。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通过在驱动装置上设置差速器,就可以使得当第一导风板或第二导风板运动到预设位置时,随后第二导风板或第一导风板继续运动到另一预设位置,从而使得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均可达到闭合状态,进而可以提高用户使用体验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差速器包括:差速器壳体,所述差速器壳体设置于所述驱动装置内,所述差速器壳体构成所述差速器的输入端;行星齿轮组,所述行星齿轮组设置于所述差速器壳体且相对所述差速器壳体可转动;第一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可传动地设置于所述行星齿轮组和所述第一输出轴之间;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可传动地设置于所述行星齿轮组和所述第二输出轴之间,所述行星齿轮组允许所述第一传动轴和所述第二传动轴差速运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驱动件包括:驱动电机和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设置于所述驱动电机的电机轴上,所述差速器壳体的外侧设置有齿部,所述齿部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差速器壳体包括:第一分壳和第二分壳,所述第一分壳和所述第二分壳相对设置且相连接,所述第一分壳和所述第二分壳邻近所述第一齿轮的轴向一端设置有所述齿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行星齿轮组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行星齿轮,所述行星齿轮为锥齿轮,所述第一传动轴和所述第二传动轴均设置有与所述行星齿轮对接的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为锥齿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传动轴和所述第二传动轴均设置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一输出轴和所述第二输出轴均设置有第四齿轮,所述第三齿轮和所述第四齿轮啮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齿轮和所述第四齿轮均为锥齿轮,所述第一传动轴和所述第二传动轴的轴线共线,所述第一输出轴和所述第二输出轴的轴线平行且与所述第一传动轴的轴线垂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外壳,所述驱动件和所述差速器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外壳安装于所述机壳且位于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的一侧,所述第一输出轴和所述第二输出轴的一部分伸出所述外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机壳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内设置有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中部设置有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导风板的中部设置有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座,所述第二支撑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座,所述第一支撑座朝向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限位部,以在所述第一导风板转动至预设位置时与所述第一导风板限位配合,所述第一支撑座朝向所述第二导风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限位部,以在所述第二导风板转动至预设位置时与所述第二导风板限位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控制器,所述驱动件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在所述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均转动至预设位置时,所述驱动电机堵转且由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驱动电机关闭。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局部结构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装置的主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装置的侧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基于图4驱动装置的剖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装置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室内机S;
机壳S1;送风口10;底座11;第一支撑座110;第一限位部1100;第二支撑座111;
第二限位部1110;
第一导风板S2;第一支撑板20;
第二导风板S3;第二支撑板30;
驱动装置S4;
驱动件41;驱动电机410;第一齿轮411;
差速器42;输入端420;第一输出轴421;第二输出轴422;差速器壳体423;
齿部4230;第一分壳4231;第二分壳4232;行星齿轮组424;行星齿轮4241;
第一传动轴425;第二传动轴426;
外壳43;
第二齿轮50;第三齿轮60;第四齿轮7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本申请中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压缩机压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器的室外单元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空调器的室内单元(即空调器室内机S)包括室内热交换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单元或室外单元中。
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S。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S,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机壳S1、第一导风板S2、第二导风板S3和驱动装置S4。第一导风板S2、第二导风板S3和驱动装置S4均设置于机壳S1,驱动装置S4可以驱动第一导风板S2和第二导风板S3运动,从而可以对从机壳S1内吹出来的风向进行控制。
下面详细叙述机壳S1、第一导风板S2、第二导风板S3和驱动装置S4的结构和相关位置关系及工作原理。
如图1和图3所示,在机壳S1的前侧(朝向用户一侧)设有送风口10,从机壳S1内部,而且经过换热器吹出的风可以从送风口10被送出。为了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可以对由送风口10吹出的风的风向进行控制,从而使得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风向进行选择,故可以在送风口10设置第一导风板S2和第二导风板S3。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导风板S2和第二导风板S3可转动地设置于送风口10,而且第一导风板S2和第二导风板S3间隔设置。其中,第一导风板S2和第二导风板S3通过自身具有的装配轴与机壳S1上设有的孔进行装配,而且装配轴可以绕着孔自由转动,这样第一导风板S2和第二导风板S3就可以在送风口10转动,又因第一导风板S2和第二导风板S3间隔设置的,故可以避免第一导风板S2和第二导风板S3在运动时互相影响,从而保证由送风口10吹出的风可以被正常地送出。
如图2所示,在第一导风板S2和第二导风板S3的一侧,而且位于机壳S1内部设有驱动装置S4,驱动装置S4包括:驱动件41和差速器42。差速器42包括:输入端420、第一输出轴421和第二输出轴422,驱动件41与输入端420传动,输入端420分别与第一输出轴421和第二输出轴422传动,而且第一输出轴421和第二输出轴422选择性地差速运动,第一输出轴421与第一导风板S2相连接,第二输出轴422与第二导风板S3相连接,以在第一导风板S2和第二导风板S3中的一个转动至预设位置时,允许第一导风板S2和第二导风板S3中的另一个继续转动至预设位置。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2所示,驱动装置S4可以为第一导风板S2和第二导风板S3的运动提供动力源。驱动件41与差速器42的输入端420连接,可以将动能传递给差速器42,然后通过与差速器42连接的第一输出轴421和第二输出轴422分别向第一导风板S2和第二导风板S3输出,故第一导风板S2和第二导风板S3可以运动。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差速器42原理,第一输出轴421和第二输出轴422在一些条件下可以同速转动,以及在另一些条件下可以差速转动。具体地,在第一导风板S2和第二导风板S3均未转动至预设位置时,第一导风板S2和第二导风板S3均可以正常运动,此时差速器42可以保证两者同速转动,但是在第一导风板S2和第二导风板S3中的一个转动至预设位置时,此时该导风板受到转动限制,将停止运动,相应的输出轴也将停止转动,基于此,第一导风板S2和第二导风板S3中的另一个将相对该导风板差速运动,快速地也转动至预设位置,预设位置可以为关闭位置,也可以是开启到预定角度的开启位置。
而对于传统的空调器室内机导风板的设置,其主要通过四连杆机构驱动两个导风板同时转动。在装配时需要两个导风板,按照同一个角度装入驱动轴与驱动装置连接。由于塑料件有脱模角度及装配间隙,存在当一个导风板已经转到预设位置时,四连杆机构就无法继续运动,导致另一条风板无法有效转到预设位置。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S,通过在驱动装置S4上设置差速器42,就可以使得当第一导风板S2或第二导风板S3运动到预设位置时,随后第二导风板S3或第一导风板S2继续运动到另一预设位置,从而使得第一导风板S2和第二导风板S3均可达到对应的闭合状态,进而可以提高用户使用体验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差速器42还包括:差速器壳体423、行星齿轮组424、第一传动轴425和第二传动轴426。差速器壳体423设置于驱动装置S4内,差速器壳体423构成差速器42的输入端420。行星齿轮组424设置于差速器壳体423,而且相对差速器壳体423可转动。第一传动轴425可传动地设置于行星齿轮组424和第一输出轴421之间。第二传动轴426可传动地设置于行星齿轮组424和第二输出轴422之间,行星齿轮组424允许第一传动轴425和第二传动轴426差速运动。
其中,如图5和图6所示,差速器壳体423可以将差速器42的内部零部件包裹住,避免差速器42在运转时受到外部干扰,而且差速器42的外壳43还可以作为传动件,以此可以成为差速器42的输入端420,驱动件41传递来的能量可以经过输入端420驱动差速器壳体423内部的相关零部件转动,例如可以驱动行星齿轮组424、第一传动轴425和第二传动轴426。
具体地,如图6所示,在差速器壳体423上还设有供行星齿轮组424放置的空间,差速器壳体423在受到驱动件41驱动的作用下,可以沿着差速器壳体423轴线方向发生转动,同时差速器壳体423还可以带动行星齿轮组424沿差速器壳体423轴线方向转动。又因为行星齿轮组424与第一传动轴425和第二传动轴426的一端连接,故行星齿轮组424在沿着差速器壳体423轴线方向转动的同时还可以沿着其自身轴线转动,即行星齿轮组424可以同时实现公转和自转,又由于第一传动轴425和第二传动轴42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输出轴421和第二输出轴422,故在差速器42的作用下,可以实现第一输出轴421和第二输出轴422产生转速差,即使得第一输出轴421转速和第二输出轴422转速在一些条件下不同。
如图5和图6所示,驱动件41包括:驱动电机410和第一齿轮411,第一齿轮411设置于驱动电机410的电机轴上,差速器壳体423的外侧设置有齿部4230,齿部4230与第一齿轮411啮合。具体来说,由于第一导风板S2和第二导风板S3质量较轻,可以选择输出功率不是太大的驱动电机410,而且不需要改变驱动电机410输出的传动方向,故可以将与驱动电机410的电机轴连接的第一齿轮411选择为直齿轮,与之相应的,可以在差速器壳体423上设置同样的直齿轮。直齿轮制造简单,由此可以在保证不影响其功能性的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
具体地,如图6所示,差速器壳体423包括:第一分壳4231和第二分壳4232,第一分壳4231和第二分壳4232相对设置,而且相连接,第一分壳4231和第二分壳4232邻近第一齿轮411的轴向一端设置有齿部4230。将差速器壳体423设置为两部分,可以方便拆卸,一方面,可以便于行星齿轮组424在差速器壳体423上的设置,另一方面,可以便于后期对差速器42内部进行维护。另外,在第一分壳4231上设置有齿部4230的一部分,在第二分壳4232上设置有齿部4230的另一部分,当第一分壳4231和第二分壳4232连接在一起时,齿部4230结构达到完整,可以与第一齿轮411配合传动,此外,第一分壳4231和第二分壳4232可以通过螺纹件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行星齿轮组424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行星齿轮4241,行星齿轮4241为锥齿轮,第一传动轴425和第二传动轴426均设置有与行星齿轮4241对接的第二齿轮50,第二齿轮50为锥齿轮。
可以理解的是,将行星齿轮组424的两个行星轮间隔设置,便于将第一传动轴425和第二传动轴426以及设置在第一传动轴425和第二传动轴426上的第二齿轮50放置在两个行星轮之间,由此可以保证行星轮的转动可以传递给第一传动轴425和第二传动轴426。另外,由于行星齿轮4241为锥齿轮,而且需要使得第一传动轴425和第二传动轴426沿自身轴线转动方向与行星齿轮组424自转方向垂直,故可以分别在第一传动轴425和第二传动杆的一端部上设置第二齿轮50,而且第二齿轮50为锥齿轮,这样就可以实现传动过程中运动方向的改变,从而来满足用户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传动轴425和第二传动轴426均设置有第三齿轮60,第一输出轴421和第二输出轴422均设置有第四齿轮70,第三齿轮60和第四齿轮70啮合。
具体来说,由于驱动装置S4设置在机壳S1的一侧,为了保证第一导风板S2和第二导风板S3间隔设置,可以将靠近驱动件41一侧的第一传动轴425的长度设置较短,将远离驱动件41一侧的第二传动轴426的长度设置较长,同时分别在第一传动轴425和第二传动轴426的另一端设置第三齿轮60,其中第一传动件上的第三齿轮60与第二齿轮50间隔距离大于第二传动件的第三齿轮60与第二齿轮50的间隔距离。
另外,由于第一输出轴421和第二输出轴422转动方向与第一传动轴425和第二传动轴426转动方向垂直,为了改变运动传递的方向,可以分别在第一输出轴421和第二输出轴422上设置第四齿轮70,第四齿轮70为锥齿轮,而且与第三齿轮60配合传动。由此设置的传动机构设置合理,占用空间小,从而使得驱动装置S4结构更加紧凑。
具体地,如图6所示,第三齿轮60和第四齿轮70均为锥齿轮,第一传动轴425和第二传动轴426的轴线共线,第一输出轴421和第二输出轴422的轴线平行,而且与第一传动轴425的轴线垂直。锥齿轮可以在改变传动方向的同时还可以承载较大的载荷,从而可以延长差速器42的使用寿命。由于第一传动轴425和第二传动轴426设置相同的第二齿轮50,且均与两个间隔距离固定的行星齿轮组424传动,故第一传动轴425和第二传动的轴线共线,这样可以保证差速器42稳定、平稳地传动。另外,将第一输出轴421和第二输出轴422的轴线设置位平行关系,而且与第一传动轴425的轴线垂直,这样可以保证第一导风板S2和第二导风板S3可以稳定地、可转动地与机壳S1连接,从而保证空调器室内机S出风口吹出的风向可以被稳定地控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中,驱动装置S4还包括:外壳43,驱动件41和差速器42设置于外壳43内,外壳43安装于机壳S1且位于第一导风板S2和第二导风板S3的一侧,第一输出轴421和第二输出轴422的一部分伸出外壳43。外壳43在驱动装置S4的外部,可以保护驱动装置S4的内部零部件免受外部因素干扰,例如,驱动装置S4的内部零部件可以为驱动件41和差速器42等,外部干扰因素可以为灰尘,水蒸气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2所示,机壳S1包括:底座11,底座11内设置有第一支撑座110和第二支撑座111,第一导风板S2的中部设置有第一支撑板20,第二导风板S3的中部设置有第二支撑板30,第一支撑板20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支撑座110,第二支撑板30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支撑座111,第一支撑座110朝向第一导风板S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限位部1100,以在第一导风板S2转动至预设位置时与第一导风板S2限位配合,第二支撑座111朝向第二导风板S3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限位部1110,以在第二导风板S3转动至预设位置时与第二导风板S3限位配合。
也就是说,在第一导风板S2上设置第一支撑板20,在底座11上设置的与第一支撑板20相配合的部件称为第一支撑座110,同理,在第二导风板S3上设置第二支撑板30,在底座11上设置的与第二支撑板30相配合的部件称为第二支撑座111,其中,由于第一导风板S2和第二导风板S3相对固定的机壳S1可转动,故第一支撑板20和第一支撑座110、第二支撑板30和第二支撑座111均为可转动连接。为了控制第一导风板S2和第二导风板S3转动角度范围,可以通过在第一支撑座110和第二支撑座111上分别设置第一限位部1100和第二限位部1110,当第一导风板S2的转动到预设位置时与第一限位部1100抵接,从而限制第一导风板S2继续运动,当第二导风板S3的转动到预设位置时与第二限位部1110抵接,从而限制第二导风板S3继续运动。从此可以将第一导风板S2和第二导风板S3转动的角度限制在某一范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室内机S还包括:控制器(图中位示出),驱动件41包括驱动电机410,驱动电机410与控制器电连接,在第一导风板S2和第二导风板S3均转动至预设位置时,驱动电机410堵转,而且由控制器控制驱动电机410关闭。也就是说,驱动电机410的电机轴在与差速器42的输入端420连接后,还与控制器连接,当在第一导风板S2和第二导风板S3均转动至预设位置时,驱动电机410就会发生堵转,此时,控制器就会检测到驱动电机410停止转动,如此,控制器就控制驱动电机410关闭,避免驱动电机410被烧坏,从而可以保护驱动电机410。其中,驱动电机410可以是步进电机,步进电机控制性能好,精确度高,而且受外界干扰影响较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设置有送风口;
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送风口;
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送风口且与所述第一导风板间隔设置;
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件和差速器,所述差速器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所述驱动件与所述输入端传动,所述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输出轴和所述第二输出轴传动且所述第一输出轴和所述第二输出轴选择性地差速运动,所述第一输出轴与所述第一导风板相连接,所述第二输出轴与所述第二导风板相连接,以在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中的一个转动至预设位置时,允许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中的另一个继续转动至预设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器包括:
差速器壳体,所述差速器壳体设置于所述驱动装置内,所述差速器壳体构成所述差速器的输入端;
行星齿轮组,所述行星齿轮组设置于所述差速器壳体且相对所述差速器壳体可转动;
第一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可传动地设置于所述行星齿轮组和所述第一输出轴之间;
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可传动地设置于所述行星齿轮组和所述第二输出轴之间,所述行星齿轮组允许所述第一传动轴和所述第二传动轴差速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包括:驱动电机和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设置于所述驱动电机的电机轴上,所述差速器壳体的外侧设置有齿部,所述齿部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器壳体包括:第一分壳和第二分壳,所述第一分壳和所述第二分壳相对设置且相连接,所述第一分壳和所述第二分壳邻近所述第一齿轮的轴向一端设置有所述齿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齿轮组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行星齿轮,所述行星齿轮为锥齿轮,所述第一传动轴和所述第二传动轴均设置有与所述行星齿轮对接的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为锥齿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轴和所述第二传动轴均设置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一输出轴和所述第二输出轴均设置有第四齿轮,所述第三齿轮和所述第四齿轮啮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齿轮和所述第四齿轮均为锥齿轮,所述第一传动轴和所述第二传动轴的轴线共线,所述第一输出轴和所述第二输出轴的轴线平行且与所述第一传动轴的轴线垂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外壳,所述驱动件和所述差速器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外壳安装于所述机壳且位于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的一侧,所述第一输出轴和所述第二输出轴的一部分伸出所述外壳。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内设置有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中部设置有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导风板的中部设置有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座,所述第二支撑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座,所述第一支撑座朝向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限位部,以在所述第一导风板转动至预设位置时与所述第一导风板限位配合,所述第一支撑座朝向所述第二导风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限位部,以在所述第二导风板转动至预设位置时与所述第二导风板限位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所述驱动件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在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均转动至预设位置时,所述驱动电机堵转且由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驱动电机关闭。
CN202021030260.0U 2020-06-05 2020-06-05 空调器室内机 Active CN2125114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30260.0U CN212511427U (zh) 2020-06-05 2020-06-05 空调器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30260.0U CN212511427U (zh) 2020-06-05 2020-06-05 空调器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11427U true CN212511427U (zh) 2021-02-09

Family

ID=743834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030260.0U Active CN212511427U (zh) 2020-06-05 2020-06-05 空调器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1142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09475A (zh) * 2020-06-05 2020-09-01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09475A (zh) * 2020-06-05 2020-09-01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51791B2 (en) Air conditioner
JP2007101171A (ja) 風向調節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器
CN108474568B (zh) 空调
CN213300232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2511427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111912001A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KR20060128172A (ko) 실링팬을 구비한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CN111609475A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5723644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113439182A (zh) 带有可移位的百叶窗的空调器
CN212108692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2585071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2179038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113757795A (zh) 一种空调器及其导风板控制方法
KR100728345B1 (ko) 에어컨의 오토셔터 개폐장치
CN113701243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4065092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9572080U (zh) 立式空调
CN215723665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4746104U (zh) 空调器
CN215832048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2319861U (zh) 立式空调器
CN215260125U (zh) 新风空调室内机和新风空调
CN217274598U (zh) 一种工业冷水空调
CN216143818U (zh) 空调内机及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