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08574U - 一种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508574U CN212508574U CN202021250731.9U CN202021250731U CN212508574U CN 212508574 U CN212508574 U CN 212508574U CN 202021250731 U CN202021250731 U CN 202021250731U CN 212508574 U CN212508574 U CN 21250857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municated
- heat collecting
- engine
- utilization system
- collecting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9000002918 waste heat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9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889 atomis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915 air pollu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344 environmental pollut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1100000719 pollutant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3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87 air pu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21 pre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17 oper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 Equipment That Uses Special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包括:水槽;顶端与所述水槽底部相连通的增压装置;顶端与所述增压装置底部相连通的喷淋装置;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喷淋装置底部的接收桶装置;安装于所述接收桶装置中的发动机;侧部与所述发动机侧部相连通的第一集热装置;底部与所述第一集热装置顶部一端相连通的第二集热装置;输入端与所述接收桶装置底部相连通,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集热装置底部相连通的第一水泵装置;输入端与所述第二集热装置顶部相连通,输出端与所述水槽侧部相连通的第二水泵装置。本申请提供的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能减少空气污染,能有效地回收利用发动机余热,提高发动机的热量利用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余热利用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发动机是通过燃料燃烧做功来产生机械能,在能量转换过程中会有能量的损失,发动机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热能只有一部分被有效利用,另一部分热能则通过发动机的冷却散热和高温尾气排热而损失掉,造成了能源的浪费。
对于发动机余热回收利用技术而言,现有的发动机余热利用装置还未能达到能同时高效利用冷却散热和高温尾气中的热量的效果。
因此,怎样提供一种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能够有效回收利用发动机的余热,提高发动机的热量利用率,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能有效回收利用发动机余热,提高发动机的热量利用率。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提供一种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包括:水槽;顶端与所述水槽底部相连通的增压装置;顶端与所述增压装置底部相连通的喷淋装置;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喷淋装置底部的接收桶装置;安装于所述接收桶装置中的发动机;侧部与所述发动机侧部相连通的第一集热装置;底部与所述第一集热装置顶部一端相连通的第二集热装置;输入端与所述接收桶装置底部相连通,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集热装置底部相连通的第一水泵装置;输入端与所述第二集热装置顶部相连通,输出端与所述水槽侧部相连通的第二水泵装置。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式中,所述喷淋装置,包括:棱锥状的喷淋腔;设于所述喷淋腔底部的雾化喷淋面结构。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式中,还包括:底部与所述第一集热装置顶部一端相连通,侧部与所述接收桶装置侧部相连通的蒸汽腔。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式中,所述蒸汽腔内侧壁设有蒸汽腔保温层。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式中,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集热装置内的多个第一圆形集热网。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一圆形集热网等距竖直排列分布。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式中,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集热装置内,横向等距排列分布的多个第二圆形集热网。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式中,还包括:设于所述发动机与所述第一集热装置之间,连通所述发动和所述第一集热装置的第一吸附过滤装置。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式中,还包括:设于所述水槽顶部,用于控制所述水槽进水量的第一进水阀门装置。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式中,所述水槽内侧壁设有水槽保温层。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包括:水槽;顶端与所述水槽底部相连通的增压装置;顶端与所述增压装置底部相连通的喷淋装置;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喷淋装置底部的接收桶装置;安装于所述接收桶装置中的发动机;侧部与所述发动机侧部相连通的第一集热装置;底部与所述第一集热装置顶部一端相连通的第二集热装置;输入端与所述接收桶装置底部相连通,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集热装置底部相连通的第一水泵装置;输入端与所述第二集热装置顶部相连通,输出端与所述水槽侧部相连通的第二水泵装置,如此,所述水槽中的水经所述增压器增压作用后流入所述喷淋装置中喷出,喷出的水与所述连接桶中的所述发动机机身接触的部分迅速转化为蒸汽,未与所述发动机机身接触的水留存于所述连接桶中,所述发动机所产生的高温尾气排入所述第一热装置中进行热量的被吸收,装置中的水吸收尾气的热量后转为蒸汽排出,排出所述第一热装置的尾气进入所述第二集热装置中继续被吸收剩余热量,所述第二集热装置的水吸收热量后经过所述第二水泵装置输入所述水槽中,为所述水槽提供预热水,所述第一水泵装置将所述连接桶中的水输入所述第一集热装置中,热量高效回收,且被循环利用,提高了发动机热量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的喷淋装置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的第一集热装置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的第一圆形集热网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讲结合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第一”、“第二”、“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若干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说明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申请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申请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请如图1-图4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包括:水槽1;设于所述水槽1下方,顶端与所述水槽1底部相连通的增压装置2;顶端与所述增压装置2底部相连通的喷淋装置3;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喷淋装置3底部的接收桶装置5;安装于所述接收桶装置5中的发动机4;侧部与所述发动机4侧部相连通的第一集热装置6;底部与所述第一集热装置6顶部一端相连通的第二集热装置7;输入端与所述接收桶装置5底部相连通,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集热装置6底部相连通的第一水泵装置12;输入端与所述第二集热装置7顶部相连通,输出端与所述水槽1侧部相连通的第二水泵装置13。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包括:水槽1;设于所述水槽1下方,顶端与所述水槽1底部相连通的增压装置2;顶端与所述增压装置2底部相连通的喷淋装置3;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喷淋装置3底部的接收桶装置5;安装于所述接收桶装置5中的发动机4;侧部与所述发动机4侧部相连通的第一集热装置6;底部与所述第一集热装置6顶部一端相连通的第二集热装置7;输入端与所述接收桶装置5底部相连通,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集热装置6底部相连通的第一水泵装置12;输入端与所述第二集热装置7顶部相连通,输出端与所述水槽1侧部相连通的第二水泵装置13,如此,所述水槽1中的水经所述增压器2增压作用后流入所述喷淋装置3中喷出,喷出的水与所述连接桶5中的所述发动机4的机身接触的部分迅速转化为蒸汽,未与所述发动机4机身接触的水留存于所述连接桶5中,所述发动机4所产生的高温尾气排入所述第一热装置6中进行热量的被吸收,装置中的水吸收尾气的热量后转为蒸汽排出,排出所述第一热装置6的尾气进入所述第二集热装置7中继续被吸收剩余热量,所述第二集热装置7的水吸收热量后经过所述第二水泵装置13输入所述水槽1中,为所述水槽1提供预热水,所述第一水泵装置12将所述连接桶5中的水输入所述第一集热装置6中,热量高效回收,且被循环利用,提高了发动机热量的利用率。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喷淋装置3,包括:棱锥状的喷淋腔301;设于所述喷淋腔301底部的雾化喷淋面结构302,所述雾化喷淋面结构302所喷洒的雾化水不仅能加大与所述发动机4的机身接触面,还能与所述发动机4的机身碰撞接触,能高效吸收所述发动机4机身的热量,快速转化为蒸汽。
更为具体地阐述,所述雾化喷淋面结构302由高强度耐热耐腐蚀的不锈钢材料制成,另外,所述雾化喷淋面结构302上的两相邻雾化喷淋孔结构303的距离相等,使得喷射更加均匀。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还包括:底部与所述第一集热装置6顶部一端相连通,侧部与所述接收桶装置5侧部相连通的蒸汽腔8,所述蒸汽8汇合来自所述接收桶装置5和所述第一集热装置6所产生的蒸汽。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蒸汽腔8内侧壁设有蒸汽腔保温层801,能对所述蒸汽腔8内的蒸汽保温,减少热量的损失。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集热装置6内的多个第一圆形集热网601,能加快水对高温尾气中热量的吸收,提高热量的吸收效率。
更为具体地阐述,所述第一圆形集热网601的个数具体为4~12个。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圆形集热网601等距竖直排列分布,能使水更均匀地吸收高温尾气中的热量。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集热装置7内,横向等距排列分布的多个第二圆形集热网701,能进一步加快对尾气剩余热量的吸收。
更为具体地阐述,所述第二圆形集热网701的个数具体为5~15个。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还包括:设于所述发动机4与所述第一集热装置6之间,连通所述发动机4和所述第一集热装置6的第一吸附过滤装置9。
更为具体地阐述,所述第一吸附过滤装置9中设有空气净化活性吸附碳,能吸附发动机高温尾气中的污染物,减少对空气污染,另外,所述第一集热装置6与所述第二热装置7之间设有第二吸附过滤装置10,所述尾气排出管21上设有第三吸附过滤装置11,通过空气净化活性吸附碳的多重吸附,有效地减少了尾气中的污染物。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还包括:设于所述水槽1顶部,用于控制所述水槽1进水量的第一进水阀门装置15。
更为具体地阐述,所述第一集热装置6底部设有第二进水阀门装置17,所述第二热装置7侧部设有第三进水阀门装置19,阀门装置用于单向控制进水量,相互独立,可根据实际需求调节进水量。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进水管14、第二进水管16、第三进水管18三者连通同一个进水管口。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水槽1内侧壁设有水槽保温层101,能对所述第二集热装置7提供的预热水进行保温,减少热量的损失。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其具体操作步骤或工作原理如下:
打开第一进水阀门、第二进水阀门装置17、第三进水阀门装置19,分别向水槽1、第一集热装置6、第二集热装置7中输水,水槽1中的水流至增压器2,经增压后流入喷淋腔301后,从雾化喷淋面结构302喷出雾化水与接收桶装置5中的发动机4的机身所碰撞接触,吸热后迅速转化为蒸汽进入蒸汽腔8中,由蒸汽排出管20排出,发动机4产生的高温尾气通过第一吸附过滤装置9吸附污染物后进入第一集热装置6中,装置中的水在第一圆形集热网601的帮助下高效吸收热量转化为蒸汽进入蒸汽腔8中,由蒸汽排出管20排出,排出第一集热装置6的尾气通过第二吸附过滤装置10的吸附作用后,进入第二热装置7进一步吸收剩余热量,装置中的水在第二圆形集热网701的作用下迅速吸收尾气中的剩余热量,装置中的水温度升高后经过第二水泵装置13输入至水槽1中,为水槽1提供预热水,排出第二热装置7的尾气经过第三吸附过滤装置11的吸附作用后经由尾气排出管21排出,雾化喷淋面结构302喷出的雾化水未与发动机4的机身碰撞接触的部分沉入连接桶5中,其中,一部分转化为蒸汽排出,另一部分留存于连接桶5中升高温度,第一水泵装置12将连接桶5中的水输入至第一集热装置6中,一方面为第一集热装置6提供预热水,另一方面,清空连接桶5中的水为雾化水和发动机4的机身提供更大的碰撞接触面,提高了发动机热能的利用率。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他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水槽(1);
顶端与所述水槽(1)底部相连通的增压装置(2);
顶端与所述增压装置(2)底部相连通的喷淋装置(3);
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喷淋装置(3)底部的接收桶装置(5);
安装于所述接收桶装置(5)中的发动机(4);
侧部与所述发动机(4)侧部相连通的第一集热装置(6);
底部与所述第一集热装置(6)顶部一端相连通的第二集热装置(7);
输入端与所述接收桶装置(5)底部相连通,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集热装置(6)底部相连通的第一水泵装置(12);
输入端与所述第二集热装置(7)顶部相连通,输出端与所述水槽(1)侧部相连通的第二水泵装置(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装置(3),包括:棱锥状的喷淋腔(301);设于所述喷淋腔(301)底部的雾化喷淋面结构(30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部与所述第一集热装置(6)顶部一端相连通,侧部与所述接收桶装置(5)侧部相连通的蒸汽腔(8)。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腔(8)内侧壁设有蒸汽腔保温层(80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集热装置(6)内的多个第一圆形集热网(60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形集热网(601)等距竖直排列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集热装置(7)内,横向等距排列分布的多个第二圆形集热网(70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发动机(4)侧部与所述第一集热装置(6)侧部之间,连通所述发动机(4)和所述第一集热装置(6)的第一吸附过滤装置(9)。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水槽(1)顶部,用于控制所述水槽(1)进水量的第一进水阀门装置(15)。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1)内侧壁设有水槽保温层(10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250731.9U CN212508574U (zh) | 2020-06-30 | 2020-06-30 | 一种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250731.9U CN212508574U (zh) | 2020-06-30 | 2020-06-30 | 一种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508574U true CN212508574U (zh) | 2021-02-09 |
Family
ID=744326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250731.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508574U (zh) | 2020-06-30 | 2020-06-30 | 一种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508574U (zh) |
-
2020
- 2020-06-30 CN CN202021250731.9U patent/CN212508574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898661U (zh) | 尿素混合装置及底盘式后处理器 | |
CN201410354Y (zh) | 生产硝酸盐的废气吸收装置 | |
CN206463697U (zh) | 一种循环高压喷淋池 | |
CN210921791U (zh) | 一种节能环保的新能源燃烧炉 | |
CN212508574U (zh) | 一种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 | |
CN111764989B (zh) | 一种高效后处理封装scr混合器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 |
CN217662284U (zh) | 一种高效脱硝脱硫的喷淋设备 | |
CN111561371B (zh) | 一种可覆盖燃油节能型的净化装置 | |
CN215489814U (zh) | 一种用于垃圾发电的烟气净化烟囱 | |
CN212855186U (zh) | 一种锅炉环保排烟装置 | |
CN214533158U (zh) | 一种紧耦合后处理装置与一种发动机 | |
CN212898663U (zh) | 一种排气后处理系统的混合结构 | |
CN209679519U (zh) | 一种节能型氨水蒸发器 | |
CN219050803U (zh) | 一种锅炉废气处理装置 | |
CN211636048U (zh) | 一种高效的氨气-空气混合装置 | |
CN219178340U (zh) | 一种锅炉尾气热能回收机构 | |
CN206522181U (zh) | 箱式后处理器总成 | |
CN217698641U (zh) | 干雾喷射uv光解净化设备 | |
CN214075698U (zh) | 一种有机废气处理装置 | |
CN202793074U (zh) | 乏汽回收器 | |
CN204877614U (zh) | 一种尾气后处理催化转化消声器 | |
CN220090923U (zh) | 一种环保用废气回收处理装置 | |
CN217813640U (zh) | 一种可电加热的汽车尾气催化净化装置 | |
CN212327914U (zh) | 一种喷淋装置 | |
CN217818265U (zh) | 一种高温废气余热再利用的废气处理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