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80341U - 一种管道连接结构及管道传输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管道连接结构及管道传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80341U
CN212480341U CN202021920666.6U CN202021920666U CN212480341U CN 212480341 U CN212480341 U CN 212480341U CN 202021920666 U CN202021920666 U CN 202021920666U CN 212480341 U CN212480341 U CN 2124803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line
ring
wall
limiting groove
water sto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92066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静
常文静
李博
杨明
刘煜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 Kan Qinhuangdao Gener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rp of MCC
Original Assignee
Shen Kan Qinhuangdao Gener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rp of MC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 Kan Qinhuangdao Gener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rp of MCC filed Critical Shen Kan Qinhuangdao Gener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rp of MCC
Priority to CN20202192066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803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803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803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Quick-Acting Or Multi-Walled Pipe Joi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管道连接结构及管道传输系统,涉及管道施工技术领域。管道连接结构用于相邻两节管道本体的连接,管道本体一端的内壁上设置有限位槽,另一端设置有插接部;管道连接结构还包括止水环,止水环限位固定于所述限位槽中,止水环的一端面与管道本体连接,且止水环的端面与管道本体的轴线垂直;相邻两节所述管道本体连接时,其中一节管道本体的插接部插设于另一节管道本体的限位槽中,插接部的外壁与止水环的内壁贴合,插接部抵接于限位槽的端壁上。管道传输系统包括所述的管道连接结构。本申请提供的管道连接结构可避免在顶管施工中止水环出现移位和断裂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管道连接结构及管道传输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管道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道连接结构及管道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顶管技术是一项用于市政施工的非开挖掘进式管道铺设施工技术。在顶管施工过程中,管道的连接处通常会设置止水环,用于起到止水的作用。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管道连接处的止水环是直接粘贴于管道的内壁上;在顶管施工中,止水环容易因受力过大而出现移位和断裂的问题,从而无法起到止水的效果,影响管道的铺设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管道连接结构及管道传输系统,在顶管过程中,避免管道连接处的止水环出现移位和断裂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
一种管道连接结构,用于相邻两节管道本体的连接,所述管道本体一端的内壁上设置有限位槽,所述管道本体的另一端设置有插接部;
所述管道连接结构还包括止水环,所述止水环限位固定于所述限位槽中,所述止水环的一端面与所述管道本体连接,且所述止水环的所述端面与所述管道本体的轴线垂直;
相邻两节所述管道本体连接时,其中一节所述管道本体的插接部插设于另一节所述管道本体的所述限位槽中,所述插接部的外壁与所述止水环的内壁贴合,所述插接部抵接于所述限位槽的端壁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止水环通过连接组件与所述管道本体连接;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止水环的所述端面连接,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管道本体连接;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止水环一同插设于所述限位槽中,所述连接组件抵接于所述限位槽的所述端壁;
所述插接部通过所述连接组件抵接于所述限位槽的所述端壁上,所述插接部抵接于所述连接组件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环和至少一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于所述连接环的内壁上;
所述管道本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对应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
所述止水环的所述端面连接于所述连接环的一端面上;所述插接部抵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连接部和锁紧部;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
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连接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另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后并与所述锁紧部锁紧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件远离所述限位槽的一侧还连接有防护件,所述防护件用于将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锁紧部的连接处与外界隔离。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组件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定位部;
所述限位槽内设置有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沿所述管道本体的轴向设置;
所述连接组件插设于所述限位槽中时,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插合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插接部对应于所述止水环的位置设置有注油口,所述注油口上可拆卸的连接有封闭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插接部上还套设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的内壁与所述插接部的外壁相贴合,所述密封环的外径与所述管道本体的外径相等;
相邻两所述管道本体连接时,所述密封环夹设于两所述管道本体的连接处。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管道连接结构还包括限位环,所述限位环套设于相邻两所述管道本体连接处的外部;
所述限位环对应所述密封环的位置设置,所述限位环的内壁与所述密封环的外壁相贴合。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管道传输系统,包括所述的管道连接结构。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管道连接结构,用于相邻两节管道本体的连接。其中,管道本体的一端内壁上设置有限位槽,限位槽内限位固定有止水环;止水环的一端面与管道本体连接,且止水环的该端面与管道本体的轴线垂直。管道本体的另一端设置有插接部。相邻两管道本体插接时,其中一管道本体的插接部插接于另一管道本体的限位槽中,以实现相邻两节管道本体的连接,且插接部抵接于限位槽的端壁上,插接部的外壁与止水环的内壁贴合。
在顶管施工中,管道本体受到的轴向推力垂直于止水环用于连接管道本体的端面;从而,顶管过程中的推力不会产生平行于该端面的分力;即,在该端面上,不会产生使止水环与管道本体分离的作用力。从而,可避免止水环与管道本体的连接关系断开,进而避免在推力的作用下止水环相对于管道本体发生移位。同时,止水环限位固定于限位槽中,且插接部的外壁与止水环的内壁贴合,从而可限制止水环发生径向方向上的扭曲变形,进而避免止水环因受力而发生扭曲断裂。因此,本申请提供的管道连接结构可有效避免止水环发生移位和断裂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一种管道连接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中示出了一种管道连接结构分解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3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3中D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一种第二连接件和防护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一种防护件装配在第二连接件上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一种管道连接结构装配后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一种限位环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管道本体;101-限位槽;101a-第二定位部;102-插接部;102a-注油口;102b-抵接槽;102c-封闭件;103-第二连接件;103a-第二连接部;103b-定位槽;103c-第四连接部;103c1-开口槽;103c2-锁紧槽;
2-止水环;
3-连接组件;301-第一连接件;301a-第一连接部;301b-锁紧部;301c-转接部;302-连接环;303-第一定位部;
4-防护件;401-第三连接部;
5-密封环;
6-限位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顶管技术是一项用于市政施工的非开挖掘进式管道铺设施工技术,它不需要开挖面层,并且能够穿越公路、地面建筑物、地下构筑物以及各种地下管线等。顶管施工过程中,借助于主顶油缸及管道间中继间等顶管设备的推力,把管道或掘进机从工作井内穿过土层一直推到接收井内吊起。与此同时,也就把紧随工具管或掘进机后的管道埋设在两井之间,以期实现非开挖敷设地下管道的施工方法。在管道的连接位置一般会设置相应的止水环2,用于管道连接处的止水作用。
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管道连接结构,用于相邻两节管道本体1之间的连接。具体的,适用于顶管技术中相邻两节管道本体1之间的连接;在顶管过程中,以避免两管道本体1连接处的止水环2发生移位和断裂的问题。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9所示,管道连接结构包括管道本体1和止水环2,止水环2设置于相邻两管道本体1的连接处;其中,止水环2用于起到止水、防渗透的作用。
实施例中,管道本体1一端的内壁上设置有限位槽101,限位槽101环绕管道本体1的内壁设置有一周,且限位槽101靠近管道本体1开口的一端与外界连通。管道本体1的另一端设置有插接部102,插接部102呈管状,且插接部102与管道本体1同轴设置。相邻两管道本体1连接时,其中一管道本体1的插接部102可插设于另一管道本体1的限位槽101中,以实现相邻两管道本体1的插接。
止水环2插设于限位槽101中,且止水环2限位固定于限位槽101中,以避免止水环2在限位槽101中随意移动。实施例中,止水环2的一端面与管道本体1固定连接;且该端面垂直于管道本体1的轴线设置。
相邻两管道本体1连接时,其中一管道本体1的插接部102插设于另一管道本体1的限位槽101中,且插接部102的端面抵接于限位槽101的端壁上,即限位槽101远离管道本体1开口的一端。插接部102的外壁与该限位槽101中的止水环2内壁相贴合,进一步对止水环2起到限位的作用。
在顶管施工中,顶管设备会施加于管道本体1一沿轴线的作用力,从而向施工层内推进管道本体1。因止水环2是通过一端面与管道本体1固定连接,且该端面垂直于管道本体1的轴线。从而顶管设备施加于管道本体1上的推力不会产生平行于该端面的分力,即该推力不会分解出促使止水环2与管道本体1分离的切应力,从而可避免止水环2与管道本体1连接处因受力而断开,可保持止水环2相对于管道本体1的相对固定,避免在推力的作用下使止水环2相对于管道本体1发生移位。
同时,止水环2固定限位于限位槽101中,且插接部102的外壁与止水环2的内壁贴合设置,从而限制止水环2发生径向方向上的形变扭曲,进而避免止水环2因受力过大而发生断裂。
综上,本申请提供的管道连接结构可以有效避免止水环2的移位和断裂问题,从而确保管道本体连接处的止水效果,以确保施工质量。
实施例二
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管道连接结构,可以理解的,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作出的进一步改进。
实施例中,管道连接结构还包括连接组件3;止水环2通过连接组件3连接于管道本体1上;且插接部102通过连接组件3与限位槽101的端壁抵接。
如图1、图3至图5所示,具体的,连接组件3包括连接环302和至少一第一连接件301;第一连接件301设置于连接环302的内壁上,第一连接件301用于连接管道本体1,以实现连接环302与管道本体1的连接。
止水环2的一端面与连接环302的一端面固定连接;具体的,止水环2的端面与连接环302之间可通过粘接的方式实现固定连接。连接环302的内径与止水环2的内径相等,连接环302的外径与止水环2的外径相等,即连接环302与止水环2的横截面相同。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止水环2靠近限位槽101槽底的一端面可直接粘接于限位槽101的槽底上。
再结合图9所示,连接环302和止水环2一同插接于限位槽101中;连接环302设置于止水环2靠近限位槽101端壁的一侧,即止水环2相对于连接环302靠近管道本体1的开口设置。连接环302远离止水环2的一端面与限位槽101的端壁相抵接,从而实现沿轴线一方向上的限位固定。第一连接件301与管道本体1连接,可以实现沿轴线另一方向上对连接环302的限位固定。由此,在轴线方向上,将连接环302限位固定于限位槽101中,同时将止水环2限位固定于限位槽101中,避免止水环2在限位槽101中随意发生沿轴向上的移动。
进一步的,连接环302的外壁和止水环2的外壁均与限位槽101的内壁相贴合;从而,在径向的一方向上可限制连接环302和止水环2的移动。同时,插接部102的外壁与止水环2的内壁相贴合,从而可在径向的另一方向上限制止水环2和连接环302移动。由此,在径向方向上,实现将连接环302和止水环2限位固定于限位槽101中。同时,可避免止水环2在受力过程中产生径向方向上的形变扭曲而断裂。
综上,止水环2限位固定于限位槽101中,一方面可以避免止水环2在限位槽101中随意移动。同时,也可避免止水环2在受力时发生扭曲变形而断裂;从而,确保止水环2稳固的安装于相邻两管道本体1的连接处。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连接环302上可设置有一个、两个、三个、四个、六个、七个等数量的第一连接件301,以实现连接环302与管道本体1的稳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301设置有四个,且第一连接件301沿着连接环302的周向均匀分布。从而,可使连接环302固定连接于管道本体1上,且使连接环302的具有均匀的连接强度,以提高连接稳定性。
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301的一端设置于连接环302的内壁上;另一端向远离止水环2的方向凸出于连接环302所包围的空间设置。
管道本体1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连接件103,且第二连接件103设置于管道本体1靠近限位槽101的一端;第二连接件103用于与第一连接件301配合连接,以实现连接环302与管道本体1之间的连接,从而实现止水环2与管道本体1的连接。第二连接件103与第一连接件301一一对应设置,即第二连接件103的数量与第一连接件301的数量相等。
本实施例中,管道本体1的内壁上设置有四个第二连接件103,且四个第二连接件103沿着管道本体1的周向均匀分布。第二连接件103与第一连接件301一一对应连接,以实现连接环302与管道本体1的固定连接。
实施例中,四组第一连接件301和第二连接件103的结构及连接方式均相同,以下对其进行择一介绍。
第一连接件301包括第一连接部301a和锁紧部301b;第一连接部301a的一端通过转接部301c固定连接于连接环302的内壁上;锁紧部301b与第一连接部301a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
其中,转接部301c可选用圆柱形的杆状结构。转接部301c的一端部固定连接连接环302的内壁上,转接部301c的另一端向连接环302的中部延伸。可以理解的,转接部301c可沿连接环302的径向方向设置。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转接部301c还可选用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杆状结构。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01a可选用螺杆。第一连接部301a的一端固定连接于转接部301c的外壁上;第一连接部301a的另一端向远离止水环2的方向延伸设置,且凸出于连接环302所包围的空间。相应的,锁紧部301b可选用螺母。转接部301c远离连接环302内壁的一端凸出于限位槽101设置,第一连接部301a连接于转接部301c凸出于限位槽101的部分,从而便于第一连接部301a向管道本体1的内部延伸,以便于连接第二连接件103。
第二连接件103可选用连接板、连接块等结构中一种;第二连接件103的固定连接于管道本体1的内壁上。第二连接件103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103a,第二连接部103a呈通孔结构,第二连接部103a的轴线平行于管道本体1的轴线设置。
第二连接部103a的直径等于或略大于第一连接部301a的外径,从而便于第一连接部301a从第二连接部103a中穿过。第二连接部103a与第一连接部301a同轴设置,从而便于第一连接部301a准确插入第二连接部103a中。相应的,锁紧部301b的外径大于第二连接部103a的直径。
安装中,在将连接环302和止水环2一同插入限位槽101中时,第一连接部301a远离转接部301c的一端穿过第二连接部103a。待连接环302远离止水环2的一端面与限位槽101的端壁相抵后,再将锁紧部301b螺接于第一连接部301a远离转接部301c的一端,且使锁紧部301b与第二连接件103相抵,以实现第一连接件301与第二连接件103之间的锁紧。从而,将连接环302和止水环2固定于限位槽101中。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锁紧部301b与第一连接部301a之间还可通过卡接等方式实现可拆卸式连接。
如图2和图3所示,实施例中,连接环302的外壁上还设置有第一定位部303;限位槽101的内壁上设置有对应的第二定位部101a。在将连接环302和止水环2插接于限位槽101中时,可先通过第一定位部303与第二定位部101a定位,以使第一连接件301与第二连接件103定位,以便于在插接过程中,第一连接部301a可准确插入第二连接部103a中。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303可为凸出于连接环302外壁的滑块结构;相应的,第二定位部101a为相应的滑槽结构。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303可为滑槽结构;相应的,第二定位部101a为凸出于限位槽101内壁的滑块结构。
如图7至图9所示,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103上还连接有防护件4。在第一连接件301与第二连接件103连接时,防护件4可对锁紧部301b与第一连接部301a的连接处进行防护,使连接处与管道本体1的内部环境隔离。从而在使用中,避免管道本体1内通过的气体或液体对锁紧部301b与第一连接部301a的连接处产生腐蚀,进而确保连接强度,也可避免锁紧部301b与第一连接部301a锈蚀在一起而不便于拆装维修。
具体的,防护件4可呈筒状结构,其一端为开口结构,以便于防护件4套设于第一连接部301a与锁紧部301b的连接处;防护件4的另一端为封闭结构。第二连接件103远离限位槽101的一侧对应设置有定位槽103b,防护件4的开口端可插接于定位槽103b中,以封闭防护件4内部的空间。在安装防护件4时,定位槽103b还可对防护件4起到定位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槽103b的宽度可与防护件4的壁厚相等。在定位槽103b对防护件4起到定位的同时,也可使防护件4的开口端紧密嵌设于定位槽103b中,延长防护件4与第二连接件103连接处的间隙路径,即延长液体或气体进入到防护件4内部的路径,从而可有效减少液体或气体进入到防护件4内部,以对第一连接部301a和锁紧部301b的连接处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
防护件4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三连接部401,且第三连接部401靠近防护件4的开口一端设置。第二连接件103远离限位槽101的一侧设置有相应的第四连接部103c,第三连接部401与第四连接部103c连接,以实现将防护件4固定于第二连接件103上。
具体的,第三连接部401呈滑块结构。第四连接部103c包括连通设置的开口槽103c1和锁紧槽103c2;第三连接部401可从开口槽103c1进入锁紧槽103c2中,并与锁紧槽103c2实现固定连接,以将防护件4固定连接于第二连接件103上。
锁紧槽103c2呈弧形滑槽结构;可以理解的,锁紧槽103c2可以取圆环的一部分。锁紧槽103c2设置于第二连接件103的内部,锁紧槽103c2沿着定位槽103b的侧壁设置,且锁紧槽103c2与定位槽103b连通。锁紧槽103c2到定位槽103b槽底的距离与第三连接部401到防护件4开口端端面的距离相等。
开口槽103c1设置于锁紧槽103c2的一端,且开口槽103c1沿锁紧槽103c2的轴线方向延伸设置,从而使第四连接部103c整体呈类L形槽结构。开口槽103c1与定位槽103b连通设置;且开口槽103c1远离锁紧槽103c2的一端与外界连通,以便于第三连接部401进入开口槽103c1中,进而再由开口槽103c1中进入到锁紧槽103c2中。锁紧槽103c2远离开口槽103c1的一端可与第三连接部401过盈配合,从而实现第三连接部401与第四连接部103c的固定连接。
在安装防护件4时,先使防护件4上的第三连接部401与开口槽103c1对位,再将防护件4插入定位槽103b中,同时使第三连接部401穿过开口槽103c1后进入锁紧槽103c2中。旋转防护件4,使第三连接部401在锁紧槽103c2中滑动,并逐渐向远离开口槽103c1的一端移动;第三连接部401逐渐与锁紧槽103c2过盈配合,从而实现将防护件4固定安装于第二连接件103上,以对第一连接部301a与锁紧部301b的连接处进行保护。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部401与第四连接部103c之间还可通过卡扣连接等方式实现固定连接。
如图9所示,进一步的,在将一管道本体1的插接部102插入另一管道本体1的限位槽101中时,插接部102与第一连接件301的转接部301c相抵。从而,在顶管过程中,插接部102受到的轴向推力会作用于转接部301c上;同时,轴向推力也会传递至连接环302与限位槽101端壁的抵接处,相当于插接部102受到的轴向推力作用于限位槽101的端壁上,即实现插接部102抵接于限位槽101的端壁上。
如图6所示,在同一管道本体1中,插接部102远离管道本体1内部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抵接槽102b,抵接槽102b的数量与连接组件3的数量相等,且抵接槽102b与连接组件3中的转接部301c一一对应设置。抵接槽102b的形状与转接部301c的形状相匹配。即,在插接部102与转接部301c抵接时,抵接槽102b抵接于转接部301c上,且抵接槽102b的内壁与转接部301c的外壁相贴合。本实施例中,插接部102上设置有四个抵接槽102b。
插接部102对应止水环2的位置还设置有注油口102a,且注油口102a上可拆卸的连接有封闭件102c。在顶管施工过程中,可通过注油口102a向止水环2上注入润滑油,以减小止水环2与插接部102之间的摩擦力,进一步避免损坏止水环2。注入润滑油完成后,可通过封闭件102c封闭注油口102a。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封闭件102c与注油口102a之间可通过螺接、过盈配合连接等可拆卸式连接方式实现连接。
实施例中,连接组件3和第二连接件103均可选用钢结构制成,从而可提高其自身结构强度,从而可以承受顶管过程中所受到的作用力。
如图1和图9所示,管道连接结构还包括密封环5,密封环5套设于插接部102上。密封环5的内壁与插接部102的外壁相贴合;密封环5的外径与管道本体1的外径相等。在两节管道本体1连接时,密封环5夹设于两节管道本体1的连接处;从而,加强两管道本体1连接处的密封性。具体的,密封环5的一端面与其中一管道本体1设有限位槽101一端的端面相抵,同时,且与位于该限位槽101中的止水环2相抵接。密封环5的另一端面与另一管道本体1设有插接部102一端的端面相抵。
实施例中,管道连接结构还包括一限位环6,限位环6套设于两管道本体1连接处的外部。限位环6对应密封环5的位置设置,且限位环6的内壁与密封环5的外壁相贴合,从而限制密封环5发生径向方向上的变形或移动,以确保两管道本体1连接处的密封性。实施例中,限位环6的两端可通过螺栓连接、焊接等连接方式固定连接于对应位置处管道本体1的外壁上。
如图10所示,限位环6的外壁呈圆锥面结构。限位环6中,圆锥面开口较小的一端靠近施工层内部一端设置,其开口较大的一端相对靠近施工层外部一端设置,从而减小顶管作业时的阻力。
施工过程中,可先将连接环302上的第一定位部303与限位槽101上的第二定位部101a对应。随后,向限位槽101中插入连接环302和止水环2;同时,使第一连接部301a插入第二连接部103a中,待连接环302和止水环2插接到位后,将锁紧部301b锁紧与第一连接部301a上,实现连接组件3和止水环2的固定安装。之后,再将防护件4安装于第二连接件103上。将密封环5套设于另一管道本体1的插接部102上后,将该管道本体1的插接部102逐渐插入该限位槽101中,使插接部102的端面抵接于相应的转接部301c上;使密封环5夹设于两管道本体1之间。限位环6可提前固定安装于前一管道本体1的外壁上,待另一管道本体1插接完成后,再将限位环6与另一管道本体1之间进行固定连接;随后即可继续进行顶管作业。
在顶管施工中,本申请提供的管道连接结构,可有效避免止水环2发生移位和断裂的问题,从而确保施工质量。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管道传输系统,其中,相邻两节管道本体1之间通过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中提供的管道连接结构实现连接。其中,管道传输系统可用于燃气、水等流体物质的传输。
在施工过程中,可有效避免两节管道本体1连接处的止水环2出现移位或断裂的问题。同时,也可确保相邻两节管道本体1连接处的密封性,进而确保管道传输系统施工的质量。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管道连接结构,用于相邻两节管道本体的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本体一端的内壁上设置有限位槽,所述管道本体的另一端设置有插接部;
所述管道连接结构还包括止水环,所述止水环限位固定于所述限位槽中,所述止水环的一端面与所述管道本体连接,且所述止水环的所述端面与所述管道本体的轴线垂直;
相邻两节所述管道本体连接时,其中一节所述管道本体的插接部插设于另一节所述管道本体的所述限位槽中,所述插接部的外壁与所述止水环的内壁贴合,所述插接部抵接于所述限位槽的端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环通过连接组件与所述管道本体连接;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止水环的所述端面连接,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管道本体连接;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止水环一同插设于所述限位槽中,所述连接组件抵接于所述限位槽的所述端壁;
所述插接部通过所述连接组件抵接于所述限位槽的所述端壁上,所述插接部抵接于所述连接组件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环和至少一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于所述连接环的内壁上;
所述管道本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对应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
所述止水环的所述端面连接于所述连接环的一端面上;所述插接部抵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连接部和锁紧部;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
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连接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另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后并与所述锁紧部锁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远离所述限位槽的一侧还连接有防护件,所述防护件用于将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锁紧部的连接处与外界隔离。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管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定位部;
所述限位槽内设置有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沿所述管道本体的轴向设置;
所述连接组件插设于所述限位槽中时,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插合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对应于所述止水环的位置设置有注油口,所述注油口上可拆卸的连接有封闭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上还套设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的内壁与所述插接部的外壁相贴合,所述密封环的外径与所述管道本体的外径相等;
相邻两所述管道本体连接时,所述密封环夹设于两所述管道本体的连接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管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连接结构还包括限位环,所述限位环套设于相邻两所述管道本体连接处的外部;
所述限位环对应所述密封环的位置设置,所述限位环的内壁与所述密封环的外壁相贴合。
10.一种管道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管道连接结构。
CN202021920666.6U 2020-09-04 2020-09-04 一种管道连接结构及管道传输系统 Active CN2124803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20666.6U CN212480341U (zh) 2020-09-04 2020-09-04 一种管道连接结构及管道传输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20666.6U CN212480341U (zh) 2020-09-04 2020-09-04 一种管道连接结构及管道传输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80341U true CN212480341U (zh) 2021-02-05

Family

ID=744491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920666.6U Active CN212480341U (zh) 2020-09-04 2020-09-04 一种管道连接结构及管道传输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803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517122B1 (en) Clamshell coupling system and method
US4479669A (en) Pipe connector with threaded latch screws
CA2500029A1 (en) Joining tubular members
CN111946899A (zh) 一种管道连接结构及管道传输系统
CN212480341U (zh) 一种管道连接结构及管道传输系统
US20060170213A1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horizontal directional drilling and other procedures
US5730474A (en) Pipe joint and pipe for use therewith
US7648378B2 (en) Pipestring comprising composite pipe segments
CN113006709B (zh) 电磁间隙接头及其安装方法
CA3096724C (en) Lobular connection for tubulars
KR100779987B1 (ko) 본관과 지관의 연결을 위한 관 연결구
EP0819879B1 (en) Non-orienting multiple bore hub
GB2480733A (en) Watertight cable connection
KR102366475B1 (ko) 예비홀용 관로구 연결장치
KR102156388B1 (ko) 맨홀 누수 방지 구조 및 이의 조립 방법
JPH10267782A (ja) 水圧試験機能付き管継手構造及びそのパッキング
JP4287716B2 (ja) エレメントの止水継手およびエレメント止水継手の構築方法
CN112366622B (zh) 管缆一体式连续管连接器组件
KR200259245Y1 (ko) 수로관
US20220099231A1 (en) Modular leak repair
KR101046483B1 (ko) 다공관의 체결구조
JP2001141112A (ja) 耐震機能を有する推進管
KR960010572Y1 (ko) 통신 및 전력케이블 배선용 관의 방수 캡
JP6357333B2 (ja) ダクトスリーブ
KR200261453Y1 (ko) 관로구용 나선관 밀폐구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