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70967U - 一种基于磨床的生产组线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磨床的生产组线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70967U
CN212470967U CN202021206063.XU CN202021206063U CN212470967U CN 212470967 U CN212470967 U CN 212470967U CN 202021206063 U CN202021206063 U CN 202021206063U CN 212470967 U CN212470967 U CN 2124709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inding
workpiece
grinding machine
outlet
line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20606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陶峰
吴楚
黄鑫
李彬
窦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Aviation Precision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Aviation Precision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Aviation Precision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bei Aviation Precision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20606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709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709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709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基于磨床的生产组线系统,包括磨床组、烘干机(3)、传送装置(2)和收料装置;其中,磨床组具有多台用于磨削加工待加工工件的磨床(1);烘干机(3)用于烘干已完成磨削的工件;传送装置(2)设置在多台所述磨床(1)的工件出口(12)与所述烘干机(3)的工件进口(31)之间,所述传送装置(2)的传动带(21)的下方设置有接水槽(22);收料装置(4)与所述烘干机(3)的工件出口(12)相对设置,以容置已完成烘干的工件。应用本方案,能够实现工件单件连续生产,从而有效降低生产投入,为提高生产效率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磨床的生产组线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磨床的生产组线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工件生产方式中,通过单独的设备对工件分别完成磨削、传输、烘干,磨床对工件进行加工后需要通过运输设备,长距离输送到烘干机进行烘干。受现有加工设备的限制,在批量产品全部完成流程之前,产品不会传送到下一个工序流程。因此,产品数量越大,单个产品在各工序流程之间停留的时间越长,从而导致工序等待时间较长、生产周期长的缺陷,且存在浪费空间。
另外,工件加工完成后,需要搬运至检验台或下一工序,不可避免地存在工时浪费;在操作者搬运工件的过程中,加工工件残留的切削液污染车间地面,不利于生产现场6S管理,湿滑的地面容易造成工伤。
有鉴于此,亟待针对现有磨床生产设备进行优化设计,以克服上述技术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磨床的生产组线系统,以实现工件单件连续生产,从而降低生产投入,为提高生产效率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磨床的生产组线系统,包括:磨床组,具有多台用于磨削加工待加工工件的磨床;烘干机,用于烘干已完成磨削的工件;传送装置,设置在多台所述磨床的工件出口与所述烘干机的工件进口之间,所述传送装置的传动带的下方设置有接水槽;收料装置,与所述烘干机的工件出口相对设置,以容置已完成烘干的工件。
优选地,所述磨床具有磨削机械臂组,所述磨削机械臂组包括分别铰接于固定本体的进料机械臂和出料机械臂;其中,所述进料机械臂配置为可绕其铰接中心转动,以便其操作端在所述磨床的放入口和磨削工位之间切换;所述出料机械臂配置为可绕其铰接中心转动,以便其操作端在所述磨床的磨削工位和工件出口之间切换。
优选地,所述磨床的工件出口设置有具有滑道的第一引导装置,所述第一引导装置的滑道进口位于所述磨床的工件出口的下方,所述第一引导装置的滑道出口位于所述传动带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第一引导装置呈折弯状,且形成其滑道出口的出口段呈水平状态设置。
优选地,所述传动带的近所述烘干机一侧设置有具有滑道的第二引导装置,所述第二引导装置的滑道进口位于所述传动带的下方,所述第二引导装置的滑道出口位于所述烘干机的工件进口上方。
优选地,所述第二引导装置的滑道进口尺寸小于滑道出口尺寸,且形成其滑道出口的板段自本体折弯形成。
优选地,所述传动带的工作面呈倾斜状态设置,且其近所述磨床的一侧低于其近所述烘干机的一侧。
优选地,在水平投影面内,所述传动带位于所述接水槽的内侧。
优选地,多台所述磨床沿所述传动带的输送方向依次设置。
优选地,沿所述传动带的输送方向依次设置的多台所述磨床配置在所述传动带的两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案另辟蹊径提出了基于磨床的生产组线系统,具体包括多台磨床、传动装置、烘干机和收料装置,以达成进行工件磨削、传输、烘干一个流的生产方法。其中,在多台磨床与烘干机之间设置传送装置,以将各磨床完成磨削加工的工件直接送到烘干机,从而可完全规避单个产品在流程之间停留所存在问题;且多台磨床匹配一台烘干机,可最大限度地整合系统不同工序的处理能力。其中,利用传动带的下方设置的接水槽,将加工工件残留的切削液进行汇集回收,可避免污染车间地面,利于6S管理。如此设置,采用单件流的生产方式,每个工序的人员及设备配置均得以有效控制,并可保证每个工序耗时趋于一致,从而能够有效缩短生产周期,为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减少转运消耗提供了技术保障。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中,磨床的工件出口增设有第一引导装置,其滑道进口位于磨床的工件出口的下方,其滑道出口位于传动带的上方,由此形成对完成磨削落在传送带的工件形成良好的引导作用。另外,该第一引导装置的形成其滑道出口的出口段呈水平状态设置,可确保工件逐个承水平状态落至传送带上,避免多个工件叠落形成磕碰伤及批量质量事故。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选方案中,传动带的近烘干机一侧增设第二引导装置,其滑道进口位于传动带的下方,其滑道出口位于烘干机的工件进口上方,由此形成对进入烘干机的工件形成良好的引导作用。另外,该第二引导装置的滑道进口尺寸小于滑道出口尺寸,且形成其滑道出口的板段自本体折弯形成,可最大限度保证工件沿工件进口均匀地分布于烘干机内。
附图说明
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基于磨床的生产组线系统的俯视图;
图2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传送装置的侧向视图;
图3为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磨削机械臂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第一引导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第二引导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第二引导装置的侧向视图。
图中:
磨床1、放入口11、工件出口12、砂轮13、传送装置2、传动带21、接水槽22、烘干机3、工件进口31、工件出口32、收料装置4、进料机械臂51、操作端511、出料机械臂52、操作端521、第一引导装置61、滑道611、滑道进口6111、滑道出口6112、出口段612、连接卡板613、第二引导装置62、滑道621、滑道进口6211、滑道出口6212、板段622;
铰接中心A、铰接中心B、磨削工位C。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不失一般性,本实施例以图1所示基于磨床的生产组线系统作为描述主体,详细说明生产组线系统的构成及配置关系。应当理解,多台用于磨削加工待加工工件的磨床和用于烘干工件的烘干机的设置数量,以及相应磨削功能及烘干功能实现方式非本申请的核心发明点所在,对于本申请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并未构成实质性限制。
如图1所示,该生产组线系统包括四台磨床1组成的磨床组、一台烘干机3、传送装置2及收料装置4。
其中,传送装置2设置在多台磨床1的工件出口与烘干机3的工件进口之间,以将各磨床1完成磨削加工的工件直接送到烘干机3,无需人工转场搬运,可完全规避单个产品在流程之间停留所存在问题。
本方案中,以四台磨床匹配一台烘干机作为优选示例性说明本申请的核心设计构思。需要说明的是,可根据具体工件的尺寸、磨床加工能力等具体参数,进行磨床与烘干机适应地匹配,只要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系统不同工序的设备处理能力,兼顾生产效率最优均在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内。
其中,传送装置2的传动带21的下方设置有接水槽22,将加工工件残留的切削液进行汇集回收,避免污染车间地面,利于6S管理。作为优选,传动带21的工作面呈倾斜状态设置,且其近磨床1的一侧低于其近烘干机3的一侧。请一并参见图2,该图示出了传送装置2的侧向视图。完成磨削的工件落在相对位置低的一侧,随着传动带21的位移逐渐上移,可更好的进行切削液的回收。当然,在水平投影面内(图中未示出),传动带 21位于接水槽22的内侧,具有良好的回收效果。
其中,收料装置4与烘干机3的工件出口32相对设置,以容置已完成烘干的工件。
该基于磨床的生产组线系统可达成进行工件磨削、传输、烘干一个流的生产方式,经磨床1磨削后,滑落至传送装置2,经烘干机4烘干后,由烘干机出口处的收料装置4进行工件收料。根据烘干机的效率和磨削效率,可根据需要进行烘干机和磨床的匹配。图1所示优选示例,多台磨床 1沿传动带21的输送方向依次设置,且沿传动带21的输送方向依次设置的多台磨床1配置在传动带21的两侧,以合理利用空间,兼顾合理匹配设备的加工处理能力。如此设置,本方案采用单件流的生产方式,每个工序的人员及设备配置均得以有效控制,并可保证每个工序耗时趋于一致,从而能够有效缩短生产周期,为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减少转运消耗提供了技术保障。
进一步地,磨床1通过磨削机械臂组进行工位间的工件移动。请一并参见图3,该图示出了磨削机械臂组的结构示意图。
结合图3所示,磨削机械臂组包括进料机械臂51和出料机械臂52,两者分别铰接于固定本体(图中未示出);这里,固定本体可以为磨床的床身,也可以独立于床身的另外固定设置的结构。具体地,进料机械臂51 配置为可绕其铰接中心A转动,以便其操作端511在磨床1的放入口11 和磨削工位C之间切换;出料机械臂52配置为可绕其铰接中心B转动,以便其操作端521在磨床1的磨削工位C和工件出口12之间切换。
加工过程中,待加工工件手动放入磨床放入口11,进料机械臂51将工件移动至磨削工位C,在该工位将工件夹紧后,砂轮13开始磨削。接下来,磨削至相应尺寸后,出料机械臂52将工件送至工件出口12,进而可滑落至传送带21上。
可以理解的是,工件在磨削工位C的夹紧及磨削等具体实施方式非本申请的发明点所在,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现有技术可以实现,故本文不再赘述。
另外,进料机械臂51的操作端511移送待磨削工件,及出料机械臂 52操作端521移送已完成磨削工件,分别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实现;例如,其转动驱动力可以采用电机驱动或者液动缸、气缸等提供;再例如,可以分别提供输送通道(图中虚线所示),一方面可形成相应的位移导向,同时还能够确保工件的可靠运送。
实际上,在加工过程中,工件自磨床1的工件出口12落在传动带21 上,以及自传送带21落入烘干机3的工件进口31,均利用重力作用完成。为了对受重力作用的工件提供进一步的引导,可分别增设引导装置。
请参见图4,该图示出了磨床工件出口引导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设置在磨床1的工件出口12的第一引导装置61具有滑道611。组装完成后,第一引导装置61的滑道进口6111位于磨床1的工件出口12的下方,所述第一引导装置的滑道出口位于所述传动带的上方。由此,形成对完成磨削落在传送带61的工件形成良好的引导作用。这里,“下方”、“上方”等方位词是指利用重力作用达成工件可靠落下的相对位置关系,而非指代一个具体位置的正上方、正下方。
结合图5所示,该第一引导装置61整体呈折弯状,且形成其滑道出口 6112的出口段612呈水平状态设置,可确保工件逐个承水平状态落至传送带61上,避免多个工件叠落形成磕碰伤及批量质量事故。
另外,针对该工位的工件具有切削液残留的特点,本方案中第一引导装置61的滑道611完全封闭,从而能够避免在工件落下的过程中产生切削液飞溅,可进一步确保车间地面不被污染。此外,滑道进口6111的引导装置本体可以设置有连接卡板613,以与磨床1的工件出口12形成良好的组配关系。
请参见图5,该图示出了传动带21的近烘干机3一侧引导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设置在传动带21的近烘干机3一侧的第二引导装置62具有滑道621。组装完成后,第二引导装置62的滑道进口6211位于传动带21的下方,第二引导装置62的滑道出口6212位于烘干机3的工件进口31上方。由此,形成对完成烘干落入收料装置4的工件形成良好的引导作用。
结合图5所示,第二引导装置62的滑道进口6211尺寸可小于滑道出口6212尺寸,且形成其滑道出口6212的板段622自本体折弯形成,作为优选,可最大限度保证完成烘干工件均匀地沿收料装置的开口布置。请一并参见图6,该图为图5所示第二引导装置的侧向视图。作为优选,针对该工位的工件已完成烘干的特点,本方案中第二引导装置62的滑道621 非完全封闭,随着工件落下的过程中能够快速散热,完全挥发掉工件表面残余水分。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提供的上述实施例,磨床及烘干机的其他功能构成非本申请的核心发明点所在,故本文不再赘述。且,图中所示的磨床的配置数量及相对于传动装置的相对位置仅为示例性说明,应当理解,只要采用与本方案核心构思一致的技术手段均在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内。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基于磨床的生产组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磨床组,具有多台用于磨削加工待加工工件的磨床(1);
烘干机(3),用于烘干已完成磨削的工件;
传送装置(2),设置在多台所述磨床(1)的工件出口(12)与所述烘干机(3)的工件进口(31)之间,所述传送装置(2)的传动带(21)的下方设置有接水槽(22);
收料装置(4),与所述烘干机(3)的工件出口(32)相对设置,以容置已完成烘干的工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组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床(1)具有磨削机械臂组,所述磨削机械臂组包括分别铰接于固定本体的进料机械臂(51)和出料机械臂(52);其中,所述进料机械臂(51)配置为可绕其铰接中心转动,以便其操作端(511)在所述磨床(1)的放入口(11)和磨削工位之间切换;所述出料机械臂(52)配置为可绕其铰接中心转动,以便其操作端(521)在所述磨床(1)的磨削工位和工件出口(12)之间切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产组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床(1)的工件出口(12)设置有具有滑道(611)的第一引导装置(61),所述第一引导装置(61)的滑道进口(6111)位于所述磨床(1)的工件出口(12)的下方,所述第一引导装置(61)的滑道出口(6112)位于所述传动带(21)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产组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装置(61)呈折弯状,且形成其滑道出口(6112)的出口段呈水平状态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产组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带(21)的近所述烘干机(3)一侧设置有具有滑道(621)的第二引导装置(62),所述第二引导装置(62)的滑道进口(6211)位于所述传动带(21)的下方,所述第二引导装置(62)的滑道出口(6212)位于所述烘干机(3)的工件进口(31)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生产组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导装置(62)的滑道进口(6211)尺寸小于滑道出口(6212)尺寸,且形成其滑道出口(6212)的板段(622)自本体折弯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生产组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带(21)的工作面呈倾斜状态设置,且其近所述磨床(1)的一侧低于其近所述烘干机(3)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产组线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水平投影面内,所述传动带(21)位于所述接水槽(22)的内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组线系统,其特征在于,多台所述磨床(1)沿所述传动带(21)的输送方向依次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生产组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沿所述传动带(21)的输送方向依次设置的多台所述磨床(1)配置在所述传动带(21)的两侧。
CN202021206063.XU 2020-06-24 2020-06-24 一种基于磨床的生产组线系统 Active CN2124709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06063.XU CN212470967U (zh) 2020-06-24 2020-06-24 一种基于磨床的生产组线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06063.XU CN212470967U (zh) 2020-06-24 2020-06-24 一种基于磨床的生产组线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70967U true CN212470967U (zh) 2021-02-05

Family

ID=744137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206063.XU Active CN212470967U (zh) 2020-06-24 2020-06-24 一种基于磨床的生产组线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709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53289B (zh) 导板表面处理自动生产线
CN110103034B (zh) 一种汽车天窗导轨的自动化铣削、清理流水线及工作方法
CN106623175A (zh) 一种cnc夹具自动清洗烘干一体机
CN111153206A (zh) 一种上下料机械手及具有其的张紧轮生产线上下料装置
CN111004908B (zh) 一种汽车刹车片自动热处理设备
CN212470967U (zh) 一种基于磨床的生产组线系统
CN207890651U (zh) 一种pcb板用上下板机
CN114161200A (zh) 机器人协作自动上下料加工系统
CN206447242U (zh) 高效自动化工位衔接输送机
CN111604784A (zh) 一种基于磨床的生产组线系统
CN212189819U (zh) 一种自动浸涂机
CN208516428U (zh) 表面处理自动化设备
CN110787917B (zh) 一种全自动离心机
CN211414758U (zh) D4x外圈抛光上料机
CN211360789U (zh) 一种钟形壳铣床加工自动化装置
CN111068975A (zh) 一种自动浸涂机
CN211916381U (zh) 一种盘类零件磨削自动化循环上下料系统
CN212607996U (zh) 一种上下料机械手及具有其的张紧轮生产线上下料装置
CN209668017U (zh) 一种成品轴承自动清洗生产线上料装置
CN210060412U (zh) 一种阳极板焊接自动生产线
CN214770704U (zh) 一种自动上下料设备
CN205380413U (zh) 一种安全带高度调节器加工设备
CN215432866U (zh) 一种钢丝加工用端面磨光装置
CN215709941U (zh) 一种轴类工件的组合送料装置
CN215088361U (zh) 全自动铝锅机械人喷涂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