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58039U - 一种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58039U
CN212458039U CN202020672853.0U CN202020672853U CN212458039U CN 212458039 U CN212458039 U CN 212458039U CN 202020672853 U CN202020672853 U CN 202020672853U CN 212458039 U CN212458039 U CN 2124580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ce
end plate
shell
flang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67285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贾建东
郭江明
王振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Kebait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Kebait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Kebait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Kebait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67285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580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580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580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交换器中,多根中空管的两端部分别密封固定至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第一端板包括主体和突出形成于主体的末端面的整个外边沿的凸缘,多根中空管的一个端部密封固定至第一端板的主体中。该热交换器中,由于凸缘将多根中空管的一端部及其在第一端板的主体中的密封结构与焊接面间隔开,在将第一端盖热熔焊接至壳体的第一端的过程中,在加热熔融壳体的第一端的端部、第一端板的凸缘的端部及第一端盖的端部时,可避免中空管在第一端板的主体中的密封结构被损坏,确保中空管的端部与第一端板之间始终形成可靠的密封固定作用,从而防止泄漏的发生,避免管程流体和壳程流体混淆。

Description

一种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如美国专利US3315740提供一种常用的热交换器,其核心换热部件为位于外壳内部的管束,管束由多根中空管构成,管束的两个端部分别密封固定至两个套筒中,并且,管束的末端和套筒的末端面齐平。
在将套筒热熔焊接至外壳的两端的过程中,由于管束的末端和套筒的末端面齐平,在加热熔融外壳的两个端部、两个套筒的末端面及两个端盖的端部时,极易损坏管束的两端部在两个套筒中的密封结构,导致热交换器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存在泄漏的风险。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热交换器,其具有改进结构的套筒,在加热熔融外壳的两个端部、两个套筒的末端面及两个端盖的端部时,不会损坏管束的两端部在两个套筒中的密封结构,从而改善热交换器的密封性,大大降低泄漏风险,避免管程流体和壳程流体混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交换器,改进套筒的结构,避免在加热熔融外壳的两个端部、两个套筒的末端面及两个端盖的端部时,损坏管束的两端部在两个套筒中的密封结构,从而改善热交换器的密封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热交换器,包括外壳和位于外壳内部的多根中空管;
所述外壳包括具有敞开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壳体和分别密封连接于壳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
所述多根中空管的两端部分别密封固定至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中;
所述外壳具有第一接头、第二接头、第三接头和第四接头,所述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与中空管的内部连通以供管程流体通过,所述第三接头和第四接头与壳体的内部连通以供壳程流体通过;
所述第一端板包括主体和突出形成于主体的末端面的整个外边沿的凸缘,所述多根中空管的其中一个端部密封固定至第一端板的主体中,所述第一端盖同时与壳体的第一端的端面和第一端板的凸缘的至少部分末端面形成密封连接,所述第二端板密封固定于壳体的第二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交换器中,多根中空管的两端部分别密封固定至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第一端板包括主体和突出形成于主体的末端面的整个外边沿的凸缘,多根中空管的一个端部密封固定至第一端板的主体中。该热交换器中,由于凸缘将多根中空管的一端部及其在第一端板的主体中的密封结构与焊接面间隔开,在将第一端盖热熔焊接至壳体的第一端的过程中,在加热熔融壳体的第一端的端部、第一端板的凸缘的端部及第一端盖的端部时,可避免中空管在第一端板的主体中的密封结构被损坏,确保中空管的端部与第一端板之间始终形成可靠的密封固定作用,从而防止泄漏的发生,避免管程流体和壳程流体混淆。
进一步的,所述凸缘的末端面与主体的末端面之间的距离为6mm-10mm。
凸缘的末端面与主体的末端面之间的距离为6mm-10mm,即凸缘从主体的末端面延伸出来的长度为6mm-10mm,多根中空管的端部仅密封固定至第一端板的主体中,在加热熔融壳体的第一端的端部、第一端板的凸缘的端部及第一端盖的端部时,而在焊接操作中,一般只会将需要焊接的部位加热熔融1mm-2 mm,因此,中空管在第一端板的主体中的密封结构被损坏的概率几乎为0,从而可确保中空管的端部始终与第一端板的主体形成可靠的密封固定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凸缘为封闭的环状结构,所述环状结构的厚度为5mm-8 mm。
凸缘为封闭的环状结构,该封闭的环状结构包绕在中空管末端的外周,而该封闭的环状结构的至少部分末端面与第一端盖的外沿形成密封连接,从而将中空管的内部和外周间隔开,即将管程流体和壳程流体分开,避免二者混淆;而环状结构的厚度为5mm-8mm则是确保其能够提供足够宽的末端面,以便与第一端盖的外沿形成密封连接,并保证二者间的密封连接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端板的凸缘的末端面与壳体的第一端的端面齐平,构成第一焊接面,所述第二端板的末端面与壳体的第二端的端面齐平,所述第二端板的末端面的外边沿与壳体的第二端的端面构成第二焊接面,所述第一焊接面和第二焊接面分别与第一端盖的外沿和第二端盖的外沿形成密封连接。
第一端板的凸缘的末端面与壳体的第一端的端面齐平,构成第一焊接面,第一焊接面与第一端盖的外沿形成密封连接,由于第一焊接面整体位于同一轴向平面,第一端盖的外沿整体也位于同一轴向平面,二者形成的密封连接结构更牢固,密封连接操作更方便;第二端板的末端面与壳体的第二端的端面齐平,第二端板的末端面的外边沿与壳体的第二端的端面构成第二焊接面,第二焊接面与第二端盖的外沿形成密封连接,第二焊接面整体也位于同一轴向平面,第二端盖的外沿整体也位于同一轴向平面,同样,二者形成密封连接结构也更牢固,密封连接操作更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端板的凸缘的末端面与壳体的第一端的端面不在同一轴向平面上,二者与第一端盖的台阶状的外沿形成密封连接;所述第二端板的末端面与壳体的第二端的端面不在同一轴向平面上,所述第二端板的末端面的外边沿与壳体的第二端的端面与第二端盖的台阶状的外沿形成密封连接。
在将第一端盖密封固定至第一端板的凸缘和壳体的第一端的过程中,当第一端板的凸缘的末端面与壳体的第一端的端面不在同一轴向平面上时,其与第一端盖的台阶状的外沿在密封连接前的预定位更方便,第一端盖的外沿能够快速对准第一端板的凸缘的末端面与壳体的第一端的端面;在将第二端盖密封固定至第二端板和壳体的第二端的过程中,当第二端板的末端面与壳体的第二端的端面不在同一轴向平面上时,其与第二端盖的台阶状的外沿在密封连接前的预定位也更方便,第二端盖的外沿能够快速对准第二端板的末端面与壳体的第二端的端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端盖的外沿和第二端盖的外沿均为环形表面,所述第一端盖的外沿覆盖住第一焊接面,所述第二端盖的外沿覆盖住第二焊接面。
第一端盖的外沿为环形表面,其覆盖住第一焊接面,从而二者间形成强度更高的密封连接结构,第二端盖的外沿为环形表面,其覆盖住第二焊接面,二者间也形成强度更高的密封连接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固定至第一端板的主体的中空管的端部与主体的末端面齐平。
中空管的端部与主体的末端面齐平,确保中空管的端部在主体中形成足够强度的密封连接,也方便中空管的端部的密封固定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端板的主体中的孔隙同心分布,所述凸缘的内径与主体的最外圈孔隙的距离为1mm-2mm。
第一端板的主体中的孔隙同心分布,中空管的端部密封固定至主体的孔隙中,在将第一端盖密封固定至第一端板的凸缘和壳体的第一端的过程中,第一端盖的外沿、第一端板的凸缘的端部及壳体的第一端的端部同时被加热熔融,由于凸缘的内径与主体的最外圈孔隙的距离为1mm-2mm,因此,中空管的端部在主体中的密封结构与被加热熔融的凸缘的径向距离至少为1mm-2mm,可避免密封结构被加热熔融损坏。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的第一端的内表面、第一端板的凸缘的外周及第一端盖的端面之间留有空隙。
壳体的第一端的内表面、第一端板的凸缘的外周及第一端盖的端面之间留有空隙,在第一端盖同时与壳体的第一端和第一端板的凸缘熔融焊接的过程中,熔融物可被挤入该空隙内,如此可减少熔融物流出至壳体的外部,从而改善焊接处的外表面的光滑度,也避免熔融物被挤入中空管的内部,造成中空管的堵塞。
进一步的,所述多根中空管的两端部与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形成密封固定的长度为15mm-18mm。
多根中空管的两端部与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形成密封固定的长度为15 mm-18mm,即中空管的两端的长度为15mm-18mm的区域分别与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形成密封固定,其确保各自的密封连接作用牢固、可靠。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交换器中,多根中空管的两端部分别密封固定至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第一端板包括主体和突出形成于主体的末端面的整个外边沿的凸缘,多根中空管的一个端部密封固定至第一端板的主体中。该热交换器中,由于凸缘将多根中空管的一端部及其在第一端板的主体中的密封结构与焊接面间隔开,在将第一端盖热熔焊接至壳体的第一端的过程中,在加热熔融壳体的第一端的端部、第一端板的凸缘的端部及第一端盖的端部时,可避免中空管在第一端板的主体中的密封结构被损坏,确保中空管的端部与第一端板之间始终形成可靠的密封固定作用,从而防止泄漏的发生,避免管程流体和壳程流体混淆。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交换器的另一种外壳的剖视图;
图3为图1提供的一种热交换器的剖视图;
图4为图1提供的热交换器的多根中空管的两个端部分别密封固定至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后的剖视图;
图5为图1中提供的热交换器的壳体的剖视图;
图6为图5提供的壳体的左视图;
图7和图8为图4提供的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定位于图5提供壳体中的剖视图;
图7A和图7B为对应图7中的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的剖视图;
图8A和图8B为对应图8中的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的剖视图;
图9和图10分别为图1中的定位件的剖视图和轴测图;
图11为与图9-10提供的定位件的结构匹配的第一端板的剖视图;
其中,1-外壳,10-壳体,101-第一端,102-第二端,103-第一限位沿,104- 空隙,105-限位面,11-第一端盖,110-外沿,12-第二端盖,120-外沿二,13-第一接头,14-第二接头,15-第三接头,16-第四接头,2-中空管,21-第一端板, 210-第二限位沿,211-第一焊接面,22-第二端板,221-第二焊接面,23-第一主体,24-第二主体,25-第一凸缘,26-第二凸缘,3-折流板,4-定位件,41-第一配合面,42-第二配合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所示的热交换器,其包括外壳1和位于外壳1内部的多根中空管2,多根中空管2在外壳1的内部延伸。为了防止中空管2缠绕在一起,将中空管2 穿过开有孔隙的折流板3。
如图3所示,外壳1包括壳体10、第一端盖11和第二端盖12,壳体10具有敞开的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第一端盖11和第二端盖12分别密封连接于壳体10的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
折流板3在壳体10的内部错开布置,即一个折流板3位于壳体10内的上部,相邻的折流板3则位于壳体10内的下部。壳体10为圆筒状,折流板3为圆缺状,从而其一端与壳体10的内壁间留有空隙,以供壳程流体流动通过。
外壳1还具有第一接头13、第二接头14、第三接头15和第四接头16,第一接头13和第二接头14与中空管2的内部连通以供管程流体通过,第三接头 15和第四接头16与壳体10的内部连通以供壳程流体通过。
图1中,第一接头13和第二接头14分别位于第一端盖11和第二端盖12 中,第三接头15和第四接头16分别位于壳体10的两端。
另外,如图2所示的另一种结构的外壳1,其提供不同结构的第一端盖11 和第二端盖12,即二者的筒状部分尺寸延长,并且第三接头15和第四接头16 也分别设于第一端盖11和第二端盖12中,而壳体10不再设置接头。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端盖11同时与壳体10的第一端101的端部和第一端板21的端部密封连接,第二端盖12同时与壳体10的第二端102的端部和第二端板22的端部密封连接。多根中空管2的两端部分别密封固定至第一端板21和第二端板22中,其两端部与第一端板21和第二端板22形成密封固定的长度为15mm-18mm,即中空管2的两端的长度为15mm-18mm的区域分别与第一端板21和第二端板22形成密封固定,其确保各自的密封连接作用牢固、可靠。
其中,第一端板21包括第一主体23和突出形成于第一主体23的末端面的整个外边沿的第一凸缘25。多根中空管2的其中一个端部密封固定至第一端板 21的第一主体23中,密封固定至第一端板21的第一主体23的中空管2的端部与第一主体23的末端面齐平。第一端板21的第一主体23中的孔隙同心分布,多根中空管2的一个端部密封固定至第一主体23的相同数目的孔隙中,第一凸缘25的内径与第一主体23的最外圈孔隙的距离(图4中的d1)为1mm-2mm,从而多根中空管2的该端部在第一主体23中的密封结构与被加热熔融的第一凸缘25的径向距离至少为1mm-2mm,可避免密封结构被加热熔融损坏。
第二端板22也包括第二主体24和突出形成于第二主体24的末端面的整个外边沿的第二凸缘26,多根中空管2的另一个端部密封固定至第二端板22的第二主体24中,密封固定至第二端板22的第二主体24的中空管2的端部与第二主体24的末端面齐平。类似地,第二端板22的第二主体24中的孔隙同心分布,多根中空管2的另一端部密封固定至第二主体24的相同数目的孔隙中,第二凸缘26的内径与第二主体24的最外圈孔隙的距离(图4中的d2)为1mm-2mm,从而多根中空管2的该端部在第二主体24中的密封结构与被加热熔融的第二凸缘26的径向距离至少为1mm-2mm,可避免密封结构被加热熔融损坏。
如图3所示,第一端盖11同时与壳体10的第一端101的端面和第一端板 21的第一凸缘25的部分末端面形成密封连接,第二端盖12同时与壳体10的第二端102的端面和第二端板22的第二凸缘26的部分末端面形成密封连接。
较优地,壳体10的第一端101的内表面、第一端板21的第一凸缘25的外周及第一端盖11的端面之间留有空隙104,在第一端盖11同时与壳体10的第一端101和第一端板11的第一凸缘25熔融焊接的过程中,熔融物可被挤入该空隙104内,如此可减少熔融物流出至壳体10的外部,从而改善焊接处的外表面的光滑度,也避免熔融物被挤入中空管2的内部,造成中空管2的堵塞。
更好地,第一端盖11同时与壳体10的第一端101的端面和第一端板21的第一凸缘25的整个末端面形成密封连接,即第一端盖11的外沿110(如图7A 所示)完全覆盖住壳体10的第一端101的端面和第一凸缘25的整个末端面。第二端盖12同时与壳体10的第二端102的端面和第二端板22的第二凸缘26 的整个末端面形成密封连接,即第二端盖12的外沿二120(如图7B所示)完全覆盖住壳体10的第二端102的端面和第二凸缘26的整个末端面。
第一凸缘25将多根中空管2的一端部及其在第一端板21的第一主体23中的密封结构与焊接面(第一端盖11与壳体10的第一端101及第一凸缘25间通过焊接形成密封处的表面。)间隔开,在将第一端盖11热熔焊接至壳体10的第一端101的过程中,在加热熔融壳体10的第一端101的端部、第一端板21 的第一凸缘25的端部及第一端盖11的端部时,可避免中空管2在第一端板21 的第一主体23中的密封结构被损坏,确保中空管2的端部与第一端板21之间始终形成可靠的密封固定作用,从而防止泄漏的发生,避免管程流体和壳程流体混淆。
第二凸缘26将多根中空管2的另一端部及其在第二端板22的第二主体24 中的密封结构与焊接面(第二端盖12与壳体10的第二端102及第二凸缘26间通过焊接形成密封处的表面。)间隔开,在将第二端盖12热熔焊接至壳体10 的第二端102的过程中,在加热熔融壳体10的第二端102的端部、第二端板22 的第二凸缘26的端部及第二端盖12的端部时,可避免中空管2在第二端板22 的第二主体24中的密封结构被损坏,确保中空管2的端部与第二端板22之间始终形成可靠的密封固定作用,从而防止泄漏的发生,避免管程流体和壳程流体混淆。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端板22也可以仅包括第二主体24,不具有形成于第二主体24的末端面的第二凸缘26,此时,第二端板22(即第二主体24)的外周直接与壳体10的第二端102的内壁通过粘胶剂形成密封连接,而第二端盖12 以包绕的方式密封于壳体10的第二端102的外周,并且,二者的焊接密封位置远离第二端板22,同样可避免中空管2的端部及其在第二端板22(第二主体24) 中的密封结构在焊接过程中被损坏。
如图4所示,第一凸缘25的末端面与第一主体23的末端面之间的距离为6 mm-10mm,即第一凸缘25从第一主体23的末端面的外边沿延伸出来的长度 H1为6mm-10mm,多根中空管2的端部仅密封固定至第一端板21的第一主体 23中。在加热熔融壳体10的第一端101的端部、第一端板21的第一凸缘25的端部及第一端盖11的端部时,在焊接操作中,一般只会将需要焊接的部位加热熔融1mm-2mm,因此,中空管2在第一端板21的第一主体23中的密封结构被热熔损坏的概率几乎为0,从而可确保中空管2的端部始终与第一端板21的第一主体23形成可靠的密封固定作用。
比较好地,第一凸缘25为封闭的环状结构,环状结构的厚度D1为5mm-8 mm。该封闭的环状结构包绕在中空管2末端的外周,而该封闭的环状结构的至少部分末端面与第一端盖11的外沿110(如图7A)形成密封连接,从而将中空管2的内部和外周间隔开,即将管程流体和壳程流体分开,避免二者混淆;而环状结构的厚度为5mm-8mm则是确保其能够提供足够宽的末端面,以便与第一端盖11的外沿110形成密封连接,并保证二者间的密封连接强度。
类似地,第二凸缘26的末端面与第二主体24的末端面之间的距离也为6 mm-10mm,即第二凸缘26从第二主体24的末端面的外边沿延伸出来的长度 H2为6mm-10mm,多根中空管2的端部仅密封固定至第二端板22的第二主体 24中。第二凸缘26为封闭的环状结构,环状结构的厚度D2也为5mm-8mm。
如图5所示,壳体10包括敞开的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第三接头15和第四接头16分别位于第一端101的外部和第二端102的外部,第一端101的内部设有第一限位沿103,第二端102的内部设有限位面105。较佳地,如图6所示,第一限位沿103绕着壳体10的第一端101的内壁延伸形成环状表面。
为方便将第一端板21、第二端板22及固定于二者的中空管2伸入壳体10 的内部,比较常见的做法是限定其中一个端板如第一端板21的最大外径小于壳体10的最小内径。热交换器组装过程中,第一端板21从壳体10的第二端102 伸入、沿轴向穿过壳体10的内部并从壳体10的第一端101伸出,然后在第一端板21的外周和壳体10的第一端101的内壁之间设置定位件4。该定位件4同时与壳体10的第一端101和第一端板21之间形成轴向定位,进而限制第一端板21从壳体10的第一端101向第二端102窜动。
其中,定位件4与壳体10的第一端101和第一端板21之间形成轴向定位的方式如下:
如图9和图10所示,定位件4具有第一配合面41和第二配合面42,第一配合面41为定位件4的一个端面,第二配合面42为位于定位件4的内壁的台阶面。
如图11所示,第一端板21的外周第二限位沿210,第二限位沿210为与第二配合面42匹配的台阶面。
如图7所示,第一端板21、第二端板22及中空管2已装入壳体10的内部,并且第一端板21和第二端板22分别在壳体10的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形成定位,定位件4夹持于第一端板21的外周和壳体10的第一端101的内壁之间。定位件4的第一配合面41接触、抵靠壳体10的第一端101内部的第一限位沿 103,第二配合面42接触、抵靠第一端板21的外周的第二限位沿210,即第一端板21借由定位件4在壳体10的第一端101的内部形成定位。第二端板22的一个端面接触、抵靠壳体10的第二端102内部的限位面105,进而也形成定位。
另外,为了方便定位件4套接于第一端板21的外周,定位件4通常为断开的环状结构。该断开的环状结构是通过将一个封闭的环状结构直接剪开形成,但是,其伸展开后的长度与原始的封闭的环状结构的周长相等;或者,该断开的环状结构是通过将一个封闭的环状结构切去一段后得到,其伸展开后的长度小于原始的封闭的环状结构的周长。另外,该断开的环状结构也可以直接注塑提供的,不需要后续的剪开或者切去操作。
第一端板21和第二端板22分别在壳体10的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形成定位后,第一端板21的第一凸缘25的末端面与壳体10的第一端101的端面齐平,构成第一焊接面211,第一焊接面211与第一端盖11的外沿110(如图7A 所示)形成密封连接,由于第一焊接面211整体位于同一轴向平面,第一端盖 11的外沿110整体也位于同一轴向平面,二者形成的密封连接结构更牢固,密封连接操作更方便。较好地,第一端盖11的外沿110为环形表面,其宽度大于等于第一焊接面211的宽度,从而可完全覆盖住第一焊接面211,以确保二者间形成足够强度的密封连接。
第二端板22的第二凸缘26的末端面与壳体10的第二端102的端面齐平,构成第二焊接面221,第二焊接面221与第二端盖12的外沿二120(如图7B所示)形成密封连接,由于第二焊接面221整体位于同一轴向平面,第二端盖12 的外沿二120整体也位于同一轴向平面,二者形成的密封连接结构更牢固,密封连接操作更方便。并且,第二端盖12的外沿二120为环形表面,其宽度大于等于第二焊接面221的宽度,从而可完全覆盖住第二焊接面221,以确保二者间形成足够强度的密封连接。
而如果第二端板22仅包括第二主体24,不具有形成于第二主体24的末端面的第二凸缘26时,第二端板22(第二主体24)的末端面直接与壳体10的第二端102的端面齐平,第二端板22的末端面的外边沿(第二端板22的未密封固定有中空管2的边沿区域)与壳体10的第二端102的端面构成第二焊接面221,第二焊接面221与第二端盖12的外沿二120(如图7B所示)形成密封连接,第二焊接面221整体也位于同一轴向平面,第二端盖12的外沿二120整体也位于同一轴向平面,同样,二者形成密封连接结构也更牢固,密封连接操作更方便。并且,第二端盖12的外沿二120为环形表面,其宽度大于等于第二焊接面221 的宽度,从而可完全覆盖住第二焊接面221,以确保二者间形成足够强度的密封连接。
或者,如图8所示,第一端板21和第二端板22分别在壳体10的第一端101 和第二端102形成定位后,第一端板21的第一凸缘25的末端面与壳体10的第一端101的端面不在同一轴向平面上,例如,第一凸缘25的末端面位于壳体10 的第一端101的内部,或者第一凸缘25的末端面位于壳体10的第一端101的外部也行;总之,第一端板21的第一凸缘25的末端面与壳体10的第一端101 的端面不在同一轴向平面上,二者与第一端盖11的台阶状的外沿110(如图8A 所示)形成密封连接。第一端板21的第一凸缘25的末端面与壳体10的第一端 101的端面不在同一轴向平面上时,便于在焊接操作过程中,与第一端盖11的台阶状的外沿110形成预定位。
为确保第一端盖11与第一端板21的第一凸缘25和壳体10的第一端101 之间形成可靠的密封连接,第一端盖11的台阶状的外沿110延伸、形成具有轴向梯度的环形表面,该环形表面完全覆盖住第一端板21的第一凸缘25的末端面和壳体10的第一端101的端面。
第二端板22的第二凸缘26的末端面与壳体10的第二端102的端面也不在同一轴向平面上,例如,第二凸缘26的末端面位于壳体10的第二端102的内部,或者,第二凸缘26的末端面位于壳体10的第二端102的外部也行;总之,第二端板22的第二凸缘26的末端面与壳体10的第二端102的端面不在同一轴向平面上,二者与第二端盖12的台阶状的外沿二120(如图8B所示)形成密封连接。第二端板22的第二凸缘26的末端面与壳体10的第二端102的端面不在同一轴向平面上时,便于在焊接操作过程中,与第二端盖12的台阶状的外沿二 120形成预定位。
为确保第二端盖12与第二端板22的第二凸缘26和壳体10的第二端102 之间形成可靠密封连接,第二端盖12的台阶状的外沿二120延伸、形成具有轴向梯度的环形表面,该环形表面完全覆盖住第二端板22的第二凸缘26的末端面和壳体10的第二端102的端面。
而如果第二端板22仅包括第二主体24,不具有形成于第二主体24的末端面的第二凸缘26时,并且,第二端板22的末端面也与壳体10的第二端102的端面不在同一轴向平面上时,例如,第二端板22的末端面位于壳体10的第二端102的内部,或者,第二端板22的末端面位于壳体10的第二端102的外部;总之,第二端板22的末端面与壳体10的第二端102的端面不在同一轴向平面上,则第二端板22的末端面的外边沿(第二端板22的未密封固定有中空管2 的边沿区域)和壳体10的第二端102的端面与第二端盖12的台阶状的外沿二 120(如图8B所示)形成密封连接。第二端板22末端面与壳体10的第二端102 的端面不在同一轴向平面上时,便于在焊接操作过程中,与第二端盖12的台阶状的外沿二120形成预定位。
为确保第二端盖12与第二端板22和壳体10的第二端102之间形成可靠密封连接,第二端盖12的台阶状的外沿二120延伸、形成具有轴向梯度的环形表面,该环形表面完全覆盖住第二端板22的末端面的外边沿和壳体10的第二端 102的端面。
以上已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讲授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热交换器,包括外壳和位于外壳内部的多根中空管;
所述外壳包括具有敞开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壳体和分别密封连接于壳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
所述多根中空管的两端部分别密封固定至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中;
所述外壳具有第一接头、第二接头、第三接头和第四接头,所述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与中空管的内部连通以供管程流体通过,所述第三接头和第四接头与壳体的内部连通以供壳程流体通过;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包括主体和突出形成于主体的末端面的整个外边沿的凸缘,所述多根中空管的其中一个端部密封固定至第一端板的主体中,所述第一端盖同时与壳体的第一端的端面和第一端板的凸缘的至少部分末端面形成密封连接,所述第二端板密封固定于壳体的第二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的末端面与主体的末端面之间的距离为6mm-1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为封闭的环状结构,所述环状结构的厚度为5mm-8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的凸缘的末端面与壳体的第一端的端面齐平,构成第一焊接面,所述第二端板的末端面与壳体的第二端的端面齐平,所述第二端板的末端面的外边沿与壳体的第二端的端面构成第二焊接面,所述第一焊接面和第二焊接面分别与第一端盖的外沿和第二端盖的外沿形成密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的凸缘的末端面与壳体的第一端的端面不在同一轴向平面上,二者与第一端盖的台阶状的外沿形成密封连接;所述第二端板的末端面与壳体的第二端的端面不在同一轴向平面上,所述第二端板的末端面的外边沿与壳体的第二端的端面与第二端盖的台阶状的外沿形成密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盖的外沿和第二端盖的外沿均为环形表面,所述第一端盖的外沿覆盖住第一焊接面,所述第二端盖的外沿覆盖住第二焊接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固定至第一端板的主体的中空管的端部与主体的末端面齐平。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的主体中的孔隙同心分布,所述凸缘的内径与主体的最外圈孔隙的距离为1mm-2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的内表面、第一端板的凸缘的外周及第一端盖的端面之间留有空隙。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根中空管的两端部与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形成密封固定的长度为15mm-18mm。
CN202020672853.0U 2020-04-28 2020-04-28 一种热交换器 Active CN2124580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72853.0U CN212458039U (zh) 2020-04-28 2020-04-28 一种热交换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72853.0U CN212458039U (zh) 2020-04-28 2020-04-28 一种热交换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58039U true CN212458039U (zh) 2021-02-02

Family

ID=744675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672853.0U Active CN212458039U (zh) 2020-04-28 2020-04-28 一种热交换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580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497365A (en) Heat exchanger
CA2902679C (en) Plate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multiple passes in the plate heat exchanger
JPS5835393A (ja) 特に蒸発器用の熱交換器ブロツクの管を接続箱に結合する装置
JPH06154520A (ja) ろ過器組立体及びろ過方法
JP4450887B2 (ja) 熱交換器
US4848448A (en) Heat exchange assembly
US7121329B2 (en) Plastic tanked heat exchanger-side, header tank assembly
ITTO20100222A1 (it) Scambiatore di calore
KR20190046722A (ko) 플레이트 히터 매트릭스용 바이패스 밀폐부
TW201329413A (zh) 熱交換器、連結件、以及熱交換器的製造方法
CN212458039U (zh) 一种热交换器
US7260893B2 (en) Method of attaching a transmission oil cooler to an aluminum tank
KR101837909B1 (ko) 유체 분배용 관 접속구조 및 접속방법
ITTO20100223A1 (it) Scambiatore di calore
WO2023124313A1 (zh) 热水器用管件、管组件及其热水器
JPS5844960B2 (ja) 多管式熱交換器における耐熱衝撃板の取付構造及び取付方法
CN113566614B (zh) 一种换热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CN212227813U (zh) 一种换热设备
US11598590B2 (en) Heat exchanger
CN212227811U (zh) 一种换热器
CN219246782U (zh) 电池冷板组件及电池模组
CN214199820U (zh) 一种冷却器结构
KR20090029861A (ko) 오일쿨러 및 라디에이터 조립체, 및 그 제조방법
CN220190694U (zh) 逆变器总成
CN212227814U (zh) 一种热交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