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01450U - 一种儿童三轮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儿童三轮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401450U CN212401450U CN202020588510.6U CN202020588510U CN212401450U CN 212401450 U CN212401450 U CN 212401450U CN 202020588510 U CN202020588510 U CN 202020588510U CN 212401450 U CN212401450 U CN 21240145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in frame
- support assembly
- frame
- shaft
- connecting pie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儿童三轮车,包括具有展开和折叠状态的车架,车架包括前支架组件、左后支架组件、右后支架组件、主车架、鞍座、设置在前支架组件下方的前轮、设置在左后支架组件上的左后轮、设置在右后支架组件上的右后轮、以及将车架锁定在展开状态的锁定装置;主车架包括与前支架组件转动连接的前主车架以及半圆形后主车架,后主车架分别与左后支架组件和右后支架组件相对转动,前主车架和后主车架的一端部转动连接,鞍座设置在后主车架的另一端部上;当车架由所述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转换时,前主车架带动前支架组件及前轮收拢于后主车架所包围的范围内,左后支架组件和右后支架组件分别相对后主车架转动并收拢在后主车架的两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儿童用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儿童三轮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儿童三轮车车架包括前支架组件、左后支架组件、右后支架组件、主车架、鞍座、设置在前支架组件下方的前轮、设置在左后支架组件上的左后轮以及设置在右后支架组件上的右后轮。现有的儿童三轮车通常不能折叠,或者是折叠后体积仍较大,不易于携带与存放。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新型的可折叠儿童三轮车,折叠后体积较小。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儿童三轮车,包括具有展开和折叠状态的车架,所述车架包括前支架组件、左后支架组件、右后支架组件、主车架、鞍座、设置在所述前支架组件下方的前轮、设置在所述左后支架组件上的左后轮、设置在所述右后支架组件上的右后轮、以及将所述车架锁定在展开状态的锁定装置;所述主车架包括与所述前支架组件转动连接的前主车架以及半圆形后主车架,所述后主车架分别与所述左后支架组件和所述右后支架组件相对转动,所述前主车架和所述后主车架的一端部转动连接,所述鞍座设置在所述后主车架的另一端部上;当所述车架由所述展开状态向所述折叠状态转换时,所述前主车架带动所述前支架组件及所述前轮收拢于所述后主车架所包围的范围内,所述左后支架组件和所述右后支架组件分别相对所述后主车架转动并收拢在所述后主车架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前支架组件包括前叉,所述前轮转动设置在所述前叉的下方;所述前叉向上延伸有一竖把,所述竖把上端部连接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车把杆。
进一步地,所述前主车架包括弧形杆和与所述弧形杆的上端部固定连接的套管,所述弧形杆的下端部与所述后主车架转动连接,所述竖把转动插设在所述套管中,在所述车架的折叠状态下,所述弧形杆沿所述后主车架所在的圆周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竖把包括上竖把、与所述上竖把通过第一轴转动连接的下竖把,所述第一轴的轴心线在所述车架的展开状态下沿左右方向延伸,在所述车架的折叠状态下,所述上竖把绕所述第一轴转动并带动所述车把杆靠拢在所述鞍座的上方,其优点在于使得儿童三轮车的折叠体积进一步减小。
进一步地,所述左后支架组件包括在所述车架的展开状态下均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左后杆以及左转动件,所述左后杆的一端部与所述后主车架绕第二轴转动连接,所述左后杆的另一端部与所述左转动件连接,所述左后轮绕所述左转动件与所述左后支架组件转动连接;所述右后支架组件包括在所述车架的展开状态下均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右后杆以及右转动件,所述右后杆的一端部与所述后主车架绕第三轴转动连接,所述右后杆的另一端部与所述右转动件连接,所述右后轮绕所述右转动件与所述右后支架组件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轴的轴心线和所述第三轴的轴心线均沿上下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轴的轴心线和所述第三轴的轴心线重合。
进一步地,所述左转动件与所述左后杆绕第四轴转动连接,所述右转动件与所述右后杆绕第五轴转动连接,且所述第四轴的轴心线和所述第五轴的轴心线均沿上下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左后支架组件与所述后主车架之间设置有左第一连接件和左第二连接件,所述左第一连接连接件与所述左第二连接件绕第六轴转动连接,所述左第一连接件转动插设在所述后主车架中且所述左第一连接件的转动轴心线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左后支架组件包括左折弯杆和在所述车架的展开状态下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左转动件,所述左折弯杆的一端部与所述左转动件连接,所述左后轮绕所述左转动件与所述左后支架组件转动连接,所述左折弯杆的另一端部绕第七轴与所述左第二连接件转动连接,且所述第六轴和所述第七轴相互垂直;所述右后支架组件与所述后主车架之间设置有右第一连接件和右第二连接件,所述右第一连接连接件与所述右第二连接件绕第八轴转动连接,所述右第一连接件转动插设在所述后主车架中且所述右第一连接件的转动轴心线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右后支架组件包括右折弯杆和在所述车架的展开状态下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右转动件,所述右折弯杆的一端部与所述右转动件连接,所述右后轮绕所述右转动件与所述右后支架组件转动连接,所述右折弯杆的另一端部绕第九轴与所述右第二连接件转动连接,且所述第八轴和所述第九轴相互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左折弯杆背离所述后主车架一侧的折弯夹角为钝角;所述右折弯杆背离所述后主车架一侧的折弯夹角也为钝角,其优点在于使得左后轮和右后轮在车架展开状态下的轮间距较大,且在车架的折叠过程中左后轮和右后轮不会与主车架产生干涉。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的儿童三轮车包括前支架组件、左后支架组件、右后支架组件、主车架、鞍座、设置在前支架组件下方的前轮、设置在左后支架组件上的左后轮以及设置在右后支架组件上的右后轮,主车架包括前主车架以及与前主车架转动连接的半圆形后主车架,当车架由展开状态下向折叠状态转换时,前主车架带动前支架组件及前轮收拢于后主车架所包围的范围内,左后支架组件和右后支架组件分别相对后主车架转动并收拢在后主车架的两侧,使得折叠后的儿童三轮车折叠简单,且折叠后结构紧凑。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儿童三轮车在车架展开状态下的立体图(实施例1);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儿童三轮车在折叠过程中的立体图,此时前支架组件相对主车架转动(实施例1);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儿童三轮车在折叠过程中的立体图,此时前轮收拢在后主车架所包围的范围内(实施例1);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儿童三轮车在折叠过程中的立体图,此时左后轮和右后轮收拢在主车架两侧(实施例1);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儿童三轮车在车架折叠状态时的立体图(实施例1);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儿童三轮车在车架展开状态下的立体图(实施例2);
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儿童三轮车分别将左后支架组件和右后支架组件与主车架拆分开的示意图(实施例2);
附图8为附图7中A部分的放大图(实施例2);
附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儿童三轮车在折叠过程中的立体图,此时前轮收拢在后主车架所包围的范围内(实施例2);
附图10为本实用的儿童三轮车在折叠过程中的立体图,此时左后支架组件和右后支架组件相对后主车架旋转(实施例2);
附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儿童三轮车在车架折叠状态时的立体图(实施例2)。
图中标号为:
1、鞍座;2a、前轮;2b、左后轮;2c、右后轮;3aa、弧形杆;3ab、套管;3b、后主车架;4a、前叉;4b、上竖把;4c、车把杆;5a、第一轴;5b、第二轴;5c、第五轴;5d、第六轴;5e、第七轴;6a、左后杆;6b、左转动件;6c、左第一连接件;6d、左第二连接件;6e、左折弯杆;7a、右后杆;7b、右转动件;7c、右第一连接件;7d、右第二连接件;7e、右折弯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
实施例1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儿童三轮车包括具有展开和折叠状态的车架,车架包括前支架组件、左后支架组件、右后支架组件、主车架、鞍座1、设置在前支架组件下方的前轮2a、设置在左后支架组件上的左后轮2b、设置在右后支架组件上的右后轮2c、以及将车架锁定在展开状态的锁定装置(图中未示出)。
前支架组件包括前叉4a,前轮2a转动设置在前叉4a的下方,前叉4a向上延伸有一竖把,竖把上端部连接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车把杆4c。具体地,竖把包括上竖把4b、与上竖把通过第一轴5a转动连接的下竖把,第一轴5a的轴心线在车架的展开状态下沿左右方向延伸,在车架的折叠状态下,上竖把4b绕第一轴5a转动并带动车把杆4c靠拢在鞍座1的上方,从而进一步减小儿童三轮车的折叠体积。
主车架包括与前支架组件转动连接的前主车架以及半圆形后主车架3b,后主车架3b分别与左后支架组件和右后支架组件相对转动,前主车架和后主车架3b的一端部转动连接,鞍座1设置在后主车架3b的另一端部上。
具体地,前主车架包括弧形杆3aa和与弧形杆3aa的上端部固定连接的套管3ab,弧形杆3aa的下端部与后主车架3b转动连接,竖把转动插设在套管3ab中,在车架的折叠状态下,弧形杆3aa沿后主车架所在的圆周方向延伸。
左后支架组件包括在车架的展开状态下均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左后杆6a以及左转动件6b,左后杆6a的一端部与后主车架3b绕第二轴5b转动连接,左后杆6a的另一端部与左转动件6b连接,左后轮2b绕左转动件6b与左后支架组件转动连接;右后支架组件包括在车架的展开状态下均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右后杆7a以及右转动件7b,右后杆7a的一端部与后主车架3b绕第三轴转动连接,右后杆7a的另一端部与右转动件7b连接,右后轮2c绕右转动件7b与右后支架组件转动连接。
具体地,第二轴5b的轴心线和第三轴的轴心线均沿上下方向延伸,本实施例中第二轴5b的轴心线和第三轴的轴心线重合。
本实施例中左转动件6b与左后杆6a绕第四轴转动连接,右转动件7b与右后杆7a绕第五轴5c转动连接,且第四轴的轴心线和第五轴5c的轴心线均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第四轴和第五轴5c的优点在于在车架折叠过程中可将左转动件6b相对左后杆6a进一步转动,右转动件7b相对右后杆7a进一步转动,防止左后轮2b和右后轮2c与主车架产生干涉,缩小儿童三轮车的折叠体积。
当车架由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转换时,前主车架相对后主车架3b由前向后转动180度,带动前支架组件及前轮2a收拢于后主车架3b所包围的范围内,左后杆6a绕第二轴5b相对后主车架3b转动并向后主车架3b靠拢,右后杆7a绕第三轴相对后主车架3b转动并向后主车架3b靠拢,左转动件6b绕第四轴相对左后杆6a逆时针转动从而带动左后轮2b与左后杆6a相抵,右转动件7b绕第五轴5c相对右后杆7a顺时针转动从而带动右后轮2c与右后杆7b相抵,使得左后支架组件和右后支架组件分别收拢在后主车架3b的两侧,上竖把4b绕第一轴5a相对下竖把转动,并靠拢在鞍座1的上方。
实施例2
如图6-11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主要区别在于左后支架组件的结构不同,左后支架组件与后主车架3b的连接方式不同;相应的右后车架组件的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不同,右后支架组件与后主车架3b的连接方式与实施例1中的也不同。
具体地,如图7-8所示,左后支架组件与后主车架3b之间设置有左第一连接件6c和左第二连接件6d,左第一连接连接件6c与左第二连接件6d绕第六轴5d转动连接,左第一连接件6c转动插设在后主车架3b中且左第一连接件6c的转动轴心线沿左右方向延伸,左后支架组件包括左折弯杆6e和在车架的展开状态下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左转动件6b,左折弯杆6e的一端部与左转动件6b连接,左后轮2b绕左转动件6b与左后支架组件转动连接,左折弯杆6e的另一端部绕第七轴5e与左第二连接件6d转动连接,且第六轴5d和第七轴5e相互垂直;
相应地,右后支架组件与后主车架3b之间设置有右第一连接件7c和右第二连接件7d,右第一连接连接件7c与右第二连接件7d绕第八轴转动连接,右第一连接件7c转动插设在后主车架3b中且右第一连接件7c的转动轴心线沿左右方向延伸,右后支架组件包括右折弯杆7e和在所述车架的展开状态下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右转动件7b,右折弯杆7e的一端部与右转动件7b连接,右后轮2c绕右转动件7b与右后支架组件转动连接,右折弯杆7e的另一端部绕第九轴与右第二连接件7d转动连接,且第八轴和第九轴相互垂直。
如图6-7、9所示,左折弯杆6e背离后主车架3b一侧的折弯夹角α为钝角,如图6所示,右折弯杆7e背离后主车架3b一侧的折弯夹角β也为钝角,钝角的设置使得在车架的展开状态下左后轮2b和右后轮2c之间的轮间距更大。
如图10所示,通过上述设置的左后支架组件和后主车架3b之间的连接结构,在车架的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转换的过程中,将左折弯杆6e相对后主车架3b逆时针或者顺时针转动(本实施例中是顺时针转动),使得左折弯杆6e相对后主车架3b转动的过程中左后轮2b能逐渐靠拢后主车架3b,同样地通过上述设置的右后支架组件和后主车架3b之间的连接结构,在车架的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转换的过程中,将右折弯杆7e相对后主车架3b逆时针或者顺时针转动(本实施例中是顺时针转动),使得右折弯杆7e相对后主车架3b转动的过程中右后轮2c能逐渐靠拢后主车架3b,从而使得整个儿童三轮车的折叠体积更小。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儿童三轮车,包括具有展开和折叠状态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前支架组件、左后支架组件、右后支架组件、主车架、鞍座、设置在所述前支架组件下方的前轮、设置在所述左后支架组件上的左后轮、设置在所述右后支架组件上的右后轮、以及将所述车架锁定在展开状态的锁定装置;
所述主车架包括与所述前支架组件转动连接的前主车架以及半圆形后主车架,所述后主车架分别与所述左后支架组件和所述右后支架组件相对转动,所述前主车架和所述后主车架的一端部转动连接,所述鞍座设置在所述后主车架的另一端部上;
当所述车架由所述展开状态向所述折叠状态转换时,所述前主车架带动所述前支架组件及所述前轮收拢于所述后主车架所包围的范围内,所述左后支架组件和所述右后支架组件分别相对所述后主车架转动并收拢在所述后主车架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儿童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架组件包括前叉,所述前轮转动设置在所述前叉的下方;所述前叉向上延伸有一竖把,所述竖把上端部连接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车把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儿童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主车架包括弧形杆和与所述弧形杆的上端部固定连接的套管,所述弧形杆的下端部与所述后主车架转动连接,所述竖把转动插设在所述套管中,在所述车架的折叠状态下,所述弧形杆沿所述后主车架所在的圆周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儿童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把包括上竖把、与所述上竖把通过第一轴转动连接的下竖把,所述第一轴的轴心线在所述车架的展开状态下沿左右方向延伸,在所述车架的折叠状态下,所述上竖把绕所述第一轴转动并带动所述车把杆靠拢在所述鞍座的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儿童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后支架组件包括在所述车架的展开状态下均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左后杆以及左转动件,所述左后杆的一端部与所述后主车架绕第二轴转动连接,所述左后杆的另一端部与所述左转动件连接,所述左后轮绕所述左转动件与所述左后支架组件转动连接;所述右后支架组件包括在所述车架的展开状态下均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右后杆以及右转动件,所述右后杆的一端部与所述后主车架绕第三轴转动连接,所述右后杆的另一端部与所述右转动件连接,所述右后轮绕所述右转动件与所述右后支架组件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儿童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的轴心线和所述第三轴的轴心线均沿上下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儿童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的轴心线和所述第三轴的轴心线重合。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儿童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转动件与所述左后杆绕第四轴转动连接,所述右转动件与所述右后杆绕第五轴转动连接,且所述第四轴的轴心线和所述第五轴的轴心线均沿上下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儿童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后支架组件与所述后主车架之间设置有左第一连接件和左第二连接件,所述左第一连接连接件与所述左第二连接件绕第六轴转动连接,所述左第一连接件转动插设在所述后主车架中且所述左第一连接件的转动轴心线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左后支架组件包括左折弯杆和在所述车架的展开状态下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左转动件,所述左折弯杆的一端部与所述左转动件连接,所述左后轮绕所述左转动件与所述左后支架组件转动连接,所述左折弯杆的另一端部绕第七轴与所述左第二连接件转动连接,且所述第六轴和所述第七轴相互垂直;
所述右后支架组件与所述后主车架之间设置有右第一连接件和右第二连接件,所述右第一连接连接件与所述右第二连接件绕第八轴转动连接,所述右第一连接件转动插设在所述后主车架中且所述右第一连接件的转动轴心线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右后支架组件包括右折弯杆和在所述车架的展开状态下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右转动件,所述右折弯杆的一端部与所述右转动件连接,所述右后轮绕所述右转动件与所述右后支架组件转动连接,所述右折弯杆的另一端部绕第九轴与所述右第二连接件转动连接,且所述第八轴和所述第九轴相互垂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儿童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折弯杆背离所述后主车架一侧的折弯夹角为钝角;所述右折弯杆背离所述后主车架一侧的折弯夹角也为钝角。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588510.6U CN212401450U (zh) | 2020-04-20 | 2020-04-20 | 一种儿童三轮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588510.6U CN212401450U (zh) | 2020-04-20 | 2020-04-20 | 一种儿童三轮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401450U true CN212401450U (zh) | 2021-01-26 |
Family
ID=743704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588510.6U Active CN212401450U (zh) | 2020-04-20 | 2020-04-20 | 一种儿童三轮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401450U (zh) |
-
2020
- 2020-04-20 CN CN202020588510.6U patent/CN21240145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343925B (zh) | 可收合婴儿车车架 | |
CN200992276Y (zh) | 三折式折叠自行车 | |
CN205554268U (zh) | 儿童推车 | |
CN212401450U (zh) | 一种儿童三轮车 | |
CN211642465U (zh) | 折叠童车 | |
CN206155526U (zh) | 儿童推车 | |
CN212637780U (zh) | 儿童三轮车 | |
CN201914297U (zh) | 一种婴儿推车 | |
CN211995807U (zh) | 一种儿童推车 | |
CN212828854U (zh) | 一种童车 | |
CN106882217A (zh) | 一种儿童推车 | |
CN212828873U (zh) | 儿童三轮车 | |
CN212637611U (zh) | 折叠推车 | |
CN206615259U (zh) | 一种儿童推车 | |
CN210502821U (zh) | 一种儿童推车 | |
CN207389413U (zh) | 一种多功能折叠儿童车 | |
CN207345905U (zh) | 一种可收合的三段式婴儿伞车 | |
CN108016480B (zh) | 一种可折叠的婴儿推车 | |
CN201362284Y (zh) | 可折叠的儿童推车 | |
CN201362286Y (zh) | 一种可折叠的儿童推车 | |
CN205930846U (zh) | 折叠式婴儿推车 | |
CN202358149U (zh) | 儿童推车 | |
CN211167039U (zh) | 一种儿童推车 | |
CN202294917U (zh) | 儿童推车 | |
CN214524009U (zh) | 儿童推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