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92361U - 移相器 - Google Patents

移相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92361U
CN212392361U CN202021459219.5U CN202021459219U CN212392361U CN 212392361 U CN212392361 U CN 212392361U CN 202021459219 U CN202021459219 U CN 202021459219U CN 212392361 U CN212392361 U CN 2123923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put
cable
line section
phase shifter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45921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露
徐澄宇
李振华
张万强
许文恺
顾梦云
徐哲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Lixu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Luxshare RF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Luxshare RF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Luxshare RF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45921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923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923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92361U/zh
Priority to US17/376,383 priority patent/US11682815B2/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18Phase-shif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18Phase-shifters
    • H01P1/184Strip line phase-shifters

Landscapes

  • Waveguide Switches, Polarizers, And Phase Shift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移相器,其包括基座、线路基板、移相件以及多条第一输出线缆。线路基板设置于基座并具有主馈线路和至少一条分馈线路,主馈线路具有输入线路段。分馈线路位于主馈线路的一侧,并具有两个输出线路段和弧形线路段。弧形线路段设置于两个输出线路段之间。移相件与线路基板转动连接并具有耦合带,耦合带的一端与输入线路段耦合,其另一端与弧形线路段耦合。多条第一输出线缆分别与对应的输出线路段的一端连接并输出不同的相位值。其中多条第一输出线缆的长度均相同,每个输出线路段的长度根据输出的相位值而定。

Description

移相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相器。
背景技术
随着5G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和通信频段的增加,双极化多频段基站天线成为市场的主流。为了实现天线的智能化,根据终端用户分布区域的变化而进行电磁波束指向和覆盖的实时调整是最主要的关键。
移相器是改变天线波速指向的核心部件,通过调节分配到各辐射单元相位差实现波束指向的变化。理论上,有许多种方法可以改变相位差。目前最常见的方法是直接改变电流通路的长度,像是PCB板移相器。或者,也可以使用介质片来改变电流通路四周的介电常数,像是腔体介质移相器。
若是打算改变电流通路长度以调整相位差(亦即,使用PCB板移相器),一般来说是调节跟移相器连接的同轴线的长度。实际运用中,在频段698-960MHz和频段1710-2690MHz中,通过不同长度的同轴线来调节相位差是可行的。但是在3.3-4.2GHz的这个高频段中,仅1mm的同轴线长就会引起6.45度的相位变化。而在批量生产时,切线公差基本只能控制在±0.5mm,也就是说,切线公差的最大正值与最大负值之间可能会引起6.45度的相位变化,这会导致下倾角的错误。如何解决由于切线公差所引起的相位变化,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移相器,解决目前移相器中使用不等长的同轴线以改变相位角,但却受限于同轴线的生产公差,而无法得到精确相位角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提供一种移相器,包括基座、线路基板、移相件以及多条第一输出线缆。线路基板设置于基座,线路基板具有主馈线路和至少一条分馈线路,主馈线路具有输入线路段。至少一条分馈线路位于主馈线路的一侧,至少一条分馈线路具有两个输出线路段和弧形线路段,弧形线路段设置于两个输出线路段之间。移相件与线路基板转动连接,并且具有耦合带,耦合带的一端与输入线路段对应并且耦合,其另一端与弧形线路段对应并且耦合。多条第一输出线缆分别与对应的输出线路段远离弧形线路段的一端连接,多条第一输出线缆所输出的相位值不同。其中多条第一输出线缆的长度均相同,每个输出线路段的长度彼此不同,每个输出线路段的长度根据与其连接的第一输出线缆所输出的相位值而定。
本申请的移相器采用等长度的同轴线,在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仅生产一种同轴线能够提高产品良率,也能够避免因为切线公差而导致精确度不足。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移相器的正视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线路基板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移相件的底视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移相器的斜视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移相器的分解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移相器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区域A的放大图;
图8是图6中区域B的放大图;
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移相器的另一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以及图2,其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移相器的正视图以及线路基板的示意图。如图所示,移相器1包括基座11、线路基板12、移相件13以及多条第一输出线缆14。线路基板12设置于基座11,线路基板12具有主馈线路121和至少一条分馈线路122,主馈线路121具有主输入线路段1211。至少一条分馈线路122位于主馈线路121的一侧,每条分馈线路122具有两个输出线路段和弧形线路段,弧形线路段设置于两个输出线路段之间。请一并参阅图3,其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移相件的底视图。移相件13与线路基板12转动连接,并且具有耦合带131。耦合带131设置于移相件13靠近线路基板12的表面上。耦合带131的一端与主输入线路段1211对应并且耦合,其另一端与每一分馈线路122的弧形线路段对应并且耦合。多条第一输出线缆14分别与对应的输出线路段远离弧形线路段的一端连接,多条第一输出线缆14所输出的相位值不同,多条第一输出线缆14的长度均相同。至少一条分馈线路122的多个输出线路段的长度均不同,每个输出线路段的长度根据与其连接的第一输出线缆14所输出的相位值而定。
在一实施例中,分馈线路122的数量可只有一条,例如为图1与图2所示的第一分馈线路122A,第一分馈线路122A包括第一输出线路段1221、第二输出线路段1223和第一弧形线路段1222,第一弧形线路段1222设置于第一输出线路段1221和第二输出线路段1223之间。多条第一输出线缆14所输出的相位值不同,多条第一输出线缆14的长度均相同。第一分馈线路122A的第一输出线路段1221和第二输出线路段1223的长度均不同,第一输出线路段1221和第二输出线路段1223的长度根据与其连接的第一输出线缆14所输出的相位值而定。
在一实施例中,分馈线路122的数量为两条,两个分馈线路122分别称为第一分馈线路122A和第二分馈线路122B(如图1与图2所示),第一分馈线路122A和第二分馈线路122B间隔排列于主馈线路121的上侧,第一分馈线路122A较第二分馈线路122B远离主馈线路121。第一分馈线路122A包括第一输出线路段1221、第二输出线路段1223和第一弧形线路段1222,第一弧形线路段1222设置于第一输出线路段1221和第二输出线路段1223之间。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输出线路段1221位于第一弧形线路段1222的右侧,第二输出线路段1223设置于第一弧形线路段1222的左侧。第二分馈线路122B包括第三输出线路段1224、第四输出线路段1226和第二弧形线路段1225,第二弧形线路段1225设置于第三输出线路段1224和第四输出线路段1226之间。于本实施例中,第三输出线路段1224位于第二弧形线路段1225的右侧,第四输出线路段1226位于第二弧形线路段1225的左侧。
在本实施例中,每条分馈线路122的输出线路段与相邻的分馈线路122的输出线路段之间具有间距,间距大于等于2.5毫米。举例来说,第一分馈线路122A的第一输出线路段1221与第二分馈线路122B的第三输出线路段1224之间的间距是大于等于2.5毫米。同样地,分馈线路的输出线路段与分馈线路相邻的主馈线路的主输入线路段之间具有间距,间距大于等于2.5毫米。举例来说,第四输出线路段1226与主输入线路段1211之间,其最短的间距是2.5毫米。通过设置大于等于2.5毫米的线路间的间距,以避免线路中的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互相干扰。
在一实施例中,耦合带13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分馈线路122A的第一弧形线路段1222和第二分馈线路122B的第二弧形线路段1225对应并且耦合。后文中将更详细地描述移相件13的细节。
在一实施例中,本实施例的第一输出线路段1221、第二输出线路段1223、第三输出线路段1224和第四输出线路段1226分别与第一输出线缆14连接,也表示第一输出线缆14的数量为四条。本实施例的移相器1还包括输入线缆15,输入线缆15与主输入线路段1211远离耦合带131的一端连接,输入线缆15的长度与第一输出线缆14的长度相同。
为了下述能清楚的说明,于此先定义与第一输出线路段1221连接的第一输出线缆14为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出线路段1223连接的第一输出线缆14为第二输出端,与第三输出线路段1224连接的第一输出线缆14为第三输出端,与第四输出线路段1226连接的第一输出线缆14为第四输出端,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第三输出端和第四输出端所输出的相位值均不同。
本实施例的移相器1于使用时,主馈线路121的主输入线路段1211通过移相件13的耦合带131与分馈线路122的弧形线路段耦合,然后与输出线路段连接的第一输出线缆14输出相位值,举例说明,第一输出端欲输出特定相位值,主馈线路121的主输入线路段1211通过移相件13的耦合带131与第一分馈线路122A的第一弧形线路段1222耦合,与第一输出线路段1221连接的第一输出线缆14输出所述特定相位值。第二输出端欲输出另一特定相位值,主馈线路121的主输入线路段1211通过移相件13的耦合带131与第一分馈线路122A的第一弧形线路段1222耦合,与第二输出线路段1223连接的第一输出线缆14输出所述另一特定相位值。
以第一分馈线路122A进一步说明,耦合带131将弧形线路段分为第一线路和第二线路,第一线路与第一输出线路段1221连接,第二线路与第二输出线路段1223连接。第一线路的长度、第一输出线路段1221的长度和与第一输出线路段1221连接的第一输出线缆14的长度的总和与第一输出端所输出的相位值对应,第二线路的长度、第二输出线路段1223的长度和与第二输出线路段1223连接的第一输出线缆14的长度的总和与第二输出端所输出的相位值对应。然后与第一输出线路段1221连接的第一输出线缆14的长度和与第二输出线路段连接的第一输出线缆14的长度相同,第一弧形线路段1222的长度固定,因此为了使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输出的相位值不同,仅能调整第一输出线路段1221的长度和第二输出线路段1223的长度。第二分馈线路122B的原理与第一分馈线路122A的原理相同,于此不再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输出线路段1221、第二输出线路段1223、第三输出线路段1224和第四输出线路段1226的长度均不同,第一输出线路段1221的长度根据与第一输出线路段1221连接的第一输出线缆14(第一输出端)所输出的相位值而定,第二输出线路段1223的长度根据与第二输出线路段1223连接的第一输出线缆14(第二输出端)所输出的相位值而定,第三输出线路段1224的长度根据与第三输出线路段1224连接的第一输出线缆14(第三输出端)所输出的相位值而定,第四输出线路段1226的长度根据与第二输出线路段1223连接的第一输出线缆14(第四输出端)所输出的相位值而定。
如此一来,本实施例的移相器1就能够采用固定长度的第一输出线缆14,并通过不同长度的第一输出线路段1221、第二输出线路段1223、第三输出线路段1224、第四输出线路段1226来改变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第三输出端和第四输出端所输出的相位值。
进一步地,每个分馈线路122的两个输出线路段的至少一个具有弯折段。举例来说,第一分馈线路122A中,第一输出线路段1221不具有弯折段,第二输出线路段均具有弯折段,第二分馈线路122B中,第三输出线路段和第四输出线路段均具有弯折段。每个弯折段具有至少一个弯折部,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输出线路段1223的弯折段具有3个弯折部,即3个弯折部串连排列。第三输出线路段1224的弯折段具有2个弯折部,即2个弯折部串连排列。第四输出线路段1226的弯折段具有3.5个弯折部,即3.5个弯折部串连排列。于本实施例中,每个弯折部为U型结构,即每个输出线路段为多个U形结构串连排列。同一分馈线路122的两个输出线路段均具有弯折段时,其中一个输出线路段的弯折段的弯折部的数量会大于另一个输出线路段的弯折段的弯折部的数量,例如:第二分馈线路122B中,第四输出线路段1226的弯折部的数量大于第三输出线路段1224的弯折部的数量。每一输出线路的弯折段用以缩短分馈线路的长度,如此缩小线路基板12的体积,进而缩小移相器1的体积。每个输出线路段的弯折段的弯折部的数量也是根据对应的输出端所述输出的相位值而定,因每个输出线路段的长度均不同,又为了同时设置于同一长度的线路基板12上,所以每个输出线路段的弯折部的数量根据输出线路段的长度而定,换句话说,输出线路段的长度越长,弯折部的数量越多,输出线路段的长度越短,弯折部的数量越少,甚至不需设置弯折段。
另外,移相器1还包括第二输出线缆16,主馈线路121还具有主输出线路段1212,主输出线路段1212的一端与主输入线路段1211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二输出线缆16连接,第二输出线缆16所输出的相位值与多条第一输出线缆14所输出的相位值不同,第二输出线缆16的长度与第一输出线缆14的长度相同。主输出线路段1212的长度根据第二输出线缆16所输出的相位值而定。与主输出线路段1212连接的第二输出线缆16称为第五输出端。
主输出线路段1212的结构与每条分馈线路122的输出线路段的结构相同,本实施例的主输出线路段1212具有弯折段,且主输出线路段1212的弯折段具有多个弯折部,本实施例的主输出线路段1212的弯折部的数量大于第二输出线路段1223、第三输出线路段1224和第四输出线路段1226的弯折部的数量。在一实施例中,本实施例的主输出线路段1212的弯折部数量为4.5个,主输出线路段1212的弯折段为4.5个弯折部串连排列,每个弯折部为U形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输出线路段的弯折段的弯折部的形状可以不限于U形结构,弯折部的形状还可以是C型、Ω型、M型以及W型中的任意一种。应当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弧形线路段1222以及第二弧形线路段1225是圆弧形状,且为没有明显弯折的走线。也就是说,在第一弧形线路段1222以及第二弧形线路段1225上并未设置有弯折段,亦即没有弯折部存在。
请参阅图4,其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移相器的分解图。如图所示,移相器1还包括多个线缆接头17与多个线缆固定件18,多条第一输出线缆14、第二输出线缆16和输入线缆15分别通过对应的线缆接头17固定于线路基板12上。换句话说,每条第一输出线缆14通过对应的线缆接头17固定于线路基板12上,以与对应的输出线路段连接,第二输出线缆16通过对应的线缆接头固定于线路基板12上,以与主输出线路段1212连接,输入线缆15通过对应的线缆接头17固定于线路基板12上,以与主输入线路段1211连接。
多条第一输出线缆14、第二输出线缆16和输入线缆15分别通过对应的线缆固定件18固定于基座11上,避免多条第一输出线缆14、第二输出线缆16和输入线缆15于使用过程中发生相互交错打结的问题,也避免多条第一输出线缆14、第二输出线缆16和输入线缆15因外力而容易与线路基板12脱离的问题。
在一实施例中,基座11包括基板固定部111、窗口112与线缆固定部113,窗口112贯通基座11且位于基板固定部111与线缆固定部113之间。线路基板12固定于基板固定部111。举例来说,可以通过设置铆钉或是粘胶的方式将线路基板12与基板固定部111固定连接。线路基板12的边缘与窗口112靠近基板固定部111的边缘重叠,线缆接头17位于窗口112且夹设于线路基板12的边缘。线缆固定件18包括线材容置槽181与卡合件182。卡合件182卡合于线缆固定部113。具体而言,可以在线缆固定部113上预先设置有多个卡合孔1131,第一输出线缆14、第二输出线缆16或输入线缆15设置于线缆固定部113上,第一输出线缆14、第二输出线缆或输入线缆15的两侧分别具有卡合孔1131。当线缆固定件18设置于第一输出线缆14、第二输出线缆或输入线缆15上时,第一输出线缆14、第二输出线缆或输入线缆15位于线缆固定件18的线材容置槽181中,卡合件182设置于两个卡合孔1131中,以固定第一输出线缆14、第二输出线缆或输入线缆15于线缆固定部113上。
请复阅图2,主输入线路段1211具有输入端部1211A和耦合端部1211B,耦合端部1211B与耦合带131对应耦合,输入端部1211A的宽度一致。进一步地,输入端部1211A还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设置不同的宽度。由于导线的电阻与导体体积成反比,因此在固定导线厚度的情况下,输入端部1211A的宽度越大,则信号传输时的阻抗越小。
请参阅图5至图7,其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移相器的分解图、示意图以及图6中区域A的放大图。如图所示,移相器1还包括接地层19,接地层19设置于线路基板12靠近基座11的表面上。接地层19可以由金属、导电胶带等可以导电的材质组成。在本实施例中,主馈线路121的主输出线路段1212还包括分支线路段12121。分支线路段12121的两端连接主输出线路段1212。线路基板12具有导电穿孔123,导电穿孔123贯穿分支线路段12121。分支线路段12121通过导电穿孔123与接地层19电性连接。基座11具有与导电穿孔123对应的穿孔。当通过线路基板12的电流量过大时,例如遭遇雷击,分支线路段12121能将过大的电流通过导电穿孔123导向接地层19,以避免整个移相器1受损。当然也能在分馈线路122的输出线路段上设置分支线路段,于此不再赘述。
请一并参阅图8,其是图6中区域B的放大图。如图所示,基座11具有导热凸台114与导热柱115,且导热凸台114与导热柱115设置在邻近主输入线路段1211的位置。线路基板12包括锡盘124,导热柱115穿过线路基板12,导热凸台114与线路基板12通过导热柱115压铆固定,导热柱115与锡盘124彼此焊接。导热凸台114可以是热传导良好的金属所构成,举例来说,可以是银、铜、金、铝、锡或其它任何适合之金属材料、或包含上述金属材料之合金,但不限于此。类似地,导热柱115所使用的材料可以与导热凸台114相同或相似。线路基板12上的线路在信号传输过程中会产生热量,且产生的热量与信号的功率呈正相关。当信号传输过程产生的热量过高时,会大幅度地提高线路的电阻,甚至有可能让线路烧融导致断路。通过锡盘124以及导热柱115将热量导向导热凸台114,通过导热凸台114将热量以热辐射方式,或是与空气产生热对流的方式散佚,有效地避免线路烧融,也代表移相器1能够承受更大的信号功率。除此之外,本实施例还可以搭配上述所提到的接地层19。由于接地层19为电的良导体,同时也是热的良导体。因此也能够进一步地帮助散热。在实际使用中,通过设置上述的导热元件,移相器1能够符合2小时250W的功率试验。
请一并参阅图9,其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移相器的另一分解图,并同时复阅图3。移相件13的一端转动连接线路基板12,并且位于主输入线路段1211的一端。在一实施例中,线路基板12具有定位枢纽125。移相件13通过定位枢纽枢125设于线路基板12上。耦合带131的一端与主输入线路段1211接触。线路基板12的边缘具有移动缺口126与设置于移动缺口126中的弧形侧壁127,移相件13的另一端活动设置于弧形侧壁127且设置为于移动缺口126中移动。在一实施例中,移相件13的另一端具有卡勾132,卡勾132活动设置于弧形侧壁127上。
进一步地,移相件13还包括耦合基板133和移动座134,耦合基板133设置于移动座134上,耦合带131位于耦合基板133与线路基板12邻接的表面上,耦合基板133位于移动缺口126的一端具有定位缺口1331,卡勾132自定位缺口1331延伸,弧形侧壁127夹于卡勾132与耦合基板133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座134还具有让位缺口1341,让位缺口1341与定位缺口1331对应。具体而言,让位缺口1341是由卡勾132朝向弧形侧壁127延伸所形成的。也就是说,移相件13通过让位缺口1341使卡勾132与弧形侧壁127连接,并能够于移动缺口126中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座134的远离线路基板12的表面上还设置有握持部135。通过转动握持部135带动连接的耦合基板133移动,使位于耦合基板133上的耦合带131与不同的第一输出线路段1221连接,能够输出不同相位值的信号。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移相器采用等长度的同轴线,在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仅生产一种同轴线能够提高产品良率,也能够避免因为切线公差而导致精确度不足。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16)

1.一种移相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
线路基板,设置于所述基座,所述线路基板具有主馈线路和至少一条分馈线路,所述主馈线路具有主输入线路段;至少一条所述分馈线路位于所述主馈线路的一侧,至少一条所述分馈线路具有两个输出线路段和弧形线路段,所述弧形线路段设置于两个所述输出线路段之间;
移相件,与所述线路基板转动连接,并且具有耦合带,所述耦合带的一端与所述主输入线路段对应并且耦合,其另一端与所述弧形线路段对应并且耦合;
多条第一输出线缆,分别与对应的所述输出线路段远离所述弧形线路段的一端连接,多条所述第一输出线缆所输出的相位值不同;
其中多条所述第一输出线缆的长度均相同,每个所述输出线路段的长度彼此不同,每个所述输出线路段的长度根据与其连接的所述第一输出线缆所输出的相位值而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输出线路段的至少一个具有弯折段。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输出线路段都具有弯折段,每个所述弯折段具有至少一个弯折部,其中一个所述输出线路段的所述弯折段的所述弯折部数量大于另一个所述输出线路段的所述弯折段的所述弯折部数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输入线缆,所述输入线缆与所述主输入线路段远离所述耦合带的一端连接,所述输入线缆的长度与所述第一输出线缆的长度相同。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输出线缆,所述主馈线路还具有主输出线路段,所述主输出线路段的一端与所述主输入线路段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输出线缆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线缆所输出的相位值与多条所述第一输出线缆所输出的相位值不同,所述第二输出线缆的长度与所述第一输出线缆的长度相同,所述主输出线路段的长度根据所述第二输出线缆所输出的相位值而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输出线路段具有弯折段,所述弯折段具有弯折部,所述主输出线路段的所述弯折段的所述弯折部数量大于所述输出线路段的所述弯折段的所述弯折部的数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线路段与所述主输出线路段的多个所述弯折部为串连排列的多个U形结构。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线缆接头与多个线缆固定件,多条所述第一输出线缆、所述第二输出线缆和所述输入线缆分别通过对应的所述线缆接头固定于所述线路基板上;多条所述第一输出线缆、所述第二输出线缆和所述输入线缆分别通过对应的所述线缆固定件固定于所述基座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包括基板固定部、窗口与线缆固定部,所述窗口贯通所述基座且位于所述基板固定部与所述线缆固定部之间;所述线路基板固定于所述基板固定部,所述线路基板的边缘重叠所述窗口,所述线缆接头位于所述窗口且夹设于所述线路基板的边缘;所述线缆固定件包括线材容置槽与卡合件,所述卡合件卡合于所述线缆固定部,多条所述第一输出线缆、所述第二输出线缆和所述输入线缆分别容置于对应的所述线材容置槽中。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输入线路段具有输入端部和耦合端部,所述耦合端部与所述耦合带对应耦合,所述输入端部的宽度一致。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地层,所述接地层设置于所述线路基板靠近所述基座的表面上。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具有导热凸台与导热柱,所述线路基板包括锡盘,所述导热柱穿过所述线路基板,所述导热凸台与所述线路基板通过所述导热柱压铆固定,所述导热柱与所述锡盘彼此焊接。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馈线路的数量为多条,每条所述分馈线路的所述输出线路段与相邻的所述分馈线路的所述输出线路段之间具有间距,所述间距大于等于2.5毫米。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相件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线路基板,并且位于所述主输入线路段的一端,所述耦合带的一端与所述主输入线路段接触;所述线路基板的边缘具有移动缺口与设置于所述移动缺口中的弧形侧壁,所述移相件的另一端活动设置于所述弧形侧壁且设置为于所述移动缺口中移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相件的另一端具有卡勾,所述卡勾活动设置于所述弧形侧壁上。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相件包括耦合基板和移动座,所述耦合基板设置于所述移动座上,所述耦合带位于所述耦合基板与所述线路基板邻接的表面上,所述耦合基板位于所述移动缺口的一端具有定位缺口,所述卡勾自所述定位缺口延伸,所述弧形侧壁夹于所述卡勾与所述耦合基板之间。
CN202021459219.5U 2020-07-22 2020-07-22 移相器 Active CN2123923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59219.5U CN212392361U (zh) 2020-07-22 2020-07-22 移相器
US17/376,383 US11682815B2 (en) 2020-07-22 2021-07-15 Phase shifter including a phase shifting member rotatable over an arc circuit section that is connected to cables secured to the phase shifte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59219.5U CN212392361U (zh) 2020-07-22 2020-07-22 移相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92361U true CN212392361U (zh) 2021-01-22

Family

ID=742531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459219.5U Active CN212392361U (zh) 2020-07-22 2020-07-22 移相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682815B2 (zh)
CN (1) CN21239236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13919A1 (zh) * 2021-04-06 2022-10-13 摩比天线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移相器及基站天线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3019720A1 (en) * 2001-08-23 2003-03-06 Ems Technologies, Inc. Microstrip phase shifter
US7298233B2 (en) * 2004-10-13 2007-11-20 Andrew Corporation Panel antenna with variable phase shifter
WO2017113120A1 (zh) 2015-12-29 2017-07-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移相器、天线和无线通信设备
CN209357881U (zh) 2019-02-22 2019-09-06 摩比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移相器模组、移相器及天线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13919A1 (zh) * 2021-04-06 2022-10-13 摩比天线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移相器及基站天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682815B2 (en) 2023-06-20
US20220029258A1 (en) 2022-0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Hwang et al. Quasi-Yagi antenna array with modified folded dipole driver for mmWave 5G cellular devices
CN108736162B (zh) 一种适用于5g终端装置的新型天线单元
US6677909B2 (en) Dual band slot antenna with single feed line
US6133883A (en) Wide band antenna having unitary radiator/ground plane
CN109301461B (zh) 一种小型化超宽带平面八木天线
US6359588B1 (en) Patch antenna
US11688947B2 (en) Radio frequency connectors, omni-directional WiFi antennas, omni-directional dual antennas for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 and related devices, systems, methods, and assemblies
JPH10150319A (ja) 反射板付ダイポ−ルアンテナ
GB2498546A (en) Double ridge horn antenna
CN102468531B (zh) 多频天线
EP1542315A1 (en) Ultra-wide band antenna having isotropic radiation pattern
CN101291017A (zh) 基于罗特曼透镜原理的基片集成波导多波束天线
WO2021000073A1 (zh) 天线振子、天线阵列和基站
US8872726B2 (en) Antenna device
JP6340690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CN110994168A (zh) 一种天线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2392361U (zh) 移相器
US8917216B2 (en) Antenna device with U-shaped slit
WO2021083055A1 (zh) 一种天线组件及通信设备
CN112490624B (zh) 一种WiFi天线及移动终端
CN212648490U (zh) 一种双频天线及iot设备
CN113178697A (zh) 电路板及电子设备
JP2007159091A (ja) 平面アンテナ構造
US6222488B1 (en) Antenna structure for communication
CN215911565U (zh) 移相器及基站天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Building 3, 5, and auxiliary buildings of the second phase standard factory building, No. 99 Xubang Road, Wuzho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5324

Patentee after: Suzhou Lixu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158, Jinchang Road, Jinxi Town, Kunshan City,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KUNSHAN LIXUN RF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