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87726U - 收液系统 - Google Patents

收液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87726U
CN212387726U CN202020807622.6U CN202020807622U CN212387726U CN 212387726 U CN212387726 U CN 212387726U CN 202020807622 U CN202020807622 U CN 202020807622U CN 212387726 U CN212387726 U CN 2123877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valve
liquid
electrolyte
liquid collecting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80762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邱立国
周理
张文科
廖文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Titans New Power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Titans New Power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Titans New Power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Titans New Power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80762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877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877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877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收液系统,包括:集液管,用于收集电解液源中排出的电解液;集液箱,与集液管通过第三控制阀连接,电解液经由集液管排放至集液箱中;负压源,与集液箱连接;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收液系统,能够实现自动收集电解液并能快速调整收集电解液时的收液状态。

Description

收液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化成分容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收液系统。
背景技术
在锂电池的负压化成过程中,库位的气液过滤器对负压系统管道内含电解液的气雾转为液态并分离出来,储存在气液过滤器储液罐中,待储液罐到达满液时,通过生产线巡查人员手动进行储液罐收液工序,收液工作受到限制。
现有技术提出一种收液方法,库位气液过滤器储液罐满液时,通过人工手动单独对库位内的气液过滤器储液罐进行电解液排放和收集处理;该方法依赖于人工手动排出储液罐内的电解液和再次收集汇总处理,工作量繁琐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收液系统,能够在不依赖人工的情况下完成气液过滤器储液罐内电解液的排放和电解液集中收集。
本实用新型一方面的收液系统,包括:集液管,用于收集电解液源中排出的电解液;集液箱,与集液管通过第三控制阀连接,电解液经由集液管排放至集液箱中;负压源,与集液箱连接。
进一步地,负压源通过第五控制阀与集液箱连接。
进一步地,收液系统还包括与集液管通过第一控制阀连接的正压源,集液箱通过第六控制阀连接排气口。
进一步地,集液管两端分别通过第二控制阀和第三控制阀与集液箱连接,集液管远离第二控制阀的一端通过第四控制阀连接储液罐。
进一步地,集液管通过第一控制阀连接正压源,集液管远离正压源的一端通过第三控制阀连接集液箱,集液箱通过第六控制阀连接排气口。
进一步地,集液箱通过第七控制阀连接储液罐,集液箱上设置有液位传感器。
进一步地,储液罐连接有排液阀。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收液系统,在使用时,可以通过集液管配合管路系统连接多个排液装置,然后通过控制阀连通供压系统和集液管,通过供压系统和控制阀的配合使用,使得收液系统中的电解液通过集液管进入到集液箱中,进一步地,通过控制第三控制阀的开关,可以在无需调整负压源的情况下,快速的调整收液系统在集液和待机状态之间切换。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收液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电解液源和集液管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种收液系统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三种收液系统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四种收液系统的示意图;
上述附图包含以下附图标记。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570983860000021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57098386000003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本实施例的收液系统,包括:集液管410,用于收集电解液源42 0中排出的电解液;集液箱430,与集液管410通过第三控制阀230连接,电解液经由集液管410排放至集液箱430中;负压源450,与集液箱430连接。
应用本实施例的收液系统,在使用时,可以通过集液管410配合管路系统连接多个排液装置,然后通过控制阀连通供压系统和集液管410,通过供压系统和控制阀的配合使用,使得收液系统中的电解液通过集液管410进入到集液箱430 中,进一步地,通过控制第三控制阀230的开关,可以在无需调整负压源450 的情况下,快速的调整收液系统在集液和待机状态之间切换。
其中,电解液源420能够通过多种方式与集液管410连接,例如通过管路将单个电解液源420直接连接,也可以如图2所示,设置多个与集液管410连接的排液管道421,在每根排液管道421上连接多个排液器422,使得单个集液管41 0能够同时收集多个排液器422排出的电解液。
可以理解的是,电解液源420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收集电解液并排放到集液管 410中,例如通过管道连接电解液产生处于集液管410,也可以通过设置多个C N110645480A中的排液装置,并将上述排液装置与集液管410连接,通过集液管410统一收集多个排液装置中的电解液。
需要注意的是,图1-图5只是从系统连接关系的角度表明了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并不表达各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
为了进一步方便快速切换收液系统的控制状态,负压源450通过第五控制阀 250与集液箱430连接。
如图1所示,集液管410和集液箱430之间设置有第三控制阀230,负压源 450通过第五控制阀250与集液箱430连接;当需要收集电解液时,可以打开第三控制阀230和第五控制阀250,使得负压源450提供的负压依次通过第五控制 250阀、集液箱430、第三控制阀230、集液管410后到达电解液源420,使得电解液源420中的电解液进入到集液管410中,并部分进入集液箱430;整个过程无需人工操作电解液源420。
在电解液收集的过程中,可以将第三控制阀230和第五控制阀250均连接到集液箱430内腔竖直方向的上端,当电解液通过第三控制阀230进入到集液箱4 30时,可以在重力作用下落到集液箱430内腔下方,防止电解液通过第五控制阀250进入到负压源450中,损坏负压源450。
如图3所示,为了使得集液管410中的液体能够全部进入集液箱430中,减少集液管410中残留的电解液,收液系统还包括与集液管410通过第一控制阀2 10连接的正压源100,集液箱430通过第六控制阀260连接排气口460。
当集液管410收集电解液源420的电解液后,为了排空集液管410中的电解液,可以关闭第五控制阀250,打开第一控制阀210、第三控制阀230和第六控制阀260,此时正压源100提供的正压力通过第一控制阀210传递到集液管410,集液管410中的电解液受到压力经过第三控制阀230排放到集液箱430中,同时正压源100的压力依次通过第六控制阀260和排气口460排出到外部大气中,保证了在此过程中集液管410内电解液流通的顺畅。
需要注意的是,在生产过程中,排出废液的过程一般是在收集电解液过程之后的,当然在平时如果需要清理管道中的电解液,也可以直接启动排出废液过程,清理集液管410中的电解液。
在排出废液过程中,也可以将第三控制阀230和第六控制阀260都连接到集液箱430内腔的上端,使得集液管410中的电解液在进入集液箱430后,在重力作用下落入到集液箱430底部,同时正压源100的压力依次通过第六控制阀260 和排气口460排出到外部大气中,保证了在此过程中集液管410内电解液流通的顺畅。
如图4所示,集液管410两端分别通过第二控制阀220和第三控制阀230 与集液箱430连接,集液管410远离第二控制阀220的一端通过第四控制阀240 连接储液罐440。
当需要对集液管410进行清洗时,可以控制第二控制阀220、第四控制阀2 40以及第五控制阀250打开,并控制第三控制阀230关闭;使得储液罐440中的清洗液在负压源450的负压作用下,依次通过第四控制阀240、集液管410、第二控制阀220然后进入到集液箱430中,而管路中的气体通过第五控制阀250 被负压源450抽出。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防止清洗液排放到负压源450当中,损坏负压源450,可以将第二控制阀220和第五控制阀250都连接到集液箱430内腔的上端,当清洗液从第二控制阀220排入集液箱430时,能够在重力作用下自动落到集液箱4 30底部,防止清洗液通过第五控制阀250进入负压源450当中。
如图5所示在清洗完成后,为了排空集液管410中的清洗液,集液管410 通过第一控制阀210连接正压源100,集液管410远离正压源100的一端通过第三控制阀230连接集液箱430,集液箱430通过第六控制阀260连接排气口460。
此时可以控制第二控制阀220、第四控制阀240和第五控制阀250关闭,打开第一控制阀210、第三控制阀230和第六控制阀260,使得集液管410中的清洗液在正压源100的正压作用下,通过第三控制阀230流入集液箱430当中。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为了收集清洗液做到重复使用,可以通过打开第七控制阀270,使得集液箱430中的液体流道储液罐440中。
当然,在电解液排放过程中,为了及时收集集液箱430中收集的电解液,集液箱430通过第七控制阀270连接储液罐440,集液箱430上设置有液位传感器 431;当液位传感器431检测到集液箱430中液位达到预设值时,可以控制第七控制阀270打开,使得集液箱430中的电解液流入储液罐440中。
可以理解,为了排放储液罐440中的电解液的同时,能够通过储液罐440 排放或补充清洗液,可以在储液罐440上连接排液阀310,通过控制排液阀310 实现储液罐440的排液与进液。
本实施例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收液方法,运用上述收液系统进行排液操作,包括如下步骤:收集电解液,打开第三控制阀230,使得电解液源420中的电解液在负压源450的作用下,进入到集液管410中。
进一步地,可以同时开启第三控制阀230和第五控制阀250,使得电解液源 420中的电解液在负压源450的作用下,进入到集液管410中;若无需收液,可以同时关闭第三控制阀230和第五控制阀250,避免负压源450长时间作用于集液箱430。
在收液之后,为了对集液管410进行清洁,防止集液管410被结晶的电解液堵塞,收液方法还包括如下清洗管道步骤:关闭第三控制阀230,打开第二控制阀220、第四控制阀240以及第五控制阀250,使得储液罐440中的清洁液在负压源450的负压作用下,进入集液管410;排出废液,当清洁液进入集液管410 后,关闭第二控制阀220、第四控制阀240以及第五控制阀250,打开第三控制阀230和第六控制阀260,然后打开第一控制阀210,使得集液管410中的清洁液在正压源100的正压作用下,进入到集液箱430中。
进一步地,收液方法还包括:控制液位传感器431,检测集液箱430中的液位;当集液箱430中的液位高于预设值时,打开第七控制阀270,使得集液箱4 30中的液体排放到储液罐440中;上述两个步骤既可以在收集电解液阶段使用,使得集液箱430中的电解液能排到储液罐440中,也可以在管道清洗阶段使用,使得集液箱430中的清洗液被回收到储液罐440中,重复利用。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6)

1.一种收液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集液管(410),用于收集电解液源(420)中排出的电解液;
集液箱(430),与所述集液管(410)通过第三控制阀(230)连接,所述电解液经由所述集液管(410)排放至所述集液箱(430)中;
负压源(450),与所述集液箱(430)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源(450)通过第五控制阀(250)与所述集液箱(430)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液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集液管(410)通过第一控制阀(210)连接的正压源(100),所述集液箱(430)通过第六控制阀(260)连接排气口(46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液管(410)两端分别通过第二控制阀(220)和第三控制阀(230)与所述集液箱(430)连接,所述集液管(410)远离所述第二控制阀(220)的一端通过第四控制阀(240)连接储液罐(44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收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液管(410)通过第一控制阀(210)连接正压源(100),所述集液管(410)远离所述正压源(100)的一端通过第三控制阀(230)连接所述集液箱(430),所述集液箱(430)通过第六控制阀(260)连接排气口(460)。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液箱(430)通过第七控制阀(270)连接储液罐(440),所述集液箱(430)上设置有液位传感器(431)。
CN202020807622.6U 2020-05-14 2020-05-14 收液系统 Active CN2123877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07622.6U CN212387726U (zh) 2020-05-14 2020-05-14 收液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07622.6U CN212387726U (zh) 2020-05-14 2020-05-14 收液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87726U true CN212387726U (zh) 2021-01-22

Family

ID=742488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807622.6U Active CN212387726U (zh) 2020-05-14 2020-05-14 收液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877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09591A (zh) 一种基于真空负压的污水抽排存储系统
CN212387726U (zh) 收液系统
CN111533076A (zh) 收液系统及收液方法
CN211973731U (zh) 一种初期雨水自动弃除装置
CN217427047U (zh) 一种锂电池化成自动排液系统
CN214808536U (zh) 氯氧化锆真空浓缩冷凝液自动排液装置
CN102475990A (zh) 一种新型全自动微孔过滤机
CN210409778U (zh) 一种化工装置循环水在线清理管道过滤嘴
CN210356541U (zh) 一种天然气过滤分离器
CN210771464U (zh) 一种排液装置
CN218602526U (zh) 负压化成系统
CN217380845U (zh) 一种用于泵产品的沥油工装和沥油系统
CN217604801U (zh) 换热器的清洗装置
CN215327282U (zh) 一种集成式油水分离设备
KR100217340B1 (ko) 다기능 정수기
CN205640240U (zh) 集成式自动过滤排水真空供给站
CN219778956U (zh) 一种气液自动分离装置及化成机
CN218280916U (zh) 一种清洗装置
CN214582764U (zh) 一种三腔式清洗球收发装置
CN110645480A (zh) 一种排液装置及排液方法
CN215929236U (zh) 真空储罐
CN210205945U (zh) 排油装置及变压器系统
CN213205919U (zh) 压缩空气排水系统
CN217978387U (zh) 一种改良型蒸汽排凝系统
CN215427699U (zh) 一种用于中央空调的冷却水过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