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83893U - 一种三相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三相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83893U
CN212383893U CN202020830614.3U CN202020830614U CN212383893U CN 212383893 U CN212383893 U CN 212383893U CN 202020830614 U CN202020830614 U CN 202020830614U CN 212383893 U CN212383893 U CN 2123838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phase
rotary drum
heavy liquid
baffle
light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83061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剑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UNITED MACH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UNITED MACHIN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UNITED MACHIN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UNITED MACHIN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83061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838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838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838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entrifugal Sepa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三相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包括转鼓、螺旋输料器和差速驱动装置,所述转鼓包括圆柱部和圆锥部,所述圆锥部的端部设有出渣口,在对应于转鼓圆柱部中间位置的螺旋输料器上设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与转鼓之间具有供重液相流通的重液相通道,所述第一挡板将转鼓与螺旋输料器之间的分离区隔离成近圆锥部一侧的初步分离区和远离圆锥部一侧的二级澄清区,在对应于所述初步分离区的转鼓上安装有轻液相溢流管,在所述二级澄清区的端部设有重液相溢流口。在初步分离区分离后的重液相,在二级澄清区进一步澄清,重液相溢流口排出的是离心沉降后的上清液,有效降低离心机分离出的重液相中的含固率。

Description

一种三相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离心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相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
背景技术
普通的三相离心机的工作机理(如附图1所示):原浆液经进料管101进入离心机后,再从螺旋输料器104上的布料口107进入转鼓103,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实现离心沉降分离,实现轻液相/重液相/固相渣相互分层,轻液相层106在中间,重液相层105在外层,固相渣108贴在转鼓103的内壁上。已分离的轻液相从轻液相通道112流出,在轻液相收集腔内收集后从轻液相排出口113排出机器;已分离的重液相从重液相通道102流出,在重液相收集腔内收集后从重液相排出口114排出机器;固相渣108由螺旋104输送至转鼓103的小端,从出渣口109排出,在固相渣收集腔内收集后从排渣口111排出机器。
为了保证轻液相与重液相的分离效果,轻液相通道112的吸入口靠近最中心,重液相通道102的吸入口在最外侧,靠近转鼓内壁,重液相通道吸入口在沉降液池的底部,沉降在转鼓内壁的固相渣很容易随重液相一起被吸入重液相通道102,重液相通道102比较短小,已进入的固相渣只能与重液相一起排出离心机,特别是当原浆液中含有大量密度小或颗粒较小的固相渣时,重液相携带出的固相渣将会很多。为了获得含渣较低的重液相,只能对三相离心机分离心出来的重液相再一次澄清分离,增加了生产成本和设备投入。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三相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三相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包括转鼓、螺旋输料器和差速驱动装置,所述差速驱动装置驱动转鼓和螺旋输料器差速转动,所述转鼓包括圆柱部和圆锥部,所述圆锥部的端部设有出渣口,在对应于转鼓圆柱部中间位置的螺旋输料器上设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与转鼓之间具有供重液相流通的重液相通道,所述第一挡板将转鼓与螺旋输料器之间的分离区隔离成近圆锥部一侧的初步分离区和远离圆锥部一侧的二级澄清区,在对应于所述初步分离区的转鼓上安装有轻液相溢流管,在所述二级澄清区的端部设有重液相溢流口。
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原浆液经进料管进入离心机后,再从螺旋输料器上的布料口进入转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实现离心沉降分离,实现轻液相/重液相/固相渣相互分层,轻液相层在中间,重液相层在外层,固相渣贴在转鼓的内壁上。第一挡板则将转鼓圆柱部分离区划分成初步分离区和二级澄清区二个区,初步分离区实现轻液相/重液相/固相渣初步分离,在转鼓上安装了轻液相溢流管用于对已分离的轻液相进行排出;第一挡板能阻止轻液相流入二级澄清区,在第一挡板外圆与转鼓内壁之间形成了专供重液相流通的重液相通道,二级澄清区的重液相在离心力场的作用下,进一步实现固液沉降分离,被重液相携带到二级澄清区的固相渣将再一次沉降分离,沉降到转鼓内壁的固相渣由螺旋输料器输送返回至初步分离区,与初步分离区的沉渣一起被输送至转鼓的小端从出渣口排出;重液相得到进一步澄清后,从转鼓大端的重液相溢流口溢出,收集后从重液相排出口排出机器。在初步分离区分离后的重液相,在二级澄清区进一步澄清,重液相溢流口排出的是离心沉降后的上清液,有效降低离心机分离出的重液相中的含固率。
进一步地,所述轻液相溢流管伸入转鼓内的长度可调节。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保证轻液相的纯清度。
进一步地,所述轻液相溢流管数量为多个,多个轻液相溢流管沿转鼓圆周均匀分布。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提高轻液相的排出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轻液相溢流管靠近所述第一挡板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螺旋输料器的叶片在对应于所述轻液相溢流管区间是断开的,叶片断开的间距略大于轻液相溢流管的外径。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保证螺旋输料器对固相渣的输送效率。
进一步地,在所述螺旋输料器上还设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位于转鼓圆柱部和圆锥部交界处,所述第二挡板与转鼓之间具有供固相渣通过的排渣通道。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能提供稳定的初步分离区,更可靠地排出固相渣。
进一步地,还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内对应于所述出渣口位置设有出渣斗;所述机壳内对应于所述轻液相溢流管的位置设有轻液相收集斗,在轻液相收集斗下方设有轻液相排出口;所述机壳内对应于所述重液相溢流口的位置设有重液相收集斗,在重液相收集斗下方设有重液相排出口。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方便对轻液相/重液相/固相渣的分类收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数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应部件的名称:
101-进料管;102-重液相通道;103-转鼓;104-螺旋输料器;105-重液相层;106-轻液相层;107-布料口;108-固相渣;109-出渣口;111-排渣口;112-轻液相通道;113-轻液相排出口;114-重液相排出口;201-进料管;202-重液相通道;203-转鼓;204-螺旋输料器;205-重液相层;206-轻液相层;207-布料口;208-固相渣;209-出渣口;210-差速驱动装置;211-出渣斗;213-轻液相排出口;214-重液相排出口;215-第一挡板;216-轻液相溢流管;217-重液相溢流口;218-第二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2所示,一种三相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包括转鼓203、螺旋输料器204和差速驱动装置210,差速驱动装置210驱动转鼓203和螺旋输料器204差速转动,转鼓203包括圆柱部和圆锥部,所述圆锥部的端部设有出渣口209,在对应于转鼓圆柱部中间位置的螺旋输料器上设有第一挡板215,第一挡板215与转鼓203之间具有供重液相流通的重液相通道202,第一挡板215将离心机圆柱部的分离区隔离成近圆锥部一侧的初步分离区L1和远离圆锥部一侧的二级澄清区L2,在对应于初步分离区L1的转鼓上安装有轻液相溢流管216,在二级澄清区L2的端部设有重液相溢流口217。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原浆液经进料管201进入离心机后,再从螺旋输料器上的布料口207进入转鼓203,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实现离心沉降分离,实现轻液相/重液相/固相渣相互分层,轻液相层206在中间,重液相层205在外层,固相渣208贴在转鼓203的内壁上。第一挡板215则将转鼓圆柱部分离区划分成初步分离区L1和二级澄清区L2二个区,初步分离区L1实现轻液相/重液相/固相渣初步分离,在转鼓上安装了轻液相溢流管216用于对已分离的轻液相进行排出;第一挡板215能阻止轻液相流入二级澄清区L2,在第一挡板215外圆与转鼓203内壁之间形成了专供重液相流通的重液相通道202,二级澄清区L2的重液相在离心力场的作用下,进一步实现固液沉降分离,被重液相携带到二级澄清区的固相渣将再一次沉降分离,沉降到转鼓内壁的固相渣由螺旋输料器204输送返回至初步分离区L1,与初步分离区的沉渣一起被输送至转鼓的小端从出渣口209排出;重液相得到进一步澄清后,从转鼓大端的重液相溢流口217溢出,收集后从重液相排出口214排出机器。在初步分离区分离后的重液相,在二级澄清区进一步澄清,重液相溢流口排出的是离心沉降后的上清液,有效降低离心机分离出的重液相中的含固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轻液相溢流管216伸入转鼓内的长度可调节。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保证轻液相的纯清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轻液相溢流管216数量为多个,多个轻液相溢流管沿转鼓圆周均匀分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提高轻液相的排出效率。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轻液相溢流管216靠近第一挡板215设置。螺旋输料器204的叶片在对应于轻液相溢流管216区间是断开的,叶片断开的间距略大于轻液相溢流管的外径。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保证螺旋输料器对固相渣的输送效率。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在螺旋输料器上还设有第二挡板218,第二挡板218位于转鼓圆柱部和圆锥部交界处,第二挡板218与转鼓203之间具有供固相渣通过的排渣通道。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能提供稳定的初步分离区,更可靠地排出固相渣。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内对应于所述出渣口位置设有出渣斗211;所述机壳内对应于轻液相溢流管的位置设有轻液相收集斗,在轻液相收集斗下方设有轻液相排出口213;所述机壳内对应于所述重液相溢流口的位置设有重液相收集斗,在重液相收集斗下方设有重液相排出口2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方便对轻液相/重液相/固相渣的分类收集。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三相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转鼓、螺旋输料器和差速驱动装置,所述差速驱动装置驱动转鼓和螺旋输料器差速转动,所述转鼓包括圆柱部和圆锥部,所述圆锥部的端部设有出渣口,在对应于转鼓圆柱部中间位置的螺旋输料器上设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与转鼓之间具有供重液相流通的重液相通道,所述第一挡板将转鼓与螺旋输料器之间的分离区隔离成近圆锥部一侧的初步分离区和远离圆锥部一侧的二级澄清区,在对应于所述初步分离区的转鼓上安装有轻液相溢流管,在所述二级澄清区的端部设有重液相溢流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相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轻液相溢流管伸入转鼓内的长度可调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相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轻液相溢流管数量为多个,多个轻液相溢流管沿转鼓圆周均匀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相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轻液相溢流管靠近所述第一挡板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三相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输料器的叶片在对应于所述轻液相溢流管区间是断开的,叶片断开的间距略大于轻液相溢流管的外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相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螺旋输料器上还设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位于转鼓圆柱部和圆锥部交界处,所述第二挡板与转鼓之间具有供固相渣通过的排渣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相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内对应于所述出渣口位置设有出渣斗;所述机壳内对应于所述轻液相溢流管的位置设有轻液相收集斗,在轻液相收集斗下方设有轻液相排出口;所述机壳内对应于所述重液相溢流口的位置设有重液相收集斗,在重液相收集斗下方设有重液相排出口。
CN202020830614.3U 2020-05-18 2020-05-18 一种三相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 Active CN2123838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30614.3U CN212383893U (zh) 2020-05-18 2020-05-18 一种三相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30614.3U CN212383893U (zh) 2020-05-18 2020-05-18 一种三相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83893U true CN212383893U (zh) 2021-01-22

Family

ID=742514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830614.3U Active CN212383893U (zh) 2020-05-18 2020-05-18 一种三相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838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564360U (zh) 一种百合浸出、料液分离及离心的装置
CN216538631U (zh) 一种聚合氯化铝生产原料破碎装置
CN212383893U (zh) 一种三相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
CN112387427A (zh) 卧螺离心机
CN215995736U (zh) 一种双入口多锥带餐厨厨余垃圾除砂设备
CN201815153U (zh) 浓缩机分级溢流装置
CN111068895A (zh) 一种复合力选矿设备
CN101564711A (zh) 料砂分离机
CN202876959U (zh) 新型高效沉降离心机
CN211964553U (zh) 一种复合力选矿设备
JPH10151369A (ja) 多層混合物の遠心分離方法及びスクリューデカンター型遠心分離装置
CN103495511B (zh) 一种高效离心选矿机
CN210457908U (zh) 卧式螺旋沉降污泥脱水分离装置
CN112827665A (zh) 带副叶片的螺旋输送器与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
CN213914325U (zh) 一种物料分离机
CN112295745A (zh) 一种卧螺机进料装置结构
CN207013165U (zh) 一种海带用高速离心分离装置
CN217698314U (zh) 离心机沉降槽
CN216654973U (zh) 一种草铵膦浆液脱水离心机用转鼓
CN213435068U (zh) 一种沉降式离心机的转鼓装置
CN214183605U (zh) 一种卧式螺旋卸料离心机进料管
CN215781751U (zh) 一种餐厨垃圾除砂装置
CN110639239B (zh) 一种污油过滤装置
CN219333477U (zh) 除渣装置
CN201565362U (zh) 一种卧式离心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