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58608U - 一种集约型建筑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集约型建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58608U
CN212358608U CN201921639093.7U CN201921639093U CN212358608U CN 212358608 U CN212358608 U CN 212358608U CN 201921639093 U CN201921639093 U CN 201921639093U CN 212358608 U CN212358608 U CN 2123586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vator
house
house type
core barrel
typ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63909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国兴
付宇峰
张建群
李卓
傅敏
庞宇宁
孙强
吴少文
欧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tao Architectural Design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tao Architectural Design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tao Architectural Design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Ptao Architectural Design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63909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586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586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586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ypes And Forms Of Lif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集约型建筑装置,包括多个户型、由所述多个户型围合形成的核心筒,其中,所述核心筒包括第一核心筒和第二核心筒,所述多个户型包括多个第一梯户比户型和多个第二梯户比户型;所述第一核心筒由所述多个第一梯户比户型围合形成,所述第二核心筒由所述多个第一梯户比户型和所述多个第二梯户比户型共同围合形成。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集约型建筑装置,把多个户型集合在一个户型平面内,实现对土地的高效利用;同时满足住户对大梯户比户型,小梯户比的户型的不同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集约型建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住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约型建筑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住宅日照要求越来越严格。现有住宅还存在布局不紧凑、土地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而当地块宽度紧张的情况下,现有住宅设计通常存在采光效果不理想,而且各户之间视线干扰较多的问题。
梯户比是指电梯数和每层楼住户数的比例。如果一层楼有两个电梯,四户家庭,它的梯户比为2∶4。梯户比越小,对于居民生活质量来说越高,居住越舒适;同时,梯户比越小,也就意味着公摊面积越大,房屋的价值就相应降低了。梯户比越高,每层的住户多,私密性安静度就相对差。而且梯户比会影响楼栋结构、户型布局。然而,现有住宅并不能兼顾大梯户比需求和小梯户比需求。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约型建筑装置,旨在解决现有住宅采光效果不理想,各户之间视线干扰较多以及不能兼顾大梯户比需求和小梯户比需求的问题。
一种集约型建筑装置,包括多个户型、由所述多个户型围合形成的核心筒,其中,所述核心筒包括第一核心筒和第二核心筒,所述多个户型包括多个第一梯户比户型和多个第二梯户比户型;
所述第一核心筒由所述多个第一梯户比户型围合形成,所述第二核心筒由所述多个第一梯户比户型和所述多个第二梯户比户型共同围合形成。
所述的集约型建筑装置,其中,所述多个第一梯户比户型设置为两个第一梯户比户型;
所述多个第二梯户比户型设置为七个第二梯户比户型。
所述的集约型建筑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核心筒与所述第一梯户比户型均位于所述第二核心筒的偏南一侧。
所述的集约型建筑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核心筒与各个所述第一梯户比户型的主出入口连通;所述第二核心筒与各个所述第一梯户比户型的次出入口连通,并与各个所述第二梯户比户型的出入口连通。
所述的集约型建筑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核心筒包括:与各个所述第一梯户比户型的主出入口均连通的第一电梯厅、与所述第一电梯厅连通的第一剪刀楼梯。
所述的集约型建筑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核心筒包括:与各个所述第二梯户比户型的出入口均连通的第二电梯厅,与所述第二电梯厅连通第二剪刀楼梯,与所述第二电梯厅且与各个所述第一梯户比户型的次出入口均连通的消防走道,在所述消防走道旁设置有消防电梯。
所述的集约型建筑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剪刀楼梯与所述消防电梯相邻设置。
所述的集约型建筑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电梯厅内设置有两台乘客电梯,其中,所述两台乘客电梯均靠所述第一电梯厅的内墙设置。
所述的集约型建筑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二电梯厅内设置四台乘客电梯,其中,所述四台乘客电梯均靠所述第二电梯厅的内墙设置。
所述的集约型建筑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梯户比户型包括:与所述第一梯户比户型的主出入口连通的第一梯户比户型走道、与所述第一梯户比户型走道连通的第一梯户比户型客厅、与所述第一梯户比户型客厅相邻的第一梯户比户型阳台;
所述第二梯户比户型包括:与所述第二梯户比户型的出入口连通的第二梯户比户型走道、与所述第二梯户比户型走道连通的第二梯户比户型客厅、与所述第二梯户比户型客厅相邻的第二梯户比户型阳台。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集约型建筑装置,采用核心筒集约化设计,把多个户型集合在一个户型平面内,实现对土地的高效利用;而且所述核心筒可以分为第一核心筒和第二核心筒,可满足住户对大梯户比户型,小梯户比的户型的不同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集约型建筑装置的户型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集约型建筑装置的户型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集约型建筑装置,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集约型建筑装置,包括多个户型、由所述多个户型围合形成的核心筒,其中,所述核心筒包括第一核心筒10和第二核心筒11,所述多个户型包括多个第一梯户比户型和多个第二梯户比户型;
所述第一核心筒10由所述多个第一梯户比户型围合形成,所述第二核心筒11由所述多个第一梯户比户型和所述多个第二梯户比户型共同围合形成。
本实用新型所述集约型建筑装置中,所述多个户型用于住户居住,核心筒用于住户通过电梯进出住宅。所述多个户型与所述核心筒连通,具体地,所述多个第一梯户比户型与所述第一核心筒10连通,所述多个第二梯户比户型与所述第二核心筒11连通,也就是说第一梯户比户型的住户使用第一核心筒10内的电梯,第二梯户比户型的住户使用第二核心筒11内的电梯。
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梯户比户型和第二梯户比户型的梯户比是不同的,具体可通过改变第一梯户比户型和第二梯户比户型的数量或核心筒内电梯的数量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述集约型建筑装置具有两种不同梯户比的户型,能够满足住户对不同梯户比的需求。同时所述集约型建筑装置能够把需采光的居室设置在外侧最好的朝向,尽最大的可能利用全角度面宽,提高居室的采光效果。
所述的集约型建筑装置,其中,所述多个第一梯户比户型设置为两个第一梯户比户型;所述多个第二梯户比户型设置为七个第二梯户比户型。也即是,所述第一核心筒10由所述两个第一梯户比户型围合形成,而第二核心筒11由两个第一梯户比户型和七个第二梯户比户型围合形成。相对来说,所述第一梯户比户型是高梯户比户型,而所述第二梯户比户型是低梯户比户型。所述多个第一梯户比户型的数量不宜过多,否则第一梯户比户型的梯户比将下降,影响第一梯户比户型住户的舒适度。对于七个第二梯户比户型,具体可以在所述第二核心筒11的一侧设置三个第二梯户比户型,相邻两侧设置两个第二梯户比户型。这样设置的好处是,通过改变所述第二核心筒的一侧的户型数量能够实现户型面积的多样化,以满足住户对户型面积的不同需求。
所述的集约型建筑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核心筒10与所述第一梯户比户型均位于所述第二核心筒11的偏南一侧。所述偏南一侧具体可以是指东南一侧、正南一侧或西南一侧,其目的是保证第一梯户比户型位于向阳一侧,使得第一梯户比户型具有良好的采光效果。当然,所述第一梯户比户型也可是朝向风景优美(如大海)的一侧,提升住户的生活品质。
所述的集约型建筑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核心筒10与各个所述第一梯户比户型的主出入口连通;所述第二核心筒11与各个所述第一梯户比户型的次出入口连通,并与各个所述第二梯户比户型的出入口连通。可见,第一梯户比户型包括主出入口和次出入口。对于第一梯户比户型的住户来说,主出入口是住户进出户型的主要出入口,而次出入口则是实现与所述消防走道连通,即发生紧急情况(如发生火灾)时才会使用次出入口。可见,所述的集约型建筑装置中,所述第二核心筒中的消防设施是各个户型共用的,提高了建筑结构的集约程度。
所述的集约型建筑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核心筒10包括:与各个所述第一梯户比户型的主出入口均连通的第一电梯厅1001、与所述第一电梯厅1001连通的第一剪刀楼梯1002。在所述第一核心筒10中也设置了剪刀楼梯1002,以应对乘客电梯1003故障等特殊情况,同时也便于住户疏散,保证了住户的安全性。
所述的集约型建筑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核心筒11包括:与各个所述第二梯户比户型的出入口均连通的第二电梯厅1101,与所述第二电梯厅1101连通第二剪刀楼梯1102,与所述第二电梯厅1101且与各个所述第一梯户比户型的次出入口均连通的消防走道1104,在所述消防走道1104旁设置有消防电梯1103。可见,所述第二电梯厅1101与各个所述第二梯户比户型的出入口、第二剪刀楼梯1102、消防走道1104均连通。也就是说,所述第二电梯厅1101是实现第二剪刀楼梯1102、消防走道1104与所述第二梯户比户型连通的枢纽,也即是在紧急情况下所述第二电梯厅1101也承担了疏散通道或救援通道的作用,提高了建筑结构的集约程度。
所述的集约型建筑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剪刀楼梯1102与所述消防电梯1103相邻设置。也就是,所述第二剪刀楼梯1102和所述消防电梯1103共用一面墙(未设置进出口的面墙,如剪刀楼梯的侧墙,消防电梯的背面墙),减少不必要的空间浪费。
具体地,所述消防走道1104位于所述消防电梯的出口处,通过位于所述第二剪刀楼梯及消防电梯两侧的走廊1106与第二电梯厅1101实现连通。在所述走廊1106的入口处设置有消防门,所述消防门平时处于常闭状态。具体地,所述消防走道1104和所述走廊1106组成U型从南、东、西方向上包围消防电梯1103和剪刀楼梯1102。
所述的集约型建筑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电梯厅1001内设置有两台乘客电梯1003,其中,所述两台乘客电梯1003均靠所述第一电梯厅1001的内墙设置。也即是,将乘客电梯1001靠墙设置,避免将所述乘客电梯1001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梯厅1001的中部导致第一电梯厅1001内的活动区域过于狭窄的情况,能够在第一电梯厅1001的中部留出足够的空间方便住户进出。
所述的集约型建筑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二电梯厅1101内设置四台乘客电梯1105,其中,所述四台乘客电梯1105均靠所述第二电梯厅1101的内墙设置。也即是,将乘客电梯1105靠墙设置,避免将所述乘客电梯1105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梯厅1101的中部导致第二电梯厅1101内的活动区域过于狭窄的情况,能够在第二电梯厅1101的中部留出足够的空间方便住户进出。此外,所述四台乘客电梯1105采用两个相邻的乘客电梯1105为一组,两组间隔独立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梯厅1101的边墙处,尽量减少第二梯户比户型的出入口至最近乘客电梯1105的距离。
所述的集约型建筑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梯户比户型包括:与所述第一梯户比户型的主出入口连通的第一梯户比户型走道、与所述第一梯户比户型走道连通的第一梯户比户型客厅、与所述第一梯户比户型客厅相邻的第一梯户比户型阳台。所述第二梯户比户型包括:与所述第二梯户比户型的出入口连通的第二梯户比户型走道、与所述第二梯户比户型走道连通的第二梯户比户型客厅、与所述第二梯户比户型客厅相邻的第二梯户比户型阳台。可见,在所述第一梯户比户型和第二梯户比户型中,客厅与阳台相邻,能够保证客厅的采光效果。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所述集约型建筑装置中,所述多个第一梯户比户型包括:第一户型1、第二户型2;
所述多个第二梯户比户型包括:第三户型3、第四户型4、第五户型5、第六户型6、第七户型7、第八户型8、第九户型9;其中,所述核心筒包括第一核心筒10和第二核心筒11,所述多个户型包括第一户型1、第二户型2、第三户型3、第四户型4、第五户型5、第六户型6、第七户型7、第八户型8、第九户型9;
所述第一核心筒10由所述第一户型1和所述第二户型2围合形成,所述第二核心筒11由所述第一户型1、所述第二户型2、所述第三户型3、所述第四户型4、所述第五户型5、所述第六户型6、所述第七户型7、所述第八户型8、所述第九户型9围合形成;
所述第一核心筒10分别与所述第一户型1的主出入口101和所述第二户型2的主出入口201连通;
所述第二核心筒11分别与所述第一户型1的次出入口105、所述第二户型2的次出入口205、所述第三户型3的出入口301、所述第四户型4的出入口401、所述第五户型5的出入口501、所述第六户型6的出入口601、所述第七户型7的出入口701、所述第八户型8的出入口801、所述第九户型9的出入口901连通。
所述核心筒分为第一核心筒10和第二核心筒11,其中第一核心筒10由第一户型1和第二户型2围合而成,第二核心筒11由全部九个户型围合而成。也就是说,第一核心筒10中电梯的用户为第一户型1和第二户型2住户,即第一户型1和第二户型2是高梯户比户型;第二核心筒11中的电梯的主要用户是第三户型3、第四户型4、第五户型5、第六户型6、第七户型7、第八户型8、第九户型9的住户,以上7个户型共用第二核心筒11中的电梯,相对来说以上7个户型是低梯户比户型。本实用新型将高梯户比户型和低梯户比户型集于同一住宅中,能够满足不同住户对不同梯户比的需求。
所述第一户型1和第二户型2均与第二核心筒11连通,也就是说,所述第一户型1和第二户型2也可以使用第二核心筒11中的设施(如消防电梯等),即一共九个户型共用第二核心筒11中的设施,使第二核心筒11中的设施能够充分利用,节省了空间资源,进而提高住宅的集约程度。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集约型建筑装置采用核心筒集约化设计,把九户集合在一个户型平面内,实现对土地的高效利用,同时各户之间视线干扰少。同时,本实用新型所述集约型建筑装置,所述集约型建筑装置能够把需采光的居室设置在外侧最好的朝向,尽最大的可能利用全角度面宽,提高居室的采光效果。
所述的集约型建筑装置,所述第一户型1、所述第二户型2均位于所述第二核心筒11的南侧,所述第三户型3、所述第四户型4、所述第五户型5均位于所述第二核心筒11的东侧,所述第六户型6、所述第七户型7均位于所述第二核心筒11的北侧,所述第八户型8、所述第九户型9位于所述第二核心筒11的西侧。也就是说,在所述第二核心筒11的南侧设置有两个户型,第二核心筒11的东侧设置有三个户型,所述第二核心筒11的北侧有两个户型,所述第二核心筒11的西侧有两个户型。此外,通过改变户型面积在所述第二核心筒11周围合理设置不同数量的户型,从而满足不同住户对居住面积的不同需求。
所述的集约型建筑装置,所述第一户型1与所述第二户型2相邻且位于所述第二户型2西侧;所述第三户型3、所述第四户型4、所述第五户型5由南至北依次相邻;所述第六户型6与第七户型7相邻且位于第七户型7的东侧;所述第八户型8与第八户型8相邻且位于所述第九户型9北侧。换句话说,本实施例中第一户型1、第二户型2、第三户型3、第四户型4、第五户型5、第六户型6、第七户型7、第八户型8、第九户型9按照逆时针方向依次排布成一圈,内圈区域即为所述的第二核心筒11,夹在所述第一户型1与所述第二户型2之间的区域则为第一核心筒10。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第二户型2与所述第三户型3之间、在所述第五户型5与所述第六户型6之间、在所述第七户型7与所述第八户型8之间、在所述第九户型9与所述第一户型1之间均留有上空区域12。
所述的集约型建筑装置,所述第一核心筒10包括:与所述第一户型1的主出入口101和所述第二户型2的主出入口201均连通的第一电梯厅1001、位于所述第一电梯厅1001北侧的第一剪刀楼梯1002、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电梯厅1001西北角和所述第一电梯厅1001东北角的两台乘客电梯1003。本实用新型中将所述第一剪刀楼梯1002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梯厅1001的北侧,使所述第一核心筒10的形状为“凸”形,尽量减少第一核心筒10空间的浪费,实现第一核心筒10空间的合理利用的同时,也便于第一户型1和第二户型2中房间的布局。
所述的集约型建筑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核心筒11包括:与所述第三户型3的出入口301、所述第四户型4的出入口401、所述第五户型5的出入口501、所述第六户型6的出入口601、所述第七户型7的出入口701、所述第八户型8的出入口801、所述第九户型9的出入口901均连通的第二电梯厅1101,位于所述第二电梯厅1101东北角的两台乘客电梯1105、位于电梯厅1101西北角的两台乘客电梯1105,位于所述第二电梯厅1101南侧的第二剪刀楼梯1102,位于所述第二剪刀楼梯1102南侧的消防电梯1103,位于所述消防电梯1103南侧且与所述第一户型1的次出入口105、所述第二户型2的次出入口205均连通的消防走道1104。所述第三户型3、所述第四户型4、所述第五户型5、所述第六户型6、所述第七户型7、所述第八户型8、所述第九户型9的住户均可通过第二电梯厅使用乘客电梯,实现多户集约化设计,同时保证乘客电梯的利用率。
所述第一核心筒10中两台电梯1003分开设置在第一客厅1001上,所述第二核心筒11中的四台电梯1105可以是两台一组分开设置在第二电梯厅1101上,其目的是保证各个户型的住户到相应电梯的距离相对平均化。
请参阅图2,所述的集约型建筑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户型1包括:与所述第一户型1的主出入口101连通的第一户走道102、与所述第一户走道102连通的第一户客厅103、与所述第一户客厅103相邻且位于所述第一户客厅103的南侧的第一户阳台104;所述第二户型2包括:与所述第二户型2的主出入口201连通的第二户走道202、与所述第二户走道202连通的第二户客厅203、与所述第二户客厅203相邻且位于所述第二户客厅203的南侧的第二户阳台204。本实用新型将客厅与所述阳台相邻,能够提高客厅的采光效果。当然,所述第一户型1和所述第二户型2还可以包括多个卧室、餐厅、卫生间、厨房、衣帽间、工人房、西厨、早餐厅等,其中工人房用于工人居住,其中所述工人房与所述消防走道相邻,即,第一户型1和第二户型2通过所述次出入口将所述工人房与消防走道连通。
所述第一户型1和所述第二户型2均有两个出入口,即主出入口和次出入口。所述第一户型1和所述第二户型2的卧室数量为4个。所述第一户型1和所述第二户型2是关于中轴线镜像对称相邻设置的,所述第一户型1和所述第二户型2的整体外形是L形,其中,所述第一户客厅103和第二户客厅203分别位于L形户型的转角处,卧室和工人房设置在所述L形户型的两端。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走道可以直线型走道,也可以是折线型走道,用于连接户型中的各个居室,如连接客厅、卧室、餐厅等。本实用新型所述走道可以是由玄关、过厅等组成。
请参阅图2,所述的集约型建筑装置,所述第三户型3包括:与所述第三户型3的出入口301连通的第三户走道302、与所述第三户走道302连通的第三户客厅303、与所述第三户客厅303相邻且位于所述第三户客厅303的东侧的第三户阳台304;所述第五户型5包括:与所述第五户型5的出入口501连通的第五户走道502、与所述第五户走道502连通的第五户客厅503、与所述第五户客厅503相邻且位于所述第五户客厅503的东侧的第五户阳台504。所述第三户型3和第五户型5中走道直通客厅,客厅与所述阳台相邻,保证了客厅的采光效果。所述第三户型3和第五户型5的户型类似,位于第四户型4的南北两侧,均包括一个客厅、一个餐厅、一个厨房、两个卧室、两个卫生间、一个书房、一个衣帽间,能够满足普通住户的需要。
请参阅图2,所述的集约型建筑装置,所述第四户型4包括:与所述第四户型4的出入口401连通的第四户走道402、与所述第四户走道402连通的第四户客厅403、与所述第四户客厅403相邻且位于所述第四户客厅403的东侧的第四户阳台404。与第三户型3和第五户型5相比,所述第四户型4的面积较小。所述第四户型4位于所述第三户型3和所述第五户型5之间,可满足经济型住户的需求。同时,采用客厅与阳台相邻的设计能够改善客厅的采光效果。
请参阅图2,所述的集约型建筑装置,所述第六户型6包括:与所述第六户型6的出入口601连通的第六户走道602、与所述第六户走道602连通的第六户客厅603、与所述第六户客厅603相邻且位于所述第六户客厅603的北侧的第六户阳台604;所述第七户型7包括:与所述第七户型7的出入口701连通的第七户走道702、与所述第七户走道702连通的第七户客厅703、与所述第七户客厅703相邻且位于所述第七户客厅703的北侧的第七户阳台704。所述第六户型6和第七户型7的设计也能保证客厅的采光需要。所述第六户型6和第七户型7也是以中轴线镜像对称设置的,所述第六户型6和第七户型7的出入口相邻且位于乘客电梯之间的区域,也即是,所述电梯分别设置在所述第六户型6和第七户型7的出入口的两侧,平均化各户型出入口到乘客电梯的距离,便于住户进出。当然,在实施例中,所述第六户型6和所述第七户型7还包括卧室、卫生间、书房、衣帽间等。
请参阅图2,所述的集约型建筑装置,所述第八户型8包括:与所述第八户型8的出入口801连通的第八户走道802、与所述第八户走道802连通的第八户客厅803、与所述第八户客厅803相邻且位于所述第八户客厅803的西侧的第八户阳台804;所述第九户型9包括:与所述第九户型9的出入口901连通的第九户走道902、与所述第九户走道902连通的第九户客厅903、与所述第九户客厅903相邻且位于所述第九户客厅903的西侧的第九户阳台904。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八户型8与所述第九户型9中的走道直通客厅,客厅与阳台相邻,保证客厅拥有充足的光线。所述第八户型8与所述第九户型9均包括餐厅、厨房、多个卫生间、多个卧室(1个主卧室和2个次卧室)、工人房、书房、衣帽间等。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5)

1.一种集约型建筑装置,包括多个户型、由所述多个户型围合形成的核心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心筒包括第一核心筒和第二核心筒,所述多个户型包括多个第一梯户比户型和多个第二梯户比户型;
所述第一核心筒由所述多个第一梯户比户型围合形成,所述第二核心筒由所述多个第一梯户比户型和所述多个第二梯户比户型共同围合形成;
所述第一核心筒与各个所述第一梯户比户型的主出入口连通;所述第二核心筒与各个所述第一梯户比户型的次出入口连通,并与各个所述第二梯户比户型的出入口连通;
所述第一核心筒由与各个所述第一梯户比户型的主出入口均连通的第一电梯厅、与所述第一电梯厅连通的第一剪刀楼梯、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梯厅内的两台乘客电梯组成;
所述第二核心筒包括:与各个所述第二梯户比户型的出入口均连通的第二电梯厅,与所述第二电梯厅连通第二剪刀楼梯,与所述第二电梯厅且与各个所述第一梯户比户型的次出入口均连通的消防走道,在所述消防走道旁设置有消防电梯;
所述第二剪刀楼梯与所述消防电梯相邻设置,所述第二剪刀楼梯和所述消防电梯共用一面墙,所述消防走道和走廊组成U型包围所述消防电梯和所述剪刀楼梯;
所述多个第一梯户比户型设置为两个第一梯户比户型;
所述多个第二梯户比户型设置为七个第二梯户比户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约型建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核心筒与所述第一梯户比户型均位于所述第二核心筒的偏南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约型建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台乘客电梯均靠所述第一电梯厅的内墙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约型建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电梯厅内设置四台乘客电梯,其中,所述四台乘客电梯均靠所述第二电梯厅的内墙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约型建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梯户比户型包括:与所述第一梯户比户型的主出入口连通的第一梯户比户型走道、与所述第一梯户比户型走道连通的第一梯户比户型客厅、与所述第一梯户比户型客厅相邻的第一梯户比户型阳台;
所述第二梯户比户型包括:与所述第二梯户比户型的出入口连通的第二梯户比户型走道、与所述第二梯户比户型走道连通的第二梯户比户型客厅、与所述第二梯户比户型客厅相邻的第二梯户比户型阳台。
CN201921639093.7U 2019-09-27 2019-09-27 一种集约型建筑装置 Active CN2123586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39093.7U CN212358608U (zh) 2019-09-27 2019-09-27 一种集约型建筑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39093.7U CN212358608U (zh) 2019-09-27 2019-09-27 一种集约型建筑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58608U true CN212358608U (zh) 2021-01-15

Family

ID=741379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639093.7U Active CN212358608U (zh) 2019-09-27 2019-09-27 一种集约型建筑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586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50115166A1 (en) Multi-level apartment building
CN212358608U (zh) 一种集约型建筑装置
CN205134986U (zh) 一梯多户中凹口集合性居住建筑
CN202611274U (zh) 一种上层双跃层式住宅
CN211776085U (zh) 一种日照通透的高层住宅平面布置结构
CN208777771U (zh) 高层住宅的v形平面布置结构
CN210655743U (zh) 一种叠拼户型的独立入户电梯结构
CN210264034U (zh) 一种独立入户式花园洋房
CN216641547U (zh) 一种高层建筑
CN103089026B (zh) 单元式小面积住宅集群设计的新方案
CN210622383U (zh) 一种敞开式连廊高层住宅
CN2660034Y (zh) 复式单元住宅房
CN218479603U (zh) 一种具有独立电梯厅的核心筒
CN211447908U (zh) 一种复式建筑装置
CN212317573U (zh) 一种住宅交通核和具有该住宅交通核的建筑物
CN111364800B (zh) 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设计方法、该建筑及业态转换方法
CN115075618B (zh) 一梯两户高层住宅的交通核
CN108952223B (zh) 带厚板式转换层的多种户型住宅建筑
CN111206796A (zh) 一种一梯多户高层复式住宅楼
CN100554631C (zh) 采光性、私密性好的蝶形高层住宅
CN215760695U (zh) 一种多房型住宅楼内的洋房住宅
CN211647460U (zh) 一种第四代建筑住宅的平面布置结构
CN212053920U (zh) 一种庭院式别墅群装置
CN216553204U (zh) 一种具有独立入户电梯的建筑结构装置
CN211647459U (zh) 一种南北通透的板塔楼平面布置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