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64800B - 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设计方法、该建筑及业态转换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设计方法、该建筑及业态转换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364800B CN111364800B CN202010295697.5A CN202010295697A CN111364800B CN 111364800 B CN111364800 B CN 111364800B CN 202010295697 A CN202010295697 A CN 202010295697A CN 111364800 B CN111364800 B CN 11136480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use
- type
- building
- corridor
- wa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1/00—Buildings or groups of buildings for dwelling or office purposes; General layout, e.g. modular co-ordination or staggered store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 Residential Or Office Build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设计方法、该建筑及业态转换方法,确定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为东西向布置内廊式、一梯多户的板式建筑;剪刀楼梯间;户型为一室两厅一厨一卫一玄关;设计完成平层布置10户小户型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业态转换时,以该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的各户型轮廓为基本架构单位,除毗邻走廊18的各户型外墙微调外,户型的其它外围墙体均不改变,通过改变各户型内部的分隔墙体进行业态转换;转换为4类青年公寓。该设计方法通过多方位思考和推导以及确保疏散体系和建筑外轮廓不变下的业态转换,达到节约成本、节能节地、套型布置的标准化及室内外空间设计舒适化,并满足给城市造景及建筑物消防安全达标之目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住宅建筑技术领域,适用于一类高层住宅建筑的设计;特别涉及一种一梯多户下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设计方法,本发明还涉及该设计方法设计的一种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以及该住宅建筑进行业态转换的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三分之一低收入群体组员中的城市低收入人群,作为城市生活的弱势群体,对于居住空间的需求停留在小户型的渴盼上;城市经济实力有限的青年群体,购买大户型显然力不从心,所以对于小户型的期待也显而易见;对于两代居的家庭而言,因年轻人与老年人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存在差异,所以为父母购置小户型分开居住,既可规避矛盾、又可诠释孝心,不失为养老一族之首选;此外,因小户型总价低,符合很多消费者的承受能力,故小户型在地产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由此可见,城市之中小户型的需求,是楼市多样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之一。小户型的市场需求虽然可观,但因大户型的利润多于小户型,尤其在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开发商对小户型的投入份额及对其舒适性研究均显不足。导致小户型设计存在如下缺点或不足:
1、户型设计未经多方面的思考或推导,导致此类户型一旦实施,要么与城市规划要求背离、要么户内使用空间舒适性严重不足、要么安全疏散体系不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而存在致命的消防隐患。
2、结构形体不规整,尤其是高烈度地区的一类高层住宅建筑,存在结构超限的可能性,导致土建造价相应提高且不利于绿色节能设计。
3、就竖向交通设计而言:1)电梯设置数量未按照户数测算,导致高峰期住户长时间等待;电梯设计不满足可容纳担架等无障碍设计要求;同时消防电梯前室短边净尺寸不足2.40m,不满足消防战斗班配备装备后使用电梯及救助老人、病人等使用需求;2)楼梯设置未做到在满足国家规范前提下的“精打细算”,导致要么疏散体系极为浪费、要么违规“前行”。
4、公共交通空间集约化设计不足,导致公摊偏大,公共空间更无自然采光、通风考虑,使建筑使用舒适性受限。
5、每户户内采光、通风设计不足;套内空间的精细化设计缺失,导致内部空间的使用效率及户型品质极低。
6、户型设计未融入住宅工业化和绿色节能设计的先进理念;同一楼栋中,厨房、卫生间等空间未采用模块化、标准化设计;且管线管井在公共空间未集中布置,不利于工业化生产和建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一梯多户下的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设计方法,规避现行小户型设计的不足,节约成本、节能节地,实现套型单元的标准化及室内外空间设计舒适化,满足给城市造景及建筑物消防安全达标之目的。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上述设计方法设计的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进行业态转换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设计方法,具体按以下步骤进行:
1)确定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为东西向布置内廊式、一梯多户的板式建筑;
2)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采用剪刀楼梯间;
3)以得房率的80%测算套内建筑面积:
得房率=(套型建筑面积-平层公摊面积)÷套型建筑面积;
4)户型全部为一室两厅一厨一卫一玄关;设计完成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
本发明所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上述设计方法设计的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为东西向布置内廊式、一梯多户的板式建筑;采用剪刀楼梯间;户型全部为一室两厅一厨一卫一玄关;平层布置10户小户型。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三个技术方案是:一种上述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业态转换方法,以该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的各户型轮廓为基本架构单位,除毗邻走廊18的各户型外墙微调外,户型的其它外围墙体均不改变,通过改变各户型内部的分隔墙体进行业态转换;开间×进深=7.80m×6.00m的A1~A6户型和B1~B2户型以及开间×进深=7.60m×6.00m的C1~C2户型,转换为4类青年公寓:
A3~A6户型中的每个户型均转换为开间×进深=3.90m×5.90m的两间没有厨房的青年公寓;
A1户型和A2户型转换形成没有厨房的第一套间公寓,第一套间公寓由开间×进深=3.90m×5.90m两间房组成;
C1~C2户型转换为开间×进深=3.80m×5.10m的没有厨房的两间青年公寓;
B1~B2户型转换为没有厨房的第二套间公寓,第二套间公寓由开间×进深=3.00m×6.00m的朝南的两间房组成。
本发明设计方法通过多方位思考和推导以及确保疏散体系和建筑外轮廓不变下的业态转换,达到节约成本、节能节地、套型布置的标准化及室内外空间设计舒适化,并满足给城市造景及建筑物消防安全达标之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设计方法设计的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一种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住宅建筑平面中A1户型和A2户型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住宅建筑平面中A3~A6户型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住宅建筑平面中B1户型和B2户型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住宅建筑平面中C1户型和C2户型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小户型住宅建筑业态转换后的示意图。
图7是图2所示A1户型和A2户型的业态转换示意图。
图8是图3所示A3~A6户型的业态转换示意图。
图9是图4所示B1户型和B2户型的业态转换示意图。
图10是图5所示C1户型和C2户型的业态转换示意图。
图11是楼梯间的业态转换示意图。
图中:1.阳台,2.卧室,3.卫生间,4.餐厅,5.玄关,6.起居厅,7.厨房,8.第一生态平台,9.空调板,10.第二生态平台,11.第一水暖井,12.排烟井,13.电井,14.第二水暖井,15.第三生态平台,16.前室,17.合用前室,18.走廊,19.第四生态平台,20.第五生态平台,21.青年公寓,22.第一内隔墙,23.第二内隔墙,24.第三内隔墙,25.第四内隔墙,26.再造外墙,27.第一套间公寓,28.第二套间公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设计方法中所说的“一梯”指满足《建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年版)﹞要求的一套安全疏散系统,可以由一部楼梯(单核)或两部楼梯(双核)(楼梯形式根据建筑高度、建筑定性确定)组成的一个或两个安全出口;也可以由一组剪刀楼梯间组成,且当剪刀楼梯间满足《建规》第5.5.28条要求时,可作为两个安全出口使用。
所说的小户型,主要指60m2左右的类似于保障性住房面积规模的小户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一梯多户下的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设计方法,具体按以下步骤进行:
1)设计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为东西向布置内廊式、一梯多户的板式建筑;
在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地产环境下,小户型采用一梯两~六户设计时,因户型单元面积小、疏散系统无法减小且发挥不到极致而很不经济。相反,采用“一梯多户”(本发明中的一梯多户,指一梯六户以上)的理念,一套疏散系统在满足国家规范的前提下,布置多个小户型,更能有效推进土地集约化的利用水平,故采用一梯多户的形式。
因塔式建筑布局占地极为紧凑,户型之间的干扰程度会加剧,公共交通部分因外围多户型的布置而转换为无法采光通风的可能性增大,为争取有限的自然通风面积,建筑轮廓凸凹变化增多不利于建筑节能,且常规下满足国家相关规范时,做到一梯八户即到极限。而如果采用板式建筑,可有效规避上述缺点,故本发明设计方法中采用板式建筑。
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第4.0.9条,住宅建筑有日照标准的强制性要求。北向采光空间,无法满足该设计标准要求,而东向、南向和西向的采光空间均能满足此要求,由此可见,在建筑长度相同的情况下,东西向板式建筑比南北向板式建筑能布置更多的户数。
故,本发明设计方法中采用东西向布置的内廊式住宅。
2)建筑中采用剪刀楼梯间;
依据《建规》第5.5.25条、第5.5.27条、第5.5.28条,一类高层住宅建筑应设两个安全出口(即两部楼梯,且楼梯间应采用防烟楼梯间。剪刀楼梯间符合《建规》5.5.28条时,可视为两个安全出口。当设置两部独立的防烟楼梯间时,能满足两个安全出口的规范要求,但剪刀楼梯间与两部独立的防烟楼梯间相比,占用的面积小,相应的建筑公摊也小,故本发明设计方法中采用剪刀楼梯间。
3)以得房率的80%测算套内建筑面积:
得房率=(套型建筑面积-平层公摊面积)÷套型建筑面积;
则套型建筑面积为60m2左右的小户型的得房率约为48m2左右,户型平层公摊面积为12m2左右。
4)户型的功能构成:
户型全部为一室两厅一厨一卫一玄关,其中的起居厅可根据家庭人口结构改为第二个卧室。
根据上述设计方法得到一梯多户下的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一种实施例,该实施例的平面图如图1所示。该小户型一种实施例中的各层平面,包括南北向设置的走廊18(为了便于说明,设图1的上方为北,下方为南,左方为西,右方为东),沿从北到南的方向、走廊18的东侧依次设有A1户型、A3户型、C1户型、C2户型、A5户型和B1户型,沿从北到南的方向、走廊18的西侧依次设有A2户型、A4户型、第一电梯、合用前室17、第二电梯、第三电梯、前室16、第四电梯、A6户型和B2户型;所有户型的进户门均位于走廊18上;所有的A户型和所有的C户型均包括阳台1、卧室2、卫生间3、餐厅4、玄关5、起居厅6、厨房7、第一生态平台8和空调板9;A1户型和A2户型之间设有第二生态平台10,第二生态平台10位于走廊18的北侧,阳台1、第一生态平台8和空调板9均位于楼体外墙的外侧;A户型和C户型中,卧室2与阳台1连通,第一生态平台8与阳台1相连,第一生态平台8还与空调板9相连。
B户型包括阳台1、卧室2、卫生间3、餐厅4、玄关5、起居厅6、厨房7、第一生态平台8和空调板9,B1户型和B2户型之间设有第三生态平台15,第三生态平台15位于走廊18的南侧。B户型中的阳台1、第一生态平台8和空调板9均位于住宅建筑南向楼体外墙的外侧,且阳台1与卧室2连通,阳台1与空调板9相连,空调板9还与第一生态平台8相连。
第三生态平台15分别与B1户型中的第一生态平台8和B2户型中的第一生态平台8连通。
沿从北到南的方向、走廊18内依次设有第一水暖井11、排烟井12、电井13和第二水暖井14,C1户型进户门位于第一水暖井11和排烟井12之间,C2户型进户门位于电井13和第二水暖井14之间。
第二电梯和第三电梯的电梯井与西侧楼体外墙之间设有楼梯;第一电梯与合用前室17所处位置的楼体外墙外侧设有第四生态平台19,第四电梯与前室16所处位置的楼体外墙外侧设有第五生态平台20。
A1户型和A2户型相对于走廊18对称设置,B1户型和B2户型相对于走廊18对称设置,A5户型和A6户型相对于走廊18对称设置,C1户型和C2户型相对于该两个户型之间的隔墙对称设置。
本发明设计方法设计的小户型住宅建筑中各户型轮廓尺寸关系推算(以下所有尺寸均为轴线尺寸,即尺寸均算至墙体中线处;该处所述的各户型轮廓尺寸,均不包括楼体之外的阳台、室外生态平台、空调板):
卧室2、起居厅6和厨房7均满开间对接室外空间时,户型轮廓的总宽度为7.80m(起居厅3.00m,卧室3.00m,厨房1.80m)。当套内建筑面积为48.00m2时,各户型的进深方向尺寸为6m(48÷7.80≈6m),即住宅建筑每户户型轮廓按照7.80m×6.00m考虑,与楼梯、电梯所形成服务筒(以下简称“服务筒”)相毗邻的东侧两户(C1户型和C2户型),因服务筒筒体尺寸取值的原因及平层管道井设置在该户型旁的原因而有微调,具体为7.60m×6.00m、局部有管井时为7.60m×5.10m。其中,7.80m×6.00m户型占平层户数的80%,7.60m×6.00m(局部为7.60 m×5.10 m)户型占平层户数的20%。
楼、电梯尺寸关系推导
1)剪刀楼梯间尺寸关系:
开间:依据《建规》5.5.30条,住宅楼梯净宽不应小于1.10m,考虑高层建筑基础埋深及建筑配套设施的需求而设地下室,而地上地下楼梯共用楼梯间时,需要在首层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防火隔墙及乙级防火门进行防火分隔,防火隔墙厚度0.10m~0.20m,楼梯间保温隔热的厚度需求(预估0.10m),这样楼梯间开间(按轴线尺寸考虑)为:1.10m(梯段)+0.20m(梯井部位防火隔墙厚度)+1.10m(梯段)+0.10m(保温层)+0.20(两侧各一半的墙厚)=2.70m。
进深:依据《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2011第6.3.2条、第6.3.4条、《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2019第6.8.5条,楼梯每梯段的踏步按限值18级、踏步宽度按0.26m的规范限值考虑,18级踏步长度=17×0.26m=4.42m;剪刀梯两侧平台净宽,按照上述规范要求为1.30m,楼梯两侧一半的墙厚共计0.10m×2=0.20m,地上地下楼梯共用楼梯间时,位于休息平台上的防火隔墙厚度取0.10m,楼梯间保温隔热的厚度预估0.10m。这样,楼梯进深=4.42m(梯段长)+0.20m(两侧各一半的墙厚)+0.10m(取一侧防火隔墙厚度)+(1.30×2)m(剪刀梯休息平台净宽)+0.10m(保温层)=7.42m,取整为7.50m。
因此,剪刀梯开间×进深尺寸=2.70m×7.50m。
电梯定性、电梯尺寸:该通廊式住宅建筑,作为一类高层建筑使用时,共设有4台电梯,其中1台为消防电梯,另外3台为客梯;消防电梯和其中1台客梯的载重量均为800kg,井道尺寸:宽×深=2300 mm×1900mm(对重侧置),轿厢尺寸:宽×深=1350mm×1400mm;另外2台客梯的载重量为1050kg,其电梯井道尺寸:宽×深=2300mm×2400mm,轿厢尺寸:宽×深=1500mm×1600mm,按满足可容纳担架等无障碍设计要求设置;四台电梯每两台对列成一组,分别位于剪刀楼梯的防烟楼梯间前室16及防烟楼梯间和消防电梯共同形成的合用前室17;两两对列的电梯所形成的侯梯厅(即前室16或合用前室17)宽度(轴线)为3.30m,净宽3.10m,既满足《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 50352-2019表6.9.1要求(当电梯沿候梯厅双侧布置时,候梯厅的净宽不应小于沿宽度方向的两侧电梯轿厢净宽之和。该候梯厅净宽3.10m,轿厢净宽之和为1.35m+1.60m=2.95m,3.10>2.95,满足规范要求),同时也满足《建规》第7.3.5条要求的消防电梯候梯厅净宽不应小于2.40m的规范要求。此外,因3台客梯均设于防烟楼梯间前室16或防烟楼梯间与消防电梯所形成的合用前室17内,应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图示18J1-1第6.4.3条之要求,限定3台客梯均按消防电梯的要求设置,以确保安全出口设计的安全性。由4台电梯的定位关系(详见图1)可以得出电梯组合体开间方向为2.30m(轴线),进深方向为1.90m+3.30m+2.40m+2.40m+3.30m+1.90m=15.20m(该15.20m也就构成了与服务筒毗邻的东侧两个户型(C1户型和C2户型)的开间尺寸:7.60m×2=15.20m)。
电梯数量的测算:依据《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2009年版)第179页表9.2.2,电梯数量按照经济型配置时,可以执行100户/1台(不含消防电梯),这样对于标准层10户的该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而言,配置3台客梯时,建筑可建层数为30层;应建筑造型需求,当顶部几个标准层不是一梯十户布局、而是高低错落式布局时,亦然按照100户/1台、配置3台客梯时,该住宅建筑的层数可能会突破30层(低烈度地区建筑高度可能会接近100m)。
标准层户数推算
标准层户数推算主要与楼电梯组成的服务筒的定位、各户型轮廓的尺寸关系、户门距安全出口的间距有关。因服务筒居中设置时,能沿其周边布置更多的户型,同时,为了将更好的朝向让位给住户,故服务筒定位于该板式建筑西侧中部;其次,该小户型住宅建筑中户型轮廓的尺寸关系开间方向为7.80m,依据《建规》第5.5.28条,最远端的户门(以前室16或合用前室17通向走廊18的门边缘为基点,距该基点最远的户门为最远端户门)距最近的剪刀楼梯间入口(即:相对于最远端的户门而言,最近的前室16或合用前室17通向走廊18的门边缘)的间距应不大于10m(本发明小户型住宅建筑中取9.90m),这样可以得出:沿服务筒南端和北端,以走廊为分界线的西侧和东侧分别最多可并列设置两个户型,即服务筒北端:2+2=4户(走廊18西侧2户、走廊18东侧2户);服务筒南端:2+2=4户(走廊18西侧2户、走廊18东侧2户);另外,该小户型住宅建筑服务筒进深方向尺寸为15.20m, 构成了与该服务筒在东侧毗邻的两个户型的开间尺寸为:7.60m×2=15.20m,即服务筒东侧可构成2户。这样即可得出:本发明设计在住宅建筑一梯多户模式下,最多可布置4+4+2=10户60m2左右的小户型。
根据建筑形体及抗震防烈度推算建筑最大高度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建质【2015】67号文件对本户型设计做超限判断。
1)建筑高度判定
本发明设计的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房屋高度在表1范围内均不属于高度超限的高层建筑工程。
表1 房屋高度(m)超过下列规定的高层建筑工程属于高度超限工程
2)建筑规则性判定
该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根据表2的内容进行规则性判断,可能存在一项不规则项(扭转不规则)。不属于超限高层建筑工程。
表2 同时具有下列三项及三项以上不规则的高层建筑工程(不论高度是否大于表1)
注:深凹进平面在凹口设置连梁,当连梁刚度较小不足以协调两侧的变形时,仍视为凹凸不规则,不按楼板不连续的开洞对待;序号a、b不重复计算不规则项;局部的不规则,视其位置、数量等对整个结构影响的大小判断是否计入不规则的一项。
3)根据地方规范进行超限判断(以甘肃省为例)
甘肃省地方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B62/T25-3055-2011中3.4.3关于平面及竖向不规则中规定,房屋高宽比大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表3.3.2中表列最大高宽比值加2者属于超限的高层建筑工程。
表3甘肃省规定房屋高宽比超过下列规定的高层建筑工程属于高度超限工程
本发明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平面等效宽度为13.48m,依据表3,建筑高度控制在表4所示数值范围内均不属于超限高层建筑工程。
表4根据甘肃省规定本户型房屋高度超过下列规定时属于高度超限工程
所以,当采用图1所示平面时,房屋高度不超过表5所示数值时,均不属于超限高层建筑工程。
表5 本发明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房屋高度(m)限值
本发明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的总高度范围:抗震设防烈度6、7度的地区为54~100米;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的地区为54~94米;抗震设防烈度8度(0.30g)的地区为54~80米。其中0.20g和0.30 g中的g为重力加速度。
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疏散通道有效尺寸的推算
通道(即走廊18)宽度:依据《建规》第5.5.30条,疏散走道的净宽不应小于1.10m,依据《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第3.5.1条,满足无障碍通行的室内通道宽度不应小于1.20m,加之考虑公共区域与住户之间隔墙处的保温隔热层的设计需求,故将疏散通道轴线宽度确定为1.50m,净宽=1.50m(轴线)-0.20m(通道两侧墙体的一半尺寸)-0.10m(两侧隔墙贴保温隔热层厚度)=1.20m;此外,考虑到服务筒处人员较为集中,同时考虑到业态转换时青年公寓走廊净宽的规范(《建规》第5.5.18条)要求,故将服务筒处通道沿向西(左)方向单边加宽0.10m,这样,服务筒处走廊净宽达1.30m。
通道(走廊18)长度:本发明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中位于服务筒南端或北端的每个户型的开间尺寸均为7.80m,则位于服务筒南端的两个户型总开间尺寸或位于服务筒北端两个户型的总开间尺寸均为7.80m×2=15.60m,服务筒沿南北方向所占用总长度为15.20m,这样沿南北方向该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的总长度为:15.60m(服务筒北端两个户型占用的总长度)+15.20m(服务筒沿南北方向所占用总长度)+15.60m(服务筒南端两个户型占用的总长度)=46.40m(轴线尺寸且不含南端阳台外凸尺寸);因疏散通道能抵达至最远端(以前室16或合用前室17通向走廊18的门边缘为基点,距该基点最远的区域)的住宅户门满足安全疏散即可,无需通至南北向的尽端而加大公摊面积,结合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故最终将走廊18的北端定位在与A1户型、A2户型相结合1.80m的区间处(即A1户型、A2户型厨房梁的延伸部位);将走廊18的南端定位在与B1户型和B2户型相结合1.80m的区间处(即B1户型、B2户型厨房梁的延伸部位)。这样该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中走廊18的总长度=1.80m(走廊18北端与A1、A2户型相结合的尺寸)+7.80m(住宅建筑服务筒北侧的一个户型的开间,即A3、A4户型南北方向锁占用的总尺寸)+15.20m(服务筒沿南北方向所占用总长度)+7.80m(住宅建筑服务筒南侧的一个户型的开间,即A5、A6户型南北方向所占用的总尺寸)+1.80m(走廊18南端与B1、B2户型相结合的尺寸)=34.40m(轴线尺寸),两侧考虑一半墙体后总尺寸为34.60m。
建筑轮廓尺寸(凸凹处算最大尺寸)的推算
为规避住宅户型设计中,阳台1与起居厅6相毗邻,导致洗衣晾晒时,起居厅6的视觉景观及晾晒私密性极差的弊端,本发明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中,除B1户型和B2户型采用沿起居厅6满开间布置生态平台外,其它户型均采用沿起居厅6满开间和厨房7的部分开间布置第一生态平台8(外伸主体1.2m),沿厨房7剩余部分开间布置空调板9,而使每户设计的凸出主体的阳台1(其尺寸分为三类:A1~A6户型,其开间×进深=3.00m×1.5m;B1~B2户型,其开间×进深=2.60m×1.5m;C1~C2户型,其开间×进深=2.80m×1.5m)毗邻卧室2布置,既可以产生三维绿化、同时可兼具建筑遮阳、提高晾晒私密性等多功能〔详见专利《三维空间下住宅每户多功能绿化景观节点》(专利号ZL201920944523.X)〕。
因户型轮廓尺寸取值为:开间×进深=7.80m×6.00m和开间×进深=7.60m×6.00m(局部开间×进深=7.60m×5.10m);楼梯尺寸取值为:开间×进深=2.70m×7.50m;电梯尺寸取值为:开间×进深=2.30m×15.20m。结合平层十户在平面图中的组合关系,得出本发明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的轮廓线(凸凹处算最大尺寸)尺寸为:
东西方向:1.50m(西侧阳台)+6.00m(西侧户型)+1.50m(通廊式疏散走廊)+6.00m(东侧户型)+1.50m(东侧阳台)+0.20(两侧各一半的墙体厚度)=16.70m;
南北方向:1.50m(南端阳台)+7.80m×2(南端两个户型南北向尺寸)+15.20m(服务筒南北向尺寸)+7.80m×2(北端两个户型南北向尺寸)+0.20m(两侧各一半的墙体厚度)=48.10m。
设备专业消防设计、管道井设计
1)公共空间采光通风设计:
为提高住宅建筑使用舒适性,本发明设计方法设计的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中,位于公共空间区域的前室16、合用前室17(亦即每层候梯厅区间)、走廊18的南北两端均能自然采光通风,既提高了公共空间的使用舒适性,又有利于每个生活单元的自然通风。其次,走廊18的南北尽端以及前室16和合用前室17,均与室外生态平台毗邻〔详见专利《三维空间下住宅每户多功能绿化景观节点》(专利号ZL201920944523.X)〕,使住户在每层的公共活动区,均能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既能使住户赏心悦目、又能增加绿化面积,还可改善墙壁的保温隔热效果,且可有效滞留雨水,从而利于生态小区的形成。
2)防排烟设计
本发明建筑中走廊18的长度为34.40m,但走廊18两端的开窗面积不满足自然排烟条件,考虑到消防要求及排烟系统设置的经济性,在走廊18的中间部位设置排烟井12、排烟风管及排烟口,且排烟口距离走廊18两端的最远距离均不大于30m,并对排烟井12处的梁进行上翻处理,最大限度减少风管高度对走廊18吊顶的影响。走廊18净宽为为1.20m(服务筒处走廊净宽1.30m),每层的走廊18形成一个防烟分区,防烟分区面积45m2,排烟量为45m2×60m3/(h·m2)=2700m3/h,根据《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住宅走道最小排烟量计算风量不小于15000m3/h,设计风量不小于计算风量的1.2倍,排烟量取值15000×1.2=18000m3/h,住宅建筑高度不超过100m,竖向不分段,在屋面设置专用排烟风机房,该机房内设置高温消防排烟风机,排烟井12内衬镀锌铁皮风管,排烟井12进深为轴线距离0.90m,宽度为轴线距离1.80m,管道内风速不大于20m/s。
出于经济性及可靠性的考虑,前室16、合用前室17、防烟楼梯间优先采用自然通风设施,其中合用前室17设置可开启外窗或开口,开窗面积或开口面积不小于3m2;每部防烟剪刀楼梯间的外墙上每5层内设置总面积不小于2m2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并在楼梯间顶层最高部位设置面积不小于1m2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
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13要求,在公共走道、防烟楼梯间、前室16、合用前室17等处设置火灾探测器、声光报警器、报警按钮、消防广播、消防电话等(火灾自动报警线缆采用耐火型,穿金属管暗敷设)。按《建规》第10.3.1条要求,在防烟楼梯间及前室16、合用前室17、公共疏散走道(即走廊18)设置疏散照明及疏散指示标志。
为充分利用市政管网压力,三层及以下的给水采用市政管网直接供水,三层以上的给水由给水设备加压供给,给水系统均为下行上给式。在地下一层设置生活水箱及变频给水加压设备。为最大限度减少对水暖井的占用,第一水暖井11和第二水暖井14内仅设置4根给水立管及相应的入户水表,其余雨水、消防等立管均设置在楼梯间等公共部位隐蔽处。
采暖地区,给水管道与采暖系统管道共用第一水暖井11和第二水暖井14,第一水暖井11和第二水暖井14的宽均为轴线距离0.90m、长均为轴线距离1.60m,其中设置4根给水立管及入户水表,高、低区供暖供回水立管及竖向安装超声波热量表等阀件,管中心间距0.25m,管中心距墙0.25m,并考虑安装及操作间距;在非采暖地区,第一水暖井11和第二水暖井14内只设置给水管道,第一水暖井11和第二水暖井14的宽均为轴线距离0.60m、长均为轴线距离1.20m。
电井采用强电井、弱电井共用管井的设置方式。电井13内设置强弱电电缆,消防配电电缆桥架与普通配电电缆桥架分别布置在电井两侧,弱电电缆线槽与配电电缆桥架应采取屏蔽隔离措施。桥架穿越楼板处的洞口采用防火材料进行封堵。住户集中电表箱设置在电井13外侧或走廊18隐蔽处(为避免影响疏散宽度要求,箱体采用暗敷设),在每户住宅内设置家居配电箱及弱电多媒体箱。楼层公共照明配电箱、应急照明配电箱(集中电源)箱、弱电智能化网络机柜、有线电视、网络、电话分配箱、火灾自动报警接线箱、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均设置在电井内。并考虑柜(箱)体的安装、检修、操作距离应满足《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第8.12.5条要求,强弱电井进深为轴线距离0.80m,宽度为轴线距离1.80m。
户型各功能空间尺寸
1)卧室:
因户型取值的差异,相应卧室的尺寸取值为:
A1~A6户型中的卧室2和B1~B2户型中的卧室2:开间×进深=3.00m×3.90m,如图2(A1和A2户型)、图3(A3、A4、A5和A6户型)和图4(B1和B2户型);占平层总户数的80%;C1~C2户型中的卧室2:开间×进深=2.80m×3.90m,如图5(C1和C2户型)所示;C1和C2户型占平层总户数的20%。之所以如此取值,理由如下:
(1)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三版)(以下简称《资料集》)第2分册居住101页,双人床尺寸为1.50m宽×2.00m长,当床长沿卧室开间方向布置时,扣除开间两侧墙厚各0.1m,那么,3.00m、2.80m开间卧室,其床尾分别剩余0.80m、0.60m的通道宽度,符合上述《资料集》第1分册(建筑总论)P15页表2关于人的通行宽度为0.60~0.80m的行业标准要求;
(2)依据现行国家标准《资料集》第2分册居住P101页关于主卧室主要家具尺寸的图示,床头柜的尺寸一般为0.45m×0.36m或0.50m×0.36m,双人床宽1.50m,当卧室进深为3.90m时,扣除两侧各0.10m的墙厚以及床宽1.50m、两个床头柜宽0.50×2,剩余尺寸为1.20m,该1.20m空间设置0.50m深的衣柜空间后,尚有0.70m的操作空间。另外,3.90m进深空间,扣除两侧各0.10m的墙厚后(剩3.70m)还可以如下布置:1.00m长书桌(临外窗)+1.50m床+0.50m床头柜+0.20m间隙(0.20m间隙和0.50m床头柜以外空间可以构成0.70m的通行及衣柜前操作空间)+0.50m衣柜,以供有学习需求者使用(与起居厅6交流空间隔离)。该处卧室进深选用3.90m,也符合上述《资料集》第2分册居住P101页关于主卧室进深以3.80~4.50m为宜的行业标准要求。
因户型取值的差异,相应起居厅的尺寸取值为:
起居厅6与玄关5结合(A3~A6户型):开间×进深=3.00m×6.00m,占平层总户数的40%;起居厅6与餐厅4结合(A1~A2户型和B1~B2户型):开间×进深=3.00m×6.00m,占平层总户数的40%;起居厅6与玄关5结合(C1~C2户型):开间×进深=3.00m×5.10m,占平层总户数的20%;其所以如此取值,理由如下:
(1)起居厅开间(面宽):依据《资料集》第2分册居住P99关于起居室主要家具尺寸图示的要求:起居厅面宽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人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距离。沙发的宽度、电视机的厚度和屏幕的大小是影响起居厅面宽的可变因素,起居厅面宽具有较大弹性。依据该页表3,电视机的最佳视距,当电视机尺寸为52英寸时,最佳观看距离1.90~3.20m。将本发明小户型住宅建筑的起居厅宽度定为3.00m,能够满足视距要求;其次,3.00m的面宽(开间),布置1.05m深的三人(或四人)沙发(包括茶几与沙发之间的腿部逗留及通行空间)、0.50m宽茶几、电视机下部留有0.45m电视柜后,电视柜与茶几之间剩余0.80m通行宽度,同样可以满足上述《资料集》第1分册建筑总论P15页表2关于人的通行宽度为0.60~0.80m的行业标准要求。
(2)起居厅进深:起居厅进深(包括与入户空间结合或与餐厅空间结合)取值为6.00m、5.10m。其中,考虑到室内精细化设计需求,可供起居厅6独立使用的空间进深在3.90m及以上,且此区间隔墙上不设与其它功能空间连通的门洞,既确保了空间的利用率,同时也符合上述《资料集》第2分册居住P99页起居厅进深中关于:独立的起居厅,深宽比值一般在5︰4~3︰2的区间;与餐厅连通的起居厅,两者深宽比值一般在3︰2~2︰1的行业标准要求。除此之外,也为家庭人口较多者将起居厅改为第二卧室创造条件。
因各户型尺寸取值的差异,相应厨房的尺寸取值为:
A1~A6户型中的厨房7和B1~B2户型中的厨房7:开间×进深=1.80m×3.90m,占平层总户数的80%;C1~C2户型中的厨房7:开间×进深=1.80m×3.00m,占平层总户数的20%;如此取值的理由如下:
(1)厨房开间的确定:依据现行国家标准《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2011第5.3.5条,单排布置设备的厨房净宽不应小于1.50m,故本户型设计取厨房轴线尺寸1.80m、扣除两侧墙体后净宽1.60m,能够满足该规范要求。
(2)厨房进深的确定:依据《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2011第5.3.1条,厨房使用面积(即不含墙体的净面积)不应小于4m2,本套型厨房净宽为1.60m,这样4÷1.60=2.50m,即该厨房进深按照规范要求不小于2.50m,考虑到小户型的精细化设计,冰箱入厨,并尽可能加大厨房操作台利用空间,故将厨房进深确定为3.90m和3.00m,扣除两侧墙体的一半厚度0.20m后,净进深分别为3.70m和2.80m,既能满足上述规范要求,又能满足厨房使用舒适性要求。
因各户型设计的差异及标准层平面安全疏散距离的需求,餐厅的分类及取值归为3类:
(1)开间×进深=1.80m×2.10m。适于起居厅6与入户空间结合者,图3所示A3~A6户型以及图5所示C1~C2户型;A3~A6户型、C1~C2户型,分别占平层总户数的40%、20%,共计占平层总户数的60%。
(2)开间×进深=2.10m×1.30m。适于图4所示的B1~B2户型,占平层总户数的20%。
(3)开间×进深=3.00m×1.30m。图2所示的A1~A2户型,适于起居厅与餐厅空间结合、入户有玄关的情况,占平层总户数的20%。
餐厅布置的依据及具体设计如下:
依据《资料集》第2分册居住P100页关于餐厅空间需求,餐椅尺寸关系为:宽×深=0.43×0.48或宽×深=0.45×0.52,餐桌双面就餐的尺寸宽度为0.80m或0.90m,长度方向按照每就餐位0.60m考虑,由此,餐桌尺寸统一按宽×长=0.80m×1.20m考虑,桌椅按单边+两(或一)端就餐形式布局,需要说明的是采用单边+一端就餐、当就餐人数增加时,也可采用单边+两端式,待就餐完毕,餐桌归位即可。
因各户型设计的差异及各户型区间定位的不同,卫生间设计分为2类:
(1)开间×进深=2.10m×1.80m、卫生间外设有1.20m(轴线)宽的洗漱空间(面盆正立面墙面完整),适于图2、图3、图4所示的A1~A2、A3~A6、B1~B2户型(7.80m×6.00m);分别占平层总户数的20%、40%、20%,共计占平层总户数的80%;卫生间门沿2.1m宽墙面侧置,依据《资料集》第2分册居住P105页关于卫生间洁具尺寸及布置要求,开门后正面设置洗衣机,开门后在侧面的空间依次布置坐便器和淋浴器,并合理留设卫生间排气道和给排水立管的安置空间;卫生间门外,设有独立的洗漱空间,且面盆正立面墙面完整,可满空间装设镜子,如此设计,一方面使卫生间的洗漱与如厕分离,另一方面也能够满足小户型精细化设计的需求。
(2)开间×进深=2.10m×1.60m,卫生间外设有1.2m(轴线)宽的洗漱空间,适于图5所示的C1~C2户型〔7.60m×6.00m(局部7.60m×5.10m)〕,占平层总户数的20%。
卫生间门沿2.1m宽墙面侧置,依据《资料集》第2分册居住P105页关于卫生间洁具尺寸及布置要求,开门后在靠近门铰页一侧的1.60m进深侧墙上,依次布置给排水立管、卫生间排气道,并参照《资料集》P106页卫生间布置,于开门后正面墙体毗邻排气道区间设置淋浴喷头,同样,在毗邻门闭锁侧的空间内依次布置坐便器和洗衣机;卫生间门外设计的洗漱空间,其设计标准完全与第(1)条标准相同。
根据各户型区位的差异及《建规》第5.5.28条关于剪刀梯疏散距离的限定要求,本发明设计方法设计的小户型住宅建筑的南端(B1和B2户型)和北端(A1和A2户型),形成开间×进深=1.80m×2.10m的玄关空间(实体玄关空间),一方面起到视觉屏障的作用,另一方面作为脱衣换鞋挂帽之功能空间使用。该类玄关占平层总户数的40%;除上述户型外的其它户型,均采用家具(如鞋柜、衣帽柜或装饰构架)限定的方式形成柔性玄关空间。空间尺度为开间×进深=1.50m×2.10m者,适于户型开间×进深=7.80m×6.00m的类型(A3~A6户型),占平层总户数的40%;空间尺度为开间×进深=1.50m×1.80m者,适于户型开间×进深=7.60m×6.00m(局部7.60m×5.10m)的类型(C1和C2户型),占平层总户数的20%。
7)阳台
各户型中的阳台1均毗邻该户型中的卧室2,见图1。B1~B2户型中阳台1的开间×进深=2.60m×1.50m,占平层总户数的20%;C1~C2户型中阳台1的开间×进深=2.80m×1.50m,占平层总户数的20%;A1~A6户型中阳台1的开间×进深=3.00m×1.50m,占平层总户数的60%。
阳台1在严寒及寒冷地区,可采用封闭式,在其它地区可采用开敞式;因阳台1均位于结构主体之外,依据《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 T 50353-2013第3.0.21条,应按其结构底板水平投影面积计算1/2面积,见图2~图5。
考虑到空调冷凝水浇花的便捷性,本发明小户型住宅建筑中,每个户型的空调板9均与室外的第一生态平台8毗邻;空调板9的长度,除B1~B2户型与阳台1的进深相同为1.50m外,其它户型空调板9的长度,均与第一生态平台8的深度相同为1.20m;空调板9的宽度取0.60m即可;B1~B2户型空调板9占平层总户数的20%,其它空调板9占平层总户数的80%。
东西向建筑遮阳及三维绿化空间的创造
对于东西向建筑而言,遮阳尤为重要,如果孤立的增加遮阳板,可能会破坏建筑外立面形象,从而弱化建筑应给城市造景的功能。本发明小户型住宅建筑中,引用专利《三维空间下住宅每户多功能绿化景观节点》(专利号ZL201920944523.X),在满足东西遮阳的同时,兼具三维绿化、建筑防火、提高户型设计的私密性等功能。
工业化的设计理念
本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中:
1)户型采用开间×进深=7.80m×6.00m者,占平层总户数的80%、户型采用开间×进深=7.60m×6.00m(局部为7.60m×5.10m)者,占平层总户数的20%;
2)厨房7开间全部采用1.80m,进深有3.90m(占平层总户数的80%)和3.00m(占平层总户数的20%)两种形式;
3)起居厅6开间全部采用3.00m,进深有6.00m(占平层总户数的80%)和5.10m(占平层总户数的20%)两种形式;
4)卧室2进深全部采用3.90m,开间有3.00m(占平层总户数的80%)和2.80m(占平层总户数的20%)两种形式;
5)卫生间3有开间×进深=2.10m×1.80m(占平层总户数的80%)和开间×进深=2.10m×1.60(占平层总户数的20%)两种形式;
6)阳台1进深全部采用1.50m,开间有3.00m(占平层总户数的60%)、2.80m(占平层总户数的20%)和2.60m(占平层总户数的20%)。
因此,本发明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中,住宅各功能空间尺寸较为统一,设计标准化通用化程度较高,利于住宅工业化在设计方面的推行。
同一安全疏散体系及建筑轮廓下的业态转换
本发明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在改变使用功能,即进行业态转换时,以该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的各户型轮廓为基本架构单位,具体表现为:1)原有的结构承载体系,均沿户型轮廓的外围设置,能够确保存在业态转换时,内部空间的灵活划分;2)业态转换时,除毗邻走廊18的各户型外墙微调(向远离走廊18的方向移动100mm——是为了满足《建规》第5.5.18条对于青年公寓建筑疏散走道的限值要求)外,户型的其它外围墙体均不改变,主要是通过改变各户型内部的分隔墙体进行业态转换。开间×进深=7.80m×6.00m的户型(A1~A6、B1~B2)和开间×进深=7.60m×6.00m(局部7.60m×5.10m)的户型(C1~C2),可转换为如图6所示的4类青年公寓:
1)A3~A6户型中的每个户型均转换为开间×进深=3.90m×5.90m(占平层总户数的40%)的两间青年公寓21,青年公寓21中没有厨房。
2)因走廊疏散距离的原因,A1户型和A2户型业态转换后,形成了供面积需求较大者使用的第一套间公寓27,第一套间公寓27由开间×进深=3.90m×5.90m(占平层总户数的20%)的两间房组成,第一套间公寓27中没有厨房。
3)C1~C2户型均转换为开间×进深=3.80m×5.10m(平层占比20%)两间青年公寓21,该两间青年公寓21中没有厨房。
4)B1~B2户型均转换为第二套间公寓28,第二套间公寓28由开间×进深=3.00m×6.00m的朝南的两间房组成,供面积需求较大者使用,第二套间公寓28中没有厨房。
A1户型和A2户型相同,以A2户型的业态转换为例进行说明。如图7及图6的对应部分;A2户型业态转换时:拆除户型中的所有分隔墙体,拆除原入户门及该原入户门所处外墙;用再循环的墙体材料在拆除的该外墙的位置向室内方向(远离走廊18方向)移动100mm后,建造新的外墙并开设新的入户门;用不低于楼板耐火极限的不燃烧材料封堵原厨房排烟口在楼板上的开洞部分;在原来起居厅6和卧室2之间的隔墙位置南移900mm的位置,用再循环的墙体材料重新建造第一内隔墙22,第一内隔墙22将套型内部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面部分与新的入户门连通,北面部分用再循环的墙体材料再分隔,形成新的卧室和新的卫生间,该新的卫生间与第一内隔墙22之间有过道,且第一内隔墙22上的门与新的卫生间的门相对设置。A2户型业态转换后形成了第一套间公寓27。
A3~A6户型的套型相同,以A5户型的业态转换为例进行说明。如图8及图6的对应部分。A5户型业态转换时:拆除户型内所有的分隔墙体和位于走廊18处的外墙;然后,用再循环的墙体材料在该外墙的位置向户内方向(远离走廊18方向)移动100mm后,建造新的外墙,该新的外墙上有两个入户门。用再循环的墙体材料在套内东西向设置第二内隔墙23,第二内隔墙23将套内空间分成南北两部分,该两个入户门分别位于第二内隔墙23的两侧。接着用再循环的墙体材料在该两部分内分别围建新的卫生间,形成相邻的两套青年公寓21,其中一套青年公寓21中新的卫生间使用原户型中的卫生间,另一套青年公寓21中的卫生间是将原户型中的餐厅进行改造而成。该两套青年公寓21的入户门均位于第二内隔墙23与新的卫生间之间。
B1~B2户型相同,以B1户型的业态转换为例进行说明。如图9及图6的对应部分。B1户型业态转换时:拆除套内卧室2与卫生间3之间的分隔墙体,拆除厨房7内的所有设施,拆除卫生间3与餐厅4之间的分隔墙体,拆除原入户门及该原入户门所处外墙,用再循环的墙体材料在该外墙的位置向户内方向(远离走廊18方向)移动100mm后,建造新的外墙并开设新的入户门;然后,用再循环的墙体材料补齐卧室2和起居厅6之间的隔墙与厨房7之间的空间,形成第三内隔墙24,第三内隔墙24上有门。在拆除所有设施的厨房7内安装卫生间需要的设施,形成新的卫生间;B1户型业态转换后形成第二套间公寓28。
C1~C2户型相同,以C1户型的业态转换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0和图6的对应部分。C1户型业态转换时:拆除卫生间3与走廊18之间的外墙,用再循环的墙体材料在该外墙的位置向户内方向(远离走廊18的方向)移动100mm后,建造新的外墙,该新的外墙上开设新的入户门。拆除套内的所有分隔墙体,用再循环的墙体材料在套内建造第四内隔墙25,第四内隔墙25将套内分成南北两部分。用再循环的墙体材料在原餐厅的位置隔出新的卫生间,并安装新的卫生间所需设施,形成一套青年公寓21。用再循环的墙体材料在北面部分建成新卫生间和位于走廊18上的新外墙,该新外墙上设置新的入户门,形成另一套青年公寓21。
另外,在进行业态转换时:拆除合用前室17与第四生态平台19之间的外墙,拆除第四生态平台19上的景观设施。然后,用再循环的墙体材料沿第四生态平台19的局部外轮廓建造再造外墙26,使合用前室的使用面积扩大,以满足《建规》第5.1.1条—注2及第6.4.3-3条关于业态转换后合用前室使用面积的要求,再造外墙26上开设有面积不小于3m2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如图11及图6的对应部分。
业态转换时,应考虑的问题如下
1)结构承载体系的前期考虑
业态转换后,建筑的结构承载系统沿小户型住宅建筑户型轮廓元的外周边设置。其中,原小户型住宅建筑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承载体系不变;户型内厨房7、卧室2、起居厅6的隔墙拆除后,采用可再循环的墙体材料合理划分,形成单间均匀布置的青年公寓21,从而实现在安全疏散体系和建筑外轮廓不变下的业态转化(即由住宅使用功能转换为青年公寓使用功能),此方案尤其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及7度以下地区。
根据《建规》第5.1.1条-注2和第5.5.18条要求,走廊18净宽必须由不小于1.20m转换为不小于1.40m,为此,将原有住宅建筑走廊18两侧的外墙分别向室内空间方向移动0.10m,使走廊18的宽度由原小户型住宅建筑中的1.50m(轴线)扩大为1.70m(轴线),这样疏散走廊净宽为1.70m-0.20m(两侧各一半的墙厚)=1.50m(1.50m>1.40m,能够满足《建规》要求)。同时,限定采暖地区楼梯等公共区域供暖,地上地下共用楼梯间时,在首层采用防火隔墙的厚度取0.10m,这样,原来设计的轴线2.70m宽的两个楼梯梯段净宽=2.70m-0.20m(两侧墙体各一半的厚度)-0.10m(防火隔墙厚度)=2.40m,故单个梯段净宽=2.40÷2=1.20m。能够满足上述规范对于青年公寓在安全疏散宽度方面的限定要求。
依据《建规》表5.1.1的注2及6.4.3-3条,青年公寓属于非住宅类居住建筑,其防火要求应满足公共建筑的防火要求,据此,将合用前室17沿毗邻的第四生态平台19做扩大处理,使调整后的合用前室17使用面积不小于10m2,如图6所示。
为极大的利用旧有建筑设施,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设计中,在维持自身设计理念的前提下,设计中尽量为建筑改造创造便利条件,如:户型布局中,考虑单间公寓所设卫生间,尽量利用原有的卫生间排气道(这样可减少楼板的开洞率);其次更需说明的是,原设计的一个住宅户型均可分隔为两间单间青年公寓21,考虑到年轻人的生活特点,每间青年公寓21均带卫生间,不带厨房7。如果青年公寓21的卫生间仅利用住宅卫生间排气道,那么各住宅户型所分隔的两间青年公寓21中,势必有一间青年公寓21缺少排气道,此时,为了减少新开洞对于原建筑的二次破环,故在各住宅户型设计中,除考虑自身布局的合理性外,还兼顾考虑厨房7排气道的最佳区位,使得改建后,原有厨房7的排气道可以作为另一间青年公寓21的卫生间的排气道使用(需说明的是,并非厨房排气道与卫生间排气道混用,而是将原来的厨房排气道洞口改为卫生间排气道;且因厨房排气道尺寸大于卫生间排气道尺寸,故改建时,该洞口安装后富余部分,采用不低于楼板耐火极限的不燃烧体进行防火封堵)。
(1)公共空间采光通风设计:
青年公寓公共空间采光通风设计同上述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设计。
(2)防排烟设计
青年公寓内走廊18的排烟设计均与上述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内走廊18排烟设计相同,并利用其原有排烟系统。
根据《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中第3.1.2条规定,建筑高度大于50m的公共建筑,其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合用前室均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在第四生态平台19和第五生态平台20处设置前室、合用前室加压送风系统及防烟楼梯间加压送风系统竖向风管,并在每层前室16、合用前室17处设置常闭多叶送风口,在防烟楼梯间每隔两层设置自垂式百叶风口,在屋面设置专用风机房及加压送风风机。各加压送风系统风量按《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中第3.4.5~第3.4.8条的计算值与《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中表3.4.2-1~表3.4.2-4的值中的较大值确定。
(3)电气专业消防设计
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13要求,在公共走道、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合用前室等处设置火灾探测器、声光报警器、报警按钮、消防广播、消防电话等。客房处设置的火灾探测器信号由走道相邻探测器引接。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年版)第10.3.1条要求,在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合用前室、公共疏散走道设置疏散照明及疏散指示标志。
(4)给排水专业消防设计
为充分利用市网压力,三层及以下的给水采用市政管网直接供水,三层以上的给水由给水设备加压供给,给水系统均为下行上给式。在地下一层设置生活水箱及变频给水加压设备。各层均设置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自喷系统湿式报警阀、信号阀、水流指示器、末端试水等均设在公共部位。为最大限度减少对水暖井的占用,水暖井内设置4根给水立管及相应的入户水表,其余雨水、消防、自喷等立管均设置在楼梯间等公共部位隐蔽处。
(5)水暖井设计
青年公寓水暖井设计同上述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设计。
Claims (6)
1.一种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其特征在于,该住宅建筑按以下设计方法设计而成:
1)确定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为东西向布置内廊式、一梯多户的板式建筑;
2)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采用剪刀楼梯间;
3)以得房率的80%测算套内建筑面积:
得房率=(套型建筑面积-平层公摊面积)÷套型建筑面积;
4)户型全部为一室两厅一厨一卫一玄关;设计完成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该住宅建筑东西向布置内廊式、一梯多户的板式建筑;采用剪刀楼梯间;户型全部为一室两厅一厨一卫一玄关;平层布置10户小户型;
该住宅建筑包括南北向设置的走廊(18),沿从北到南的方向、走廊(18)的东侧依次设有A1户型、A3户型、C1户型、C2户型、A5户型和B1户型,沿从北到南的方向、走廊(18)的西侧依次设有A2户型、A4户型、第一电梯、合用前室(17)、第二电梯、第三电梯、前室(16)、第四电梯、A6户型和B2户型;所有户型的进户门均位于走廊(18)上;所有的A户型和所有的C户型均包括阳台(1)、卧室(2)、卫生间(3)、餐厅(4)、玄关(5)、起居厅(6)、厨房(7)、第一生态平台(8)和空调板(9);A1户型和A2户型之间设有第二生态平台(10),第二生态平台(10)位于走廊(18)的北侧,阳台(1)、第一生态平台(8)和空调板(9)均位于楼体外墙的外侧;A户型和C户型中,卧室(2)与阳台(1)连通,第一生态平台(8)分别与阳台(1)和空调板(9)相连;
B1户型和B2户型均包括阳台(1)、卧室(2)、卫生间(3)、餐厅(4)、玄关(5)、起居厅(6)、厨房(7)、第一生态平台(8)和空调板(9);B1户型和B2户型之间设有第三生态平台(15),第三生态平台(15)位于走廊(18)的南侧; B1户型和B2户型中的阳台(1)、第一生态平台(8)和空调板(9)均位于住宅建筑南向楼体外墙的外侧,且阳台(1)与卧室(2)连通,阳台(1)与空调板(9)相连,空调板(9)还与第一生态平台(8)相连;
第三生态平台(15)分别与B1户型中的第一生态平台(8)和B2户型中的第一生态平台(8)连通;
沿从北到南的方向、走廊(18)内依次设有第一水暖井(11)、排烟井(12)、电井(13)和第二水暖井(14),C1户型进户门位于第一水暖井(11)和排烟井(12)之间,C2户型进户门位于电井(13)和第二水暖井(14)之间;
第二电梯和第三电梯的电梯井与西侧楼体外墙之间设有楼梯;第一电梯与合用前室(17)所处位置的楼体外墙外侧设有第四生态平台(19),第四电梯与前室(16)所处位置的楼体外墙外侧设有第五生态平台(2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其特征在于,A1户型和A2户型相对于走廊(18)对称设置,B1户型和B2户型相对于走廊(18)对称设置,A5户型和A6户型相对于走廊(18)对称设置,C1户型和C2户型相对于该两个户型之间的隔墙对称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起居厅(6)可根据家庭人口结构改为第二个卧室。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其特征在于,该住宅建筑的总高度范围:抗震设防烈度6度和7度的地区为54米~100米;抗震设防烈度8度的地区为54米~94米或54米~80米。
5.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业态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转换方法为:以该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的各户型轮廓为基本架构单位,除毗邻走廊(18)的各户型外墙微调外,户型的其它外围墙体均不改变,通过改变各户型内部的分隔墙体进行业态转换;开间×进深=7.80m×6.00m的A1~A6户型和B1~B2户型以及开间×进深=7.60m×6.00m的C1~C2户型,转换为4类青年公寓:
A3~A6户型中的每个户型均转换为开间×进深=3.90m×5.90m的两间没有厨房的青年公寓(21);
A1户型和A2户型转换形成没有厨房的第一套间公寓(27),第一套间公寓(27)由开间×进深=3.90m×5.90m两间房组成;
C1~C2户型转换为开间×进深=3.80m×5.10m的没有厨房的两间青年公寓(21);
B1~B2户型转换为没有厨房的第二套间公寓(28),第二套间公寓(28)由开间×进深=3.00m×6.00m的朝南的两间房组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业态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进行业态转换时:
对于A1~A2户型:拆除户型中的所有分隔墙体,拆除原入户门及该原入户门所处外墙;用再循环的墙体材料在拆除的该外墙的位置向室内方向移动100mm,建造新的外墙并开设新的入户门;用不低于楼板耐火极限的不燃烧材料封堵原厨房排烟口在楼板上的开洞部分;在原来起居厅(6)和卧室(2)之间的隔墙位置向南移动900mm,用再循环的墙体材料重新建造第一内隔墙(22),第一内隔墙(22)将套型内部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面部分与新的入户门连通,北面部分用再循环的墙体材料再分隔,形成新的卧室和新的卫生间,该新的卫生间与第一内隔墙(22)之间有过道,且第一内隔墙(22)上的门与新的卫生间的门相对设置;A1~A2户型业态转换后形成第一套间公寓(27);
对于A3~A6户型:拆除户型内所有的分隔墙体和位于走廊(18)处的外墙;然后,用再循环的墙体材料在该外墙的位置向户内方向移动100mm后,建造新的外墙,该新的外墙上有两个入户门;用再循环的墙体材料在套内东西向设置第二内隔墙(23),第二内隔墙(23)将套内空间分成南北两部分,该两个入户门分别位于第二内隔墙(23)的两侧;接着用再循环的墙体材料在该两部分内分别围建新的卫生间,形成相邻的两套青年公寓(21),其中一套青年公寓(21)中新的卫生间使用原户型中的卫生间,另一套青年公寓(21)中的卫生间是将原户型中的餐厅进行改造而成;该两套青年公寓(21)的入户门均位于第二内隔墙(23)与新的卫生间之间;
对于B1~B2户型:拆除套内卧室(2)与卫生间(3)之间的分隔墙体,拆除厨房(7)内的所有设施,拆除卫生间(3)与餐厅(4)之间的分隔墙体,拆除原入户门及该原入户门所处外墙,用再循环的墙体材料在该外墙的位置向户内方向移动100mm后,建造新的外墙并开设新的入户门;然后,用再循环的墙体材料补齐卧室(2)和起居厅(6)之间的隔墙与厨房(7)之间的空间,形成第三内隔墙(24),第三内隔墙(24)上有门;在拆除所有设施的厨房(7)内安装卫生间需要的设施,形成新的卫生间;B1户型和B2户型业态转换后均形成第二套间公寓(28);
对于C1~C2户型:拆除卫生间(3)与走廊(18)之间的外墙,用再循环的墙体材料在该外墙的位置向户内方向移动100mm后,建造新的外墙,该新的外墙上开设新的入户门;拆除套内的所有分隔墙体,用再循环的墙体材料在套内建造第四内隔墙(25),第四内隔墙(25)将套内分成南北两部分;用再循环的墙体材料在原餐厅的位置隔出新的卫生间,并安装新的卫生间所需设施,形成一套青年公寓(21);用再循环的墙体材料在北面部分建成新卫生间和位于走廊(18)上的新外墙,该新外墙上设置新的入户门,形成另一套青年公寓(21);
另外,在进行业态转换时:拆除合用前室(17)与第四生态平台(19)之间的外墙,拆除第四生态平台(19)上的景观设施;然后,用再循环的墙体材料沿第四生态平台(19)的局部外轮廓建造再造外墙(26),扩大合用前室(17)的使用面积,再造外墙(26)上开设有可开启外窗或开口。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295697.5A CN111364800B (zh) | 2020-04-15 | 2020-04-15 | 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设计方法、该建筑及业态转换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295697.5A CN111364800B (zh) | 2020-04-15 | 2020-04-15 | 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设计方法、该建筑及业态转换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364800A CN111364800A (zh) | 2020-07-03 |
CN111364800B true CN111364800B (zh) | 2021-04-27 |
Family
ID=712109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295697.5A Active CN111364800B (zh) | 2020-04-15 | 2020-04-15 | 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设计方法、该建筑及业态转换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364800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753841Y (zh) * | 2004-09-09 | 2006-01-25 | 安乐夫 | 有两室一厅和一室一厅户型的套型 |
CN1687550A (zh) * | 2005-02-06 | 2005-10-26 | 安乐夫 | 有两室一厅和一室一厅户型的套型 |
CN101832036B (zh) * | 2010-05-04 | 2012-06-13 | 宋永千 | 小户型跃层洋房 |
CN205134986U (zh) * | 2015-06-19 | 2016-04-06 | 曹保勇 | 一梯多户中凹口集合性居住建筑 |
CN105133861B (zh) * | 2015-06-19 | 2017-09-08 | 曹保勇 | 一梯多户中凹口集合性居住建筑 |
CN110158761B (zh) * | 2019-06-21 | 2024-05-28 | 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三维空间下住宅每户多功能绿化景观节点 |
-
2020
- 2020-04-15 CN CN202010295697.5A patent/CN111364800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364800A (zh) | 2020-07-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364800B (zh) | 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设计方法、该建筑及业态转换方法 | |
RU2297501C1 (ru) | Многоэтажный жилой дом | |
CN205134986U (zh) | 一梯多户中凹口集合性居住建筑 | |
CN110952800A (zh) | 一种有空中合院的高层住宅楼房结构 | |
CN107269030A (zh) | 一种提升群体住居品质的多功能箱体组合建筑 | |
RU2121032C1 (ru) |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многоэтажного жилого дома и многоэтажный жилой дом | |
KR20160122557A (ko) | 복층구조 공동주택 | |
CN112814425A (zh) | 一种带有高空间绿化阳台的高层舒适型住宅建筑 | |
RU118339U1 (ru) | 25-этажное жилое здание | |
CN212317573U (zh) | 一种住宅交通核和具有该住宅交通核的建筑物 | |
Zierke | Buildings and their location-polish technical conditions 2018-Part iii buildings and rooms | |
CN216641547U (zh) | 一种高层建筑 | |
CN213234398U (zh) | 一种水暖管井的安装结构 | |
CN215760695U (zh) | 一种多房型住宅楼内的洋房住宅 | |
KR20190017321A (ko) | 조망권 확장과 독립공간 설계가 자유로운 공동주택 | |
CN211647459U (zh) | 一种南北通透的板塔楼平面布置结构 | |
JP2003056188A (ja) | 片廊下型集合住宅 | |
Dardook | Faculty of Engineering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Second semester 2024/2025 Course: Graduation Project II | |
JPH01174773A (ja) | 水廻集中システム | |
CN114541584A (zh) | 一种核心筒结构、建筑结构及其建筑物 | |
CN206888571U (zh) | 一种宅地式楼座、装配住宅、室外构筑物及组合式多高层住宅楼 | |
Dhoun | Faculty of Engineering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uilding Engineering Department Graduation Project Report-II “Assessment and Redesign for Sameer Shanaa Mall (commercial building)” | |
KR20210128230A (ko) | 사회적 약자를 위한 유니버셜 디자인이 적용된 아파트 단지 설계 방법 | |
KR20210128225A (ko) | 에너지 효율 향상을 위한 패시브 디자인이 적용된 아파트 단지 설계 방법 | |
KR20210128226A (ko) | 패시브 디자인이 적용된 아파트 단지 내에서의 태양광 발전 설비 배치 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