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48309U - 一种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48309U
CN212348309U CN202020438968.3U CN202020438968U CN212348309U CN 212348309 U CN212348309 U CN 212348309U CN 202020438968 U CN202020438968 U CN 202020438968U CN 212348309 U CN212348309 U CN 2123483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sulfurization
pipe
denitrification
hole
fix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3896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仕宏
吴倩倩
张世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Shijing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Shiji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Shiji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Shiji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43896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483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483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483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装置,包括:脱硫脱硝部,脱硫脱硝部包括支撑座、壳体和脱硫脱硝件,壳体设置在支撑座上,脱硫脱硝件设置在壳体上;脱硫脱硝件包括上侧固定板、废气分流管、下侧固定板和脱硫脱硝液管,上侧固定板和下侧固定板均设置在壳体上,废气分流管设置在上侧固定板和下侧固定板上,脱硫脱硝液管设置在废气分流管上;除尘部,除尘部设置在脱硫脱硝部上,除尘部包括旋风筒体、旋转动力件和集尘件,旋风筒体设置在上侧固定板和下侧固定板上,旋转动力件设置在壳体上,集尘件设置在旋风筒体上。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结构设计紧凑、占地面积小、使用范围广、操作流程简单和废气净化效率高。

Description

一种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气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废气排放量不断加大, 空气中含有的灰霾造成严重的雾霾天气,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导致空气质量不断下降,给人们的生存环境造成很大危害,因此加大废气污染的治理已成为当前环保工作的重要课题。
目前废气污染治理采用的工艺设备大多只针对单一污染物进行处理,而废气中的灰尘、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往往同时存在,现有的废气处理设备往往将脱硫脱硝和除尘部件分别独立设计,造成废气处理设备结构复杂、占地面积大、操作繁琐和处理成本增高等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装置,具体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装置,包括:
脱硫脱硝部,所述脱硫脱硝部包括支撑座、壳体和脱硫脱硝件,所述壳体设置在所述支撑座上,所述脱硫脱硝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脱硫脱硝件包括上侧固定板、废气分流管、下侧固定板和脱硫脱硝液管,所述上侧固定板和所述下侧固定板均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废气分流管设置在所述上侧固定板和所述下侧固定板上,所述脱硫脱硝液管设置在所述废气分流管上。
除尘部,所述除尘部设置在所述脱硫脱硝部上,所述除尘部包括旋风筒体、旋转动力件和集尘件,所述旋风筒体设置在所述上侧固定板和所述下侧固定板上,所述旋转动力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集尘件设置在所述旋风筒体上;所述旋转动力件为所述旋风筒体内废气提供动力,使所述旋风筒体内废气做高速离心运动;经离心除尘后的废气将进入所述脱硫脱硝件内实施脱硫脱硝。
优选地,所述支撑座包括支撑底板、支撑柱和支撑顶板,所述支撑柱设置在所述支撑底板上,所述支撑顶板设置在所述支撑柱上;所述支撑底板呈板状,所述支撑柱设置有多根,所述支撑柱一端均匀分布设置在所述支撑底板上;所述支撑顶板呈板状,所述支撑顶板圆心处设置有第一集尘贯穿孔,所述支撑顶板设置在所述支撑柱上。
优选地,所述壳体呈筒状,所述壳体两端均封闭,所述壳体顶端面圆心处设置有旋转贯穿孔,所述壳体底端面圆心处设置有第二集尘贯穿孔,所述第二集尘贯穿孔直径不大于所述第一集尘贯穿孔直径;所述壳体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废气输入贯穿孔、脱硫脱硝液输入贯穿孔、排浆贯穿孔和空气排出贯穿孔;所述壳体竖直设置在所述支撑顶板上,并且使得所述第二集尘贯穿孔轴线与所述第一集尘贯穿孔轴线重合;所述排浆贯穿孔和所述空气排出贯穿孔内分别嵌装有排浆管和空气排出管。
优选地,所述上侧固定板呈圆形板状,所述上侧固定板直径与所述壳体内径相同,所述上侧固定板圆心处设置有上侧除尘贯穿孔,并且所述上侧固定板上围绕圆心均匀设置有多个上侧废气分流贯穿孔;所述上侧固定板水平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顶端内侧壁上。
优选地,所述废气分流管设置有多个,所述废气分流管呈螺旋弹簧装,所述废气分流管外径小于所述上侧固定板直径;所述废气分流管顶端均固定设置在所述上侧固定板上,并且所述废气分流管顶端管口与所述上侧废气分流贯穿孔逐一对应。
所述下侧固定板呈圆形板状,所述下侧固定板直径与所述壳体内径相同,所述下侧固定板圆心处设置有下侧除尘贯穿孔,所述下侧除尘贯穿孔直径与所述上侧除尘贯穿孔直径相同,并且所述下侧固定板上围绕圆心均匀分布设置有四个下侧废气分流贯穿孔;所述下侧固定板水平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底端内侧壁上,并且所述下侧固定板与所述废气分流管底端面连接,同时使得所述下侧废气分流贯穿孔与所述废气分流管底端口逐一对应。
优选地,所述脱硫脱硝液管包括脱硫脱硝液支管、喷头固定管、脱硫脱硝液干管和脱硫脱硝液总管,所述脱硫脱硝液支管设置在所述废气分流管上,所述喷头固定管和所述脱硫脱硝液干管均设置在所述脱硫脱硝液支管上,所述脱硫脱硝液总管设置在所述脱硫脱硝液干管上。
所述脱硫脱硝液支管设置有多个,所述脱硫脱硝液支管呈管状,所述脱硫脱硝液支管一端面封闭,另一端面开放;所述脱硫脱硝液支管均匀分布设置在所述废气分流管上。
优选地,所述喷头固定管呈管状,所述喷头固定管设置有多个,所述喷头固定管设置在所述脱硫脱硝液支管与所述废气分流管连接处,并且所述脱硫脱硝液支管与所述废气分流管通过所述喷头固定管连通;所述喷头固定管上均设置有雾化喷头,并且所述雾化喷头位于所述废气分流管内。
所述脱硫脱硝液干管呈圆环管状,所述脱硫脱硝液干管套装在所述废气分流管外,并且固定设置在所述脱硫脱硝液支管另一端上,使得所述脱硫脱硝液干管与所述脱硫脱硝液支管贯通;所述脱硫脱硝液总管呈管状,所述脱硫脱硝液总管一端穿过所述脱硫脱硝液输入贯穿孔后固定贯通设置在所述脱硫脱硝液干管上。
优选地,所述旋风筒体包括旋风直筒和旋风锥筒,所述旋风直筒设置在所述上侧固定板和所述下侧固定板上,所述旋风锥筒设置在所述旋风直筒上;所述旋风直筒一端面封闭,另一端面开放,所述旋风直筒一端面圆心处设置有废气排出贯穿孔;所述旋风直筒外径与所述上侧除尘贯穿孔直径相同,所述旋风直筒固定套装在所述上侧除尘贯穿孔和下侧除尘贯穿孔内,并且所述旋风直筒一端突出于所述上侧固定板。
所述旋风直筒一端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废气输入贯穿孔,所述第二废气输入贯穿孔位于所述上侧固定板上侧;所述第二废气输入贯穿孔内套装有废气输入管;所述旋风锥筒呈圆锥筒状,所述旋风锥筒大端外径与所述旋风直筒外径相同,所述旋风锥筒大端固定贯通设置在所述旋风直筒另一端上。
优选地,所述旋转动力件包括旋转轴、涡轮、叶片、蜗杆和电机,所述涡轮和所述叶片均设置所述旋转轴上,所述蜗杆设置在所述电机上,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所述旋转轴呈杆状,所述涡轮固定套装在所述旋转轴一端,并且所述涡轮下方的所述旋转轴上套装有推力球轴承;所述旋转轴嵌装在所述旋转贯穿孔内,并且所述旋转轴通过所述推力球轴承和所述涡轮悬吊在所述壳体顶端面上,使得旋转轴能够沿周向旋转;所述叶片设置有多片,所述叶片均匀分布固定设置在所述旋转轴上;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壳体顶端面上,所述蜗杆设置在所述电机的转轴上,并且所述蜗杆与所述涡轮啮合。
优选地,所述集尘件包括集尘管、闸阀和集尘箱,所述集尘管设置在所述旋风锥筒上,所述闸阀和所述集尘箱均设置在所述集尘管上;所述集尘管直径与所述旋风锥筒小端外径相同,所述集尘管一端先后穿过所述第一集尘贯穿孔和所述第二集尘贯穿孔后固定贯通连接在所述旋风锥筒小端上。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装置结构简单、结构设计紧凑、占地面积小、使用范围广、操作流程简单和废气净化效率高;
2)本实用新型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装置设置了除尘部和脱硫脱硝部,并且将除尘部和脱硫脱硝部融合为一体设计,使得该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装置结构设计紧凑、占地面积小和简化了操作流程,提高了废气净化效率;
3)本实用新型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装置设置了集尘件,该集尘件包括集尘管、闸阀和集尘箱,从废气中分离后的灰尘经集尘管收集进入集尘箱中,使该集尘件能够防止分离后的灰尘直接进入空气中造成二次污染。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装置立体结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装置第一剖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装置第二剖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装置去除壳体后的俯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装置去除壳体后的仰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支撑底板,2-支撑柱,3-支撑顶板,4-上侧固定板,5-废气分流管,6-下侧固定板,7-上侧废气分流贯穿孔,8-下侧废气分流贯穿孔,9-脱硫脱硝液支管,10-脱硫脱硝液干管,11-脱硫脱硝液总管,12-旋风直筒,13-旋风锥筒,14-废气输入管,15-旋转轴,16-涡轮,17-叶片,18-蜗杆,19-电机,20-集尘管,21-闸阀,22-集尘箱,23-除雾器,24-排浆管,25-空气排出管,26-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通过实施例方式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例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B,同时存在A和B三种情况,本文中术语“/和”是描述另一种关联对象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两种关系,例如,A/和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A和B两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关系。
根据图1-图5所示,一种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装置,包括脱硫脱硝部和除尘部,所述除尘部设置在所述脱硫脱硝部上。
所述脱硫脱硝部包括支撑座、壳体26和脱硫脱硝件,所述壳体26设置在所述支撑座上,所述脱硫脱硝件设置在所述壳体26上。
所述支撑座包括支撑底板1、支撑柱2和支撑顶板3,所述支撑柱2设置在所述支撑底板1上,所述支撑顶板3设置在所述支撑柱2上。所述支撑底板1呈圆形板状,所述支撑柱2设置有四根,所述支撑柱2一端均匀分布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底板1上。所述支撑顶板3呈圆形板状,所述支撑顶板3圆心处设置有第一集尘贯穿孔,所述支撑顶板3设置在所述支撑柱2上。
所述壳体26呈筒状,所述壳体26两端均封闭,所述壳体26顶端面圆心处设置有旋转贯穿孔,所述壳体26底端面圆心处设置有第二集尘贯穿孔,所述第二集尘贯穿孔直径不大于所述第一集尘贯穿孔直径。所述壳体26顶端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废气输入贯穿孔,所述壳体26底端侧壁上分别设置有脱硫脱硝液输入贯穿孔、排浆贯穿孔和空气排出贯穿孔。所述壳体26竖直设置在所述支撑顶板3上,并且使得所述第二集尘贯穿孔轴线与所述第一集尘贯穿孔轴线重合。
所述脱硫脱硝件包括上侧固定板4、废气分流管5、下侧固定板6和脱硫脱硝液管,所述上侧固定板4和所述下侧固定板6均设置在所述壳体26上,所述废气分流管5设置在所述上侧固定板4和所述下侧固定板6上,所述脱硫脱硝液管设置在所述废气分流管5上。
所述上侧固定板4呈圆形板状,所述上侧固定板4直径与所述壳体26内径相同,所述上侧固定板4圆心处设置有上侧除尘贯穿孔,并且所述上侧固定板4上围绕圆心均匀设置有四个上侧废气分流贯穿孔7。所述上侧固定板4水平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26顶端内侧壁上,并且所述上侧固定板4位于所述第一废气输入贯穿孔下侧。
所述废气分流管5设置有四个,所述废气分流管5呈螺旋弹簧装,所述废气分流管5外径小于所述上侧固定板4直径。所述废气分流管5顶端均固定设置在所述上侧固定板4上,并且所述废气分流管5顶端管口与所述上侧废气分流贯穿孔7逐一对应。
所述下侧固定板6呈圆形板状,所述下侧固定板6直径与所述壳体26内径相同,所述下侧固定板6圆心处设置有下侧除尘贯穿孔,所述下侧除尘贯穿孔直径与所述上侧除尘贯穿孔直径相同,并且所述下侧固定板6上围绕圆心均匀设置有四个下侧废气分流贯穿孔8。所述下侧固定板6水平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26底端内侧壁上,并且所述下侧固定板6与所述废气分流管5底端面连接,同时使得所述下侧废气分流贯穿孔8与所述废气分流管5底端口逐一对应。
所述脱硫脱硝液管包括脱硫脱硝液支管9、喷头固定管、脱硫脱硝液干管10和脱硫脱硝液总管11,所述脱硫脱硝液支管9设置在所述废气分流管5上,所述喷头固定管和所述脱硫脱硝液干管10均设置在所述脱硫脱硝液支管9上,所述脱硫脱硝液总管11设置在所述脱硫脱硝液干管10上。
所述脱硫脱硝液支管9设置有四个,所述脱硫脱硝液支管9呈管状,所述脱硫脱硝液支管9一端面封闭,另一端面开放。所述脱硫脱硝液支管9均匀分布竖直设置在所述废气分流管5上。
所述喷头固定管呈管状,所述喷头固定管设置有四十个,所述喷头固定管设置在所述脱硫脱硝液支管9与所述废气分流管5连接处,并且所述脱硫脱硝液支管9与所述废气分流管5通过所述喷头固定管连通。所述喷头固定管上均设置有雾化喷头,并且所述雾化喷头位于所述废气分流管5内。所述脱硫脱硝液支管9将脱硫脱硝液经喷头固定管和雾化喷头喷入所述废气分流管5内对废气实施脱硫脱硝。
所述脱硫脱硝液干管10呈圆环管状,所述脱硫脱硝液干管10套装在所述废气分流管5外,并且固定设置在所述脱硫脱硝液支管9另一端上,使得所述脱硫脱硝液干管10与所述脱硫脱硝液支管9贯通。
所述脱硫脱硝液总管11呈管状,所述脱硫脱硝液总管11一端穿过所述脱硫脱硝液输入贯穿孔后固定贯通设置在所述脱硫脱硝液干管10上,所述脱硫脱硝液总管11另一端连接增压泵,所述增压泵将脱硫脱硝液增压后经所述脱硫脱硝液总管11、所述脱硫脱硝液干管10、所述脱硫脱硝液支管9、所述喷头固定管和所述雾化喷头喷向废气分流管5内,对废气实施脱硫脱硝。
所述除尘部包括旋风筒体、旋转动力件和集尘件,所述旋风筒体设置在所述上侧固定板4和下侧固定板6上,所述旋转动力件设置在所述壳体26上,所述集尘件设置在所述旋风筒体上。
所述旋风筒体包括旋风直筒12和旋风锥筒13,所述旋风直筒12设置在所述上侧固定板4和所述下侧固定板6上,所述旋风锥筒13设置在所述旋风直筒12上。所述旋风直筒12一端面封闭,另一端面开放,所述旋风直筒12一端面圆心处设置有废气排出贯穿孔。
所述旋风直筒12外径与所述上侧除尘贯穿孔直径相同,所述旋风直筒12外径不大于所述废气分流管5内径。所述旋风直筒12固定套装在所述上侧除尘贯穿孔和下侧除尘贯穿孔内,并且所述旋风直筒12一端突出于所述上侧固定板4。
所述旋风直筒12一端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废气输入贯穿孔,所述第二废气输入贯穿孔位于所述上侧固定板4上侧。所述第二废气输入贯穿孔内套装有废气输入管14,具体的,所述废气输入管14呈管状,所述废气输入管14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废气输入贯穿孔后固定套装在所述第二废气输入贯穿孔内。所述废气输入管14用于向所述旋风筒体内输入废气。
所述旋风锥筒13呈圆锥筒状,所述旋风锥筒13大端外径与所述旋风直筒12外径相同,所述旋风锥筒13大端固定贯通设置在所述旋风直筒12另一端上。
所述旋转动力件包括旋转轴15、涡轮16、叶片17、蜗杆18和电机19,所述涡轮16和所述叶片17均设置所述旋转轴15上,所述蜗杆18设置在所述电机19上,所述电机19设置在所述壳体26上。
所述旋转轴15呈杆状,所述旋转轴15内径与所述旋转贯穿孔内径相同。所述涡轮16固定套装在所述旋转轴15一端,并且所述涡轮16下方的所述旋转轴15上套装有推力球轴承。所述旋转轴15嵌装在所述旋转贯穿孔内,并且所述旋转轴15通过所述推力球轴承和所述涡轮16悬吊在所述壳体26顶端面上,使得旋转轴15能够沿周向旋转。具体的,所述旋转轴15侧壁与所述旋转贯穿孔内侧壁之间至少设置一道旋转密封圈,从而保证所述旋转轴15与所述旋转贯穿孔旋转密封连接,以防止壳体26内废气外泄。
所述叶片17设置有四片,所述叶片17呈矩形,所述叶片17宽度小于所述旋风直筒12半径,所述叶片17纵向侧边均均匀分布固定设置在所述旋转轴15上。所述电机19设置在所述壳体26顶端面上,所述蜗杆18设置在所述电机19的转轴上,并且所述蜗杆18与所述涡轮16啮合。
所述集尘件包括集尘管20、闸阀21和集尘箱22,所述集尘管20设置在所述旋风锥筒13上,所述闸阀21和所述集尘箱22均设置在所述集尘管20上。
所述集尘管20直径与所述旋风锥筒13小端外径相同,所述集尘管20一端先后穿过所述第一集尘贯穿孔和所述第二集尘贯穿孔后固定贯通连接在所述旋风锥筒13小端上,并且所述集尘管20与所述第二集尘贯穿孔做密封处理,以防止浆液流出。当集尘箱22内灰尘收集满后,首先将闸阀21关闭对集尘箱22实施清理灰尘作业;当集尘箱22清理灰尘作业完成后将闸阀21打开,使集尘箱22重新收集从废气中分离出的灰尘。
所述集尘管20外部套装有除雾器23,所述除雾器23位于所述排浆贯穿孔和所述空气排出贯穿孔上侧。所述排浆贯穿孔和所述空气排出贯穿孔内分别嵌装有排浆管24和空气排出管25。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Claims (10)

1.一种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脱硫脱硝部,所述脱硫脱硝部包括支撑座、壳体(26)和脱硫脱硝件,所述壳体(26)设置在所述支撑座上,所述脱硫脱硝件设置在所述壳体(26)上;所述脱硫脱硝件包括上侧固定板(4)、废气分流管(5)、下侧固定板(6)和脱硫脱硝液管,所述上侧固定板(4)和所述下侧固定板(6)均设置在所述壳体(26)上,所述废气分流管(5)设置在所述上侧固定板(4)和所述下侧固定板(6)上,所述脱硫脱硝液管设置在所述废气分流管(5)上;
除尘部,所述除尘部设置在所述脱硫脱硝部上,所述除尘部包括旋风筒体、旋转动力件和集尘件,所述旋风筒体设置在所述上侧固定板(4)和所述下侧固定板(6)上,所述旋转动力件设置在所述壳体(26)上,所述集尘件设置在所述旋风筒体上;所述旋转动力件为所述旋风筒体内废气提供动力,使所述旋风筒体内废气做高速离心运动;经离心除尘后的废气将进入所述脱硫脱硝件内实施脱硫脱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包括支撑底板(1)、支撑柱(2)和支撑顶板(3),所述支撑柱(2)设置在所述支撑底板(1)上,所述支撑顶板(3)设置在所述支撑柱(2)上;所述支撑底板(1)呈板状,所述支撑柱(2)设置有多根,所述支撑柱(2)一端均匀分布设置在所述支撑底板(1)上;所述支撑顶板(3)呈板状,所述支撑顶板(3)圆心处设置有第一集尘贯穿孔,所述支撑顶板(3)设置在所述支撑柱(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6)呈筒状,所述壳体(26)两端均封闭,所述壳体(26)顶端面圆心处设置有旋转贯穿孔,所述壳体(26)底端面圆心处设置有第二集尘贯穿孔,所述第二集尘贯穿孔直径不大于所述第一集尘贯穿孔直径;所述壳体(26)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废气输入贯穿孔、脱硫脱硝液输入贯穿孔、排浆贯穿孔和空气排出贯穿孔;所述壳体(26)竖直设置在所述支撑顶板(3)上,并且使得所述第二集尘贯穿孔轴线与所述第一集尘贯穿孔轴线重合;所述排浆贯穿孔和所述空气排出贯穿孔内分别嵌装有排浆管(24)和空气排出管(2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固定板(4)呈圆形板状,所述上侧固定板(4)直径与所述壳体(26)内径相同,所述上侧固定板(4)圆心处设置有上侧除尘贯穿孔,并且所述上侧固定板(4)上围绕圆心均匀设置有多个上侧废气分流贯穿孔(7);所述上侧固定板(4)水平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26)顶端内侧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气分流管(5)设置有多个,所述废气分流管(5)呈螺旋弹簧装,所述废气分流管(5)外径小于所述上侧固定板(4)直径;所述废气分流管(5)顶端均固定设置在所述上侧固定板(4)上,并且所述废气分流管(5)顶端管口与所述上侧废气分流贯穿孔(7)逐一对应;
所述下侧固定板(6)呈圆形板状,所述下侧固定板(6)直径与所述壳体(26)内径相同,所述下侧固定板(6)圆心处设置有下侧除尘贯穿孔,所述下侧除尘贯穿孔直径与所述上侧除尘贯穿孔直径相同,并且所述下侧固定板(6)上围绕圆心均匀分布设置有四个下侧废气分流贯穿孔(8);所述下侧固定板(6)水平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26)底端内侧壁上,并且所述下侧固定板(6)与所述废气分流管(5)底端面连接,同时使得所述下侧废气分流贯穿孔(8)与所述废气分流管(5)底端口逐一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脱硫脱硝液管包括脱硫脱硝液支管(9)、喷头固定管、脱硫脱硝液干管(10)和脱硫脱硝液总管(11),所述脱硫脱硝液支管(9)设置在所述废气分流管(5)上,所述喷头固定管和所述脱硫脱硝液干管(10)均设置在所述脱硫脱硝液支管(9)上,所述脱硫脱硝液总管(11)设置在所述脱硫脱硝液干管(10)上;
所述脱硫脱硝液支管(9)设置有多个,所述脱硫脱硝液支管(9)呈管状,所述脱硫脱硝液支管(9)一端面封闭,另一端面开放;所述脱硫脱硝液支管(9)均匀分布设置在所述废气分流管(5)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头固定管呈管状,所述喷头固定管设置有多个,所述喷头固定管设置在所述脱硫脱硝液支管(9)与所述废气分流管(5)连接处,并且所述脱硫脱硝液支管(9)与所述废气分流管(5)通过所述喷头固定管连通;所述喷头固定管上均设置有雾化喷头,并且所述雾化喷头位于所述废气分流管(5)内;
所述脱硫脱硝液干管(10)呈圆环管状,所述脱硫脱硝液干管(10)套装在所述废气分流管(5)外,并且固定设置在所述脱硫脱硝液支管(9)另一端上,使得所述脱硫脱硝液干管(10)与所述脱硫脱硝液支管(9)贯通;所述脱硫脱硝液总管(11)呈管状,所述脱硫脱硝液总管(11)一端穿过所述脱硫脱硝液输入贯穿孔后固定贯通设置在所述脱硫脱硝液干管(10)上。
8.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风筒体包括旋风直筒(12)和旋风锥筒(13),所述旋风直筒(12)设置在所述上侧固定板(4)和所述下侧固定板(6)上,所述旋风锥筒(13)设置在所述旋风直筒(12)上;所述旋风直筒(12)一端面封闭,另一端面开放,所述旋风直筒(12)一端面圆心处设置有废气排出贯穿孔;所述旋风直筒(12)外径与所述上侧除尘贯穿孔直径相同,所述旋风直筒(12)固定套装在所述上侧除尘贯穿孔和下侧除尘贯穿孔内,并且所述旋风直筒(12)一端突出于所述上侧固定板(4);
所述旋风直筒(12)一端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废气输入贯穿孔,所述第二废气输入贯穿孔位于所述上侧固定板(4)上侧;所述第二废气输入贯穿孔内套装有废气输入管(14);所述旋风锥筒(13)呈圆锥筒状,所述旋风锥筒(13)大端外径与所述旋风直筒(12)外径相同,所述旋风锥筒(13)大端固定贯通设置在所述旋风直筒(12)另一端上。
9.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动力件包括旋转轴(15)、涡轮(16)、叶片(17)、蜗杆(18)和电机(19),所述涡轮(16)和所述叶片(17)均设置所述旋转轴(15)上,所述蜗杆(18)设置在所述电机(19)上,所述电机(19)设置在所述壳体(26)上;
所述旋转轴(15)呈杆状,所述涡轮(16)固定套装在所述旋转轴(15)一端,并且所述涡轮(16)下方的所述旋转轴(15)上套装有推力球轴承;所述旋转轴(15)嵌装在所述旋转贯穿孔内,并且所述旋转轴(15)通过所述推力球轴承和所述涡轮(16)悬吊在所述壳体(26)顶端面上,使得旋转轴(15)能够沿周向旋转;所述叶片(17)设置有多片,所述叶片(17)均匀分布固定设置在所述旋转轴(15)上;所述电机(19)设置在所述壳体(26)顶端面上,所述蜗杆(18)设置在所述电机(19)的转轴上,并且所述蜗杆(18)与所述涡轮(16)啮合。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尘件包括集尘管(20)、闸阀(21)和集尘箱(22),所述集尘管(20)设置在所述旋风锥筒(13)上,所述闸阀(21)和所述集尘箱(22)均设置在所述集尘管(20)上;所述集尘管(20)直径与所述旋风锥筒(13)小端外径相同,所述集尘管(20)一端先后穿过所述第一集尘贯穿孔和所述第二集尘贯穿孔后固定贯通连接在所述旋风锥筒(13)小端上。
CN202020438968.3U 2020-03-31 2020-03-31 一种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装置 Active CN2123483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38968.3U CN212348309U (zh) 2020-03-31 2020-03-31 一种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38968.3U CN212348309U (zh) 2020-03-31 2020-03-31 一种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48309U true CN212348309U (zh) 2021-01-15

Family

ID=741482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38968.3U Active CN212348309U (zh) 2020-03-31 2020-03-31 一种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4830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50686A (zh) * 2020-03-31 2020-07-28 苏州仕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50686A (zh) * 2020-03-31 2020-07-28 苏州仕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装置
CN111450686B (zh) * 2020-03-31 2024-03-15 苏州仕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348309U (zh) 一种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装置
CN201375870Y (zh) 环保烟气净化收尘器
CN206688445U (zh) 一种废气净化塔
CN208261046U (zh) 一种气水雾化喷嘴
CN111450685A (zh) 一种工业废气除尘脱硫脱硝装置
CN110528447B (zh) 一种环境工程用雾霾消除装置
CN111450686A (zh) 一种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装置
CN212915124U (zh) 一种工业废气除尘脱硫脱硝装置
CN211864467U (zh) 一种适用于水泥烧制过程中的脱硫脱硝装置
CN208771706U (zh) 一种喷房废气处理系统
CN106237724A (zh) 一种声波耦合旋流‑消旋高效除尘除雾装置
CN211133319U (zh) 一种生产硝酸钇用尾气吸收塔
CN210186777U (zh) 一种脱硫脱硝烟气处理塔
CN105251303B (zh) 一种对旋湿式除尘器
CN210495720U (zh) 一种双旋尘雾净化装置
CN210145761U (zh) 一种广谱气污净化设备
CN112920858A (zh) 一种生物质燃气除尘净化设备
CN207203732U (zh) 一种新型动力波洗涤装置
CN107564507B (zh) 高速气流排气消声器
CN207941337U (zh) 工业粉尘异味气体高效净化装置
CN111617590A (zh) 一种废气净化设备
CN218221751U (zh) 一种废气处理旋流柜装置
CN214764519U (zh) 一种工业废气交叉往复式除尘脱硫脱硝设备
CN214764488U (zh) 一种融合式脱硫脱硝除尘一体装置
CN218687825U (zh) 一种脱硫脱硝除尘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15000 No. 58, Jinrui Road, Taiping Street, Xiangcheng District,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uzhou Shiji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15000 4th floor, 82 Jincheng Road, Taiping Street, Xiangcheng District,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UZHOU SHIJI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