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41633U - 贴附装置 - Google Patents
贴附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341633U CN212341633U CN202021407845.XU CN202021407845U CN212341633U CN 212341633 U CN212341633 U CN 212341633U CN 202021407845 U CN202021407845 U CN 202021407845U CN 212341633 U CN212341633 U CN 21234163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se
- fixing
- display module
- shading glue
- pres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贴附装置,用于将遮光胶贴附于显示模组的周缘,所述贴附装置包括底座;固定机构,可升降设于所述底座上方,所述固定机构背离所述底座一侧表面的边缘用于预固定所述遮光胶;第一压覆机构,可升降设于所述固定机构上方;及第二压覆机构,可移动设于所述底座上,并位于所述固定机构预设有所述遮光胶的一侧,所述遮光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压覆机构的上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旨在提供提高遮光胶与显示模组的贴胶质量和贴附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设备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贴附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模组包括有液晶显示面板、集成芯片、偏光片、柔性电路板以及背光模组等结构。为了防止背光模组的光线从液晶显示器的侧边缘漏出,同时也防止显示模组的结构件分层脱落,通常需在使用遮光胶对显示模组的边缘进行包边处理。在相关技术中,显示模组粘贴遮光胶的作业一般分两个步骤完成:先通过治具对显示模组的背光面进行贴附,然后将显示模组和遮光胶同时从治具中取出,再用手工将遮光胶弯折,使其依次贴附于显示模组的侧表面和出光面,从而完成了遮光胶的贴附。由于遮光胶于显示模组的侧表面和出光面均通过手工弯折和压平,人工手动弯折和压平时,会使得遮光胶受力不均,造成遮光胶贴附于显示模组的表面容易出现褶皱或形变,贴附质量差;并且,人工手工弯折和压平的效率低,生产效率低。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贴附装置,旨在提供提高遮光胶与显示模组的贴胶质量和贴附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贴附装置,用于将遮光胶贴附于显示模组的周缘,所述贴附装置包括:
底座;
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可升降设于所述底座上方,所述固定机构背离所述底座一侧表面的边缘用于预固定所述遮光胶;
第一压覆机构,所述第一压覆机构可升降设于所述固定机构上方;
第二压覆机构,所述第二压覆机构可移动设于所述底座上,并位于所述固定机构预设有所述遮光胶的一侧,所述遮光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压覆机构的上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覆机构包括:
第一压板,所述第一压板设于所述固定机构上方,所述第一压板背离所述固定机构的一侧用于安置所述显示模组,以将所述显示模组的背光面至少一部分显露于所述遮光胶上方;和
第一升降组件,所述第一升降组件的一端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第一升降组件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固定机构与所述第一压板连接,所述第一升降组件带动所述第一压板相对所述固定机构下降,以将所述显示模组的背光面与所述遮光胶贴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板包括:
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具有朝向所述底座设置的下表面和背离所述底座设置的上表面,所述主体部的上表面用于安置所述显示模组,所述主体部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升降组件连接;和
定位部,所述定位部连接于所述主体部朝向所述第二压覆机构的侧面,所述定位部用以与所述遮光胶抵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机构包括:
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具有朝向所述底座设置的下表面和背离所述底座设置的上表面,所述固定座的上表面用以固定所述遮光胶,以使所述遮光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固定座的上表面边缘的上方;和
第二升降组件,所述第二升降组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底座,所述第二升降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座连接,所述第二升降组件带动所述固定座相对所述底座下降,以将所述遮光胶的至少一部分贴附于所述显示模组的侧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内部形成有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的一端连通气源,所述气流通道的另一端贯穿所述固定座的表面形成多个气孔,所述多个气孔间隔排布于所述固定座的表面,所述多个气孔用以固定所述遮光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固定座的下表面设有导向孔,所述固定机构还包括:
导向件,所述导向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底座,所述导向件的另一端插设于所述导向孔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的上表面还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一压覆机构的至少一部分插设于所述限位槽内并与所述限位槽的槽底壁抵接,以限制所述第一压覆机构相对所述固定机构下降;
所述限位槽的槽底壁还设有贯穿孔,所述第一压覆机构的至少一部分穿过所述贯穿孔与所述底座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压覆机构包括:
第二压板,所述第二压板位于所述固定机构的一侧,所述遮光胶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第二压板上方;和
移动组件,所述移动组件的一端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移动组件的一端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压板连接,所述移动组件可带动所述第二压板朝向所述显示模组运动,以将所述遮光胶贴附于所述显示模组的出光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底座的侧壁面设有安装槽,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凹设有定位槽,所述安装槽和所述定位槽连通;
其中,所述移动组件设于所述安装槽内;
所述第二压板包括: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于安装槽内,并与所述移动组件连接;和
压合部,所述压合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遮光胶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压合部的上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凸设有至少两个定位柱,其中的两个所述定位柱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压覆机构的两侧;和/或
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凹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槽底壁凸设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与所述固定机构抵接,以限制所述固定机构相对所述底座下降。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贴附装置用于将遮光胶贴附于显示模组的边缘,其中,所述显示模组具有相对设置的背光面(未标示)、出光面(未标示)及连接所述背光面和所述出光面的侧面(未标示)。通过在贴附装置的底座上设置有固定机构、第一压覆机构以及第二压覆机构。当需要将遮光胶贴附于显示模组时,首先要将遮光胶预固定在固定机构的边缘,并使得遮光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二压覆机构的上方,然后再将显示模组安置于第一压覆机构的上方,以使得显示模组的背光面的至少一部分显露于遮光胶的上方,当第一压覆机构相对固定机构下降时,显示模组的背光面的边缘部分与遮光胶接触,使得遮光胶的至少一部分与显示模组的背光面进行贴合,然后第一压覆机构带动固定机构一起相对底座继续下降,使得遮光胶的至少一部分贴合于显示模组的侧面。之后,第二压覆机构相对显示模组移动,以将位于第二压覆机构上方的遮光胶弯折,并贴合在显示模组的出光面的边缘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整个贴附遮光胶的过程中,均不需要用手对遮光胶进行弯折和压平,避免了遮光胶因手动操作而产生的受力均匀的情况。并且,第一压覆机构、固定机构以及第二压覆机构能够确保遮光胶在贴附的过程中受力均匀,遮光胶不会出现褶皱和变形的情况,如此可确保遮光胶可以平整地贴附于显示模组上。并且,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贴附装置替代人工手动进行贴胶操作,可以提高贴胶的效率,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贴附装置预固定有遮光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贴附装置去掉离型膜并安置有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贴附装置的结构分解图;
图4为图2中的俯视图;
图5为图4中贴附装置压紧前的A-A向剖视图;
图6为图2中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00 | 贴附装置 | 25 | 导向件 |
10 | 底座 | 30 | 第一压覆机构 |
11 | 容纳槽 | 31 | 第一压板 |
12 | 限位结构 | 311 | 主体部 |
13 | 定位柱 | 313 | 定位部 |
14 | 安装槽 | 33 | 第一升降组件 |
15 | 定位槽 | 40 | 第二压覆机构 |
20 | 固定机构 | 41 | 第二压板 |
21 | 固定座 | 411 | 连接部 |
211 | 气孔 | 413 | 压合部 |
212 | 气流通道 | 43 | 移动组件 |
213 | 限位槽 | 50 | 显示模组 |
215 | 贯穿孔 | 61 | 离型膜 |
23 | 第二升降组件 | 63 | 遮光胶本体 |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贴附装置100。
参照图1至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贴附装置100用于将遮光胶(未标示)贴附于显示模组50的周缘,所述贴附装置100包括:
底座10;
固定机构20,所述固定机构20可升降设于所述底座10上方,所述固定机构20背离所述底座10一侧表面的边缘用于预固定所述遮光胶;
第一压覆机构30,所述第一压覆机构30可升降设于所述固定机构20上方至少一部分;及
第二压覆机构40,所述第二压覆机构40可移动设于所述底座10上,并位于所述固定机构20固定有所述遮光胶的一侧,所述遮光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压覆机构40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贴附装置100用于将遮光胶贴附于显示模组的边缘,其中,所述显示模组50具有相对设置的背光面(未标示)、出光面(未标示)及连接所述背光面和所述出光面的侧面(未标示)。通过在贴附装置100的底座10上设置有固定机构20、第一压覆机构30以及第二压覆机构40。当需要将遮光胶贴附于显示模组50时,首先要将遮光胶预固定在固定机构20的边缘,并使得遮光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二压覆机构40的上方,然后再将显示模组50安置于第一压覆机构30的上方,以使得显示模组50的背光面的至少一部分显露于遮光胶的上方,当第一压覆机构30相对固定机构20下降时,显示模组50的背光面的边缘部分与遮光胶接触,使得遮光胶的至少一部分与显示模组50的背光面进行贴合,然后第一压覆机构30带动固定机构20一起相对底座10继续下降,使得遮光胶的至少一部分贴合于显示模组50侧面。之后,第二压覆机构40相对显示模组50移动,以将位于第二压覆机构40上方的遮光胶弯折,并贴合在显示模组50的出光面的边缘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整个贴附遮光胶的过程中,均不需要用手对遮光胶进行弯折和压平,避免了遮光胶因手动操作而产生的受力均匀的情况。并且,第一压覆机构30、固定机构20以及第二压覆机构40能够确保遮光胶在贴附的过程中受力均匀,如此,遮光胶不会出现褶皱和变形的情况,可以确保遮光胶能平整地贴附于显示模组50上。并且,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贴附装置100替代人工手动进行贴胶操作,可以提高贴胶的效率,提高生产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的显示模组50大致呈方形,因此,底座10、第一压覆机构30和固定机构20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可以均呈方形,以和显示模组50的形状相适配。而底座10的材质可以为塑料材质,例如: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种单体的三元共聚物)、POM(聚甲醛)、PS(聚苯乙烯)、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C(聚碳酸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以降低该贴附装置100的质量而便于搬运。当然,固定座21的材质也可以为金属材质,例如:不锈钢材料、铝质材料,铝合金材料、铜质材料、铜合金材料、铁质材料、铁合金材料等,以提高强度而延长该贴附装置100的使用年限。另外,第一压覆机构30和固定机构20的下降可以是通过人工手动驱动驱使其下降,以提高工人对该贴附过程的可控性;当然也可以是通过气缸和线性模组等驱动件驱动,以提高贴附装置100的自动化程度。进一步地,将遮光胶安置于固定机构20的边缘的过程可以是通过人工手动放料,当然也可以是通过机械手自动放料等。
参照图1至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0的上表面凸设有至少两个定位柱13,其中的两个所述定位柱13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压覆机构40的两侧;和/或所述底座10的上表面凹设有容纳槽11,所述容纳槽11的槽底壁凸设有限位结构12,所述限位结构12与所述固定机构20抵接,以限制所述固定机构20相对所述底座10下降。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遮光胶包括有遮光胶本体63和附着于遮光胶本体63上的离型膜61,其中,离型膜61可以在遮光胶使用前对遮光胶的粘合面进行保护,以使得遮光胶便于移动。通常,离型膜61的尺寸比遮光胶本体63的尺寸大,以便于完整的覆盖遮光胶本体63。将遮光胶预固定在固定机构20的边缘时,将离型膜61和遮光胶一并放置于的固定机构20的上方。此外,离型膜61的两端还设置有定位孔,定位柱13位于第二压覆机构40的两侧,定位柱13插设于的离型膜61两端的定位孔(未标示)中,以便于对遮光胶预固定前的定位,如此,以提高遮光胶预固定精度,也可以提升遮光胶预固定的效率。
此外,两定位柱13还能对遮光胶具有拉伸作用,将遮光胶拉平,以防止遮光胶发生褶皱和变形,提高遮光胶的贴合质量。当设置在固定机构20上的固定结构将遮光胶固定后,可以将离型膜61与遮光胶本体63进行分离,使得遮光胶的粘合面显露出来,以完成贴胶之前的准备工作,然后再将显示模组安置于第一压覆机构30的上方,以开始贴胶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压覆机构4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两个第二压覆机构40可以同时工作,以进一步提高贴遮光胶的效率,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当贴附装置100同时设有两组第二压覆机构40,两组第二压覆机构40分别设置于显示模组50邻近的两侧边设置。此时,定位柱13的数量可以是三个,三个定位柱13可以同时对两组第二压覆机构40上的遮光胶进行定位。定位柱13可以与底座10为一体结构,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于底座10的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底座10的上表面还设置有容纳槽11,容纳槽11呈方形设置,容纳槽11的形状与固定座21的形状相适配,使得容纳槽11的侧壁对固定座21的升降运动具有导向作用,防止固定座21在升降运动的时候出现偏移,提高固定机构20升降运动的精确性。如此,可以将固定机构20容置于容纳槽11的内侧,如此,可以使得整个贴附装置100的结构紧凑,外观整洁。需要说明的是,限位结构12可以容纳槽11的底壁凸设的限位条,也可以是限位块等结构,只要能实现限制固定座21相对底座10下降的高度即可,在此不对限位结构12的具体形状进行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容纳槽11的侧壁面中,设置有第二压覆机构40的侧壁面的高度要低于未设置有第二压覆机构40的侧壁面,如此,高度较高的侧壁面还能在安置显示模组50的过程中具有限位和导向的作用,提高显示模组50安置的精度和效率。
参照图3和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覆机构30包括:
第一压板31,所述第一压板31设于所述固定机构20上方,所述第一压板31背离所述固定机构20的一侧用于安置所述显示模组50,以将所述显示模组50的背光面至少一部分显露于所述遮光胶上方;和
第一升降组件33,所述第一升降组件33的一端与所述底座10连接,所述第一升降组件33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固定机构20与所述第一压板31连接,所述第一升降组件33带动所述第一压板31相对所述固定机构20下降,以将所述显示模组50的背光面与所述遮光胶贴合。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压板31的形状大致为方形,第一压板31背离容纳槽11的表面保持水平,显示模组50安置于第一压板31上时,能确保水平。此外,第一压板31于水平面的投影位于的固定座21的内部区域,如此,使得显示模组50安置于第一压板31后,还有部分显露于遮光胶的上方,确保第一压板31下降后能将遮光胶贴合于显示的背光面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升降组件33可以是弹簧组。具体地,弹簧组为多个弹簧,多个弹簧间隔均布设置于第一压板31和容纳槽11的底壁之间,每个弹簧的一端弹性抵接容纳槽11的底壁,每个弹簧的另一端抵接于第一压板31朝向容纳槽11的表面。为了方便弹簧的安装和固定,还可以在容纳槽11的底壁和第一压板31的表面凹设有固定孔,如此,弹簧的两端可以插接于固定孔中,以提高弹簧固定的可靠性。此外,第一升降组件33也可以线型模组,例如是驱动气缸或是直线电机等自动化驱动装置等,在此不进行限定。
参照3和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板31包括:
主体部311,所述主体部311有朝向所述底座10设置的下表面和背离所述底座10设置的上表面,所述主体部311的上表面用于安置所述显示模组50,所述主体部311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升降组件33连接;和
定位部313,所述定位部313连接于所述主体部311朝向所述第二压覆机构40的侧面,所述定位部313与所述遮光胶抵接。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压板31的主体部311的至少一部分可以插接在的限位槽213,限位槽213的深度小于的主体部311的厚度,以避免第一压板31下降过度,而使得显示模组50脱离第一压板31的表面,影响显示模组50固定的稳定性。此外,定位部313的上表面与主体部311的上表面平齐,以确保第一压板31表面的平面度。定位部313与遮光胶的侧面抵接,如此,可以对遮光胶进行定位,以提高遮光胶定位的精度,确保显示模组50遮光胶贴附位置的一致性。需要说明的是,每个第一压板31的侧面所设置定位部313的数量和该贴附装置100所有第二压覆机构40的数量一致,位置对应。
参照图5至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机构20包括:
固定座21,所述固定座21具有朝向所述底座10设置的下表面和背离所述底座10设置的上表面,所述固定座21的上表面用于预固定所述遮光胶,以使所述遮光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固定座21的上表面边缘的上方;和
第二升降组件23,所述第二升降组件23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底座10,所述第二升降组件23另一端与所述固定座21连接,所述第二升降组件23带动所述固定座21相对所述底座10下降,以将所述遮光胶的至少一部分贴附于所述显示模组50的侧面。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固定座21的形状大致为方形结构,其中,固定座21于水平面的投影位于的容纳槽11的内部。固定座21可靠近第二压覆机构40的边缘用于固定与离型膜61分离后的遮光胶本体63。具体地,固定座21内部形成有气流通道212,气流通道212的一端连通气源,所述气流通道212的另一端贯穿固定座21的表面形成多个气孔211,多个气孔211间隔排布于固定座21的表面,多个气孔211形成固定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多个气孔211沿遮光胶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如此,当需要预固定将遮光胶本体63时,遮光胶本体63平放在气孔211上方,气流通道212连通气源以将气流通道212内部的空气抽走,使得气流通道212内的气压下降,外界的大气压高于气流通道212内的气压,如此,可以使得大气压将遮光胶本体63压紧于固定座21的表面,是实现对遮光胶本体63的预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升降组件23与第一升降组件33的结构相同,即第二升降组件23也可以是弹簧组。具体地,弹簧组为多个弹簧,多个弹簧间隔均布设置于固定座21和容纳槽11的底壁之间,并位于固定座21四周,每个弹簧的一端弹性抵接容纳槽11的底壁,每个弹簧的另一端抵接于固定座21朝向容纳槽11的表面。为了方便弹簧的安装和固定,还可以在容纳槽11的底壁和固定座21的表面凹设有固定孔(未标示),如此,弹簧的两端可以插接于固定孔中,以提高弹簧固定的可靠性。第二升降组件23采用弹簧组的结构,轻便,成本低。并且,弹簧组在下压后还实现自动复位,操作方便。此外,第二升降组件23也可以线型模组,例如是驱动气缸或是直线电机等自动化驱动装置等,在此,不对第二升降43的具体形式进行限定。
参照图3和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固定座21的下表面设有导向孔(未图示),所述固定机构20还包括:
导向件25,所述导向件25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底座10,另一端插设于所述导向孔内。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导向件25为导柱,也可以是导向杆等。导向件25的侧壁面设有限位台(未标示),限位台也可以替代限位结构12以限制固定座21相对底座10下降的行程。限位台还可以在安装和拆卸导向件25的过程中方便握持。导向件25的一端的固定于容纳槽11的槽底壁,另一端插设于导向孔中。当底座10相对座体上升或下降运动时,导向件25可以对底座10的运动方向进行导向,防止底座10在运动的过程中出现偏差,以提高底座10运动的精度。
参照图1至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21的上表面还设有限位槽213,所述第一压覆机构30的至少一部分插设于所述限位槽213内,所述第一压覆机构30与所述限位槽213的槽底壁抵接,以限制所述第一压覆机构30相对所述固定机构20下降;
所述限位槽213的槽底壁还设有贯穿孔215,所述第一压覆机构30的至少一部分穿过所述贯穿孔215与所述底座10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限位槽213的形状大致呈方形设置,限位槽213与第一压板31相适配,第一压板31的至少一部分容置于限位槽213中,限位槽213的深度小于的第一压板31的厚度,其目的和有益效果已在介绍第一压板31的结构中有叙述,在此不在赘述。
当第一压板31相对底座10下降时,显示模组50跟随第一压板31一并运动,以使得背光面靠近遮光胶本体63设置,使得遮光胶本体63能够贴附于显示模组50的背面,然后,第一压板31继续相对底座10下降,直到第一压板31与限位槽213的槽底壁抵接,以确保遮光胶本体63仅仅贴附于背光面,确保遮光胶本体63与背光面贴附可靠性。
此外,所述限位槽213的槽底壁还设有贯穿孔215,贯穿孔215的设置方便第一升降穿过贯穿孔215与底座10连接,如此,可以确保有足够空间安装第一升降组件33,第一升降组件33直接与底座10连接,也能提高第一升降组件33的方便性和可靠性。
参照图3和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压覆机构40包括:
第二压板41,所述第二压板41位于所述固定机构20的一侧,所述遮光胶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第二压板41上方;和
移动组件43,所述移动组件43的一端与所述底座10连接,所述移动组件43的一端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压板41连接,所述移动组件43可带动所述第二压板41朝向所述显示模组50运动,以将所述遮光胶贴附于所述显示模组50的出光面。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二压板41位于固定机构20的一侧,并且,遮光胶的至少一部分设于第二压板41上方,如此,当移动组件43带动第二压板41朝向显示模组50运动时,第二压板41将遮光胶本体6363的至少一部分弯折,并使得遮光胶本体63贴附与显示模组50的出光面。整个贴附的过程中,第二压板41各个位置的受力均匀,在弯折遮光胶本体63和压平的过程中,不会造成遮光胶本体63褶皱和形变,确保遮光胶本体63平整地贴附于显示模组50的出光面,确保贴附的质量。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移动组件43的结构与第一升降组件33、第二升降组件23的结构和原理相同。即移动组件43也可以是弹簧组。具体地,弹簧组为弹簧,多个弹簧间隔均布设置于第二压板41和底座10之间。具体地,每个弹簧的一端弹性抵接于底座10的侧壁,每个弹簧的另一端抵接于第二压板41朝向底座10的侧壁表面。为了方便弹簧的安装和固定,还可以在底座10的侧壁面和第二压板41的表面凹设有固定孔(未标示),如此,弹簧的两端可以插接于固定孔中,以提高弹簧固定的可靠性。此外,移动组件43也可以线型模组,例如是驱动气缸或是直线电机等自动化驱动装置等,在此不进行限定。
参照图3、图4和图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0的侧壁面设有安装槽14,所述底座10的上表面设有定位槽15,所述安装槽14和所述定位槽15连通;
其中,所述移动组件43设于所述安装槽14内,
所述第二压板41包括:
连接部411,所述连接部411设于安装槽14内,并与所述移动组件43连接;和
压合部413,所述压合部413与所述连接部411连接,所述遮光胶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压合部413的上方。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底座10的侧壁面设有安装槽14,可以将移动组件43设于安装槽14内,同时,还可以使得连接部411也容置于安装槽14内,如此,可以减小移动组件43和连接部411占用的空间,同时使得贴附装置100的结构紧凑,外观整洁。压合部413与连接部411的夹角为直角,即,第二压板41大致呈T型板或L型板设置。设置于底座10的顶面的定位槽15可以对第二压板41的进行导向,以提高第二压板41移动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贴附装置,用于将遮光胶贴附于显示模组的周缘,其特征在于,所述贴附装置包括:
底座;
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可升降设于所述底座上方,所述固定机构背离所述底座一侧表面的边缘用于预固定所述遮光胶;
第一压覆机构,所述第一压覆机构可升降设于所述固定机构上方;
第二压覆机构,所述第二压覆机构可移动设于所述底座上,并位于所述固定机构预设有所述遮光胶的一侧,所述遮光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压覆机构的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覆机构包括:
第一压板,所述第一压板设于所述固定机构上方,所述第一压板背离所述固定机构的一侧用于安置所述显示模组,以将所述显示模组的背光面至少部分显露于所述遮光胶上方;和
第一升降组件,所述第一升降组件的一端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第一升降组件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固定机构与所述第一压板连接,所述第一升降组件带动所述第一压板相对所述固定机构下降,以将所述显示模组的背光面与所述遮光胶贴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贴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板包括:
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具有朝向所述底座设置的下表面和背离所述底座设置的上表面,所述主体部的上表面用于安置所述显示模组,所述主体部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升降组件连接;和
定位部,所述定位部连接于所述主体部朝向所述第二压覆机构的侧面,所述定位部用以与所述遮光胶抵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包括:
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具有朝向所述底座设置的下表面和背离所述底座设置的上表面,所述固定座的上表面用以固定所述遮光胶,以使所述遮光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固定座的上表面边缘的上方;和
第二升降组件,所述第二升降组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底座,所述第二升降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座连接,所述第二升降组件带动所述固定座相对所述底座下降,以将所述遮光胶的至少一部分贴附于所述显示模组的侧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贴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内部形成有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的一端连通气源,所述气流通道的另一端贯穿所述固定座的表面形成多个气孔,所述多个气孔间隔排布于所述固定座的表面,所述多个气孔用以固定所述遮光胶。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贴附装置,其特征在于,固定座的下表面设有导向孔,所述固定机构还包括:
导向件,所述导向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底座,所述导向件的另一端插设于所述导向孔内。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贴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的上表面还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一压覆机构的至少一部分插设于所述限位槽内并与所述限位槽的槽底壁抵接,以限制所述第一压覆机构相对所述固定机构下降;
所述限位槽的槽底壁还设有贯穿孔,所述第一压覆机构的至少一部分穿过所述贯穿孔与所述底座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压覆机构包括:
第二压板,所述第二压板位于所述固定机构的一侧,所述遮光胶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第二压板上方;和
移动组件,所述移动组件的一端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移动组件的一端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压板连接,所述移动组件可带动所述第二压板朝向所述显示模组运动,以将所述遮光胶贴附于所述显示模组的出光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贴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侧壁面设有安装槽,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凹设有定位槽,所述安装槽和所述定位槽连通;
其中,所述移动组件设于所述安装槽内;
所述第二压板包括: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于安装槽内,并与所述移动组件连接;和
压合部,所述压合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遮光胶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压合部的上方。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贴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凸设有至少两个定位柱,其中的两个所述定位柱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压覆机构的两侧;和/或
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凹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槽底壁凸设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与所述固定机构抵接,以限制所述固定机构相对所述底座下降。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407845.XU CN212341633U (zh) | 2020-07-15 | 2020-07-15 | 贴附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407845.XU CN212341633U (zh) | 2020-07-15 | 2020-07-15 | 贴附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341633U true CN212341633U (zh) | 2021-01-12 |
Family
ID=740807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407845.XU Active CN212341633U (zh) | 2020-07-15 | 2020-07-15 | 贴附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34163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716383A (zh) * | 2021-06-25 | 2021-11-30 | 重庆翰博显示科技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 一种背光包边遮光胶带贴附治具 |
-
2020
- 2020-07-15 CN CN202021407845.XU patent/CN21234163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716383A (zh) * | 2021-06-25 | 2021-11-30 | 重庆翰博显示科技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 一种背光包边遮光胶带贴附治具 |
CN113716383B (zh) * | 2021-06-25 | 2024-04-26 | 重庆翰博显示科技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 一种背光包边遮光胶带贴附治具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277598B (zh) | 壳体卡固结构 | |
CN212341633U (zh) | 贴附装置 | |
CN206122100U (zh) | 用于手机主板涂胶的工装夹具 | |
CN112505958B (zh) | 高精度超长辅料贴合的校准机构和自动贴胶设备 | |
CN211361393U (zh) | 一种加强稳定型cnc治具 | |
CN210270249U (zh) | 限位装置、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111712756B (zh) | 框架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110748538A (zh) | 辅料贴合治具 | |
CN105898988A (zh) | 背光源fpc整版胶膜及其整体贴胶工艺 | |
CN207298601U (zh) | 面板灯及其组装结构 | |
CN214521960U (zh) | 一种贴膜装置 | |
CN209943287U (zh) | 一种手机配件胶粘保压治具 | |
CN209987627U (zh) | 定位压膜装置和临时身份证制作机 | |
CN209908929U (zh) | 用于电视机中框贴胶条的定位治具 | |
CN114609817B (zh) |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 |
CN216666157U (zh) | 液晶框贴胶装置 | |
CN220381421U (zh) | 一种贴附治具 | |
CN216267606U (zh) | 贴膜组件 | |
CN111025762A (zh) | 一种导光板插接安装的背光模组 | |
CN215554461U (zh) | 贴膜装置 | |
CN215905576U (zh) | 液晶框贴胶装置 | |
CN212905814U (zh) | 一种降低高度的液晶显示模组 | |
CN215970108U (zh) | 贴膜总成及贴膜器具 | |
CN215634216U (zh) | 前框装配组件 | |
CN211479545U (zh) | 一种窄边框背光模组结构及显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