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39578U - 加湿器及其进风结构 - Google Patents
加湿器及其进风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339578U CN212339578U CN202022223291.4U CN202022223291U CN212339578U CN 212339578 U CN212339578 U CN 212339578U CN 202022223291 U CN202022223291 U CN 202022223291U CN 212339578 U CN212339578 U CN 21233957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wind channel
- channel
- air duct
- humidifi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湿器及其进风结构,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包括内风道和外风道;外风道套设在内风道上,内风道的外侧壁与外风道的内侧壁之间具有间隙,内风道的底部开口用于与风机的进风口连接,内风道的顶部设有进风口,外风道的侧壁上设置有进风通道,使用时,风机产生的风从内风道的底部开口进入内风道,然后上行,从进风口进入内风道与外风道之间的间隙,风再由上向下运动,在充满内风道与外风道之间的间隙后再从进风通道排出,并与雾化器产生的雾混合,先充满内风道与外风道之间的间隙后再排出与雾进行混合,能够使风与雾充分混合,从而获得更好的加湿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加湿器及其进风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加湿器为了满足用户对出雾量的要求,往往在加湿器内使用聚能装置或聚能环来聚集雾化片的振动能量从而增强雾化能力。
但实际的出雾量提升并不明显,仍然存在出雾量较低的缺陷,这是因为:当加湿器的水箱内水位较高时,雾化腔的水位上方空间较小,限制了风道的出风口排出的气流与雾化腔内的水雾产生充分的对流,导致无法及时将水雾带出从而出雾量较低;当加湿器的水箱内水位较低时,虽然雾化腔的水位上方空间变大,但由于水雾集中在雾化腔的水面上,大量的水雾与风道出风口之问距离较远,风道的出风口排出的气流进入雾化腔后快速流向出雾口而不会流动到靠近雾化腔的水面的位置,也限制了风道的出风口排出的气流与雾化腔水面上的水雾产生充分的对流,导致出雾量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湿器的进风结构和加湿器,以缓解了现有的加湿器的出雾量低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器的进风结构,包括内风道和外风道;
所述外风道套设在所述内风道上,所述内风道的外侧壁与所述外风道的内侧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内风道的底部开口用于与风机的进风口连接,所述内风道的顶部设有进风口,所述外风道的侧壁上设置有进风通道,所述风机产生的风经所述内风道的底部开口进入所述内风道,并从所述内风道的顶部的进风口进入所述内风道与所述外风道之间的间隙后由上向下运动,并能够从所述进风通道排出,用于与雾化器产生的雾进行混合。
进一步的,所述内风道和所述外风道均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进风通道由所述外风道的底部开始沿所述外风道的长度方向延伸。
进一步的,所述进风通道的宽度为7-15mm。
进一步的,所述进风通道的数量为多个,且沿所述外风道的周向侧壁间隔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内风道的侧向,且所述进风口的开口背向所述进风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内风道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外风道的中心轴线重合,且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外风道的内侧壁的距离为3-8mm。
进一步的,所述进风口的面积大于所述风机的出风口的面积。
进一步的,所述进风口的高度大于加湿器的最高水位的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外风道的底部设有进水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器,包括储水箱、雾风混合腔、雾化器、风机和所述的加湿器的进风结构;
所述雾风混合腔、雾化器和所述的加湿器的进风结构均设置在所述储水箱内;所述内风道与所述储水箱的底部连接,所述内风道的底部开口与所述风机的进风口连通;
所述雾风混合腔的侧壁和所述加湿器的进风结构的外风道的侧壁相连接,并通过所述进风通道连通,所述雾化器设置在所述雾风混合腔的底部开口处,用于对所述储水箱内的水进行雾化。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器的进风结构,包括内风道和外风道;所述外风道套设在所述内风道上,所述内风道的外侧壁与所述外风道的内侧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内风道的底部开口用于与风机的进风口连接,所述内风道的顶部设有进风口,所述外风道的侧壁上设置有进风通道,所述风机产生的风经所述内风道的底部开口进入所述内风道,并从所述内风道的顶部的进风口进入所述内风道与所述外风道之间的间隙后由上向下运动,并能够从所述进风通道排出,用于与雾化器产生的雾进行混合。
使用时,风机产生的风从内风道的底部开口进入内风道,然后向上移动,从内风道顶部的进风口进入内风道与外风道之间的间隙,风再由上向下运动,当风充满内风道与外风道之间的间隙后,从外风道的侧壁上的进风通道排出,并与雾化器产生的雾进行充分的混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器的进风结构,风由下向上运动后再由上向下运动,在充满内风道与外风道之间的间隙后再从进风通道排出,能够使风与雾充分混合,从而获得更好的加湿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器,包括储水箱、雾风混合腔、雾化器、风机和所述的加湿器的进风结构;所述雾风混合腔、雾化器和所述的加湿器的进风结构均设置在所述储水箱内;所述内风道与所述储水箱的底部连接,所述内风道的底部开口与所述风机的进风口连通;所述雾风混合腔的侧壁和所述加湿器的进风结构的外风道的侧壁相连接,并通过所述进风通道连通,所述雾化器设置在所述雾风混合腔的底部开口处,用于对所述储水箱内的水进行雾化。
使用时,在储水箱中加入水,风机产生的风经过上述的进风结构后通过进风通道从雾风混合腔的侧向排入,雾化器产生的雾从雾风混合腔的底部向上运动,与侧向进入的风充分混合后进入空气,在同等功耗下,能够使风与雾充分混合,从而使加湿器获得更好的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湿器的进风结构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湿器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湿器的导雾柱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湿器的导雾柱的剖示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湿器的导雾柱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湿器的储水箱的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湿器的储水箱的剖示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湿器的水箱盖的结构图。
图标:100-导雾柱;101-进水孔;110-雾风混合腔;111-雾风混合腔的底部开口;112-雾风混合腔的顶部开口;120-外风道;121-进风通道;122-外风道的底部开口;200-储水箱;210-内风道;211-进风口;300-雾化器;400-风机;500-聚能装置;600-水箱盖;610-出雾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加湿器的进风结构,包括内风道210和外风道120。
外风道120套设在内风道210上,内风道210的外侧壁与外风道120的内侧壁之间具有间隙,内风道210的底部开口用于与风机400的进风口211连接,内风道210的顶部设有进风口211,外风道120的侧壁上设置有进风通道121,风机400产生的风经内风道210的底部开口进入内风道210,并从内风道210的顶部的进风口211进入内风道210与外风道120之间的间隙后由上向下运动,并能够从进风通道121排出,用于与雾化器300产生的雾进行混合。
使用时,风机400产生的风从内风道210的底部开口进入内风道210,然后向上移动,从内风道210顶部的进风口211进入内风道210与外风道120之间的间隙,风再由上向下运动,当风充满内风道210与外风道120之间的间隙后,从外风道120的侧壁上的进风通道121排出,并与雾化器300产生的雾进行充分的混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器的进风结构,风由下向上运动后再由上向下运动,在充满内风道210与外风道120之间的间隙后再从进风通道121排出,能够使风与雾充分混合,从而获得更好的加湿效果。
本实施例中,外风道120的底部设有进水孔101。
当储水箱200内加入水时,水可以从外内道的底部进入到内风道210与外风道120之间,水的上表面形成底部密封,防止漏风,从进风口211吹出的内沿外风道120的内腔向下运动,直到遇到水的上表面,不断充满内风道210与外风道120之间的间隙,当风充满后,由外风道120的侧向设置的进风通道121排向雾风混合腔110内用于与雾进行混合。
进一步的,内风道210和外风道120均沿竖直方向设置,进风通道121由外风道120的底部开始沿外风道120的长度方向延伸。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进风通道121沿外风道120的长度方向延伸,其从外风道120的底部开始向上延伸,其长度可以是整个外风道120的长度,也可以是设定的其它长度,但需要满足:进风通道121的最低处小于等于储水箱200的最低水位的位置,且进风通道121的最高处高于储水箱200的最高水位的位置,这样设置是为了当储水箱200中加入水后,当水液面处于低位或者高位时,外风道120内的风仍然能够通过该进风通道121进入雾风混合腔110内。
进一步的,进风通道121的宽度为7-15mm。
具体地,进风通道121的宽度为7-15mm,技术人员可以在该范围内选择,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外风道120内的风从相对狭小的进风通道121通过后,能够进行加速,在雾风混合腔110内与雾混合时,能够起到搅拌作用,加快两者的混合速度。
进一步的,进风通道121的数量为多个,且间隔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进风通道121的数量也可以多个,多个进风通道121可以沿外风道120的周向侧壁间隔设置,即在水平方向上间隔设置,当然,多个进风通道121也可以沿竖直方向在外风道120上间隔设置。
进一步的,进风口211设置在内风道210的侧向,且进风口211的开口背向进风通道121。
具体地,进风口211设置在内风道210的顶部,且外风道120的内壁顶部与内风道210的顶部平齐,以使风机400产生的风从进风口211排出时处于外风道120的顶部,风从顶部向下移动,增加风在外风道120的内腔中的流动时间,从而更好地充满内风道210与外风道120之间的间隙后从进风通道121进入雾风混合腔110。
需要说明的是,因加湿器采用上加水形式,当需要向储水箱200内加水时需要打开上箱盖,使用者可以向储水箱200中加水,进风口211的开口背向进风通道121,朝向储水箱200较近的侧壁,既保证了进风的长度,又可降低上加水时水流到内风道210中的风险。
进一步的,内风道210的中心轴线与外风道120的中心轴线重合,且进风口211与外风道120的内侧壁的距离为3-8mm。
具体地,内风道210上的进风口211距离外风道120的侧壁的距离应在3-8mm,以使得从进风口211排出的风吹到侧壁后,在不减弱风速的同时,还能形成环形风,达到稳流的作用。
进一步的,进风口211的面积大于风机400的出风口的面积。
具体地,内风道210的进风口211的面积应大于风机400的出风口的面积,以此保证风在内风道210中受到较小的风阻,但面积也不应过于大,防止降低风速。
进一步的,进风口211的高度大于加湿器的最高水位的高度。
本实施例中,进风口211的高度大于加温器的储水箱200的最高水位的高度,以防止加入储水箱200内的水由外风道120的进水孔101进入后,从进风口211进入内风道210,从而损坏风机400,或者堵塞内风道210,影响进风。
本实施例提供的加湿器,包括储水箱200、雾风混合腔110、雾化器300、风机400和上述的加湿器的进风结构;雾风混合腔110、雾化器300和的加湿器的进风结构均设置在储水箱200内;内风道210与储水箱200的底部连接,内风道210的底部开口与风机400的进风口211连通;雾风混合腔110的侧壁和加湿器的进风结构的外风道120的侧壁相连接,并通过进风通道121连通,雾化器300设置在雾风混合腔的底部开口111处,用于对储水箱200内的水进行雾化。
具体地,加湿器包括储水箱200,导雾柱100、雾化器300和风机400,其中,导雾柱100包括雾风混合腔110和外风道120,且雾风混合腔110的侧壁和外风道120的侧壁通过进风通道121连通,储水箱200上设有向上凸出的内风道210,内风道210的底部开口与风机400的进风口211连接,内风道210由外风道的底部开口122插装在外风道120内,且外风道120的底部边沿与储水箱200的底部相抵接,内风道210的顶部与外风道120的内腔顶部相抵接,内风道210的顶部设有进风口211,以使内风道210中的风能够通过该进风口211进入内风道210和外风道120之间的间隙,同时,雾化器300设置在雾风混合腔的底部开口111处,用于对储水箱200内的水进行雾化,产生的雾在雾风混合腔110内向上运动,并与侧向进入的风进行充分混合后排出用于加湿空气。实际使用时,在储水箱200中加入水,风机400产生的风经过上述的进风结构后通过进风通道121从雾风混合腔110的侧向排入,雾化器300产生的雾从雾风混合腔110的底部向上运动,与侧向进入的风充分混合后进入空气,在同等功耗下,能够使风与雾充分混合,从而使加湿器获得更好的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加湿器还包括聚能装置500,聚能装置500设置在雾化器300的上方,且处于雾风混合腔的底部开口111处,用于对雾化器300产生的雾进行聚集,增加雾化能力。
进一步的,加湿器还包括水箱盖600,水箱盖600与储水箱200可拆卸连接,水箱盖600上设置有出雾口610,出雾口610与导雾柱100的雾风混合腔的顶部开口112连通;导雾柱100连接在水箱盖600上。
具体地,水箱盖600和储水箱200可拆卸连接,方便使用者取下水箱盖600后向储水箱200中加水,本实施例中,导雾柱100连接在水箱盖600上,当拆下水箱盖600时,导雾柱100可以一起取下,同时导雾柱100也可以与水箱盖600可拆卸连接,例如;可以通过卡扣连接,方便导雾柱100的清洗。
加湿器还可以包括盖板,盖板设置在导雾柱100与水箱盖600之间,且处于雾风混合腔的顶部开口112处,盖板上的周向设有多个通孔,以使雾风混合腔110内混合后的水和雾进行分离,分离后的水落回雾风混合腔110内,分离后的雾从多个通孔中进入盖板与水箱盖600之间的腔体,最后从水箱盖600上的出雾口610喷出进入空气中。
本实施例中,导雾柱100的底部设置有进水孔101,以使加入到储水箱200中的水通过该进水孔101进入到雾风混合腔110和外风道120中,风机400产生的风由内风道210的底部开口进入内风道210上行,从其上部的进风口211排出后进入外风道120与内风道210之间的间隙,在外风道120的内腔下行,达到外风道120内的水的液面高度时充满外风道120,风经由进风通道121进入雾风混合腔110,在雾风混合腔110内与雾化器300产生的雾充分混合后上行,从雾风混合腔的顶部开口112处喷出。
需要说明的是,导雾柱100根部设有多个进水孔101,进水孔101可以设置在雾风混合腔110的底部,也可以设置在外风道120的底部,进水孔101的高度低于储水箱200内缺水时的液面,防止进风时进风结构的漏风。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器的进风结构,使用时,风机400产生的风从内风道210的底部开口进入内风道210,然后向上移动,从内风道210顶部的进风口211进入内风道210与外风道120之间的间隙,风再由上向下运动,当风充满内风道210与外风道120之间的间隙后,从外风道120的侧壁上的进风通道121排出,并与雾化器300产生的雾进行充分的混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器的进风结构,风由下向上运动后再由上向下运动,在充满内风道210与外风道120之间的间隙后再从进风通道121排出,能够使风与雾充分混合,从而获得更好的加湿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器,使用时,在储水箱200中加入水,风机400产生的风经过上述的进风结构后通过进风通道121从雾风混合腔110的侧向排入,雾化器300产生的雾从雾风混合腔110的底部向上运动,与侧向进入的风充分混合后进入空气,在同等功耗下,能够使风与雾充分混合,从而使加湿器获得更好的性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加湿器的进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风道和外风道;
所述外风道套设在所述内风道上,所述内风道的外侧壁与所述外风道的内侧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内风道的底部开口用于与风机的进风口连接,所述内风道的顶部设有进风口,所述外风道的侧壁上设置有进风通道,所述风机产生的风经所述内风道的底部开口进入所述内风道,并从所述内风道的顶部的进风口进入所述内风道与所述外风道之间的间隙后由上向下运动,并能够从所述进风通道排出,用于与雾化器产生的雾进行混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器的进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风道和所述外风道均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进风通道由所述外风道的底部开始沿所述外风道的长度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器的进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通道的宽度为7-15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器的进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通道的数量为多个,且沿所述外风道的周向侧壁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器的进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内风道的侧向,且所述进风口的开口背向所述进风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湿器的进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风道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外风道的中心轴线重合,且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外风道的内侧壁的距离为3-8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器的进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的面积大于所述风机的出风口的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器的进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的高度大于加湿器的最高水位的高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器的进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风道的底部设有进水孔。
10.一种加湿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水箱、雾风混合腔、雾化器、风机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加湿器的进风结构;
所述雾风混合腔、雾化器和所述的加湿器的进风结构均设置在所述储水箱内;所述内风道与所述储水箱的底部连接,所述内风道的底部开口与所述风机的进风口连通;
所述雾风混合腔的侧壁和所述加湿器的进风结构的外风道的侧壁相连接,并通过所述进风通道连通,所述雾化器设置在所述雾风混合腔的底部开口处,用于对所述储水箱内的水进行雾化。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223291.4U CN212339578U (zh) | 2020-09-30 | 2020-09-30 | 加湿器及其进风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223291.4U CN212339578U (zh) | 2020-09-30 | 2020-09-30 | 加湿器及其进风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339578U true CN212339578U (zh) | 2021-01-12 |
Family
ID=740709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223291.4U Active CN212339578U (zh) | 2020-09-30 | 2020-09-30 | 加湿器及其进风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339578U (zh) |
-
2020
- 2020-09-30 CN CN202022223291.4U patent/CN21233957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95235B (zh) | 加湿器 | |
CN110243042B (zh) | 一种上加水加湿器 | |
CN207945770U (zh) | 一种出雾稳定的上加水加湿器 | |
CN212339535U (zh) | 加湿器 | |
CN209918182U (zh) | 雾化专用容器 | |
CN210717936U (zh) | 一种潜水式上加水加湿器 | |
CN110513802B (zh) | 一种蒸发式加湿器 | |
CN211503119U (zh) | 加湿器及用于加湿器的降噪雾化装置 | |
CN104019515A (zh) | 一种加湿器 | |
CN112050333A (zh) | 加湿器 | |
CN212339578U (zh) | 加湿器及其进风结构 | |
CN206275855U (zh) | 一种香薰雾化器 | |
CN211876254U (zh) | 上加水加湿器 | |
CN112050451A (zh) | 加湿器及其进风结构 | |
CN211476207U (zh) | 一种加湿器 | |
CN208936398U (zh) | 水箱组件和加湿器 | |
CN206275856U (zh) | 一种葱头香薰雾化器 | |
CN213421326U (zh) | 一种加湿器 | |
CN208312616U (zh) | 一种可环形入风的雾化加湿器 | |
CN217844157U (zh) | 一种加湿集雾装置 | |
CN214370699U (zh) | 一种多级雾化加湿器 | |
CN213146823U (zh) | 水雾分离结构和加湿器 | |
CN217685729U (zh) | 一种聚能装置及加湿器 | |
CN211695262U (zh) | 一种加湿风扇 | |
CN112228994B (zh) | 加湿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