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32160U - 喷墨打印机 - Google Patents

喷墨打印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32160U
CN212332160U CN202020168085.5U CN202020168085U CN212332160U CN 212332160 U CN212332160 U CN 212332160U CN 202020168085 U CN202020168085 U CN 202020168085U CN 212332160 U CN212332160 U CN 2123321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opening
flow path
peripheral surface
se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6808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野太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16808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321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321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321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喷墨打印机,其包括记录部和墨罐;墨罐包括墨罐本体、注墨筒和墨罐盖;墨罐本体包括储墨室和注墨部;注墨部具有注墨口和将注墨口与储墨室连通的注墨通道;注墨筒从注墨口穿过注墨通道并进入到储墨室中,以用于向储墨室注入墨水;墨罐盖包括基部和从基部凸出的凸出部,凸出部构造为能够至少部分地插入注墨通道,凸出部具有外周面和内周面;凸出部的外周面设置有第一密封部,第一密封部沿注墨通道的周向抵靠注墨部并密封注墨口,凸出部的内周面和基部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第二密封部,第二密封部抵靠并密封注墨筒。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喷墨打印机,能够降低墨水泄漏到墨罐本体外部的可能性,避免墨水弄脏或损坏墨罐附近的结构。

Description

喷墨打印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喷墨打印机。
背景技术
喷墨打印机一般通过从记录部向记录介质(例如打印用纸张)喷出墨水来进行打印。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已有的一种喷墨打印机1的示例。在下文中,为了便于描述,以使用者使用喷墨打印机1时所处的位置为基准,将喷墨打印机1面向使用者的方向定义为“前”、与此相对的方向定义为“后”,而将使用者的左手侧定义为“左”,使用者的右手侧为“右”。
如图1所示,喷墨打印机1包括打印机本体2以及设置在打印机本体2的一侧(例如前侧)的四个墨罐10。打印机本体2包括框架部50,四个墨罐10设置在框架部50中。其中一个墨罐10设置在框架部50左侧前部,另外三个墨罐10并排地设置在框架部50右侧前部。墨罐10用于容纳墨水,以供应至记录部51。位于左侧前部的墨罐10可以容纳黑色的墨水,位于右侧前部的三个墨罐10可以分别容纳青色、品红色和黄色的墨水,以使喷墨打印机1的打印内容具有更加丰富的色彩。
如图2和图3所示,墨罐10主要包括墨罐本体30和注墨筒20以及墨罐盖70。
墨罐本体30包括储墨室31、注墨部33、缓冲室34、供墨部35和大气连通部36。具体地,墨罐本体30主要包括树脂框架62、第一覆膜63和第二覆膜64,树脂框架62可以由树脂材料通过注塑工艺成型。第一覆膜63覆盖在树脂框架62的一侧(例如左侧)。第二覆膜64覆盖在树脂框架62的另一侧(例如右侧)。树脂框架62设置有若干个用于形成诸如储墨室31和缓冲室34等的具有内部空间的凹腔。这些凹腔具有侧向开口,例如朝向左侧开放的左侧开口和朝向右侧开放的右侧开口。第一覆膜63通过诸如粘接等的连接方式连接至树脂框架62以覆盖该左侧开口,使得树脂框架62和第一覆膜63能够共同形成储墨室31。第二覆膜64通过诸如粘接等的连接方式连接至树脂框架62以覆盖该右侧开口,使得树脂框架62和第二覆膜64能够共同形成缓冲室34。注墨部33、供墨部35以及大气连通部36均设置在树脂框架62上。
储墨室31用于容纳待供应至记录部51的墨水。注墨部33位于储墨室31的顶部,注墨部33具有注墨口32和将注墨口32与储墨室31连通的注墨通道56。供墨部35位于储墨室31的上方,以用于将储墨室31中的墨水供应至记录部51。大气连通部36位于墨罐本体30的靠下的位置处。缓冲室34将大气连通部36与储墨室31连通,大气连通部36与大气连通。
注墨筒20从注墨口32穿过注墨通道56并进入到储墨室31中,以用于向储墨室31注入墨水。注墨筒20包括第一流路管40和第二流路管46。第一流路管40具有第一开口41、第二开口42以及形成在第一开口41和第二开口42之间的第一流路43,第一开口41位于墨罐本体30的外部,第一流路43通过第二开口42与储墨室31连通。第二流路管46具有第三开口47、第四开口48以及形成在第三开口47和第四开口48之间的第二流路49,第三开口47位于墨罐本体30的外部,第二流路49通过第四开口48与储墨室31连通。当将注墨筒20安装在墨罐本体30上后,可以通过第一开口41和第三开口47向储墨室31内注入墨水。
墨罐盖70安装至注墨部33,以用于密封注墨口32。如图2所示,墨罐盖70包括基部71和从基部71凸出的凸出部72,凸出部72从注墨口32进入注墨通道56。凸出部72具有外周面73和内周面74,凸出部72的外周面73设置有第一密封部52,第一密封部52沿注墨通道56的周向抵靠注墨部33并密封注墨口32。然而,凸出部72的内周面74与注墨筒20间隔开,导致注墨筒20的第一开口41和第三开口47并没有密封,因此可能会有墨水泄漏到墨罐本体30外部的风险,而泄漏在墨罐本体30外部的墨水可能会弄脏或者损坏墨罐10附近的结构。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喷墨打印机,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喷墨打印机,其包括:
记录部;以及
墨罐,所述墨罐包括:
墨罐本体,所述墨罐本体包括:
储墨室,所述储墨室用于容纳待供应至所述记录部的墨水;
注墨部,所述注墨部具有注墨口和将所述注墨口与所述储墨室连通的注墨通道;
注墨筒,所述注墨筒从所述注墨口穿过所述注墨通道并进入到所述储墨室中,以用于向所述储墨室注入墨水;以及
墨罐盖,所述墨罐盖包括基部和从所述基部凸出的凸出部,所述凸出部构造为能够至少部分地插入所述注墨通道,所述凸出部具有外周面和内周面;
其中,所述凸出部的所述外周面设置有第一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沿所述注墨通道的周向抵靠所述注墨部并密封所述注墨口,
所述凸出部的所述内周面和所述基部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二密封部抵靠并密封所述注墨筒。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喷墨打印机,通过设置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第一密封部能够密封注墨口,第二密封部能够密封注墨筒,因此在注墨部和注墨筒之间具有两层密封,该方案能够降低墨水泄漏到墨罐本体外部的可能性,避免墨水弄脏或损坏墨罐附近的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二密封部设置在所述凸出部的所述内周面上,且所述第二密封部构造为凸出于所述凸出部的所述内周面。
根据本方案,第二密封部设置在凸出部的内周面上,以能够密封注墨筒,并且便于将墨罐盖安装至墨罐本体。
可选地,所述第二密封部包括沿所述内周面周向地延伸的至少两个环形凸起,所述至少两个环形凸起彼此间隔开。
根据本方案,第二密封部的结构简单,并且至少两个环形凸出能够起到较好的密封效果。
可选地,所述第二密封部沿所述内周面的周向螺旋地延伸。
根据本方案,第二密封部的结构简单,并且螺旋地延伸的第二密封部能够起到较好的密封效果。
可选地,所述第二密封部设置在所述基部上,且所述第二密封部构造为凸出于所述基部。
根据本方案,第二密封部设置在基部上,以能够密封注墨筒,并且能够便于安装和制造墨罐盖。
可选地,所述第二密封部构造为筒状,所述第二密封部沿所述注墨筒的周向套在所述注墨筒的外侧。
根据本方案,第二密封部的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并且便于将第二密封部安装至注墨筒。
可选地,所述注墨筒包括:
第一流路管,所述第一流路管具有第一开口、第二开口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第一流路,所述第一开口位于所述墨罐本体的外部,所述第一流路通过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储墨室连通;以及
第二流路管,所述第二流路管与所述第一流路管相连,且具有第三开口、第四开口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四开口之间的第二流路,所述第三开口位于所述墨罐本体的外部,所述第二流路通过所述第四开口与所述储墨室连通。
根据本方案,注墨筒的结构简单,并且可以通过注墨筒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向墨罐的储墨室注入墨水。
可选地,所述第二密封部至少部分地延伸到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中的至少一个中,并且密封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本方案,第二密封部能够密封第一开口和第三开口中的至少一个,以降低墨水向外泄漏的可能性。
可选地,所述第二密封部包括两个突出部,所述两个突出部分别至少部分地延伸到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中,并且密封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
根据本方案,第二密封部的结构简单,并且能够密封第一开口和第三开口两者,以进一步降低墨水向外泄漏的可能性。
可选地,所述第一密封部构造为凸出于所述凸出部的所述外周面。
根据本方案,第一密封部的结构简单,便于制造,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并且密封效果好。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的喷墨打印机的立体示意图,也用于示意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喷墨打印机的墨罐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现有的喷墨打印机的墨罐的立体示意图,也用于示意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的墨罐的立体示意图,其中仅示出了墨罐本体和注墨筒;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的墨罐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墨罐的注墨筒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一个变型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的墨罐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的墨罐的剖面示意图;以及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的墨罐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0:喷墨打印机 2/102:打印机本体
10/110/210/310:墨罐 20/120/220/320:注墨筒
30/130/230/330:墨罐本体 31/131/231/331:储墨室
32/132/232/332:注墨口 33/133/233/333:注墨部
34/134/234/334:缓冲室 35/135:供墨部
36/136/236:大气连通部 56/156/256/356:注墨通道
40/140/240/340:第一流路管 41/141/341:第一开口
42/142/342:第二开口 43/143/343:第一流路
46/146/246、346:第二流路管 47/147/347:第三开口
48/148/348:第四开口 49/149/349:第二流路
50/150:框架部 51/151:记录部
52/152/252/352:第一密封部 53/153/153’/253/353:第二密封部
154/157:环形凸起 355:突出部
62/162/262/362:树脂框架 63/163/363:第一覆膜
64/164/264:第二覆膜 70/170/270/370:墨罐盖
71/171/271/371:基部 72/172/272/372:凸出部
73/173/273/373:外周面 74/174/274/374:内周面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在本文中,本申请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它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
下面将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喷墨打印机具有与根据背景技术的喷墨打印机1大致相同的构造。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喷墨打印机除具有打印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图像扫描仪功能、传真功能、复印功能等各种功能。关于打印功能,可以具有在记录介质的双面记录图像的双面图像记录功能。当然,对于是否具有打印功能以外的功能是任意的。
第一实施方式
图1、图3至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100。
如图1所示,喷墨打印机100包括打印机本体102和墨罐110。
打印机本体102大体上呈长方体形状。打印机本体102上设置有用于提供记录介质的供纸部和用于排出记录介质的出纸部。打印机本体102中还设置有例如包括多个喷嘴的记录部151,记录部151可向记录介质喷射墨水。在打印机本体102的前表面上还可以设置有操作面板,该操作面板上配置有用于显示各种信息和设定内容的显示部件以及用于执行各种操作或输入设定内容的操作按键。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显示部件,而仅设置部分操作按键,这些操作按键可以设置在打印机本体102的合适的位置,例如上表面上。
打印机本体102包括框架部150,喷墨打印机100优选包括四个墨罐110,四个墨罐110设置在框架部150中。其中一个墨罐110设置在打印机本体102的左侧前部,其通常用于容纳黑色墨水,另外三个墨罐110设置在打印机本体102的右侧前部,其从左到右分别用于容纳青色、品红色和黄色三种彩色墨水,从而喷墨打印机100可以使用黑色、青色、品红色和黄色四种颜色的墨水记录彩色图像。当然,可以理解,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设置其他数量的墨罐110,并且墨罐110也可以设置在打印机本体102的其他位置处。此外,根据实际需要,墨罐110可以固定地安装至打印机本体102,也可以构造成可拆卸地安装至打印机本体102。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墨罐110具有与根据背景技术中的墨罐10大致相同的构造,其中具有相似功能的结构被赋予相似的附图标记。
如图3和图4所示,墨罐110主要包括墨罐本体130和注墨筒120以及墨罐盖170。
墨罐本体130包括储墨室131、注墨部133、缓冲室134、供墨部135和大气连通部136。具体地,墨罐本体130主要包括树脂框架162和第一覆膜163以及第二覆膜164。第一覆膜163设置在树脂框架162的左侧,以与树脂框架162之间形成储墨室131。第二覆膜164设置在树脂框架162的右侧,以与树脂框架162之间形成缓冲室134。注墨部133、供墨部135和大气连通部136均设置在树脂框架162上。
储墨室131用于容纳待供应至记录部151的墨水。注墨部133和供墨部135均设置在储墨室131的顶部。注墨部133具有注墨口132和将注墨口132与储墨室131连通的注墨通道156。在本实施方式中,注墨口132为圆形开口,注墨通道156为与注墨口132的直径相同的圆形通道。供墨部135与储墨室131连通,用于将储墨室131中的墨水供应至记录部151。大气连通部136位于墨罐本体30的靠下的位置处,缓冲室134将大气连通部136与储墨室131连通,大气连通部136与大气连通。
注墨筒120从注墨口132穿过注墨通道156并进入到储墨室131中,以用于向储墨室131注入墨水。如图4和图5所示,注墨筒120包括第一流路管140和第二流路管146。第一流路管140和第二流路管146并排设置,并且第二流路管146设置在第一流路管140的靠上的位置处。第一流路管140可以为液体流路管,第二流路管146可以为气体流路管。优选地,第一流路管140和第二流路管146一体成型。当然,根据需要,第一流路管140和第二流路管146也可以分体设置。
第一流路管140具有第一开口141、第二开口142以及形成在第一开口141和第二开口142之间的第一流路143,第一开口141位于墨罐本体130的外部(即位于注墨口132的上方),第一流路143通过第二开口142与储墨室131连通。第二流路管146具有第三开口147、第四开口148以及形成在第三开口147和第四开口148之间的第二流路149。第三开口147位于墨罐本体130的外部(即位于注墨口132的上方),第二流路149通过第四开口148与储墨室131连通。当将注墨筒120安装在墨罐本体130上后,可以通过第一开口141和第三开口147向储墨室131内注入墨水。
墨罐盖170可以由柔性材料制成,例如,硅胶或者橡胶。墨罐盖170安装至注墨部133,以用于至少密封注墨口132。如图4所示,墨罐盖170包括基部171和从基部171凸出的凸出部172,凸出部172构造为能够至少部分地插入注墨通道156。当凸出部172插入注墨通道156中时,凸出部172沿着注墨通道156的周向方向位于注墨筒120和注墨部133之间。
凸出部172设置在基部171的下侧,且可以构造为筒状。凸出部172具有位于外表面的外周面173和位于内表面的内周面174。在本实施方式中,凸出部172的外周面173设置有第一密封部152,第一密封部152沿注墨通道156的周向抵靠注墨部133并密封注墨口132。凸出部172的内周面174设置有第二密封部153,第二密封部153抵靠并密封注墨筒120。由此,能够降低墨水泄漏到墨罐本体130外部的可能性,以避免墨水弄脏或损坏墨罐110附近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密封部152构造为凸出于凸出部172的外周面173,并且第二密封部153构造为凸出于凸出部172的内周面174。具体地,第二密封部153包括沿内周面174周向地延伸的至少两个环形凸起154,并且至少两个环形凸起154在墨罐盖170的高度方向(也就是图4中所示的上下方向)上彼此间隔开。图4中示例性地示出了两个环形凸起154。可以理解,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其他数量的环形凸起154,例如可以设置三个或四个环形凸起154。环形凸起154可以沿注墨筒120的周向抵靠注墨筒120的外表面。第一密封部152的结构与第二密封部153类似,其包括沿外周面173周向地延伸的至少两个环形凸起157,环形凸起157沿注墨通道156的周向抵靠注墨部133。因此在注墨部133和注墨筒120之间具有第一密封部152和第二密封部153两层密封,该方案能够降低墨水泄漏到墨罐本体130外部的可能性,避免墨水弄脏或损坏墨罐110附近的结构。
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一个变形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的墨罐110。在该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具有相似功能的结构被赋予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密封部153’沿凸出部172的内周面174的周向螺旋地延伸,以能够沿注墨筒120的周向抵靠注墨筒120的外表面,由此,在注墨部133和注墨筒120之间形成第一密封部152和第二密封部153’两层密封,从而能够降低墨水泄漏到墨罐本体130外部的可能性。
第二实施方式
图7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的墨罐210,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墨罐210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墨罐110大致相同的构造,其中具有相似功能的结构被赋予相似的附图标记。
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是,墨罐210同样包括墨罐本体230和注墨筒220以及墨罐盖270。墨罐本体230同样主要包括树脂框架262和第一覆膜(未示出)以及第二覆膜264。第一覆膜与树脂框架262之间同样形成储墨室231,第二覆膜264与树脂框架262之间同样形成缓冲室234。注墨部233、供墨部(未示出)、大气连通部236均同样设置在树脂框架262上。注墨筒220同样包括第一流路管240和第二流路管246。墨罐盖270同样包括基部271和凸出部272。凸出部272同样具有外周面273和内周面274。凸出部272的外周面273同样设置有第一密封部252,第一密封部252的结构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密封部152的结构相同。为了简洁起见,此处不再赘述。
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密封部253设置在基部271上,并且第二密封部153构造为凸出于基部271。具体地,第二密封部253设置在基部271的下侧,并且构造为筒状。第二密封部253沿注墨筒220的周向套在注墨筒220的外侧,从而密封注墨筒220的第一开口和第三开口。由此,在注墨部233和注墨筒220之间形成第一密封部252和第二密封部253两层密封,该方案能够降低墨水泄漏到墨罐本体230外部的可能性,避免墨水弄脏或损坏墨罐210附近的结构。
第三实施方式
图8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的墨罐310,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墨罐310具有与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墨罐110大致相同的构造,其中具有相似功能的结构被赋予相似的附图标记。
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是,墨罐310同样包括如墨罐本体330和注墨筒320以及墨罐盖370。墨罐本体330同样主要包括树脂框架362和第一覆膜363以及第二覆膜364。第一覆膜363与树脂框架362之间同样形成储墨室331,第二覆膜364与树脂框架362之间同样形成缓冲室334。注墨部333、供墨部(未示出)、大气连通部(未示出)均同样设置在树脂框架362上。注墨筒320同样包括第一流路管340和第二流路管346。第一流路管340同样具有第一开口341、第二开口342以及第一流路343。第二流路管346同样具有第三开口347、第四开口348以及第二流路349。墨罐盖370同样包括基部371和凸出部372。凸出部372同样具有外周面373和内周面374。凸出部372的外周面373同样设置有第一密封部352。第一密封部352的结构也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密封部252的结构相同。第二密封部353同样设置在基部371上。为了简洁起见,此处不再赘述。
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密封部353至少部分地延伸到第一流路343和第二流路349中的至少一个中,并且密封第一开口341和第三开口347中的至少一个。
优选地,第二密封部353包括两个突出部355,突出部355设置在基部371的下侧,并且凸出于基部371。两个突出部355间隔设置,并且分别至少部分地延伸到第一流路343和第二流路349中,以密封第一开口341和第三开口347。具体地,其中一个突出部355的结构与第一流路343的结构相适应,以能够封堵并密封第一开口341,另一个突出部355的结构与第二流路349的结构相适应,以能够封堵并密封第三开口347。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喷墨打印机,通过设置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第一密封部能够密封注墨口,第二密封部能够密封注墨筒,因此在注墨部和注墨筒之间具有两层密封,该方案能够降低墨水泄漏到墨罐本体外部的可能性,避免墨水弄脏或损坏墨罐附近的结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10)

1.一种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记录部;以及
墨罐,所述墨罐包括:
墨罐本体,所述墨罐本体包括:
储墨室,所述储墨室用于容纳待供应至所述记录部的墨水;
注墨部,所述注墨部具有注墨口和将所述注墨口与所述储墨室连通的注墨通道;
注墨筒,所述注墨筒从所述注墨口穿过所述注墨通道并进入到所述储墨室中,以用于向所述储墨室注入墨水;以及
墨罐盖,所述墨罐盖包括基部和从所述基部凸出的凸出部,所述凸出部构造为能够至少部分地插入所述注墨通道,所述凸出部具有外周面和内周面;
其中,所述凸出部的所述外周面设置有第一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沿所述注墨通道的周向抵靠所述注墨部并密封所述注墨口,
所述凸出部的所述内周面和所述基部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二密封部抵靠并密封所述注墨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部设置在所述凸出部的所述内周面上,且所述第二密封部构造为凸出于所述凸出部的所述内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部包括沿所述内周面周向地延伸的至少两个环形凸起,所述至少两个环形凸起彼此间隔开。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部沿所述内周面的周向螺旋地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部设置在所述基部上,且所述第二密封部构造为凸出于所述基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部构造为筒状,所述第二密封部沿所述注墨筒的周向套在所述注墨筒的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墨筒包括:
第一流路管,所述第一流路管具有第一开口、第二开口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第一流路,所述第一开口位于所述墨罐本体的外部,所述第一流路通过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储墨室连通;以及
第二流路管,所述第二流路管与所述第一流路管相连,且具有第三开口、第四开口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四开口之间的第二流路,所述第三开口位于所述墨罐本体的外部,所述第二流路通过所述第四开口与所述储墨室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部至少部分地延伸到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中的至少一个中,并且密封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中的至少一个。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部包括两个突出部,所述两个突出部分别至少部分地延伸到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中,并且密封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部构造为凸出于所述凸出部的所述外周面。
CN202020168085.5U 2020-02-13 2020-02-13 喷墨打印机 Active CN2123321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68085.5U CN212332160U (zh) 2020-02-13 2020-02-13 喷墨打印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68085.5U CN212332160U (zh) 2020-02-13 2020-02-13 喷墨打印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32160U true CN212332160U (zh) 2021-01-12

Family

ID=740647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68085.5U Active CN212332160U (zh) 2020-02-13 2020-02-13 喷墨打印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321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92675B2 (en) Liquid fill container
US10183495B2 (en) Liquid supply device, print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ejection system
US8454143B2 (en) Liquid container, methods of assembling or disassembling liquid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1791585B (zh) 喷墨打印设备和墨罐
US20210347178A1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nk tank that prevents ink dripping when ink is injected into an ink tank
EP1389530B1 (en) Ink supply system for an ink jet printer
KR20120006662U (ko) 캡, 액체 수용 용기 및 액체 분사 시스템
CN212332160U (zh) 喷墨打印机
CN212194713U (zh) 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CN212194699U (zh) 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CN211808456U (zh) 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CN211808467U (zh) 注墨筒、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US20200101748A1 (en) Ink tank and inkjet printer
CN211808460U (zh) 注墨筒、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CN211808462U (zh) 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CN212353287U (zh) 喷墨打印机
US11993086B2 (en) Ink tank and inkjet printer
US20220339942A1 (en) Ink tank and inkjet printer
CN211808465U (zh) 注墨筒、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JP2018051948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211808466U (zh) 注墨筒、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US11697288B2 (en) Liquid supplying apparatus
US11878533B2 (en) Liquid supplying apparatus
CN209534488U (zh) 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JP2000218815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