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08456U - 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 Google Patents

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808456U
CN211808456U CN201921862107.1U CN201921862107U CN211808456U CN 211808456 U CN211808456 U CN 211808456U CN 201921862107 U CN201921862107 U CN 201921862107U CN 211808456 U CN211808456 U CN 2118084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opening
ink tank
tank body
reservo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6210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刑部吉记
白野太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86210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8084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8084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8084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墨罐和喷墨打印机,墨罐包括墨罐本体和注墨筒。墨罐本体设置有第一限制部,注墨筒设置第二限制部,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构造为通过注墨筒从墨罐本体的注墨口插入墨罐本体的储墨室并相对于墨罐本体沿着围绕纵向方向的接合方向旋转的方式接合固定。根据本实用新型,墨罐本体的第一限制部和注墨筒的第二限制部通过旋转的方式接合固定。由此,墨罐本体能够在整个旋转的周向上对注墨筒固定限位,二者之间没有间隙,可以使注墨筒保持稳定,进而避免注墨筒晃动损坏墨水瓶的橡胶阀,以避免墨水在注墨时洒出。进一步地,还可以使注墨筒相对于墨罐本体可拆卸,以便于用户能够选择不同的墨水注入方式。

Description

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背景技术
喷墨打印机一般通过从记录部向记录介质(例如打印用纸张)喷出墨水来进行打印。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已有的一种喷墨打印机1的示例。在下文中,为了便于描述,以使用者使用喷墨打印机1时所处的位置为基准,将喷墨打印机1面向使用者的方向定义为“前”、与此相对的方向定义为“后”,而将使用者的左手侧定义为“左”,使用者的右手侧为“右”。
如图1所示,喷墨打印机1包括打印机本体2以及设置在打印机本体2一侧(例如前侧)的四个墨罐10。打印机本体2包括框架部3,四个墨罐10设置在框架部3中。其中一个墨罐10设置在框架部3左侧前部,另外三个墨罐10并排地设置在框架部3右侧前部。墨罐10用于容纳墨水,以供应至记录部9。位于左侧前部的墨罐10可以容纳黑色的墨水,位于右侧前部的三个墨罐10可以分别容纳青色、粉红色和黄色的墨水,以使喷墨打印机1的打印内容具有更加丰富的色彩。
如图2所示,墨罐10主要包括墨罐本体30和注墨筒20。
墨罐本体30可以由树脂材料和覆膜39构成。墨罐本体30主要包括储墨室31、注墨部33、缓冲室34、供墨部35以及大气连通部36。储墨室31用于容纳待供应至记录部9的墨水。注墨部33构造为设置于储墨室31的顶部并向上延伸的立壁。该立壁环绕一周并在顶部形成与储墨室31连通的注墨口32。因此,注墨部33也可以称为立壁33。供墨部35通过供墨管(未示出)与记录部9连通以将墨水供应至记录部9。缓冲室34位于储墨室31的下方,并通过细小的流路(未示出)与储墨室31连通。大气连通部36设置于缓冲室34的顶部,并且内部具有与缓冲室34连通的通道。由此缓冲室34可以通过大气连通部36与外界大气连通。
注墨筒20是与墨罐本体30分离的构件。注墨筒20包括沿纵向方向L延伸的本体部21。本体部21具有沿纵向方向L相对的第一端23和第二端24。本体部21包括沿纵向方向L延伸的第一流路管40和第二流路管50。
第一流路管40具有第一开口41和第二开口42。其中第一开口41位于本体部21的第一端23,第二开口42位于本体部21的第二端24。第一流路管40的内部在位于第一开口41和第二开口42之间形成第一流路43。
第二流路管50具有第三开口51和第四开口52。其中第三开口51位于本体部21的第一端23。第四开口52设置为与本体部21的第二端24的距离小于第三开口51与第二端24的距离。并且第四开口52与第二端24的距离大于第二开口42与第二端24的距离。第二流路管50的内部在位于第三开口51和第四开口52之间形成第二流路53。
注墨筒20还包括设置于本体部21的外侧的安装部22。安装部22具有向外突出的钩型部。墨罐本体30在储墨室131内设置有朝向储墨室131的底部凸出的凸筋(未示出)。安装时,注墨筒20延伸穿过墨罐本体30的注墨口32进入储墨室31内。当安装部22随注墨筒20移动至凸筋的位置时,安装部22通过钩型部钩挂在凸筋上。如此,注墨筒20相对于墨罐本体30安装固定。
在注墨筒20安装至墨罐本体30的状态下,第一开口41和第三开口51位于注墨口32的顶部的上方。换言之,第一开口41和第三开口51位于储墨室31外侧。第二开口42和第四开口52位于储墨室31中且与储墨室31的底壁间隔开。
可以使用容纳有墨水的墨水瓶(未示出)通过注墨筒20将墨水注入储墨室31。通常,墨水瓶的供给部的前端设置有橡胶阀。橡胶阀在自然状态下能够封闭供给部的墨水出口,可以防止墨水在墨水瓶倾倒或倒立的情况下洒出。并且橡胶阀能够响应于注墨筒20的插入而打开以允许墨水流出,并且在墨水瓶和注墨筒20间的墨水流路之外起密封作用。
在注墨时,将注墨筒20的本体部21的第一端23插入墨水瓶的开口。此时墨水瓶内的墨水通过第一流路43和第二流路53中的一个进入储墨室31内,储墨室31内的空气则通过第一流路43和第二流路53中的另一个进入墨水瓶内。这种情况下,墨水和空气的流动分别在两个流路中同时进行发生,形成“气液置换”。
在注墨状态下,第二开口42低于第四开口52,因此,墨水在第二开口42处产生的液压大于墨水在第四开口52处产生的液压。由此,注入储墨室31内的墨水中的大部分是经由第一流路43注入的,一小部分墨水会经由第二流路53注入储墨室31。而进入墨水瓶的空气中的大部分是经由第二流路53进入墨水瓶的,一小部分气体会经由第一流路43进入墨水瓶。
当储墨室31内的墨水液面升高至第四开口52的高度时,第四开口52被墨水封住,空气不能通过第四开口52经由第二流路53进入墨水瓶。此时气液置换过程停止。也即,注墨过程停止。在理想情况下,此时储墨室31中的墨水达到最大容量。
申请人发现,在上述墨罐结构中,注墨筒20仅通过安装部22与限制部的配合相对于墨罐本体30安装固定。其中,注墨筒20在注墨口32与墨罐本体30具有间隙,并且安装部22与本体部21的第一端23的距离小于安装部22与第二端24的距离。注墨筒20在本体部21的第二端24的位置处于自由的状态。因此,在外力的作用下,例如将墨水瓶的供给部插在注墨筒20上注墨时,注墨筒20容易在大致垂直于纵向方向L的方向上相对于墨罐本体30晃动。存在注墨筒20的上述晃动作用于橡胶阀使橡胶阀破损或脱落从而导致墨水洒出的风险。另外,还存在注墨筒20多次晃动之后安装部22与凸筋的接合失效的风险。
此外,注墨筒20与墨罐本体30在储墨室31内通过安装部22和凸筋卡合的方式接合。此种接合方式导致注墨筒20不便于拆卸。因而用户只能选择上述气液置换的方式向储墨室31内补充墨水,而不便于选择其他的注墨方式。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墨罐和喷墨打印机,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上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墨罐,用于喷墨打印机,所述喷墨打印机包括记录部,所述墨罐包括:
墨罐本体,所述墨罐本体包括:
储墨室,所述储墨室用于容纳待供应至所述记录部的墨水;和
注墨口,所述注墨口与所述储墨室连通;以及
注墨筒,所述注墨筒具有沿纵向方向延伸的本体部,所述本体部包括:
第一流路管,所述第一流路管沿所述纵向方向延伸,并具有第一开口、第二开口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第一流路;和
第二流路管,所述第二流路管沿所述纵向方向延伸,并具有第三开口、第四开口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四开口之间的第二流路;
在所述注墨筒接合至所述墨罐本体的状态下,所述注墨筒延伸穿过所述注墨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均位于所述储墨室的外部,所述第一流路经由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储墨室连通,所述第二流路经由所述第四开口与所述储墨室连通;
其中,所述墨罐本体设置有第一限制部,所述注墨筒设置第二限制部,所述第一限制部和所述第二限制部构造为通过所述注墨筒相对于所述墨罐本体沿着围绕所述纵向方向的接合方向旋转的方式接合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墨罐,墨罐本体的第一限制部和注墨筒的第二限制部通过旋转的方式接合固定。由此,墨罐本体能够在整个旋转的周向上对注墨筒固定限位,二者之间没有间隙,可以使注墨筒保持稳定,进而避免注墨筒晃动损坏墨水瓶的橡胶阀,以避免墨水在注墨时洒出。进一步地,还可以使注墨筒相对于墨罐本体可拆卸,以便于用户能够选择不同的墨水注入方式。
可选地,所述墨罐本体包括用于形成所述注墨口的环绕一周的立壁,所述立壁具有圆柱形的内侧面,所述第一限制部构造为设置于所述立壁的内侧面的内螺纹部,所述第二限制部构造为设置于所述注墨筒的所述本体部的外侧面的外螺纹部。由此,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接合,容易实现,并且方便操作。
可选地,所述注墨筒和/或所述立壁设置有止挡部,所述止挡部构造为在所述注墨筒相对于所述墨罐本体旋转移动至预定位置时阻止所述注墨筒沿接合方向的进一步旋转。由此,可以避免注墨筒过度旋转而完全进入储墨室内。
可选地,所述墨罐还包括用于盖合所述注墨口的注墨口塞,所述注墨口塞包括覆盖部和嵌入部,在所述注墨口塞盖合所述注墨口的状态下,所述覆盖部覆盖所述注墨口,所述嵌入部至少部分地延伸穿过所述注墨口,并且所述嵌入部的穿过所述注墨口的部分沿盖合方向的尺寸小于所述内螺纹部距所述注墨口的最小距离。由此,注墨口塞可以保护储墨室内的墨水不受污染,并且注墨口塞与内螺纹部不会产生干涉。
可选地,所述墨罐本体包括用于形成所述注墨口的环绕一周的立壁,所述立壁具有圆柱形的内侧面,所述第一限制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立壁的内侧面的槽部,所述第二限制部构造为设置于所述注墨筒的所述本体部的外侧面并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向外凸出的凸块,所述凸块能够插入所述槽部并沿所述槽部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槽部滑动。由此,通过凸块和槽配合的方式接合,容易实现,并且方便操作。
可选地,所述槽部包括:
第一槽部,所述第一槽部从所述立壁的上边缘朝靠近所述储墨室的方向延伸;和
第二槽部,所述第二槽部从所述第一槽部的远离所述注墨口的端部沿所述注墨口的周向延伸,所述第二槽部与所述第一槽部连通。由此槽部的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可选地,所述槽部包括:
第一槽部,所述第一槽部从所述立壁的上边缘朝靠近所述储墨室的方向延伸;和
第二槽部,所述第二槽部构造为从所述第一槽部的远离所述注墨口的端部朝靠近所述储墨室的方向并围绕所述内侧面的轴线呈螺旋形延伸的螺旋槽。由此槽部的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可选地,所述墨罐本体具有视认面,容纳于所述储墨室内的墨水透过所述视认面至少部分地可视,在所述注墨筒接合至所述墨罐本体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四开口中沿所述纵向方向距离所述注墨口较远的一个朝向背离所述视认面的方向。由此,可以避免墨水污染视认面,影响用户对墨水量的判断。
可选地,所述注墨筒的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用于与容纳待注入至所述储墨室的墨水的容器连通。由此,可以通过第一开口和第三开口向储墨室内补充墨水。
可选地,所述第一限制部和所述第二限制部构造为通过所述注墨筒相对于所述墨罐本体沿着与所述接合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的方式解除接合。由此,可以方便地将注墨筒从墨罐本体上拆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喷墨打印机,所述喷墨打印机包括记录部和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种墨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喷墨打印机,其墨罐的墨罐本体的第一限制部和注墨筒的第二限制部通过旋转的方式接合固定。由此,墨罐本体能够在整个旋转的周向上对注墨筒固定限位,使注墨筒保持稳定,可以避免注墨筒晃动损坏墨水瓶的橡胶阀从而避免墨水在注墨时洒出。进一步地,还可以使注墨筒相对于墨罐本体可拆卸,以便于用户能够选择不同的墨水注入方式。
附图说明
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示意性实施方式的描述中,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方面将变得更明显和更容易理解,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的喷墨打印机的立体视图,同时也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
图2为图1中的喷墨打印机的墨罐的立体视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墨罐的墨罐本体从左侧观察的局部剖切平面视图;
图4为图3所示的墨罐的注墨筒的立体视图;
图5为图3所示的墨罐的立体视图;
图6为图3所示的墨罐在注墨口塞安装至注墨口的状态下的局部剖切视图,其中仅示出了注墨部而省略了其他部分;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墨罐的分解立体视图,其中省略了覆膜;以及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墨罐的墨罐本体的一种变型从左侧观察的局部剖切平面视图,其中省略了覆膜。
附图标记说明
喷墨打印机: 1、100 记录部: 9、109
打印机本体: 2、102 框架部: 3、103
墨罐: 10、110、210、310 墨罐本体: 30、130、230、330
储墨室: 31、131、231、331 注墨口: 32、132、232、332
注墨部/立壁: 33、133、233、333 缓冲室: 34、134
供墨部: 35、135 大气连通部: 36、136
覆膜: 39、139 视认面: 137
内侧面: 138、238、338 注墨筒: 20、120、220
本体部: 21、121、221 安装部: 22
第一端: 23、123 第二端: 24、124
纵向方向: L 第一流路管: 40、140
第一开口: 41、141 第二开口: 42、142
第一流路: 43、143 第二流路管: 50、150
第三开口: 51、151 第四开口: 52、152
第二流路: 53、153 第一限制部: 160、260、360
内螺纹部: 161 槽部: 262、362
第一槽部: 263、363 第二槽部: 264、364
第二限制部: 169、269 外螺纹部: 168
凸块: 267 止挡部: 165、166
注墨口塞: 104 覆盖部: 105
嵌入部: 106 树脂框架: 119
接合方向: A 盖合方向: B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在本文中,本申请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它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墨罐进行详细介绍。所述墨罐用于如图1的喷墨打印机100。喷墨打印机100除具有打印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图像扫描仪功能、传真功能、复印机功能等各种功能。作为打印功能,可以具有在记录纸张的双面记录图像的双面图像记录功能。当然,对于是否具有打印功能以外的功能是任意的。
第一实施方式
图3至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墨罐110,其包括墨罐本体130和注墨筒120。
如图3所示,墨罐本体130主要包括储墨室131、注墨部133、缓冲室134、供墨部135以及大气连通部136。
储墨室131用于容纳待供应至喷墨打印机100的记录部109的墨水。为了方便使用者及时地了解储墨室131中墨水的量,墨罐本体130上设置有视认面137。视认面137可以为墨罐本体130上的一个侧面,并且墨罐本体130上至少视认面137的部分由透明材料制作。由此,储墨室131中的墨水可以通过视认面137至少部分地可视。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以墨罐本体130的前侧面作为视认面137。
注墨部133设置于储墨室131的顶部并向上延伸。注墨部133在顶部形成与储墨室131连通的注墨口132。供墨部135通过供墨管(未示出)与记录部109连通以将墨水供应至喷墨打印机100的记录部109。缓冲室134位于储墨室131的下方,并通过细小的流路(未示出)与储墨室131连通。大气连通部136设置于缓冲室134的顶部,并且内部具有与缓冲室134连通的通道。可以使用大气连通管(未示出)的一个端部的开口与大气连通部136连接,并且将大气连通管的另一个端部的开口设置在注墨部133的附近。这样使得大气连通部136经由大气连通管的另一个端部的开口与墨罐本体130的外侧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墨罐本体130可以由树脂材料和覆膜139构成。具体地,可以使用树脂材料通过注塑的方式在模具中形成构成墨罐本体130的主体的树脂框架119。该树脂框架119上设置有若干用于形成储墨室131、缓冲室134的内部空间的腔室。上述腔室具有侧向开口以便于树脂框架119与模具分离。然后将覆膜139通过诸如粘接等的连接方式连接至树脂框架119并覆盖腔室的侧向开口,以形成储墨室131以及用于连通多个缓冲室134的通道。通过另一个覆膜(未示出)连接至树脂框架119的另一侧,以形成缓冲室134。
如图4所示,注墨筒120是与墨罐本体130分离的构件。注墨筒120包括沿纵向方向L延伸的本体部121。本体部121具有沿纵向方向L相对的第一端123和第二端124。本体部121包括沿纵向方向L延伸的第一流路管140和第二流路管150。
第一流路管140从本体部121的第一端123沿纵向方向L延伸至第二端124,并且具有第一开口141和第二开口142。其中第一开口141与本体部121的第一端123的距离小于第二开口142与第一端123的距离。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口141设置在第一端123处,第二开口142设置在第二端124处。然而,第一开口141可以设置在除第一端123之外的其他位置,第二开口142也可以设置在除第二端124之外的其他位置。第一流路管140的内部在位于第一开口141和第二开口142之间形成第一流路143。
第二流路管150具有第三开口151和第四开口152。其中,第三开口151与本体部121的第一端123的距离小于第四开口152与第一端123的距离。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三开口151设置在第一端123处。然而,第三开口151可以设置在除第一端123之外的其他位置。
优选地,第二流路管150的第四开口152与本体部121的第二端124的距离大于第一流路管140的第二开口142与本体部121的第二端124的距离。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流路管150的长度小于第一流路管140的长度,并且二者在第一端123处大致对齐。第四开口152设置在第二流路管150的远离本体部121的第一端123的另一端。然而,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流路管的长度也可以等于或大于第一流路管的长度,只要使得第四开口比第二开口距离第二端更远即可。
第二流路管150的内部在位于第三开口151和第四开口152之间形成第二流路153。
根据本实用新型,墨罐本体130设置有第一限制部160,注墨筒120设置第二限制部169。第一限制部160和第二限制部169能够通过注墨筒120相对于墨罐本体130绕纵向方向L旋转的方式接合,以实现注墨筒120与墨罐本体130之间的装配固定。
如图3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注墨部133构造为从储墨室131的顶部向上延伸的立壁。该立壁环绕一周以在顶部围成注墨口132。因此,注墨部133也可以称为立壁133。第一限制部160构造为设置于立壁133的圆柱形的内侧面138的内螺纹部161。相应地,如图4所示,第二限制部169构造为设置于注墨筒120的本体部121的外侧面的外螺纹部168。
在注墨筒120装配至墨罐本体130时,其本体部121的第二端124从注墨口132插入到储墨室131内。当注墨筒120的外螺纹部168随本体部121的插入移动至墨罐本体130的内螺纹部161处后,使注墨筒120沿着围绕纵向方向L的接合方向A相对于墨罐本体130旋转。由此,内螺纹部161与外螺纹部168螺旋地接合,以将注墨筒120装配固定至墨罐本体130。
根据上述接合方式,墨罐本体130在环绕纵向方向L的整个周向与注墨筒120接触,并且二者之间没有间隙。注墨筒120即使在受到外力时也能够相对于墨罐本体130保持稳定。此外,注墨筒120还可以沿与接合方向A(图5)相反的方向相对于墨罐本体130旋转,以解除内螺纹部161与外螺纹部168的接合。用户可以灵活地选择通过注墨筒120以气液置换的方式补充墨水,或将注墨筒120从墨罐本体130卸下,直接通过注墨口132补充墨水。
在注墨筒120安装至墨罐本体130的状态下,第一开口141和第三开口151位于储墨室131的外部,第二开口142和第四开口152位于储墨室131中且与储墨室131的底壁间隔开。由此,第一流路143通过第二开口142与储墨室131连通,第二流路153通过第四开口152与储墨室131连通。并且本体部121的第二端124位于储墨室131内。
在注墨时,在本体部121的第一端123处,第一开口141和第三开口151分别与容纳有待注入至储墨室131的墨水的容器(例如墨水瓶)连通。另一方面,在储墨室131内,第二开口142低于第四开口152,因此,墨水在第二开口142处产生的液压大于墨水在第四开口152处产生的液压。储墨室131内的气体更容易克服第四开口152处的液压进入墨水瓶内。由此,进入墨水瓶的空气中的大部分是经由第二流路153进入的,一小部分气体会经由第一流路143进入。而注入储墨室131内的墨水中的大部分是经由第一流路143注入的,一小部分墨水会经由第二流路153注入。也即,可以认为注墨时的墨水从第二开口142流出以进入储墨室131。
如图5所示,优选地,在注墨筒120安装至墨罐本体130的状态下,第二开口142背离墨罐本体130的视认面137。如此,可以避免从第二开口142流出的墨水沾染在视认面137上,影响用户对储墨室131内的墨水量的判断。
参考图4和图5,立壁133的内侧面138设置有向内凸出的止挡部165,注墨筒120上设置有止挡部166。在注墨筒120相对于墨罐本体130装配到位时,注墨部133内侧的止挡部165与注墨筒120的止挡部166配合,以阻止注墨筒120相对于墨罐本体130沿接合方向A的进一步旋转。这样可以防止注墨筒120过度旋转而导致外螺纹部168从内螺纹部161脱离。避免注墨筒120整体掉落进入储墨室131内。
此外,参考图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墨罐110还包括注墨口塞104。注墨口塞104用于在非注墨状态时密封注墨口132,使储墨室131相对于外界保持封闭环境,避免灰尘等杂物通过注墨口132或注墨筒120进入储墨室131内污染墨水。
注墨口塞104包括覆盖部105和嵌入部106。当注墨口塞104密封注墨口132时,覆盖部105覆盖注墨口132,嵌入部106至少部分地延伸穿过注墨口132并大致贴合注墨部133的内侧面138,或与内侧面138之间具有较小的间隙,以使注墨口塞104牢固地设置。优选地,嵌入部106的穿过注墨口132的部分沿注墨口塞104盖合注墨口132的盖合方向B的尺寸H1小于内螺纹部161沿盖合方向B与注墨口132的最小距离H2。由此,注墨口塞104不会与内螺纹部161产生干涉。
第二实施方式
图7和图8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墨罐。其中,除了第一限制部260、360和第二限制部269之外,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墨罐210、310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墨罐110大致相同的构造,相同功能的结构被赋予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因此,为叙述简洁,此处仅对区别的特征进行详细介绍。
如图7和图8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限制部构造为设置于注墨部(也即立壁)的圆柱形内侧面的槽部。相应地,第二限制部构造为从注墨筒的本体部的外侧面沿着大致垂直于纵向方向L的方向向外凸出的凸块。该凸块能够插入槽部,并且能够随着注墨筒相对于墨罐本体沿着绕纵向方向L的接合方向旋转而沿着槽部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槽部滑动,以将注墨筒装配固定至墨罐本体。
具体地,如图7所示,槽部262包括设置于注墨部233(也即立壁233)的内侧面238的第一槽部263和第二槽部264。其中,第一槽部263从注墨部233的上边缘(也即注墨口232处)朝向靠近储墨室231的方向延伸。第二槽部264从第一槽部263的远离注墨口232的端部沿注墨口232的周向延伸。第一槽部263与第二槽部264连通。
在装配时,首先将注墨筒220的本体部221从墨罐本体230的注墨口232插入储墨室231内,然后使凸块267与第一槽部263对齐并插入到第一槽部263中。随着注墨筒220继续插入,凸块267沿第一槽部263移动并进入第二槽部264。然后沿围绕纵向方向L的接合方向A旋转注墨筒220。凸块267随注墨筒220移动至第二槽部264的远离第一槽部263的末端。第二槽部264在该末端封闭,凸块267被阻挡,注墨筒220无法继续旋转。此时注墨筒220装配到位。
图8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一种变型。其中第一限制部360的结构相比图7中的第一限制部260的结构发生变化。
具体地,第一限制部360包括设置于注墨部333(也即立壁333)的内侧面338的第一槽部363和第二槽部364。其中,第一槽部363从注墨部333的上边缘(也即注墨口332处)朝向靠近储墨室331的方向延伸。第二槽部364构造为从第一槽部363的远离注墨口332的端部围绕内侧面338的轴线朝向储墨室331呈螺旋形延伸的螺旋槽。第一槽部363与第二槽部364连通。
可以理解,图7中示出的注墨筒220同样适用于图8所示的墨罐本体330。在装配时,首先将注墨筒220的本体部221从注墨口332插入储墨室331内,然后使凸块267与第一槽部363对齐并插入到第一槽部363中。随着注墨筒220继续插入,凸块267沿第一槽部363移动并进入第二槽部364。然后沿着围绕纵向方向L的接合方向(未示出)旋转注墨筒220。凸块267随注墨筒220的旋转沿着第二槽部364移动至第二槽部364的远离第一槽部363的末端。第二槽部364在该末端封闭,凸块267被阻挡,注墨筒220无法继续旋转。此时注墨筒220装配到位。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墨罐210和310分别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墨罐110中的覆膜139相同的覆膜。此处出于简化的目的,在图7和图8中省略了覆膜。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墨罐可以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墨罐相同的技术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喷墨打印机,其包括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种墨罐。
如图1所示,喷墨打印机100包括打印机本体102以及设置在打印机本体102一侧(例如前侧)的四个墨罐110。打印机本体102包括框架部103,四个墨罐110设置在框架部103中。其中一个墨罐110设置在框架部103左侧前部,另外三个墨罐110并排地设置在框架部103右侧前部。墨罐110用于容纳墨水,以供应至记录部109。例如,位于左侧前部的墨罐110可以容纳黑色的墨水,位于右侧前部的三个墨罐110可以分别容纳青色、粉红色和黄色的墨水,以使喷墨打印机100的打印内容具有更加丰富的色彩。
可以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喷墨打印机还可以构造为包括一个、两个、三个、五个或其他更多数量的墨罐。
根据本实用新型,墨罐的墨罐本体的第一限制部和注墨筒的第二限制部通过旋转的方式接合固定。由此,墨罐本体能够在整个旋转的周向上对注墨筒固定限位,二者之间没有间隙,可以使注墨筒保持稳定,进而避免注墨筒晃动损坏墨水瓶的橡胶阀,以避免墨水在注墨时洒出。进一步地,还可以使注墨筒相对于墨罐本体可拆卸,以便于用户能够选择不同的墨水注入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11)

1.一种墨罐,用于喷墨打印机,所述喷墨打印机包括记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墨罐包括:
墨罐本体,所述墨罐本体包括:
储墨室,所述储墨室用于容纳待供应至所述记录部的墨水;和
注墨口,所述注墨口与所述储墨室连通;以及
注墨筒,所述注墨筒具有沿纵向方向延伸的本体部,所述本体部包括:
第一流路管,所述第一流路管沿所述纵向方向延伸,并具有第一开口、第二开口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第一流路;和
第二流路管,所述第二流路管沿所述纵向方向延伸,并具有第三开口、第四开口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四开口之间的第二流路;
在所述注墨筒接合至所述墨罐本体的状态下,所述注墨筒延伸穿过所述注墨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均位于所述储墨室的外部,所述第一流路经由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储墨室连通,所述第二流路经由所述第四开口与所述储墨室连通;
其中,所述墨罐本体设置有第一限制部,所述注墨筒设置第二限制部,所述第一限制部和所述第二限制部构造为通过所述注墨筒相对于所述墨罐本体沿着围绕所述纵向方向的接合方向旋转的方式接合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墨罐本体包括用于形成所述注墨口的环绕一周的立壁,所述立壁具有圆柱形的内侧面,所述第一限制部构造为设置于所述立壁的内侧面的内螺纹部,所述第二限制部构造为设置于所述注墨筒的所述本体部的外侧面的外螺纹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墨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墨筒和/或所述立壁设置有止挡部,所述止挡部构造为在所述注墨筒相对于所述墨罐本体旋转移动至预定位置时阻止所述注墨筒沿所述接合方向的进一步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墨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墨罐还包括用于盖合所述注墨口的注墨口塞,所述注墨口塞包括覆盖部和嵌入部,在所述注墨口塞盖合所述注墨口的状态下,所述覆盖部覆盖所述注墨口,所述嵌入部至少部分地延伸穿过所述注墨口,并且所述嵌入部的穿过所述注墨口的部分沿盖合方向的尺寸小于所述内螺纹部距所述注墨口的最小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墨罐本体包括用于形成所述注墨口的环绕一周的立壁,所述立壁具有圆柱形的内侧面,所述第一限制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立壁的内侧面的槽部,所述第二限制部构造为设置于所述注墨筒的所述本体部的外侧面并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向外凸出的凸块,所述凸块能够插入所述槽部并沿所述槽部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槽部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墨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槽部包括:
第一槽部,所述第一槽部从所述立壁的上边缘朝靠近所述储墨室的方向延伸;和
第二槽部,所述第二槽部从所述第一槽部的远离所述注墨口的端部沿所述注墨口的周向延伸,所述第二槽部与所述第一槽部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墨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槽部包括:
第一槽部,所述第一槽部从所述立壁的上边缘朝靠近所述储墨室的方向延伸;和
第二槽部,所述第二槽部构造为从所述第一槽部的远离所述注墨口的端部朝靠近所述储墨室的方向并围绕所述内侧面的轴线呈螺旋形延伸的螺旋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墨罐本体具有视认面,容纳于所述储墨室内的墨水透过所述视认面至少部分地可视,在所述注墨筒接合至所述墨罐本体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四开口中沿所述纵向方向距离所述注墨口较远的一个朝向背离所述视认面的方向。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墨筒的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用于与容纳待注入至所述储墨室的墨水的容器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制部和所述第二限制部构造为通过所述注墨筒相对于所述墨罐本体沿着与所述接合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的方式解除接合。
11.一种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墨打印机包括记录部和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墨罐。
CN201921862107.1U 2019-10-31 2019-10-31 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Active CN2118084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62107.1U CN211808456U (zh) 2019-10-31 2019-10-31 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62107.1U CN211808456U (zh) 2019-10-31 2019-10-31 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808456U true CN211808456U (zh) 2020-10-30

Family

ID=731470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62107.1U Active CN211808456U (zh) 2019-10-31 2019-10-31 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80845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52705A (zh) * 2021-08-10 2021-12-07 程永阔 一种打印机墨盒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52705A (zh) * 2021-08-10 2021-12-07 程永阔 一种打印机墨盒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926396B2 (en) Ink cartridge and method of ink injection thereinto
US6619344B2 (en) Device for filling an ink cartridge
KR20130059424A (ko) 액체 주입 용기
JP7343028B2 (ja)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
US11833829B2 (en)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ink tank
US20240001685A1 (en) Liquid consumption device
CN211808456U (zh) 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US20230302804A1 (en)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JP2007283517A (ja) 液体収容容器
CN206367284U (zh)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CN209492293U (zh) 墨罐及具有其的喷墨打印机
CN114475002A (zh) 墨水补充容器
US20200101748A1 (en) Ink tank and inkjet printer
CN219927285U (zh) 一种通用墨水补充容器
CN211808455U (zh) 注墨筒、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CN212332160U (zh) 喷墨打印机
CN211808467U (zh) 注墨筒、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CN212353288U (zh) 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CN111497452B (zh) 墨水补充容器以及墨水补充系统
JP7483961B2 (ja) 記録装置
CN211617053U (zh) 一种墨水补充容器
CN113942310B (zh) 液体存储容器
CN211808465U (zh) 注墨筒、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