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53288U - 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 Google Patents

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53288U
CN212353288U CN202020186482.5U CN202020186482U CN212353288U CN 212353288 U CN212353288 U CN 212353288U CN 202020186482 U CN202020186482 U CN 202020186482U CN 212353288 U CN212353288 U CN 2123532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opening
longitudinal direction
ink tank
tank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8648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刑部吉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18648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532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532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532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墨罐和喷墨打印机,墨罐包括墨罐本体和注墨筒。注墨筒与墨罐本体可旋转地连接,并包括相对于本体部的外侧面向外凸出的凸出部。凸出部沿纵向方向到第一端的最大距离大于第二开口沿纵向方向到第一端的距离和第四开口沿纵向方向到第一端的距离中的最小的一个。凸出部在垂直于纵向方向的至少一个横向截面的外周形状构造为:包括至少一个与本体部在横向截面的投影的交点,或者封闭且位于本体部在横向截面的投影范围之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可以解决墨罐内容纳的颜料墨水中的颜料在长时间放置下产生沉淀的问题。

Description

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背景技术
喷墨打印机一般通过从记录部向记录介质(例如打印用纸张)喷出墨水来进行打印。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已有的一种喷墨打印机1的示例。在下文中,为了便于描述,以使用者使用喷墨打印机1时所处的位置为基准,将喷墨打印机1面向使用者的方向定义为“前”、与此相对的方向定义为“后”,而将使用者的左手侧定义为“左”,使用者的右手侧为“右”。
如图1所示,喷墨打印机1包括打印机本体2以及设置在打印机本体2一侧(例如前侧)的四个墨罐10。打印机本体2包括框架部3,四个墨罐10设置在框架部3中。其中一个墨罐10设置在框架部3左侧前部,另外三个墨罐10并排地设置在框架部3右侧前部。墨罐10用于容纳墨水,以供应至记录部9。位于左侧前部的墨罐10可以容纳黑色的墨水,位于右侧前部的三个墨罐10可以分别容纳青色、粉红色和黄色的墨水,以使喷墨打印机1的打印内容具有更加丰富的色彩。
如图2所示,墨罐10主要包括墨罐本体30和注墨筒20。
墨罐本体30可以由树脂材料形成的树脂框架60和第一覆膜61、第二覆膜62构成。墨罐本体30主要包括储墨室31、注墨口32、缓冲室34、供墨部35以及大气连通部36。储墨室31用于容纳待供应至记录部9的墨水。注墨口32设置在墨罐本体30的顶部并且与储墨室31连通。使用者可以通过注墨口32向储墨室31内注入墨水。其中,储墨室31的顶部设置有向上延伸的立壁33。该立壁33环绕一周并在顶端形成注墨口32。立壁33也可以称为注墨部33。供墨部35通过供墨管(未示出)与记录部9连通以将墨水供应至记录部9。缓冲室34位于储墨室31的下方,并通过细小的流路与储墨室31连通。大气连通部36设置于缓冲室34的顶部,并且内部具有与缓冲室34连通的通道(未示出)。由此缓冲室34可以通过大气连通部36与外界大气连通。
注墨筒20是与墨罐本体30可分离的构件。注墨筒20包括沿纵向方向L延伸的本体部21。本体部21具有沿纵向方向L相对的第一端23和第二端24。本体部21包括沿纵向方向L延伸的第一流路管40和第二流路管46。
第一流路管40具有第一开口41和第二开口42。其中第一开口41位于本体部21的第一端23,第二开口42位于本体部21的第二端24。第一流路管40的内部在位于第一开口41和第二开口42之间形成第一流路43。
第二流路管46具有第三开口47和第四开口48。其中第三开口47位于本体部21的第一端23。第四开口48与本体部21的第二端24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三开口47与第二端24之间的距离。并且第四开口48与第二端24的距离大于第二开口42与第二端24的距离。第二流路管46的内部在位于第三开口47和第四开口48之间形成第二流路49。
注墨筒20还包括设置于本体部21的外侧的安装部22。安装部22具有向外突出的钩型部。墨罐本体30在储墨室131内设置有朝向储墨室131的底部凸出的凸筋(未示出)。安装时,注墨筒20延伸穿过墨罐本体30的注墨口32进入储墨室31内。当安装部22随注墨筒20移动至凸筋的位置时,安装部22通过钩型部钩挂在凸筋上。如此,注墨筒20相对于墨罐本体30安装固定。
在注墨筒20安装至墨罐本体30的状态下,第一开口41和第三开口47位于注墨口32的顶部的上方。换言之,第一开口41和第三开口47位于储墨室31外侧。第二开口42和第四开口48位于储墨室31中且与储墨室31的底壁间隔开。
可以使用容纳有墨水的墨水瓶(未示出)通过注墨筒20将墨水注入储墨室31。通常,墨水瓶的供给部的前端设置有橡胶阀。橡胶阀在自然状态下能够封闭供给部的墨水出口,可以防止墨水在墨水瓶倾倒或倒立的情况下洒出。并且橡胶阀能够响应于注墨筒20的插入而打开以允许墨水流出,并且在墨水瓶和注墨筒20间的墨水流路之外起密封作用。
在注墨时,将注墨筒20的本体部21的第一端23插入墨水瓶的开口。此时墨水瓶内的墨水通过第一流路43和第二流路49中的一个进入储墨室31内,储墨室31内的空气则通过第一流路43和第二流路49中的另一个进入墨水瓶内。这种情况下,墨水和空气的流动分别在两个流路中同时进行,形成“气液置换”。
在注墨状态下,第二开口42低于第四开口48。因此,墨水在第二开口42处产生的液压大于墨水在第四开口48处产生的液压。由此,注入储墨室31内的墨水中的大部分是经由第一流路43注入的,一小部分墨水会经由第二流路49注入储墨室31。而进入墨水瓶的空气中的大部分是经由第二流路49进入墨水瓶的,一小部分气体会经由第一流路43进入墨水瓶。
当储墨室31内的墨水液面升高至第四开口48的高度时,第四开口48被墨水封住,空气不能通过第四开口48经由第二流路49进入墨水瓶。此时气液置换过程停止。也即,注墨过程停止。在理想情况下,此时储墨室31中的墨水达到最大容量。
喷墨打印机使用的墨水包括染料墨水和颜料墨水。其中,染料墨水中是着色成分作为溶质完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墨水,而颜料墨水是将颜料(含有着色成分)作为溶质以不能充分溶解的状态分散在溶剂中形成的墨水。与染料墨水相比,颜料墨水所含有的颜料的的粒子相对较大。在打印至诸如纸张的记录介质之后,颜料难以浸透至记录介质的内部,而是附着于记录介质的表面。因而颜料墨水具有能够呈现鲜明显眼的颜色并且着色力强的特点。另外,由于颜料不能在溶剂中充分溶解,使用颜料墨水打印形成的图像相对难以被水等浸染。对于想要印刷出整洁的范本文件的使用者来说,颜料墨水是最合适的墨水。
申请人发现,由于颜料墨水中的颜料不能完全溶解,当上述喷墨打印机1的多个墨罐10中的至少一个容纳颜料墨水时,在长时间放置的情况下,存在颜料相对于溶剂沉淀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具有较大墨水容量的墨罐10,用尽其所容纳的墨水所需的时间比用尽具有较小墨水容量的墨罐10所容纳的墨水所需的时间更长。因而较大墨水容量的墨罐10在容纳颜料墨水时沉淀问题更加严重。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墨罐和喷墨打印机,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上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墨罐,用于喷墨打印机,所述喷墨打印机包括记录部,所述墨罐包括:
墨罐本体,所述墨罐本体包括:
储墨室,所述储墨室用于容纳待供应至所述记录部的墨水;和
注墨口,所述注墨口与所述储墨室连通;以及
注墨筒,所述注墨筒具有沿纵向方向延伸的本体部,所述本体部具有第一端和沿所述纵向方向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本体部包括:
第一流路管,所述第一流路管沿所述纵向方向延伸,并具有第一开口、第二开口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第一流路;
第二流路管,所述第二流路管沿所述纵向方向延伸,并具有第三开口、第四开口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四开口之间的第二流路;
所述本体部延伸穿过所述注墨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均位于所述储墨室的外部,所述第一流路经由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储墨室连通,所述第二流路经由所述第四开口与所述储墨室连通,所述第二端位于所述储墨室内;
其中,所述注墨筒与所述墨罐本体可旋转地连接,所述注墨筒还包括相对于所述本体部的外侧面向外凸出的凸出部,所述凸出部沿所述纵向方向到所述第一端的最大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开口沿所述纵向方向到所述第一端的距离和所述第四开口沿所述纵向方向到所述第一端的距离中的最小的一个,
其中,所述凸出部在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的至少一个横向截面的外周形状构造为:
包括至少一个与所述本体部在所述横向截面的投影的交点;
或者封闭且位于所述本体部在所述横向截面的投影范围之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墨罐,注墨筒相对于墨罐本体可旋转地连接,并且注墨筒设置有相对于本体部的外侧面向外凸出的凸出部。在注墨筒连接至墨罐本体的状态下,凸出部至少部分地位于储墨室内并且能够与墨水接触。由此,当使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墨罐容纳颜料墨水时,可以相对于墨罐本体旋转注墨筒,使凸出部随注墨筒相对于墨水旋转,能够起到搅拌墨水的作用,从而解决颜料墨水中的颜料在长时间放置下沉淀的问题。
可选地,所述凸出部沿所述纵向方向到所述第一端的最大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开口沿所述纵向方向到所述第一端的距离和所述第四开口沿所述纵向方向到所述第一端的距离中的最大的一个。
由此,凸出部能够尽可能地靠近储墨室的底部,可以增强搅拌作用。
可选地,所述注墨筒沿所述纵向方向相对于所述注墨口可移动。
由此,注墨筒整体可以与墨水之间产生沿纵向方向的相对移动,可以增强搅拌作用。
可选地,所述注墨筒和所述墨罐本体中的一个设置有外螺纹部,所述注墨筒和所述墨罐本体中的另一个设置有内螺纹部,所述注墨筒通过所述外螺纹部与所述内螺纹部啮合的方式连接至所述墨罐本体。
由此,可以在将注墨筒连接至墨罐本体的同时实现旋转和沿纵向方向的相对移动,结构简单。
可选地,所述注墨筒沿所述纵向方向相对于所述注墨口固定。
由此,可以使注墨筒相对于墨罐本体保持固定安装,防止注墨筒在旋转搅拌时脱落。
可选地,所述注墨筒和所述墨罐本体中的一个设置有沿所述纵向方向围绕一周的凸筋,所述注墨筒和所述墨罐本体中的另一个设置有沿所述纵向方向围绕一周的凹槽,所述注墨筒通过所述凸筋嵌入所述凹槽的方式连接至所述墨罐本体。
由此,可以在将注墨筒连接至墨罐本体的同时实现相对旋转,结构简单。
可选地,所述注墨口构造为圆形,所述注墨筒的设置有所述凸出部的部分的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的最大尺寸小于所述注墨口的内径。
由此,可以确保注墨筒能够顺利的通过注墨口,并且可以在注墨筒相对墨罐本体旋转时避免凸出部与注墨口干涉。
可选地,所述注墨筒设置有可供抓握的握持部,所述握持部位于所述储墨室的外部。
由此,使用者可以通过抓握握持部的方式相对于墨罐本体旋转注墨筒,方便操作,并且握持部位于储墨室外侧,不易与墨水接触,因而可以避免使用者的手沾染墨水的情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喷墨打印机,所述喷墨打印机包括记录部和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种墨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喷墨打印机,墨罐的注墨筒相对于墨罐本体可旋转地连接,并且注墨筒设置有相对于本体部的外侧面向外凸出的凸出部。在注墨筒连接至墨罐本体的状态下,凸出部至少部分地位于储墨室内并且能够与墨水接触。由此,当使用墨罐容纳颜料墨水时,可以相对于墨罐本体旋转注墨筒,使凸出部随注墨筒相对于墨水旋转,能够起到搅拌墨水的作用,从而解决颜料墨水中的颜料在长时间放置下沉淀的问题。
附图说明
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示意性实施方式的描述中,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方面将变得更明显和更容易理解,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的喷墨打印机的立体视图,同时也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
图2为现有的墨罐的立体分解视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墨罐的墨罐本体的立体视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墨罐的注墨筒的立体视图;
图5为图4所示的注墨筒的垂直于纵向方向L观察的视图及沿A-A线截取的垂直于纵向方向的截面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墨罐的从左侧观察的视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墨罐的从左侧观察的视图;以及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墨罐的注墨筒的垂直于纵向方向观察的视图及沿B-B线截取的垂直于纵向方向L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喷墨打印机: 1、100 记录部: 9、109
打印机本体: 2、102 框架部: 3、103
墨罐: 10、110、210 墨罐本体: 30、130、230
储墨室: 31、131、231 注墨口: 32、132、232
缓冲室: 34、134、234 供墨部: 35、135、235
大气连通部: 36、136、236 第一覆膜: 61、161、261
第二覆膜: 62、162、262 注墨筒: 20、120、220、320
本体部: 21、121、221、321 安装部: 22、122、222、322
第一端: 23、123、223、323 第二端: 24、124、224、324
凸出部: 125、225、325 握持部: 126、226、326
第一流路管: 40、140、240、340 第一开口: 41、141、241、341
第二开口: 42、142、242、342 第一流路: 43、143、243、343
第二流路管: 46、146、246、346 第三开口: 47、147、247、347
第四开口: 48、148、248、348 第二流路: 49、149、249、349
纵向方向: L 交点: X1、X2
凸筋: 151 凹槽: 150
内螺纹部: 252 外螺纹部: 253
连接部: 327 树脂框架: 60、160、260
注墨部/立壁: 33、133、233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在本文中,本申请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它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墨罐进行详细介绍。所述墨罐用于如图1的喷墨打印机100。喷墨打印机100除具有打印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图像扫描仪功能、传真功能、复印机功能等各种功能。作为打印功能,可以具有在记录纸张的双面记录图像的双面图像记录功能。当然,对于是否具有打印功能以外的功能是任意的。
第一实施方式
图3至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墨罐110,其包括墨罐本体130和注墨筒120。
如图3所示,墨罐本体130主要包括储墨室131、注墨口132、缓冲室134、供墨部135以及大气连通部136。
储墨室131用于容纳待供应至喷墨打印机100的记录部109的墨水。注墨口132设置于墨罐本体130的顶部(也即储墨室131的顶部)并且与储墨室131连通。使用者可以通过注墨口132向储墨室131内注入墨水。在本实施方式中,墨罐本体130的顶部设置有向上延伸的立壁133。该立壁133环绕一周并在顶端形成注墨口132。立壁133也可以称为注墨部133。供墨部135通过供墨管(未示出)与记录部109连通以将墨水供应至记录部109。缓冲室134位于储墨室131的下方,并通过细小的流路与储墨室131连通。大气连通部136设置于缓冲室134的顶部,并且内部具有与缓冲室134连通的通道。可以使用大气连通管(未示出)的一个端部的开口与大气连通部136连接,并且将大气连通管的另一个端部的开口设置在注墨口132的附近。这样使得大气连通部136经由大气连通管的另一个端部的开口与墨罐本体130的外侧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墨罐本体130可以由树脂材料和覆膜构成。具体地,可以使用树脂材料通过注塑的方式在模具中形成构成墨罐本体130的主体的树脂框架160。该树脂框架160上设置有若干用于形成储墨室131、缓冲室134的内部空间的腔室。上述腔室具有侧向(朝向左侧或右侧)开口以便于树脂框架160与模具分离。然后将第一覆膜161通过诸如粘接等的连接方式连接至树脂框架160并覆盖腔室的侧向开口,以形成储墨室131以及用于连通多个缓冲室134的通道。通过第二覆膜162连接至树脂框架160的另一侧,以形成缓冲室134。
如图4所示,注墨筒120是与墨罐本体130可分离的构件。注墨筒120包括沿纵向方向L延伸的本体部121。本体部121具有沿纵向方向L相对的第一端123和第二端124。本体部121包括沿纵向方向L延伸的第一流路管140和第二流路管146。
第一流路管140从本体部121的第一端123沿纵向方向L延伸至第二端124,并且具有第一开口141和第二开口142。其中第一开口141与本体部121的第一端123的距离小于第二开口142与第一端123的距离。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口141设置在第一端123处,第二开口142设置在第二端124处。然而,第一开口141可以设置在除第一端123之外的其他位置。第二开口142可以设置在除第二端124之外的其他位置。第一流路管140的内部在位于第一开口141和第二开口142之间形成第一流路143。
第二流路管146具有第三开口147和第四开口148。其中,第三开口147与本体部121的第一端123的距离小于第四开口148与第一端123的距离。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三开口147设置在第一端123处。然而,第三开口147可以设置在除第一端123之外的其他位置。第二流路管146的内部在位于第三开口147和第四开口148之间形成第二流路149。
优选地,第二流路管146的第四开口148与本体部121的第二端124的距离大于第一流路管140的第二开口142与本体部121的第二端124的距离。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流路管146的长度小于第一流路管140的长度,并且二者在第一端123处大致对齐。第四开口148设置在第二流路管146的远离本体部121的第一端123的另一端。然而,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流路管的长度也可以等于或大于第一流路管的长度,只要使得第四开口比第二开口距离第二端更远即可。
注墨筒120还包括设置于本体部121的外侧的安装部122。注墨筒120能够通过安装部122可旋转地连接至墨罐本体130。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安装部122构造为大致沿纵向方向L延伸并围绕本体部121的侧壁。该侧壁的内侧面设置有沿着围绕纵向方向L限定的周向延伸的凹槽150。相应地,如图3所示,墨罐本体130的注墨部133的外侧面设置有沿着注墨口132限定的周向延伸的凸筋151。然而,可以理解,也可以将凹槽150设置在注墨部133上,并且凸筋151设置在安装部122上。
如图6所示,在将注墨筒120装配至墨罐本体130时,注墨筒120的本体部121的第二端124延伸穿过注墨口132,以伸入到储墨室131内。随着注墨筒120继续移动,安装部122移动至与注墨部133对应的位置处,并位于注墨部133的外侧。然后凸筋151卡入凹槽150内。并且凸筋151能够在凹槽150内滑动。由此,注墨筒120沿纵向方向L相对于墨罐本体130保持固定,同时实现注墨筒120相对于墨罐本体130围绕纵向方向L可旋转。
可以理解,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型,安装部也可以设置为在装配过程中插入到注墨口内并移动至注墨部的内侧与注墨部对齐。在此变型中,凹槽和凸筋中的一个设置在注墨部的内侧面,并且另一个设置在安装部的外侧。另外,也可以省略注墨部并将凸筋和凹槽中的一个设置在墨罐本体的其他位置,和/或省略安装部并将凸筋和凹槽中的另一个设置在注墨筒的其他位置,只要能够实现注墨筒通过凸筋与凹槽的卡合装配至墨罐本体即可。
继续参考图4,注墨筒120还包括凸出部125,其大致构造为板状并相对于本体部121外侧面向外凸出。如此,当注墨筒120相对于墨罐本体130围绕纵向方向L旋转时,凸出部125能够随注墨筒120相对于储墨室131内的墨水运动,从而起到搅拌的作用。当储墨室131内容纳的墨水为颜料墨水时,即使在长时间放置的情况下产生沉淀,也可以通过旋转注墨筒120的方式进行搅拌,使沉淀的颜料重新均匀地分布在溶剂中。
可以理解,在注墨筒120装配至墨罐本体130的状态下,凸出部125需要至少部分地位于储墨室131内的墨水中才可以起到搅拌作用。因此,凸出部125设置为在注墨筒120装配至墨罐本体130的状态下至少部分地位于储墨室131容纳有最大容量的墨水时的液面的下方,以确保能够与墨水接触。
对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墨罐110,第一流路管140的第二开口142沿纵向方向L到本体部121的第一端123的距离d1大于第二流路管146的第四开口148沿纵向方向L到第一端123的距离d2。换句话说,第二开口142比第四开口148位于更下方。在使用容纳有墨水的墨水瓶通过注墨筒120向储墨室131内注入墨水的过程中,当储墨室131内的墨水液面升高至第四开口148的高度时,第四开口148被墨水封住。此时注墨过程停止。并且可以认为此时储墨室131中的墨水达到最大容量。
因此,如图5所示,凸出部125构造为其沿纵向方向L到第一端123的最大距离D大于第四开口148沿纵向方向L到第一端123的距离d2,以确保凸出部125至少在储墨室131容纳有最大容量的墨水时能够与墨水接触。
另外,对于根据其他实施方式的墨罐,存在注墨筒的第二流路管的第四开口沿纵向方向到本体部的第一端的距离大于第一流路管的第二开口沿纵向方向到第一端的距离的情况。此时凸出部设置为其沿纵向方向到第一端的最大距离大于第二开口沿纵向方向到第一端的距离,以确保能够与墨水接触。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墨罐,注墨筒的凸出部构造为其沿纵向方向到本体部的第一端的最大距离大于第二开口沿纵向方向到第一端的距离和第四开口沿纵向方向到第一端的距离中最小的一个。
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凸出部125构造为其沿纵向方向L到第一端123的最大距离D大于第二开口142沿纵向方向L到第一端123的距离d1。由此,凸出部125沿纵向方向L伸入墨水内的尺寸较大。即使在储墨室131内容纳的墨水量较少时,凸出部125也能够与墨水接触,以便于起到搅拌作用。然而,凸出部125沿纵向方向L到第一端123的最大距离D也可以设置为大于第四开口148沿纵向方向L到第一端123的距离d2并且小于或等于第二开口142沿纵向方向L到第一端123的距离d1。
继续参考图5,可以看出,在沿A-A线截取的垂直于纵向方向L的横向截面中,凸出部125的横向截面的外周形状与本体部121在该横截面的投影具有交点X1和X2。换句话说,在截面中,凸出部125没有以360°的方式围绕本体部121一周。也即,凸出部125具有沿着注墨筒120旋转的方向与墨水接触的表面,从而确保凸出部125能够推动墨水运动以进行搅拌。
另外,当凸出部围绕本体部沿纵向方向螺旋地延伸并且凸出部自身的厚度极小时,在垂直于纵向方向的横向截面中,凸出部的横向截面的外周形状与本体部在该横截面的投影可以看作具有一个交点。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凸出部还设置为其在垂直于纵向方向的至少一个横向截面的外周形状包括至少一个与本体部在该横向截面的投影的交点。
从上面的描述可知,在使用容纳有墨水的墨水瓶通过注墨筒120向储墨室131内注入墨水时,需要将本体部121的第一端123插入到墨水瓶的前端。因此,第一端123的外表面容易沾染墨水。如图4所示,注墨筒120还包括握持部126。在注墨筒120装配至墨罐本体130的状态下,握持部126位于储墨室131的外部。由此,当使用者需要旋转注墨筒120进行搅拌时,其可以通过抓握握持部126的方式对注墨筒120施力。由此可以避免使用者的手触碰本体部121的第一端123而沾染墨水的情况。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握持部126构造为围绕本体部121设置的壁的形式。然而,握持部126也可以构造为其他的形状,例如相对于本体部121侧向向外突出的突柄或突块等,只要能够满足使用者抓握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
图7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墨罐210。除了注墨筒220与墨罐本体230的接合方式之外,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墨罐210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墨罐110大致相同的构造,其中,相同功能的结构被赋予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因此,为叙述简洁,此处仅对区别的特征进行详细介绍。
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墨罐110类似,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墨罐210包括墨罐本体230和注墨筒220。
墨罐本体230整体可以由树脂材料形成的树脂框架260和第一覆膜261、第二覆膜262构成。并且根据各部分的作用的不同,墨罐本体230可以分为储墨室231、注墨口232、注墨部233、缓冲室234、供墨部235以及大气连通部236几部分。
注墨筒220包括本体部221、安装部222、凸出部225和握持部226。本体部221具有第一端223和第二端224,并且包括第一流路管240和第二流路管246。第一流路管240包括第一开口241、第二开口242和第一流路243。第二流路管246包括第三开口247、第四开口248和第二流路249。
如图7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注墨筒220除了相对于墨罐本体230可旋转之外,其还构造为能够沿纵向方向L相对于注墨口232移动。也即,注墨筒220能够相对于储墨室231内的墨水沿纵向方向L移动。换句话说,凸出部225能够相对于储墨室231内的墨水在两个不同的维度上移动。这样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增强凸出部225对墨水的搅拌作用。
具体地,墨罐本体230的注墨部233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外螺纹部253。注墨筒220的安装部222的内侧面上设置有内螺纹部252。注墨筒220通过内螺纹部252和外螺纹部253啮合的方式装配至墨罐本体230。当储墨室231内容纳颜料墨水,并且在长时间放置的情况下产生沉淀时,可以绕纵向方向L旋转注墨筒220,使得内螺纹部252和外螺纹部253解除啮合和/或啮合。同时注墨筒220带动凸出部225相对于墨水产生旋转运动以及沿纵向方向L的移动,从而增强搅拌作用。
可以理解,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型,安装部也可以设置为在装配过程中插入到注墨口内并移动至注墨部的内侧与注墨部对齐。在此变型中,内螺纹部在注墨部的内侧面,并且外螺纹部设置在安装部的外侧。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墨罐可以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墨罐类似的技术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图8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墨罐的注墨筒320。除了凸出部325之外,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墨罐的注墨筒320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墨罐110的注墨筒120和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墨罐210的注墨筒220大致相同的构造。并且可以理解,图8所示的注墨筒320可以装配至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墨罐110的墨罐本体130或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墨罐210的墨罐本体230以形成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墨罐。其中,相同功能的结构被赋予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为叙述简洁,此处仅对区别的特征进行详细介绍。
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墨罐110的注墨筒120和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墨罐210的注墨筒220类似,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墨罐的注墨筒320包括本体部321、安装部322、凸出部325和握持部326。本体部321具有第一端323和第二端324,并且包括第一流路管340和第二流路管346。第一流路管340包括第一开口341、第二开口342和第一流路343。第二流路管346包括第三开口347、第四开口348和第二流路349。
如图8所示,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凸出部325通过连接部327连接至本体部321。其中,连接部327具有极小的尺寸。因此,可以认为当注墨筒320围绕纵向方向L旋转时,虽然连接部327随注墨筒320相对于墨水移动,但由于其尺寸极小,因此连接部327对墨水几乎不产生搅拌作用,或者连接部327搅拌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凸出部325从本体部321的外侧面向外凸出,使得在沿B-B线截取的垂直于纵向方向L的横向截面中,凸出部325的横向截面的外周形状封闭,并且位于本体部321在该横向截面的投影范围之外。凸出部325的横向截面与本体部321在该横向截面的投影之间没有交点。如此设置,凸出部325可以从本体部321的外侧面向外凸出较多的尺寸,从而增加凸出部325在搅拌时的作用范围,增强搅拌作用。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墨罐可以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墨罐类似的技术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喷墨打印机,其包括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种墨罐。
如图1所示,喷墨打印机100包括打印机本体102以及设置在打印机本体102一侧(例如前侧)的四个墨罐110。打印机本体102包括框架部103,四个墨罐110设置在框架部103中。其中一个墨罐110设置在框架部103左侧前部,另外三个墨罐110并排地设置在框架部103右侧前部。墨罐110用于容纳墨水,以供应至记录部109。例如,位于左侧前部的墨罐110可以容纳黑色的墨水,位于右侧前部的三个墨罐110可以分别容纳青色、粉红色和黄色的墨水,以使喷墨打印机100的打印内容具有更加丰富的色彩。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喷墨打印机100可以在墨罐110内容纳颜料墨水,并使用颜料墨水进行打印,以获得较好的打印质量。
可以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喷墨打印机还可以构造为包括一个、两个、三个、五个或其他更多数量的墨罐。
根据本实用新型,墨罐的注墨筒相对于墨罐本体可旋转地连接,并且注墨筒设置有相对于本体部的外侧面向外凸出的凸出部。在注墨筒连接至墨罐本体的状态下,凸出部至少部分地位于储墨室内并且能够与墨水接触。由此,当使用墨罐容纳颜料墨水时,可以相对于墨罐本体旋转注墨筒,使凸出部随注墨筒相对于墨水旋转,能够起到搅拌墨水的作用,从而解决颜料墨水中的颜料在长时间放置下沉淀的问题。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9)

1.一种墨罐,用于喷墨打印机,所述喷墨打印机包括记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墨罐包括:
墨罐本体,所述墨罐本体包括:
储墨室,所述储墨室用于容纳待供应至所述记录部的墨水;和
注墨口,所述注墨口与所述储墨室连通;以及
注墨筒,所述注墨筒具有沿纵向方向延伸的本体部,所述本体部具有第一端和沿所述纵向方向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本体部包括:
第一流路管,所述第一流路管沿所述纵向方向延伸,并具有第一开口、第二开口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第一流路;
第二流路管,所述第二流路管沿所述纵向方向延伸,并具有第三开口、第四开口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四开口之间的第二流路;
所述本体部延伸穿过所述注墨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均位于所述储墨室的外部,所述第一流路经由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储墨室连通,所述第二流路经由所述第四开口与所述储墨室连通,所述第二端位于所述储墨室内;
其中,所述注墨筒与所述墨罐本体可旋转地连接,所述注墨筒还包括相对于所述本体部的外侧面向外凸出的凸出部,所述凸出部沿所述纵向方向到所述第一端的最大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开口沿所述纵向方向到所述第一端的距离和所述第四开口沿所述纵向方向到所述第一端的距离中的最小的一个,
其中,所述凸出部在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的至少一个横向截面的外周形状构造为:
包括至少一个与所述本体部在所述横向截面的投影的交点;或者
封闭且位于所述本体部在所述横向截面的投影范围之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沿所述纵向方向到所述第一端的最大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开口沿所述纵向方向到所述第一端的距离和所述第四开口沿所述纵向方向到所述第一端的距离中的最大的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墨筒沿所述纵向方向相对于所述注墨口可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墨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墨筒和所述墨罐本体中的一个设置有外螺纹部,所述注墨筒和所述墨罐本体中的另一个设置有内螺纹部,所述注墨筒通过所述外螺纹部与所述内螺纹部啮合的方式连接至所述墨罐本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墨筒沿所述纵向方向相对于所述注墨口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墨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墨筒和所述墨罐本体中的一个设置有沿所述纵向方向围绕一周的凸筋,所述注墨筒和所述墨罐本体中的另一个设置有沿所述纵向方向围绕一周的凹槽,所述注墨筒通过所述凸筋嵌入所述凹槽的方式连接至所述墨罐本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墨口构造为圆形,所述注墨筒的设置有所述凸出部的部分的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的最大尺寸小于所述注墨口的内径。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墨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墨筒设置有可供抓握的握持部,所述握持部位于所述储墨室的外部。
9.一种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墨打印机包括记录部和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墨罐。
CN202020186482.5U 2020-02-19 2020-02-19 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Active CN2123532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86482.5U CN212353288U (zh) 2020-02-19 2020-02-19 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86482.5U CN212353288U (zh) 2020-02-19 2020-02-19 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53288U true CN212353288U (zh) 2021-01-15

Family

ID=741448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86482.5U Active CN212353288U (zh) 2020-02-19 2020-02-19 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532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3351C (zh) 一种喷墨式记录设备用的墨盒
US6375308B1 (en)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high and low color-density inks
EP3231614A1 (en) Ink-holding unit and inkjet printer
CN212353288U (zh) 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US5602577A (en) Humidifier apparatus for fluid-containing tubes and an improved ink-jet printer utilizing the apparatus
RU2284917C2 (ru) Контейнер для чернил, выполненный с возможностью установления надежной гидравлической связи с приемной станцией
CN206367284U (zh)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CN211808456U (zh) 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TW200843961A (en) An ink ejection system with separated ink tank and printing head
CN2900173Y (zh) 供墨装置
US11701890B2 (en)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CN203228505U (zh) 一种新型墨盒
JPH07241998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CN110525052B (zh) 墨罐单元、打印机
CN209492293U (zh) 墨罐及具有其的喷墨打印机
CN212332160U (zh) 喷墨打印机
CN211808455U (zh) 注墨筒、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KR102300783B1 (ko) 유지보수가 용이한 프린터용 잉크공급장치
CN212194713U (zh) 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CN211808460U (zh) 注墨筒、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CN211808462U (zh) 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CN204451548U (zh)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CN211808467U (zh) 注墨筒、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CN2723192Y (zh) 外壁带输墨槽的墨盒
CN212353289U (zh) 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