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14295U - 减震机构 - Google Patents

减震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14295U
CN212314295U CN202020955238.0U CN202020955238U CN212314295U CN 212314295 U CN212314295 U CN 212314295U CN 202020955238 U CN202020955238 U CN 202020955238U CN 212314295 U CN212314295 U CN 2123142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gravity
base
carrier
da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95523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家晓
陈德
陈建泽
钟少磊
张富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Lyric Robot Autom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Lyric Robot Intelligent Autom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Lyric Robot Intelligent Autom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Lyric Robot Intelligent Autom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95523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142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142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142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减震机构,其包括防倾组件以及减震座,防倾组件包括架体、重力维姿件以及承载件,重力维姿件设于架体,承载件设于重力维姿件,减震座设于承载件,减震座用于物品的承载,重力维姿件维持承载件的姿态不变,使减震座承载的物品的姿态不变。本申请在架体受到震动而改变姿态时,始终处于竖直状态的重力维持件能够维持承载件的姿态不变,从而保证了减震座承载的物品的姿态不变,避免了物品受震倾斜和坠落损坏。

Description

减震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减震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无人搬运车越来越智能化,其应用领域也越发的广泛,搬运的物品也越发的多样,在一些生活场景应用中会对易碎物品进行搬运,例如,对杯子进行搬运,当无人搬运车遇到障碍物时,其搬运的物品会受到震动倾斜,导致物品中的东西洒出,甚至会引起物品的坠落损坏,因此急需一种减震机构对无人搬运车搬运的物品进行减震防倾斜保护,避免物品的坠落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震机构。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减震机构,包括:
防倾组件,其包括架体、设于架体的重力维姿件及设于重力维姿件的承载件;以及
减震座,其设于承载件;减震座用于物品的承载,重力维姿件维持承载件的姿态不变,使减震座承载的物品的姿态不变。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重力维姿件包括重力承载部、重力部以及维持部;重力部设于重力承载部的下端,承载件设于重力承载部的上端;维持部套于重力承载部,并与重力承载部转动连接;维持部设于架体。通过重力承载部与维持部的转动配合,同时在重力部的重力作用下,当架体受震倾斜时,使得重力承载部与维持部的转动方向始终与架体的倾斜方向相反,重力承载部与重力部的中轴线始终保持竖直状态,从而保证设于重力承载部的承载件的姿态不变。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重力承载部包括承载台以及转动承载环;承载台设于转动承载环,承载件设于承载台;维持部套于转动承载环,并与转动承载环转动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重力部包括重力球以及重力轴;重力轴的一端与重力承载部连接,其另一端与重力球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维持部包括内环以及外环;内环套于重力承载部,并与重力承载部转动连接;外环套于内环,并与内环转动连接;外环设于架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维持部与重力承载部之间具有相互垂直的两个转动轴线。使得当架体各个方位受震倾斜时,均可通过两个维持部与重力承载部之间相互垂直的两个转动轴线实现转动平衡,从而确保重力承载部与重力部的中轴线始终保持竖直状态,维持设于重力承载部的承载件的姿态不变。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防倾组件还包括防护件;防护件套设于架体。通过防护件的设置对架体内的部件进行防护。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减震座包括底座、载物座以及减震部;底座包括底壁以及设于底壁的侧壁;载物座位于侧壁内,并与底壁活动连接;减震部的一端与载物座连接,其另一端面向侧壁;载物座用于物品的承载,减震部对活动的载物座进行减震。通过底座、载物座以及减震部的配合设置,使得减震部对活动的载物座进行减震,从而实现对载物座对物品的减震承载,进一步避免物品受到震动而倾斜。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载物座包括承载基台以及设于承载基台的载物件;承载基台与底壁活动连接;减震部一端设于承载基台内,其另一端延伸出承载基台并面向侧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减震部包括减震弹性件以及弹性减震支撑件;减震弹性件的一端设于承载基台内,弹性减震支撑件套设于减震弹性件的另一端并面向侧壁。通过弹性减震支撑件的设置避免减震弹性件扭曲,保证减震弹性件弹性减震功能的稳定性。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架体受到震动而改变姿态时,始终处于竖直状态的重力维持件能够维持承载件的姿态不变,从而保证了减震座承载的物品的姿态不变,避免了物品受震倾斜和坠落损坏。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施例中减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防倾组件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重力维姿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中减震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中减震座的爆炸视图;
图6为本实施例中的减震座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防倾组件;11、架体;111、矩形框架;1111、安装槽;12、重力维姿件;121、重力承载部;1211、承载台;1212、转动承载环;122、重力部;1221、重力球;1222、重力轴;12221、固定螺母;123、维持部;1231、内环;1231、外环;1232、扁位;13、承载件;14、防护件;2、减震座;21、底座;211、底壁;2111、滚动承载位;212、侧壁;2121、限制位;22、载物座;221、承载基台;2211、承载位;222、载物件;2221、载物主体;2222、帽檐部;23、减震部;231、减震弹性件;232、弹性减震支撑件;233、抵接件;2331、滚珠座;2332、滚珠;24、滚动组件;25、限制件;100、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两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参照图1和图2,图1为本实施例中减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中防倾组件的剖视图。本实施例中的减震机构包括防倾组件1以及减震座 2。防倾组件1包括架体11、重力维姿件12以及承载件13。重力维姿件 12设于架体11,承载件13设于重力维姿件12。减震座2设于承载件13。减震座2用于物品的承载,重力维姿件12维持承载件13的姿态不变,使减震座2承载的物品的姿态不变。
在架体11受到震动而改变姿态时,始终处于竖直状态的重力维持件12 能够维持承载件13的姿态不变,从而保证了减震座2承载的物品的姿态不变,避免了物品受震倾斜和坠落损坏。本实施例中的物品为杯子100。
复参照图2,进一步,本实施例中的架体11为矩形框架体,其上端和下端均为矩形框架111。位于上端的矩形框架111相对的内壁开设有安装槽1111。安装槽1111用于重力维姿件12设置安装。
继续参照图2和图3,图3为本实施例中重力维姿件的结构示意图。更进一步,重力维姿件12包括重力承载部121、重力部122以及维持部123。重力部122设于重力承载部121的下端,承载件13设于重力承载部121的上端。维持部123套于重力承载部121,并与重力承载部121转动连接。维持部123 设于架体11。通过重力承载部121与维持部123的转动配合,同时在重力部 122的重力作用下,当架体11受震倾斜时,使得重力承载部121与维持部123 的转动方向始终与架体11的倾斜方向相反,重力承载部121与重力部122的中轴线始终保持竖直状态,从而保证设于重力承载部121的承载件13的姿态不变。
其中重力承载部121包括承载台1211以及转动承载环1212。承载台1211 设于转动承载环1212,承载件13设于承载台1211,维持部123套于转动承载环1212,并与转动承载环1212转动连接。具体的,承载台1211为圆台状,转动承载环1212为圆环状,承载台1211设于转动承载环1212,并覆盖于转动承载环1212的中空部位。承载件13安装在承载台1211的表面,承载件13 位于架体11的上方,本实施例中的承载件13为矩形盘状,其覆盖于架体11 的上方。承载台1211与转动承载环1212的中心轴线重叠。优选的,承载件 13的中心点与承载台1211中心轴线重叠。
重力部122包括重力球1221以及重力轴1222。重力轴1222的一端与重力承载部121连接,其另一端与重力球1221连接。重力球1221位于转动承载环1212的下方,重力球1221位于架体11内。转动承载环1212与重力球 1221的中心轴线重叠。重力轴1222的一端穿过转动承载环1212的中空部位后与承载台1211的下表面垂直连接,重力轴1222的另一端穿设于重力球 1221。本实施例中的重力轴1222穿过重力球1221后通过固定螺母12221进行限位固定。
维持部123包括内环1231以及外环1232。内环1231套于重力承载部121,并与重力承载部121转动连接。外环1232套于内环1231,并与内环1231转动连接。外环1232设于架体11。具体的,内环1231套于转动承载环1212外,其与转动承载环1212的外壁转动连接。本实施例中是在内环1321内壁设置转轴(图中未显示),在转动承载环1212内嵌设转套(图中未显示),通过转轴与转套的配合实现内环1231与转动承载环1212的转动连接,通过在内环1321内壁相对的两侧设置两组转轴与转套的配合结构,使得内环1231与转动承载环1212沿着一轴线转动,该转动轴线与转动承载环1212平行。同理,外环1232套于内环1231外,外环1232的内壁通过转轴与转套的配合与内环1231形成转动连接关系,且外环1232与内环1231沿着一轴线转动,此转动轴线与内环1231平行。外环1232的外壁设于安装槽1111内,优选的,在外环1232相对的外壁分别设置有扁位12321。扁位12321可嵌设于安装槽 1111内,从而增加外环1232的安装稳定性。
优选的,转动承载环1212的转动轴线与内环1232的转动轴线垂直,如此,使维持部123与重力承载部121之间具有相互垂直的两个转动轴线,使得当架体11在各个方位受震倾斜时,均可通过两个维持部123与重力承载部121之间相互垂直的两个转动轴线实现转动平衡,从而确保重力承载部121与重力部 122的中轴线始终保持竖直状态,维持设于重力承载部121的承载件13的姿态不变。
复参照图1,更进一步,防倾组件1还包括防护件14。防护件14套设于架体11。通过防护件14的设置对架体11内的部件进行防护。本实施例中的防护件14为壳状,其套设于架体11外。
继续参照图1、图4、图5和图6,图4为本实施例中减震座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施例中减震座的爆炸视图,图6为本实施例中减震座的剖视图。更进一步,本实施例中的减震座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减震座2均匀分布于承载件13上。例如,6个减震座2分成两列设置在承载件13上。减震座2包括底座21、载物座22以及减震部23。底座21包括底壁211以及设于底壁211 的侧壁212。载物座22位于侧壁212内,并与底壁211活动连接。减震部23 的一端与载物座22连接,其另一端面向侧壁212。载物座22用于物品的承载,减震部23对活动的载物座22进行减震。通过底座21、载物座22以及减震部 23的配合设置,使得减震部23对活动的载物座22进行减震,从而实现对载物座22对物品的减震承载,进一步避免物品受到震动而倾斜。
复参照图5和图6,更进一步,底壁211为圆盘状,其表面开设有滚动承载位2111,滚动承载位211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滚动承载位2111可均匀排布于底壁211的表面。本实施例中的滚动承载位2111为凹槽状,其数量为四个,四个滚动承载位2111的顺次连线为矩形。侧壁212围绕底壁211的周缘设置,如此,侧壁212与底壁211配合形成一个筒状的容纳空间,载物座22 置于该容纳空间内。优选的,侧壁212与底壁211一体成型。
复参照图5和图6,更进一步,载物座22包括承载基台221以及设于承载基台221的载物件222。承载基台221与底壁211活动连接。减震部23一端设于承载基台221内,其另一端延伸出承载基台221并面向侧壁212。
具体的,承载基台221为圆台状,其直径小于容纳空间的直径。承载基台 221的下表面与底壁211活动连接。载物件222设于承载基台221的上表面。承载基台221设置有多个承载位2211,多个承载位2211沿着承载基台221的周缘方向依次开设于承载基台221的侧壁内,承载位2211与减震部23的数量一致,本实施例中的减震部23的数量为六个,如此使得六个减震部23也是沿着承载基台221的周缘方向依次间隔排列。优选的,相邻两个减震部23之间的间隔相同,使得减震部23可以从六个方位对载物座22进行减震。
减震部23的一端置于承载位2211内,其另一端延伸出承载位2211并面向侧壁212。本实施例中的承载位2211为柱状凹槽,减震部23的一端置于承载位2211的柱状凹槽内,减震部23的另一端延伸出承载位2211并面向侧壁 212。承载位2211使得减震部23的设置更为稳定。通过多个减震部23的设置分别设置在多个承载位2211内,实现对载物件222全方位减震,且减震效果稳定。
载物件222包括载物主体2221以及帽檐部2222。载物主体2221为圆筒状,其下端设于承载基台221的上表面,帽檐部2222设于载物主体2221的上端,并沿着载物主体2221的周缘设置。本实施例中的载物主体2221的直径与承载基台221的直径相同,帽檐部2222的外径等于底壁211的直径,使得帽檐部2222可覆盖于侧壁212的上方,便于操作者通过帽檐部2222对载物座 22进行取放,也通过帽檐部2222对减震座2的内部结构进行防护,避免灰尘落入。优选的,载物件222与承载基台221一体化设置。
减震部23包括减震弹性件231以及弹性减震支撑件232。减震弹性件231 的一端设于承载基台2221内,弹性减震支撑件232套设于减震弹性件231的另一端并面向侧壁212。
具体的,减震弹性件231的一端设置在承载位2211内,其另一端伸出承载位2211并面向侧壁212。本实施例中的减震弹性件31可采用弹簧。弹性减震支撑件232套设于减震弹性件231面向侧壁212的一端。通过弹性减震支撑件232的设置避免减震弹性件231扭曲,保证减震弹性件231弹性减震功能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的为筒状其套设于减震弹性件231面向侧壁212的一端,弹性减震支撑件232具有开口的一端位于承载位2211内,其另一端伸出承载位2211,并面向侧壁212。
优选的,减震部23还包括抵接件233。抵接件233设于弹性减震支撑件 232,并面向侧壁212。本实施例中的抵接件233包括滚珠座2331以及滚珠 2332。滚珠座2331设于弹性减震支撑件232面向侧壁212的一端,滚珠2332 转动连接于滚珠座2331上,并面向侧壁212。震动时,滚珠2332与侧壁212 抵接或者进行滚动连接,如此通过抵接件233的设置,可以减少减震部23与底座21之间的摩擦,从而保证了减震部23的减震效果。
复参照图5和图6,更进一步,本实施例中的减震座还包括滚动组件24。承载基台221通过滚动组件24与底壁211活动连接。通过滚动组件24的设置,使得承载基台221以滚动的方式在底壁211上活动,保证了载物座22的活动流畅性。具体的,滚动组件24可采用的钢珠滚轮,其数量为四个,四个滚动组件24分别设置在四个滚动承载位2111内。承载基台221的下表面滚动于四个滚动组件24上。
复参照图5和图6,更进一步,本实施例中的减震座还包括限制件25。限制件25设于载物座22,限制件25对载物座22的活动进行限制。优选的,侧壁212设置有限制位2121。限制件25的一端设于载物座22,其另一端延伸至限制位2121内。通过设置限制件25对承载件22的活动进行限制,从而限制了杯子100的旋转活动姿态,便于外界对杯子100的取放。具体的,限制位 2121和限制件25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限制位2121分别开设于侧壁212相对两侧,本实例中的限制位2121为沿着底壁211的周缘的弧形通槽。限制件 25为螺钉,其一端螺接于承载基台221的外壁,其另一端位于限制位2121内。载物座22进行旋转活动,限制位2121与限制件25配合对载物座22的旋转活动进行限制,以此来使得杯子100的姿态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综上,架体受到震动而改变姿态时,始终处于竖直状态的重力维持件能够维持承载件的姿态不变,从而保证了减震座承载的物品的姿态不变,避免了物品受震倾斜而坠落损坏。此外,通过减震座自身的减震结构,进一步避免了物品受震倾斜。在具体应用时,本申请的减震机构可直接安装在无人搬运车上使用,当然也可用于其他移送运输机构,此处不做限定。
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的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防倾组件(1),其包括架体(11)、设于所述架体(11)的重力维姿件(12)及设于所述重力维姿件(12)的承载件(13);以及
减震座(2),其设于所述承载件(13);所述减震座(2)用于物品的承载,所述重力维姿件(12)维持所述承载件(13)的姿态不变,使所述减震座(2)承载的所述物品的姿态不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力维姿件(12)包括重力承载部(121)、重力部(122)以及维持部(123);所述重力部(122)设于所述重力承载部(121)的下端,所述承载件(13)设于所述重力承载部(121)的上端;所述维持部(123)套于所述重力承载部(121),并与所述重力承载部(121)转动连接;所述维持部(123)设于所述架体(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力承载部(121)包括承载台(1211)以及转动承载环(1212);所述承载台(1211)设于所述转动承载环(1212),所述承载件(13)设于所述承载台(1211);所述维持部(123)套于所述转动承载环(1212),并与所述转动承载环(1212)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力部(122)包括重力球(1221)以及重力轴(1222);所述重力轴(1222)的一端与重力承载部(121)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重力球(1221)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维持部(123)包括内环(1231)以及外环(1232);所述内环(1231)套于所述重力承载部(121),并与所述重力承载部(121)转动连接;所述外环(1232)套于所述内环(1231),并与所述内环(1231)转动连接;所述外环(1232)设于所述架体(11)。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维持部(123)与所述重力承载部(121)之间具有相互垂直的两个转动轴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倾组件(1)还包括防护件(14);所述防护件(14)套设于所述架体(11)。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座(2)包括底座(21)、载物座(22)以及减震部(23);所述底座(21)包括底壁(211)以及设于所述底壁(211)的侧壁(212);所述载物座(22)位于所述侧壁(212)内,并与所述底壁(211)活动连接;所述减震部(23)的一端与所述载物座(22)连接,其另一端面向所述侧壁(212);所述载物座(22)用于所述物品的承载,所述减震部(23)对活动的所述载物座(22)进行减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载物座(22)包括承载基台(221)以及设于所述承载基台(221)的载物件(222);所述承载基台(221)与所述底壁(211)活动连接;所述减震部(23)一端设于所述承载基台(221)内,其另一端延伸出所述承载基台(221)并面向所述侧壁(21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部(23)包括减震弹性件(231)以及弹性减震支撑件(232);所述减震弹性件(231)的一端设于所述承载基台(221)内,所述弹性减震支撑件(232)套设于所述减震弹性件(231)的另一端并面向所述侧壁(212)。
CN202020955238.0U 2020-05-30 2020-05-30 减震机构 Active CN2123142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55238.0U CN212314295U (zh) 2020-05-30 2020-05-30 减震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55238.0U CN212314295U (zh) 2020-05-30 2020-05-30 减震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14295U true CN212314295U (zh) 2021-01-08

Family

ID=740224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955238.0U Active CN212314295U (zh) 2020-05-30 2020-05-30 减震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142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16511B (zh) 硬碟機之制止振動之系統及吸收儲存裝置之振動之方法
US20190017570A1 (en) Vibration isolation device
CN212314295U (zh) 减震机构
CN211572063U (zh) 一种抗震性能良好的建筑用支座
CN111532566A (zh) 减震机构
US3028138A (en) Anti-vibration mountings
CN212314434U (zh) 减震座
CN107366711B (zh) 一种无人机减震结构以及一种无人机
CN220096413U (zh) 一种用于晶圆盒传输的防抖型手推车
CN108757801B (zh) 减震装置
CN213571521U (zh) 一种阻尼型支座
JPH063242B2 (ja) 上下動免震装置
CN210725649U (zh) 一种机柜平衡减震装置
CN209777224U (zh) 一种玻璃储运装置
KR101267134B1 (ko) 면진 장치
JPH10219842A (ja) 構造物の免震装置
CN215097462U (zh) 卷收器
JPH08173479A (ja) 車両用の磁気浮上式防振ベッド
CN214394262U (zh) 一种机器人减震装置
CN213451481U (zh) 减震结构、惯性测量装置及可移动平台
CN218614015U (zh) 巡检机器人底座
JPH08124417A (ja) 吊り具装置
CN114423211A (zh) 一种便于组装的高密度印刷线路板
CN219930700U (zh) 一种橡胶阻尼减震支座
CN219513247U (zh) 一种抗震集装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