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02177U - 镜筒、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镜筒、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02177U
CN212302177U CN202020766939.XU CN202020766939U CN212302177U CN 212302177 U CN212302177 U CN 212302177U CN 202020766939 U CN202020766939 U CN 202020766939U CN 212302177 U CN212302177 U CN 2123021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tinction
lens barrel
groove
equal
groov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76693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德忠
吴俊甫
邹海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Film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Film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OFilm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76693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021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021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021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镜筒、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镜筒的腔壁上设有多个消光槽,消光槽用于消减杂散光,多个消光槽沿镜筒的周向间隔排布,消光槽的槽面包括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及底面,底面朝向镜筒的中心轴,底面的一端连接第一侧面,相对的另一端连接第二侧面,底面与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存在倾斜关系。上述镜筒能够实现消减杂散光强度的效果,并可有效避免镀膜、喷砂或放电等方式所带来的外观不良的影响。另外,上述消光槽由于存在底面,从而能够防止加工模具过尖而引起模具端部的强度不够,进而有效避免出现加工不良的问题。

Description

镜筒、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摄像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镜筒、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手机行业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手机拍摄时产生的杂散光以及镜筒的外观都有特别的要求,目前采用的方式一般是通过镀膜、喷砂、放电来降低镜筒的反射率,以消除经镜筒表面反射而产生的杂光。但其中,镜筒在运输和组装过程中易导致镀膜发生磨损;对于采用喷砂方式的镜筒,在经模具加工后易导致砂粒脱落;而对于放电反射率较高的镜筒,镜筒的表面消光效果差。以上方式均难以使镜筒拥有良好的消除杂散光的能力。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如何良好地消减杂散光的问题,提供一种镜筒、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一种镜筒,所述镜筒的腔壁上设有多个消光槽,所述消光槽用于消减杂散光,多个所述消光槽沿所述镜筒的周向间隔排布,所述消光槽的槽面包括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及底面,所述底面朝向所述镜筒的中心轴,所述底面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侧面,相对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侧面,所述底面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存在倾斜关系。
上述镜筒能够增加入射至所述消光槽中的光线的反射次数,入射光线在多次反射后能够被有效损耗,以此达到消减杂散光强度的效果,而无需通过镀膜、喷砂或放电等方式来降低杂散光的反射,从而可有效避免上述方式所带来的外观不良的影响,同时兼顾良好的消除杂散光的效果。另外,上述消光槽由于存在所述底面,从而能够防止加工模具过尖而引起模具端部的强度不够,进而有效避免出现加工不良的问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消光槽的底面于所述镜筒的周向上的宽度满足关系:0.005mm≤W1≤0.05mm。通过上述设计,可有效避免用于加工所述消光槽的模具的端部过尖而导致加工不良的问题,同时也能够防止杂散光的直接反射面积过大而引起的消光不良的问题。当低于下限时,加工模具用于加工所述底面的结构过尖,从而导致模具的端部强度不足,容易出现加工不良的问题;而高于上限时,所述底面的面积过大,导致杂散光的直接反射面积也同步增大,进而引起消光效果不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同一所述消光槽中,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存在夹角关系:20°≤A1≤60°。满足上述设计时,能够兼顾模具的加工强度及所述消光槽的消光效果,确保模具处于加工极限内,并增加光线进入所述消光槽后的反射次数,从而提高所述消光槽的加工良率及消光效果。当低于下限时,模具将超过加工极限,且模具的强度不足,难以对所述消光槽进行精准加工;而高于上限时,光线进入所述消光槽后的反射次数不足,难以实现良好的消光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消光槽的深度满足关系:0.03mm≤H1≤0.15mm。满足上述设计时,能够有效增加入射光线在所述消光槽中的反射次数,同时满足上述关系的结构特征能够防止模具在脱模时把所述消光槽的结构拉变形,且还能兼顾模具的加工强度。当低于下限时,入射光线在所述消光槽中的反射次数不足,消光效果差;而当高于上限时,用于加工的模具的强度不足,且模具在脱模时易把所述消光槽的结构拉变形而导致加工不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环绕所述镜筒同一处排布的所述消光槽的数量满足关系:80≤N≤200。满足上述设计的镜筒拥有良好的消光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所述消光槽之间构成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的顶部于所述镜筒的周向上的宽度满足关系:0.001mm≤W2≤0.02mm。满足上述设计时,能够有效避免所述凸起结构的顶部反射面积过大。当低于下限时,模具加工刀具没有合适的最小圆弧角,无法实现准确加工;当高于上限时,凸起结构的顶部的直接反射面积过大,消光效果不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任意两个相邻排布的所述消光槽之间构成凸起结构,对于构成所述凸起结构的两个相邻的所述消光槽而言,一个所述消光槽的所述第一侧面与另一个所述消光槽的所述第二侧面作为所述凸起结构的相背的两个侧面,且其中一个所述消光槽的所述第一侧面与另一个所述消光槽的所述第一侧面之间存在夹角关系:1°≤A2≤10°。满足上述设计时,能够确保所述消光槽的分布不会过于稀疏,同时也能使确保所述消光槽的可加工性。当低于下限时,将难以实现消光特征的加工设计;而当高于上限时,所述消光槽的分布过于稀疏,消光效果不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消光槽包括第三侧面及第四侧面,所述第三侧面连接于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底面之间,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之间存在倾斜夹角,且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底面垂直或倾斜相交;所述第四侧面连接于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底面之间,所述第四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存在倾斜夹角,且所述第四侧面与所述底面垂直或倾斜相交;
所述消光槽能够分为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开设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作为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所述第三侧面和所述第四侧面作为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上述结构能够有效增加所述消光槽的深度,并增加入射光线在所述消光槽中的反射次数,提高消光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满足关系:0.03mm≤H2≤0.08mm。满足上述设计时,能够有效增加入射光线在所述消光槽中的反射次数,同时满足上述关系的结构特征能够防止模具在脱模时把所述消光槽的结构拉变形,且还能兼顾模具的加工强度。当低于下限时,入射光线在所述消光槽中的反射次数不足,消光效果差;而当高于上限时,所述第一凹槽的两侧侧壁所形成夹角过小,且模具在脱模时易把所述消光槽的结构拉变形而导致加工不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同一所述消光槽中,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第四侧面之间满足夹角关系:20°≤A3≤50°。满足上述设计时,能够使所述消光结构在拥有较高的强度,同时还能增加入射光线于所述消光槽中的反射次数,保证消光效果。当低于下限时,消光结构的强度不足;而当高于上限时,入射光线于所述消光槽中的反射次数不足,导致消光效果较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消光槽的底面于所述镜筒的周向上的宽度满足关系:0.01mm≤W1≤0.05mm。在存在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结构下,通过上述设计,可有效避免用于加工所述消光槽的模具的端部过尖而导致加工不良的问题,同时也能够防止杂散光的直接反射面积过大而引起的消光不良的问题。当低于下限时,加工模具过尖,导致模具的端部强度不足,容易出现加工不良的问题;而高于上限时,所述底面的面积过大,导致杂散光的直接反射面积也同步增大,进而引起消光效果不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面相交于所述第三侧面的一端与所述底面相交于所述第四侧面的一端在空间上的夹角为A4,所述第一侧面远离所述第四侧面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侧面远离所述第三侧面的一端在空间上的夹角为A5,所述消光槽满足以下至少一条关系:
1°≤A4≤10°;及
1°≤A5≤10°。满足上述任一关系时,均能够确保所述消光槽的分布不会过于稀疏,同时也能使确保所述消光槽的可加工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任意两个相邻排布的所述消光槽之间构成凸起结构,对于构成所述凸起结构的两个相邻的所述消光槽而言,一个所述消光槽的所述第一侧面与另一个所述消光槽的所述第二侧面作为所述凸起结构的相背的两个侧面;
对于作为所述凸起结构相背两个侧面的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存在夹角关系:1°≤A6≤10°。通过采用上述设计,可防止所述凸起结构整体上过尖,即所述凸起结构的两个侧面的夹角不会过小,从而能防止在脱模时造成所述凸起结构形变,同时也有利于在注塑形成消光结构时,注塑材料能够到达模具的尖端,从而能够形成良好的所述凸起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消光槽具有不对称结构。相较于对称结构而言,具有不对称结构的所述消光槽能够对入射的光线实现更多次的反射,从而有效提升消光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中的一个面垂直于所述底面,另一个面倾斜于所述底面。满足上述设计时,垂直或接近于垂直的那一面不会将入射光线直接反射出所述消光槽,而另一个倾斜面则能够对入射光线实现多次反射,进而消除杂散光,从而实现良好的消光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为弧面。弧面设计有利于使入射光线发散,使反射光线能够以更多角度在所述消光槽中进一步反射,从而更有效地起到消减杂散光的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镜筒开设有通光腔,所述通光腔连通所述镜筒的物端与像端,所述通光腔于所述镜筒的物端形成物端开口,并于所述镜筒的像端形成像端开口,且所述镜筒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方案:
所述物端开口包括物端内缘面,所述物端内缘面倾斜朝向所述镜筒的物方,在沿所述镜筒的周向上,所述物端内缘面上间隔设有多个所述消光槽,多个所述消光槽的所述底面倾斜朝向所述镜筒的物方;及
所述像端开口包括像端内缘面,在沿所述镜筒的周向上,所述像端内缘面上间隔设有多个所述消光槽,多个所述消光槽的所述底面平行于所述镜筒的中心轴。当所述消光槽开设于所述物端内缘面时,能够有效消除到达所述物端内缘面的杂散光,防止所述物端内缘面将光线反射进透镜系统中;且当物端内缘面倾斜朝向所述镜筒的物方时,能够较好地避免遮挡系统的视场角。当所述消光槽开设于所述像端内缘面时,能够有效消除入射光线在透镜系统中经非预期的反射、折射后照射至所述像端内缘面的杂散光。一种摄像模组,包括透镜、感光元件及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镜筒,所述透镜设置于所述镜筒,所述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镜筒的像侧。通过采用上述镜筒,所述摄像模组能够有效减少杂散光的产生,减少到达所述感光元件的杂散光强度,以此提升模组的成像品质。
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固定件及上述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设置于所述固定件。通过采用上述摄像模组,可有效消减成像系统中的杂散光强度,从而使所述电子装置拥有良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镜筒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镜筒的剖视图;
图3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的镜筒由像侧朝物侧方向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4为第一实施例中镜筒的消光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消光槽的A1值过大时的入射光路图;
图6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的镜筒由像侧朝物侧方向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7为第二实施例中镜筒的消光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第二实施例中镜筒的消光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中的镜筒由像侧朝物侧方向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10为第三实施例中镜筒的消光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中的镜筒由像侧朝物侧方向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12为第四实施例中镜筒的消光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消光槽的W3值过大时的入射光路图;
图14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中的镜筒由像侧朝物侧方向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15为第五实施例中镜筒的消光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第五实施例中镜筒的消光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中的镜筒由物侧朝像侧方向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18为第六实施例所提供的镜筒的剖视图;
图19为图18中K区域的放大图;
图2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摄像模组的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原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原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原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近年来,随着手机行业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手机拍摄时产生的杂散光以及镜筒的外观都有特别的要求,目前采用的方式一般是通过镀膜、喷砂、放电来降低镜筒的反射率,使镜筒达到超黑的效果以消除表面反射产生的杂光。但其中,镜筒在组装和运输中易磨损,镀膜颜色难以保证;对于采用喷砂方式的镜筒,在经模具加工后易导致砂粒脱落;而对于放电反射率较高的镜筒,镜筒的表面消光效果差。另外,采用放电或者喷砂工艺的镜筒,会存在表面颗粒分布不均匀、大小不一及排布方式不规则的问题,导致不同角度和位置的杂光现象的程度有差异,且这类结构的消光效果有限,不能完全遏制有害光线在表面反射。以上方式均难以兼顾镜筒的外观设计及消除杂散光的能力。为此,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镜筒以解决上述问题。
参考图1和图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镜筒100开设有通光腔102,通光腔102连通镜筒100的物端和像端,并在镜筒100的物端形成物端开口104,在镜筒100的像端形成像端开口106。通光腔102用于设置透镜,由物侧入射的光线能够从物端开口104进入通光腔102,在经过透镜的调节后从像端开口106出射。通光腔102的腔壁1022上设有多个消光槽110,消光槽110用于消除杂散光。
可结合参考图2和图3,在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中,像端开口106包括像端内缘面1061,像端内缘面1061朝向并平行于镜筒100的中心轴1002,像端内缘面1061属于通光腔102的腔壁1022的一部分,像端内缘面1061上环设有多个用于消除杂散光的消光槽110,环设可理解为多个消光槽110沿镜筒100的周向(也可理解为绕消光槽110的中心轴1002)规则地间隔排布。消光槽110朝向镜筒100的中心轴1002,消光槽110的顶部宽度大于底部宽度。另外,消光槽110沿镜筒100的中心轴1002的方向延伸,且消光槽1100沿平行中心轴1002的方向与镜筒100的像方空间连通。照射至消光槽110的光线将在消光槽110中发生多次反射,且每次反射均会对光线造成耗损,从而最终降低从消光槽110反射出去的光线的强度,以此达到减小杂散光强度的效果。其中,消光槽110的规则布设能够提高镜筒100在各方向对消减杂散光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规则排布的设计有利于消光槽110更密集地布设于镜筒100,从而能够有效增大消光面积,提升消光效果,且同时还有利于在镜筒100上对消光槽110的加工。另外,通过在通光腔102靠近像端开口106处的腔壁1022上设置消光槽110,从而能够避免部分杂散光从透镜出射后直接被像端开口106处的腔壁1022反射至感光元件。需要注意的是,当透镜安装至通光腔102以装配成摄像镜头时,镜筒100的中心轴1002能够与透镜系统的光轴重合。
进一步地,消光槽110的槽面包括位于槽结构底部的底面1100,位于槽结构一侧的第一侧面1101及位于槽结构另一侧的第二侧面1102,底面1100、第一侧面1101及第二侧面1102均为平面。且在该实施例中,底面1100朝向并平行于镜筒100的中心轴1002,在本申请中当镜筒100的中心轴1002能够沿径向平移至底面1100,而不经过第一侧面1101及第二侧面1102时,即可称底面1100朝向中心轴1002。底面1100的一端连接第一侧面1101,相对的另一端连接第二侧面1102,即第一侧面1101与第二侧面1102相对设置。底面1100垂直或近乎垂直(呈85°~95°夹角)于第一侧面1101,且底面1100倾斜于第二侧面1102。通过上述设计,垂直或近乎于垂直底面1100的第一侧面1101不会将入射光线直接反射出消光槽110,而作为倾斜面的第二侧面1102则能够配合底面1100及第一侧面1101对入射光线实现多次反射,进而消除杂散光,从而实现良好的消光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也能够使第二侧面1102也垂直或近乎垂直于底面1100,而使第一侧面1101倾斜于底面1100,从而能够实现同样的效果。除了垂直和倾斜的关系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将消光槽110设计为不对称结构,例如使第一侧面1101与底面1100的夹角不同于第二侧面1102与底面1100的夹角,此时相较于对称结构而言,具有不对称结构的消光槽110能够对入射的光线实现更多次的反射,从而有效提升消光效果。
上述镜筒100能够增加入射至消光槽110中的光线的反射次数,入射光线在多次反射后能够被有效损耗,以此达到消减杂散光强度的效果,而无需通过镀膜、喷砂或放电等方式来降低杂散光的反射,从而可有效避免上述方式所带来的外观不良的影响,同时兼顾良好的消除杂散光的效果。另外,上述消光槽110由于存在底面1100,从而能够防止加工模具过尖而引起模具端部的强度不够,进而有效避免出现加工不良的问题。
参考图3和图4,在第一实施例中,消光槽110的底面1100于镜筒100的周向上的宽度满足关系:0.005mm≤W1≤0.05mm。特别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底面1100为弧面,此时W1为该弧面于周向上的弧长。通过上述设计,可有效避免用于加工消光槽110的模具的端部过尖而导致加工不良的问题,同时也能够防止杂散光的直接反射面积过大而引起的消光不良的问题。当低于下限时,加工模具过尖,导致模具的端部强度不足,容易出现加工不良的问题;而高于上限时,可参考图5,底面1100的面积过大,导致杂散光的直接反射面积也同步增大,进而引起消光效果不良。
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同一消光槽110中的第一侧面1101与第二侧面1102之间满足夹角关系:20°≤A1≤60°。满足上述设计时,能够兼顾模具的加工强度及消光槽110的消光效果,确保模具处于加工极限内,并增加光线进入消光槽110后的反射次数,从而提高消光槽110的加工良率及消光效果。当低于下限时,模具将超过加工极限,且模具的强度不足,难以对消光槽110进行精准加工;而高于上限时,可参考图5,光线进入消光槽110后的反射次数不足,难以实现良好的消光效果。
继续参考图4,在第一实施例中,消光槽110的深度满足关系:0.03mm≤H1≤0.15mm。且在该实施例中,H1也可理解为消光槽110于镜筒100的径向上的深度。满足上述设计时,能够有效增加入射光线在消光槽110中的反射次数,同时满足上述关系的结构特征能够防止模具在脱模时把消光槽110的结构拉变形,且还能兼顾模具的加工强度。当低于下限时,入射光线在消光槽110中的反射次数不足,消光效果差;而当高于上限时,用于加工的模具的强度不足,且模具在脱模时易把消光槽110的结构拉变形而导致加工不良。
参考图3,在第一实施例中,腔壁1022包括关于镜筒100的中心轴1002对称的环形消光面,消光槽110设置于腔壁1022的环形消光面,环形消光面于镜筒100的径向的直径满足:1.3mm≤B≤14.5mm。另外,环绕镜筒100同一处排布的消光槽110的数量满足关系:80≤N≤200。满足上述设计的镜筒100拥有良好的消光效果。
具体参考图4和图5,在第一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消光槽110之间构成凸起结构120,凸起结构120的顶部于镜筒100的周向上的宽度满足关系:0.001mm≤W2≤0.02mm。凸起结构120的顶部呈平面结构或弧面结构,任意两个沿周向相邻排布的消光槽110之间构成凸起结构120,对于构成一凸起结构120的两个相邻的消光槽110而言,一个消光槽110的第一侧面1101与另一个消光槽110的第二侧面1102作为凸起结构120的相背的两个侧面。因此W2也可理解为:一个凸起结构120中的第一侧面1101和第二侧面1102在周向上的最小间距。满足上述设计时,能够有效避免凸起结构120的顶部反射面积过大。当低于下限时,模具加工刀具没有合适的最小圆弧角,无法实现准确加工;当高于上限时,凸起结构120的顶部的直接反射面积过大,消光效果不良。
在第一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消光槽110的第一侧面1101在空间上满足夹角关系:1°≤A2≤10°。满足上述设计时,能够确保消光槽110的分布不会过于稀疏,同时也能使确保消光槽110的可加工性。当低于下限时,将难以实现消光特征的加工设计;而当高于上限时,消光槽110的分布过于稀疏,消光效果不良。
在第一实施例中,对于作为凸起结构120相背两个侧面的第一侧面1101和第二侧面1102,第一侧面1101与第二侧面1102之间存在夹角关系:1°≤A6≤10°。通过采用上述设计,可防止凸起结构120整体上过尖,即凸起结构120的两个侧面的夹角不会过小,从而能防止在脱模时造成凸起结构120的形变,同时也有利于在注塑形成消光结构时,注塑材料能够到达模具的尖端,从而能够形成良好的凸起结构120。
结合参考图6和图7,在第二实施例中,通光腔102在靠近像端开口106的腔壁1022上环设有多个用于消除杂散光的消光槽110,多个消光槽110沿镜筒100的周向间隔排布,消光槽110同样沿镜筒100的中心轴1002方向延伸。腔壁1022上设置有消光槽110的区域可称为环形消光面,环形消光面于镜筒100的径向的直径满足:1.3mm≤B≤14.5mm。
消光槽110的槽面还包括第三侧面1103及第四侧面1104,第三侧面1103连接于第一侧面1101与底面1100之间,第三侧面1103的一端与第一侧面1101倾斜相交,相对的另一端与底面1100垂直或倾斜相交;第四侧面1104连接于第二侧面1102与底面1100之间,第四侧面1104的一端与第二侧面1102倾斜相交,相对的另一端与底面1100垂直或倾斜相交。上述结构能够有效增加消光槽110的深度,并增加入射光线在消光槽110中的反射次数,提高消光效果。
参考图8,在第二实施例中,消光槽110能够分为第一凹槽111和第二凹槽112,第二凹槽112开设于第一凹槽111的底部,第一侧面1101和第二侧面1102作为第一凹槽111的侧壁,第三侧面1103和第四侧面1104作为第二凹槽112的侧壁。具体地,在该实施例中,第三侧面1103和第四侧面1104均垂直于底面1100,此时第一侧面1101和第二侧面1102在空间上形成的第一凹槽111,第一凹槽111为梯形槽;而底面1100、第三侧面1103和第四侧面1104形成第二凹槽112,第二凹槽112为矩形槽,第一凹槽111连通第二凹槽112。
在第二实施例中,消光槽110的底面1100于镜筒100的周向上的宽度满足关系:0.01mm≤W1≤0.05mm。在存在第一凹槽111和第二凹槽112的结构下,通过上述设计,可有效避免用于加工消光槽110的模具的端部过尖而导致加工不良的问题,同时也能够防止杂散光的直接反射面积过大而引起的消光不良的问题。当低于下限时,加工模具过尖,导致模具的端部强度不足,容易出现加工不良的问题;而高于上限时,底面1100的面积过大,导致杂散光的直接反射面积也同步增大,进而引起消光效果不良。
第一凹槽111的深度满足关系:0.03mm≤H2≤0.08mm。在该实施例中,H2也可理解为第一凹槽111于镜筒100的径向上的深度。满足上述设计时,能够有效增加入射光线在消光槽110中的反射次数,同时满足上述关系的结构特征能够防止模具在脱模时把消光槽110的结构拉变形,且还能兼顾模具的加工强度。当低于下限时,入射光线在消光槽110中的反射次数不足,消光效果差;而当高于上限时,第一凹槽111的两侧侧壁所形成夹角过小,且模具在脱模时易把消光槽110的结构拉变形而导致加工不良。
另外,相邻两个消光槽110之间构成凸起结构120,在以下各实施例中,凸起结构120与消光槽110的第一侧面1101、第二侧面1102之间的关系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加以赘述。凸起结构120于靠近镜筒100的中心轴1002的一端为尖角端,相邻两个凸起结构120的尖角端至镜筒100的中心轴1002的连线的夹角依然用A2表示(参考图8),本实施例中的A2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A2虽然在字面定义上不同,但两个实施例中的A2均能够反应消光槽110于周向上分布的周期角度,因此均用A2表示。
在第二实施例中,除了满足上述关系外,消光槽110还满足以下关系:
20°≤A1≤60°;1°≤A2≤10°;1°≤A6≤10°;0.03mm≤H1≤0.15mm;80≤N≤200。A1为同一消光槽110中的第一侧面1101与第二侧面1102之间的夹角,A2反映消光槽110于周向上分布的周期角度,A6为凸起结构120相背两个侧面之间的夹角,H1为消光槽110于镜筒100的径向上的深度,N为环绕镜筒100同一处排布的消光槽110的数量。且当第二实施例满足上述关系时,第二实施例同样能够获得相应关系范围在以上实施例中所起到的效果。
结合参考图9和图10,本申请在第三实施例中提供了另一种结构的消光槽110。在第三实施例中,多个消光槽110任设置于腔壁1022靠近像端开口106的位置,多个消光槽110沿镜筒100的周向规则地间隔排布。腔壁1022上设置有消光槽110的区域可称为环形消光面,环形消光面于镜筒100的径向的直径满足:1.3mm≤B≤14.5mm。
在该实施例中,第三侧面1103的一端与第一侧面1101倾斜相交,相对的另一端与底面1100倾斜相交;而第四侧面1104的一端与第二侧面1102倾斜相交,相对的另一端与底面1100倾斜相交。第三实施例中的消光槽110同样能够分为第一凹槽111及第二凹槽112,此时的第一凹槽111和第二凹槽112均为梯形槽。
在第三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消光槽110之间构成凸起结构120,凸起结构120于靠近镜筒100的中心轴1002的一端为尖角端,相邻两个凸起结构120的尖角端至镜筒100的中心轴1002的连线的夹角依然用A2表示(参考图10),本实施例中的A2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A2虽然在字面定义上不同,但两个实施例中的A2均能够反映消光槽110于周向上分布的周期角度。
在第三实施例中,消光槽110满足以下关系:
0.01mm≤W1≤0.05mm;20°≤A1≤60°;1°≤A2≤10°;1°≤A6≤10°;0.03mm≤H1≤0.15mm;0.03mm≤H2≤0.08mm;80≤N≤200。其中,W1、A1、A2、H1、H2、N的定义均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的定义相同。W1为消光槽110的底面1100于镜筒100的周向上的宽度,A1为同一消光槽110中的第一侧面1101与第二侧面1102之间的夹角,A2反映消光槽110于周向上分布的周期角度,A6为凸起结构120相背两个侧面之间的夹角,H1为消光槽110于镜筒100的径向上的深度,H2为第一凹槽111于镜筒100的径向上的深度,N为环绕镜筒100同一处排布的消光槽110的数量。且当第三实施例满足上述关系时,第三实施例同样能够获得相应关系范围在以上实施例中所起到的效果。
另外,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三侧面1103与第四侧面1104在空间上满足夹角关系:20°≤A3≤50°。满足上述设计时,能够使消光结构在拥有较高的强度,同时还能增加入射光线于消光槽110中的反射次数,保证消光效果。当低于下限时,消光结构的强度不足;而当高于上限时,入射光线于消光槽110中的反射次数不足,导致消光效果较差。
结合参考图11和图12,本申请在第四实施例中提供了另一种结构的消光槽110。通光腔102在靠近像端开口106的腔壁1022上环设有多个用于消除杂散光的消光槽110,消光槽110同样沿镜筒100的中心轴1002方向延伸,多个消光槽110沿镜筒100的周向规则地间隔排布。腔壁1022上设置有消光槽110的区域可称为环形消光面,环形消光面于镜筒100的径向的直径满足:1.3mm≤B≤14.5mm。
在第四实施例中,消光槽110的第一侧面1101和第二侧面1102均为弧面,第一侧面1101和第二侧面1102在与底面1100连接处的切线均与底面1100存在倾斜夹角,因此依然能够认为第一侧面1101和第二侧面1102均与底面1100倾斜相交。另外,在一个消光槽110中,第一侧面1101远离底面1100的一端与相邻消光槽110的第二侧面1102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仅将第一侧面1101和第二侧面1102中的任意一个面设计为弧面。上述弧面设计有利于使入射至该弧面的光线发散,使反射光线能够以更多角度在所述消光槽中进一步反射,从而更有效地起到消减杂散光的效果。
在第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消光槽110之间构成凸起结构120,凸起结构120于靠近镜筒100的中心轴1002的一端为尖角端,相邻两个凸起结构120的尖角端至镜筒100的中心轴1002的连线的夹角依然用A2表示(参考图11),本实施例中的A2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A2虽然在字面定义上不同,但两个实施例中的A2均能够反应消光槽110于周向上分布的周期角度。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以下涉及尖角端的实施例在实际加工时,凸起结构120的尖角端一般会呈现0.001mm~0.02mm的直线段或圆弧结构。
在第四实施例中,消光槽110满足关系:0<W1≤0.05mm;1°≤A2≤10°;0.03mm≤H1≤0.15mm;80≤N≤200。W1为消光槽110的底面1100于镜筒100的周向上的宽度,A2反映消光槽110于周向上分布的周期角度,H1为消光槽110于镜筒100的径向上的深度,N为环绕镜筒100同一处排布的消光槽110的数量。且当第四实施例满足上述关系时,第四实施例同样能够获得相应关系范围在以上实施例中所起到的效果。
在第四实施例中,消光槽110的底面1100与第一侧面1101的交线至相邻消光槽110中底面1100与第二侧面1102的交线之间的距离为W3,相邻的消光槽110之间满足关系:0.03mm≤W3≤0.15mm。满足上述设计时,能够确保消光槽110的分布不会过于稀疏,同时也能使确保消光槽110的可加工性。当低于下限时,将难以实现消光特征的加工设计;而当高于上限时,可参考图13,消光槽110的分布将过于稀疏,且消光槽110的宽度过大,入射光线在消光槽110中的反射次数不足,无法有效消减杂散光的强度,从而导致消光效果不良。
另外,第四实施例还满足关系:1°≤A6≤10°;其中A6为凸起结构120相背两个侧面之间的夹角。满足上述关系时,第四实施例同样能够拥有该相应关系在第一实施例中的效果。
结合参考图14、图15和图16,本申请在第五实施例中提供了另一种结构的消光槽110。通光腔102在靠近像端开口106的腔壁1022上环设有多个用于消除杂散光的消光槽110,多个消光槽110沿镜筒100的周向规则地间隔排布,消光槽110同样沿镜筒100的中心轴1002方向延伸。腔壁1022上设置有消光槽110的区域可称为环形消光面,环形消光面于镜筒100的径向的直径满足:1.3mm≤B≤14.5mm。
在第五实施例中,消光槽110的槽面包括第一侧面1101、第二侧面1102、第三侧面1103、第四侧面1104、第一过渡面1107及第二过渡面1108。第一过渡面1107位于第一侧面1101和第三侧面1103之间,第一过渡面1107的一端连接第一侧面1101,相对的另一端连接第三侧面1103;第二过渡面1108位于第二侧面1102和第四侧面1104之间,第二过渡面1108的一端连接第二侧面1102,相对的另一端连接第四侧面1104,第一过渡面1107和第二过渡面1108平行或近乎平行(例如存在-5°~5°的倾斜角度)于底面110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过渡面1107分别与第一侧面1101和第三侧面1103倾斜连接,第二过渡面1108分别与第二侧面1102和第四侧面1104倾斜连接。第一侧面1101、第二侧面1102、第一过渡面1107及第二过渡面1108共同作为第一凹槽111的槽面,第三侧面1103、第四侧面1104及底面1100作为第二凹槽112的槽面,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11和第二凹槽112均为梯形槽。
在第五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消光槽110之间构成凸起结构120,凸起结构120于靠近镜筒100的中心轴1002的一端为尖角端,相邻两个凸起结构120的尖角端至中心轴1002的连线的夹角用A2表示,本实施例中的A2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A2虽然在字面定义上不同,但两个实施例中的A2均能够反映消光槽110于周向上分布的周期角度,因此均用同一标号。
在第五实施例中,消光槽110满足关系:0.01mm≤W1≤0.05mm;20°≤A1≤60°;1°≤A2≤10°;20°≤A3≤50°;1°≤A6≤10°;0.03mm≤H1≤0.15mm;0.03mm≤H2≤0.08mm;80≤N≤200。W1为消光槽110的底面1100于镜筒100的周向上的宽度,H1为消光槽110于镜筒100的径向上的深度,H2为第一凹槽111于镜筒100的径向上的深度,A1为同一消光槽110中的第一侧面1101与第二侧面1102之间的夹角,A2反映消光槽110于周向上分布的周期角度,A3为第三侧面1103与第四侧面1104在空间上的夹角,A6为凸起结构120相背两个侧面之间的夹角,N为环绕镜筒100同一处排布的消光槽110的数量。且当第五实施例满足上述关系时,第五实施例同样能够获得相应关系范围在以上实施例中所起到的效果。
参考图17和图18,本申请的第六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消光槽110的设置方式。在第六实施例中,镜筒100的物端开口104包括物端内缘面1041,物端内缘面1041倾斜朝向镜筒100的物方,即该物端内缘面1041在空间上与镜筒100的中心轴1002存在倾斜夹角,物端内缘面1041作为物端开口104的侧壁,物端开口104属于通光腔102的一部分,同时物端内缘面1041也属于通光腔102的腔壁1022的一部分。
在沿镜筒100的周向上,物端内缘面1041上间隔设有多个消光槽110,即多个消光槽110环设于物端内缘面1041,多个消光槽110的底面1100倾斜朝向镜筒100的物方,且消光槽110的底面1100倾斜朝向镜筒100的中心轴1002。设于物端内缘面1041的多个消光槽110沿镜筒100的周向规则地间隔排布。当消光槽110开设于物端内缘面1041时,能够有效消除到达物端内缘面1041的杂散光,防止物端内缘面1041将光线反射进透镜系统中。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物端内缘面1041为倾斜面,因此设置于物端内缘面1041的消光槽110的延伸方向同样倾斜于镜筒100的中心轴1002。参考图19,第六实施例中的消光槽110的槽面包括底面1100、第一侧面1101、第二侧面1102、第三侧面1103及第四侧面1104。底面1100、第一侧面1101、第二侧面1102、第三侧面1103及第四侧面1104均为平面,第三侧面1103的一端与第一侧面1101倾斜相交,相对的另一端与底面1100垂直或近乎垂直相交(例如两个面之间的夹角在85°~95°之间);第四侧面1104的一端与第二侧面1102倾斜相交,相对的另一端与底面1100垂直或近乎垂直相交。设置于物端内缘面1041的消光槽110的数量满足80≤N≤200。同时结合参考图17和图19,底面1100相交于第三侧面1103的一端与底面1100相交于第四侧面1104的一端在空间上的夹角为A4,第一侧面1101远离第四侧面1104的一端与第二侧面1102远离第三侧面1103的一端在空间上的夹角为A5。在第六实施例中的消光槽110满足关系:1°≤A4≤10°;1°≤A5≤10°。满足上述设计时,能够确保消光槽110的分布不会过于稀疏,同时也能使确保消光槽110的可加工性。当低于下限时,将难以实现消光特征的加工设计;而当高于上限时,消光槽110的分布过于稀疏,消光效果不良。
环设于物端内缘面1041的多个消光槽110构成一个关于镜筒100的中心轴1002中心对称的环形消光结构。此时在镜筒100的径向上,任意一个消光槽110离镜筒100的中心轴1002最远的位置至该中心轴1002的间距的两倍在数值上即等于该环形消光结构的外径数值,任一消光槽110离镜筒100的中心轴1002最近的位置至该中心轴1002的间距的两倍在数值上即等于该环形消光结构的内径数值。该环形消光结构在镜筒100的径向上的外径满足:1.5mm≤C≤15mm;环形消光结构在镜筒100的径向上的内径满足:1mm≤D≤14.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消光槽110设置于上述倾斜的物端内缘面1041时,消光槽110的具体结构包括并不限于第六实施例所展现的方案。
在该实施例中,还满足关系1°≤A4≤10°;及1°≤A5≤10°;其中A4为底面1100相交于第三侧面1103的一端与底面1100相交于第四侧面1104的一端在空间上的夹角,A5为第一侧面1101远离第四侧面1104的一端与第二侧面1102远离第三侧面1103的一端在空间上的夹角。在该实施例中,底面1100与第三侧面1103及第四侧面1104相交的一端均为直边,第一侧面1101远离第四侧面1104的一端为直边,第二侧面1102远离第三侧面1103的一端为直边。满足上述A4和A5关系中的任意一个时,均能够确保消光槽110的分布不会过于稀疏,同时也能使确保消光槽110的可加工性。
在第六实施例的基础上,一些实施例中的消光槽110除了满足上述关系外,还满足以下关系:0.01mm≤W1≤0.05mm;20°≤A1≤60°;0.03mm≤H1≤0.15mm;0.03mm≤H2≤0.08mm。W1为底面1100于镜筒100的周向上的宽度,A1为同一消光槽110中的第一侧面1101与第二侧面1102之间的夹角,H1为消光槽110的深度,H2为第一凹槽111的深度。当满足上述关系时,这些实施例同样能够获得相应关系范围在以上实施例中所起到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消光槽110的槽面仅包括底面1100、第一侧面1101及第二侧面1102,此时,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面1101和第二侧面1102均为平面(参考第一实施例的情况),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面1101和第二侧面1102均为弧面(参考第四实施例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消光槽110能够相对镜筒100的中心轴1002环设于镜筒100的腔壁1022、镜筒100的物端面1042、镜筒100的像端面1062中的至少一处。除了在镜筒100中的设置位置不同外,一些实施例中的消光槽110的具体结构可以为以上实施例所展现的消光槽110结构中的任意一种,此处不加以赘述。
以上,通过在镜筒100上开设上述消光槽110,能够有效克服目前用于消除杂散光的结构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另外也有利提高消光槽110的加工精度,提高消光槽110之间的一致性,进而实现良好的消光效果。
参考图20,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20,摄像模组20包括透镜210(图中以虚线框表示)、感光元件220及镜筒100,透镜210设置于镜筒100的通光腔102,感光元件220设置于镜筒100的像侧。设置于通光腔102的透镜210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或更多个,各透镜210同轴设置,透镜210和镜筒100共同构成模组中的镜头结构。由物侧入射的光线能够从物端开口104进入通光腔102,在经过透镜210的调节后从像端开口106出射,并最终成像于感光元件220的感光面上。感光元件220可以为CCD(Charge CoupledDevice,电荷耦合器件)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通过采用上述镜筒100,摄像模组20能够有效减少杂散光的产生,减少到达感光元件220的杂散光强度,以此提升模组的成像品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在透镜210的物侧面或像侧面的非有效通光区域上开设上述消光槽110,开设于透镜210的消光槽110的具体结构为以上实施例所提供的消光槽110中的任意一种,此处不加以赘述。杂散光在入射至透镜210上的消光槽110时将会在槽中进行多次反射,从而得到有效耗散,以此降低最终从消光槽110中出射的强度。
一般地,设置于镜筒100中的相邻透镜210之间需要通过压环固定。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消光槽110也可开设于压环,从而使压环同样具备消光效果,开设于压环的消光槽110的具体结构为以上实施例所提供的消光槽110中的任意一种,此处不加以赘述。杂散光在入射至压环上的消光槽110时将会在槽中进行多次反射,从而得到有效耗散,以此降低最终从消光槽110中出射的强度。
参考图21,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30,电子装置30包括固定件(图中未示出)及上述的摄像模组20,摄像模组20设置于固定件,固定件可以为中框、电路板等部件。电子装置30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个人数字助理、游戏机、电子书籍阅读器、便携多媒体播放器(PMP)、移动医疗装置、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具体地,当摄像模组应用于智能手机时,摄像模组可安装于中框,且摄像模组可作为智能手机的前置摄像模组和后置摄像模组。通过采用上述摄像模组,可有效消减成像系统中的杂散光强度,从而使电子装置30拥有良好的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8)

1.一种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的腔壁上设有多个消光槽,所述消光槽用于消减杂散光,多个所述消光槽沿所述镜筒的周向间隔排布,所述消光槽的槽面包括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及底面,所述底面朝向所述镜筒的中心轴,所述底面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侧面,相对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侧面,所述底面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存在倾斜关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光槽的底面于所述镜筒的周向上的宽度满足关系:0.005mm≤W1≤0.0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在同一所述消光槽中,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存在夹角关系:20°≤A1≤6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光槽的深度满足关系:0.03mm≤H1≤0.1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环绕所述镜筒同一处排布的所述消光槽的数量满足关系:80≤N≤20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消光槽之间构成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的顶部于所述镜筒的周向上的宽度满足关系:0.001mm≤W2≤0.02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任意两个相邻排布的所述消光槽之间构成凸起结构,对于构成所述凸起结构的两个相邻的所述消光槽而言,一个所述消光槽的所述第一侧面与另一个所述消光槽的所述第二侧面作为所述凸起结构的相背的两个侧面,且其中一个所述消光槽的所述第一侧面与另一个所述消光槽的所述第一侧面之间存在夹角关系:1°≤A2≤10°。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光槽包括第三侧面及第四侧面,所述第三侧面连接于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底面之间,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之间存在倾斜夹角,且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底面垂直或倾斜相交;所述第四侧面连接于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底面之间,所述第四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存在倾斜夹角,且所述第四侧面与所述底面垂直或倾斜相交;
所述消光槽能够分为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开设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作为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所述第三侧面和所述第四侧面作为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满足关系:0.03mm≤H2≤0.08mm。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在同一所述消光槽中,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第四侧面之间满足夹角关系:20°≤A3≤50°。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光槽的底面于所述镜筒的周向上的宽度满足关系:0.01mm≤W1≤0.05mm。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相交于所述第三侧面的一端与所述底面相交于所述第四侧面的一端在空间上的夹角为A4,所述第一侧面远离所述第四侧面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侧面远离所述第三侧面的一端在空间上的夹角为A5,所述消光槽满足以下至少一条关系:
1°≤A4≤10°;及
1°≤A5≤10°。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任意两个相邻排布的所述消光槽之间构成凸起结构,对于构成所述凸起结构的两个相邻的所述消光槽而言,一个所述消光槽的所述第一侧面与另一个所述消光槽的所述第二侧面作为所述凸起结构的相背的两个侧面;
对于作为所述凸起结构相背两个侧面的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存在夹角关系:1°≤A6≤10°。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中的一个面垂直于所述底面,另一个面倾斜于所述底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为弧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开设有通光腔,所述通光腔连通所述镜筒的物端与像端,所述通光腔于所述镜筒的物端形成物端开口,并于所述镜筒的像端形成像端开口,且所述镜筒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方案:
所述物端开口包括物端内缘面,所述物端内缘面倾斜朝向所述镜筒的物方,在沿所述镜筒的周向上,所述物端内缘面上间隔设有多个所述消光槽,多个所述消光槽的所述底面倾斜朝向所述镜筒的物方;及
所述像端开口包括像端内缘面,在沿所述镜筒的周向上,所述像端内缘面上间隔设有多个所述消光槽,多个所述消光槽的所述底面平行于所述镜筒的中心轴。
17.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透镜、感光元件及权利要求1至16任意一项所述的镜筒,所述透镜设置于所述镜筒,所述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镜筒的像侧。
18.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件及权利要求17所述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设置于所述固定件。
CN202020766939.XU 2020-05-11 2020-05-11 镜筒、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Active CN2123021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66939.XU CN212302177U (zh) 2020-05-11 2020-05-11 镜筒、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66939.XU CN212302177U (zh) 2020-05-11 2020-05-11 镜筒、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02177U true CN212302177U (zh) 2021-01-05

Family

ID=739653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766939.XU Active CN212302177U (zh) 2020-05-11 2020-05-11 镜筒、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0217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749221B1 (en) Light-absorbing member
CN107942461B (zh) 环形光学元件、成像镜组、成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4865680A (zh) 光学镜头及应用该光学镜头的电子设备
TWM519751U (zh) 塑膠鏡筒、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431328B (zh) 菲涅耳透鏡和射出成型
JP2010256922A (ja) 非球面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及びそれを製造するための金型
JP2018097339A (ja) レンズ及び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TW201728943A (zh) 光學成像鏡頭
WO2020108103A1 (zh) 一种镜头模组
CN111624832A (zh) 镜筒、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N210626700U (zh) 低反射结构、镜筒、镜片、隔件、摄像模块和电子设备
CN212302177U (zh) 镜筒、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WO2020108104A1 (zh) 一种镜头模组
US11366251B2 (en) Supporting element and portable optical imaging lens
CN210270346U (zh) 镜头模组
JP7074404B2 (ja) カメラおよび端末
CN213986981U (zh) 电子设备、镜头模组及其镜筒
CN204719316U (zh) 光学镜头及应用该光学镜头的电子设备
WO2021226795A1 (zh) 镜筒、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2596135A (zh) 透镜、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JP4104906B2 (ja) ガイド筒およびレンズ鏡筒ならびにプロジェクタ
CN211014789U (zh) 成像镜头
CN212569370U (zh) 遮光板及镜头模组
WO2022110198A1 (zh) 消光结构、镜筒、取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2031830U (zh) 光学成像镜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30096 No.699 Tianxiang North Avenue,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gxi Jingchao opt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330200 East of College Sixth Road and South of Tianxiang Avenue, Nanchang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OFILM TECH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