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72631U - 一种散热风叶、导风装置以及风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散热风叶、导风装置以及风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272631U CN212272631U CN202020914554.3U CN202020914554U CN212272631U CN 212272631 U CN212272631 U CN 212272631U CN 202020914554 U CN202020914554 U CN 202020914554U CN 212272631 U CN212272631 U CN 21227263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lade
- heat dissipation
- motor
- guide cone
- fan bla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散热风叶,涉及园林工具技术领域,用于解决现有风叶在与导流锥配合安装时难于对电机进行散热的问题,该散热风叶由内而外依次包括内安装座、第一叶片组、外安装座以及第二叶片组,内安装座用于与电机的转子连接;第一叶片组的第一叶片均安装于内安装座上,相邻第一叶片所形成的第一通道与导流锥内部相通;外安装座至少与一个第一叶片连接以实现与内安装座相连;第二叶片组的第二叶片均安装于外安装座上,以便于对配合的电机进行散热。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导风装置以及风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园林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风叶、导风装置以及风机。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轴流风机占据很大的市场,其依靠独有的体积小,高效率,低噪音,节能等特点,越来越受使用者的青睐。
轴流吹风机的体积小,几乎和风道一样大。这样就限制了电机的安装位置。目前市场上的电机多安装于导流锥内部,且导流锥与叶片的安装座形成一密闭的空间,从而不利于电机散热,进而会影响电机的使用寿命,因此需要设置一种新的叶片和导风装置,以利于电机散热。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散热风叶,以便于对配合的电机进行散热。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散热风叶,由内而外依次包括内安装座、第一叶片组、外安装座以及第二叶片组,所述内安装座用于与电机的转子连接;所述第一叶片组的第一叶片均安装于所述内安装座上,相邻第一叶片所形成的第一通道与导流锥内部相通;所述外安装座至少与一个第一叶片连接以实现与所述内安装座相连;所述第二叶片组的第二叶片均安装于所述外安装座上。
进一步地,相邻第二叶片所形成的第二通道与所述导流锥内部隔离;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的倾斜方向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外安装座背向所述导流锥的一端记为端部B,所述端部B 上设置有加强盖,所述加强盖封闭所述端部B并与所述外安装座形成一包围所述内安装座的保护空间,所述加强盖设置有与所述保护空间相通的通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内安装座与所述加强盖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道至少与一个通风口对应相通。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盖远离所述端部B的面上设置有第三叶片组,所述第三叶片组用于将外界空气从通风口导入所述保护空间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叶片与所述第一叶片交错设置;所述第三叶片与对应第一叶片的倾斜方向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叶片与所述通风口对应,第三叶片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加强盖上,另一端遮挡对应的通风口。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导风装置,其具有对内置的电机进行散热的优点,从而提高电机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导风装置,包括风道、导流锥、电机以及上述的散热风叶,所述导流锥设置于所述风道内,所述导流锥的尾部开口;所述电机设置于所述导流锥内;所述散热风叶设置于所述风道的一端,第一通道与所述导流锥的尾部相对设置,且所述散热风叶的内安装座配合连接于所述电机的转子上。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种风机,其具有对内置的电机进行散热的优点,从而提高电机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三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风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具有涵道,所述涵道内还安装有导流锥和电机,所述导流锥的尾部开口,所述电机配合安装于所述导流锥内,所述电机的转子上配合安装有如上述的散热风叶,所述散热风叶的第一通道与所述导流锥的尾部相通并形成用于对电机散热的散热通道。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散热风叶具有第一叶片组和第二叶片组,该第一叶片组在转动时实现内安装座内外的空气流动,即在该散热风叶与电机对应安装时,第一叶片组带动气流流经电机并离开,从而实现对电机的散热,进而提高电机的使用寿命;第二叶片组在转动时实现外安装座内外的空气流动,即在安装于相应设备上时,可以帮助实现吹吸功能。导风装置装有上述的散热风叶,从而在第二叶片组实现导风时,第一叶片组可以对电机实现散热,以提高使用寿命。风机具有上述的导风机构,不仅对整体结构未产生影响,还可以对内置的电机实现散热,以提高电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所示散热风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三所示散热风叶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加强盖与外安装座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3为实施例三所示散热风叶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通风口与第一叶片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4为实施例三所示散热风叶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通风口与第三叶片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5为实施例四所示导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剖视图;
图7为实施例五所示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散热风叶;101、内安装座;102、第一叶片;103、外安装座; 104、第二叶片;105、加强盖;1051、通风口;106、第三叶片;20、导流锥; 30、风道;40、电机;50、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描述仅是示意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各个不同实施例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组合,以构成未在以下描述中示出的其他实施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风叶10,旨在解决现有风叶在与导流锥20配合安装时难于对电机40进行散热的问题。具体地,参照图1所示,该散热风叶10包括内安装座101、第一叶片组、外安装座103以及第二叶片组。
该内安装座101的外围可以呈圆形设置,也可以呈方形设置,但是考虑到该内安装座101需要随电机40的转子同步转动,则内安装座101的外围优选呈圆形设置。内安装座101可以在延其厚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处开设贯穿口,该贯穿口可以直接与电机40的转子配合插接,也可以嵌设与电机40的转子配合插接的插接环,其具体方式当时在此不做限定,只要可以实现与电机40 的转子同步转动即可。
第一叶片组由一个以上的第一叶片102组成,其数量在此不做限定。该第一叶片102均固定安装于内安装座101上并可以沿内安装座101或电机40 的转子周向分布,从而第一叶片102可以与内安装座101同步转动。
但是,相邻第一叶片102之间形成有第一通道,当该散热风叶10安装于对应的风道30内时,电机40的转子与贯穿口或插接环配合插接,该第一通道与导流锥20的内部配合相通。因此,在电机40的转子转动时,该第一叶片102同步转动,从而使外界空气自导流锥20首部吹向导流锥20尾部并从第一通道离开,或外界空气经由第一通道进入导流锥20并自导流锥20尾部吹向导流锥20首部,以实现对导流锥20内部以及电机40散热,进而提高电机40的使用寿命。
第一叶片102均位于内安装座101和外安装座103之间,其中至少一个第一叶片102与外安装座103固定,以实现带动外安装座103同步转动。该外安装座103可以呈圆环或方形环设置,但是考虑该外安装座103需要发生转动,因此该外安装座103优选呈圆环设置,且当该散热风叶10安装与电机 40转子上时,该外安装座103与电机40转子同轴设置。
第二叶片组由多个第二叶片104组成,其数量在此也不做限定。该第二叶片104均固定于外安装座103上并可以沿外安装座103或电机40的转子周向分布,且相邻第二叶片104所形成的第二通道与风道30内部相通,当第二叶片104与电机40的转子同步转动时,在第二叶片104的作用下,相应的导风装置或风机50可以实现吹风或吸风功能。
值得说明的是,第一叶片102优选与内安装座101一体设置,第二叶片 104优选与外安装座103一体设置,外安装座103优选与连接的第一叶片102 一体设置。
综上所述,散热风叶10具有第一叶片组和第二叶片组,该第一叶片组在转动时实现内安装座101内外的空气流动,即在该散热风叶10与电机40对应安装时,第一叶片组带动气流流经电机40并离开,从而实现对电机40的散热,进而提高电机40的使用寿命;第二叶片组在转动时实现外安装座103 内外的空气流动,即在安装于相应设备上时,可以帮助实现吹吸功能。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风叶10,其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实现的。具体地,该外安装座103呈圆环型设置,即该散热风叶10在电机40转子对应连接时该外安装座103与电机40转子同轴设置。第二叶片104的数量优选为 6-12个并均匀分布于该外安装座103的边沿上。
相邻第二叶片104之间形成的第二通道与相应的导流锥20隔离。在此值得说明的是,当导流锥20安装于风道30内时,该导流锥20内部为内通道,导流锥20的外壁与风道30内壁形成有外通道,当该散热风叶10与风道30 配合安装时,则第一通道与内通道相通,以实现对内通道的换气;第二通道与外通道相通,以实现相应的吹吸效果;且第二通道与内通道隔离即为不相通,从而避免第一叶片102产生的气流对第二叶片104产生的气流有影响。
优选地,导流锥20的外径等于外安装座103的外径,一方面可以使得第二通道与内通道隔离,另一方面还能使得第一通道与外通道隔离,以提高第二叶片104的产风效率及降低两股气流的相互干扰。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第一叶片102沿内贯穿口周向均匀分布。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叶片102的一端固定于外安装座103上,另一端呈弯曲倾斜设置,若其倾斜方向为外安装座103的内侧,则对应的导风装置则进行吹风;若其倾斜方向为外安装座103的外侧,则对应的导风装置则为吸风。
当第一叶片102与第二叶片104的倾斜方向相同时,则第一叶片组产生的气流与第二叶片组产生的气流方向相同,若导流锥20的两端相通,在第一叶片组和第二叶片组产生的气流合流后会增强最终的吹吸效果;当第一叶片102和第二叶片104的倾斜方向相反时,则第一叶片组产生的气流与第二叶片组产生的气流方向相反,若导流锥20的两端相通,在第一叶片组和第二叶片组产生的气流合流后会减弱最终的吹吸效果。因此第一叶片102与第二叶片104的倾斜方向优选相同。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当导流锥20的首端封闭以导致该导流锥20的两端不相通时,则第一叶片组和第二叶片组所产生的气流相互干扰小。在此第一叶片102和第二叶片104的倾斜方向可以不作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导流锥20的两端不相通,若第一叶片102朝向内安装座101的内侧时,则第一叶片102产生的气流先进入导流锥20内,同时导流锥20内的空气经过第一通道离开导流锥20,但是与上述导流锥20两端相通时的技术方案相比,本技术方案的导流锥20的空气流动慢且与外界空气的交换率低。
为了在导流锥20的两端不相通时提高导流锥20与外界空气的交换率,各个第一叶片102的倾斜方向相同,但是倾斜角度不同,优选沿内安装座101 周向先逐渐增大然后逐渐减小,从而经过各个第一通道的气流速度存在差别,以便于调动导流锥20内的空气,从而提高与外界空气的交换率,进而提高电机40的散热效果。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当导流锥20的首端封闭以导致该导流锥20的两端不相通时,为了在导流锥20的两端不相通时提高导流锥20与外界空气的交换率,部分第一叶片102的倾斜方向可以与另一部分第一叶片102的倾斜方向相反。优选地,倾斜方向相同的第一叶片102相聚集,则在该散热风叶 10旋转的过程中,部分空气从外界进入导流锥20内,导流锥20内的部分空气流向外界。以提高空气的交换率。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风叶10,其是在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实现的。
具体地,参照图2和图3所示,先将外安装座103背向导流锥20的一端记为端部B。其中端部B固定有加强盖105,该加强盖105优选与外安装座 103一体设置,该加强盖105与外安装座103形成一半包围的保护空间,且第一叶片102和内安装座101均位于该保护空间内。该加强盖105还设置有贯穿的通风口1051,该通风口1051与保护空间相通,从而便于保护空间与外界的空气交换。
通过设置该加强盖105,则外界空气需要一次经过通风口1051-保护空间 -第一通道-导流锥20内部,即对进入保护空间内的空气进行过滤,避免大体积物体进入导流锥20内,以保证电机40的正常运行。
进一步地,该内安装座101与加强盖105固定,优选一体设置,从而内安装座101不仅经由第一叶片102与外安装座103固定,还经由加强盖105 与外安装座103固定,从而提高该散热风叶10整体的稳定性。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参照图2和图3所示,每个第一通道均至少与第一个通风口1051相通,以实现各个第一通道均对应产生气流。例如:该通风口1051可以呈弧形设置,从而一个通风口1051便可以对应多个第一通道,但是会导致该加强盖105的稳定性降低;该通风口1051还可以沿内安装座 101的径向设置,从而通风口1051的数量应当大于或等于第一通道的数量,但对加强盖105的稳定性影响小。出于对加强盖105稳定性的考虑,该通风口1051优选沿内安装座101的径向设置。
优选地,参照图4所示,加强盖105远离端部B的面上设置有第三叶片组,第三叶片组用于将外界空气从通风口1051导入保护空间内,以提高保护空间与外界的空气交换率。该第三叶片组包括第三叶片106。该第三叶片106 优选与加强盖105一体设置。第三叶片106与第一叶片102交错设置,从而保证第三叶片106产生的气流可以对应通过第一通道并在第一叶片102的作用下快速送入导流锥20内,即增强了进入导流锥20内的气流速度。
为了避免对第一叶片102产生的气流产生不利影响,该第三叶片106的倾斜方向优选与对应第一叶片102的倾斜方向相同,例如以顺时针为方向,与第三叶片106最靠近的第一叶片102为对应。
优选地,参照图4所示,第三叶片106的数量与通风口1051的数量相同,且第三叶片106与该通风口1051一一对应设置。第三叶片106的一端连接于加强盖105上,另一端朝向对应的通风口1051并遮挡对应的通风口1051。
在此值得说明的是,第三叶片106与加强盖105连接的一端优选与通风口1051平行,另一端也优选与通风口1051并行,该遮挡是通过正视端部B 的视觉效果,该遮挡率可以为50%-100%,从而提高过滤效果,以避免大体积物体进入保护空间内。
该第三叶片106远离对应通风口1051的一端具有导向面,该导向面朝向对应的通风口1051弯曲。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三叶片106的两端具有通风口 1051,其中一通风口1051被其遮挡并为对应,则气流与导向面向接触时,在导向面的作用下便于气流流向另一通风口1051,从而起到导向作用。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风装置,参照图5和图6所示,其包括风道30、导流锥20、电机40以及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中任意实施例的散热风叶10。
风道30的两端开口,以用于进风或出风。导流锥20固定于风道30内,则导流锥20的外壁与风道30的内壁形成有外通道,而导流锥20的内部形成有内通道,且导流锥20的尾部开口。电机40固定于所述导流锥20内,电机 40的转子延伸出导流锥20的尾部开口。散热风叶10设置于风道30的一端,第一通道与导流锥20的尾部相对设置,且散热风叶10的内安装座101配合连接于所述电机40的转子上。
在此值得说明的是,当导流锥20的的首端开口以使其两端相通,则第一叶片102与第二叶片104的倾斜方向优选相同;当导流锥20的首端封闭以使其两端不相通时,则各个第一叶片102的倾斜方向相同,但是倾斜角度不同,或部分第一叶片102的倾斜方向可以与另一部分第一叶片102的倾斜方向相反,具体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二,在此不做赘述。
导风装置装有上述的散热风叶10,从而在第二叶片组实现导风时,第一叶片组可以对电机40实现散热,以提高使用寿命。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机50,参照图7所示,其包括机壳,机壳具有涵道,涵道内还安装有导流锥和电机,导流锥的尾部开口,电机配合安装于导流锥内,电机的转子上配合安装有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中任意实施例种的散热风叶10,散热风叶10的第一通道与导流锥的尾部相通并形成用于对电机散热的散热通道。该风机的设置不仅未对整体结构产生影响,还可以对内置的电机实现散热,以提高电机的使用寿命。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以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散热风叶,其特征在于,由内而外依次包括内安装座、第一叶片组、外安装座以及第二叶片组,所述内安装座用于与电机的转子连接;所述第一叶片组的第一叶片均安装于所述内安装座上,相邻第一叶片所形成的第一通道与导流锥内部相通;所述外安装座至少与一个第一叶片连接以实现与所述内安装座相连;所述第二叶片组的第二叶片均安装于所述外安装座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热风叶,其特征在于,相邻第二叶片所形成的第二通道与所述导流锥内部隔离;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的倾斜方向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热风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安装座背向所述导流锥的一端记为端部B,所述端部B上设置有加强盖,所述加强盖封闭所述端部B并与所述外安装座形成一包围所述内安装座的保护空间,所述加强盖设置有与所述保护空间相通的通风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散热风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安装座与所述加强盖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散热风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至少与一个通风口对应相通。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散热风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盖远离所述端部B的面上设置有第三叶片组,所述第三叶片组用于将外界空气从通风口导入所述保护空间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散热风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叶片与所述第一叶片交错设置;所述第三叶片与对应第一叶片的倾斜方向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散热风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叶片与所述通风口对应,第三叶片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加强盖上,另一端遮挡对应的通风口。
9.一种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风道、导流锥、电机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散热风叶,所述导流锥设置于所述风道内,所述导流锥的尾部开口;所述电机设置于所述导流锥内;所述散热风叶设置于所述风道的一端,第一通道与所述导流锥的尾部相对设置,且所述散热风叶的内安装座配合连接于所述电机的转子上。
10.一种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具有涵道,所述涵道内还安装有导流锥和电机,所述导流锥的尾部开口,所述电机配合安装于所述导流锥内,所述电机的转子上配合安装有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散热风叶,所述散热风叶的第一通道与所述导流锥的尾部相通并形成用于对电机散热的散热通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914554.3U CN212272631U (zh) | 2020-05-26 | 2020-05-26 | 一种散热风叶、导风装置以及风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914554.3U CN212272631U (zh) | 2020-05-26 | 2020-05-26 | 一种散热风叶、导风装置以及风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272631U true CN212272631U (zh) | 2021-01-01 |
Family
ID=738797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914554.3U Active CN212272631U (zh) | 2020-05-26 | 2020-05-26 | 一种散热风叶、导风装置以及风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27263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648999A (zh) * | 2020-05-26 | 2020-09-11 | 浙江动一新能源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散热风叶、导风装置以及风机 |
-
2020
- 2020-05-26 CN CN202020914554.3U patent/CN21227263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648999A (zh) * | 2020-05-26 | 2020-09-11 | 浙江动一新能源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散热风叶、导风装置以及风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0548036B1 (ko) | 축류팬용 안내깃과 그 안내깃을 구비한 축류팬 슈라우드 조립체 | |
KR101924591B1 (ko) | 팬 모터 | |
CN106989034B (zh) | 离心风机及具有其的吸尘器 | |
JP2007182880A (ja) | 熱放散ファン | |
CN212272631U (zh) | 一种散热风叶、导风装置以及风机 | |
KR20030025428A (ko) | 사류식 에어제트 송풍기 | |
JP5202724B2 (ja) | 冷却ファン付モータ | |
CN106958538B (zh) | 离心风机及具有其的吸尘器 | |
US20220252081A1 (en) | Fan | |
CN111648999A (zh) | 一种散热风叶、导风装置以及风机 | |
CN108880101B (zh) | 一种永磁调速器的散热结构 | |
CN206099653U (zh) | 吸风自扇冷式开启式电动机 | |
JPH0593523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212343571U (zh) | 一种低压大功率散热电机 | |
JP2001295788A (ja) | ファンモータ一体型送風機 | |
CN211908487U (zh) | 一种风机用散热型交流感应电动机 | |
CN210068225U (zh) | 无动力通风装置及隧道 | |
CN206071946U (zh) | 离心风叶、空调装置和风机系统 | |
CN217029419U (zh) | 一种涡轮风机气流通道结构 | |
CN206117385U (zh) | 高效风冷电机 | |
CN214404043U (zh) | 风机组件及清洁设备 | |
CN221957857U (zh) | 空气悬浮高速离心式鼓风机的外壳结构 | |
CN216767855U (zh) | 叶轮、包括其的离心风机及包括该离心风机的家用电器 | |
CN215370343U (zh) | 离心风机的叶轮结构 | |
CN218235551U (zh) | 塔型无叶风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315000 No. 255, Kesheng Road, Wangchun Industrial Park, Haishu District, Ningbo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LERA NEW ENERGY POWER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5503 No.398 Longtan Road, Fenghua District, Ningbo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LERA NEW ENERGY POWER TECHNOLOGY Co.,Ltd.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